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300835三皈依的意义
2014-04-29 19:35:00.0
所谓“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那么,实际上所讲具体的,“皈依佛”就是,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念佛、忆佛、想佛,相续念佛,叫“皈依佛”。皈依者,就是依止他,依赖他,归命他,归顺他,把他当作至高无上,是为皈依的本义。
“皈依法”,就是说,严格意义上来讲,就是皈依我们所修行的法。这个法的代表,你现在修行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这个法的代表。你皈依般舟三昧,依止般舟三昧,一心修行般舟三昧,不随余法,不作他想,是谓“皈依法”。
“皈依僧”,那么就是指,当然我们讲皈依的是僧宝。其实,这个僧宝的体现就是你的师父。这个世界,这一生,你拜什么人做师父,是前世的因缘。那么,这个是前世的因果,也是前世的定数,不是你随随便便能找得到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找的。所以说,其实皈依僧,也就是在你的师父身上得到充分的体验,皈依僧。那么皈依僧,是皈依师父身上所体验的所体现的僧宝的品质,就是一切僧宝在你师父身上得到体现,你受用的是僧宝。僧,这个僧的身上体现着佛的法,体现佛、法、僧三宝,这叫“皈依僧”。
那么皈依僧,这个皈依僧里边有两大要点。第一点呢,视师如佛。这个视师如佛呢,我们以前讲过,这就不讲了。这里重点再强调两点。
第一点,就是不得视师长短。师父在此世界做种种示现,应种种机,做种种方便,做种种示现,你以凡夫之心来测度,往往就会产生种种的疑惑。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我没有说法。如果你说我有所说,即为谤佛。”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第一,不得不用人的语言来表达佛的事。这可能不可能啊?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你们说狗的语言能不能表达人的世界呢?不能。一个狗要投生做人了,它就给别的狗讲,“做人好是好啊,可是做了人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到排骨肉。主人给我扔一块骨头上有一根肉丝,哎哟,这肉丝真香,真好。”那是狗最好的食粮,那是狗的思惟,狗的语言,那是狗的知见,狗的心地。它理解不了人的事情啊。同样,我们人的知见,人认为这个好,那个对,这个长,那个短,这个轻,那个重,这个大,那个小,都是什么?都是自己的心地,都是人的问题。如果放不下人的知见,放不下人的语言,放不下人的世界,就到达不了彼岸。
“揭谛揭谛,般罗揭谛,般罗僧揭谛”是什么意思?“来吧,来吧,让我们一起到彼岸去吧。”也就是,来吧,来吧,让我们一起放下此世界。放下此世界才能到彼岸啊。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永远放不下此世界,所以我们到不了彼世界啊。《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地藏菩萨啊,末法众生好可怜啊。如果他们有人能背一句大乘经典,念一句佛号,你就给我为碎地狱,就帮我把地狱碎为微尘啊,令其生天受乐。”你们看到这话感动不感动啊?我说这释迦老子啊,真是关心自己的孩子啊。就是说,你背一句大乘经典,念一声佛号,他就关照地藏菩萨:“只要你看到了,听到了,你就要给我把地狱给他碎为微尘,把他弄到天上去,让他受乐啊。”你们父母能给你这个礼物吗?你有没有上去啊?上去了,又掉下来了。为啥?念着“我孩儿啊,我家房子呢。”,是不是啊?你念的是人世间的事,你念的不是天上的事。所以啊,你就掉下来了。心在哪儿,身体就在哪儿。心在佛,那你的身体就是佛的金色之身哪。身心是相应的。那蝴蝶其实爱美,太爱美了,所以转成蝴蝶了。当然,等等啊,这是方便说。所以说,我们讲啊,关键是我们的心在哪儿。佛是慈悲的。
所以我们说,要皈依僧,你不能用你的语言,用你的知见,用你的世界,去理解师父的举动。所以在《般舟经》上讲,“不得视师长短”,这是修行。因为从你的经历,从你的知见,从你的知识,无法判断师父的这个方便。如果你视师长短,师父不会受影响,你会受影响,你的心就有了垃圾,你就会对师父有所疑惑。有所疑惑,师父的教言就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得不到贯彻执行,你就不能改变自己,自己就受累。所以,不得视师长短是甚大修行。不去看这个,看那个。那么这是讲的,对师父来讲是这个。
