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70409《贤护经》学讲记-第16讲

2014-02-16 14:09:00.0

上堂课我们讲到第三个五法:
  『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五者。常以四摄摄受众生。所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善入禅定思惟,何为禅定思惟呢?禅定,是一种特定状态,进入甚深境界,这样一种甚深境界,深入的一种定向的、全面的、深刻的一种思惟。前面举了很多例子。二者常能善入。“善入”,入进去,入到相当的程度,入到善的程度。“常能”,能是一种能力,能力状态是常,而时间的状态也是常,“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比方说,受戒的问题,而进入禅定思惟。为什么我们不主张受戒呢?不是说不主张受戒,不主张这么快受戒呢?一般来讲,净人(准备出家的居士)的时间比较长一点好,沙弥的时间长一点也好。作为我们般舟行人,般舟行法,也要受戒。实际上来讲的话,不要着忙受戒,一着忙受戒,这个人就没有定心。受戒,受三坛大戒,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受得晚一些比较好,尤其是我们般舟行人。关于持戒和修行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持五戒十善;其次出家人要守沙弥十戒、守沙弥律仪。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做好、做对,不是做多。做好,做对。做得不好,做得不对,做得太多,都不能深入,而且恰恰妨碍深入。
  最近,我们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步法培训,下面要进行比较详细的护法培训。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步法培训、护法培训,经过这样两个培训,我们会发现什么叫做对、什么叫做好。步法培训到今天,可能将近有十天的时间,经过这将近十天时间的培训,很多人对步法产生了强烈的、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而且产生了强烈的、迫不及待的心。就是一个简单的步法,你要深入禅定,常能善入禅定思惟。步法、呼吸、音声之法,整个身体的八万四千毛孔、八亿四千万细胞,共融共振,这样一种念佛方法,“善入禅定思惟”。
  昨天,有一位小朋友来找我说:练了这个步法以后,晚上不想睡觉、不困,睁着眼睛。我说,你为什么不念佛啊?他说我不信佛,不信佛干嘛要念佛?我问他,你练这个步法,不信佛,不信而念,那么你得到利益了没有?得到了。得到了大利益还是小利益呢?大利益。那么再来问,有没有得到害处呢?没有。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念佛有什么害处呢?没有害处。没有害处为什么不念呢?信不信没关系,念了有好处就念呗,至少念了没有坏处。不念佛,睁着个眼睛在宿舍里,睁大个眼睛傻乎乎的,有什么意思呢?入禅定思惟就知道,我没念佛,我稀里糊涂念佛都得到这么大的好处,所以我应该好好地念佛。佛给我这么多的好处,这么多的利益,让我有这么深入的体验,深刻的体验,我都没有信他。这个时候应该生感恩的心,感恩佛啊!感恩佛的摄受!感恩佛的加持!感恩佛的不舍不弃!感恩佛的无微不至!感恩佛真正是悉在前立!如果你生了这个感恩的心,融化自己的心,与佛的心相比,自己这个心是何等丑陋啊!佛是何等博大、不计较啊!对你是何等慈悲、何等微妙啊!如果由此产生出对佛的信心……那么自己都不太信佛,踏了踏般舟的步,喊了几声都有如此巨大的利益。强迫自己睡觉,做梦的时候都在踏般舟,在梦境当中碰到地震了,自己在梦境当中都知道念佛,碰到各种紧急情况下自己都知道念佛。这孩子讲,我在现实生活当中,地震了谁不跑啊,发生火灾了谁不跑啊,还记得念佛?跑了再说。可是在梦中的时候好奇怪,我就记得念佛,不管它,只管念,在梦里边做得到“不管它,只管念”,可在现实生活当中肯定做不到“不管它,只管念”。事走在了前面,说明什么?说明念佛是何等奥妙,不知不觉当中改变了你内心深处、深处深处的东西。让你在梦中都能做到不管它只管念。可见这个步法是何等奥妙,可见这个念佛是何等微妙,深入禅定思惟。你就是说以前我不信佛,是不对的,排斥佛,是不对的,既然信佛、念佛不可能给我带来任何的坏处,只能带来好处,为什么不念呢?
