201403211408《贤护经》学讲记-第18讲

2014-03-21 01:08:00.0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若于深法心欲乐。厌离一切诸后有。』
  “若于深法”这个“法”是一个甚深的法。对这个甚深的法,在内心深处,生出真正的快乐,真正的禅悦。“若于深法心欲乐,厌离一切诸后有”,只有在厌离一切娑婆世界所产生的五欲六尘——这些东西都是后有,不是人们本来具足的。厌离一切娑婆世界之后有,才能真正深入甚深法要。在真正深入甚深法要之后,产生的一种乐,才是真正的我们说的心乐。
  『智者不愿一切生。若能如是得三昧。』
  “智者不愿一切生。厌离一切诸后有。”厌离到什么程度呢?一切都无生,不愿一切生。所以无生法忍,那些东西自然不生出念头出来。就像今天上午有一些人座谈,就讲现在不太想睡觉,尤其是不太想长时间的睡觉,这个念头都发生转换。在念处一切不愿一切生,就是娑婆世界的一切都不生出来,都不生出来,都不生。
  “若能如是得三昧”就是说,所谓这里我们讲的,迅离五浊生净土,迅离五浊,离五浊,就是“厌离一切诸后有”。
  “智者不愿一切生,若能如是得三昧。”就是说修行啊,要修到自然而然厌离一切诸后有的程度,自然不愿染著那些东西,不愿去想。不仅是不愿,而且连念头都没有,都不会生出那些心出来。达到这个修行的经历,就能“若能如是”就能得此三昧。
  『不用一切诸外论。乃至语言不听受。』
  “不用一切诸外论”,我们行般舟者不得复随余法,以此法为妙,以此法为本,以此法为要,以此法为生。“不用一切诸外论”,不需要再去看别的,不需要再去听别的,也不需要去受用别的。“乃至语言不听受”,甚至都不听他们的语言,不去听、不去想、不去管、不去思惟。
  『永断世间诸五欲。若能如是得三昧。』
  “永断世间诸五欲”,不是说断一次,是永断,永断世间诸五欲、五欲六尘。
  “若能如是得三昧”,这里讲这个“若能如是”,是指你这个理上的清净。理上的清净,就是讲“不用一切诸外论,乃至语言不听受。”讲理上的清净,不去学习任何其它的外道,也不去听,也不去想,不去受用,“永断世间诸五欲。若能如是证三昧”。
  『清净持戒住梵行。所生不念诸女人。
  深厌五欲真佛子。若能如是证三昧。』
  你看这里又有一个“若能如是证三昧”,每一个地方你看都有。第一个地方,厌离一切诸后有,第一段;第二段,永断世间诸五欲,那时讲厌离,这个讲永断;第三句讲,深厌五欲就是真佛子,若能如是证三昧。
  “清净持戒住梵行。”何谓“梵行”啊?清净持戒,戒清净。
  何谓“般舟三昧”呢?独一处,戒完具,只念西方阿弥陀佛。戒完具,就是清净持戒。清净持戒,前面我们讲了戒了,讲了清净性了。何谓“清净”?我们不清净的根源、不清净的危险在哪里?不清净的根源,对我们来讲的话,对般舟三昧来讲,说白了:一、是将来贪钱,不清净;二、是贪世间的任何东西。如果有贪恋世间的,就是“我以此修行功德回向世间的某些东西”,这都于法不相应,都不能得三昧。你比如说,你回向:我某某家庭幸福,回向某某这个那个,这个回向我身体健康,这些东西都属于世间想。在你内心深处,不应该有世间想,有世间想就属于不清净。
  “清净持戒住梵行”,“梵行”那就跟世间这些东西没有关系啊,就是说,你像我们现在有点接近梵行。如果大家不看是非,内心就是祥和的。如果大家心里思惟是非,想是非,内心就充满了斗争和仇恨,就不好,不能看大局。这就是说,若“清净持戒住梵行”,怎么叫住梵行呢?我们关键在于安住,能安住才是梵行,你不安住就不是梵行,要能安住。对大家而言,我们这次非常难得,经过一个艰苦的考验,大浪淘沙,该走的都走了都离开了,想飞的也都飞了。这些飞出去的人,说句不好听的,我们的大门始终敞开,就怕你飞不进来。飞的进来,人进的来,心也未必能进的来。能进的来这一个原始处非常重要。当然,我们没有外心没有别的心。我以前讲过没有不要徒弟的师父,只有不要师父的徒弟。事实证明都是这样,师父从来没舍弃任何一个人,都是我们有些大德主动的舍弃师父。有些大德还在底下拉人等等,当然这些也不足为奇,关键我们自己要能站稳立场。你不能安住,尤其是你不能安住在般舟道场,将来出去之后很麻烦。
  你不能安住于苦行、妙行,你就不能得甚深三昧,你就是一个偷心。现在对大家而言,我们要想成就,必须苦行。释迦牟尼佛示现苦行八年,释迦牟尼佛来示现为什么示现苦行六年呢?当然,没有意义的苦行是没有用的,他示现的是这个没有意义的苦行。但是,般舟之苦,你们体会到了,哪一项是没有意义的呀?如果你的心不在道上,好比讲,我们有些大德,理上学得很透,心上似乎也很坚定,但是就有一样,过不了苦痛关。偶尔一次,师父领着,狠着心坚持下来。坚持下来,但是,这是忍下来的。忍下来的是个方便,不能过关。大家呢,于这种艰苦的勇猛精进的修行,不能安住。我们有些大德应该是非常不错的,听信了一些说法,认为修行不应该这样辛苦,不应该这样劳累,不应该这样紧张,不应该这样让自己受不了,就找一个地方,没这么紧张去修行。那么宣传这种观点的人害人家法身慧命。那么,你持这种观点的人,既害自己的法身慧命,也害别人的法身慧命。一切法身慧命,从辛苦的努力当中来。也可以说,在外人看来,是苦的,苦行。因为我们的苦念念不离阿弥陀佛,念念导归阿弥陀佛,念念向往阿弥陀佛,念念依止阿弥陀佛,我们训练在任何的苦当中,你去依止、去忆念、去思惟、去想念阿弥陀佛。我们训练的主题是这个主题啊,并没有让人以苦以那个苦的本身为乐啊,“啊,你看我多能行,我多能吃苦”,没有。我们说,看你在吃苦的时候,能不能以佛号来度掉你的苦,能不能在安住苦当中还有这声佛号,还能只管念这声“阿弥陀佛”,它在法上是究竟的。我们来这一生,不是求安乐的,离苦得乐,不是来求安乐的、舒服的、自在的,这求的是福报。我们求的是超越福报的内在。我们求的是什么?我们求的就是在任何行持当中,都能安住这声佛号,都能忆想、思惟、依止、依恋、依赖,都独有这一声唯一的、绝对的、绝待的、绝顶的阿弥陀佛。我们就训练的是这个东西,念念训练的都是这个东西,不是别的。如果离开了这个,那个去受苦没有意义,“啊,你看我多能吃苦啊,看我,我能不睡觉”,这些东西都是外道。正道就是说看你的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你的心是什么心呢?在你痛苦的时候,在你遇到各种挫折的时候,在你遭遇任何状态的时候,你的心能念念正信阿弥陀佛,念念不离开阿弥陀佛。什么叫信啊?你这个时候就不信了,就不念了,就逃跑了,就回避了,不是正信啊!我们那些深爱般舟三昧又怕苦,有点点怕苦的人呢,可得警惕了,苦尽甘来啊,那个苦不尽,甘不会来啊。这点苦啊,你能多吃一点点苦,就可以在修行的路上走得很远很远,你能吃尽所有的苦,你就可以在修行路上走到尽头啊。你省掉一样都不行,不能安住于……这个修行的苦算个苦吗?不能安住啊,不能安住就烦恼重重,不能安住那个心就动态不定。勉强安住,功德就大打折扣,开始就搞错了。
  你每走一步,每念一声,可以反观内照自己安住没安住。如果没安住,说明自己的心有问题。如果安住了,你的心是正的,端心正念,你的心是端的,念头是正的,叫端心正念。我们讲在路上走直角,就是训练自己端心正念。走在路上把胸挺起来,端心正念,一步一个脚印,绝不懈怠,绝无侥幸,绝不偷懒,就是训练这颗心。走路都是拥有这样一颗心,那么你坐在这里,或者在念佛堂,你就会有状态,就会在状态上。行般舟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心情浮躁,未来之心具足,老求这个求那个,求感应,求神通,求快速改变自己的命运,求这儿求那儿,求得不行啊。你要不是一个有求的心,你就能安住;你是个有求的心,你就出很多的插曲和问题。“清净持戒住梵行”,要安住在这儿。安住的心是一个平和的心,是一个柔软的心,是一个平常的心,是一个能够相续不断的心。
  “所生不念诸女人”,我们查了一下历史的文献,很多修般舟三昧的大德,他们过去人真了不得,有的人终生不视女人,连女人都不看,看都不看一眼,甭说想,甭说念。所生不念诸女人,你看这个人行般舟,行了半天最后就写了四句话,其中有一句,就是终生不看、不视女人,这是“所生不念诸女人”。这个当然了,这对男人来讲不念女人,对女人来讲一样,这个方面的念头不断掉,不绝掉,就不能证得如是三昧。这个方面的念头断掉了,绝掉了,并且你想想看,人的欲,最典型的莫过于男女之欲,连男女之欲都能修到这个程度,不是想欲,连女人都不念,连一个女人都不念,每个念头里面都没有念,没有欢喜心。“所生不念诸女人”,这叫深厌五欲,所有的五欲六尘都达到如此甚深的程度,“若能如是证三昧”。
