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01408《贤护经》学讲记-第17讲
2014-03-20 01:08:00.0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依圣教。如说修行。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现前三昧。』
“一者。常依圣教”,“依”,是依止,“常依圣教”,“常”是一种经常的状态。“常依圣教”,常依如来所教,“常依”就是一切都依如来所教,依如来所教来“如说修行”。那么我们说,我们常常怎样就不依圣教如说修行了呢?我们常依自己的懒惰,常依自己的习气,随顺自己的放逸懈怠。“如说修行”,修行分两种状态:一种状态呢,我们讲的日夜相续不断用功的状态,第二种是指平常用功的状态。那么,不仅在日夜相续不断的用功状态当中,“常依圣教。如说修行”。“常依”也是讲所有的地方都要依如来的教法来实行。
那么,我们对般舟行人而言,我们讲的如何吃饭、如何喝水、如何呼吸、如何日常修行、如何起心动念、吃完饭以后怎么修、饮食当中怎么修、少欲知足如何修等等。如果你听完我们所讲的《贤护经》,你能产生一个想法,修行的线路就像庖丁解牛的线路一样清晰明白。如果你能产生这样的心,就说明你这个《贤护经》学进去了,学进去了,那么“常依圣教。如说修行”才能落到实处,就是说这个“圣教”和“如说”,是指关于修行的每一个细节,关于每一个细节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每一种程度,每一种程度的关键和疑难所在,都要清晰明白。清晰明白到什么程度呢?清晰明白到不二的程度,这才叫“常依圣教。如说修行”。
我们最近这段时间好像讲法少了,其实讲法讲的都是深入的地方、要害的地方。关于如何深入听法,这也有一个深入的过程,这都有比较明确的说法,这叫“常依圣教。如说修行。”怎样“常依圣教。如说修行”呢?每每看到这部《贤护经》,你都能生起非常亲切、非常迫切的心,这才能“常依圣教。如说修行。”我们讲过,要想“常依圣教。如说修行”落到实处,必须经常去读诵这部《贤护经》。读诵这部经典,每天要读上一品、两品,找个时间要读一下。这个读经有很多深入的方法,每天要读,这是每天要读不能少,每天要亲近它,每天要恭敬礼拜它。
我有一个徒弟每天去拜这部经典,一字一拜,拜到什么程度呢?拜到自然能够得定,拜到每天早晨能拜三四个小时,甚至五六个小时,开始四点钟起床来拜,一字一拜,到后来三点钟起床一字一拜,到后来两点钟起床一字一拜,到后来一点多钟起来,他就拜上瘾了。一遍还不行,拜完一遍,再拜一遍,拜得上瘾,拜到自然入定,拜到吸引好几个人跟他一起拜,拜到原来没有地方,偷偷找个地方去拜,到后来,他是在一个画院里边,这个领导专门给他腾了三间房子,叫他拜,就感应道交。这拜经就拜到这个程度,拜到信心坚定,拜到坚固不退,拜到得甚深法味,拜经。
那么,首先我们学这部经典要学会散学、普学,把这部经典从头到尾听几遍。大家深入的功夫不够呀,我回头给大家看看,这次我到上海去,有一个菩萨让我非常感动,其貌不扬,七十几岁的老太太,字写得非常端正,记笔记的那个认真的程度、细致的程度,可以说,哎哟,我看到这个,我说终于有个跟我一样的呀。我以前学法的时候就是这样,记笔记呀,记烂了,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学这些东西可以说学得如数家珍,自家的宝贝,一个一个都可以数出来。现在你们大多数的人甭说这个庖丁解牛图不清楚,甭说这个细节不清楚,连整个图你都不清楚,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第一,我感觉大家学习缺乏主动性,修行缺乏主动性,和我以前修行相比,我以前修行,外在的环境,可以说,比你们现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现在你们外在的环境这个好啊,这个好,接着会更加好,吃的、住的、念佛的。以前我们常常因为念佛挨骂,你们现在常常因为不念佛挨骂,而且呢,以前念佛就是一个人的场能,现在念佛多少人的场能啊,真的不得了。
老百姓怎么会有这么高的热情?只不过根据实践的体证,我说了一句,我说每天清晨你们能念三个小时最好,多少人就每天早晨爬起来,就念三个小时,还有的念五个小时的,还有的,更有甚者,说有一个人呢,八点钟上班,她就说,师父,我最好五点钟起来,念到八点,三个小时。结果五点钟起来,后来变成四点钟起来,越念越不困,四点钟多念会儿吧,又念了,四点钟起来,又念,念好了,念到三点钟起来,三点钟起来,念到两点钟就爬起来了,睡不着,两点钟醒了,一看两点钟,她说这个科学道理讲,两点钟正是排毒的时间呢,不能起,再躺一会儿吧。躺一会儿,越躺身体越累,越躺身体越不舒服,而起来踏一踏,心里就舒坦了,身体也舒服了。更有甚者,两点钟,她又往前跑了,一点钟就醒了,她想,一点钟就起来,我就念佛。
你看看,第一我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普通人,念佛念到自然不困,念佛念到身体泰然,身体非常的安祥,非常的自在,念到不想躺,更想站,念到自然地减少了睡眠,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她的知见她丢不了,第一个知见认为自己排毒,身体排毒,应该睡觉,第二,认为人需要睡更多的时间。这个知见,心地是不清净的。如果心地清净了,这个念佛就没有问题,越念越好,越念越法喜充满。哇,这底下,就像我今天中午跟你们讲的那个报告文学,大家就说神仙吧,神仙吧,这事怎么可能呢?这天方夜谭呀。但是呀,确实下边很多白头发变黑头发的,种种奇迹,它就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跟你发生,你不管它它也发生,你不叫它它也发生,就这么奇怪。
当然,我觉得迷信、迷恋这种成分是不对的。我们修行人是要断除烦恼,是要开启智慧,是要明心见性,是要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是要圆满成就,这个主题不能丢。但是,在这个修行过程当中出现种种现象,不能迷恋这种现象,但也不能无视这种现象。迷恋这种现象,去追随它,是不对的,但是蔑视这种现象,不敢提这种现象,好像怕误解这种现象,也是不对的。只不过不是说她修行有多好,只是通过这种现实的反映,折射出背后佛号光明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一个见地不清净的一些案例。
那么修行,深入经藏,要深入到什么程度呢?我刚才讲这位老太太,把所有的案例,我讲的例子,我估计呀,她说得比我还详细,为啥呢?我说的时候,完全是应当时的机,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最简单的几句。她呢,是应那个时候的机,那个时候的案例,她把它背得滚瓜烂熟,她甚至把各种情形下所讲的案例归到一起,背得很熟,甚至达到某种融会贯通的程度,然后见一个人就给人讲,很会应机去讲。整整一个笔记本,关键的问题是她抄得非常端正,像写小楷一样。其实就是随便一个笔记本,我一看,每场开示都听了,每场开示都摘抄下来了,每场开示都融到自己心里去了,反复听,不断听,听得乐在其中,听得不得不去宣说这部经典,见一个人就讲,她至少讲给五六十个人听。般舟为什么传播这么快,就有一帮这样的义务宣传员,她们得到了利益,她们深得利益,以这种奉献和供养的精神让更多的人得到利益。
上海那个地方,我们没有去办过法会,也没有组织过任何的活动,但是一去就五六十个,又来了几个,加起来就来了七八十个人,就是有那么几个人,热心得不得了。这次去上海碰到一个老太太,老太太说,我是姜涛的妈妈。我说,不对,姜涛的妈妈是个老太太,你怎么是年轻人?她原来股骨头坏死,前两天她这个女儿给我写了一个东西,针对我们这个流通法宝管理体系。她说,她是一个搞管理的,没有别的可以感激我们的僧团,她的妈妈股骨头坏死,全世界的名医都找遍了,不解决问题。老太太每天拖着沉重的身子,就像七十多岁一样,其实只有不到六十岁。走路脚抬不起来,拖在地下,还很缓慢,满脸痛苦的表情,脸色发暗发青,说话不说痴呆,也不太利索,就这么个情况。后来到这里来念佛,她这个女婿姜涛非常负责任,非常孝顺,把他妈妈亲自送到金禅寺,给我聊了,觉得这是正法,可以让妈妈放心在这里呆。她的女儿呢,找到了太原全中国最有名的一个的骨科医生,去问这个骨科医生,我妈妈在念这个东西,这个东西行吗?可靠吗?骨科医生说,嗯,这个方法好,通任督二脉,通一切经脉,这个绝对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让你妈妈练吧。结果没想到,也就两三个月,就完全恢复正常,就像四十多岁一样,所以这个女儿非常感激,洋洋万言写了一大篇文章给我们,写得非常好。她说我没别的可以报答师父,如果管理方面有什么问题需要我,需要我效力的,我一定乐意效劳。她们做得非常大的一个企业,而且她们两个白手起家,这个女同志,她是,应该说是像主心骨一样的主要人物,一个大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即是主要当家的人为我们小小的流通处起草规章制度,设计各种表格,设计每一个关节点,可见她们的发心多么的纯正,多么的真诚!我们为这些护法们鼓鼓掌,好不好?(掌声)你看,这些一个接一个的案例都非常典型,非常典型。
接着讲深入经教的问题,那深入就学得这么仔细,这么认真,这么充满热情,这么情不自禁,那这个时候呢,他才可以谈得上是“常依圣教。如说修行。”他对整个教典的所有的认知是详细的,是细致,是熟练的,是自然地、自动地能够融在自己心田的,所谓胸有成竹。在画竹子之前,心里边有这个竹子,很清晰、很明白,每一个细节都很清晰、很明白,都会表达,都知道表达错了是怎样的,知道九十九个错的,才知道这一个是真的。你只知道一个是真的,九十九个错的你不知道,最终你还是个糊涂虫,还是不知道,似是而非。尤其是为他宣说,为他宣说的过程当中,你能得到甚深的法义,你才能明白九十九个“错”的错在哪儿。真正明白九十九个“错”的错在哪儿,你就能彻底明了这一个“对”对在哪儿。我们只在一个对的方面下功夫往往是浮浅的、浮躁的,不得要领,不得深义,不得究竟,不得根本的。因为稍微有一个变形,我们就跟着错误跑掉了。这叫“常依圣教。如说修行。”这是一个。只有理上行般舟,理上圆融,理上通达,才可能“如说修行”,否则的话,你摘取的是只言片语,依据的是自己传统的知见、所谓的见地,往往犯了很多的错误。“常依圣教。如说修行。”