  念佛,是念过了才知道啊,不是知道了再去念啊。因为念过了,就知道了。以你念过了知道的这个思惟,你来看念佛的事情,就知道念佛是何等有意义、何等有兴趣、何等荣幸之事啊!你得到这么深的恩情,不去感恩他,还在高傲地讲,我不信佛啊,好像不信佛是多光荣的事,不信佛干嘛要念啊?不信佛也可以念,能有利益、能有好处、能给你带来深刻的变化,为什么不念呢?事实已经给你证明了,为什么不念呢?你要深入禅定思惟啊。我们经常会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代表的是我们的疑惑心。我们就来禅定问下自己,这些问题抓着我们,不解决它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对我们的念佛、对我们的生活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可惜,我们往往被这些疑惑抓住,善入禅定思惟,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你就知道,哎呀,原来我应该破除疑惑障、所知障等等。这都可以进入善入禅定,作为理上行般舟。
  比方说,昨天有很多人提出来,这从营养学的角度,从卫生的角度,这般舟很多地方不行啊?那是你拿营养学的尺子、营养学的镜子来照般舟的东西,就好比你以蚂蚁的语言来解释人的事情,也好比你以人的语言解释天的事情,都是没有办法的,都是不恰当的。你以男人的理解来解释女人的事情都解释不通,何况余乎?那么,为什么你要执著于营养学的观念呢?营养学研究的是常态状态下以所谓科学的知见……以前,你们想想看,在伽利略之前,哥白尼发表的是什么?一个地心说,一个日心说。当时科学界所有的人都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是科学吗?伽利略说地球绕着太阳转,两个相反,到底谁围着谁转?伽利略因此献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就是科学,后来才逐渐接受。爱因斯坦说,科学家经历了数千年辛勤的劳动,终于对宇宙有所解释,却发现才进入佛教殿堂的门口,早在两千五百年前,佛教已经有了正确的解释。你为什么用所谓科学的概念来解释般舟三昧里面的事情呢?解释不了。如果由此入禅定思惟,就会发现很多新的世界、新的视野:关于怎么吃饭,关于怎么喝水,关于怎么呼吸,关于怎么发声音,关于怎么念佛,关于怎样相续不断,种种种种,完全有别于传统的知见。“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最近有位大德写了一个禅定思惟方面的东西,很好。他说:师父,我们在境界相当中,自以为是。我们搬箱子,其实手上本没有东西,我们以为有东西。我们缝衣服,我们在境界里做出种种的举动,实际上来讲本来这些境界都是空的。我们执著于境界,有的时候怕得不行,有的时候喜欢得不行,到后来发现全是自己的心所现,心所造。我们在境界当中也睁着眼睛,没有闭着眼睛。我们在做梦的时候呢,“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做梦是这样。我们在般舟里边行持的过程当中遭遇各种境界相,各种境界相当中,我们发现原来都是空的,都是我们心选的,我们心造的,我们的心识所变化出来的。我们再进而分析思惟,在夜晚我们是闭着眼睛做梦,在境界当中我们是睁着眼睛做梦。在现实生活当中呢?种种境界:你给我闹,我给你闹,争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这一辈子是不是境界相啊?是不是?就是一个境界相,对吧?染著其中、不能自拔,到了(liǎo)怎么样?一场空而已。那个呢?只不过是般舟的行持过程当中,在特殊状态下,不过是睁着眼睛短暂时间稀里糊涂地做梦。那么生活呢?不过是在正常状态下,自以为是、郑重其事、一本正经地做梦。是不是?是不是?(众:是)善入禅定思惟,你知道这个境界,都是个境界而已。这个境界,此境界,彼境界,都没有分别,管它呢。此想法、彼想法,本来就那么多的想法,爱咋想咋想,不管想,只管念,不管境界,只管念。关于身体的状态,善入禅定思惟,身体状态好和坏有什么关系呢?好了,你不念佛,其实不是真的好;坏了,你能念佛,作为增上缘,念得很欢、念得很好,念得很深入,念得很通透,念得很相续,念得很持久,念得越来越有味道,它不好那才是真的好。“善入禅定思惟”,就能把这些东西看透。看透了你就没有想了,就寂灭了,所以寂灭为乐,有想即为愚痴,无想是为涅槃。由此你就知道,所谓般舟行都是意所作耳,一切境界、一切世界、一切关口,都是你意念所造作的。“设使念为空耳”,搞了半天,把自己的念头空掉,把此世界的一切念头空掉,把所有法上的知见空掉,把所有的担心、恐惧、害怕、欢喜、选择、取舍、分辨空掉,执著、妄想空掉。