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50424《贤护经》学讲记-第15讲

2014-02-14 14:24:00.0

昨天我们讲了称赞功德品,我们再把第八品再看一遍,再简单的回味一下。
  先说读诵受持是三昧典,为他解说,即获五种功德。先给你大概讲一下,从外在的讲,告诉你一切诸毒不能损害,一切物件不能破伤你,一切水火之灾都不能伤害你,一切恶王县官不能得便,是外在的、人的、自然的、物件的和各种毒都不能伤害于你,是五种功德。
  讲完五种功德以后,又说这功德到底有多大呢?给你描述了一下,说坏劫之火,都可以被此功德扑灭。讲完后又给你强调一下:受持经时,一切恶王、恶官、劫贼、狮子、虎狼、蛇毒,凡是能给你施害的有形无形的东西,都不能给你施害,都不能障碍你,甚至都不会失衣失钵,衣和碗都不会丢掉。当然,其他任何的障碍都不会有。又讲到,痛你的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意,痛一下的果报也不会有。又讲,你能明白,你连这一丁点儿障碍都没有,所有障碍你的东西,都不会障碍你。所有大的障碍,水灾、火灾,各种损伤,各种毒,施毒的,都不会障碍你。又讲,大的障碍没有,小的障碍也没有。而且,凡是给你使障碍的这些有形、无形的力量,都不会来障碍你。而且,你如果明了这件事情,得如是闻,得如是见,得如是知,而且,如是具足已。就是说,你明白这个东西,你真正的明白,深刻的明白,深入骨髓的明白,微细的明白这些事的时候,你肯定会遇到佛,你肯定会遇到正法,你肯定会遇到和合僧,你肯定能得到佛菩提。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无有是处。这是讲的功德,是外围的、外在的功德。
  那么,外围的、外在的功德的量,数量的级别是什么呢?是坏劫之火燃烧起来,般舟三昧威神力故,这个般舟行人掉到火里边去,都能将大火熄灭,熄灭到什么程度呢?比如罂水灭小火,大水灭小火,老大老大一坛子水,灭一点儿一点儿的星星之火,可以的,绝对灭掉,功德数量是这样一个级别。
  那么,这种功德级别,在外围怎么表现呢?我刚才讲了,一切诸佛,一切菩萨摩诃萨,一切天龙八部,一切大梵天王,一切忉利天王,一切四大天王,对我们之所称赞,之所爱敬,皆共拥护,或者悉皆覆护,瞻视敬仰,思欲相见,在梦中给你摩顶慰安,称扬劝发,在梦中给你宣说诸余经典,令你得闻,忆持不失,这是讲外围的。就是说,般舟圣众对这种功德的态度,对这种功德的取向,般舟圣众的观点和态度是这样,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给你描绘。
  在后边,又讲到,又给你讲得具体,用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个微尘再碎为前等数量的微尘,然后,所有的每一个细小的微尘,各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装满七宝,布施供养佛的功德,虽然巨大,都不如你一念随喜赞叹的功德大。如此,整个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称赞功德和讲般舟三昧功德的一个体系。这个功德所讲的深度,所讲的级别,所讲的微细的程度,都远远超越很多其他的经典。那么,你对这个功德充满了信心,也就对般舟三昧充满了信心,也就对般舟圣众对你的护持充满了信心,这是讲的总体的称赞功德品。
  下边真正讲功德的时候,讲了这么多功德,释迦牟尼佛说:“我之智辩虽复无穷。亦不能说。”不能说,说不尽,就是说我“设经劫数”,我说几劫也说不完它,这样只是说“暂持三昧微妙经典所得功德”如是,何况能够“依教修行,如法而住”呢?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曰。』
  “尔时”,世尊为了重新明了这个意思,而说偈曰:
  『若人有能解释斯。诸佛大寂胜三昧。』
  这里边特别强调“诸佛大寂”,“寂”是寂灭之义,寂静之义。何为大寂呢?五欲六尘全部寂灭,此世界之一切全部寂灭。五欲六尘之寂灭,此世界全部之寂灭,这是讲的内涵。大寂,对我们来讲,我们哪一个没有寂?好像我们的财寂灭了,大家没钱也跟着,也不想要钱,甚至想不起钱是干啥的。这个好像看得到,财。色,我们好像也寂灭了,也不会想这些事情。名,好像寂灭了,其实在大家相处的时候,还会体现出某种名利心。希望别人尊敬,希望别人守秩序,希望别人听自己的,这都是名利心的一种体现。食,这个食品,实际上这一关我们远远没有过,不够寂灭。财色名食睡,这个睡眠关也一样,好多人没有寂灭,根本谈不上大寂了。
  尤其从内在来讲,在我们行法过程中,关于身体的种种感受,我们没有寂灭;关于思想的种种感受,我们没有寂灭;关于情绪的种种感受,我们没有寂灭;关于环境和他人的种种的是非长短、善恶美丑都没有寂灭,都不是大寂。真正寂灭了,那种胜三昧的感觉才好,这是讲诸佛大寂,寂灭为乐。
  释迦牟尼佛当时,说了一个偈子,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偈子舍利弗听到以后就开悟了,就带领数百徒众,直接投奔释迦牟尼佛。都是讲寂灭,称赞寂灭之乐,寂灭之义。实际上来讲,我们就是众生,寂灭了,就是无生,不寂灭,你就是众生。你为什么是众生啊?因为你生的东西太多,各种各样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五花八门,是名众生,不是“大寂胜三昧”。是为无生,大寂。
  『假令我今说功德。犹彼恒河取一沙。』
  “假令我今说功德”,假如说,我今天来说这个胜三昧的功德的话,“犹彼恒河取一沙”,我所说的不过是所有诸多功德里边的像恒河沙数功德里边,拿出一粒沙子的功德来给你讲,只讲这么一丁点而已。其他的太多太多了,我没法儿穷尽来给你讲,我就是说上几劫,也说不尽。我就是用佛之辩才、用佛之无穷之辩才来述说,亦不能尽,亦不可言说。
  『若能为他说三昧。水不能溺火不烧。
  刀杖毒害所不伤。王贼恶官不得便。』
  “若能为他说三昧”,哪怕你为他人说这个般舟三昧好,说这个般舟三昧这么一件小事情,不是说你自己修,不讲你自己如何如何,也不讲你思惟如何、理解如何、深入如何、修持如何、依法而住如何,不讲。只能说,你给别人讲、赞叹、你给别人述说这个般舟三昧,他的功德有多大呢?“水不能溺火不烧。刀杖毒害所不伤。王贼恶官不得便。”
  『若能读诵三昧经。不畏一切恐怖事。
  如彼大蛇诸大毒。此等经力能灭除。』
  “若能读诵三昧经”,说只要你把这个《般舟三昧经》来读一下,诵一下,“不畏一切恐怖事”,你就会有无畏的心,就会不怕一切恐怖之事。我们讲燃灯佛跟的第一个如来学习般舟三昧,是无畏王如来。修行般舟,首先要克服畏惧,要无所畏惧,没有任何恐惧的心要立起来。“不畏一切恐怖事”这个心立起来以后,在般舟修行的过程当中,于一切感受当中,于一切危急当中,于一切困难当中,你才能安住一个如如不动的心地。这个如如不动的心地,才能产生智慧,才能过一切难关,才能难行能行,才能无所畏惧,这就是“不畏一切恐怖事”。这个无畏的心非常非常重要。实际上来讲,在修行过程当中,发生各种障碍、各种业障、各种苦痛、各种难过、各种危机的概率,应该说非常非常高,但是也非常非常低。从可能性上来讲是非常非常高,从事实的结果来讲,是非常非常低,而且几乎没有。何以故?诸佛菩萨摄受加持故,般舟三昧威神力故。所以你对这个般舟三昧的威神力,和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产生一个无畏的、无有恐惧的信心,你依此信心来行持般舟三昧才是没有任何障碍。
  就像我们现在所做的大规模的般舟共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那么,这个前无古人的过程当中,它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情,大家如果习惯当裁判的话,你会挑出很多毛病。但这些毛病,其实,你都在摄受负能量,都在传播负能量。摄受和传播负能量,是你最大的不幸。所以“不畏一切恐怖事”,见怪不怪,都是小菜一碟、小Case(小事一件)。你只管受用,你只管摄受正能量,这就“不畏一切恐怖事”。
  “如彼大蛇诸大毒”,说像这种大蛇、大毒,这样一些恐惧的事情,都不用恐惧。“此等经力能灭除”,这个经的力量,都能灭除一切的毒害,这是讲“若能读诵三昧经”。
  『若有受持是经典。不畏一切诸恶人。
  夜叉罗刹及诸龙。彼徒终无得其便。』
  “若有受持是经典”,读诵是一个级别,受持是一个级别。如果受持是经典,“不畏一切诸恶人”,一切诸恶人,一切恶王,不能得便,不能害我,你不用畏惧,他也害不到你。