  『常行大施不求报。亦无住著悔恨心。』
  “常行大施”,这个布施啊,乃至布施自己的生命啊。常行啊,没有什么时间不行啊。“不求报”,关键能舍得,舍得还不算,不能有任何求报的心,不能有任何求报的心。其实来讲的话,到寺庙怎样修供养最好啊?你把你那个钱啊,塞到功德箱里边,什么声都不吭,什么字都不写,任何人都不知道,不需要任何人知道。当然,也不需要你偷偷摸摸搞到三更半夜起来塞功德箱,这是有求之心,求大家都不知道,对吧。你自然而然的往那儿一丢,那这个福报,这个功德是无相的功德,是最好的。当然,你在正法道扬,这个功德会不断的生出新的功德出来,是最好的,这叫布施。“常行大施不求报。亦无住著悔恨心”,这是讲心态。“悔”,后悔了;“恨”,嗔恨了,嫉妒了。这个心始终是一个平和的、柔软的、和顺的。
  『一舍已后不重缘。唯当摄念思诸佛。』
  “一舍已后不重缘”,就是说这个缘起,一舍之后,不再重复。这是讲舍、舍和重复的关系。舍了之后,就不会再返回来去想、返回来去念。舍了之后,不会再重复,就是说,这叫一舍永舍。“唯当摄念思诸佛”。也就是说,“一舍已后不重缘”,就是讲,把娑婆世界的一切都舍掉,这是此世界之空;“唯当摄念思诸佛”,这是彼世界之有。以彼世界之有,立起来,来度此世界之有,才叫此世界真空,叫真空妙有。
  『怜愍众生行施时。决定除疑无变退。』
  这个疑惑心啊,是修行的大忌,疑惑心让自己的信根不坚、不定。我们最吃亏的是什么?我们最吃亏的是,被一些局部的疑惑替代了整体的坚定。打比方说,我们这个僧团,你找大家的好处,你可以找一箩筐。其实我们的好处,大家的长处,远远大于他的短处。但实际上来讲,我们常常在找别人的短处,不看别人的长处,就这个疑惑心啊。比如我们僧团也一样,有哪个僧团有这种勇猛的精进?有哪个僧团有这种旺盛的精进的力量?这是主题啊。可是,一旦你看到哪个点,你就失去了整个圆。何为执著啊?执著于一点,失去所有的点,叫执著。何为不执著啊?执而不著啊,你能看到整体。“决定除疑”,无变无退,“无变退”。
  『安住调柔而修施。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调柔”,这讲心态的调柔。而去修这个布施。这是讲的布施,“常行大施不求报。亦无住著悔恨心……若能如是得三昧”,这讲的是布施之道、布施之心道,要有一个安住调柔的心,要有一个无求的心,要有一个一舍之后不再重复的心,要有一个没有疑惑的心没有悔恨的心。
  『若于财施为大主。无有憍慢嫉妒心。
  行一切施常踊跃。若能如是得三昧。』
  “若于财施”,讲财、财布施。虽然布施了很多的钱财,一个人可能比所有人都布施得多,无有憍慢妒嫉心,没有任何的憍慢和嫉妒心,心态非常平和。“行一切施常踊跃”,财是这样,其它一切都是一样,这是讲布施得三昧,“若能如是得三昧”。
  『又于法施为上首。』
  这是讲法布施。
  『善解微妙修多罗。能知甚深寂灭法。若能如是得三昧。』
  在所有布施当中,法布施为最上。法布施者要能“善解微妙修多罗”,要善解非常微细之处、非常微妙之处,要“能知甚深寂灭法”。真正甚深的是什么?是寂灭之法。是知见之灭,寂灭之法,是有欲有求之心寂灭之法,叫寂灭法。“能知甚深寂灭法。若能如是得三昧”。这个法布施当中,是最高的。这个法布施要微妙,要善解,要甚深,要寂灭,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才是为上首的法布施,才是能得三昧的法布施。
  『安住甚深诸法中。善能堪忍无嫉妒。
  虽被挝骂无恼恨,若能如是得三昧。』
  “安住”,安住在哪儿上?安住在法中,安住在甚深的法中。甚深的什么法呢?“诸法”,这个诸法,是指依一法演出的诸法。一法演出的诸法,这个法有灵魂,法有一合相,不是这个法要安住、那个法要安住。
  我们有的大德,很可惜,今天中午通了一个电话,以前行般舟得到了甚深的利益,家里最近死了人,非常悲痛,发愿给他家里人念一千部《地藏经》。我说你这般舟行人不行般舟给他回向?要念一千部《地藏经》,每天读三部。当然这种发心也非常了不得。
  这个《地藏经》呢,是般舟三昧的最好的一个辅助的东西。其实我告诉你,以后适当的时间每个月组织读一部《地藏经》,为什么说要读《地藏经》呢?有些人安住不了的人,你念《地藏经》,他一念就能安住。我们般舟三昧呢,说不好听的是哄他,哄你啊,你看甚深三昧呀,见佛啊,这个得三昧呢,这个得佛授记呢,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呢。这个净土法门,和别的法门不一样。禅宗呢,是要做减法,这个不能干,那个不能干,减法;净土宗是做加法,净土宗做什么呢?不管减,只管加。方便说啊,就让你念一声佛号,得一声利益,声声佛号,得声声利益,你这利益足了,自然而然就减了,它是以减代加,就你老想好的,不想坏的。那有的修行的方法呢,老让你减呢,这吃饭可不能多吃啊,这睡觉不能多睡啊,这五欲六尘一样都不能有啊,等等等等。它是减和加的一个简单的关系。
  “安住甚深诸法中”,要安住在这个甚深的诸法中,一法演出的万法当中,不能演那个……。接着讲《地藏经》,这个《地藏经》它好在哪儿呢?它吓唬你,一读《地藏经》全是扒皮地狱、拔舌地狱、恶毒地狱,讲因果轮回。如是你怎样会得什么果报,怎样会得什么果报,怎样会得什么果报,吓得你呀,不敢有任何的举心动念。它从反面劝你,最后《地藏菩萨称佛名号品》,叫你去念佛,称佛名号,所以以《地藏经》来辅助般舟三昧非常有效。有些人呢,他安住不在佛号当中,你让他诵《地藏经》,诵得保证地藏一诵就让人老实,就让人老实,《地藏经》能生出出离娑婆的心,对那个啥非常好啊。以后,新人来了全部让他们念《地藏经》,念好了再上场,没念好不准上场。这个《地藏经》对于摄受人非常有好处。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真的刚强难化,难调难伏啊,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啊,所以念《地藏经》是非常好的,非常好。你如果能安住在佛号上,你就不需要念《地藏经》,你就给我赶紧念《般舟三昧经》。有一天你感觉到你调伏不了自己了,管不住自己了,你赶紧去念《地藏经》,再不行呢,你就一字一拜,拜《地藏经》,拜得你冷汗直流,心就定下来了,心就定下来了。
  “安住甚深诸法中”,一法又能演出万法。那这个就觉得非常可惜啊,哎呀,般舟人不念般舟经,这个不念般舟去念《地藏经》,一天念三遍,这世间人念三遍,可是念得慢哪,是不是啊?念得太慢了,这么长的时间,去念《地藏经》回向。当然不是说《地藏经》不好,你念般舟,含有《地藏经》的功德,念《地藏经》,没有般舟的功德。这个非常可惜。我们很多人行般舟不能行出真正的法味,如果行出真正的法味,打死你你也不离开般舟,把你碎成面、碎成灰,你也不离开般舟团队。那这种心发出来了,就叫安住甚深这个般舟一法当中了。然后一法当中显出万法,一法当中具足万法。
  “安住甚深诸法中,善能堪忍无嫉妒”,“嫉妒”是人和人之间关系最普遍的一种心绪、一种情绪、一种心态。“善能堪忍无嫉妒”,“忍”是修行的一种状态。“忍”,能忍一点,修行就能进步很远很远。善能堪忍,那就能走得几乎说可以走到尽头。善能堪忍,虽然说还在忍的层面,但几乎来讲,也没有烦恼,也能断除烦恼。善能堪忍,忍到没有任何嫉妒心的成份,对任何人都随喜赞叹,对任何人都能理解、宽容,都能容忍。“虽被挝骂无恼恨”,虽然委屈了,受到侮辱了,不理解了,这个没有关系,没有任何恼恨。这是自他关系当中对别人没有嫉妒,自己受委屈了,没有恼恨。那么,什么叫善能“安住甚深诸法中”呢?这就叫安住于法。善能堪忍,虽被挝骂无恼恨,这是讲人和人的关系。“若能如是得三昧”。
  『或时闻说此经典。书写读诵巧广宣。
  唯为法住利世间。若能如是得三昧。』
  这是说,去为他宣说这部经典,或是闻说此经典。“书写读诵巧广宣。唯为法住利世间。若能如是得三昧”,就是说,推广这个法则,为他宣说,是修行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你不能生出为他广说的心,那说明你对这个法还没有至心信悦,信悦的程度还不够,还不够。书、写、读、诵、巧广宣,就是说你修这个为他怎样去广说呢?你要修书、修写、修读、修诵、修广宣,这也是修行的基本的环节,抄写《般舟三昧经》,读诵《般舟三昧经》,为他宣说《般舟三昧经》。“唯为法住利世间。若能如是得三昧。”