何为空掉?不理它,不在意它,随便它、随顺它,爱咋的咋的,我只有一点抓住就可以了,以不变应万变。抓哪一点啊?念佛。念佛抓哪一点啊?傻人傻念。善入禅定思惟。如果你能有这种觉悟,这种心地,你就近乎无生法忍了。因为再不需要想其他的了,你的身体、你的思想已经没有其他任何的想法,也不会生出其他任何的、选择性的、取舍性的、分辨性的、执著性的意见、臆想、意念或者行为。生出来了也不管它,生而不生,不去管它,只管念,这就叫善入禅定思惟。“常能善入禅定思惟”。由此你会发现其中很多很多的东西,你就觉悟了。关于情执的问题、感受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内容。善入禅定思惟,修的是什么呢?修的是个人和师父的关系,个人和大众的关系,个人和环境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和谐了,那么你想不和谐也不行,不成就也不行。这三个方面不和谐,任何一个方面的缘起,都会给你导致无边无际的插曲。
  再回来讲受戒的问题。师父告诉你晚点受戒,你就不理解。我就要去受戒,那你就去受戒,受戒所带来的插曲……你看,你现在来修行般舟三昧,说句老实话,还没有得法。有的人好不容易进入一个相对傻乎乎的状态,是好事情,应该说是很好的事情。傻乎乎的人很单纯,真的很单纯。昨天那位孩子问我:为什么我梦里清楚,现实糊涂不明白?我说,你看,人都有疑惑心,都有疑问心。你问这个问题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呢?你不问它,不想它,能影响你什么呢?不会影响。后来他又讲在修行过程当中种种状态、种种感受、种种妙受。我说不必去想,有一种想叫不想而想,不解而解,懂了吗?我说了两遍,“不想而想,不解而解”,懂了吗?他说懂了。你不管种种感受,就像你是一个镜子,它来什么感受,你能照见什么感受。然后呢?走了,镜子就空掉了,再来什么感受,又完全反映另外一种感受。你现在照的是感受,照的是相。如果你照的相背后的东西呢?那就是一个不变的东西。比如这个人的脾气急,他拜佛的时候也体现是急;烧香的时候也体现急;跟人相处的时候也体现急;他睡觉、吵架的时候也体现急;无所不在都体现他的急。急是他的相,所有的相都是变化的,是多端的,是纷乱的。但是,着急的本性对他来讲是不变的,你要照到这个背后的东西,就是深入地来照。观照、觉照,“照见五蕴皆空”。善入禅定思惟,“常能善入禅定思惟”。
  “一者。常当思念无边际心。”拓宽你的心量,改变你的时空。
  “二者。常能善入禅定思惟。”从理上去悟。禅宗参话头就是禅定思惟,有的参“不思善,不思恶”,有的参“念佛是谁”。起疑情,就想把这四个字“念佛是谁”想清楚了,想明白了,想深刻了,想透彻了,想通达了、通透了,想融会贯通了,人就觉悟了,开悟了。这是讲“善入禅定思惟”啊!
  再来思惟,我们的确是以戒行(heng)为基础,戒行为基础,戒要完具。一个僧团如果不能以戒为师,一个修行人不能持戒,的确是不可能进入修行的状态,就缺根儿。我们很多人之所以……戒定慧,没有戒就没有定,也就没有慧,戒是基础。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在这呆不住,或者呆住了深入不下去的原因是缺戒,缺戒不是缺对戒条的理解。沙弥十戒、沙弥律仪你每周都得学、每周都得背。我们要求要背会,我们还要求每个月有一日一夜,至少有一个白天,连续诵戒。戒,你缺的是戒能渗透你的心,戒能贯穿你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我说这个,有点深。我们就讲核心的一条,在行住坐卧当中,你要能严格地、严肃地要求自己,善待别人,这就是一个戒的心法。怎样要求呢?你不要去理解,不要去学习,你只要照沙弥律仪去做就可以了。照沙弥十戒、沙弥律仪,你去做,没有问题。你只要掌握这个实质,然后你还要清楚明了,明了什么啊?念佛是最好的持戒,般舟念佛是最优秀的持戒,这要清楚明白啊!而且我告诉你,当你真正把念佛进行到底的时候,很多戒,不做也能做到,自然就能做到。可是,你缺的是深入持戒的心,缺的是将戒落实到你行住坐卧每一个细节当中的心。缺的是什么呢?你不要去看环境、长短、看别人是非的心。菩萨戒有要求,我们五戒语业也有要求;十善业语业也有要求,语业也占了好几条等等。其实明白不难,做好难,坚持下去难。你要下的功夫是坚持下去和做好,不是在信、在解上。
