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51824《贤护经》学讲记-第20讲
2014-03-25 05:24:00.0
随喜功德品第十五
这专门有一品讲随喜功德,你如果把这个随喜功德理解透了,那般舟三昧也差不多了。专门讲随喜功德,专门有一章,而且这个随喜功德提的高度特别的高。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即当得斯现前三昧。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讲菩萨摩诃萨只要具足四种随喜,“具足成就四随喜故”,具足成就,成就四种随喜。“即当得斯”,即当得到这个“现前三昧”。“速疾成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个“速”,一个“疾”,一个“成满”,可见得随喜的意义。
『何等名为四种随喜也。』
是哪四种随喜呢?
『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谓彼菩萨摩诃萨。应作如是念。如彼过去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就是过去一切诸佛啊,“如彼过去”,过去一切诸佛,“各于往昔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说过去一切诸佛啊,他们在往昔行菩萨道时,作菩萨的时候,都是因为随喜功德,都是因为随喜的缘故,得到了般舟三昧。“因三昧故”,因得到般舟三昧故,“具足多闻”。多闻是以什么为前提呢?是以得般舟三昧,“得是三昧”。因为得是三昧故,具足了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说过去一切如来怎么成就的呢?随喜功德成就的。随喜功德得是三昧,得到了般舟三昧。因为般舟三昧,成就了各种各样的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依因随喜。得是三昧。因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如我今日。亦应如是。”我今天哪,应该像过去一切诸佛一样。“依因随喜”,也因为随喜功德的缘故,“得是三昧”,得到这个般舟三昧。因为般舟三昧的缘故,我具足了各种多闻。由各种多闻的缘故,令我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一随喜功德聚也。』
就是说,我随喜的是谁的功德呢?随喜的是过去一切如来的功德,过去一切如来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因为过去一切诸佛,皆因随喜般舟三昧,而成就般舟三昧,因成就般舟三昧而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成就的是过去一切诸佛随喜般舟三昧功德的随喜。因过去一切诸佛都随喜般舟三昧功德故,我亦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随喜过去一切诸佛在做菩萨的时候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这是我的第一随喜功德聚。因为一切如来随喜的功德我都随喜,这样得的是随喜功德“聚”,不是一个。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如彼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刚才讲的是过去,现在讲的是当来。“当来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此三昧故。具足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我今日。亦应如是。当因随喜。得是三昧。归凭三昧。求满多闻。由多闻故。速疾成彼无上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随喜功德聚也。”第一,我随喜过去一切诸如来的随喜般舟三昧功德的功德。第二,我随喜当来一切诸如来随喜般舟三昧功德的功德,这是第二。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然我今日。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贤护。是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而今现在”,这是讲的现在了。“无量无边阿僧祇诸世界中。一切诸如来应供等正觉。各于往昔行菩萨时。亦因随喜。得是三昧。因是三昧。具足多闻。由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然我今日。亦应随喜。乃至为欲速成无上菩提故。贤护。是为菩萨第三随喜功德聚也。”
这三种随喜,作为一句话就是说,随喜过去、当来及现在一切如来应供等正觉随喜般舟三昧功德的随喜。随喜得三昧,得三昧具足多闻,具足多闻故,现皆得成无上菩提,就这么个意思。这句话不要简单地理解啊,说如来为什么这么啰嗦啊,你就说一句话就完了,为什么说三句呀?仔细想想。
『复次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复应如是念。我今已得仰学。』
今天我已经得到了让人仰慕的、我仰为观止的学问。
『三世一切诸如来。本于过去行菩萨时。皆因随喜。得是三昧。皆因三昧。具足多闻。皆由多闻。而得成佛。今我以此随喜功德。愿与一切众生共之。同生随喜。同获三昧。同具多闻。同悉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
就讲随喜过去、当来、现在一切诸佛如来随喜般舟三昧的功德。愿与众生随喜,就是愿与众生共同拥有这个随喜的功德,愿所有的众生同生随喜的功德,同生这种随喜,同获这种三昧,同具这种多闻,同悉成就无上菩提。这是讲的自己的愿望,发这个愿。
“贤护。是为菩萨摩诃萨第四随喜功德聚也。”就是说好比前边三种随喜,第四个随喜给它叠加,叠加一下。
『复次贤护。而彼菩萨。既得成就。如是随喜。如是三昧。如是多闻。如是速疾成就菩提。以是功德。悉与众生。共同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功德。难可称量。我今为汝略开少分。汝宜谛听。善思念之。』
随喜,大家明白这个意思了。在这儿呢,他就打个比方,我给大家串一下啊。前面讲贤护菩萨,说此菩萨何许人也啊?说随喜该菩萨的功德,你随喜贤护菩萨的功德,将来直至成佛无有余。就是说,你随喜一个菩萨的功德,能够直至成佛,讲的是随喜的功德。讲功德的时候,又是讲随喜功德的功德,我们在这儿讲了一个比方。“汝宜谛听”,说这个功德太“难可称量”,难可测度、测量。但是,我今天为汝等略微的讲其中的那么一丁点,你们应该用心来谛听,不要草草从事。不仅要用心来谛听,而且要“善思念之”,好好地、仔细地、深入地、反复地、认真地去思念之。
『譬如有人。定寿百岁。身轻气猛。行骏若飞。是人生已。便即能行一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
贤护,比方说有一个人,“定寿百岁”,说这个人有一百年的寿命。“身轻气猛。行骏若飞”,说这个人身体特别的轻巧,中气特别的充足,行走就像飞的一样。“行骏若飞”,走路就像飞的一样。“是人生已”,是人生下来以后啊,便即能行一个世界,他一行就能行一个世界,就能行满一个世界。“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先往东边行,行到世界的尽头。“先行东方。尽世界边。如是次第。行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周旋十方。穷极地际。”所有的地方都走满了,都走到了。“穷极地际”,没有一个地方没走到的。
『贤护。于意云何。』
说贤护菩萨,你意下如何?
『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能计是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
“假使有人。聪明出世。善通算术”,就是说假如有个人非常聪明,盖世聪明、绝顶聪明,聪明在哪儿啊?就“善通算术”,就会算术。说这个人能不能计量刚才讲的这个人“所行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耶”?说这个人能不能把刚才那个飞人他所经历的地方、走了多远、走了多长的路,“地界道路近远长短”,能不能算出来呢?