“二者。清净意业。灭身口恶”,“清净意业”,清净自己的念头,清净意业,这个意业里边呢,我们在《般舟经》里边归纳为六个字,叫“立一念,断诸想。”今天中午给大家讲,深入地讲这个修行过程当中的问题。怎么深入的问题,以演幻法师这个两个九十天修行当中,所碰到的问题为例,给大家分享和参考,就是说“清净意业”。“清净意业”,一个层面是指清净这个身口意,那么“清净意业”,就是说,所谓五戒十善,这些粗的方面来讲是这样的。细的方面来讲,我们来讲呀,人到底需要睡多少呢?人到底需要吃多少呢?人到底需要喝多少呢?人到底需要感受怎么样呢?如何破除身见?这些都要“清净意业”。包括这个靠不靠,趴不趴,跪不跪,拜不拜等等,这个意业里边的东西都要清净。
“清净意业。灭身口恶”,包括我们下面讲的人的意业里边很多时候都有斗争心,这个斗争心怎么灭除,这也是“清净意业”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斗争心,说斗争心太严重、太严肃了。其实,你的是非心就是个斗争心,所以我们看是非心也是斗争心的一种方式,所以远离是非,不说是非,不想是非,不讲是非,不思惟是非,不看是非,这是重大的修行。如果你是非这一关过不了,在僧团当中,你想安住是不可能的,你就安住不了。安住不了,你就会看是非,就会讲是非,就会说是非,就会参与是非,那么以是非之祸乱来在僧团当中相处,你有很大的过失,会造很多的恶业。那么以此业力的牵引,在僧团不能安住,你不仅不能安住,你还会反过来说僧团很多的坏话,那么这造的恶业就更大了。你就出去,出去了以后,你可能就永远都回不来,真的要回来很难。我们讲世间的也一样啊,你看看,离了婚再结婚的人,有多少是幸福的?很多是不幸福的。世间有句话说,谈恋爱是个错误,结婚是个失误,生孩子是个什么?又是一个误。然后离了婚是醒悟,离了婚再结婚是执迷不悟。这个俏皮话真的很有道理,我跟你讲,是这样。这个所有的理是相通的,真正二次结婚的人,很少有幸福的,尤其是二次结婚的女人,就更少有幸福的。因为女人特别善于思想,她老思想前面那个男人的好处,老来跟后边这个男人相比,就永远不得安宁,就意业不清净了。同样道理,你老谈是非,老想是非,老说是非,意业不清净。你走了再回来,这个走了以后,一出去,我告诉你,那叫茫茫洪流啊,你必定被淹没。
我们那位大德,其实念得很好,嗓音很好,磕大头自己磕过260万,200多万大头,那修行应该说很精进的。我就告诉他,你来学般舟是可以的,但是你学般舟比别人要难,那你们说这个人磕了260万大头,为什么还难了呢?第一,你比别人难;第二,你比别人容易。难,难在哪?难在呀,你老有跪拜的一念,你立不住。般舟是常立三昧,你呢,你是常拜三昧,磕大头嘛,对不对?那个拜呢,有缓冲的机会,立没有缓冲的机会,常立容易形成金刚心。常拜,我告诉你,凡是以常拜来做补充的人,基本上就立不住,只要你跪……为什么我提出规则不跪不拜呢?你只要跪了,只要拜了,除非一种情况,你的心性非常的坚定,能够放而不逸,懈而不怠。
我提出“放而不逸,懈而不怠”呀,很慎重。如果你用不好,你就变成放逸懈怠的最好的借口。所谓“放而不逸,懈而不怠”是什么呢?我经常跟演幻师讲,如果你这个不靠的这一关过不了,首先你要求自己,第一,每天靠墙上不能超过三次;第二,每一次不能超过五秒。呵呵,你别笑啊,这五秒钟当中也能放逸,叫放而不逸,懈而不怠。你别笑。你比如说,你困得不行,累得不行,大家走般舟累得不行,你这样往那儿坐上两秒钟,你这个气血就会非常大的缓冲。但是呢,两秒钟以后,你必须起来,你不起来,就越坐越舒服,就起不来了。但是两秒钟五秒钟之内起来,你还不会受影响,这叫放而不逸,但是你不能找这个借口,你说师父讲了放而不逸,我就放了。这个放而不逸,你要不控制次数,你就完蛋了。我说,你就这样。最后,你想想太不划算,我靠了十五秒,最后落了一个不圆满不究竟,是不是呀?算了,干脆算了,忍一忍吧,就不靠了。但是这个靠,这个放而不逸,确实会起相当的调节的作用,但是你一定要把它斩死。靠的时候要有惭愧的心,要有忏悔的心,要有后不再造的心,要有马上而止的心,因为你要切实地意识到这个东西一旦上瘾了,就像鸦片一样就控制不住了。打坐也一样,不倒单,坐在那儿,如果你要求自己严,一个晚上都不会动;如果你要求自己不严,怎么进被窝的你都不知道,自动的。开始的时候你还会有个想法,哎呀,我今天太累了,太辛苦了,我被窝里躺一躺吧。到后来,你怎么进去的都不知道,保证一醒来还是在被窝里睡得好好的,它到后来都自动化,不需要思维了,知道吧。所以放而不逸,懈而不怠,这个功课是很难掌握的。
实际上来讲,不需要这样做啊,不需要这样做。如果不是这样,就是说,一股力量往前跑,一股力量往后拉,知道吧?那么往后拉的力量你让它无生,常立三昧才能形成。不要生出这个念头出来,生了这个念头,生而不生,你要能控制住它,不让它泛滥,不让它成长,让它马上能够斩草除根,能把这个念头度掉。否则的话,人体就是一个不平衡的系统。因为一方面要休息,一方面要精进,这是两个马拉的车,一个往那个方向拉,一个往这个方向拉,往那个方向拉的车呢,不起眼,往放逸懈怠的方向拉的这个车呀,它是见缝插针、无孔不入,你什么时候不行了,它什么时候来拉你。它绝对不会……是不是无孔不入呀?它会不会休息呀?它不休息,知道吧?它是不休息的,你两天精进,我等你第三天;三天精进,我等你第四天;你三百天精进,我等你第三百零一天;你十辈子精进,我就等你第十一辈子,是不是这样?它是不休息常精进,见孔就入,无孔不入。你要有这个劲头,修行就成功了。你要没有这个劲头修行,你有个劲头懈怠,那你就始终是有漏之心、有漏之身,只要有一个漏,这功德就存不住,功德就存不住。
以前家里头,我一个月不在家,怎么流两吨水,你这一定搞错了。其实你上厕所一检查,那个在常流水,“滴滴滴”,在常流水。你看常流水,几滴几滴,它一个月就几吨几吨。所以这个一个口儿、一个懈怠的地方都不能有。这是清净意业。那么就是说不能靠、不能跪、不能拜,这个意业里边清净。你不清净,你完蛋了,你就立不住。今天我又跟演幻师讲,我说,你的腿苦了、烂了,没有关系。痛,你就念痛的时候怎么念佛,痛的时候你不能念,未来能有把握吗?痛的时候不能安住,能把握吗?你能断定最后四大分离的时候,比现在不痛吗?比现在少痛吗?只有金刚般的心地,度一切苦厄,超越一切苦痛,消融一切苦痛,才有把握。这是讲的这个“清净意业”,这个是“清净意业”的一种。你只要跪、只要拜,你那个偷懒之心就会生出来,生出来只要控制不当,它就无孔不入,等你九百九十九辈子,所以这个时候,你只有金刚般的心地,在这个细节上能度掉你的放逸懈怠懒惰,能清净你的意业,这个时候你的修行才有把握。否则的话,前边修后边漏,如果你漏的比修的多,那你一直在堕落,如果你漏得比较少一点,你就在不断地积累。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幡然醒悟,把它堵住了,你功德还可以增长,如果你堵不住,反而懈怠懒惰、习气增长,那个漏洞就加剧,你就退心,你就退步,这也是“清净意业”的一种。
再看,我们常常讲“万法唯心造”、“一切唯心造”,一切你心所显,一切你心所造,你要明白这个道理。今天我看到我们的演立法师,走得好好的,高高兴兴的,老人家一看我高兴。你看,前段时间要演谦必须扶着,还要摇摇摆摆、摇摇晃晃,好可怜,好可怜的一位大德,现在是好自豪的一位大德。像这样,我就讲啊,我以前有点感慨呀,我说你身体好的时候不好好用功,现在身体晃了,你再想用功多难哪,可是再难,你也得用,不用你就完蛋。你要用到什么程度,要用到比常人高两倍、高三倍的程度,你才能转化你的业力。这次到外面,很多人问我呀,师父,我家里如何如何,孩子如何如何,我怎么办?我说,你真想办?她说,我真想办。我说,你不想不办?她说,不想不办。我说,好办。我说,你给我走七个三天四夜回向给他,他就能转。她一听,嗯,好吧。她一想七个三天四夜,嗯,好吧。我看她一个三天四夜也走不了,都害怕,是不是呀?《地藏经》上讲,你回向给他,他得七分之一,是不是你要走七个,他能得一个。给我们一天,可以改你一生,你如果能真正发狠心,发勇猛之心,圆满之心,彻头彻尾的,一分一秒都不落下,走七个一天一夜,你自己走得通,自己走得透,自己走得通透,对方就能改变。那么,你们念《地藏经》,诵上这个菩萨的名号十万声、一万声会怎样?是不是有点心想事成的味道?是不是呀?那你念上三天四夜八十四小时,口口声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具足一切地藏菩萨名号的功德,那你说管用不管用?业力是相互的,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些众生,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悲悯众生呀?说你们无始劫以来,互为兄弟姐妹,互为父母师长、六亲眷属,你们自己不知,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杀你,你争我抢,你恨我,我爱你,乱七八糟,其实你们本来是一家人。可是你们不明事实的真相,明明是个茅坑,你在里边,乐在其中,就像茅坑里的蛆一样,滚过来滚过去,滚过来滚过去,看着你们可怜,但是还得变个蛆陪着你玩,你看我跟你一样,你看看,我能进步,你也跟进步一点儿,所以悲悯众生,大慈大悲悯众生啊。
那么,这些都是“清净意业”里边的。“立一念,断诸想”,立哪一念?立一念阿弥陀佛,立一念勇猛精进的阿弥陀佛,立一念不管一切只管念的阿弥陀佛,立一念傻人傻念的阿弥陀佛,立一念不管任何感受、不找任何感觉、不求任何感应、不管任何进步不进步的一句阿弥陀佛。你只要立得住,就会发生奇迹。
你看,我们的演立法师,你看现在过得多好呀!自己走一走,念一念佛,然后比别人再进步一点,这最有挑战。其实我告诉你呀,逆境从来能够成为最好的增上缘。顺境,要管自己好难,好难啊。放逸懈怠其实最难管,逆境来的时候,恰恰最容易成功。有好多人示范给我们傻人傻念,演依的女儿二十二三岁,大学生,刚毕业,肝癌晚期,念了三十一天的佛,往生极乐世界了。回头把这个视频调出来给你们看看她怎么傻人傻念,念得没思没想。三十一天几乎没吃饭,中间只有演依给她吃了半碗米饭,不是人家要吃,是硬塞的,不要吃。最多,演依喂她一点姜糖水,就如是而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坚持了三十一天,然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三十一天真的放下了,放下苦痛。