  “夜叉罗刹及诸龙”,就是一切我们所谓“恶人”是有形的力量。夜叉、罗刹及诸龙,我们可以看得出是这种无形的恶势力。“彼徒终无得其便”,说这一类的,有形也好,无形也好,他们终究不能够得到任何的便利来伤害于你,或对你形成伤害。哪怕是细小的失衣失钵,痛你的眼睛耳朵,眼耳鼻舌身任何的地方痛一下,这一丁点儿伤害都不会有。这是讲的受持是经典,读诵此经典。
  『若常守护供养者。便在兰若为朋类。
  师子虎狼诸兽等。犀牛豺豹及野干。』
  “若常守护供养者”,就更进一步了,你来守,你来护,你来供养,“便在兰若为朋类”,就是在阿兰若,就是我们修行寂静处、寂灭处、寺庙这一类真正修行的地方。“师子虎狼诸兽等。犀牛豺豹及野干”,这一类的种种所谓狮子虎狼,就是非人类的、有形的这些东西,都不能伤害于你。
  『若能护持此三昧。彼有威力不可当。
  远离一切恶心人。及诸夜叉啖精气。』
  “若能护持此三昧”。守护供养,这是讲供养经典。若能护持,不仅养而且持,就是自己能够依法而住,如法而持。“若能护持此三昧。彼有威力不可当。远离一切恶心人。及诸夜叉啖精气。”“远离一切恶心人”,而且一切恶心人也会自己离开,真正是这样啊!说句实在话,一切恶心人在这个地方也呆不住,呆不住也是好事儿,因为他呆在这儿,会传播越来越多的负能量。“远离一切恶心人”,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缘起。你跟这些恶心人在一起,你就会有很多恶心的缘起。有的人下定决心来行般舟了,结果被同伴拉着去坐一下,拉着去喝水,拉着去陪他一下等等,这些都是恶心人。能够“远离一切恶心人,及诸夜叉啖精气”,这些无形的这些方面的危害,都不会有。
  『若能解说此三昧。彼无诸病及障灾。
  所生报眼终不衰。言词清妙有大辩。
  若人证知深寂禅。身体雄健无众病。
  一生永绝诸恶色。后终不畏地狱道。』
  “若能解说此三昧”,这是为他解说。“彼无诸病及障灾。所生报眼终不衰。言词清妙有大辩。若人证知深寂禅。”刚才讲解说、受持、守护、供养,再进一步深入讲,若人证知、证得和知了、明白深寂禅。般舟是无上微妙之法,甚深寂灭之禅,这是讲它的深度,和讲它的寂。很多人都在讲,行了般舟以后啊,没有想法了。又有很多人讲,行了般舟之后呢,自然不想吃,或者很少吃的欲望,很少喝的欲望,看什么东西,都好像看透了似的,见怪不怪,见多不怪,常见不怪。这都是明了甚深寂灭之理,甚深寂灭之禅意。
  “身体雄健无众病”,真的是这样。癌症病人可以恢复到比最年轻的时候的状态还要好,普通的人能够恢复到比平时的状态,比最年轻的时候的状态,身体还能好十倍以上。“身体雄健无众病”,什么病也不会有,感冒发热,只要一踩般舟,都会迅速恢复正常。哪怕如妇女的月子病,这种侵入骨髓,寒毒、病毒侵入骨髓,侵入深处的这种毛病,只要一踩般舟,也能够给他驱除。“身体雄健无众病”,有病最后变成没病,没病变成没有任何病的根源,能够好到远远超越你想象的程度。甚至有的人说,他的身体比最年轻的时候有好一百倍的,还有好一千倍的。你想知道好一百倍一千倍的味道吗?那你就行般舟吧。只有自己明了,如水入口,冷暖自知,自己去衡量。
  “一生永绝诸恶色”,这一生啊,永绝诸恶色,“后终不畏地狱道”,就是死后也不用畏惧恶道,三恶道,地狱道。这是讲的你这个无有恐惧心,对后辈子、以后的生生世世都没有恐惧。对于这一生,一切恶、一切恶色都不能奈我何,身体会雄健,没有重病。这是说“若人证知深寂禅”,甚深寂灭微妙之禅。
  『若有能读三昧典。诸天守护及龙神。
  夜叉罗刹与怨仇。彼虽恶临不惊惧。』
  “若有能读三昧典”,这是讲仅仅能读诵三昧典,“诸天守护及龙神。夜叉罗刹与怨仇。彼虽恶临不惊惧”,这些一切无形的、看不见的、高端的这样一些恶神恶刹,这些恶势力,“彼虽恶临”,哪怕来到你跟前,你也不惊,不惧,不会惊到你,也不会恐惧你。有的时候说我很害怕,那是你自己吓自己,其实没有关系。
  『若能为他说斯经。天龙夜叉皆欢喜。
  诸天昼夜常歌叹。一切世尊爱若子。』
  “若能为他说斯经”,如果你能够为别人说此微妙经典,“天龙夜叉皆欢喜”,天人也好,龙也好,夜叉也好,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皆欢喜,都非常欢喜。“诸天昼夜常歌叹”,一切天龙八部昼夜,白天黑夜都称赞于你。称赞,皆共赞誉。“常歌叹”,称赞到什么程度啊?称赞到给你唱歌,来歌唱你、赞叹你的程度。“一切世尊爱若子”,如果你能够为他说斯经,包括上边讲的,行持般舟三昧的各种行为,一切世尊爱你啊,都比爱自己的孩子都好,把你视为掌中宝。
  『若人为他常转读。一切法中无有疑。
  彼诸容色无等伦。岂于菩提有退减。』
  “若人为他常转读”,如果有人能为别人来转读这部经典,“一切法中无有疑”,仅仅是转读这部经典的功德,就能让你一切法中无有疑,在一切法,一切法义当中,没有任何的疑惑,没有任何的疑心。“彼诸容色无等伦。岂于菩提有退减。”“彼诸容色”,他的容色、相貌仪表,“无等伦”,无与伦比,非常庄严。般舟行人就是这样,行持般舟的人,常常是变得非常庄严,清净。我们有一位县级领导的护法,仅仅是护法,一心向往般舟三昧的原故,结果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漂亮。给另外一位大领导见了面,这领导就说,你这个丫头,上哪儿做的美容啊?怎么变得这么年轻、这么漂亮啊?“彼诸容色无等伦,岂于菩提有退减。”心,不会退,不会减。容,越来越庄严清净。
  『若能转教诸众生。遭值恶王民人乱。
  时年亢旱谷价贵。终无受弊及饥荒。』
  “若能转教诸众生”,如果你能够将你所了解的般舟三昧,转教给其他的众生。“遭值恶王民人乱”,哪怕你遭值各种恶势力之王,各种人间的纷纷大乱这种纠纷。“时年亢旱谷价贵。终无受弊及饥荒”,遇到各种灾荒之年,各种自然灾害,各种人事灾害,各种恶势力之害,“终无受弊及饥荒”,碰到这种情况你终然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也不会有饥荒。真是这样,我以前到过各种寺庙,看到很多寺庙真的很清苦、很可怜。
  当年三祖,一祖慧远大师,二祖善导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四祖法照大师。三祖承远大师当年在衡山,自己种菜园子,很少有人供养,穿粪扫衣,破破烂烂,饥一顿,饱一顿,有一顿,没一顿的,真的很可怜。那么四祖法照大师,在甚深禅定当中,来到阿弥陀佛的身边,发现有一个衣衫褴褛的比丘僧在那当侍者,他就很奇怪呀,他就打听,这个侍者是谁啊?噢,原来是在衡山修般舟三昧的承远大师,法照大师禅定出来以后,才跟承远大师学习般舟三昧,取得巨大成就,成为国师。当了国师之后,尊自己的师父,尊认自己的师父承远大师为三祖。
  那么,想想我们现在的般舟行人,福报多好啊,我去过好多师父那儿,好多庙上吃……哎呦,我就非常感恩我们的这些信众,他们的供养心具足啊,哪怕我们临时来到这个地方,你看看你们盘子里吃的,几乎都是世间最好的东西。所以“终无受弊及饥荒”,确实是这样啊!你看,我们这么大一个团队,行、住、坐、卧、吃喝,多大的开销啊。包括你看就像我们有大德说的,搬了这么多次家,是八个月搬了四次家,这么大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叭”,一租车子租几辆,六辆,八辆,这样去租车子,搬家。还有,我们搞了这么多场法会,那以前搞法会,经常五六十个人,也不少啊,“哗”,跑到一个地方,租车子,光交通的费用,租车的费用,往返的汽油的费用都不得了。可是,我们终无受弊,确实没感到有什么难处,也没受饥,也没受荒。这是般舟三昧威神力故。
  『若人解说此三昧。所有功德不思议。
  假虽魔娆诸众生。不能动斯一毛发。』
  “若人解说此三昧”,如果有人能够解说此三昧,“所有功德不思议”,所有功德不可思议。“假虽魔娆诸众生。不能动斯一毛发”,一切魔娆诸众生,都不能动他一根头发啊!真是这样啊!我们这次受到重大的魔娆,可惜呢,这个魔娆越重越大,我们发展越快啊,发展越多。这个魔娆常常成为我们逆增上缘,常常成为我们真正的增上缘,对我们大家有巨大的锻炼和提高。所以“假虽魔娆诸众生。不能动斯一毛发”。
  『我前说彼持经人。众患恐怖及烦恼。
  彼终不能加损害。唯除往业先定殃。』
  各种各样的患,隐患,各种各样的危害,各种各样的恐怖,各种各样的烦恼,都不能对般舟行人有丝毫的伤害。唯一的是除了定业、定数,往昔所造诸恶业,这种往业先定殃。除了这种情况之外,都不会发生。
  『若有护持于此经。是则于吾为长子。』
  “若有护持于此经”,若有人能够护持此经典,“是则于吾为长子”。
  如来授记了,告诉你:你护持此般舟三昧经,就是如来的长子。你们都以身心来彻底护持这部般舟三昧经典,都是如来的长子,好不好啊?