『贤护白言。不也。』
贤护菩萨说:“不也。”说这个太难啦,算不出来。
『又能称量耶。』『不也。』
不能。
『又能观察耶。』『不也。』
也不能。
『亦能思惟耶。不也。世尊。』
就是说,不能称量,不能观察,不能思惟,这个道路太长了。
『贤护。且置初行。即使是人满足百年。速疾往返。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
世尊说,“且置初行”,就是说,别说他初行啊,就是说他第一遍走。“即使是人满足百年”,就是说这个人他一出来就可以走,就可以飞,走满一百年“速疾往返”,走过来走过去,“遍至十方无量世界,彼明算人,复能知否?”
『贤护报言。不也。世尊。彼明算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的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
说不能知道。“彼明算人”,说这个明算人,精通算术的人,“尚不能知初时所行地界近远。云何能计是人一世尽力飞行。周遍十方无数世界。道路由旬。其数多少。若欲的知。唯独世尊。及大弟子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第一。唯独释迦牟尼佛及舍利弗“与彼不退诸大菩萨等。乃能知耳。”才能知道这个飞人到底走了多远。
『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
“佛告贤护。如是如是。我今语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起信敬心。”他的正信、恭敬、仰慕之心。“起信敬心,于彼风行壮人所经世界。盛满珍宝。持用奉献十方诸佛。其所获福。虽曰极多。”就说刚才讲的那个飞人,所有经过的世界,所有经过的地方,全部装满珍宝,然后把所有的珍宝都奉献十方诸佛,这个获得的福报,可以说是极多极多。那么,为什么用这个(譬喻)?就告诉你,这个随喜功德,他所得的是功德,不是福报。他这一个随喜功德,他能超越你所有奉献十方诸佛所获的福报。“然尚不如随喜三昧功德少分”,连一点点都不如!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
『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贤护。由彼菩萨摩诃萨修此三昧。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因为这个菩萨他的随喜具足上面的四种随喜,随喜了过去、当来、现在一切诸佛的功德,随喜了让一切众生都具足这种功德,同生随喜,同得多闻,同得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具足如上四大随喜,“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多闻成正觉故。贤护。以是因缘持彼施福。”持此布施供养的福报、福德,“望前随喜所获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万分不及一。亿百千分不及一。”那些积累那么多的福报、布施供养那么多的珍宝,他的功德连我们随喜功德的百分之一都达不到,千分之一也达不到,百千万分之一也不及一,亿百千分也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贤护。汝今当知。诸菩萨等。随喜回向所得功德。是故我今更为汝说。菩萨随喜功德少分。汝宜谛听也。』
接着就往下讲了,随喜功德,又讲一个例子。
『贤护。我念往昔。过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
“贤护。我念往昔。”我在往昔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号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出现于世。”师子意如来出现于世。
『贤护。时此世界阎浮提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隐。甚可爱乐。』
当时,这个“此世界”,“阎浮提”世界当中,“人民炽盛。多饶财宝。丰乐安隐。甚可爱乐。”那个时候人民非常的多,财宝特别的富饶,大家安居乐业。“丰乐安隐。甚可爱乐。”
『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弘广。具足一万八千由旬。其间城郭聚落。乃有一万八千。一切皆以七宝所成。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于诸城内城外。皆有九亿民家。』
“贤护。尔时此阎浮提。其地弘广。”那个时候,阎浮提的地面非常的宽广。多广呢?“具足一万八千由旬。”一由旬是二十公里,一万八千由旬,你们算算是多少?就是二十乘以一万八千,是三十六万公里,其地弘广三十六万公里。“其间城郭聚落”,这个阎浮提世界里边的城市和聚落,有多少呢?有一万八千个。这个城市“一切皆以七宝所成。”都是七宝所构成所造成的。“其城纵广十二由旬”,这个城市有多大呢?长宽是多少呢?十二由旬,就是两百四十公里,方圆二百四十公里。从这个城边儿跑到那个城边儿,这个周长是多少啊?九百六十公里,快一千公里了。周长啊,跑一圈儿,就差不多是这样。“于诸城内城外”,这个城市,城内的人有多少呢?城外的人有多少呢?“皆有九亿民家。”这个城共有九亿家庭。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城中居民。有六十亿。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
“贤护。尔时大城。名曰贤作。”这个时候,有一个大的城市,名叫贤作之城,贤作城。“城中居民。”城中有多少人呢?有六十亿人民。“彼城即是师子意如来现生处也。”师子意如来就在这个贤作之城讲经说法,在这里为大家布道。
『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过七日已。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
“贤护。尔时。师子意如来。初会说法。有九十亿人证阿罗汉果。”就是第一次说法,有九十亿人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过七日已”,过了七天之后,“于第二会。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在第二次说法当中,又成就了九十亿位阿罗汉。“过第二会。第三会中。复有九十亿人得阿罗汉果。”第三会,又有九十亿位阿罗汉诞生。“过三会已。复有九十亿人。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悉是清净诸菩萨众。”就是他方又来了九十亿诸菩萨众。“自后彼佛恒有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讲当时如来弘法的盛况。三会各成就九十亿的阿罗汉,然后“咸从他方而来大集”,来了清净诸菩萨众,来了很多菩萨。之后,成就了“无量阿僧祇诸声闻众”。
『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
“贤护。尔时人民行十善业。如彼未来弥勒佛世。教诸众生。”这是讲,这个时候啊,人民都行十善业,就像未来弥勒佛下世的时候一样。“教诸众生。具足成就十种业行。尔时人寿八万四千。如弥勒时人寿无异。”那个时候,人民可以说是最大福报的时候,人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岁,人民都行十善业。这十善业之因导致他人寿的果报有八万四千岁。
『贤护。时彼大城。有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满足千子。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