说实在的,我说演幻师呀,你没有放下苦痛啊,你是很顽强。我记得以前在唐山古冶,在念佛的时候,那个时候你们都记着,我们去年春节的时候,七天八夜,他在那儿跺呀,死命跺,跺得人晃了,扶着那个墙壁在死命跺,他有股蛮劲,他这个人就有股蛮劲,有股狠劲,特别蛮,特别狠,使劲跺,把这个大象腿给跺没了。后来每次来了,他都跺,最后一次,他不是跟你讲啊,他就跺,说冤亲债主,你们再不帮助我、再不跟我一起念佛,我就踢死你们,我不管你们了,你们爱上哪儿上哪儿去。就发狠心、发飙,踏,踏过去了。他说现在到什么程度,他前面这个脚上,裂了个口,没好。现在这个腿又成大象腿了,大象腿又流脓,流脓又把那口冲开,哎呀,那个痛得是冷汗直流啊,可不是痛一下,可不是虚拟的痛,是真的痛,真的淌毒水,真的痛得冷汗直流。我说,有什么关系呢?它痛得冷汗直流,就让它痛呗。你不接受它,你不愿意接受,没有至诚接受的心。你如果至诚接受,痛中一样可以念佛,痛中念佛别有乐趣啊,功德力大不大?自己感觉很好,我能把这么深重的痛扛住,能够接受这样重的痛,心如如不动。心如如不动,继续念佛。其实你不去做而已,做了也没什么。这个痛是个因果,你改得了改不了?改不了。只有一种办法可能会重罪轻报,怎么改呀?你就是不管它,至诚接受它。至诚接受它才是改变的最根本的办法。至诚接受它,冤亲债主能够原谅你,它就不继续给你痛了。至诚接受它,你的心能生定。一个生定的心,它的承担能力强不强?承担的能力就强。它承担的能力强,它就重罪轻报了,重罪轻报了,它就能好受一些。再者说,你只有用佛号的功德,来填补你痛的空白,才能让那个痛不发展到极致,才能够有佛号的功德不断进来,佛号的功德不断地显现,你那个不通则痛的那个痛,才有可能在你加这把佛号之火的过程当中,得到快速的解除,这个痛啊才可能减缓,才可能快速地度过。所以至诚接受,你心接受了那个痛,才叫过苦痛关。你心不接受这个痛,一天到晚盼着自己不痛,这是错误的。所以至诚接受的心等等吧,所以这叫“清净意业。灭身口恶”,要清净你的心地等等。
我们还可以讲很多很多,很多菩萨给我们示现。逆境常常成为我们最好的增上缘。现在大家的问题关键不是逆境的问题,也不是不理解法的问题,是在这个半死不活的状态当中,是在日常修行的当中,如何克服自己的懈怠和懒惰,改变自己的习气,坚定自己的心性,清除自己的是非之念、疑惑之心和各种妄想。你心性清净了,心性坚定了,疑惑断除了,不管疑惑了,你才能有一个定心。有这个定心,你又知道日常过程当中怎么用功。功不唐捐,精工出细活儿。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地用功,这个才来得扎实,才不退转,只有日常用功当中,做得一步一个脚印。我特别最近提出一个法则,叫不逃不避,不逃不避,或者叫不偷不避。不偷就是没有偷心,不避就是不回避、不逃避的意思。要直面人生,直立面对。我们很多人缺乏这个心地,遇到情况就想溜,遇到情况就想找个捷径,这个不对的。不逃不避,不偷,没有偷心,这个法则非常重要。不急不躁是非常重要的,不逃不避,直立面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多人太多逃避的心。
“三者。清净戒行。断除诸见。”“清净戒行。断除诸见。”“戒”,是释迦牟尼佛教育我们的一种方法。那么,经,佛经,佛经是教育我们的一种方法,佛经是开启我们的心智,给我们讲理,就是呀,你要这样要那样,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讲的是道理。戒,不讲道理,戒告诉你,佛是这样做的,你应如是做,就是这样,就告诉你,别讲理不理,就是告诉你,这个时候佛是这样做的,那个时候佛是那样做的,每一条戒都是佛当时怎样做的。你如说修行,你做过了就知道,就是戒不要讲道理。汝依教奉行,以戒奉行,以戒为师,这个戒。佛教,特别注意啊,是做过了才知道,不是知道了才去做。知道了才去做,那你以一个井底青蛙之见,想理解博大的佛教、博大的佛法,永远没门,你理解不了。你理解不了,因为你的行是建立在我知道了再行。“我这种跟别人不一样,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才行起来比别人勇猛。”你是个傻瓜!为什么呢?首先你就迷了,你不可能明白,所谓的明白,你也是稀里糊涂的,你也不是真的明白。真的明白是知道佛是永远正确的,佛是永远关爱我们的,佛所说的,我们是必须做到的,这叫智慧,这叫正确的知见。不是说你去理解这条为什么对,那条为什么错,这里有什么道理,你还是在相上去转悠呢,所以戒是你做了才知道,做了才知道其中的妙处。我们很多的般舟行法的规则也是一样,你做,照此去做,做完了你就明了,你就知道,这是真实不二的。所以要“清净戒行”,清净到什么程度呢?没有一丝一毫的染著,没有一丝一毫的漏洞。我们为什么确立一个不收费的法则呢?这就是“清净戒行”。如果我们吃、住、培训、超拔等和经济挂钩,心就不清净。你们要知道呀,般舟有大商善主护持,大商,商人,善主护持,真的,他这个福报太不可思议。
我给你讲个搞笑的事,我们这次从那个地方赶飞机,这个当地的大德呢,可能租了一个车子,那司机特别心疼新车,不肯跑快。我说,你快跑,不跑赶不上飞机了。他说,超速。我说这没办法,这怎么整呢,你说,你又不能在那讲别的。人家常说定中做佛事,我就做佛事吧。我就入定吧,入定,第一个让他快点跑,第二让飞机慢点飞,那只能这样,不然不赶趟。结果奇怪,五十分起飞,我们五十分赶到机场。(掌声)不是,你们别听歪了,五十分钟正点,五十分钟就要起飞了,我们是五十分钟才进机场的门。然后,我说,按道理我不应该存在这个果报,坐不上飞机是不是。我说,试试吧,我干脆,我跟演捷师说我拿证件先跑,我可能这个功德力大一点,我就赶紧跑,跑到那儿去以后,就问这服务员,说快给我看看,我要坐飞机,他说我帮你问吧,一打电话,对方说来吧,就把证件给我们放上,放上我们就开始跑。演捷师说从来没有这么利索啊,以前检查的时候,剪刀拿出来,电脑拿出来,这次稀里糊涂地,你赶紧跑吧,就跑上去了。跑上去了,演捷师说,这等我们来了,我们来了,怎么不起飞呢?刚说完这句话,没过三几秒钟,这飞机“嗡嗡嗡”,就开始跑了。(掌声)后来我就好奇,我就问服务员,我说怎么搞的?今天为什么五十分起飞没飞呀?这不算晚,她说,才一刻钟,不算晚。所以我就讲啊,哎呀,我太感动了,这个事情。你看,飞机人家又没有晚到,也不应该晚点起飞,结果就真的晚点起飞,我们还没误点。我就想这误了怎么整,北京还有很多事呢。结果,果不其然,到了北京以后,我就跟人家约呀,我说我今天想见某人某人。诶,他说,奇怪,这个人今天正好从那个地方过来。你看,他正好过来,就这么巧,正好过来。我说,两件事需要你帮忙。他说,好,第一件事你打报告吧,打报告,我去找某某某,我给你办吧。第二件事,第二件事不用说了,我带你去找某某某,直接让他办就行了。你看这个,怎么会有那么巧的事?确实。
我再给大家讲个笑话,这个香港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一位大德,行般舟的,行般舟的时候给大家讲过几句。第一句话,他讲呀,只要你老实念佛,念满三年,要洋楼有洋楼,要寺院有寺院。是不是给你们讲过了这句话?因为香港很多出家人的理想就是说有自己的精舍,精舍就是洋楼呀,要洋楼有洋楼,要寺院有寺院,结果真是这样,这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因为他非常精进,几乎天天晚上不睡觉,在用功。用完功以后,他就对下边的人讲,他说,身精进很重要,心精进更加重要,身精进和心精进的关系。因为我给我们这位大德谈了,谈了我们一些做法,他非常赞叹,说你们这些人很精进,但人家也非常好,我也非常感恩他给我们提出了一条:身精进不是真的精进,要心要精进,要在心性上下功夫。这句话提示得好不好啊?掌声鼓励一下。就冲这句话到香港就值啊,太值了。心性上大家都要下功夫。那么,心性上要下功夫,是不是意味着身体可以不那么精进呢?(众:不是)不是。身要精进,心也要精进,身心都要精进。身精进,未必心就不精进,对不对?但身精进,心不一定精进。但是身精进,是不是心一定不精进呢?是不是?不是这样。我们身心要一合相,都要精进,这才是真实的精进,圆满的精进,究竟的精进。我们在心性上确实要下功夫,但是心性上的功夫一定要体现在身精进上,对不对?你说,你心性很精进,天天睡懒觉,你心性很精进,你天天懈怠,天天懒惰,心性很精进,天天在那儿坐着。“哎呀,反正我心精进了,我虽然没走,但我心想走了。”这对不对呀?这骗人的,知道了吧。身心是一合相,是一体的,不要把它割裂开来。不讲心性的精进,只讲些苦练苦修,这个也不对,但是也对。当你心精进没跟上的时候,你身的精进可以补偿你心的精进,所以也对,是这样;也不对,为什么也不对呢?如果你就是盲修瞎练,不下心性的功夫,确实很容易生退心,如果你心不退,你就是盲修瞎练,只要你念的是佛,别的我不知道,只要你念佛号,你盲修瞎练,你死念活念,肯定念成,因为阿弥陀佛啊,特别慈悲,看着你念,念一声加持一声,念一声加持一声,不念都想加持你,何况你念呢?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讲身心清净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这个我们要特别注意。
对我们大家而言,我们是全中国全世界最精进的念佛团队,大家的精进程度没的说,也是这个念佛精进的感召,所有精进的人几乎都跑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来了很多精进念佛的人。但是确实要注意,不要净讲身精进,心不精进,是这样。这是讲的第二句话,讲得非常好。我们以为般舟这个是很少人修的,或者很少见的一个法门,其实我们会发现,到处都有般舟的影子,到处都有般舟的影子,有精进修行的影子。我们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慧远大师第一次行般舟,带领123人。后来我们查这个历史,中国的历史,查般舟行,结果又有大德当时带着五百余人行般舟,我们想到时候再查查,看这五百人到哪儿去了?是你们其中的几位?我不是讲啊,这个很有意思呀,仔细一查,能查出很多的线索。般舟作为一个修行的法门确实是利益了很多人,也必将利益更多人。所以清净戒行,做过了才知道,不做不知道。做明白了,就全明白了。你看看,刚才我讲的那个刘菩萨,这个身心残疾的这个九种绝症的女人,结果你看看她,就是傻人傻念,就傻念这声佛号,她是有求之心念的这声佛号,都有这么强的功德力。相信我们大家,只要把疑惑丢掉,把是非丢掉,把遗憾丢掉,留下遗憾就留下一点儿,没关系,有点儿疑惑就有点儿疑惑,不去管它,不明白就不明白,不去管它,抓住傻人傻念,抓住安住当下。
我们演幻师,我觉得挺好玩。前两天,他不是讲了,噔,掉地下,弄个棉袄往地下一丢,准备坐着,破罐子破摔了,好好睡一觉再说。突然,跳出四个字:“安住当下”,傻人傻念,师父给他讲的,这句话把他救了。他说,是啊,安住当下,我当下为什么不能安住,非要去睡觉呢?就把自己救了。不说别的,他能念到二十天当中完全清清醒醒,你要知道,现在有132天没有躺下过来睡觉的。就算我们说有的时候懈怠一点,趴在那儿睡着几分钟,也就睡几分钟而已呀,对不对?还没躺下来睡觉呀。当然,他里边真实情形我不得而知,就算有种种放逸懈怠的行为,他能够做到20天不困,20天完全清醒,也是非常难得呀。你这样念下去,只要心性能够释放,没有求,没有想,稀里糊涂不管哪一天,哪怕有可能最后一天,都很大的加持力,知道吧?