  你着急去受戒,你去受吧!如果你做对、做好的心不具足,你去受持回来几百条戒,你根本没法融会贯通。最重要的,说句实在话,中国的国情是和尚少庙多,和尚的日子好过。一受戒以后,给那些戒兄、戒弟一掺和,你的心根本守不住,这些缘起,你呆得住才奇怪,不被拉走才奇怪。我就发现,什么人跑得快?受了戒的人跑得最快。你去统计一下,受戒的人能呆在原处的,概率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三十的概率都没有,都没有啊!也就是说,从定心的角度来看,你受戒之前的定心有百分之百,受戒之后的定心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十。所以要想得三昧,在你受戒之前相当长的时间内,你能守住你这颗心、定下来这颗心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昨天我们有位大德来了,非常热衷于带别人修行几天几夜,非常热心,也非常地真诚。当面就忏悔说,师父对不起,我在您老人家跟前的时候很懈怠,经常一日一夜也坚持不下来,眼睛困得就是不行,睁也睁不开。你想想看,何为戒行啊?我们讲戒行是约束自己心的行为,你连这点都做不到,你说你这几百条怎么做啊!很多人有的学了不以为然,有的学了十分以为然,变成一个戒呆子,不灵活,不能把握精神实质。结果呢?凭空给自己的修行过程当中加了很多的插曲,这个是特别让人痛心的。
  现在咱们外边般舟需求非常重啊!前一段东北搞一个般舟行,有八十多人。哎呀,你别提多热闹了,现在假冒师父名义的人很多,有人就说,跟师父行过九十天的一个人过来教大家,以为师父教大家来行法,结果来了一看,不是师父,是个居士。这居士还给居士讲,不要告诉师父说他来过。据说还带着一个女子一个小孩。我说为什么叫他过来,好好深入一下不肯,热衷于在下面跑场子,这儿带几十个人,那儿带百八十号人,挺过瘾的。这样的心地不如法,这样的心地没有定力,这样的心地特别不利于自己的修行,也许自己一辈子都难深入下去。这样的心地害大众,这样的心地他没有定性。主法的人没有定性,这个场子就会乱,场子乱了就会出事情,出事情就会不可收拾,不可收拾就会给般舟败坏名誉,败坏名誉你的过失就是无量无边,也可能多少世、多少劫都不能弥补,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
  前段时间有居士给我打电话,说师父你要来我们河南了?说是初八过来,几点几分过来,我说谁说的?我初八的时候我还没安排,已经有人给我安排好了?我都不知道?说得很恳切,师父要来,几点几分来,叫我们居士们都去。现在真是混乱,有的打师父的旗号骗钱,有的打师父的旗号骗人,现在还有打师父的旗号搞般舟,组织共修,所以真叫乱七八糟。在这样的处境当中,你是个沙弥、是个沙弥尼还好,容易守得住自己的心,容易这一门深入实践。说句实在话,真的,你以净人的身份、居士的身份、沙弥、沙弥尼的身份,更有利于你的修行。你想学戒的心是好的,但是这个学戒的心要……何为戒啊?你得依教奉行,听如来的话,是真正的戒。你连这个都不守,那不是真的戒啊!释迦牟尼佛说现在末法时代,以念佛为主行,不是以持戒为主行。你佛也不念了,师父的话也不听了,自己要做主了,不愿让任何人来主导自己,把师父都置之度外,这个因果是非常巨大的,非常巨大的。
  行般舟最大的危险是自以为是。底下讲在阿阇梨处不说己能,不讲自己的优点、不讲自己的能力、不讲自己的状态。于阿阇梨处不说己能,就是充分地培养对师父的恭敬心和视师如佛的心。要作父子想,要当父亲一样来敬;要作君臣想,要当君子一样、君王一样来恭敬;要作主仆想,要当主人和仆人来想,来恭敬等等等等。都是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培养对法的信心。因为这个世界注定一个因缘,你必须跟师父学习,你不可能自学成才。跟师父学,视师如佛,你得的都是佛的妙用,都是佛的受用,必定能够成就,必定能够成佛。你自学成就再优秀、再突出,都没有把握,因为内心深处你是不具足成佛的信心啊,你能把握你学的东西都是佛的东西吗?没有自己的知见吗?所以生出这种对师父不恭敬的心,应该赶紧忏悔,忏悔消业障,如果不忏悔,这业障就做实了,以后就很困难,真的。
  我们大家都知道师父慈悲啊。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啊!很多人因师父慈悲故,欺负师父,受害的是自己。我们有位大德,就要去受戒。我说你去受戒吗?不让去。不让去自己也要去,留封信就跑了。跑了以后你就好好受戒啊,这个因缘不具啊,又没受成戒。没受成戒你就回来呀,就来给师父忏悔,想回来。我还是那句话:没有不要徒弟的师父,只有不要师父的徒弟啊!那你就回啊!唉,看到一个茅棚。茅棚这儿可以用功,没人管,寂静,又想用功。用了功你就好好地用功啊,用功的时候又胡思乱想,用不了功,又打电话给师父忏悔,忏悔又想回来,都定好几号几号的票了,都要来了,最后又不见了。很可悲啊!昨天,浙江来了一位大德比丘尼,带了十位关键的徒弟来学习般舟三昧,可以说非常真诚啊。据说,哪哪哪有几个行了九十天,几个九十天等等等等。据说,某位大德上师偷偷跑到我们这来行般舟,行完了人也不见。有一天,我们这里有一位人说,某某上师来了。哎呀,我说是吗?我很恭敬他,赶紧有请,回头找就找不见了。这么多人来行般舟,这么多人来学般舟,般舟发展的态势如此之好,如此有广泛的人群受利益,你一直躲在外边,何等可惜呀!何等让人寒心、让人遗憾啊!这都是不把持自己的心,不恭敬师父的心所造成的啊!而且这个心会导致怎样的果报呢?我讲这个是要大家有一个深入的、寂静的、禅定的、安定的心留在道场,好好修行。