“贤护。时彼大城”,这个贤作大城里,有一个转轮王,这个转轮王“名曰胜游。如法治世。具足七宝”。这个转轮圣王,胜游,他治世特别严谨,具足七宝。“所谓金轮宝。象宝。马宝。摩尼宝。女宝。长者宝。主兵宝。是为七宝。”七宝具足。“满足千子。”有一千个王子。“身相端严。成就威雄。降伏怨敌。彼王所统。尽世界边。不用刀兵。亦无威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这个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各个身相都非常庄严,都具足威雄,“降伏怨敌”,整个的世界秩序井然。“不用刀兵”,不用动刀动兵,不用战争,也不用去强迫,“无所税敛。众具自然。”也不用收税收,所有世界都自自然然,都和谐。
『时胜游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顶礼尊足。然后退坐。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即为广宣现前三昧。』
“时胜游王。”这个胜游王,转轮王,“诣师子意如来应供等正觉所。”来拜访师子意如来。“顶礼尊足。然后退坐。”顶礼尊足然后退坐一面。“尔时。师子意如来。知胜游王渴仰心已。”知道他非常渴望得到这个般舟三昧。“即为广宣现前三昧”,就给他讲了般舟三昧。
『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深自庆幸。发随喜心。以一把宝奉散佛上。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命终之后。还生阎浮。为彼王子。名曰梵德。复绍王位。如法治化。』
“时彼王既闻如是三昧。”胜游王闻到这个三昧以后,“深自庆幸。发随喜心。”就是说这个时候发了一个随喜的心。“以一把宝奉散佛上。”就把一把宝贝“奉散佛上”,供养师子意如来。“彼王缘此随喜善根。”就是因为随喜功德的一念善根,“命终之后”,这个胜游王寿命正寝之后,“还生阎浮”,又生在阎浮提。“为彼王子。”又作了胜游王的王子。“名曰梵德”,就叫梵德王子。“复绍王位。如法治化。”又当了国王。
『彼佛灭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扬广说如是经典。』
“彼佛灭后。”就是这个师子意如来灭度之后。“于正法中有一比丘。其名曰宝。”这位比丘叫宝比丘,这位宝比丘“聪明精进”,常为四众宣说,“宣扬广说如是经典”,就讲般舟三昧。
『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昧已。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是时亦有百千人众。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
“贤护。尔时彼梵德王。于比丘所闻三昧已。”就是这位梵德王子,成王之后,在这位宝比丘所,得到了般舟三昧。“得深净信。”得的什么?得的是深、净,深入、清净,“得深净信。起随喜心。”深净信到什么程度呢?下边讲了。
“持上妙衣。价直百千。覆比丘上。贤护。又梵德王。从比丘所闻三昧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爱法故。舍家出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就是说这个深到什么程度呢?深到把这个国家舍了,发了大心。然后,“舍家出家”,“被服袈裟”。
同时有“百千人众”跟着他一起出家,“成就信心。即随彼王。法服出家。亦为如是三昧经故。”
『时彼梵德比丘。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供养承事彼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闻。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
“时彼梵德比丘。”这梵德王就舍弃国家,与一千人同时出家。“与彼百千诸比丘众。经八千岁。”就说这位梵德比丘啊,随喜了功德,然后出了家,然后带了一千人,带了一千位比丘。“经八千岁”,就是说经过八千年的岁月,“供养承事彼宝比丘。”就是供养这宝比丘,“无有疲倦。终不能得如是三昧。唯除一闻。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这个比丘供养,清净供养啊。这个梵德比丘带领一千位比丘众,供养承事宝比丘,就是传他般舟三昧的这位,供养了八千年没有疲倦。可是,没有得到如是三昧,还没有得到般舟三昧,只是闻到了般舟三昧。“闻已随喜。具以四种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初随喜。如是广行。然后。梵德比丘。及百千众。缘此善根。寻得值遇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凡所生处。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这位梵德比丘及百千众,就是由初随喜和为人广说般舟三昧的这个善根,又经过了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就讲这个三昧。
『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彼王比丘。因彼善根。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这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常得为众颁宣广说如是三昧。”又遇到六万八千亿诸佛。“如是次第种诸善根。”都种了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如是次第种诸善根得此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
他就是说经过了什么呢?就是经过了六万八千诸佛世尊,又“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来种诸善根,“次第种诸善根”,得了般舟三昧。“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就是各种助行。具足圆满助菩提法故,各种助行,“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先是随喜,随喜故具足多闻,具足。这地方就是说先是随喜,然后“具足圆满助菩提法已”,得此三昧,“寻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叫坚固精进,他这个名号叫坚固精进。
你看围绕这个精进,叫坚固精进。坚固到什么程度呢?坚固到“八千岁”、八千年的供养承事没有得三昧,持续供养,供养了八千年。然后,又在六万八千诸佛世尊所生处,“复更值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然后,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坚固的精进,才成就如来的盛德。“号曰坚固精进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叫坚固精进。就是说,这个随喜功德是一个前提,但随喜到什么程度呢?坚固精进的程度。坚固精进到什么程度呢?这里讲了,坚固精进如来在六万八千诸佛世尊所,复遇六万八千亿数诸佛,这样次第种诸善根,种各种各样的善根,完成圆满各种各样的助行,得此般舟三昧,“号曰坚固精进如来”。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啊,修行要积功累德,要坚固精进。不仅是勇猛精进,还要坚固精进!
『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得此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彼百千诸比丘众。”就是说跟他一起出家的那百千诸比丘,千人呢,百千人众啊,这百千人的比丘,同样也得到般舟三昧。“亦能成就助道法故。”也是成就各种各样的助行。“皆已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曰坚勇如来应供等正觉。”就是说这些百千比丘也成佛啦,号曰坚勇如来。一个是坚固,一个是坚勇。为什么?一个是固,就是巩固不退转的意思。坚,不可坏;固,不可退;勇,不可挡。坚勇如来,一个表的坚固,一个坚勇。我们为什么有一个大势至菩萨呢?西方三圣,一个是观世音,一个是大势至。我们讲观世音,讲的是质;大势至,讲的是量,讲的是势,大势力。这里呢,坚固、坚勇如来。我们阎浮提众生,缺的是这种勇,缺的是这种固,缺的是这种坚。你看看,我们勇猛吗?一习气现前,就不行,没有这种勇猛的精神,缺的是这种勇猛的精神啊。