我那个时候,糊里糊涂念了三个月,我根本也没想到要念这么长时间,最后我家那位故二(注:俗家妻子)过来捣乱,我本来带着人走七天七夜,到了五天五夜,她把人全赶回家去睡觉去了。因为这些人也很有意思,我在的时候大家念都没有问题。她说,你在的时候念没事,你一出去倒一片。然后,她把人家小辫子就揪住了,说,你们这些没良心的,我们家先生这么拼了命来带你们修行,他不在的时候你们都睡觉,你们都睡觉,就回家睡觉去吧。把这些人说得羞愧心起来,就都回家睡觉去了。那你看,我修的时候,平时也不知道有什么长进,最后一天,我在大殿去回向,那个大殿,说是大殿,其实是小殿,只有一百多个平方。这一百多个平方,平时绕这一圈,估计最多也就一分钟两分钟就到了,就很小的一个地方。结果,我最后回向那一天,我在那儿念佛,我就慢慢念慢慢想。我告诉你呀,最后这一天时间啊,非常微妙、非常奥妙。然后,这一圈,也就走了大半圈,没有一圈,可能最少有四五十分钟,走过来,哎呀,那个时候所得妙用、所得受用,最后给你算总帐啊,太奥妙了,太奥妙了!
你修行,我还是讲,你要准备承担九十九个没用的,你就能得到一个真实的受用。傻傻地坚持,“清净戒行。断除诸见”,你按照如来说的,你不要去讲道理不道理,真是这样。师父告诉你怎么做,你去怎么做,经上教你怎么去做,你就去做,只管去做,不要管道理,这是最好的生产力,记住了没有?那么,这个就是说,在持戒清净戒行的过程当中,你就能得到如来的知见,就能断除诸见,你的所有的见地都是以自己实修实证得来的,不是听人讲的,不是想当然的,不是给自己圆谎的、圆自己的惰性的,不是这样。最近我们有几位大德说,师父不在家,我们要精进,准备昼夜去用功。说了半天没用功,在这儿坐着不动,最后还找个借口说什么,说我心精进了,身体没精进,想去精进。这个东西就是给自己圆场,圆场。那么,这叫“断除诸见”。
诸见就断除了,所有的知见就通通断除了。你比如说,人需要睡觉,最后你发现不需要睡觉,不需要睡那么多觉,尤其是不需要睡觉,真是这样。吃饭喝水都一样。我觉得很奇怪,这次我跟演捷师我俩去爬山,去看一个大西天极乐寺,名字叫得很好。爬了起码有四里的山路,蛮远的山路,绕了没有十八个弯儿,也有十九个二十个弯儿,爬上山头去。这么久没爬山,爬得气喘吁吁,到了顶上,哎呀,不行了,要喝水。给我水喝,我说不用喝。人家给了我一个什么花生乳,我也没好意思拒绝人家,我拿在身上,就放在边上,也没有喝,没有喝也不感到渴。走下来,你看,我就觉得纳闷,以前多爱喝水的一个人,爬山真累,真辛苦啊。爬了一趟山,到了一下大西天,在极乐寺里逛了两圈回来也没喝水,身心清净呀,不渴。
“断除诸见”,按照传统的知见那全是错的。“清净戒行。断除诸见。”你看,你做法,如果有一丝贪钱的心,那麻烦不得了,你就有钱没有法。这法多少钱能买来?永远买不来呀,知道吗?所以今后大家要过一个关口,金钱这一关。你超越不了金钱,想钱,就麻烦了。我跟你讲,不贪钱的人,啥都有。贪钱的人,只有钱,啥都没有。你们要啥都有,还是要只有钱,啥都没有?(众:啥都有)真是这样。
我和演捷师出去就知道了,你看我们出去,上香港,原来想,上香港过关太头疼了,这扛着大包小包,又这边管那边管。结果一个居士弄了个车子,什么粤港两地通行车,在车子上坐着,不用下来。人家说,看一看,看一看就过了关了。不是我们要看一看,而是人家那个头伸出来,到车里这样去看一看,看车子里边是何许人也,看一看就过了关。结果我们去了一个居士陪着护法,我想我们这白等了,白搞了一个车,搞了个车的意思就为节省时间吗?这个居士还要自己去过关,我们想在车里又得等着他,想想,等着就等着吧,也比在那排队强,是不是呀?刚想完这句话,这居士跳出来了,他已经过关了。所以你看呀,这确实是心想事成。到每一个地方,一去了以后,居士给订酒店,给吃饭,给搞这搞那,可是不得了,般舟行人见了面是亲啊。所到之处,哎呦,真的,我跟你讲,车不缺,啥都不缺,没有你缺的东西。人有德就有一切,有了钱,要贪钱,就没有德了。所以,一定要过金钱这一关。
戒清净里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贪钱。第一不能贪钱,第二不能贪世间思想如毫发许,不能作世间想。你说,以此般舟功德回向我舒服一点,回向我有个好房子住,回向我有个好车子坐,回向我有好衣服穿,回向我能这个自在一点,完蛋了。不能有世间思想如毫发许,这才叫戒行清净。“清净戒行。断除诸见。”以戒为师,严格要求自己,老实念佛,不逃不避,没有任何的偷心,没有任何的侥幸,绝对直立面对一切困难,不绕过任何一个关口,过任何难关,这个老实心地非常重要,老实心地非常重要。
“四者。常求多闻。深信诸善。”“常求多闻”,就是我刚才讲的那个,这个“多闻”,不是让你知道一切,是指,对我们来讲,“立一念,断诸想。”“断诸想”,才能“立一念”,就是说,我们不要盯着那个“一”,不仅要知道那个“一”,还要知道有九十九个不对,才知道那一个是真对,这叫“常求多闻”。好比讲练步法,你要知道种种不对的,你要达到什么呢?一看这个人,比如说他心急了,心躁了,他这个心态不稳啦,或者是哪个环节哪儿出事了;比如说他喜欢动胯,你一看,上半身不动,下半身在全动,这是不一致的;比如说,他喊在前面的,他一动嘴,就知道他错在哪儿。你不仅要知道一个对的,你完全明了九十九个不对的,这叫常求,我们叫“常求多闻”。这叫深入和多闻都完全融为一体了,深入这一法,不得复随余法。
“常求多闻。深信诸善。”我解释一下我这个“常善”的意思。“常”是一种常态,“善”就是说是一种善行,就是说把般舟三昧入到一切的善行当中,入到一切的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当中,每一处都是善,每一处常在善,每一处常常善,没有不善,只有善。就是究竟在方便当中,在日常生活当中,在行住坐卧当中,这叫“深信诸善”。尤其是要注意到,你比如说,我们修五戒十善等等,我们以前已经讲过很多很多要领,这些要领都属于诸善。
“常求多闻。深信诸善。”我们就讲,围绕般舟行这一主线,你要明了这一线上之多闻,这一线上之诸善。我说,要少欲知足,吃饭的时候,好吃的一定要少吃一口,然后量要少吃一点,这是修行。今天我们中午挺好的,说句老实话,一回到咱们寺院,一吃饭呀,哎哟,我一看那个粥真好喝呀。我看这个菜呀,好清净呀,因为我们的人全是阿弥陀佛的心,所做的一切事都有阿弥陀佛的影子,对不对?所以我看到我们做的每一道菜都生欢喜之心,但是还得少吃一口。结果还不错,只要你有少吃一口的心,这个菜就不会多,只要菜不多,你吃的就不会多。吃得不多,身体清净,心就清净,心永远在状态当中。
我今天给演幻师特别提醒的一条,我说你身体如此巨痛,身体如此常痛,相续一个多月,一直在痛的状态当中,我说,已经如此严重,你如果有这一念阿弥陀佛,只要这一念在这里边,那么,九十九念是痛的一念,这一念是阿弥陀佛,这痛的这一念就不能百分之一百,就不会生退心,就不会生退心,这一念就可能力挽狂澜,这一念它的功德力是无量无边的,这一念功德力是百分之一百。如果你没有这一念,你就肯定会生退心,肯定会丧失道心,肯定就会完蛋。我告诉他,我说,行般舟当中,最难处理的是大象腿,谈虎色变的是大象腿。我记得南怀瑾老先生当年就讲般舟,般舟三昧可了不得,他不讲大象腿,他说水桶腿,那腿肿得像水桶一样,可了不得。这个水桶腿很多人都难处理。
我的一个师弟,2012年闭关90天,走到35天的时候,他说我已经两天没念佛了,全部念我的腿,痛得不行。他说,再念下去还有什么用啊?不念了,就破关了。这是2012年,就破了关了。我告诉他,要至诚接受那个痛,你心接受了痛,才能过这个痛关,不过这大象腿这一关,你的般舟三昧不可能圆满,不可能究竟。好,2013年他自己又偷偷闭了个90天,他闭完105天,他打电话给我。他说,师兄呀,怎么搞的?我说咋了?他说,你不是说接受痛吗?我就忍吧。我说,你咋忍过来的?他说,我忍得不行了,我就吊个绳子,搞个绳子吊在上面,痛得不行了,吊着绳子吊一会儿,每天这样吊。他说,我差不多吊完90天。你看啊,就是说还有一个忍痛的心,还有一个不完全接受痛的心,还有一个强忍硬忍的心。结果90天结束以后,他说,我90天一结束,我就掉地下去了,就再没起来。15天我都不能起床,怎么办?就15天都不能起床,就整整痛了15天,在床上躺着。你想想看,他那个怕痛的心度掉没度掉?没有。他不是一个金刚般的心地。我说你蒸沙成饭,百千万劫是名热沙,不能成饭。大家读《楞严经》都知道这句话。你这个心地不真,果遭迂曲,你的果报就不真。你的心就不是一个金刚之心,就不是一个战胜任何困难之心,不是一个至诚接受一切苦痛之心,就不是一个超越生死之心,是不是?我老讲要超越生死,死了更好,是不是真的好?不敢吭声!其实真的能念着佛死是你的福报,行般舟就要舍命忘我,准备死。准备死的心拿出来了,才管用。不准备死,那个心拿不出来,没有用。
(准备死的心拿出来了,)往往都是发生奇迹呀。鞍山的一位菩萨,二十年的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炎发一次,就严重一次,发到最后没有办法,这个心肌炎严重到什么程度呢?嘴巴都变成紫色了,嘴唇已经变成紫色了,左胳膊、左手都已经肿大,心脏在左边,说明气血不调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上气不接下气,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就喘不上气。后来,看到我们般舟的光盘,既不懂踏也不懂喊。她说,我不会踏步也不会喊般舟,就想死马当活马医呗,医生说我没戏了,我也就念着佛死呗,就来求死了。她求死得生啊,求生得死。结果来求死,就这么个糊里糊涂又不会踏也不会喊,念了一天一夜,竟然有所缓解,虽然有所缓解,但是毕竟觉得自己太过辛苦,就回家休息去了。这一休息歇了一个礼拜。歇了一个礼拜,回味回味,还想念。这般舟就是这样,既爱又恨,既怕还离不了,就又来念了,结果一口气念了十九天,不过这十九天是睡觉的。她就是每天晚上九点钟或者十点钟睡觉,两点前起床,再就是两顿饭,除了吃饭就是念佛,就是这样,一口气念了十九天,结果念下来,心脏病完全好了,类风湿完全好了,人恢复到这个年轻时的状态,比年轻时的体力还好。你年轻时,她二十三岁时,能这样念吗?你念不到这个程度,对不对?一天就算九点钟睡觉,两点钟起床,几个小时呀?不过5个小时而已呀,对不对?剩下的17个小时,吃饭两顿饭,满算两个小时,少算到不了两个小时,对不对?等于她念17个小时到19个小时一天,念17个小时到19个小时的佛,整天踏着喊着,踏着喊着,虽然不会踏不会喊,也踏了,也喊了,傻人傻念啦,对不对?结果念到后来就都会念了。念到后来,我说你这占着便宜了,20年的病没了,30年的时光找回来了,值不值?