  “三者。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刚才讲最终我们要把思想落在念佛上,落在傻人傻念上。那么为什么又来“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刚才讲要忘掉、放掉一切法的知见,现在怎么又分析、又来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呢?
  我们这样来解释:何为傻人傻念呢?傻人傻念是一个根本之法,这个根本之法可以演绎出一切诸法。要分别思惟这个傻人傻念,怎么深入、怎么相续,怎么样产生一切诸法。傻人傻念看似简单,何为傻人傻念啊?不是说我像傻子一样去念就叫傻人傻念,不是这样。在你身体明显不适应的时候,你能傻吗?身体有种种感受的时候你能不计较它吗?不计较叫傻,计较叫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你情绪出现各种状态的时候,能傻吗?不受情绪的影响,越情绪不好我越念佛,越害怕越念佛,越糊里糊涂越念佛,越不明白越念佛,越恐惧越念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叫傻人傻念,做不到不叫。在各种业力状态现前的时候,人都要死了,四大都要分离了,你能不分别吗?你能不管它吗?你能不计较它吗?你能不害怕吗?能,你是傻人傻念,否则不是。这个里边也有法。在昏沉状态当中,在断食的状态当中,在疲惫不堪的状态当中,在气力耗竭的状态当中,在和平常现象严重不一样、非常不一样、的确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从未经过的状态当中,你能安住吗?你能系心于佛号不乱吗?如果你傻乎乎的不管它、只管念,可以。在妄想纷飞,不清净的缘起一个接一个,它们都来招呼你的时候,你又无法拒绝的时候,你能做到吗?你能放下吗?怎么叫放下呢?叫“分别思惟一切诸法”。
  关于步法,有一个步法手册,最近正在校订,我们回头要一个刊号,把它印出来。一个小小的步法,是我们所有著作当中最厚的一本书。你们以前看过了,这么厚,一本八开纸的这么厚的一本书,而且这本书没有目录,密密麻麻。这么多的内容,体现出来了各种里面的内容的法要。我们学习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由粗到细的过程,把所有的东西归纳为几点。归纳了几点之后,要有一个细到粗的过程。
  就是说,我们现在把一些念佛归纳为傻人傻念,傻人傻念也是一个禅定思惟。刚才讲了,你聪明人聪明念,你心地认为有一个这个念佛方法那个念佛方法、这个念佛感觉那个念佛感觉,本身来讲,心地就有问题,就不能将念佛进行到底,你抓住的是个一,失去的是九十九。那傻人傻念,抓住的是个一百。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念,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安住,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安住,什么情况下都能安住。但是这个傻人傻念的法要由简到繁。先是由繁到简,三藏十二部,经、律、论等等,浩如烟海。怎么样由繁到简呢?简单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然后怎么样由简到繁呢?把这个简单的东西落到细处,落到微细处、落到实处、落到广处、落到一切处,这是由简再到繁。这所有的繁体现的是一个简,这个用功的过程我们非常缺乏。是为“分别思惟一切诸法”,我们是这样一个解释啊。
  还有一个解释是什么呢?“分别思惟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一个相,然后你把这个相背后的东西,一切诸法背后所解释的东西给弄明白了,融会贯通了。比如说,这部《贤护经》,你要仔细解释,可以解释出《地藏经》,可以解释出《金刚经》,可以解释出《楞严经》,可以解释出《法华经》,可以解释出《华严经》。一经可以衍出一切经典,这就叫融会贯通,这就叫“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只有你有一个法的主线,这才能够“分别思惟一切诸法”。如果你没有主线,你就被一切诸法所困扰、所疑惑、所疑虑,最后你什么也不是。