这次我在广州碰到好多菩萨给我讲:“师父啊,我现在一学这个般舟三昧就停不下来,越学越来劲儿,越行越来劲儿,不能停,停不下来。就想着搞这个般舟三昧,就想这样念佛,不想别的,没有任何别的想法,特别的精进,不能停。我是不是执著了?是不是犯病了?”这是大家的一个想法。这种劲头是修行非常缺乏的、非常需要的一个劲头。这种奋不顾身、舍身忘我的精神,我们往往缺乏。有了这种精神,能不能坚固呢?也很重要啊。我们有好多非常具足这种勇猛精神的人,有不少人给我表过态,要来出家修行。这种勇敢的精神让人赞叹,但是时间一长,能不能巩固呢?固不固呢?坚不坚固呢?这种还缺乏坚固的精神,坚固的精神。当然,我们大家开始的时候,很有勇猛的精神,奋不顾身,也是剃发出家,非常勇猛,但是经过若干段时间以后,这种勇猛的精神能不能巩固呢?能不能坚固呢?要坚固。坚固如来、坚勇如来,坚固、坚勇。“复令无量百千众生。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贤护。以此义故。诸菩萨等。闻是三昧。谁不随喜。谁不读诵。谁不受持。谁不修习。谁不广说。何以故。贤护。以彼菩萨闻是三昧。即得成就助道法等。速疾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贤护。彼但耳闻。尚获如是。何况菩萨闻受三昧。读诵忆持。为他广说。复勤思行。而不得也。”这个里边只讲随喜功德,这一处讲这个。
前面我们讲过,随喜功德有多大的功德呢?大家还记得,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然后每一微尘再碎为前等数量微尘。然后每一个细小的微尘,有多少微尘数呢?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微尘数个次方个微尘数。这么多的微尘数,每一个微尘数再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然后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布施供养佛的功德虽然巨大,但远远不及你随喜一念的功德大。大家也记得在《法华经》里边讲随喜功德是多少呢?是把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个微尘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没有微尘数个微尘数次方个微尘数,只是微尘数个三千大千世界。那这里是微尘数个微尘数个次方个微尘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来表示他随喜功德的数量,功德的量。你想想看,三千大千世界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的微尘数个次方个微尘数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这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那这人多少辈子啊?有多少人多少辈子能够有这么多的供养啊?多少人多少辈子都没有这么多的供养。所以只讲这个随喜功德的功德太过巨大,所以让人们生随喜心。只因为随喜故,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功德。而且释迦牟尼佛又讲,你只要随喜,天天随喜,随喜一次贤护菩萨的功德,直至成佛有余,你就能成佛。这个就是对这个随喜心啊,他讲的数量,讲的程度。
那这里又讲一个飞人,一辈子满足百年,然后到处飞,身轻如燕,到处飞行,飞了那么多的世界,所有的世界……因为给你讲了,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个微尘数个次方个微尘数个三千大千世界,讲得你玄的乎的,你跟自己联系不上。现在给你联系上,就说你能飞,东飞西飞,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穷极地际,你飞了这么多的地方,这么多的地方全部装满七宝,给你自己直接联系起来了。那么这么多的功德,你飞这么累呀,你弄这么多功德、弄这么多七宝去供养,告诉你啊,你随喜一念,当下就完全具足了,完全具足了。
然后又让你具体去随喜过去、当来、现在一切诸佛的功德,让你发心,愿大家都同生随喜,同得多闻,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发这个愿。把这个随喜讲得这么的详细、这么的细致,讲随喜功德,叫你把这个随喜做得要圆满、做得究竟。
又有一个地方讲,说有两千由旬,就是说百由旬,两千公里,一百由旬,就是两千公里以内,方圆两千公里以内,你听到般舟三昧有法会,你去参加,不参加视为有过失。参加了,是个假消息,你也得无量的功德。我们现实当中大家也知道,梅州的菩萨因随喜功德故,没参加成般舟——惠州的般舟法会,结果很多人都得到了这个身体康复的效果。
最近,又有两处的菩萨给我发来了信息,我觉得很有意思。青海的一个菩萨发来一个短信给我,说师父啊,我们听到般舟三昧心生欢喜,太高兴了啦。结果我们只做了两个小时的修行,回去的路上,我们这个车子就跟一个大卡车相撞,把车子撞得稀烂。他高兴啊,所有的人每一个人都没有事,连擦破皮儿都没有,他说太神奇啦。你看,要不然的话,你说我们的人都得有事儿。
真是无独有偶!广州有个菩萨给我发来个短信。他说他的姐姐,带着人出去拜佛。结果拜佛的路上,开着一辆车子,好车子,结果躲避一条狗,窜出一条野狗,结果他们掉到沟里去啦,掉到那个十米深的山涧底下,高速公路。给我传来一个图片。你想想那个车,高速公路上,车掉到十米以下的山沟里边,肯定跌得稀烂。他说奇怪的是,这个车跌得稀烂,人都没事。他说更为神奇的是,他的姐姐在那儿慰问别人的时候,多看了一家,晚上了车,没上了这个车,就躲过了这一劫。你看,这个车子出事,这是因果,绝对不是说般舟三昧造成的。但是般舟行人呢,都能重罪轻报,竟然什么事都没有。这讲随喜功德啊,你真生了这个随喜功德的心啊,真的是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讲这么多例子啊。就是说把这个随喜功德讲得这么透,就让你发随喜心啊。你看这底下就讲了:
『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若人正信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
“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我今告诉你,“若人正信净心”,说如果人有正念,有正信,有清净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要先至心求此三昧。”你的正信,你的清净,表现在你要先至心来求般舟三昧。至心到什么程度呢?下面讲了。
『菩萨若闻百由旬内。有此甚深三昧经者。菩萨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闻已。即应读诵受持。修习思惟。为他广说。』
我不是一直给你们讲这个例子嘛,这是经文的出处。我当时写了这个,有的人就说,师父瞎说,经文上没有这一条。当然我就给他讲《贤护经》《随喜功德品第十五》,就是这一句。这里讲了什么呢?“即应躬自往诣。听是经典。”就是要发随喜心,随喜要发至心。至心到什么程度呢?两千里以内有这个经典,“有此甚深三昧经者”,闻此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应该过来听。听了还应读诵,还应受持。读诵受持了,还要修习。修习,修,修正自己。习,反复不断思惟。思惟,习已,“为他广说”。这是讲修习般舟三昧的方法和方面、方式。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菩萨即应躬往听受。习诵受持。』