般舟最难转的一个念,老觉得苦呀。哎哟,般舟好是好啊,太苦了,真苦,苦不堪言哪。你看,苦的这一念破不掉。为什么要你每天念苦行妙行摩诃迦叶尊者啊,为什么要念难行能行贤护菩萨啊?何谓贤护呢?贤,圣贤之贤。贤就是说,非常高的水准,和圣人差不多,接近一点儿。但说“圣”,你们觉得圣那是绝顶之处,做不到啊。只有一个能做,“贤”,大家都可以做,是不是这样?护,何谓护啊?护持,护法,护持这个心,护持这个法,护持这个般舟三昧,达到了那个贤的程度,叫贤护。何谓贤护呀?难行能行是为贤护,任何难行的时候,你都能护持法则,都能能行,叫难行能行贤护菩萨。苦行妙行,苦,你真的对苦觉悟了,才闻到般舟了。哎哟,这吃苦太妙了,这吃苦太好了,这吃苦太绝了,这吃苦太难得了,这苦行妙行啊!
摩诃迦叶尊者是头陀行的代表,头陀第一,摩诃迦叶尊者,接了释迦牟尼佛的法。阿难尊者,多闻第一,是不是?虽然近为侍者,五百个阿罗汉当中,离释迦牟尼佛色身最近的人是谁呀?阿难。离释迦牟尼佛色身最远的是谁呀?迦叶尊者。整天半夜睡在坟地里边,树下一坐,坟中一宿,整天托钵,苦行,清守戒律,没别的,他也不问佛,他也不问,对不对?他只管修,不管问。那个阿难尊者是什么?只管闻,只管看,只管听,修得不多,所以最后五百阿罗汉聚首的时候,最后一个成就阿罗汉的是谁?是阿难尊者。七日七夜相续不断,连续用功,没有记载他是不是行般舟,我看也差不多。是不是呀?不敢坐呀,还敢坐吗?勤修恶修,修成阿罗汉了,从初果证到四果,这时候飞到洞里边去,才参加五百阿罗汉的聚集。所以你想想看,多闻第一。我们这个世界是什么呢?大家都是多闻第一,说起来,道理多得比师父都多,是不是啊?做起来呢,啥也不是。那就是说,“常求多闻。深信诸善。”要知道苦中有妙。苦中有多少妙?苦中有多少善?哎呀,你要能说出一箩筐,三天三夜你说不完,那你真的觉悟了,开悟了。你不开悟也得开悟,是不是呀?不敢吭声。你一个人不惧苦、不避苦,在苦中找到真正的妙,那对世间的东西,五欲六尘有没有突破?放不放下?自然放下。还有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有没有挂碍?有没有恐怖呀?有没有颠倒梦想呀?有没有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得也差不多了,是不是这样啊?所以苦中有妙,妙无穷。
“五者。常念如来应等正觉。”常念如来,就是常念佛。“如来应等正觉”,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念阿弥陀佛,常念如来。“常念”,什么是“常念”呢?就是在你懈怠懒惰的时候,就在没人管你的时候,就在你管不住自己的时候,能不能念哪?那时候念才叫常念。那个时候不念叫不叫常念?不叫常念。这就是说,这五种方法能得三昧。你看,“常依圣教。如说修行”,“清净意业。灭身口恶”,“清净戒行。断除诸见”,“常求多闻。深信诸善”,“常念如来应等正觉”。何谓“常念”呀?我们碰到困难了,心情烦躁了,管它哪,你就不念了。那个时候才是念如来最关键的时刻,才是最长功德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真正长功德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真正长力气的时候。
我问演幻师,我说你为什么要靠啊?师父,真没办法呀,哎呀,我已经精疲力尽了,走的累得不行了,就想靠一靠。我说,你看,这走得累的不行了,就是一念,就是一个知见,你知道吗?我说,绝处才是生处啊!极限才能产生妙用啊!走得已经精疲力尽的时候正需要坚持的时候啊。你死坚持活坚持,你不要那么奥妙的去坚持。你只管死命扛,所有问题都独自扛,是不是?都独自扛。扛不住?扛不住也扛,扛不住硬扛。硬扛你也得扛,只要扛,扛下去就能达到极限,就能找到妙处,就能自然得到妙处,就是这样。你只有把这个知见清净了,这个意业清净了,这个心地清净了,你才能够在绝处里边焕发生机,所有的生机都在绝处逢生啊。真气在什么时候增长呢?就是在你力气断绝的时候,再坚持下去就能长真气,就能拓展你的心量。拓展你的心量,增长你的意志,增长你的戒行,增加你的智慧,全在这个绝处之处啊。这时候突破了,就是艳阳天。死扛活扛,需要扛多久就扛多久,扛未来际,就扛未来际。那么,我就说,你死扛活扛扛未来际,你也没有开悟,你也没有殊胜,你扛着扛着扛死了,好不好啊?不敢吭声,其实是真好,你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浪费,都在消除你的业障,对不对?你说,你灭到最后还没灭完,你要庆幸你呀,幸好你一秒钟都没有浪费,要不然,带着业力,你带多少业力走?是不是啊?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不是?所以说,你这样死扛硬扛是不是最好的?看,不敢吭声!(众:是!掌声)你转了这一念就开悟了,是不是啊?你死扛活扛你都能扛下去,永远都能扛下去,这就是说,我们讲的这个“悟”不是世间讲的那个“悟”啊。你想想看,你说我能每一分每一念都在消除业力,都在念佛,你说这是不是殊胜?殊不殊胜啊?这是最大的殊胜!不是说有别的殊胜在里边,知道吧?哎呀,感到清凉、感到自在,没有,那都是世间之想,知道吧?方便之说,你能够就这样坚持不断地念佛,坚持不断地念下去,坚持不断地扛下去,倒了你还在念,倒了你还在想佛,还在念佛,还在想佛,还在忆佛,念不出还在念,想不出还在想,这才是奥妙啊!