  『于诸法中不秘吝。不求利养及名闻。
  但为绍隆诸佛种。若能如是证三昧。』
  就是说,在宣说这个法的过程当中,没有任何吝啬的成份、保密的成份,不求利养,不求任何的供养,不求任何的名利,不求任何的名声,“不求利养及名闻。但为绍隆诸佛种”。一个人啊,也不要愿意说的太多,说太多的人,往往什么东西都说出来了,一定会说过头说多了,所以要善护自己的口业。“于诸法中不秘吝,不求利养及名闻,但为绍隆诸佛种”,若能如是就证得三昧。不仅自己要能证得其中的奥妙,而要把所有的奥妙、所有的秘密毫不吝啬地去供养大众,若能如是就能证得这个般舟三昧。如果有任何有求利养及名闻的心,有任何秘密——就是藏而不宣的心,这都不能证得此般舟三昧。如果他证得般舟三昧,他的心怀广大,不会有任何的秘密可以隐藏。
  『远离睡眠与衰恼。除断嫉妒及盖缠。
  不自称赞轻毁他。能灭我相得三昧。』
  要远离睡眠与衰恼,就是说,睡盖要破除,远离睡眠。但是,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要求破睡盖,不要求不倒单。这个不倒单的过程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是最显示你的实力和水平的一个标志性的东西,但是这个是自致自得的,不是求来的,这个不能把重点和精神放在这个方面,也不能求这个方面。“远离睡眠与衰恼”,就讲这个睡眠和衰恼,如果你不远离,你的这个身体还是不能自主。你的身体不能自主,你的功夫还是不能相续,所以“远离睡眠与衰恼,除断嫉妒及盖缠”,各种五欲六尘的这个纠缠不息。“不自称赞轻毁他”,很多人喜欢赞叹自己,喜欢说别人的不是。说别人不是,也是嫉妒心,也有嗔恨心,那都是心态的表现的一种形式。“能灭我相得三昧”,不灭我相就不能得三昧。能灭掉我相的人,没有我相的人,才能真正得到胜三昧。何为我相呢?比如说,你还有嫉妒心,你还自称赞,你还轻毁他,你还有很深的睡眠,这都叫有我相,都叫没有灭我相。还想吃,还想喝,还想睡,还想表现,还对别人不满,对别人嗔恨,还经常自我表扬,这就是我相。能灭我相,则能得三昧。灭除我相,才能深入于法相,才能安住于甚深寂灭之法当中。在安住甚深寂灭之法的过程当中,不断地积功累德,这样才能得此胜三昧。
  『正信诸佛及法僧。常行诚心无欺诳。
  不忘一切诸恩报。彼证三昧无艰难。』
  正信诸佛及法僧,佛法僧。何为“正信”啊?一切以佛、法、僧所见为自己知见,(以佛、法、僧)所教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正信诸佛,除了信这个之外,不信任何别的,不想任何别的。这个正信非常重要。“常行诚心无欺诳”,常行诚心,一个真诚之心,一个至诚之心,一个纯真之心,无欺诳。“不忘一切诸恩报”,不忘一切诸恩报,就是说,始终记得别人、环境、一切的方面对自己的恩,然后呢,不忘一切诸恩报。这样的话,就和环境,和他人,和一切都有一个和谐的关系。老念其恩,不念其过;老念其恩,必不思其过;常念其恩,就能降伏自己的是非之心。“彼证三昧无艰难”,如此这般,你要证得这个般舟三昧,就没有任何的艰难。
  『若能真说无妄言。凡有所行亦不失。
  所作虽微获报广。彼于证法无障碍。』
  “若能真说无妄言”,这是修的是语业,真实说,实事求是的讲,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没有任何妄言的成分,这讲语业的清净。“凡有所行亦不失”,这讲所有的行持、所有的细节,你都不失去准则,不失去准绳,都能依照这个规矩而行,在真诚之处、微妙之处、微细之处都不失。所作虽微呀,你所作看样子很微细、很微小,但是获报极广。
  我讲你们师兄弟当中有一位,她是一个农民,每每念佛能念到十方诸佛悉在前立,阿弥陀佛都来跟前,贤护菩萨也来跟前。他不认得贤护菩萨,就问我说,是不是普贤菩萨来了?他怎么说他叫贤护菩萨,我是不是没听清楚?她不懂得这个经典,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她有一个特点,她真心,她真诚,她是唯妙唯真。她自己总结了,每一步出自真诚,每一声发自真心,每一念都是来自于至诚。就知这三个,他也不懂得佛法,也不懂得身口意,就知道步,就知道念,就知道声音,无意当中,跟身口意相合。结果每一次念佛的时候,都特别的认真、特别的细致、特别的真诚、特别的微细、特别的纯洁,一步一声一念都一丝不苟,所以念到这个程度。她这个农民也很好玩,她行在前边,理在后边。她说,师父,我晚上不敢念佛。为什么?她说只要我一念佛,就别想睡觉,为了想睡觉我两个小时不念佛,才能躺个一刻钟、半个小时。她说,人怎么能不睡觉哩?几天几夜不睡觉,自己呢,因为理还没太通达,你看,这是实证啊,实修实证啊。“凡有所行亦不失。所作虽微获报广”,看你做的很微小,但是获报极广。“彼于证法无障碍”,你这样证法就没有障碍。
  『若人有能具斯法。清净持戒护有恩。
  彼得菩提尚不难。何况甚深微妙定。』
  这句话好解释。若有人具上面我所讲的各种各样的法要,又能清净持戒,又能这个护有恩,不忘一切诸恩报,有感恩之心、报恩之心、和谐之心,“彼得菩提”,他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难,都不难,“何况甚深微妙定”,这么一个小小的定又算什么呢?“甚深微妙定”。
  好,我们现在看《授记品第十一》。
  授记品第十一
  这一品非常重要,能不能得佛授记,就看你这一品念得多还是少、懂还是不懂。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阿僧祇。』
  往昔呀,无量阿僧祇劫以前。
  『复过无量阿僧祇劫。』
  一阿僧祇劫后面有三十六个零,一后边有三十六个零。“复过无量阿僧祇劫”,我过了无量阿僧祇劫,不是一个阿僧祇劫,过了无量阿僧祇劫,复过无量阿僧祇劫,然后在燃灯佛世尊所,就是燃灯佛。我不是讲燃灯佛教释迦牟尼佛教的是什么?出在这儿。
  『初于燃灯佛世尊所。闻此三昧。』
  我在燃灯佛那个地方啊,学的就是这个般舟三昧。
  『闻已。即证如斯三昧。』
  “闻已即证”,说我闻到了以后就证得了。“闻已即证如斯三昧”,我闻到了这个般舟三昧,我就证得了这个般舟三昧。
  『见诸如来常现在前。』
  我那个时候啊,就见如来啊,十方诸佛悉在前立,常现在前。这是讲释迦牟尼佛闻已即证,证得了就常见诸佛,悉现在前。
  『从是已来。』
  从那开始。
  『经于无量阿僧祇诸世尊所。』
  我又经过无量阿僧祇诸佛世尊的这个处所。
  『皆受是经。修行供养。』
  这部经啊,我不仅学了就证得了,不仅证得了十方诸佛悉在前立,常现在前,而且我又饱用(注:似bao,run音)这部经典,又修行这部经典,饱用这部经典,证得这部经典的每一种细节。又经过了无量阿僧祇诸佛世尊所,“皆受是经。修行供养”,在无量阿僧祇世尊所呢,我又学习、又深入、又体证、又修行、又供养这部《般舟三昧经》。
  『彼佛世尊授我记曰。摩纳。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佛世尊授我记曰”,这个(彼佛)可以理解为是燃灯佛,也可以理解为是在无量阿僧祇诸佛世尊所的诸佛,给我授记说:摩纳,说你于当来,你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就告诉他,就给他授记了,你将来要成佛,成佛的名号叫释迦牟尼佛。
  『贤护。汝辈亦当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