  『我已称赞于彼等。当来之世亦复然。
  若能护持如斯法。自应恒发欢喜心。
  咸共宣通勿放舍。我今为汝如是说。』
  就讲称赞功德品,各种各样的情形,具足各种各样的功德。
  好,再看《饶益品第九》。
  饶益品第九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阿僧祇劫。时有一佛。号无畏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兴于世。当尔之时。有长者子。名须达多。与二万人俱。诣彼佛无畏王所。到已。顶礼彼世尊足。敬礼毕已。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说:“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阿僧祇劫。”往昔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时有一佛”,当时有一个佛,他的名号叫“无畏王如来”,又叫“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个无畏王如来“出兴于世”。“当尔之时”,有一个“长者子”,名叫“须达多”。这个须达多长者子,与两万人等,来拜访无畏王如来。到了无畏王如来处所,顶礼无畏王如来,顶礼完毕之后,退坐一面,这两万人坐在一边。
  『时须达多。即便请彼无畏王如来。广宣如是三昧深义。贤护。尔时。彼无畏王如来应供等正觉。知长者子有深信心。乐欲听闻如是三昧。应时随顺而为敷演。贤护。时须达多。于彼佛所。闻三昧已。读诵受持。思惟其义。即如说行。既修行已。还即于彼无畏王如来法中。舍家出家。剃除须发。服袈裟衣。经八万岁。思惟住持如是三昧。又复在彼无畏王如来所。闻一切法。皆悉受持。是后复经诸如来所。闻说斯法。亦皆能持。于诸佛所。种诸善根。能广成就不思议已。然后舍命。即得上生三十三天。同受果报。』
  当时,须达多长者子,便向无畏王如来请法,请无畏王如来广宣如是般舟胜三昧之深刻的意义。贤护,那个时候,无畏王如来知道长者子有甚深的信心,也知道他非常乐意听闻此般舟三昧,“应时随顺而为敷演”,开始给他讲了。贤护菩萨,时须达多长者子,“于彼佛所”,于无畏王如来所,闻到此般舟三昧,就“读诵受持。思惟其义”,并且按照这个意思来如说修行。“既修行已”,修行了般舟三昧以后,“还即于彼无畏王如来法中。舍家出家。”舍家出家,就像我们很多人一样,一修般舟三昧,就控制不住自已,就闹着想出家。“剃除须发”,头发剃掉,“服袈裟衣”,僧衣穿上,“经八万岁”,须达多长者子,修行了八万年,“思惟住持如是三昧”。“又复在彼无畏王如来所”,在无畏王如来处,“闻一切法。皆悉受持”。“是后复经诸如来所”,以后又在好多个如来的处所,“闻说斯法。亦皆能持”,各种各样的法都能够修持,都能够守护。“于诸佛所。种诸善根。能广成就不思议已。然后舍命。即得上生三十三天。同受果报”。
  『即彼劫中。还复值遇第二如来。而彼如来。从刹利生。出家成道。名曰电德如来应供等正觉。而复于彼电德如来法中。出家修行。经八万四千岁。还复思惟如是三昧。』
  “即彼劫中。还复值遇第二如来。”碰到第二个如来。这个如来“从刹利生。出家成道。名曰电德如来应供等正觉。”第二个如来叫电德如来。电,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可以说是快如闪电,电是最快的,能量最充足的,威力最巨大的能量的一种形态。第一个叫无畏王如来,第二个叫电德如来。“电德如来法中。出家修行”,修了多少年呢?“八万四千岁”。“还复思惟如是三昧”,就是还是思惟、忆持、守护此般舟三昧。
  『而更值遇第三如来。彼第三佛。于婆罗门家生已。亦出家成道。号曰光王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于彼如来所。出家修行。亦于八万四千岁中。常得思惟如是三昧。贤护。时彼长者子须达多。自是之后。过百余劫。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更值遇第三如来。”这个时候又碰到第三个佛。“彼第三佛”,这第三个佛,“于婆罗门家”出生,“亦出家成道。号曰光王如来应供等正觉。”第三个佛叫光王如来。光也是表能量的一种形式,比电更进一步,更超越一步。还不是一般的光,是光王如来。光是能量交换的一种高级的形式。你看,灯光,一个小小的灯光,你看我们门口那个小小的灯光,在不经意当中,你会看到其中巨大的七彩的光环,一层一层的,非常漂亮。但你有意去看,又看不见。一个小小的灯光都具有如此精妙的功德力和形象,何况光王如来呢?那么,在第三个光王如来所,也“出家修行”,也修行了“八万四千岁”,“常得思惟如是三昧”。你们别以为说,我们才修行一年两年,这还要修八万四千年,啥时候是个头啊,得修多少辈子啊?其实,在这三个如来,他修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如果说好听一点,那时候的人寿,就是八万四千岁,也就是一辈子。你现在,一辈子八十岁也好,一百岁也好,一百二十岁也好,和那八万四千岁是等量的,也就是一生一世的问题。“常得思惟如是三昧。贤护。时彼长者子须达多。”须达多长者子“自是之后。过百余劫。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须达多长者子三次出家,然后修持此三昧,修了一百劫,就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个速成之法。
  『贤护。汝应当知。尔时彼长者子须达多者。岂异人乎。即彼过去燃灯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也。』
  “贤护。汝应当知。尔时彼长者子须达多者。岂异人乎。”不是别人啊!“即彼过去燃灯如来应供等正觉是也。”那就是我的师父燃灯佛啊!过去,我们都知道,要想成佛得修三大阿僧祗劫。那么,燃灯佛在一百劫当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谓快速。那你就讲啦,这不是现生见佛,不是当生成就啊?其实,你怎么知道,你的过去世就没有修行呢?你怎么知道,你这一世不是最后要成就的一世呢?这是讲的般舟发展史,讲燃灯佛过去的故事。大家就知道了,明白了,为什么我们跟燃佛舍利有缘呢?其根源可能在于此。
  『贤护。是故当知。彼长者子须达多者。以有如是爱乐法故。复有如是求法行故。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长者子”,也就是说,这个国家最有身份、最有财富、最有势力的长者的儿子,叫长者子。这样,能够舍弃一切来爱乐法,来剃发出家,“有如是爱乐法故”。那么,我们反思自己:有如是爱乐法故吗?有如是求法行故吗?爱乐法故,求法行故,才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有如是爱乐,如是求法之行,才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爱乐,还要求法。要求法,还要依法而行,要依法深行,这样才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贤护。汝今当观是三昧王。为诸菩萨及众生辈。而作几许大弘益事。所谓当得一切诸佛智地故。复能摄受一切诸佛多闻海故。』
  “复次贤护。汝今当观”,你啊今天当观察、观照“是三昧王”。般舟三昧,三昧之王。“为诸菩萨及众生辈。而作几许大弘益事。所谓当得一切诸佛智地故。复能摄受一切诸佛多闻海故。”这个般舟三昧,胜三昧王,能够当得一切诸佛智地,能摄受一切诸佛多闻海。他所达到的,所得到的级别,所能受持达到的级别是这样的。
  『贤护。是故汝等。当应勤求如是三昧。常乐听闻。读诵受持。思惟修行。』
  “贤护。是故汝等。当应勤求如是三昧。”应该勤求,勤奋,勤恳,勤奋地去追求,勤奋地去祈求。“当应勤求如是三昧。常乐听闻。读诵受持。思惟修行。”一是勤求,二是听闻。怎样听闻呢?乐听,乐闻。怎样乐听乐闻呢?常乐听闻,听闻之后读诵,读诵之后受持,受持之后思惟,思惟之后深入地去修行。我们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惟的过程,听法的过程就是一个思惟的过程。听闻,读诵,思惟,修行,都是要获得般舟三昧的必备途径。
  『既闻受已。当复为他读诵受持。解释义理。令他勤求。咸得闻受。正念思惟。如说修行。所以者何。贤护。若能勤求读诵受持。正念修行。广宣流布是三昧者。不久当得证诸佛智。诸如来智。大自在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