“贤护。且置百由旬内当往听受。又彼菩萨若闻二百由旬。”二百由旬就是多少啊?四千公里。“三百四百五百。乃至千由旬内。有是三昧。”一千由旬,也就是说两万公里以内有是三昧。“在某都城某聚落所”,在某一个城市或者某一个村庄,某一个聚落。“菩萨即应躬往听受”,菩萨都应该来听。都应该怎样来听啊?“躬”,谦恭、谦卑。“躬往听受”。“习诵受持”,来习诵,来受持。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
『贤护。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萨。不应起懈怠心。生懒惰心。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
贤护菩萨,“以是菩萨清净信心。为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就讲啊,这个菩萨应该起清净的信心来求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应起清净心,应起至心,应起随喜心,应起坚固、坚勇精进心,不应起懈怠心、不应起懒惰心、不应起散乱心。“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就是说这是讲的心态。我们的懈怠、我们的懒惰、我们的散乱,懈怠好理解,懒惰也好理解,散乱当然也好理解。我们的信心不足,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那个,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儿想那个,都是散乱的一种表现。然后我们课上精进,课下无比散乱无比的懈怠,都属于懈怠、懒惰和散乱。
“当更发精进心。发猛利心。应当为是三昧速至千由旬所。”“速至千由旬”,就是速至两万公里以内任何有般舟三昧的地方。他还不是必须去,是速至。速,迅速,闻到即迅速去,没有什么其他的余地。“乃至但得闻是三昧”,乃至说到那儿仅仅听闻。“何况读诵受持思惟解说。何以故。贤护。以是三昧能摄一切助道法故。”说这个般舟三昧能够摄受一切的助道法。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一切众具悉皆奉上。』
“复次贤护。是中若有菩萨。以纯净心。为求菩提。应当往诣千由旬所。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这就讲了,要往到一千由旬,两万公里以内任何有般舟三昧的地方。到了这个地方,“为听如是三昧法时”,讲般舟三昧的时候,“菩萨应当承事供养彼说法师”。说菩萨这个时候,应当承事供养这个说般舟三昧的法师。怎么供养呢?“一切众具”,所有的器具,所有的物质世界的东西。“一切众具悉皆奉上”,供养一切的好的东西,供养一切所需要的东西。
『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
“常当随逐法师而行”,常常跟着师父来进行般舟之行。“或时一年。或复二年。或十二十。或经百年。乃至尽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就是说,空间要往诣千由旬所,就是两万公里以内任何有般舟三昧法师讲法的处所、空间。那么对于师父、法师应当如何呢?应当“一切众具悉皆奉上。常当随逐法师而行。”时间的长度是多少呢?一年、二年、十年、二十年,或经百年,乃至尽形寿,“随逐法师。不得舍离。”不得中间叛逃,不得中间放弃,不得舍离。“乃至但求闻是三昧。”乃至单单求听一听这个般舟三昧。“何况能得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解释。”
『如是菩萨随法师时。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谨心承事。不得违教。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
“如是菩萨随法师时。”怎样随顺法师、随逐法师而行呢?
“当舍自心诸所为事。”当舍掉自己的一切的心和一切的事,当舍此娑婆世界的一切有求之心、一切有为之事、一切所为之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就是说,第一,你怎么样随顺法师、随法师行呢?“当舍自心”,舍自己的心和自己的事。“常当随顺彼阿阇梨法师意行。”常当随顺这个法师的意念来行事。
怎样来随意行呢?“谨心承事”。谨,严谨、严密。承事这个法师。“不得违教”,不能有任何违背的地方。“起尊敬心。及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就是说,“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乃至当起如诸佛心。”在法师的处所,都要生出善知识想,“乃至当起”视师如佛之心。这就是说,修行的内容是要顺阿阇梨法师意行,“舍自心”,舍自己“诸所为事”。然后,以这个谨心,严谨之心、勤恳之心、一丝不苟之心,来承事法师。“不得违教”,不得有任何违背教义的地方,完全随顺法师之意来行事。不仅这样,还要起尊敬的心。不仅起尊敬的心,还起爱心,起“重爱心”。“除舍一切无爱敬事。于法师所。发善知识想。”还要有视师如佛心。
『贤护。彼菩萨于是法师阿阇梨所。能生如是敬爱心已。若当不得读诵受持思惟广说。乃至听闻是三昧者。终无是事。』
就是说,如果一个菩萨于自己的师父、阿阇梨所,能够像刚才讲的这样生爱敬心、生尊敬心、生重爱心,然后就像刚才讲的那样去做。何为修行啊?那样做就是修行。如果那样来做,他不能够读诵、受持、思惟、广说,或者不能够听闻般舟三昧,那就“终无是事”,那是不可能的事、终不可能的事。换句话说,除了读诵、受持、思惟、广说、听闻般舟三昧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事。不作他想,不作他思惟,不去看是非,不去管别的,只管读诵,只管受持,只管思惟,只管广说,只管听闻,只管刚才讲的这样一些的行为,这就是修行。这样一种修行,一定能够读诵,一定能够受持,一定能够思惟,一定能够听闻,一定能够广说此般舟三昧。
『唯除往昔诽谤如是甚深经典。业时已熟。定堕恶道。业不净耳。』
什么样的人得不到这个般舟三昧呢?就是他往昔的时候,曾经诽谤过这部经典,这个业报已经成熟。
所以为什么我就讲啊,第一,不要说般舟三昧的任何的坏话,如果你自己不修,不要去讲它。我一直给你讲,只讲好听的,不讲坏的,不讲疑问的,不讲疑惑的。你弄不好,就得一个诽谤之罪,造了诽谤之业。千万不要轻易去说,去劝别人“哎呀,般舟三昧不要轻易去修啊!”然后,等等等等。这个是所造罪过无量无边哪。告诉别人“这个你不要去修般舟三昧啊,般舟三昧不是你这根器能修的”等等,说一些这个表面是为众生负责的话等等。这些东西啊,因为我说到这一点,心情非常沉重。为什么呢?末法的时候,很多人会对般舟三昧指指点点。其实,般舟三昧真金不怕火炼,般舟三昧就没想到要少过一关、少做一事,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般舟三昧是难行能行之道、苦行妙行之道。但是,诽谤般舟三昧、随便的表达一些观点的人,这个所形成的过失就不值了,太不值了!就好比讲啊,皇太子在外周游世界,你可千万不要去评价他好评价他坏啊。这一个不是,那过失可就大了。说难听一点的话,拍马屁不小心拍到马足上了,这一蹶子可就够你受了,这是个方便说啦。还有的老说自己搞的是般舟三昧,别人都不是,这也很麻烦。有般舟啊,只要人家去弘扬般舟啊,只要人家去宣传般舟啊,咱们就随喜,咱们就说好听的,不能讲任何不好听的,这里边都有修行在里边,所以诽谤之业是非常糟糕的。你依般舟三昧出了家,再出去讲般舟三昧、讲师父的坏话,这个业报太重了,太重了。
随喜般舟啊,一念随喜的功德都那么大,你不要断任何人随喜般舟功德的念头,你要给任何人创造随喜般舟三昧功德的机会。这个“般舟”这一词,不是不要说,严格意义上来讲要高举,因为有众生听到般舟一句心生欢喜都有那样无量的功德。当然如果有众生诽谤,这个过失非常巨大。还是再重复一遍,其实你对般舟三昧说三道四没有关系,不能损害般舟三昧分毫啊,一分一毫都损坏不了,但是你自己的过失可就多了,太不值得,太不值得。因为般舟三昧的人心性非常坚固、非常坚勇、非常坚定、非常坚毅,他不为所动啊,看都不会看一眼,想也不会想一下呀,但是你的过失就大了。我们在外边表述自己行法的经过的时候,给别人表述般舟三昧的时候,一样啊,要能让众生生欢喜心,不要轻易去表述般舟三昧里边的这一些可能产生负面能量的东西。不要去讲“啊,般舟三昧好是好啊,那苦痛可是不得了不得了,简直让人受不了,真让人受不了”。这些话就断人法身慧命啊。所以这个就非常重要!