  “贤护。汝辈”,就告诉你,我的师父谁呀?我的师父是燃灯佛,我的师父是谁呀?是彼佛世尊。彼佛世尊教我什么?我学的不是别的东西,是般舟三昧。我修的是般舟三昧,养的是般舟三昧,供养的是般舟三昧,得的是般舟三昧,诸佛世尊是因我修行般舟三昧、供养般舟三昧,而给我授记说,汝于将来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贤护”,说告诉贤护菩萨啊,你等诸辈,“汝辈”,你们所有的众人啊,“亦当”,应该,亦当,当然,“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你们应该干啥?一心,要精诚的一心,专心致志的一心,当专精一心,一个心思来思惟修习这个甚深的法要。“汝当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那一心干什么呢?思惟。这个思惟修啊,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思惟这个般舟三昧,修习这个般舟三昧。“修”是修正,“习”是反复的修,学习嘛,习题嘛,反复的学习,反复的习,修习如斯圣法。你当思惟修习如斯圣法。一心思惟,这个思惟修是非常重要的内涵,所以听闻《般舟三昧经》,读诵《般舟三昧经》,思惟般舟三昧,是修习的重要的内涵。我们在修持般舟三昧的过程当中,我们在实践过程当中,尤其反复思惟其中的……
  你遭遇境界相的时候,往往是你身心不清净的时候,是过滤你的身心极好的时机。其实境界相,包括出现问题的境界相,确实是个好事情,但是众生不理解,众人不理解。因众人不理解故,我们采取种种的办法,防范境界相的产生。但其实来讲,某种程度来讲,这是妨碍人的进步,但是没有办法。那么在境界相的思惟过程当中,人往往可以得到极大的进步,每每深入的进步,常常是由于思惟境界相。但是我告诉你,不是让你反复染著于境界相,这是另外有界限的,这里面非常奥妙。
  语言这个东西呀,讲此就失彼,顾此失彼,没有办法。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你说我有说法,是为谤佛啊,我实在没办法不得不说。你这个语言本来不足以表达我的法,但是我还得用你的语言来表达,没办法。所以说,你说我说法,是为谤佛。我没有说,实无所说。那境界相呢?不要忆念境界相,不要宣说境界相,就是不要给别人讲,除非你给师父讲。但是,思惟是指什么呢?在境界相当中,你其实来讲,境界相就是一个思惟的过程。在境界相的过程当中,如来、一切般舟圣众,会给你加上意念,会影响你的意念,自然而然的你会思惟,不需要用你世间之心去思惟。用世间之心去思惟,你就染著境界相当中,你就会把世间的知见加在这个境界里边:这里好,这里坏,那里坏,这里正常,那里不正常。这是一个世间之心,这个是不对的。在你甚深境界当中,你会马上得到极大的受用。
  我记着,哎呀,其实这个法会真的是很有意思。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女众过来,管王海全叫哥,跑过来管我叫哥,在境界里边她就突然得知自己过去世、若干世是干啥的,然后突然就感知我们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她原来不信因果的,突然她就告诉我:师父,我真信了,真信因果了,原来我不信,不信佛。在境界里边,她突然就信了因果了。你看原来不信因果,突然就转变,就深信因果。其实在境界里边,你会发现很多真理,它就是自得的,而且远远超前了。
  我们有一位大德,善根非常深厚。他的孩子每天吃药的量比吃饭的量还多,治不好,后来到这儿来行般舟。我又说这个治病,因为众人治病的心太多了,但不是讲般舟是治病的,我看以后贴个牌子上:“般舟非治病,治病非般舟。”我是讲这个里边的不可思议。结果,他念了一次佛,小孩子就完全恢复正常。小孩子恢复正常不奇怪,结果他就一直动心想出家,他就说:师父,怪了,你是不是给我施了法了,是不是我中了邪了,我从来没想过要出家,我还有好多福没享完呢。为了他孩子治病,一周之内放生放了十万块钱。(众鼓掌)看来放生功德大啊,一说放生大家拼命鼓掌。我们有位大德劝他说,你得放生。结果一周之内给这个孩子放十万块钱生。后来,这孩子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在这念佛堂这儿睡着了,睡着了,观音菩萨来看他,摸他肚子,他就给观音菩萨送了两片饼干。做了一个交换,后来就好了。然后最难得的是,他行了法之后,他就非常想出家,非常想到庙里住,然后呢,他家里很有钱,他也很想享福,结果他说我福还没享完呢,我怎么去出家呢?说,师父,你是不是给我施法了?我说,我要施什么法给你呀,对不对?
  你看,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福报?过去世……这一世有修行、有福报的人,往往是过去世修行人。然后呢,像你们现在啊,赶紧解脱啊,这辈子不解脱,将来都当大富翁,你别以为当大富翁是好事,当了大富翁就迷了,就天天造业,然后顿顿饭都造业,一顿饭吃一万块钱,造不造业?这一万块钱造业容易,可是要消这个业可就不容易了,是不是啊?关键他也没有消业的心啊。所以这辈子有很大福报的人,往往都是善根非常深厚的人。你去跟他讲佛法,你一讲,他讲出的理比你还深,那不是乱讲啊,过去他有过修行,知道吧?只不过呢,他迷于五欲六尘,过去积累了很多的福报,这辈子福报具足,结果呢,就沉迷于这个福报当中,不能自拔,这很可惜的。
  我接着讲啊,这叫思惟,这个思惟的时候呢,他会自得。就像刚才这个人,他“叭”他就想到要出家。“哎呀,我就管不住自己,一个劲的想往庙里面跑,还想把头给剃了”,他说,“我自己明明知道我不应该这样做。”非常矛盾、非常纠结。我讲的思惟,是自然的思惟,不是以世间想来思惟。读经的时候,你不要去思惟,不思而思,你只管有恭敬心、供养心去读这部经。这个经它会自然告诉你很多事,自然会告诉你很多观点。告诉你,懂的,你只管去懂;不懂的,只管把它放下来,不要去懂;疑惑的,只管把它放下来,只管懂的部分。这样去思惟。
  思惟,怎样思惟?专精一心,思惟修习。修,何为修啊?通过每次般舟之行发现自己的不足。修是修正,习是反复不断的进行,修习。“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在你心目当中要把这个法当圣法、唯一之法、绝对之法、绝待之法、甚深之法,是圣法、神圣之法。你这个神圣之心越恭敬,你越能得法。
  『非是凡夫所见境界。甚深寂静。众相灭处。』
  “非是凡夫所见境界”,也就是说,不是你现在所见的一切境界,你现在所见的一切境界都不是,“非是凡夫所见境界”。当你不想再见任何境界的时候,那个甚深境界会自现,那个时候,所见的是真实的境界。“甚深寂静。众相灭处”,“甚深寂静”,何为“甚深寂静”啊?你的语言再不多说了,再不打听了,再不想是非了,再不念是非了,都没念了,这叫意清净。口清净,口不再乱说了,不再乱传了。耳清净,念清净,身清净,心清净,一切清净,甚深寂静。任何处,任何时间,都能安住这声佛号,都能忆念这声佛号,都能以这声佛号为唯一的乐趣,为甚深之乐。“甚深寂静,众相灭处”。众相啊,你有没有环境相啊?有没有他人相啊?有没有知见的相啊?有没有苦乐的相啊?有没有生死的相啊?有没有清醒和不清醒、昏沉和不昏沉之相啊?“众相灭处”,这些相都灭掉了,你才能得甚深法要,才能得如斯圣法。
  『如是学已。未来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去学,学到什么程度?甚深寂静,学到众相灭处。专精一心,思惟修习,这是讲的过程。这个“甚深寂静。众相灭处”,这是讲的程度。“如是学已”,你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程度,这样一种积累,这样一种反复的修行、反复的修习。“如是学已”,如果你这样去学,未来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学已。未来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有艰难。如我不异。』