  “既闻受已。当复为他读诵受持。解释义理。令他勤求。咸得闻受。正念思惟。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就是我们还要“令他勤求”,咸得闻和受,令他人能够正念思惟,令他人能够如说修行。所以者何?“贤护。若能勤求读诵受持。正念修行。广宣流布是三昧者。”大家就属于这类人,勤求之人,读诵之人,受持之人,正念之人,正念修行之人,广宣流布般舟三昧之人。“不久当得证诸佛智”,不用很长的时间,就能证得诸佛智海,诸佛智地。“诸如来智。大自在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乃至得彼不共他智故。”就能达到这么多的智慧的境地。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应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诸菩萨眼。诸菩萨父。诸菩萨母。能与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贤护。如是说者。是为善说时。善说是三昧也。』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应正言。”如果有人,善于宣说般舟三昧,他应该正言:“今此三昧。即是一切诸菩萨眼。诸菩萨父。诸菩萨母。能与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如果有人能善宣说,你应该怎么说?你要告诉大家,这个三昧之王,是一切诸菩萨的眼睛,是一切诸菩萨的父亲,是一切诸菩萨的母亲。既是眼睛,也是父亲,也是母亲。什么样的父,什么样的母呢?能给“一切诸菩萨辈诸佛智者”,能让一切诸菩萨得到一切诸佛之智。“贤护。如是说者”,以如是给大家去讲、去宣说的人,“是为善说时。善说是三昧也。”这叫善说时,善说般舟三昧,你才说的比较对路。
  『贤护。若复有诸男子女人。能善说时。彼当正言。是三昧者。即是佛性。即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闻海。是无尽藏头陀。是无尽藏头陀功德。是无尽藏诸佛功德。是无尽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提也。贤护。是为彼能善说时。说是三昧也。』
  “贤护。若复有诸男子女人。”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善说时。彼当正言。”你在讲述般舟三昧的时候,你应当正言,这样说:“是三昧者”,这个般舟三昧,“即是佛性”,即是佛的本性。“即是佛性。即是法性。即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闻海。是无尽藏头陀。是无尽藏头陀功德。是无尽藏诸佛功德。是无尽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提也。”刚才讲是诸菩萨眼,是胜三昧王,是甚寂灭之禅、深寂之禅。这里又讲是佛性,是法性,是僧性,即是佛地,是多闻海,是无尽藏头陀,是无尽藏头陀的功德,是无尽藏诸佛的功德,是无尽藏能生深忍,是能生大慈、能生大悲、能生菩提。这是讲三昧之王的高度。“贤护。是为彼能善说时。说是三昧也。”这样你才能把般舟三昧的深意表达清楚明白,才叫善说,否则,你就遭踏了这个无上的摩尼宝珠。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是三昧时。彼应正言。是三昧王。能破一切诸法黑暗。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贤护。是为彼能善说三昧也。』
  “贤护。若复有人能善宣说彼三昧时。彼应正言。”又告诉你,应该怎样说这个三昧呢?“是三昧王”,这个是三昧之王,般若之父,诸菩萨父、诸菩萨母,诸菩萨眼。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注:龙树菩萨偈——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能破一切诸法黑暗。能作一切大法光明。贤护。是为彼能善说三昧也。”真的能破除一切黑暗,能作一切大法光明。修持般舟之人,有一天你会豁然开朗,见大光明相,从此一切痴暗、一切黑暗顿除,辩才无碍,智慧如海,这叫“能破一切诸法黑闇。能作一切大法光明。”
  『贤护。汝宜观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为诸众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诸菩萨辈。住于此土。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到诸佛所。恭敬礼拜。听闻正法。供养众僧。亦不贪著。』
  “汝宜观此菩萨念佛现前三昧”,这叫一切诸佛悉在前立,现前三昧。“为诸众生作大利益。乃至一切诸菩萨辈。住于此土。”就是住在此世界,“遍见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真正修持般舟三昧的人,他没有神通,但是就在此世界能遍观十方佛刹、一切诸佛世尊,没到彼土,能看到彼土的实情。然后,也能“到诸佛所。恭敬礼拜。听闻正法。供养众僧。亦不贪著。”
  『贤护。以是义故。诸菩萨等。若欲成就三昧王者。常当专心精勤观察彼四念处。』
  专心,常当专心。“精勤观察”,就是观察思惟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理上行般舟,是非常重要的思惟方法。我们很多般舟行人,反复听闻我们般舟之法的开示,就是“常当专心精勤观察”,观察思惟。理上通达,理上圆融,导致事上圆融。现在很多人,网上现在共修非常的勤恳啊,很多在家菩萨,晚上不过睡二个多小时、三个小时而已。经常有的人二点多就起来,前边的人叫后边的人网上共修,把大家叫起来,一个叫一个,一个叫一个,最后在网上,大家相互共修。他们外边的人非常精勤,非常的专心,而且常当专心、精勤,理上修非常重要。
  『贤护。云何菩萨观四念处。贤护。菩萨摩诃萨。常当专心观察身行。毕竟不见一切诸身。』
  破身见,以身行,毕竟不见一切诸身,懂得一切身见皆空,“毕竟不见一切诸身”。
  『常当专心观察受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受。』
  身和受,一切的感受,“而亦不见一切诸受”。破一切诸受,观一切受空,能够从一切受的分别相当中出离出来。从此,不去分别、不去取舍一切身受、一切诸受。
  『常当一心观察心行。而亦不见一切诸心。』
  观心亦是空。一心观察心行,尤其是出现各种境界相的时候,你去观察你的心;尤其是当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去观察你的心;尤其当你退缩的时候,你去观察你的心;尤其当你感受生命危险,要生退心的时候,不能舍生忘我的时候,你去观察你的心。那个时候,如果你能得出结论: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是我心所变现,心所造做,你就离成就不是太远了,这是心行。从此,你只有观察一切心行,不见一切诸心的时候,你才能得近乎无生法忍。念头不生,分别不生,取舍不生。
  『常当一心观察法行。而亦不见一切诸法。』
  你观察你种种知见,种种内心深处的知见。有的人闭关闭完了,不瞌睡了,不想睡了,不要睡了,就做出一个疑问:师父,怎么办啊?以后咱们就不睡觉啦?你看,这是知见问题。有的人讲,不吃饭哪能行呢?吃不饱,我都睡不着。他是吃饱了撑的睡着了,不撑他就睡不着。你观察你的心行,观察你的知见,观察你关于法的种种知见,“而亦不见一切诸法”,诸法也空掉。身、受、心、法,全部空掉,是四念处。当你处于这样一种处境的时候,就进入了寂灭处,去行般舟就能得胜三昧。
  『贤护。如是等事。谁能信者。』
  我刚才讲的这些事、这些功德、这些四念处等等,谁能够真正相信呢?
  『唯彼漏尽阿罗汉。及以阿毗跋致诸菩萨等。』
  这些级别的人,才真能深信,才真能受持,真能受用。
  『贤护。是中一切愚惑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常当思惟诸佛世尊。不得生著。又亦思惟诸佛世尊说如斯法。而亦不著。』
  一切疑惑的凡夫,于彼念佛现前三昧,又叫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这是种种不同的叫法。于此三昧,“常当思惟”,常当思惟什么呢?“思惟诸佛世尊”,思惟阿弥陀佛,但是也不能生染著。由于“思惟诸佛世尊说如斯法”,思惟什么?思惟诸佛世尊在说此般舟三昧之法,也不能生染著。
  我们有的居士就是会思惟,确实是视师如佛,整天想师父,想师父说法。一有难题,就观想师父来到面前给他说甚深法要,然后就感受到师父现前了,就是感受到师父给他讲这讲那,就以为如是,就生了染著之心,然后还动员大家说,我又跟师父感应道交啦,师父叫我如何,师父叫我告诉你们如何如何,结果,我们很多出家人包括很多大德,就受此蛊惑,就以为他如何如何,然后这十几个人搞成一个小团体,如何如何如何,这都是生染著之意,生染著之故。就是你要思惟诸佛世尊,思惟诸佛世尊讲说般舟三昧,但是都不能生染著之心。一生染著就有问题。
  还有很多人,在修行过种当中,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会听到很多有意思的声音,听到很多有神通的声音,而且不断地能够验证这些声音。以能验证故,以其好奇故,以其不可思议故,对这种声音、对这种意识流产生依赖,产生依止,产生好奇,产生染著,这个非常可怕,非常非常可怕,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你一定被魔所娆,一定被魔所控制,魔给你说的九十九件都应验了,都对了,你生了甚深信心,最后一念之间把你引入歧途,就是前功尽弃啊!犯下无边无际的罪恶,这非常可怕。一定不要生染著之心!