  “四者。于诸众生无有诤心。”你看,这个五法里边,讲人和众生的关系有两条:第一条,于诸众生无有诤心;第二条,常以四摄摄受众生。这个无有诤心很重要,须菩提无诤阿罗汉,无诤第一啊。无诤是一个行为和心性特征,这个特征表明你没有分别心,表明你能够至诚接受一切,这叫无诤啊。“于诸众生无有诤心”,非常重要啊!对其他人不要有诤心,其他人有毛病是一个暂时的状态,是一个你应该帮助、应该理解、应该体谅、应该给他回向的一种状态,不是你一个批评、应该批评的状态,更不是一个应该苛责和责备的状态,更不是一个瞧不起他的状态。所以,有诤无诤是一个试金石。只要你有诤,表明你的心地还没有修好,表明你的心地还很不清净。心地清净自然无诤,有诤就不行。这个对大家来说也是修行的一个重点,大家心地里边有诤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师父讲了知见,讲了法,你要把自己的法通通翻出来,逐条和师父讲的对照,对照的结果你再去做,是你完全以己之心测度师父知见,强拉硬扯你以为明了,其实还是你自己的东西,所得不过十之一二,连十之一二有的时候也不如,这也是诤心的一种体现;动不动都要自己做主,这也是自己诤心的体现;动不动产生种种怨恨,这也是诤心的种种体现;动不动不愿意做这个,不愿意做那个,不想做这个,不想做那个,做这个没有劲。据说我们有个大德,现在管不住自己,一是吃零食,二是看动画片,三是玩手机,四是玩电脑,五是玩网络,六是在网络当中流连忘返,沉迷当中不能自拔,完全跟着感觉走,跟着舒服走,可悲可怜可叹!其中背后的原因也是有诤心啊!回避、逃避,想要找一个没有诤的地方,想自己安静,想自己痛快,想自己舒服,想随顺自己的意,都是有诤心啊!如果没有这些想,你就知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畏自己不念佛的因,不怕其他任何的结果产生。众生一天到晚我这一步怎么样了,我那一步怎么样了,我将来一步怎么样了,一天到晚在果地上做文章,没看自己抓住念佛、抓住傻人傻念这个因没有,这还是一个诤心。
  “无有诤心”。怎样叫无诤了呢?你以四摄摄受众生就叫无诤。何为四摄呢?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对他要布施,对他要爱语、要对他有种种利益,成就他的行为。为了帮助他,为了成就他,为了利益他,为了爱护他,给他做同事,以同事的身份,无微不至地来关心,来创造种种的机会,来摄受他,成就他,把自己的成就融化到成就众生的事业当中去,以四摄摄受这些,人我关系的完善。“贤护。是谓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成就三昧。”
  我们再来往下看: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于诸众生所。常行慈心。二者。于一切时。念修圣行。三者。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四者。于自和尚阿阇梨所。不说己能。五者。于一切处。不敢轻他。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证是现前三昧。』
  “一者。于诸众生所。常行慈心。”在一切众生所在的场所进行修行,修行的内容是常行慈心。你要检讨在一切众生所,你的心是慈心吗?如果不是慈心,修行状态不对。不是一门的精进心就够了,没有慈心、没有常行慈心就不对。“于诸众生所。常行慈心”,在众生所来修,在一切时来修,“于一切时”来修。一切时,何时啊?一切的时间段,一切的时间状态叫“于一切时”。一切时干啥?“念修圣行”。你在一切时的时候有没有阿弥陀佛?你要想阿弥陀佛会怎样啊?释迦牟尼佛会怎样?一切菩萨摩诃萨会怎样?念修圣行。以圣人之行,以佛之行来为指导,来为标杆、标本,来进行修行。于一切时来修,不是上早课时来修,上晚课时来修,其他时间坐在床上,吃着零食,打着妄想,靠在被上,进入梦乡,那不是修行。要“于一切时念修圣行”。
  “三者。常行忍辱。”一切修行,一切行持,一切行住坐卧当中,应该如何呢?“常行忍辱”。严格地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让自己受委屈,不是让别人受委屈。不是没有遗憾,是留下一切遗憾,抓住傻人傻念。“见破戒者。恒生敬心。”很重要啊,不要就让他破戒……你见破戒者都能恒生敬心,能对戒生出彻底的、真实的、圆满的恭敬之心。见破戒者常常可以修你真正的恭敬之心。所以“常行忍辱。见破戒者。恒生敬心。”修的是一个什么心呢?忍辱之心。忍辱之心要怎么行啊?常行,行常,常常行。修的内涵,内涵当中为什么提出一个忍辱之心呢?因为人我关系,人境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人和他人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秉性、一个本性,如果你能忍辱,则能圆满一切、和谐一切、承担一切,就能断除一切烦恼。如果你不能忍辱,就会有烦恼,就会不和谐,就会被各种不清净的缘起所侵,你就不能自拔,这是修行的内涵。