  就是说,没有任何的艰难,像我一样。这里特别强调一个,讲了学习的过程,讲了学习的程度,那么讲了未来的果报是什么?讲果报,自然成就。不是你拔苗助长,不是你求来的,不是你想来的,不需要你想,自然成就。就好像,我问你啊,你吃了东西怎么消化的?是不是自然消化啊?睡觉你怎么睡着的?要不要用电脑计算机程序进行调试啊?自然如是,知道吧?其实它的过程,复杂的很啊,你不要以为你可以理解,所以自然如是,不解而解,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艰难。如我不异”,你呢,怎样就自然成就了呢?你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就能自然成就。你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就能进入甚深寂静,就能得到众相灭处,自然众相就灭,自然就甚深寂静,自然就得非凡夫所见境界,自然就得十方诸佛常现在前,悉在前立。你把心落在“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上边去,不要放在别的地方去,不要找甚深寂静,也不要找众相灭处——找众相灭处还是个相,找甚深寂静还是不寂不静。所以专精一心,我说的就是傻人傻念,你只管念,你就训练自己在任何复杂的环境当中、任何复杂的变化当中、任何复杂的形式当中、任何情况、任何时间、任何状态、任何处、任何情绪,你都去念佛。还有没有比这个更难的题目了?没有了。你要做就做一个最难的,不要侥幸,不要有丝毫的逃避,不要有丝毫的省力气的想法。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实心,有这样的傻劲,有这样的安住的精神,你就未来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艰难,如释迦牟尼佛不异,你就自然进入“非是凡夫所见境界。甚深寂静。众相灭处”。既讲得很深很远,也讲得很现实、很具体、很微细。
  『汝等当知。若有安住是三昧者。自然当得近大菩提。』
  前面讲自然成就,这里讲自然当得。若能安住是三昧者,你安住在这个般舟三昧当中,安住在这个般舟行当中,虽然你现在的安住是假的,你还没有得三昧,但假的时间久了就变成真的了。只有把假的当真的来修,才能得到真的。你老找真的,假的不修,你找的时候,你假的还在修,你在找真的时候,本身就是个假。“若有安住是三昧者”,什么叫三昧啊?傻人傻念就是三昧,你一直像个傻子一样在念,没有分别心,就是三昧,就是甚深寂静,就是众相灭处。“若有安住是三昧者”,不是讲“哎呀,得了三昧多么殊胜啊,佛也来了,菩萨也来了,哎呀,跟我关系可好了,有问就答”,然后你安住在这个果报上,那不叫安住,那叫有求之心,那叫未来之心,那叫求奇求果报之心,那不叫安住。你能安住在:哎呀,我只要傻人傻念,我只要不管一切只管念,只要我不在乎一切只管念,只要我不分别一切只管念,只要我至诚接受一切只管念,只要我有这样一个安住的心去念,虽然我现在不成就,未来必定成就。未来是三十年、五十年、三百年、五百年?没有关系,破除一切时间相。我现在是假的、强迫自己念的、强迫自己傻的,也没有关系,时间久了,我一定变成真的。破除时间相,当下即圆满,当下即成就,当下就是永恒的安住。“若有安住是三昧者,自然当得近大菩提。”还是自然得的,你不用想怎么得的。
  什么叫授记呀?这就叫授记。怎么成就啊?告诉你这就成就了,这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自然成就,自然当得,无有艰难,如释迦牟尼佛不异。这就得佛授记,授记品。就是让你得的是如来之心,不是如来之果。当然这个如来之心,未来的果报是如来之果。如果你有求果报的心,就是一个有求之心,就是一个染污之心。这是讲得佛授记,授记品。告诉你释迦牟尼佛怎么得佛授记的,释迦牟尼佛怎么修行的,修行的要点是什么,过程是什么。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我昔遇彼燃灯佛。见已即得三摩提。』
  我往昔遇到燃灯佛,我见到了燃灯佛,即证得了这个般舟三昧。
  『从是常睹诸如来。』
  “从是”,从那时候开始。“常睹诸如来”,我常常就见到十方诸佛悉在前立,常现在前。
  『具足功德大名称。』
  具足一切圆满的功德。
  『汝但多集诸功德。一心专念即得成。』
  所有的功德,都由一心专念才得成的。所有多集诸功德,一心专念即得成。
  『若人能行此法中。当得无上菩提道。』
  如果有人能行这个般舟三昧,能行此法中,只讲能行此法中,不是讲行此法的果报。“若人能行此法中”,“当得”又是自然当得,“当得无上菩提道”,就是说何谓“无上菩提道”呢?如何“当得无上菩提道”呢?“能行此法中”之人,即能当得无上菩提道。
  归纳一下《授记品》,授记告诉你们,要安住当下,傻人傻念。安住到什么程度呢?舍命忘我的程度。舍命忘我、傻人傻念、难行能行、苦行妙行、勇猛精进、誓死不退、死也不退、死活不退、永不退转,这就是一个念佛的状态,整天给你们回向的。你安住在傻人傻念当中,舍了命忘了我,不管一切困难,不管一切情形。如果你真能安住了,你未来必然自然当得近大菩提,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艰难如释迦牟尼佛不异。“若人能行此法中,当得无上菩提道”。既看得远,看得深,又要看得到当下,不想那么深,不想那么远,就安住在当下傻人傻念一声佛号当中去,就在不断的反复的修习实践这一声佛号。然后,勇敢地去参加般舟三昧这场模拟训练的考试。这个模拟训练考试,就要做完所有的题目。那所有的题目,我以前讲过,般舟三昧的功课表等等。一切功课表,围绕一个核心,就是围绕不同的题目类型,来完成傻人傻念阿弥陀佛的这一声名号。最后,“深厌诸有”,厌离娑婆世界的一切,所以迅离五浊,迅离五浊即生净土等等。实际上说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法都是依这个《般舟三昧经》产生的。
  最后,你关键要能落到实处。如果今天你听了这个课,能见微知著,见小知大,知道你当下傻人傻念、当下念佛的一声未来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自然当得近大菩提。“若人能行此法中”,是讲此法“中”,不是此法“后”,不是讲的果报。就是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你只要抓住这个因,未来必然进入甚深寂静,进入众相灭处,进入非是凡夫所见境界,自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归纳一下是这样。
  那我们再来看《甚深品第十二》。
  甚深品第十二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
  贤护菩萨就告诉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啊。
  『云何思惟如是三昧。』
  刚才讲了不是思惟修习如斯圣法嘛,“专精一心思惟修习如斯圣法”,贤护那就问了:释迦牟尼佛,怎么去思惟这个三昧呢?
  『佛言。贤护。』
  佛就说了,贤护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呢。
  『念欲思惟此三昧者。』
  你要想思惟这个般舟三昧啊,怎么去思惟呢?底下就说了。
  『观彼色时。不应取著。』
  你看这个色世界,以及这个色世界所产生的一切的欲望,不应取著,不要染著。
  『于彼声中。不应取著。于彼香中。不应取著。于彼味中。不应取著。于彼触中。不应取著。于诸法中。不应取著。』
  所谓色、声、香、味、触、法,不应生染著之心。
  『于诸生中。不应取著。于一切处。不应取著。于是法中。当起真实大慈行也。』
  “于诸生中”,一切念头之生处,“不应取著”。“于一切处。不应取著”,在一切的空间不应该取著,不管此处还是彼处,不管现在之时还是未来之时,不管哪一个地方,不管有人还是没有人,不管自己独处内省的时候,还是别的时候,于一切处不应取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当中,不应生染著之心。那么,反过来我们看众生,看到好吃的,看到好看的,要据为己有,色声香味触法每一处都想,都有染著之心。在法中也一样,我们听了这个,听了那个,于诸法中起染著之心。这个“不应取著”这个“著”,我以前一直跟大家讲过:要执而不著,不是不执不著。“于是法中。当起真实大慈行也”。
  『是中何等名为三昧。』
  何等名为般舟三昧呢?