你看,佛就怕你们不随喜功德,还讲“如彼过去一切如来”,“如彼当来一切如来”,“如彼现在一切如来”,这样给你郑重其事的说三遍,叫你务必生随喜功德心,又讲那么多地方。刚才又讲了,他不讲比方,就讲如果有千由旬以内,两万公里以内——地球的直径有没有两万公里啊?两万公里,从赤道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有没有两万公里啊?大家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反正都挺远的啊。两万公里我印象当中好像没这么大,那就是说地球上有般舟三昧的地方大家都得去。要随喜到这个程度。
所以我就讲,我就看到这部经典的时候,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内心深处对这个随喜和这个诽谤……这也是两面:随喜,那就得功德;不随喜,就是某种程度的诽谤啊。那佛告诉你随喜能生这么多功德,你都不能生个善意,都不能生个好意,你说你是不是谤佛啊?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诽谤啊。
其实我第一次得般舟三昧巨大利益,感到功德八倍十倍增长的一次,是什么缘故呢?我不是讲了嘛,当时我在大觉寺,不是我搞的,人家搞一场法会,有上万个莲位——写了上万个黄牌位,那是收人家钱的,三千多个大牌位,一张牌位收300块钱,七千个小牌位也是一个牌位收70块钱还是30块钱,我忘了。收钱了,结果导致100多个法师三分之二的法师倒下了,主法法师也倒下了。我当时发心用般舟三昧超度——那时候用放蒙山来超度这些鬼魂。因为我一直就有个想法,我说般舟三昧这么殊胜,为什么不用般舟三昧来度众生呢?为什么不用般舟三昧来度这些冤亲债主,这些鬼魂呢?我一直有这个想法,但是一直没有什么实际的行动。这一天我看这些法师都倒下来了,我突然发了一个善心,我说,让我倒下吧,把他们都弄起来,然后来度这些众生吧。发完了,说句老实话,我后悔啊,不瞒你们讲,我很后悔。为什么后悔啊?晚上,深夜我就起来经行绕佛,我就走到那个地方。那个牌位可不像我们这样放,那很恭敬的,每一个大牌位前边放一座莲花灯,灯前面再供一瓶净水。我们那是怎么做的呢?那个矿泉水瓶子,摆上水,然后把那个牌位往上面一套,就是一个牌位。牌位前面供个莲花灯,灯是七彩的,可以换的,每一个七彩灯前面再供一杯净水,然后一个牌位一个牌位都这样。你想想看,壮观不壮观啊?三千个牌位“哗”一溜儿一溜儿一溜儿这样摆过去,整个那个殿全是黄牌位,周围全部填的密密麻麻的,从上到下全部贴的满满的,贴的满满的。那整个地方就是个鬼的世界啊,往那跟前一站,哇,鬼森森阴森森的吓人哪,我马上就后悔了。我说完蛋了,我说我何德何能来救这么多鬼,这一个鬼给我难堪我就完蛋了,你说这万把个牌位上的鬼有多少啊?每个牌位可不是一个,咱们就讲几个,那就几万个鬼啊,百分之一就几百个,这我不是死定了,就后悔了。当念一念,我说我要是后悔了,我就是谤佛。当时这样想的啊。我这不是谤佛嘛,佛说这般舟三昧能令千八百亿人诸天阿须轮鬼神龙人民得须陀洹果。得须陀洹果多好啊,他就离三恶道了。那我要是不做就是不信啊,不信就是谤佛啊。谤佛的事不能干啊,死也不能干!就是这一念,就是这一念信,不能谤佛,如果我不去做我就是谤佛啊,不相信佛说的话。这就一念不肯诽谤佛法故,坚持下来。那最后怎么办呢?这还是没信心啊,虽然说不能退,但还是没信心啊。自己何德何能能救这么多鬼啊?见都没见过这么多鬼,哪敢救,哪想着能救?没有信心。那怎么办呢?救不了,救不了肯定死定,死定也搞不定,那怎么办?最后想,搞别的搞不定,念佛搞得定,也不是说念佛能搞定这些鬼,没有这个信心,就是说自己死得别难看,念着佛死了就行了。就是这一念清净,守住念佛,最后顺利过关。然后功德力,那是第一次感觉到至少八倍以上的增长啊。那个时候才感觉到什么叫念佛,什么叫舍命忘我念佛。这就是我以实例告诉大家,不要诽谤,不要谤佛,要生随喜心,不要随随便便去对般舟三昧表这个法表那个法,尤其不要表负面的法。我是告诫大家特别小心在意啊。
这个法,其实这个真正的大德是非常生欢喜心。我见了很多大德,这些大德都给我们非常大的恭敬,但是有些大德对我们般舟三昧说三道四。其实说句老实话,我很感恩别人说三道四。为啥呢,有人说三道四我们就得多份小心多份谨慎。小心谨慎才能成就啊,不小心不谨慎成就不了,所以为什么一直告诫大家不要追求神通,不要追求感应,不要追求名闻利养呢。这就是得益于有些大德批评我们的缘故啊。所以说他骂我们其实没有关系,对我们是一个好事。但是呢,人家这么成就我们,所以我们也得说一句公道话告诉他,你不要轻易的去责骂,去说别人的不是。说别人的不是虽然成就了别人,但是你自己毕竟要承担因果,这个诽谤的罪业实在是不划算。我就非常感叹这句话,所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想法。一定要发随喜心,避免诽谤这样的事情。
『复次贤护。假彼菩萨。或欲须离彼法师者。常当知恩。常当念恩。常当报恩。何以故。贤护。以是法师宣讲因缘。令斯经典久住不没。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复次贤护。若有菩萨。为是三昧。尚当应往千由旬处。况复随近城都国邑聚落空处。或山野中。”就是说,你应该往两万公里远的地方来求这个般舟三昧,何况附近的城都国邑聚落空处,何况那么近的地方呢?哪怕是这个城市里边也好,乡村也好,空旷的山野当中也好,你们都应该去求此般舟三昧,“而当不往听受读诵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也”?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
“复次贤护。我今语汝。若有菩萨。为三昧故。即能往至千由旬所。”这就讲了,你去了一千由旬、两万公里的地方,可是上当受骗了,“乃至不得闻是三昧。”说是有般舟三昧的法会,有般舟三昧,去了是个骗局,没有。“而彼菩萨。虽复不得闻是三昧。”就是说这个菩萨来这参加法会了,也没得到,没得闻,没听说讲般舟三昧的事。“于是法中。念求善根。”说这个人肯跑两万公里这么远来求这个般舟三昧,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这种善根,这种精进,这种不懈怠、不懒惰,“于是法中。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汝应当知。如是之人。”说这个人能这么发心,能这么真诚,能这么精进,能这么没有懈怠,没有懒惰,来勤恳地、勤奋地、勇猛地来追求这个般舟三昧。“汝应当知。如是之人。”说这种人呢,你知道吧,“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说这个人他这份心、这份心态、这份真诚的状态,“则为已得”,看到了吧?不是没有得到,不是将要得到,“则为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说这个人他念求善根,“当发精进。莫即懈惰”,就是这个善根,就是一念求般舟三昧之心,就已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为他广宣”呢?一念随喜,这种随喜的功德都这样大,何况听闻、受持、读、诵、思惟、修、习和为他广宣?