就像演依的女儿,这小菩萨,她到最后时刻,第三十一天中午十二点,给我打电话。“师父呀,我没劲儿了,也踏不动呀,也喊不了。”你看,这个小菩萨都坚持三十多天,第三十一天了,还在想着我怎么踏,我怎么喊,我怎么念。姑且不讲她这里边对不对,我们不去讲,她的心念是不是念念都在阿弥陀佛身上啊?念念都在想着念佛啊?最后说,念不动了,怎么办?我念不了佛了,怎么办?我说,念不了佛,心念啊。一心去忆,一心去想,是你的心在念,不是你的声音在念,不是你的脚在念,只不过你的脚和你的声音能够帮助你全部身心地念佛。如果由外动转成内动,你的心只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就是一心不乱,一念?是不是?一心不乱呀,就是念佛,所以说最后不念也念,那佛号断不了的,佛号断不了的。
我们在山上,给我们开车那个人,我说你不要管念佛不念佛,你把小鸟的叫声想成阿弥陀佛,你试试看。他一想,哎哟,怎么这么妙呀?太长见识了,都是小鸟在念阿弥陀佛,都念佛呀,都念佛。你只要想成是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想,越想它越像,就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你就是强念,死念活念,最后念到不念而念呀,所有的佛号都是念阿弥陀佛,真是这样。你以后如果去这样想,你听任何的声音都是阿弥陀佛的声音。你在山野里边去听,每一个动静有快板,有慢板,有变板,都是阿弥陀佛,无不是阿弥陀佛。
这就是说,“常念”,一定要在关键时刻去念,才叫“常念”。你关键时刻去念才叫“常念”,不是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常念如来应等正觉。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现前三昧。”这是五个方面来修行。
『复次贤护。菩萨摩诃萨复有五法能得三昧。一者。常行大施。能为施主。不起悭贪。心无嫉妒。弘广心施。纯直无谄。于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孤独。一切乞人。无所爱惜。无有胜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谓一切微妙饮食。名衣上服。第一房舍。诸种敷具。灯烛花香。凡所受用。皆悉舍之。虽常行施。而不求报。怜愍一切。无疑惑心。既施之后。终无变悔。』
这是讲的布施,讲的“常行”,就是舍得,舍得舍得,舍了以后才得,讲舍、讲施。“一者。常行大施”,这个施呢,要大,要足够大,不要不痛不痒,不痛不痒不起多少作用。就像当年《了凡四训》里边讲的那个女的,原来是个逃荒的,跑过来布施了三文钱,那和尚给她撞钟,给她敲磬,赞叹她的功德无量无边。后来她当了王妃,捐了一千两黄金、一千两白银,他不理她,找个小和尚帮她敲磬。她最后很不解。就是说,一千两白银和那三文钱相比,实为多,好像是大,但对她来讲不是大施,一个王妃捐一千两黄金,捐三千两黄金,都不多,她不叫大施。“常行大施。能为施主”,能做施主,做了施主以后,“不起悭贪”,没有一个贡高我慢的心,任何一个心都不想。
我们有的人不一样,哎呀,师父哪天不叫到功德主的位置呆一呆,不上支香,生烦恼。你那点儿功德全部跑到功德主上边去了,全跑到前边用光了。这个非常不值,这是少功德。所以当年梁武帝跟达摩大师对话,他修了很多庙,供了很多僧,以为自己很有功德,洋洋得意问达摩说,你看我功德如何?达摩大师说,你没有任何功德。你不是求名吗?你不是求人家说你好吗?人家已经说你好啦,你已经有名,功德已经用完了,还有什么功德?没有任何功德可言。所以“常行大施,能为施主,不起悭贪”,这是布施,包括修行也一样。为什么说在阿阇梨处不说己能?不要跑到师父那里讲自己摆活自己多能耐多用功,那你把这个功德都已经摆活完了,知道吧?所以要不起悭贪。“能为施主。不起悭贪”。
“心无嫉妒。弘广心施。纯直无谄”,非常纯,非常清纯,非常清净,非常干净,一点污染都没有,“纯直无谄”。“弘广心施”,心地非常宽广,没有任何的嫉妒之心。其实是非之心就是嫉妒之心,烦恼之心也是嫉妒之心。为什么烦恼啊?感觉别人得到了,你得不到,别人有,你没有,嫉妒。为什么烦恼?就认为那个东西,我应该得到啊,我不应该接受那么多东西,我不应该有这么多的不幸,我不应该有这样那样,都是嫉妒之心的根源。烦恼都是嫉妒所导致的,所以“心无嫉妒”。布施,你布施了,尤其是你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难、代众生受业、代众生受报,是不是布施啊?这是最大的一种布施。这是最大的一种布施,但这个布施就能培养你没有嫉妒心,就能弘广你的心,让你的心无限地宽广,无限地广大,就能培养你真诚的心、善良的心、没有任何悭贪的心、大施的心。布施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分别心。不管是沙门还是婆罗门,还是贫穷孤独的一切乞人,任何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病人、危急的人、乞丐,都是平等的,平等地布施。
“无所爱惜”,没有胜上可重之物不可以布施的,没有这种物质不可以布施。有些人真的有福报,我碰到一位大功德主很好玩的,很搞笑。他说,师父呀,有没有戒酒之法呀?他说我酒喝得太多了。我说,好啊,行般舟就可以戒酒,行了般舟,酒就不喝了。他说,不是戒酒,是解酒。他说有没有办法把酒解了,让我能多喝点酒,解酒之法。他,很实在很憨厚的一个人。我就跟他说个事情,最后我们就讲完啦。离开的时候,我到顶上那个房间,他趁他们不在的时候,跑过来,噌,给我口袋里塞两个大红包,他说:“啊,给师父拿点路费”。你看看,我们去找庙,我们去求人,不是人家求我们哪,是不是?这人很憨厚啊。求完了以后,他跑到电梯里边,说,不对,师父,给错了。所以又掏了一个红包,那红包里装了一万块钱。刚开始给我掏了两个红包,可能一个给我,给演捷师一个。我们还有一个师父,他说,留错了,又给我换回去一个。这人很憨厚很老实,你看,能够广修布施供养。本来来讲的话呢,人家来考核我们,来拿架子的,现在来供养师父,而且是出大施,大布施、大供养。“无有胜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最后师父说房间太少了,人家就提出来,那我把那个宾馆给你们。一个宾馆,当地挺高档次的一个宾馆,底下有饭店,还有150间房,顶上还有大概一千平方米的念佛堂,底下就是江。那个江就是南水北调的源头之江,现在我们北方人喝的水源头都从那儿来的,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这就是“无有胜上可重之物而不施者。所谓一切微妙饮食。名衣上服。第一房舍。诸种敷具。灯烛花香。凡所受用。皆悉舍之。虽常行施。而不求报。”没有任何求回报的念头。“怜愍一切。无疑惑心。既施之后。终无变悔。”没有任何的疑惑,没有任何的后悔呀,才是真实的,真是这样。这个不能有任何的疑悔。
我讲个故事,过去有位大德布施了,要造一个庙,结果布施之后,又后悔了。心想呀,这个师父是不是如法呢?好像和我原来想的不一样,就没舍得,结果没舍得,就没有造庙,这庙就延误了,这庙没造,可是钱又没了,为什么没了?被人骗去了。没造庙钱也没了,就后悔呀,“既施之后。终无变悔。”这施完之后就又后悔,结果别人又跟他讲了,你看,你布施师父要造庙的,你为什么又不造呢?这跟师父不能打妄语,就算师父不对,就算师父的僧团不对,你也不对呀。不能挑师父,这个是咱们凡夫之见,怎么能给佛打妄语,给师父打妄语。不行啊,赶紧造庙吧。他就又就发心造庙,就发心造庙。结果这一发心造庙就不得了,捐款的人很多,本来造庙需要四千万,结果捐款人捐了三千多万,他自己出了几百万就造了一个四千万的庙,值不值呀?这就讲了这个“虽常行施。而不求报。既施之后。终无变悔。”你这个布施呀,对修功德来讲非常重要,布施之人积累的福报非常大。
我这次告诉大家一个笑话,我们有位大德,真的不能吃苦。人家是个很大的一个老板,来了一趟,来了以后一听,还不错。一修,哎哟,太苦了,这苦谁受得了?搞了三个小时就跑掉了,你们觉得很好笑是不是呀?好笑的事在后边,三小时跑完了以后,他那腿有滑膜炎,一个腿好,一个腿不好,真好了一只腿。他说,挺好玩,三个小时换来一条腿好,也挺值,回去自己踏了三个小时,又踏了三个小时,他挺会讲价钱,这三个小时行完了,另外一条腿又好了。你看,行了六个小时,两条腿好了。他说师父啊,说句老实话,我真不精进,真不用功,可是我两条腿都好了,所以我知道般舟确实好,太好了。所以后来,一直盼着师父去呀去呀,那天突然给师父打了个电话,打了电话以后,师父就去了,正好那天有空,就去了一趟,他高兴得不得了。你看看,高兴,真的高兴,高兴得不得了,你想想看,他有福报啊。我就给他讲,要精进,不精进不行呀,你是福报具足呀,所以你六个小时解决了两条腿。你知道吗?如果60个小时,600个小时你会怎么样?你会得到很多很多,是不是啊?会不会啊?我说,你现在福报具足,你不去念佛,你念三个小时就管用,你都不念,将来你福报不具足了,我说,下辈子可就没有这么多福报了,不一定啊。这辈子福报都享了,是不是?下辈子不一定有福。你现在不好好修,下辈子没福的时候再修,那可难啦!难不难?所以我们趁我们有福报的时候,赶紧好好修行,好不好?(众:好!掌声)这叫布施能积累很多的福报。有福报要抓住,赶紧修啊,有福报的时候来修多好啊,多顺利,三个小时就管用。但是三个小时管用,要用更多的时间让它管更多的用,好不好?(众:好)不要满足于三小时。
『二者。常为施主。而行法施。所谓常为众生说如斯法。所谓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修行如是大法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次第相续不断。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成就深忍。或时被他诽谤骂辱捶击鞭打。终无嗔恨秽浊毒心。亦无惊惧种种苦恼。而心无畏。常怀欢喜。』
“二者。常为施主。而行法施。”所以法布施真是大布施,所以要布施于法。有的人布施于法,真得利益。