  『所谓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若诸菩萨。观念处时。当应如是。观察身行。终不分别见身行处。观察受行。亦不分别见受行处。观察心行。亦不分别见心行处。观察法行。亦不分别见法行处。菩萨当应如是观察思惟三昧。』
  “于一切法中。如法行故”,对我们来讲,我刚才讲傻人傻念之法,在你昏沉得不得了的时候,你会想啊,我这么昏沉念佛有用吗?在你苦痛的时候,你会想啊,我这么苦痛,我整天念痛,这个时候念佛有用吗?在你看到这个环境不如你所愿的时候,不如你所想的时候,在你有种种知见的时候,你想想看,你说这能有用吗?等等。你就不能安住。这个时候,应该体现你的傻人傻念之法,你能没有分别,没有思惟,不去想,只管念。刚才讲傻人傻念是一法,那么每个时间段,每一个空间段,每一个状态的段,每一种情形的状态当中,你能不能实施这傻人傻念之法呢?在一切法中能不能如法去行持呢?如果你能行持,那就是说的,能得三昧。
  “若诸菩萨。观念处时。当应如是”,观你每一个念头,你每一个念头生出的地方,每一个念产生之处,当应如是。“观察身行。终不分别见身行处”,你这个身体的行持,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每一处去思惟其中的奥秘,如果你有分别,你就染著,没有分别才没有染著,是不是?我们的心天生是个分别之心,那怎么叫终不分别呢?你至诚接受,就是终不分别。怎么样叫至诚接受呢?你像傻子一样,没有分别,就外表看起来像傻子一样,叫至诚接受,就是不分别。不分别,就得自在。
  “菩萨当应如是观察思惟三昧”。三昧,般舟三昧。要念处,念行处、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这每一处,都不生染著。怎样不生染著呢?不去分别它就不生染著。怎样不生分别呢?至诚接受它就能不生分别。那怎样就能至诚接受它了呢?你做了模拟考试之后啊,你没接受,你看看是什么果报,你有分别看看是什么果报。当你经过了,经历过了,你就明白了,就不分别了,就至诚接受了,就是这样。比如说苦痛关。苦痛关我们讲,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念行处,这五处都有。苦痛,这个苦痛处,有念行处、有身行处、有受行处、有心行处、有法行处,这苦痛关怎么过呢?这个苦痛关我怎么过的呢?详细不讲了,以前讲得很详细了,今天我画龙点睛,是因为心不再分别苦和不苦、痛和不痛过的关。
  我到了北京,上演端那儿,演端有个拿手好戏,就要给我洗脚,我说你这个洗脚不要紧,一洗脚我得念……当年有一个138岁的老和尚,我去了给他洗脚,他说我这一辈子没给别人洗过脚,你这脚一洗,我得给你念三年的佛回向给你,要不然,我承受不起。这是人家的德行啊,知道吧?这是享福受报,可不能随便享福受报,真是这样。他就给别人讲,你看师父的脚如何如何如何。有人就问我,你脚肿了吗?我说我不知道,我真不知道,我没有看过,没想过。你腿怎样了?没有想过。腿肿了,你看这腿摁个坑,有坑没坑有啥区别?你们笑了。这就是说,有身见没身见。他问我你腿肿了没?我说我不知道,腿什么样的我不知道。我这个脚可以给你表个法,有个脚趾头是断掉的,骨折了,断掉了。那为什么断掉呢?当时行般舟的时候没人管我呀,旁边全部是禅凳,那我呢,念快板,瞎念巴念,踢过去,把这个脚给踢断了。我是不管痛只管念,我真做到了不管痛只管念,我不知道这个脚在痛,我也没管它痛多久,没有关系,不去想它。还有鼻子,鼻子也有一次撞了,断了没有也不知道,反正感觉断了,最后没断。那这些东西叫没有分别,这些东西都不算什么。
  我在法雨寺,法雨寺的鬼魂特别多啊,鬼特别多,估计堕胎的孩子也特别多,抱腿的也特别多,所以这个腿怎么也拖不动,三天四夜我唯一一次经历,从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一直在痛,没有不痛。我给你讲啊,思惟有的时候也会出问题啊,我那时就思惟啊,痛与不痛有何分别呢?其实我跟你讲,我处理这个苦痛的方法比你们谁的方法都多,也就是投机取巧的方法比谁都多。后来我就想,我去处理这个痛有什么意义呢?我最多痛这三天四夜,再最多痛上半月二十天,大象腿就没了嘛。再者说这个大象腿,它就是有,也不影响我走路是吧,也不影响我念佛是吧,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就不管这个东西,我说这样我就可以安住在佛号当中,不用去管这个腿。这个腿其实没有分别相,无非就算我处理得好,今天不疼,可是,我痛了又怎么样呢?我就多痛二十天又怎么样呢?二十天之后不是还不痛吗?这样,我的心不就可以无住于这个痛嘛。我想通这一点,我说好,不用管痛,爱咋痛咋痛。这一讲不用管痛爱咋痛咋痛,可是来果报来考验我了,就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一直给我痛,看看你管不管痛。哎呀,我就不管它,可是说是不管它,这偷心谁都会有啊!你们又笑了。我就记得以前啊,一回向完了就不痛,然后我就侥幸心啊,我说痛了这么久了,一回向是不是不痛了?就思惟啊,回向完了,检查检查我痛还是不痛。为什么叫你们不要讲,知道吧,一讲了就有逆缘啊。我这一讲一想“回向完就不痛”,结果回向完了还痛得要命,还是在痛,没有不痛。然后,紧接着我马上就思惟,我说完了,活该,为啥呢?自己染著之心,你说你不管痛,然后就在这儿找是不是不痛了,还侥幸能不痛。我说活该,就让痛到底,痛个二十天才对,应该有这个果报,我就这么想了,就至诚接受了嘛。好,我就准备接受了,我也不管它了,结果我给大家分享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这个脚怎么不痛了,一点痛都没有了,什么时候不痛的都不知道。你看你无染无著的的时候呢,自然得到好的果报,你有染著的时候呢,就有这样的情况。再到后来,也有类似的经历,晚上会痛,我说痛你就痛吧,不痛就不痛吧,没有分别相,最后就不痛了。
  现在每次念佛真的像享受一样,何止踏在莲花上啊,那简直就是觉得,哎呀,受用无穷啊。说这个又完蛋了,我跟你讲不能染著。说了就找不见了,为什么不能分享,不能讲这个东西?说了就染著了。
  有的人讲念佛伤气,禅宗讲啊念佛,老念多了伤气。伤不伤气呢?确实伤气。那么我就思惟啊,我经常会念到什么程度?念到没有一点儿气,因为大众的业力比较重啊。主法的时候,念到没有气,念不动了,到后来念到没气的时候,可以念到有气,有气的时候又能念到没气。因为有气的时候念到来劲儿,就把气念没了。念没了没有办法,接着硬念,硬念又念出气来,就是有气没气没有分别相,这就是不分别了。然后你能思惟,看清楚这个东西以后,你再不想苦、不想痛、不管苦、不管痛了。其实你让它痛去好了,你就想:我是个250,我就喜欢痛,它痛好了。其实来讲呢,你不喜欢它,它也痛,对不对?还不如喜欢它痛,是不是?然后,你只有至诚接受心去过这个苦痛关,苦痛关才能过啊,否则都是方便啊。
  我们有位法师,痛得受不了。当时,我们的演勇法师给他讲,你看师父,站在中间,如如不动,不吃不喝,没有动地方,在这儿念,你一个还在旁边走着,你喊什么苦,叫什么痛啊?我们这位大德,就非常感动,就掉眼泪了。这一感动一掉眼泪,他不痛了。这也是侥幸过关的。这个呢,他苦痛他是真痛了,真的没有接受苦痛的心法,然后痛得受不了了,要跑了,实在不好意思跑——把师父请过来了,师父在念,他自己跑了,多不好意思啊,是不是?没有办法,只有忍哪。忍不住怎么办?还想跑。还想跑怎么办呢?被人劝说,被人劝说之后,突然感动。他说原来念佛可以这样深入,原来念佛可以念得这样专注,原来念佛可以念得这样成片,极为震撼,震撼之余极为感动,感动之余极为羞愧,羞愧之余,眼泪止不住的流。这一流眼泪,身上的毛孔,身上的血脉通畅了,苦痛关过了,但这是侥幸过关的。下次行法,腿还会痛啊,这腿肿算什么,腿苦算什么,其实你不当回事,并不能妨碍你,你当回事了,它才会妨碍你,对不对?是不是这样?你脚瘸了不当回事,它也妨碍不了你,你当回事,那你就受制约了,是这个意思。
  这是讲的不执著、无分别、至诚接受心,你有这样的心法,去观察思惟三昧。你观察你的念行处、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观察你每一个知见。人要不断地清理自己每一个知见,,你能在这个每一个知见当中,去除你的分别心,去除你的染著心,增加你的至诚接受的心,你的修行就能成就。
  “如是观察思惟三昧”,怎么样思惟啊?在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念行处去观察思惟。怎样思惟啊?在不取著方面去思惟。怎样不取著?在不分别处,培养你的无分别心,培养你的终不分别。怎样培养你的终不分别呢?我们用了一个新的词,叫至诚接受心。你只有不分别了,就至诚接受了,这都是一样的啊。
  “菩萨当应如是观察思惟三昧”,在色声香味触法当中、五欲六尘当中,在这个念行处、身行处、受行处、心行处、法行处当中,去观察思惟。思惟的要点,是没有分别心,没有染著的心。“于是法中。当起真实大慈行也”,这就是真实的大慈行。
  『何以故。』
  说为什么这样啊?