『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贤护。汝今当观彼菩萨辈。闻此三昧已。而能受持思惟修行。即得尔许大功德聚。乃至求已。不能得闻。亦当具足几大善根。若闻不闻。皆为已住不退转地。”就是说,你来到这个地方,不管你听说了还是没听说,听到了还是没听到,有还是没有,你只要闻到般舟三昧,有这样大的真诚心,有这样大的求取心,有这样大的精进心和不懈怠不懒惰之心、这样勇猛之心,不管你来到这儿有还是没有这种法会,“皆为已住不退转地”。就像你们来了,都跑到般舟三昧这儿来出家了,来紧跟当常随众了,“皆为已住不退转地”,你们已经住于不退转地了,将来“毕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闻已。读诵受持。思惟修习。广为他说。亦令多人闻已诵持。修习思惟。炽然流布也。”
这是随喜功德至极,随喜到什么程度啊?随喜到两万公里以内有般舟三昧的地方你就来求取,哪怕是个骗局是假的,你也去追求,就有这么一念至诚的心啊。我想着当年学这个般舟三昧的时候,在这个网上发疯一样去找啊,找般舟,找般舟三昧,找一切般舟的资料,找不到啊。找一个资料,真是欣喜若狂啊。如果找两个资料,那就是说乐上眉梢啊。如果能有三项以上的资料,那简单是如饥似渴,绝对不会放过它,一定要反复读多少遍哪。包括现在,有人给推荐一个般舟三昧的网站,或者一个般舟三昧的资料,哦哟,我只要看到有新的东西,那真的是不得了,如饥似渴,看几遍都不够。那天有个居士给我送来一本书,鸡足山上慈下法慈法法师写的一本般舟三昧的行法手册。我拿到一看,我这个高兴啊,看了三遍五遍都不止,反复去看,看别人怎么讲的怎么说的。哎哟,高兴啊。哦,原来人家这么想,原来人家这么说的,非常高兴。这个就是说,这份心思啊,要有这样的心态。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就讲偈子了,就是反过来,换个角度来讲这个随喜功德。
『我念过去有如来。号师子意人中上。彼时有王为众首。亲往诣佛求三昧。』
“我念过去有如来。”过去有一位如来佛,号师子意如来,“号师子意人中上。”“彼时有王为众首。”当时有位转轮圣王,为众人之首。“亲往诣佛求三昧。”亲自来找师子意如来,求此般舟三昧。
『时大智王得闻已。欢喜遍满不可宣。
以手持宝奉散之。供养人尊师子意。
内心思惟发是言。我今归依无上觉。
为诸世间作饶益。唯愿善说三摩提。』
“时大智王得闻已。”这个转轮王闻到这个般舟三昧以后,“欢喜遍满不可宣。以手持宝奉散之,供养人尊师子意。”当时非常欢喜,就以一手持一把宝贝供养师子意如来。“内心思惟发是言。”内心里面就默默的发誓:“我今归依无上觉。”我今天皈依在至尊无上的师子意如来的门下。“为诸世间作饶益。”为了利益广大世间,“唯愿善说三摩提”。
『时王兴建此业已。舍身还生于彼宫。
寻得值遇宝比丘。大德名闻满十方。
彼闻比丘善说时。心生欢喜无称量。
即以胜妙众宝服。答彼比丘为菩提。
复与数千众出家。供养承事彼比丘。
经历满于八千岁。为求如是三昧故。
彼唯一说不再宣。闻受深妙如大海。
尔时心智都无倦。求此如实胜寂禅。』
“时王兴建此业已。”就是这样一个至心随喜的心,“舍身还生于彼宫。”还生于转轮王的宫殿,当了王子。“寻得值遇宝比丘。”又碰到了一位比丘叫宝比丘,在宣说般舟三昧。“大德名闻满十方。彼闻比丘善说时。心生欢喜无称量。即以胜妙众宝服。答彼比丘为菩提。复与数千众出家。供养承事彼比丘。经历满于八千岁。”就是说承事供养了八千年。“为求如是三昧故。”很多人看到这个地方非常感动,说他们供养这位讲般舟三昧的法师八千年哪,供养了八千年,说我们相比之下太干啥了。“经历满于八千岁。为求如是三昧故”。“彼唯一说不再宣。闻受深妙如大海。尔时心智都无倦。”“求此如实胜寂禅。”这个是真实的、如实胜寂禅,胜妙的、寂灭的、甚深的禅定。
『彼辈如是修行已。值遇诸佛大威雄。
具满六万有八千。其间亦闻此三昧。
余世供养复承事。六万八千亿世尊。
所闻深妙悉随喜。斯由师子如来故。
彼王如是具修行。终得成佛号坚进。”』
坚固-精进-如来。
『教化众生无量数。所在生死皆远尘。
从王出家数千众。亦同得佛名坚勇。
德声遍满于十方。闻三昧名证大觉。
何况复能为他说。不染著彼诸世界。』
我们老讲“迅离五浊生净土”:不要染著此世界,才能到达彼世界;离开此世界,才能到达彼世界;放开此世界,才能到达彼世界。
『当更广显妙思惟,若斯三昧诸佛演。
若知三昧百由旬,为求菩提诣彼听。』
如果知道般舟三昧,百由旬内——两千公里以内,有般舟三昧的地方,为求菩提都应该前往去听。
『于言教中莫辞倦。闻者功德不可量。
若至于彼不得闻。尚获若干诸福聚。
何况闻已思说者。唯当速求此三昧。
当念彼具梵德人。亲近承事勿生厌。
谁比丘所有此经。即当诣彼修供养。』
“于言教中莫辞倦。”于这个所言所教当中的任何一句话,都要不辞辛苦,不辞疲倦。“闻者功德不可量。若至于彼不得闻。”到了那个地方你没有听闻,没有得到那个般舟三昧,“尚获若干诸福聚。”还是能获得若干所有的福报,所有的福德都会聚集。“何况闻已思说者。”你要闻到了以后,又去思惟,又去宣说,又去修习,那这些人,他的功德就不可思量。“唯当速求此三昧。当念彼具梵德人。”梵德王子啊。“亲近承事勿生厌。”告诉你承敬法师,亲近师父的办法、法则。亲近承事,你要“当念彼具梵德人”这个梵德王子,像当年一样,要“亲近承事勿生厌”,不要生厌离之心。