  『又亦思惟我听闻法。一切所为。皆不得著。何以故。』
  就是要破除一切的执著妄想。
  『贤护。诸法皆空。本来无生故。贤护。诸法不可念。无念处故。贤护。诸法远离。绝心想故。贤护。诸法不可执持。真如无得故。贤护。诸法无染。如虚空故。贤护。诸法清净。远离众生故。贤护。诸法无浊。因缘灭故。贤护。诸法无为。富伽罗不可得故。贤护。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贤护。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贤护。诸法皆空。本来无生故。”这是讲法空。
  “诸法不可念。无念处故。”讲念空。
  “诸法远离。绝心想故。”到后来,一切法都是为了空你这颗心,都是让你破除对此世界的执著和妄想。不执著,不妄想,绝心想,大寂灭。
  “诸法不可执持。真如无得故。”不可执,不可持。
  “诸法无染”,诸法没有染著,就像虚空一样。
  “诸法清净”,诸法非常清净,“远离众生故”。
  “诸法无浊。因缘灭故。”很多人,不打电话,不写信,不见客,一切因缘自灭。
  “诸法无为。富伽罗不可得故。”“诸法即涅槃相。本性清净故。”“诸法无所有。一切物不可得故。”
  『贤护。是故诸菩萨等。若欲思惟此三昧者。不可异相而能得入。无得相故。得见诸佛。正念诸佛。和合相应。亦得思惟助菩提分。念闻正法。思量分别。选择菩提分。而不见自身。亦不证诸法。』
  这个地方讲得比较深,以咱们现在的实践的水平,只能笼统的讲一下,讲我们无分别心,无分别想,傻人傻念等等。
  『所以者何。贤护。是中不可以色相故而得见佛。不可以声相故而得闻法。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罗蜜。不可以乐著诸有具足尸波罗蜜。不可以悭吝秘法而得涅槃。不可以深著富伽罗想而获多闻。不可以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不可以乐著住处而得证果。不可以随顺贪爱离诸过非。不可以常乐斗诤成就诸忍。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不可以声闻乘人而证菩萨念佛三昧。亦不可得诸菩萨忍。亦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三昧。亦不可以行爱欲而入奢摩他。亦不可以懈怠懒惰证诸圣道。乃至不可以不舍异念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
  “所以者何。贤护。是中不可以色相故而得见佛。”叫破色相,破相。
  “不可以声相故而得闻法。”破声相。
  “不可以希望心成就檀波罗蜜。”任何有求之心,有希望之心去布施,这都不如法,都不清净。执著于身相,不能得闻法要,执著于色相,不能真见诸佛。
  “不可以乐著诸有具足尸波罗蜜。”持戒,乐著诸有,有染著,就会有种种障碍。
  “不可以悭吝秘法而得涅槃。不可以深著富伽罗想而获多闻。不可以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攀缘诸行而能远离诸事。”攀缘心。要远离诸事,才能进入寂灭修行。老喜欢找事儿,老喜欢看事,老喜欢评事,评价事,这都不是修行之法。
  “不可以乐著住处而得证果”,你有染著,有住著,就不能证得果位。
  “不可以随顺贪爱离诸过非。不可以常乐斗诤成就诸忍。”是非之心,就是一个斗争之心;裁判之心,就是一个斗争之心;看别人不顺眼,就是一个斗争之心。“常乐斗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市场竞争自然规律,这是现在人的说法,都成就了一个人的斗争之心。尤其是中国人,从小学习就开始各种竞争、各种斗争,培养斗争之心,常乐斗争,诤心。须菩提,是无诤阿罗汉。你只有不争不抢,不取舍,不分辨,不计较,不在意,没有诤,心才能静,才能定。
  “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何为常行恶业啊?我们有些人口业不清净,也是恶业的一种。常行恶业怎么能得善果呢?我们很多菩萨提建议:般舟道场,一定要做好止语,不言不语。止语非常重要,威仪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有僧值,管理非常严格,在拐角处、显要处,都有人值班,提醒大家,在院子里行走的时候要讲威仪,不要交头接耳。在就餐的时候要讲威仪等等。威仪是一个方面。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语业不清净,相互之间传是非,讲是非,打听是非,思惟是非,这些都是恶业,这是就我们目前状态而言。当然社会上就更不要讲啦,经常应酬喝酒,吃肉杀生等等不清净的缘起。包括我们家庭,家庭之间老是这事那事,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照顾这个,照顾那个,想这个,想那个,除这个,除那个,这都是属于某种程度上的常行恶业。“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再比方说,我们放逸懈怠懒惰,偷懒,偷心,不能吃苦,这也是属于恶业的一种。尤其是,我们常常放纵、娇惯自己的习气,这也是常行恶业的一种,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想得善果,门儿也没有。“不可以常行恶业而得善果”。
  “不可以声闻乘人而证菩萨念佛三昧”。小乘那种自我满足、自我成就、自我解脱,这类人不能得菩萨念佛现前三昧,不能得般舟三昧。这是发心,一定要发心成就大众,成就僧团,成就般舟海会,成就无量无边一切有缘求度众生,成就一切冤亲债主,历代父母师长,一切六亲眷属,一切野鬼孤魂,十方堕胎流产婴灵,陆海空一切受难众生,一切附体众生,一切过往六道群灵,一切有缘求度众生。如此广大之心者,才可以成就般舟三昧。否则,你就是一个小乘,小阿罗汉,一个焦芽败种,不堪成就。
  “亦不可得诸菩萨忍。亦不可以嫉妒取著而得空三昧。”又讲破除嫉妒之心。
  “亦不可以行爱欲而入奢摩他”,行爱欲,喜欢东西,喜欢别人关注,喜欢别人,这都属于爱欲的一种。只要有爱欲,就不能入奢摩他。
  “亦不可以懈怠懒惰证诸圣道”,这些东西,以前在不同场合都解释的比较清楚,这里不再重复。
  “乃至不可以不舍异念诸物而能成就思惟也。”“不舍异念”,阿弥陀佛之外的念,都是异念。“诸物”,各种各样的物质的需求等等。这些都需要舍除,这才能够成就思惟般舟三昧。
  『贤护。是故我今以此三昧。付嘱世间诸天王辈。受持守护。亦付于汝。当来宣布。勿令断绝。』
  今天,我就以此般舟三昧之王,胜三昧王,付嘱世间,付嘱世间的一切天王来受持守护此经典。我要把此经典托付于你贤护菩萨,你们应当,将来宣布此般舟三昧经典,“勿令断绝”,不要把它断了。
  『于是世尊说斯法时。有八那由他欲色界诸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无量百千人。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而斯辈。皆于未来过恒沙劫。尽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同一号。名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住世教化。寿命亦等。』
  “于是世尊说斯法时”,世尊讲这个法的时候。“有八那由他”,八那由他是多少呢?一那由他后边大概有三十个零,八那由他,八后边三十个零,“欲色界诸天子”,就有这么多,八后边有三十个零。一万有四个零,一万万后边有八个零,一亿亿后边有十六个零,一亿亿的一亿亿后边有三十二个零。八后边有三十个零,你算算吧,有多少欲色界天子?这欲色界的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发了心了。
  发心非常重要,不发心不能成就,不发心没有根儿。发心是一切动力,一切信心的源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对我们大家,我们要发什么心呢?要发成就他人之心。成就何种他人呢?刚才我们讲的,一切念佛行人,一切有缘求度众生,一切一切……我就不重复了。成就他人之心,要有成就无形众生之心,成就一切冤亲债主,父母师长,六亲眷属之心,成就野鬼孤魂之心,成就十方堕胎流产婴灵之心,成就一切众生之心。只有成就他人之心真的牢固地确立了,以成就他人为乐,以成就他人为真实的自我。成就他人之心,成就僧团之心,成就般舟海会之心,这样一个成就之心。成就我们的般舟养老事业之心,成就般舟的往生事业之心,成就般舟的拓展训练之心,成就一切之心等等。发了这样一个心,才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此深心,你当得成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这八那由他欲界、色界的天子,“复有无量百千人。亦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个是天人,一个是世间的人,这两类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然而斯辈”,这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和天子,就是佛讲了这个经典以后,这些人得了一个什么样的受用呢?这些众生“皆于未来过恒沙劫”,就是将来过恒沙数的劫数,恒河沙你以为很多,其实和三大阿僧祗劫相比还是少。“尽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都成就了。“皆同一号”,同一名号。“名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住世教化。寿命亦等。”这个地方,就是得佛授记的一个地方。多少人得了佛的授记了呢?讲了一个经典,佛讲经典的时候就得到授记了,就有八那由他欲界色界的天子,复有无量百千人,都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提心,都得了佛的授记,号正解脱如来。般舟三昧解脱,叫正解脱。“正解脱如来应供等正觉”,这么多的,八那由他欲界色界的天子和无量百千人得到佛的授记,他们将来住世教化,他们的寿命也是相等的。
  『贤护。以斯初发菩提心故。尚得如是无量功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况复我昔行菩提时。供养我者。彼宁不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这些人都能成就,都能圆满成就。
  『贤护。复有无量无边众生。闻说此法。得净智眼。』
  当时释迦牟尼佛讲完这部法以后,就有无量无边的众生闻此法要,“得净智眼”,这是得到了一个受用。
  『复有八百诸比丘等。于诸漏中。心得解脱。』
  “复有八百诸比丘等”,当时就有八百诸比丘,“于诸漏中。心得解脱。”得到了圆满成就,得到了无漏的成就,漏尽的成就。就是说,八百比丘成就大阿罗汉这样一个解脱的品位。这是佛讲完这部经典的受用。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
  用偈子来表述了。
  『谁当受持此三昧。彼于福聚不可量。
  斯等戒行无尘垢。本心清净犹如镜。』
  “谁当受持此三昧”,就是受持此三昧的人。
  “彼于福聚不可量”,他的福德资粮不可量,所聚集的不可称量。
  “斯等戒行无尘垢。本心清净犹如镜。”他们的戒行,没有一丝的尘垢,没有一丝一毫的染著,本心很清净,犹如一面镜子,可以照天照地,照人照物,来无所粘,去无所留,不生染著。这个镜子的比喻很好啊!来了,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走了,一丝不留,所谓鸟过无痕,雁过无声,镜过无影,这叫不染著。
  『谁当受持是三昧。多闻深广无边涯。
  智慧自然无缺减。功德盛满若明月。』
  “谁当受持是三昧”,谁当受持是三昧呢?