  『贤护。彼菩萨观身行时。于身不起思惟分别。观受行时。于受不起思惟分别。观心行时。于心不起思惟分别。观法行时。于法不起思惟分别故。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云何当有分别思惟。』
  “云何当有分别思惟”呢?这个讲分别思惟。为什么有分别思惟呢?因为你有求。你喜欢一种东西,喜欢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喜欢色、声、香、味、触、法。你只要有欢喜的心,只要有回避的心,就会有染著,就会有分别。如果你能不起思惟分别,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不起思惟分别,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想。“所以者何。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诸法既不可得。云何当有分别思惟”呢?
  『贤护。是故一切法无有分别。无分别者。无有思惟。无思惟者。当知彼中无法可见。贤护。无可见故。便为无碍。一切法中无障碍故。即是菩萨现前三昧。』
  这是对法呀。修行,如果你老有那么多法上的知见,老有那么多法上的追求,老有那么多法上的分别,老有那么多法上的思惟,那你就不能安住现前三昧,就不能安住在傻人傻念上。你的法就是多法,就不是一法,就不是一法所生之万法。那么这是个一合相之法,是一体之法。如果你染著诸法,你就是一个分别之相,就被所有的知见给你肢解了。所以为什么要拜师父啊?为什么要依止师父啊?为什么?你拜师父、依止师父,才能放弃自己的知见;你不放弃自己的知见,说依止师父那是假的。你还教师父应该如此如此教授于你,那是你教师父,不是师父教你。这是对法能够没有分别。“无分别者,无有思惟。无思惟者,当知彼中无法可见”,最后你发现,只有这一法,只有这一念,只有这一种做法,那这个时候,才是一真法界,才是一念,才是一性,才是一心,才是一行,那才是一个圆满的世界,一真法界。
  “贤护。是故一切法无有分别。无分别者。无有思惟。无思惟者。当知彼中无法可见。贤护。无可见故。便为无碍”,你那些知见通通破掉了,你那些参照系通通破掉了,你的分别心就通通破掉了。你分别心通通破掉了,你傻了吧唧、傻乎乎的,最后就不分别、不妄想、不执著了,那这其中就没有障碍了。你看,傻人傻念都可以念,我就念呗;傻子都可以干,我就干呗;傻人都能安住,我就安住呗。我安住了,就这么念呀念呀念,我想怎么念怎么念,我如是念、如是安住、如是无碍,就一切无碍了。傻人傻念是最能安住的。你找一切法,你有一个知见,就不能安住。你知见甚多,你还要摄心,还要持久,还要殊胜,还要寂静,还要清静,还要无染等等等等,乱七八糟。有一样想就是一样障碍,有一样想就是一样追求。
  “当知彼中无法可见。贤护。无可见故。便为无碍。一切法中无障碍故。即是菩萨现前三昧。”
  『菩萨成就是三昧故。即得睹见无量无数过阿僧祇诸佛世尊。并所宣说。皆悉听闻。闻彼法已。咸能受持。彼诸如来应等正觉。所有一切无碍解脱解脱知见。亦即能得彼无碍智。』
  说,菩萨于一切法无有分别,无法可见,无可见故便无碍,没有障碍了,没有障碍了,这个时候才得菩萨现前三昧,般舟三昧得到了,得到三昧之后,就能“睹见无量无数过阿僧祇诸佛世尊”。他是由心上见的,就能见得无量无数过阿僧祇诸佛世尊之心,共有之心,如来之心。“并所宣说”,也能知道如来之心之演绎、如来之心所演绎之万法、如来之心所演绎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皆悉听闻”,他是一个一合相的听闻。由一法可演万法,由万法可以归于一法。“闻彼法已咸能受持”,都能受持。“彼诸如来应等正觉。所有一切无碍解脱解脱知见。亦即能得彼无碍智”,没有任何障碍的智慧。这个真是这样。
  我们有一位比丘大德行了三天四夜,行完三天四夜之后得甚深法要,说我二十年所有的疑惑一扫而空。已经没有障碍,非常好。后来非常能跟啊,但是跟久了……自己的精进是个宝啊,如果你继续精进,就能安住法中,就能再无疑惑,就是真的再无疑惑了,真的见到大光明相,真的永无疑惑,再无疑惑。可是如果你不精进了,这个损失起来非常快,非常快。这叫无碍智啊。
  『复次贤护。菩萨观察四念处时。无法可见。无声可闻。无见闻故。则无有法可得分别。亦无有法可得思惟。而亦复非瞽盲聋类。但是诸法无可见故。是故观时。不生住著。而见诸道。』
  观诸法时,不生住著,则见诸道。你不生染著,心才无染。心无染故,才能见道。心无染,色声香味触法都无染,才是真实的无染。
  『思惟道故。即于诸法无有疑网。无疑网故。见佛如来。』
  “是故观时。不生住著。而见诸道”,这讲观的准则。观的时候不生住著,就见诸道。无有疑网,就见如来。这句话很重要啊!“无疑网故。见佛如来”,不再有任何怀疑,不再有任何疑惑,也不再有任何怀疑,不再有任何疑惑。你现在是假的,你假的怎么样做成真的呢?一切疑惑放下来不管它,放得久了就不去想了;不去想了,就不生念了;不生念了,就达某种无生的境界,时间久了,假的就变成真的了。那你把疑惑放下来,才能抓住如来之说、如来之教。你有疑惑,如来之说如来之教被你的疑惑心所分流,那么你的执行力只有十之一二。你的执行力十之一二,得不到如来所宣说诸法要的甚深的这个秘要,你就体会不到其中的状态。于诸法中,没有疑网,“无疑网故。见佛如来”。如果有一天你可以现量证得再无疑惑,永无疑惑,这个是可以现量证得的。你证得故,以“无疑网故,见佛如来”。你没有怀疑了,没有疑惑了,以诸佛之说为自己之说,以诸佛之见为自己之见,依一切如来所说,依教奉行。“无疑网故。见佛如来”,也就是你现量证得没有疑网,就见佛如来。如果你还有疑惑,还有疑网,你退而求其次,就是说,你把疑网放下来,不要管疑惑。现在人有一个特点,一个劲儿地抓住疑惑不放,得不到真实。大家要讲修行,就要把疑惑放下来,不管疑惑。有疑惑要生惭愧心,不管你的疑惑是对的还是不对的,不管你的疑惑有多少道理,只要有疑惑,你就要生惭愧心。“无疑网故。见佛如来”,放下疑惑,疑惑是你修行的大敌。
  『见如来故。永离迷谬。』
  因为你心上见佛,相上见佛,行法当中见佛,你不见如来,不能永离迷谬,见了如来,一切的迷惑、一切的谬误,就永远的离开你,远离你。
  『无迷谬故。知一切法终无可见。何以故。菩萨若有如斯见者。则取彼见。取彼见故。则取法相。』
  你这个有可见,则取彼见。你有见,这个见解、那个见解,你一定会取一个见解,你就会起见。你总要有见啊,你有疑网就有见了。怎么有疑网啊?你生住著就生疑网。你有了见,就取见。取了见,这个见解就是某种法,就取了法相。然后你就会实施这些法相,依这个见,依这个法。
  『取法相故。则取事业。』
  然后你就围绕这个见解。比如“人得照顾身体呀”,好了,这个见解来了,你开始照顾它了。你讲“我老了,跟别人不一样啊,我身体比别人弱啊”,见解来了,业就来了,事业就来了。
  『取事业故。则见众生。』
  那么所有的各种念头,所有各种妄想,所有的各种众生,就都产生了。
  『见众生故。则见寿命。』
  这寿者相就出来了。
  『见寿命故。则见富伽罗。见富伽罗故。则见诸阴。』
  见“我”,就见阴。
  『见诸阴故。则见诸入。见诸入故。则见诸界。见诸界故。则见诸相。见诸相故。则见诸物。见诸物故。则见彼因。见彼因故。则复见缘。以见缘故。则便求取。以求取故。则有有生。』
  这就是十二因缘。
  『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终不可取。无可取故。菩萨于彼一切诸法。不思不念。不见不闻。』
  “不思不念。不见不闻”。你的法怎样安住呢?你怎么安住呢?对一切法,对其它的一切东西,不思不念不见不闻。你能够自然地不思不念、不见不闻,没有疑惑地不思不念、不见不闻,心甘情愿地、自然如是地不思不念、不见不闻,然后你就安住在当下之法,安住在当下佛号当中。
  『贤护。终不如诸外道。若外道弟子。取著富伽罗及以我见也。贤护。菩萨终不作如是见。云何见。』
  不是像刚才讲的十二因缘之如是见。“云何见”呢?