第二点,就是说,要依止师父的法。有人经常问,“师父在哪里?”我说,“师父在师父所讲的法里边。”你能依止师父的法,就能见得到真正的师父。如果你不依止师父的法,你见到的是师父的色相,感受的是你自己的心地,不是别的。这是讲的皈依僧,皈依师父,一切都在这儿。如果说,就算师父不咋地,关键在于你受用的是怎么样的。师父不咋地,你可以受用咋地,不受用不咋地,关键在于你的受用。如果你有视佛如佛的心地,不视师长短,只管受用你懂的东西。其实,这个修行没有奥秘。师父是过来人。那么,过来人引导你,讲的都是负责任的话。你不怀疑,不测度,深信不疑,执行到底,往往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对你来讲,最难得的是依教奉行——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最为难得的,对你也是最关键的。如果你老是想这想那,执行力不够,那就吃大亏。这是皈依的意思。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终落实到皈依师父。
尤其是我们这个僧团,作为般舟三昧的某种代表,有这么多的般舟行人共同行法,大功德聚,这种皈依的力量就非常的强大。那么《地藏经》上讲啊,你为他人做功德,他人得多少啊?七分之一,七分之六是你自得,当然这是方便说了。其实啊,别人得的是七分之一,你得的是多少?是七分之六吗?实际上你七分之七都得了,失不去多少。至于说别人得七分之一,这是方便说。那么我们般舟行人,这么多行人给你回向,你得多少啊?这七分之一啊。七个人回向,你就得多少啊?得一份的功德。七百人呢?就得一百份。那七万人呢?反正你就算去吧。
而且呢,这个般舟三昧啊,讲随喜功德,讲随喜功德讲得是最透的一个地方。第一,讲随喜功德有多大的功德呢?方便说:《法华经》讲随喜功德,用什么功德单位来衡量呢?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个微尘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布施供养佛的功德虽然巨大,但不如随喜《法华经》一念的功德大。是用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我们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布施供养佛的功德,作为一个功德单位。《法华经》是用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这个功德单位来衡量随喜功德的功德。般舟三昧的随喜功德有多大呢?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个微尘再碎为前等数量微尘。每一个细小的微尘数各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布施供养佛的功德,虽然巨大,不如随喜般舟一念的功德大。也就是说,用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次方个微尘数的功德单位来衡量随喜功德。那你说般舟三昧的功德力大不大?但这是表法的,不是说《法华经》的功德小。而是讲:成佛的法华,讲的是成佛的道理;般舟三昧呢,是讲做佛的方法。它表的层次不一样。这就是讲的,随喜般舟三昧一念的功德,有没有超越你所有做布施供养功德的总和啊?(众:有)那你们高兴不高兴啊?(众:高兴)那么我就问大家,那你说天龙八部、一切诸佛菩萨,成就你的般舟之行,他有没有随喜功德啊?(众:有)他功德大不大?(众:大)那么,他要不要做这件事啊?(众:要)也就是,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一切诸佛菩萨必然悉在前立,一切般舟圣众必然怎么样?日夜守护于你,好不好啊?(众:好,掌声)你就是般舟之子,你就是般舟行人,你就是什么?佛的法王子啊。好不好啊?(众:好,掌声)你说一切般舟圣众悉在前立,日夜守护,摄受拥护,就想尽一切办法来加持你,来摄受你,来成就你,你说好不好啊?(众:好,掌声)天底下还有没有比这还好的事啊?(众:没有了)没有了,是不是。那有这么多好事,别的事算不算事啊?都没有事了,没有事了。那这是讲的第一点。这第一点啊,还是最小的一点。
《般舟经》专门讲随喜功德品。讲什么呢?一切过去诸佛,都因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而成就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一切诸佛,过去佛,都因为随喜般舟三昧而成就,所以“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要想成佛,必须修般舟三昧,必须修般舟三昧而成就,所以“一切诸如来,从此二法生”啊。那么修行般舟三昧,从什么开始呢?从随喜功德开始,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开始。一切过去诸佛,因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而成就;一切现在之佛,因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而成就;一切未来之佛,也因随喜般舟三昧功德而成就。