  “多闻深广无边涯”,多闻,深度和广度,没有边际,达到甚深程度。
  “智慧自然无缺减”,智慧自然没有缺、没有减。
  “功德盛满若明月”,功德具足,如皓月当空,如明月圆满。
  『谁当受持是三昧。得睹诸佛不思议。
  智慧观察希有法。不思议人皆守护。』
  “谁当受持是三昧。得睹诸佛不思议。”,一定能见到诸佛,不可思议。
  “智慧观察希有法”,以智慧力、以观照力、以觉性看诸法、希有法。
  “不思议人皆守护”,都来守护此法。
  『谁常受持此三昧。曾见无量诸世尊。
  彼佛说法难称量。皆当奉承修供养。』
  难称难量之法,都应奉承修供养,都应融会贯通,都能得益法要。
  『谁能受持此三昧。彼为世间作灯光。
  大悲如斯拔众生。所有世尊悉供养。』
  “谁能受持此三昧。彼为世间作灯光。”受持此三昧的人,就像世间的灯塔一样,彼为世间作灯光。“大悲如斯拔众生。所有世尊悉供养。”
  『谁能受持此三昧。未来无数诸圣尊。
  若有菩萨欲见者。清净信心修供养。
  谁能受持此三昧。彼胜得利难思议。
  善能下生于人间。常得出家善求食。
  谁能护持此三昧。彼受多福不思议。
  复能住持于将来。获斯功德最后利。』
  这就是讲第九品《饶益品》,讲它的功德利益,讲他受持这部经典。我们所讲的,第一个是一千八百亿诸天阿须轮鬼神证得须陀洹果,(第二个)八百比丘证得阿罗汉果,(第三个)八那由他欲色界天子及无量百千人,得佛授记,号正解脱如来,(第四个)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得净智眼。这是整个经典的受用的状况。
  具五法品第十
  『尔时。贤护菩萨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及比丘僧。明日食时。临顾我家。受我供养。怜愍我等诸众生故。』
  世尊啊,你怜悯我等众生,请到我家受供,带领诸大比丘以及各位大德,明天到我家来应供,来受供,来吃饭。
  『世尊默然受贤护请。时彼贤护。知佛受已。顶礼尊足。右绕三匝。于是辞还。』
  “世尊默然受贤护请。时彼贤护知佛受已。”知道佛已接受了,“顶礼尊足。右绕三匝。于是辞还。”回到了家乡。
  『遂复诣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所。到已。顶礼波阇波提比丘尼足。而即白言。愿阿梨耶。及诸尼众。怜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设微供。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请。贤护知已。顶礼辞还。』
  “遂复诣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所”,到这个比丘尼所。“到已。顶礼波阇波提比丘尼足。而即白言。愿阿梨耶。及诸尼众。怜愍我故。受我明朝所设微供。”请她们来应供。“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默然受请。”贤护菩萨“知已。顶礼辞还。”
  『时彼贤护。复诣宝德离车子所。语宝德言。宝德。汝来。汝之所有亲戚眷属朋友知识。及此会中优婆塞众。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余城邑聚落诸新来者。为我请曰。受我明朝所设饭食。尔时。宝德离车童子受贤护言。即告会中诸优婆塞亲戚眷属等曰。仁辈当知。彼贤护菩萨。令我告汝。明日食时。受我微供。』
  “时彼贤护。复诣宝德离车子所。”到这位大德的家里,“语宝德言。宝德。汝来。汝之所有亲戚眷属。朋友知识。及此会中优婆塞众。乃至一切王舍大城。及以自余城邑聚落诸新来者。为我请曰。受我明朝所设饭食。”请了如来,请了比丘,请了比丘尼,也请了优婆塞、优婆夷,及所有大德都来受供。
  “尔时。宝德离车童子受贤护言。即告会中诸优婆塞亲戚眷属等曰。仁辈当知。彼贤护菩萨。令我告汝。明日食时”,受贤护菩萨供养,“受我微供”。
  『尔时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及善商主长者。伽诃岌多居士子。那罗达多摩纳。水天长者。并及一切诸余眷属朋友知识等。顶礼佛足已。还彼贤护菩萨舍宅。到已。佐彼贤护经营。即于其夜。约敕家人。办具诸种精妙上膳。』
  各种好吃的东西都准备好。
  『所谓世间凡可食啖。色香美味。百物备有。乃至外国远来贫穷乞丐。亦为办具种种精膳而供给之。与诸大众。一等无异。』
  普皆供养。
  『所以者何。凡诸菩萨。心无憎爱。不敢轻他。于诸众生皆平等故。』
  连乞丐都供养。“与一切众生皆悉平等”。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乃至忉利天王释提桓因。四天大王提头赖吒等。及彼善德天子。与诸眷属。咸为人身。赞助其事。欲令贤护菩提果报速成就故。』
  都来捧场,都来应供了。
  『尔时贤护。与诸眷属善友知识等。扫洒其家。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处处皆悉悬妙幡盖。广设种种诸庄严具而庄饰之。又以诸种微妙华香。布散其地。复烧世间第一名香。而为供养。』
  “尔时贤护。与诸眷属善友知识等。扫洒其家。”把家里边洒扫干净。“乃至王舍大城街巷道路”,就是王舍大城所有的大街小巷,所有的道路。“处处皆悉悬妙幡盖”,都悬上幡,悬上盖。“广设种种诸庄严具而庄饰之”,尽可能的去庄严、打扮,威仪。“又以诸种微妙华香。布散其地。复烧世间第一名香。而为供养。”香花供养,各种庄严道具都来了。
  『时彼贤护。如是庄严王舍大城及妙食已。于明旦时。与诸眷属。诣世尊所。头面礼敬。而启白言。世尊。我事已办。愿知此时。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为贤护故。著衣持钵。与彼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大众。左右围绕。向彼贤护菩萨舍宅。』
  “时彼贤护。如是庄严王舍大城及妙食已。”就是把王舍大城大街小巷都装饰了一番,都清净了一番,都准备了一番,把各种上妙饮食都准备好了。
  “于明旦时”,明天早晨的时候。“与诸眷属。诣世尊所。”又到世尊所来请世尊。“头面礼敬。而启白言。世尊。我事已办。愿知此时。”“尔时。世尊于晨朝时。为贤护故。著衣持钵。与彼无量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人大众。左右围绕。向彼贤护菩萨舍宅。”来到了贤护菩萨的住所。
  『于是贤护发如斯念。我家隘小。不受多众。自非世尊威灵加护。令宅宽广。尽为琉璃。令诸城内一切人民。莫不明见。亦令今此天人大众。随意受用。无所乏少。不亦快乎。尔时。世尊知彼贤护心所念已。即以神力令其家宅严丽宽广。所有众具变成琉璃。亦令城内一切人民。皆得睹见。分明显了。足令大众随意用之。』
  于是贤护菩萨就发了一个念头,“我家隘小。不受多众。”,我家这么隘小,怎么能接受这么多人呢?“自非世尊威灵加护。令宅宽广。尽为琉璃。令诸城内一切人民。莫不明见。亦令今此天人大众。随意受用。无所乏少。不亦快乎。”贤护菩萨就动了个念头,说我家这么小,怎么办呢?来了这么多人。世尊能不能帮忙,让它变得无比宽广,能把一切人都容进去,能让我家变成琉璃世界,那多好啊,就动了这样一个念头。
  “尔时。世尊知彼贤护心所念已。”已知道贤护的心思了。“即以神力”,即以威神力。“令其家宅严丽宽广。所有众具变成琉璃。亦令城内一切人民。皆得睹见。分明显了。”不仅是他家变成这样,一切人民都能见到他家变成这样。“足令大众随意用之”,足令大众要多少有多少,要什么有什么,“随意用之”。
  『尔时。世尊入贤护宅。随其床座。安详而坐。亦令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人天大众。随其部类。次第而坐。』
  “尔时。世尊入贤护宅。”来到贤护的处所,“随其床座。安详而坐。”坐在其床上,很安祥的,盘腿打坐。“亦令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人天大众。随其部类。次第而坐。”各坐各的,顺序而坐。