  『菩萨见者。如如来见。终不退转。』
  比如说,我们讲的一个根本的见解:舍命忘我,傻人傻念,难行能行,苦行妙行,勇猛精进,誓死不退,死也不退,死活不退,终不退转。“菩萨见者”,比如说我们见这个见,以此之见,来统率般舟行中一切之见,以难行能行之见,以苦行妙行之见,来统率般舟行法之一切见,以傻人傻念来统率其中一切之念法。“终不退转”,碰到任何情形、任何复杂的状态,刚才讲任何难题——般舟是一场超级模拟考试题,任何考试题目当中,我们都不退转。这是“菩萨见者。如如来见。终不退转”,这叫终不退转。
  『菩萨见。如辟支佛见。如阿罗汉见。菩萨当应作如斯见。如斯见故。不忆不念。不见不闻。以不忆念及见闻故。灭诸妄想。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如果有一天你能达到了不忆不念,不见不闻,灭诸妄想,则得思惟如斯三昧。如果你能做到不再念、不再忆、不再见、不再闻、不再想,你没有分别心了,就不念、不见、不闻、不忆了。只有在你的思惟状态当中,得到了不忆不念不见不闻这样一个状态,“以不忆念及见闻故。灭诸妄想”,然后就“有想即愚痴,无想是涅槃”,把所有的妄想都灭除了,都处于某种无生的境地了,也达到甚深法忍的状态了。“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你的思惟般舟三昧,就达到相当的程度了,如是思惟,这叫思惟。从思惟不染著,就是说思惟的要点不染著。怎样不染著呢?不分别。哪个地方不染著呢?色声香味触法,念行处、身行处、心行处、受行处、法行处,这些处都能不分别,都能不妄想。不分别,怎样不分别?至诚接受,没分别接受。然后达到什么情况呢?在思惟状态上能够做到不忆不念不见不闻不想,然后呢,无思无惟,“即得思惟如斯三昧也”。
  『复次。贤护。譬如虚空。本无形色。不可观见。无有障碍。无所依止。无有住处。』
  “复次。贤护。譬如虚空”,讲了比方了,像虚空。“本无形色”,就像虚空,没有形状,没有颜色。“不可观见”,看它不可观见。“无有障碍”,没有任何障碍。“无所依止。无有住处”,没有依止,没有住处。
  『清净无染。亦无垢浊。诸菩萨辈。见一切法。亦复如是。』
  他打一个比方,那一切法是什么状态呢?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没有形没有色,不可以见,也没有障碍,无所依止无有住处,“清净无染。亦无垢浊”。
  『所谓于彼有为无为一切法中。无有障碍。乃至亦无处所。以眼清净无障碍故。一切诸法自然现前。』
  这个地方很拗口的。
  『彼诸菩萨。如是念时。即见诸佛。』
  彼诸菩萨如是念时,像刚才讲的这个,“如是念时即见诸佛”。
  『其所庄严。』
  就是诸佛的住所,非常庄严。
  『状如金辇。具足威仪。如百千光。炎赫斯照。如秋满月。众星围绕。如转轮王。军众炽盛。如天帝释。四辅中尊。如大梵王。处彼天座。如狮子王。威伏众兽。如鲜白鹄。处空而飞,如须弥山王。安住大海。如大雪山。出诸良药。如铁围山。摄持猛风。如彼水界。住持大地。如大风轮。净虚空界。如须弥顶。壮丽天宫。如是。贤护。彼诸如来应等正觉。以智德光。照明一切三千大千诸佛世界。其事若此。』
  这是讲,菩萨如是念时即见诸佛,见诸佛的种种境界。见诸佛的种种境界,这种境界啊,熟读佛法的人呢,每一句话都有典故,都有比喻。讲他的形状,其所庄严状如金辇;讲他的威仪,如百千光;讲他的光明,百千光炎赫斯照如秋满月。众星围绕,如转轮王,众星都围绕;军众炽盛如天帝释;四辅中尊如大梵王。他用转轮王、天帝释、大梵王、狮子王,这个须弥山、大雪山、铁围山、水界、大风轮、壮丽天宫等等这些来比喻,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以智德光。照明一切三千大千诸佛世界。其事若此。”就是说,在定所见境界,是如此艳丽,如此丰富,如此多彩,如此深远,如此广大。
  『贤护。彼诸菩萨。于正观中。复如斯念。』
  在正观当中,如斯念,念什么呢?
  『而诸如来有所宣说。我昔听闻。闻已读诵。受持修行。』
  我听闻了以后,就读诵,读诵了以后,就受,受完了即持,受持完了以后,即修,“修行”,修习常行,念念去行持。
  『如是念已。从三昧起。如彼定中所闻诸法。思惟其义。为他宣说。贤护当知。是三昧王。为诸菩萨作斯利益。能与如是诸功德聚。所谓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也。』
  这是讲思惟现前三昧。这个思惟现前三昧呢,这个地方大家很不好理解,只有你充分的行法,甚深品嘛,你行法进入甚深境界,反复修习,然后你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里边非可言说,所以这个要自己去甚深地去思惟去想,这样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法要。刚才我讲的是其中的要点。
  『贤护。是故若彼善男子善女人。随欲求证无上菩提。当应听闻如是三昧。闻已书写。读诵受持。修习思惟。广为他说。令是妙法流布世间。』
  思惟,刚才讲思惟的要则,然后这里特别讲的,怎么样去修这个三昧呢?闻已书写,读诵受持,修习思惟,广为他说,还要令是妙法流布世间。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对这个法的恭敬,真正的和这个法一合相。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因为过去讲法的时候呢,就想我们一样,不过我们这儿还不错。讲法的过程当中,总会有些人迟到,所以前面讲白话文,讲完白话文之后,用这个偈子的方式再说一遍,就是再归纳一遍,这个意思啊。
  『诸佛清净离尘垢。功德深广无所依。
  钟鼓铿锵众妙音。万种咸备修供养。
  布散诸种超世香。精异花鬘上宝盖。
  燃灯供养众塔庙。所为求此三摩提。
  佛法甚深难可见。开示世谛令人知。
  彼如自性初不迁。汝当随顺智无碍。
  犹日月天初出时。帝释佐天三十二。
  众具庄严宝周普。求彼三昧亦复然。
  譬如梵天处梵众。威仪寂静功德圆。
  勇猛精进不可称。彼求三昧亦如是。
  又如医王处世间。给施病者众妙药。
  随顺诸佛清净心。初未曾离本空性。
  譬如雪山诸山王。炜烨同于转轮帝。
  亦如宝辇妙庄严。彼见诸佛众相满。
  又犹鹄王绝明白。处空自在无碍游。
  如是诸佛金色身。世尊真子如斯念。
  无垢三昧净智灯。能破大冥诸黑闇。
  彼除一切众物想。念诸佛智无碍光。
  诸垢消灭无嗔毒。无明清净妙智人。
  若能观是无自他。彼终无有诸色相。
  无疑惑中净智生。悉能断斯诸有见。
  亦已灭亡阴界想。闻法除恼得清凉。
  比丘当知诸佛子。及以清净比丘尼。
  彼优婆塞优婆夷。若能念此得三昧。』
  这个甚深品呢,是指思维修习。思维的法则,后边讲呢,给前边讲的意思一样。他这里又讲十二因缘,又讲四念处,又讲种种种种,其实把前边的法都包括在里边了。因为这个地方要求意会的地方比较多一些,言传比较难以传。再者说,要求我们修行的深度比较深,很多人还没到这个深度,所以这里边讲,不太好讲。越到后来越奥妙,越到后来越深邃,越到后来越需要有更深的实践的基础。
  好,今天讲到这儿。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