再给大家讲个笑话,我们有一位大菩萨,他是学密宗的,学唐密的,行了三十个小时以后,得到很大利益,我就问他怎么样?他就说,很好啊!我说,好在哪儿?他说不上,反正觉得挺好。回家睡了一觉,真觉得好了,好像眼睛看到点东西了。结果,对他而言,他得到很多的利益,觉得自己非常奥妙。后来在东莞芙蓉寺开法会的时候,他捐了起码十几万二十万块钱,开了一场法会,非常上心啊。后来听说师父要闭关了,专门跑过来一趟,看了一趟师父,就看了也就十来分钟、几十分钟,然后就赶飞机又回去了,非常好的一位大德!结果怎么样?这次我们在东莞,去了以后,来了不少菩萨,给他们解答问题,开示,开示得很好。这个时候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揣着一把刀来了,来了以后,就说里边有位女菩萨要和他断绝关系,我要把她捅喽。我说,为什么?他俩个,这个男的有家,女的也有家,然后两个人好上了,好上了以后,男的把家离了,也净身出户了,也没钱了,就跟着这女的过。这个女的呢,行过般舟之后,突然良心发现,说这是造业,邪淫之业,不能再造,就决定不造了,就跟这男的要“Bye-bye”(注:英语,再见!)。这男的就不干,她就要掰,然后这个男的就气得把家里的东西都砸了,揣着一把刀就跟过来了,说先把她捅了,再把我捅了,然后到地狱里去。去就去呗,谁怕谁呀。就这么地,来了。这个事情好处理,然后把它处理完了,我都处理好了,我们这位宁居士大德,可不得了,就跟这个男的讲,你千万别做傻事,我这就下来陪你喝酒,虽然我不喝酒,我就喝死我也陪着你喝,陪你聊天,你不要干傻事啊!这个事,让我很感动,这家伙不喝酒,偏偏要跟那个人喝酒去,她这么热心,这么有侠肝义胆,这个心地好不好?给她鼓鼓掌。(掌声)这个心地很真诚啊,这就是真诚,这就是说她法布施,她行法布施,她就成就法会,成就般舟法会的心地非常真诚,非常真诚。你看她,她说,原来我从来想不到皈依别人,不皈依的,我这个人不怕下地狱的,地狱有什么好怕的?不怕地狱,下地狱就下地狱。下地狱干什么?我下地狱度众生去。问她为什么不怕下地狱?她说下地狱可以度众生,不怕下地狱,这个人很有胆识,很有胆气的一个人。就是说一个人连地狱都不怕,不轻易皈依人,后来就皈依了。皈依了以后,对法无上恭敬,真的无上恭敬,想尽一切办法供养般舟三昧,行法布施。这个法布施的功德非常不可思议,真的非常不可思议!她就菩萨心肠,看到别人要拿刀捅人,她就吓得不行,就非得要度别人,她不知道师父已经把这事情处理好了,他们不会有危险了。她就是一个劲地讲,宁可舍身忘我,舍命陪君子,哪怕喝酒都在所不惜,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常为施主。而行法施”,法布施功德不可思议,“所谓常为众生说如斯法”,说法非常重要。
所以经常要发一个愿,愿我当得干渴肌肤,散骨消髓,是不是呀?这个苦行不息呀,刚才我为什么想到苦行不息呢?那个演幻师,我就问他,你刚才说什么来着?他说,我想起师父讲啊,散骨消髓呀!我的骨头还没散哪,说髓,骨髓还在呀,还没有散骨消髓,炽然身心,身心也没有炽然哪,苦行不息,我还可以再苦啊!说得很可爱,是不是啊?可爱在哪儿?要是别人说,你傻冒儿,师父骗你的,你看你背了一个词,你自己要求自己,不是傻冒儿一个?他不知道这是真诚,这是真实。他就发的愿就能起妙用,关键的时候就起妙用了。他说还可以再坚持,苦算什么?不算什么。“而常勇猛行大精进”。这个“复无舍他。不为宣说”,真对啊!真是这样!凡是热衷给别人讲法的那些人,没有把别人讲进去,先把自己讲进去啦。自己得不得利益?得利益呀!真是这样!为什么“复无舍他。不为宣说”?你就讲吧。
我就讲这个好玩,我跟你讲,这个重庆有一个菩萨,一个年轻的女的,很漂亮,很庄严,很不能吃苦,她看别人行法行得非常感动,就一边掉眼泪一边行,一边哭一边掉眼泪一边坚持,虽然坚持不住,腿痛得不行,还是坚持,虽然坚持到最后还是在痛,还是在坚持。坚持完了没痛,挺高兴,但是毕竟痛得痛彻心扉呀,毕竟痛啊,毕竟怕了。回去跟别人讲,哎呀,这般舟好是好,就是痛,痛得受不了,痛得受不了还得受。哎呀,就跟别人讲,就教别人行法。给别人讲行法,没把别人讲通,把自己讲进去了,每周带着人行,发愿要带100人行般舟,结果带了200人,带满了200个人。她这个愿还是不究竟,不究竟,但是把自己摆进去了。她说,师父,要给别人讲,我得讲清楚啊。结果后来,讲得一套儿一套儿的,比师父还会讲。给别人讲,讲着讲着,把自己讲进去了,讲进去真带来200多人来行般舟,真给她达到目标了。为什么她的愿望不究竟呢?后来,她把她老公也带进来了。她老公比她还厉害,比她能吃苦,比她来得厉害,现在变成她老公劝她,不是她劝她老公了。这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就说什么呢?常为宣说的时候,真得利益。但是一得利益以后,有个问题,如果你的心愿不究竟的话,它会有沾染世间之法,知道吧。她得利益以后,日子也好过了,运气也好了,就开始懈怠,开始懒惰了。
所以“常为众生说如斯法”,常宣说般舟三昧,非常奥妙!所谓第一师、最上师、最胜师、最妙师、最精师,“所谓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是不是啊?我一讲起法来,一给别人说起法来,我就深深感觉到这“第一最上最胜最妙最精”,哎呀,非得把死人说活,非得把你拖进来行般舟不可。你们缺这个劲儿,要有这个劲头,好不好?(好!掌声)要法布施啊,法布施的利益真的大,太大了,太大了,太大太大了。我经常发现,我没把你们教会,把我自己教会了。其实我发现我不是我学会了,是我自己把自己教会了。
你看这次在东莞,演捷师就知道,我在那里行法,我行得美得不行啊。在东莞我带他们念佛,带了一个晚上,第一次带念佛就一个定字诀带到底儿,本来是冲关,哪顾得它冲不冲关哪,定着来劲呢。我在那儿想,别跑别跑,别到点儿,别到点儿,就喊着别到点儿别到点儿,结果演捷师就跑过来了,“师父,五点二十了,到点了”。没办法了,五点二十了,带着大家跑两圈吧,喊两句快板吧,喊了几句快板。最后他们都等着回向,我说,回向简单点就行了呗,来那么复杂干啥?最后想最简单的回向。回向的时候,还是按照程序回向的。一回向啊,回向太妙了,不回向怎么行呢?哎,一句都不能少啊,就这样对付下来了,就搞下来了,非常殊胜。这次念,我每次念佛,不管念多长时间我都念得特别殊胜,我不知道你们美不美?我自己太美了!真是这样,美得不行。感觉那个,哎呀,踏得也好,喊得也好,念得也好,第一次念,念定字诀,一直念到底儿,念到后来念得自己“别结束,别结束,天别亮,别亮”。我看窗户是想别亮了,你们看窗户时想怎么还不亮啊?我看到天黑了,嗯,挺好!还可以再念,又没亮,还可以念,好!
“修行如是大法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次第相续不断,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成就深忍。”这个真是这样!“文义次第相续不断”,我一讲法的时候特别来劲儿,我就是大家越问我,我就越来劲儿,尤其问的深了,我就讲得特别来劲儿。我还在讲呢,就想你们别打断我,我讲得正起劲呢。问深的时候,我就在讲,他们就说,师父,我要睡了。我说,别睡,我还没讲完呢。他们说,师父困了。我说,师父不困,你们才困,我才不困呢。演捷师这回知道,这次去香港讲法,是讲得最清净的一次,就两个人问法,他们不问,我就自己讲,讲得起劲得不得了。这个一讲得起劲儿了以后呢,因为他显的法,法一显了以后,因为人家布施供养,这个心诚呀,不问而问,知道吧?不问也要给他讲,也要给他讲,也要把他问题讲透,也要把他们带出来,是这样。法因人因心而显,不因问而显,知道吧?我说,你们要问啊,不问师父走啦,实际上是调教他们的一种方法。所以后来他们就跟我讲,师父讲法的时候不一样,状态不一样,和平时讲法不一样。它是这样,讲法,法一显现以后特别来劲,这个法有的时候不是我要讲,是你问了,我就必须讲,也不是我讲,我也不知道谁讲的,反正是这样。讲法以后,经常自己把自己讲进去了,讲过了自己就做得到了,没讲完自己做不到,讲透了自己就做到了,这个很有意思。所以说,如来所说“文义次第相续不断”,如是大法施时,“能出一切无碍辩才”,就是我讲完这个,哎哟,觉得我怎么讲得这么好,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讲,讲得还不错,自己感觉还不错,因为至少来讲,把我自己想的东西都讲出来了。“能出一切无碍辩才,文义次第相续不断。如来所说甚深法中,皆能安住,成就深忍”,不仅能“安住”,而且能成就甚深法忍,“成就深忍”。忍,忍就达到相当高的三昧的境界,一种非常高的、非常自在的、非常自如的、非常自得的、非常自然的这样一种甚深法忍的程度。
“或时被他诽谤骂辱捶击鞭打。终无嗔恨秽浊毒心。”你讲完了,你也知道是甚深法要,但是别人不理解,别人还辱骂你,诽谤你,不仅诽谤你,骂你,而且还治罪,甚至治罪,甚至污辱、诬陷、鞭打,捶击鞭打,这个时候呢,“终无嗔恨”,没有任何的嗔恨之心,心性非常平和,非常柔软。知道啊,你不理解我,我也得讲;你不懂,我也得讲;你恨我,我也得讲;你骂我,我也得讲,“终无嗔恨秽浊毒心”。一点嗔恨心、一点不平衡的心都没有。现在需要表这个法,就表这个法,需要表那个法就表那个法,这是法布施。“亦无惊惧种种苦恼”。没有惊,没有恐惧,没有吃惊,没有苦,没有恼。“而心无畏。常怀欢喜。”“常怀欢喜”,比释迦牟尼佛当年好多了,释迦牟尼佛当年,这个常不轻菩萨,人家不理他,在背后拉人家一把,打人一把,踢人一脚,吐人一口吐沫,就吸引人家的注意,吸引人家的眼球,然后以这个方式来给众生结缘,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多么不容易呀,是不是?我们现在还这么多人愿意听,这么多人要听,所以“而心无畏。常怀欢喜”,这叫法布施。“常为施主。而行法施”,有这样的心地去度众生,众生才能得度。要常行法施,这是第二。
般舟行人要有这种心去布施于法,去法布施,这个心对法恭敬到这种程度,热爱到这个程度,认真到这个程度,布施到这个程度,那才和法能够相应,才能得法。对法爱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什么程度,布施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什么程度。你光顾自己,那是小乘。光顾自己,你根本跟法不相应,得不到真正的法,得不到究竟的法,得不到圆满的法,那是小恩小惠,小小的一种受用,小小的一种感应,小小的一种感应道交,小小的一种得,那不是究竟,不是圆满。
『三者。若闻他说此三昧时。至心听受。书写读诵。思惟其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终无秘藏。使法疾灭。』