  “四者。于自和尚阿阇梨所。不说己能。”“于自和尚”,自家的和尚,你的师父和阿阇梨所“不说己能”,不敢说自己取得一点点成绩,不敢作成绩想,不敢作有所能想,始终永远处于谦卑的、恭敬的状态,这是修行。
  “五者。于一切处。不敢轻他。”在一切处修行,一切处修行的重点是什么?不敢轻他,不敢轻视别人。看似别人有毛病,你不知道别人没有毛病的时候的状态。谁没有毛病啊?我们常常对自己无限宽容,对别人无限苛责责备,如果能于一切处不敢轻他,你就处于一种非常好的修行的状态。在《易经》当中有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叫“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走路像走在薄冰上,随时可能滑倒,随时可能摔跤,随时可能陷进去,心态要谨慎。你要小心又小心,如临深渊啊!一不小心,还不是陷进去,有可能掉到万丈深渊,以此心态处理世间之一切事。《易经》里边这八个字非常好!“于一切处不敢轻他”。
  这也是五法,告诉我们,于一切处修。一切处来修、一切时来修、一切场所来修,于众生所来修,于和尚的处所也要来修,一切处、一切时、一切事,一切事当中也要修,时间空间一切情绪状态当中也要修。
  修的内涵是什么?这里特别强调几条,一条,常行慈心。你经常检查一下,你对我们其他的般舟行人够慈悲吗?你经常感恩他们,得到他们多少利益呢?你反问自己,这个人念得这么糟糕,对你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啊?好处是实还是坏处是实啊?他在这跟你一起念佛,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坛场,就有功有德。你就已经受用其中的好处,七个人给你回向,你就得一倍的功德利益,五百二十五个人给你回向,你就得七十五倍的功德,一千多人给你回向,你就得一百五十倍的功德。你行一天一夜,就等于你得了一百五十天一百五十夜的功德,你得到人家的功德利益何等巨大啊?那你应该不应该感恩呢?可是,我们往往不慈悲,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所谓的缺点,所谓的不满,不肯放过。不行慈心啊!常行慈心可以断除一切烦恼,常行慈心可以完善人我关系,常行慈心可以降服我慢,降服自己的烦恼,可以降服自我,可以成就无我。“常行慈心”。
  “念修圣行”,处处向圣行、向佛心看齐。要在念上修,要在一切时的念上修,要在一切众生所的时候念上修,要在和尚所的时候念上修,要在一切处的时候念上修,要在一切事上念上修。念修,修什么?“念修圣行”。修什么圣行呢?常行忍辱是为圣行。特别提出常行忍辱的修行。常行忍辱到什么程度啊?见破戒者的时候要作为一个修行的重点,怎么修行呢?恒生敬心。你有再大的成绩,再好的感受,再多的受用,“于和尚阿阇梨所。不说己能。”要如是严格地、严肃地、约束和要求自己,于一切处不敢轻他。不敢轻他也是修行,不轻视他也是修行。不轻视他修的是你的自己,修的是你的无我,修的是你的功德。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证是现前三昧。”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依圣教。如说修行。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现前三昧。』
  “常依圣教。如说修行”,依教修行,依教奉行,就是这个意思。依教,就完全地、全盘地接受,无条件地接受,无休止地接受。不接受,强迫自己也接受,听得懂的接受,听不懂也接受。不作他想,只作接受想,只作修行想,只作如说修行想,只作依教奉行想,这叫“常依圣教。如说修行”。我们现在都是什么呢?常依思辨,看看是正法还是邪法。我们先来转一圈,先来当一把裁判,先来思想剧烈地交锋,打够妄想,我们已经累得精疲力尽,没有时间修行。昨天有位大德给我提问,师父,我们应该先学经教,还是先念佛呢?我说,你可不可以光准备菜,然后把菜都切好了,洗好了摆在那儿,就是不炒菜,也不吃菜,也不蒸饭,也不吃饭,好不好啊?没有意义。