  『时彼贤护。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长者子。既见世尊。与彼四部天人大众。皆安坐已。于是贤护。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世尊受已。然后授与诸四部众。及与一切天人大众。种种上妙香美味食。咸令自恣。悉皆丰满。如是一切饭食斯毕。澡手漱口。乃至洗涤钵器。持举皆竟。』
  “时彼贤护”,那时,贤护菩萨,以及各位大德,“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长者子。既见世尊。与彼四部天人大众。皆安坐已。于是贤护。躬以自手。持最妙食。奉上世尊。世尊受已。然后授与诸四部众。及与一切天人大众。种种上妙香美味食。咸令自恣。悉皆丰满。”各种各样的好东西,都准备好了,先让世尊受供,然后大家次第受供。就像自助餐一样,悉皆丰满。自恣,各自满足自己。“如是一切饭食斯毕。澡手漱口。乃至洗涤钵器。持举皆竟。”把这些程序都完成了。
  『贤护于是别置小座。在世尊前。头面顶礼。然后退坐。一心瞻仰。尔时。世尊即为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摩纳等。乃至四部天人大众等。如应说法。令其解知。开导慰喻。令其欢喜。然后。与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众。归还本所。时彼贤护菩萨。后食毕已。将诸眷属善友知识。及百千众。左右围绕。至世尊所。恭敬礼拜。退坐一面。胡跪合掌。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当能证此现前三昧。』
  “贤护于是别置小座”,再另外放了一个小座、茶座,“在世尊前。头面顶礼。然后退坐。一心瞻仰。尔时。世尊即为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善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长者子。那罗达多摩纳等。乃至四部天人大众等。如应说法。令其解知。开导慰喻。令其欢喜。”这个时候,如来就来说法,令大众都能解,都能知,讲的法有开导性,比喻生动,令大家都皆生欢喜。“然后。与诸比丘比丘尼天人大众。归还本所。”
  “时彼贤护菩萨。后食毕已。”食毕以后,“将诸眷属善友知识。及百千众。左右围绕。”又来“到世尊所。恭敬礼拜。”然后,“退坐一面。胡跪合掌。”这个时候来请法了。
  “而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当能证此现前三昧。”怎样修此三昧呢?这三昧好是好,功德多啊,高啊,深啊,广啊,我们很想得此三昧啊,怎么才能得这个三昧之王呢?胜三昧王呢?来请教世尊。
  『佛言。贤护。菩萨若能成就五法。则便得此现前三昧。』
  这个时候,世尊就来表法了。
  “佛言。贤护。菩萨若能成就五法。”五种法要,“则便得此现前三昧。”便能得此诸佛世尊悉现前之三昧之王。
  『何等为五。所谓一者。具甚深忍。灭除至尽。二者。实无所尽。无有尽处。三者。本无有乱。灭除诸乱。四者。本无有垢。灭除诸垢。五者。本无有尘。断离诸尘。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生忍故。而能得此现前三昧。』
  这五种:
  “一者。具甚深忍。灭除至尽。”所有的想法,所有的五欲六尘都能灭除。灭除到什么程度呢?甚深忍的程度。甚深忍到什么程度呢?至尽。想想看,你的五欲六尘,你的各种情执,你的各种感受,你的各种身受,你的各种情绪,你的各种妄想,有没有进入甚深灭除的状态?有没有进入灭除至尽的状态?
  灭除至尽还不行,“二者。实无所尽。无有尽处。”灭除至尽,你为什么灭它,你还有“有”啊,你还有“有”,所以你还不能“至尽”。“实无所尽”,就“无有尽处”。
  “三者。本无有乱。灭除诸乱。”“本无有乱”,当你心里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就没有乱了。这男人出了家了,心里没有女人了,就再也没有这方面乱七八糟的事儿了。“本无有乱。灭除诸乱。”但是你身出家了,心里则乱想,那还是有乱。比如说,尤其是当你过了苦痛关以后,尤其是当你心过了苦痛关以后,你就发现,本无有痛,无有不痛,痛与不痛,有何分别呢?痛了更好,死了更好。难了,有困难更好,难行更好。来修行是找不自在的,越不自在的多越好,越难题多越好。没有什么难和不难,难了更好,这就是“本无有乱。灭除诸乱。”最后,来这个也好,来那个也好,这样也好,那样也好,无非一句傻人傻念阿弥陀佛而已。“本无有乱。灭除诸乱。”当你不在乎一切痛的时候,一切痛就没有了。我刚开始行法的时候,痛得我呀,万箭穿心啊,如上刀山,如下火海。那种感受可以说是绝了、到顶了,不能想象了。有很多人就讲,什么绝词、什么绝招都想出来了,有的说受腰斩之刑,腰斩之刑都能想象出来,其实他的腰上连一个指甲之痕都没有。这是因为什么呢?你心里有乱,心里有痛啦,所以你的痛就灭不了啊。等你准备接受一切痛,不怕一切痛,怕一切痛不来的时候,怕代众生受不了苦的时候,一切诸乱都能接受的时候,“本无有乱”,就“灭除诸乱”了。
  “四者。本无有垢。灭除诸垢。五者。本无有尘。断离诸尘。”都是不同层次的一个道理,就是能够进入到“本无有,灭除有”的层次。尤其是境界相,各种心想,只要你有一个想法,就必然会现一种境界相。一切境界,都你心所现,你心所变。一切境界都显现出你心里边的尘、你心里边的垢、你心里边的乱。如果你善于觉照,善于观察,你就能明白其中的深义。当你能够理上修行达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事上圆融的时候,事事圆融的时候,理事圆融的时候,无为圆融的时候,就能得此三昧。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无生忍故。”就是无生法忍,各种念头不生,各种欲望不生。生而不生,这个就是能得此现前三昧。这是第一个五法。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深厌诸有。不受诸行。二者。一切生处。念菩提心。三者。所生常见诸佛世尊。四者。终不耽著阴界诸入。五者。终不爱著受欲乐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还有五种方法能得到胜三昧。
  “一者。深厌诸有。不受诸行。”深厌诸有,对我们大家而言,色声香味触法,种种世间的东西,好像都远离了,都深厌诸有了。家也生厌,聚会也生厌,工作也生厌,赚钱也生厌,住房子、车子也生厌,不去管这些东西。我们就躲进小楼成一统,在这里死念活念,念而不念。但是有几样东西我们还没有生厌:第一、零食,你还没有生厌诸有;第二、情执,你喜欢这个,喜欢那个,感受这个,感受那个,情执还没有深厌诸有。
  我一再强调,男众不能给女众护法,女众不能给男众护法,这种护法的危害性非常巨大,非常非常巨大。如果有一方有所成就还好,那毕竟来讲不会掉进去;如果两方(都无成就),那就非常危险。这个男的和女的在一起,会自然相吸,自然生出惜有之心,相吸相惜之心,相互吸引、相互珍惜之心。尤其是般舟三昧,在般舟行持过程当中,可以说,与般舟三昧所遭遇的困难、所遭遇的困境相比,人间的这些困难和困境,就不足为谈,都是小Case。你们想想你们所经历般舟里边的苦痛,你们就知道,这人间的苦,人间的痛算什么啊?就不算什么,简直不算什么,实在不算什么,小小Case都不算,你会有这种感觉。当然你过了苦痛关以后,你会蔑视一切人世间的苦难。可是在此苦难当中,如果有一位异性来照顾你,入到你灵魂深处,就非常可怕,非常非常可怕。很多女众,因此缘故,容易对师父产生这样那样、或明或暗、或隐或现的情执,这成为修行当中的一个巨大障碍,这也是诸有处。有感觉,有感恩,有感受,有受用,也要“深厌诸有。不受诸行”,你才能成就。否则的话,你会染著此有,不能控制自己,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这也是诸有的一种。