如果有人说此三昧的时候,能够至心听受,要听,要至心,不仅要听,还要受。“若闻他说此三昧”,不管谁,别人来讲,都心生欢喜,心生高兴。哪怕他假的,你都不忍心去坏他,就是这样。我有一个徒弟特别求神通、特别求感应,害人哪,真的害人。要说老早就应该去公开宣说这个人的名字,公开宣说他的做法,公开宣说我们的立场,但是始终我就不肯公开。为什么不肯公开啊?我老觉得他在宣说般舟三昧啊。他不管怎么说,他打着般舟的旗号。虽然他有求之心极浓,虽然他求神通之心极强,虽然他做得很不如法,但是不忍心说他。为什么?他毕竟在动员大家修行般舟三昧,他毕竟在传般舟三昧,在说般舟三味啊,所以说就真的不忍去说这个事,虽然几次去宣布几次去宣告,我都专门为他这个事情讲了两小时,我还让演同把这两小时都整理出文稿出来,最终还是没有公布。为什么?毕竟觉得他不管怎么说还是在传般舟三昧,在讲般舟三昧,在说般舟三昧。我知道这个传法何其不易呀!这个人家是毕竟是宣说般舟三昧,我们还是要去随喜赞叹,始终就没忍心把这个东西公布出去,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公布。这就是说“若闻他说此三昧时至心听受。书写读诵。思惟其义。”真是这样!我北京有个徒弟另外一位大德说了我很多坏话,批了我很多,讲了我很多很多的坏话。我知道。找到北京我一位徒弟,我徒弟供养他房供养他吃供养他喝。来征求我意见,说师父啊,某某法师要来了。哎呀,我太爱般舟了,找不到师父。他也讲般舟的,他到我这儿来讲法行不行,他到我这儿来闭关行不行,我供养他行不行,我只能四个字:随喜赞叹。我可以说他如何如何如何,但是不能说,就是发自内心的对别人随喜赞叹。哎呀,只要别人去传般舟,哪怕说我坏话都没有关系啊,真是这样子啊!“至心听受,书写读诵,思惟其义,广为他人分别演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终无秘藏”,没有任何秘密可言。只要你愿学习,我们都应该教,有多少教多少,知道多少,教多少,绝无半点隐瞒。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一定教,就一定教,毫无遮拦,这样的话,法就不会疾灭,“使法疾灭”。
『四者。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不自称誉。亦不毁他。』
这个非常重要。“常无嫉妒”,对别人没有任何不平之心,没有任何嗔恨之心。“常无嫉妒”,自然就能“远离诸恼”,就任何烦恼都没有了。“远离诸恼”,任何恼恨都能放下来,放下诸恼,放下烦恼,实际上,就把有求之心放下来,烦恼就放下来了。你心有烦恼,一定是有求,你把心放下来,就能远离烦恼。那么放什么心呢?你只要把嫉妒心放下来,因为这个好了,那个不好了,就是嫉妒之心。“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盖”,各种盖,睡盖,各种尘垢,五欲六尘,这些东西都应该弃,放弃,都应该舍离,都应该舍得,都应该舍下,放下。
“不自称誉”,不自己表扬自己,“亦不毁他”,不要去批评别人,尤其不要批评般舟行人,最好不要去批评别人。“不自称誉。亦不毁他。”非常重要,尤其是不能批评般舟行人。
因为般舟,随喜一念的功德就那么大。真有这样子,我以前讲过。释迦牟尼佛讲过,一个行般舟,千里,方圆百由旬之内,有般舟法会你必须参加,不参加是为有过。就是两千公里以内,甚至千由旬,就是两万公里以内,有般舟法会必须参加,不参加是为过失。哪怕你参加了,是个假的,你也会得到功德利益。经上这么讲,但是理上我们也这样认为,为什么?我们讲了,你随喜功德,这是最好的随喜功德,对不对?你都跑去随喜了,和嘴巴上随喜,肯定不一样,念念随喜,念念功德,这当然有功德啦。可是呢,只是嘴上讲讲,理上认识一下,真是这样吗?你看我们梅州的菩萨,去了辆车,到惠州去开法会,结果惠州的法会因故没有开成,他们就回去了,结果回去的半道,他们的病都好了,病好了其实不奇怪,他的随喜功德得到功德了,真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是令人欣慰的。我们也随喜一下,好不好?(掌声)当然,这随喜功德,真是真实无虚呀。你们不知道,我后来我发现什么呢?我好多徒弟,说句老实话,修行不太精进,但是我过几天看看他,他就好看一段时间,就好看了,过几天看看,他又好看了。好看不算什么,就说明他有功德力,为什么?他就是一天到晚念念随喜般舟,忆想般舟,我们这些人真想般舟。我们有一位领导,一位大德,前两天给我打电话,师父呀,我想行般舟。那时候叫我行,没行,我不好好行。现在我想行,找不到地方行。问我去找个地方,行个三天四夜,好不好?我说,好啊,总是想行法了。我就打电话到金禅寺,金禅寺不行,不让他行,只有宝峰寺行吧。到了宝峰寺去行,来了以后,他就找人行了,开始找这个找那个,最后还找了两个陪他去行的,去行去了。你看这多好,找个地方要行,自己要行。我们演源师带着十六个人去行法,到那儿去开法会去了,结果让他看见了,高兴得不得了。一个人给打了红包,打了两百块钱,你看看,多高兴啊,这个心地就这么高兴啊,他没行过法也等于行过法了。说句老实话,最后他行法,我就看他是这样,我见一次他变一次样,见一次变一次样,行法真的不多,就随喜功德,随喜功德真得利益呀。看着这个人一天一个变化,一天一个变化,真的变化。你看演同,我印象特别深刻,一开始来的时候那个是个什么模样,后来这段时间整天编书,在编辑部编啊,编啊,行法的机会也不多,行法的时候,现在已经有很大进步,以前行法的时候还是有点怕痛怕累,尽管这样,可是我看演同的变化,那个气色的变化,你看演同的妈妈,老太太也是一样,随喜功德。这随喜功德真得利益,所以,这随喜功德就这么大的利益。所以这个“不自称誉。亦不毁他。”千万不要轻易去说般舟的坏话。我很为我们有些大德而悲哀呀,我就跟你讲为什么不生这个退心啊?生退心很要命。为什么不随余法。你听别人的法师讲法,听别人的讲法,越听你越没信心,越听你对师父越生怀疑,越生疑惑。千万别起怀疑,别起疑惑。怀疑、疑惑,其实你根本没有道理。很多人根本就不行般舟,根本就没了解过般舟,根本就没行过般舟,你哪有发言权,你没有发言权呐。你依自己的知见,依自己一丁点理解,你去评判般舟行人。哎呀,其实你评不倒别人的,你把自己评倒了。你评般舟,你评对了还好哇,你评错了,影响多少人法身慧命啊,所以一定不要轻易评价般舟行人。其实人家般舟行人是靠行来立的,常立三昧,靠行持来立的功德,你评不倒的。可是呢,评不倒别人,自己受影响,太不值了。我说这句话意思是什么呢,千万不要去做这件事,没啥意思。所以我就讲,“常无嫉妒。远离诸恼。弃舍盖缠。断除尘垢。不自称誉。亦不毁他。”不要表扬自己,也不要去毁坏别人。不要轻易地去评判般舟行人,不要轻易地去对般舟行人、般舟行法说三道四。说应该这样行,应该那样行,应该依这个,应该依那个。弄不好,自己犯了过失都不知道,太遗憾了!
『五者。于诸佛所。常重信心。于诸师长。常行敬畏。于知识处。常生惭愧。于诸幼稚。常怀慈怜。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报。何况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常住实言。未曾妄语。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获得如是三昧。』
这句话,你看,这就是修行,这讲细节了。“于诸佛所。常重信心”,你在每一佛所,有没有重信心,有信心没有?(众:有)这样好啊。经常问自己,你行般舟行了这么久,还有信心吗?(众:有)信心坚固吗?信心不退吗?(众:不退)信心真实吗?(众:真实)这个就是说要常重信心哪,这非常重要啊!不要对自己怀疑啊。其实你怀疑别人,你生了疑心,不管外边的缘起怎么样,你怀疑法,怀疑师父,怀疑他人,或者别人做得不如理不如法等等,你的信心受影响是真实的,所以“常重信心”,让自己一定得有信心。
“于诸师长。常行敬畏”,恭敬,敬畏之心,你要知道自己不如法多,就有敬畏之心,有敬畏之心才能得法,你才能重法,才能得法,才能敬法。你没有敬畏之心,你就不能得法,就不能敬法,就不能于法生处深入。“于知识处。常生惭愧”呀,有惭愧心哪,这个为什么惭愧?要生惭愧之心,惭愧之心才能生敬畏之心,自己不惭愧,对别人就不会敬畏。
“于诸幼稚。常怀慈怜”,就是对小孩子,对那些初学者,对那些还没有得法的人,都是幼稚,“常怀慈怜”。他们没有得法的,或者坏我们法的,或者批评我们的,都是属于幼稚的一种,要“常怀慈悯”,以慈悲之心、慈悯之心、慈怜之心对治,心就不生烦恼了。人家批评我,从来不生烦恼,“常怀慈怜”。还有行般舟的人,心不净的人,“常怀慈怜”。这点儿苦受不了,这点儿苦吃不了,这点儿苦你生了退心,对他们“常怀慈怜”。你看那些般舟人,看他们没进来,你着急啊,慈悯呀,慈怜呀。他们有不同的看法,有退心是正常的,有不舒服也是正常的,“常怀慈怜”。“于诸幼稚”,不是是说幼稚、不是说小孩子,是指那些比如我讲的初学的人,那些没有进来的人,那些学了以后不坚定的人,那些学了以后不得法的人,常怀慈悯,“常怀慈怜”。
“乃至受他小恩。尚思厚报。何况人有重德。而敢辄忘。”对人、对环境、对寺院、对团队、对僧团,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厚报之心。你看看,我们就讲呀,一定要重师恩哪,重师恩才能得法,重师恩才能降服自己,重师恩才能少造业,重师恩才能够有感恩之心。我们现在很多人,你说说看,师父传法容易吗?太不容易啦,不是说容易不容易,不是讲这个意思,而是讲啊,你要知道啊,能有师父教你法,教你念佛,教你做人,教你修行太不容易了。你要好好学习,你要重视师父的恩情,然后你去把这个法学到手,这多好,是不是啊?你不重视,没有重视之心,你就把它当作普通之心,你有种种嫉妒、种种嗔恨、种种不满、种种批评,你就与这个法,与师父失之交臂,与解脱失之交臂,那就太可惜啦。
“常住实言。未曾妄语”,我们现在就是讲什么呢,我们其实说的话是真实语,我跟你讲每一句话都真实,包括我给社会上任何人讲都真实,我都是尽量缩小点儿讲,不敢夸大讲,因为别说缩小,就是实际讲,你都不相信。像那报告文学组专家跟我讲:你看,神话!神话!是不是啊?我给你讲的就是真实话,他讲是神话,怎么会有这种事啊?我们“常住实言。未曾妄语”,可是世间人哪,他不这样,是不是?是这样子。
所以“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所以我就讲了,你们要检查自己,每次《贤护经》读一遍,读一品就检查自己呀。“常生惭愧”,“常重信心”,“常行敬畏”,“常怀慈怜”,“常思厚报”,“未敢辄忘”,“常住实言。未曾妄语”,是不是都是修行啊?是不是都是修行的秘诀?奥妙不奥妙?如果以此检查自己的心性,你的心性会不会跟法相应啊?就常常跟法相应,常常就有动力,常常就能进步,常常就能反省自我,就能降服自我,就能改造自我,就能不断进步,不断积功累德,好不好?修行是实实在在的,是无所不在的,是落实于行住坐卧每一环节当中的,是落实于自己每一举心动念当中的。我们要认真,我们要细致,我们要恭敬,我们要重视,我们要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做到、做好、去做,好不好?(众:好!掌声)
阿弥陀佛!只要我们具足上面的五法,以及上述的种种五法,就一定能“获得如是三昧”。我们通过这些五法就会知道,每一修行细致不细致?很细致,很实在。修行不能偷懒,每一个地方都要做到,每一个地方都不能够回避,每一关都必须面对,每一个功德都必须具足,每一修行我们都要去做,不能偷懒,不能侥幸,认真仔细,老实,好不好?(众: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