  “常依圣教。如说修行”。释迦牟尼佛讲末法时代念佛成就,你就老实念佛,老实念佛依教奉行。佛法好多时候是做完了才知道其中的奥妙,不是明白了再去做。因为你所谓的明白依据的是你的思惟、你的知见、你的传统、你的视野,远远不够,远远不真实。佛说“甚勿信汝意”啊,除非你证得阿罗汉,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所以我们对佛的教言,对师父的教言要有充分的信心,要有完全接受的信心,要有常依圣教的心,如说修行的心,自己才能得到大利益。否则的话,你就常依知见,常处思辨,常处疲倦,常忘修行,虎头蛇尾。
  “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在道场要修清净意业。首先言辞要清净,要止语,少说、少看、少思惟、少传播是非。尤其是不要宣说你所谓的意见,不要宣说你所产生的负能量,不要宣说别人的负能量,都是垃圾啊。有的人喜欢东串西串,东说西说,有的人口头文章做得很好,这些都非常非常不利于修行。尤其是那些经常串门的,经常喜欢聊天的,往往会带来无量无边的过失啊。
  “清净意业”。一切的业,由意业开始,意业蕴含了一切的业,意业潜伏了一切的业。意业不清净,一切的业感,一切的业缘,一切的业力缘起就不可能清净,就会不断发生,所以意业非常重要。
  “清净意业”。你意业都不能清净,你就没有自由,你就不能专注,你就必然散乱,你就必然昏沉,你就必然没有定性,没有定力,没有智慧。尤其是我们出家人,或者准备出家的人,意业不清净,你的功德力一半以上抹掉,你的战斗力一半以上抹掉。意业清净,“清净意业。灭身口恶。”
  你们好好去思惟,禅定思惟,好好去体会“清净意业”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女众在一起,不要养成习惯爱说话,不要养成习惯爱传是非,爱评头论足,爱看长短,爱感叹,爱当裁判,都会影响你的意业。“清净意业。灭身口恶。”
  “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何为清净戒行呢?断除诸见就是清净戒行,你不要想别的。有些是相上的。有一位大德比丘,食堂拿了一个馒头送人了。居士说你拿食堂的馒头送人犯盗戒,这位大德可是麻烦了,一说这僧人犯盗戒这还得了,盗戒不通忏悔,可是不得了。他就开始查,把所有经典查遍了,这个讲犯,那个讲不犯,那个讲不犯,这个讲犯,他也一会儿犯一会儿不犯,一会儿不犯一会儿犯,也没弄明白。就打所有的电话,给所有认识的律师,这个律师讲犯,那个律师讲不犯,那个律师讲不犯,这个律师讲犯,犯——犯——不犯——犯——犯——不犯——犯——犯——犯——不犯,他又搞糊涂了。接着就开始弄地藏忏,问问地藏菩萨犯还是不犯,忏过来——犯,再打一个——不犯,再搞一个——犯,再搞一个——不犯。什么事都不干,搞了一个上午也没搞清楚犯还是不犯。你看,你说是不是清净戒行啊?是清净戒行吗?他什么都不干了,就在那戒相上转圈,佛也不念,事也不做,法也不听,那是戒吗?是清净吗?
  “清净戒行。断除诸见”。其实,你啥都不要管,你傻人傻念是最清净的戒行,也自然断除诸见。清净意业,就是缘起上意业是一个根本的、经常的、深刻的、微细的缘起,你清净了它,我们才有定、才有安,才有安定,才能够深入用功,才能避免一些不良的缘起。清净戒行,就是要严格地约束、严格地要求我们要少欲知足,自然能断除诸见。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心,你的心就是散乱的,你的心就是不知足的,你的心就是贪婪的,就不能得到满足,就会有种种烦恼。清净戒行、少欲知足、断除诸见,这个也是从根本上能修我们的戒定慧。
  “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常求多闻深信诸善,你不要理解为到处听、到处看,然后到处去做,一会儿放生,一会儿持咒,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什么事都凑热闹,不是这样。就是说,你要常求傻人傻念的一合相念佛的这个“多闻”,这个“诸善”,就是由简到繁的这个多闻,由简到繁的这个诸善。比如刚才讲的一系列不敢轻他,你说不敢轻他,你就总结,自己哪里轻视别人了,怎样轻视别人了?我怎样做到于一切处不敢轻他呢?要多闻。我怎样做到诸善呢?在一切处我都能做到一切不敢轻他,是为诸善。
  “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念佛常念,这个就不解释了。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现前三昧。”
  好,时间关系,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