  我们很多的出家众,在外出家了十几年、二十年,走遍所有名山大川,拜访各门各派,有种种知见、种种受用,都不究竟,都不圆满。结果,这也是诸有之处。要深厌诸有不受诸行。如果你的心能够安住当下,能够安住傻人傻念,能够难行能行之心具足,就这么简单,如果这样,你才能够成就般舟三昧。否则的话,一切诸有生处,都会障碍于你,都会让你有所插曲,都会让你有所疑惑,都会让你有漏。所以,“深厌诸有。不受诸行”,非常非常重要。你有习气,也是诸有生处。想偷懒,想休息,你说“人能不休息吗?人能不吃饭吗?人能不懈怠吗?”这都是你的知见,你的诸有生处,应该深厌诸有不受诸行,这才能够得此三昧。你想成就三昧,就必须如此微细、如此深刻、如此系统、如此全面、如此细致地深厌诸有,不受诸行,才能够得此胜三昧王。
  “二者。一切生处。念菩提心。”一切生处,一切生“有”的地方,一切生感觉的地方,一切生染著的地方,一切生执著的地方,一切念头之生处,都应该念菩提心,都以菩提心统摄之,统领之,度化之,引导之。一切生处都要念菩提心。
  “三者。所生常见诸佛世尊。”所有生处常常见诸佛世尊,常常明白如来之心、如来之意、如来之行。心上见佛,不是相上见佛。
  “四者。终不耽著阴界诸入。”一切色声香味触法,都不能入,都不耽著。
  “五者。终不爱著受欲乐事。”事上不爱、不著。你爱你的小孙子,你爱你的小孙女,你爱你的儿女,你爱你的车子、房子、男人、女人、名、利、官位等等,这都是受欲乐事。你爱别人恭维你自己,你爱别人听你的话,你讨厌痛恨别人不听你招呼,这都是“爱著受欲乐事”。这些东西你不去除,你就不能得胜三昧。你爱别人供养,你爱别人恭维,都很麻烦。你得到了一种利益,你喜欢将它渲染,这也是爱著受欲乐事的一种。你得到境界——善境界,你不能密藏之,到处宣说,到处显摆自己,臭美,这也是乐著、染著,也不行等等等等。
  《般舟三昧经》是无上宝典,随着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修行阶段,来揭示其不同的深刻内含。这是五法,这五法具足了,就能成就三昧,这是第二个五法,我们再来看第三个五法。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
  心是无有边际,心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成就他人,成就般舟海会,成就般舟僧团,也是无边际的。成就无量无边的众生也是无边际的。成就一切冤亲债主、父母师长、六亲眷属、一切野鬼孤魂、一切堕胎流产婴灵,也是无边际心啊!成就一切附体众生也是无边际心。我们好多人思惟太狭隘了,太狭窄了,“常当思念无边际心”啊。我们讲阿弥陀佛的功德也是无边际的。有一个简单的比喻,说每一个人,礼拜一声阿弥陀佛,都给阿弥陀佛有能量。十大劫以来,一百多亿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给阿弥陀佛能量,十法界众生都在给阿弥陀佛能量,所以阿弥陀佛的能量真的是无边无际,你要有这个无边际心。你一敲阿弥陀佛这面鼓,阿弥陀佛这面鼓就给你有应;你敲是阿弥陀佛的鼓,那就是阿弥陀佛的回应;你敲是自私自利之小鼓,就是自私自利之回应。你敲什么就回应什么,你敲哪一处,就回应的是哪一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无量能,无边光,无称光,不思议光,清净光等等,都会给你回应,这是无边际心。那么,你这点儿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得利益,一切众生就会返回向于你,这是最合适、最便宜的买卖。你吃上一点苦,不仅把自己所有的冤亲债主、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堕胎婴灵,跟你一切有缘求度众生得度,而且成就一场般舟海会,成就光临这个海会的一切有缘的众生,一切有情无情,一切看得见看不见,尤其是看不见的无量无边的众生,是为无边际心。你把小我放下来,太不值得一提。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疼痛,自己的舒服不舒服,自己的情绪,放在边上。既然傻人都可以念,你为什么不可以念呢?傻人可以做,你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既然百分之五六的功德,远远超过百分之百的妄想,你为什么不能做呢?为什么不能安住呢?有妄想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管它!有痛苦有什么关系呢?不要管它!你这也叫无边际心的一种。“常当思念无边际心”。放,将自己放得彻底!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禅定思惟,定在一处。“善入禅定思惟”,修行是一个思惟成就,是一个理修成就,修理的成就。所以理圆融,事才能圆融;理不圆融,事不能圆融。理一定要圆,理圆了,修行不是一日千里,当下就千里万里、无边际里。理圆,事才能圆。
  我给大家讲过,以前我行堂的时候,我发现有两样菜自己特别爱吃,我就动了爱吃的心,动了好吃的心。然后我说,得把这个心度掉。怎么办呢?当时动了一念心,哎呀,行堂行完了,经常会有菜行光,心想这两个菜别行光了,自己没得吃。我觉得自己很羞愧,很可耻。本来正常行堂,一个菜行三次,我就给行了五次。因为这两个喜欢的菜要行五次故,所有的菜都行五次。只要有人要,我就给他一大勺,再加一大勺。最后发现所有的菜全部都行光光,没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咸菜。什么咸菜呢?柚子皮。这个柚子皮,应该把外边的一层黄色的皮剥掉,淹成咸菜,这咸菜才有嚼头,不硬。结果啊,不知是哪位大德这个柚子皮也没有削,就剁巴剁巴,就制成咸菜,还很大个儿,就剩了这个东西。不咸不淡,咬还咯牙,别的菜都没有了。我坐在那儿吃着柚子皮,这个柚子皮我以前从来不吃,也不看。没别的菜了,只能吃这个。吃这个菜的时候,我非常欢喜。我就问自己,何以欢喜啊?什么菜都没吃着,为什么欢喜啊?因为自己欢喜的菜没吃到,自己没有欢喜,欢喜哪儿去啦?给周围所有的人了。那么我就想周围的人都有欢喜,周围有二十个人,二十个人欢喜,那么我给了这二十个人,是不是等于给了一切人啊?是不是?那么二十个人欢喜,就是一切人欢喜,我自己没有欢喜,一切人都有欢喜。这个欢喜大不大?无边际心啊,理上一思惟以后,哎呀,感觉太美了,太美太美了。这样就能施舍自己最欢喜的,就能严格的约束自己,所以这时候就属于禅定思惟的一种,理上圆融的一种。理圆一切皆圆,这叫“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再打比方说,我最后一次带众,你们当时看到视频同步的那次。那次,我讲了嘴巴里那个苦啊,这个难受啊,身体这个痛啊,不自在啊,不得劲儿啊!你说多难受吧,好像也不是,你说不难受吧,处处不自在,不舒服。你去分别它吧,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念佛的时候,我就思惟:舒服又怎样?不舒服又怎样?此等舒服怎么样?彼等舒服又怎样?嘴里有味道又怎样?有血又怎样?有苦又怎样?都一回事儿,不就是念佛吗?不就是死念活念吗?不舒服,就不舒服念嘛,不舒服念的功德也是一百分,舒服念的功德也是一百分,此念也是一百分,彼念也是一百分,无非就是一个念,无非就是得个一百分而已,对不对?身体有啥感觉?管它呢!形体有啥不适应?管它呢!都不要管。如此思惟,想清楚了,哎呀,不管,就是个念,念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着念着,忽然发现,身心清净,身心无染,无不自在啊!这个时候破一切分别相,这是一次收获,理上一思惟以后,就什么也不管它了。
  最后一次,我在太原带人修行的时候,让大家入共融共振甚深三昧。理上思惟,让大家共融共振,让大家用绵绵不绝的劲头,让大家强迫自己相续的劲头,硬让自己相续的劲头,假的也相续的劲头,一点点相续也要相续的劲头等等等等,用这个劲头。结果念得那叫深入,叫深入念佛,深入地去念,细致地去念,微妙地去念,深刻地去念,严格地去念,强迫自己去念,硬让自己去念,就没想别的去念,只有这样系念一处,如是去念。结果发现所有的人都被摄受,一个调子,不知不觉念下去,所有的人都得到不苦、不痛、不染著的受用,实为甚深受用,这叫禅定思惟。
  “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各种法的知见,去思惟它。各种法的知见,今天就不讲了,且听下回分解。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