我及一切众生菩萨发愿,“愿学习一切过去之佛,一切现在之佛,一切未来之佛之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如他们一样,我亦随喜,与诸佛同喜。也希望一切众生同为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好不好啊?(众:好,掌声)你看,专门讲随喜功德品,专门讲一切过去佛、现在佛、当来下生佛,讲我们自己都要发此愿,都要生此心。也希望一切众生同生此心,同心同愿,同随喜,同行持,同勇猛,共精进,共生极乐。好不好?(众:好,掌声)所以啊,如果随喜功德的根在你的心立得住,你有没有信心啊?(众:有)一切信根就具足,就圆满。在这个点上具足了,圆满了,别的地方具不具足,圆不圆满啊?(众:具足圆满)你看佛讲的法好不好?就讲的这一个点,把法就讲完了,把你的心就讲透了,就讲圆满了,就讲坚固了,就不退了,好不好啊?掌声。(众:好,掌声)所以,这叫随喜功德。听到这个,没有哪个人不心生欢喜的,没有哪个人不具足信心的,没有哪个人能忘记的。
其实我告诉你啊,随喜功德真的不可思议。咱们这个庙上有一个叫苗老师,高高胖胖的,他还没有行般舟,结果听了般舟三昧,“哎呀,师父啊,我终于找到师父了,找到修行的方法了。”就整天高兴得不行。结果,他一个同伴就跟我说,这个苗老师现在不得了,神了。每天四点钟起来敲我门,叫我起来念佛。他不念佛的,还没有念佛,还没行般舟呢,他就能每天四点来钟起床,随喜功德故。所以你看,《般舟经》在这一点上讲得很深、很透、很圆、很满,所以如果你听懂这一点,那你就自然不随余法,自然深信不疑,自然就相续不断,自然可以度掉一切众生,克服任何困难。
所谓“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没有啊?“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了没有啊?首先,自己的众生度了没有?你就不生了,是不是。众生、众生,产生很多念头叫众生。为什么你是众生的一员呢?因为你有很多很多的念头,散乱之心。你散乱之心和这个散乱的世界相应,你被这个散乱的世界所束缚、所捆绑、所诱惑,你就成了众生的一员,是不是?众生的特点是什么?这也想,那也想,这也要,那也要,最后什么也要不着。你想想我们一辈子打多少妄想啊?在这妄想当中,实施的有几个想啊?这一辈子打的妄想无量无边,实际上来讲,实行不了多少,所以这叫众生啊。“众生无边誓愿度”,首先是度自己的众生啊。你自己众生度光了,别人众生度光了没有?一样的。这个法能度你的众生,能不能度所有的众生啊?(众:能)所有的众生只要闻到此法,就度光了。你把自己度了,那么,一切众生看到你的事迹,凡是看到你,见到你,受不受影响啊?其实,度自己就是度别人,所以不要老认为有一个众生可度。其实,一度一切皆度。是为“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度了;“烦恼无尽誓愿断”,断了;“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了没有?(众:学了)你学这一法,就能……这叫深达……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什么?“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告诉你要体解,不要用语言去解,用嘴皮子去解,不要用幻想去解。你们说起来,好多人头头是道,做起来啥也不是。想起来,想入非非,做起来一样也没有做。所以要你,“皈依佛,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什么?“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要你深入。有般舟这一法,你深入进去,具足不具足万法?一法通,万法通。要你深入进去,不是要你广学博闻,搞得自己迷魂颠倒,啥也不是。现在很多人是学得太多了,不是学得太少。学得太杂,学得太多,自己跟自己打架,左右互搏,不着要领。那么,这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啊。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什么?“统理大众”。统理什么大众?统理自己念头的大众。统理自已,就统理了大众。统领能把自己的习性、惰性、习气度掉,叫统理大众。“自皈依僧”,这是讲的这个。
如是去做,那所谓“四弘誓愿”就都实现了。烦恼断尽,法门都学好了,“佛道无上誓愿成”,自然成就。以此之法度自己的众生,也度尽天下的众生,这个法能度一切众生。这叫“三皈依”的本义,所以我们要真正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皈依的意义非常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