“谁比丘所有此经,即当诣彼修供养。”这是讲的师徒关系,师徒关系的法则。你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讲的,当随逐法师一年,甚至是二十年,甚至尽形寿。我们很多人发心要随师十年。就是说,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你和法师的关系是要把自己灭掉,当舍自心,当舍诸所为事,然后常常随顺法师之意,尽心承事,不得违教。时间、空间、物质这些都说了,你要做什么,也说得很清楚。这些东西是一个修行,你只有通过这样一种练心的方式……这是一章啊,第二章、第十六章又是专门讲师徒关系的。通过这两章,主要是叫你在师徒关系当中,在具体的修行承事供养——承事师父、修供养的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一个真正得法的心态。以此得法之心,承受法师之教,然后才能够圆满成就,才能圆满成就。好,这是讲的这个,挺有意思啊,在最后的时刻讲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
好,这里我再补充一点,这个是我的恩师上常下福大和尚给我的教诲。当时我跟大家一样,有非常强的思惟之心观察之心,一直在想啊,“视师如佛,我就要看这个师父是不是佛”。看这个师父是不是佛,实际上叫视师长短。然后我就一直在思惟,这个法师是不是我要跟的法师呢?这法师到底如法不如法呢?等等等等。后来师父一句话,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点醒了我。师父讲啊,这师徒的缘是非常难得的,也是因果注定的,你这一辈子不是有很多师父,就算是暂时的一个师父,也是因缘决定的。那么,要想你有一个好师父的果报,要想有一个如佛师父的果报,你要永远有一个视师如佛的心。视师如佛的心,才能够让你具足这种果报。如果命中注定你这辈子遇不到一个如佛一样的师父,你把所有碰到的师父当佛来敬,当佛来恭敬,当佛来承事,那么未来世你一定会得到这个如佛一样师父的果报。换句话说,好说歹说啊,你要修这个视师如佛的心地,你的视师如佛的心地成就了,你才具足碰到一个如佛一样师父的果报。你具足视师如佛的心地,你才能得佛的受用,你才能有成就。所以这个非常重要,这叫视师如佛。这句话呢,就是让我们就算你这辈子你没碰到佛,你也要视师如佛,要培养自己这样的心地。你拥有这样心地的时候,你碰到的不是佛,也会得到佛的受用。当你不具足这样心地的时候,就是碰到佛,你也不得受用。
我们今天下午的时候做了个小小的法事。我们有一位大德说,是他自己讲的啊,当年是释迦佛门下的一位大比丘,后来由于染著于情欲,染著于情,堕落,落入凡间,落入畜生道,当了一个狐仙3000年,现在附在人的身上。这个种种吧,这些东西告诉我们,修行啊,碰到佛,你没有那样视师如佛的心地,你还是不得受用,还得转入畜生道3000年,还在迷于这个世间,迷于情,迷于这个色身。“我就喜欢她呢”,喜欢这个女的。我说,“你为什么恨她呢?”他说,“我喜欢她,她又不知道,傻乎乎的”。我就问他,“你喜欢她,她知不知道你啊?她3000年前还记得?隔阴之迷,隔世之迷啊,早就忘了,她也不知道你是谁。”他说,“对啊,她也不知道我是谁”。我说,“你看看,你给自己设了个套,你爱她,她又不知道你爱她,对不对?她是个人,你是个狐仙,她哪知道你啊?3000年前的事她能知道?300年前、100年前的事她都不知道,你非要要求她这个那个。你看看,你自己设的局啊,自己在这个局里永远不能解脱啊。你看,你就是遇到佛又怎么样呢?遇到佛,你没有一个视师如佛的心,照样轮回,照样堕落。”而且他说,“我就不想放过她,我就想生生世世的控制她,永远的控制她”。“永远控制一个傻瓜,有什么意思呢?永远控制一个傻瓜,永远在这个傻瓜这儿得不到回应。”“哎呀,我就剜她的心,剜啊剜啊剜”。“你剜吧,剜来剜去又怎么样呢?她还是不明白啊,是不是?还是不明白。没有任何意义啊!自己给自己设了个局,设了个套,自己往里边钻。”“我恨死她,我恨死她,爱死她,爱死她……”“你恨死她也好,爱死她也好,都是自己不能自由啊,都是自己愚痴啊,钻在里边出不来,永永远远出不来啊,自己恨自己,自己给自己演绎很多故事啊。”这是真实的。所以说,你没有视师如佛的心地,遇到佛也没有用,不能成就啊。这都给你们表这个法的。
觉寤品第十六
“觉寤”,就是说你醒了,恶梦醒来了,觉悟了,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恶梦,五欲六尘之梦,终于觉悟了,终于开悟了。这个时候是个什么状态?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念往昔过多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这个时候,世尊就继续给贤护菩萨说,说贤护菩萨啊,“我念往昔”,我在往昔的时候啊,“过多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有一尊佛应世了,“名萨遮那摩如来应供等正觉。十号具足。”
『时有比丘。名曰和轮。于佛灭后。称扬广说是三昧经。』
在这个佛的时代,有一位比丘,名曰和轮比丘。“和轮”,这个很有意思啊,“和”,和气之和,“轮”,法轮之轮,你要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啊。这个和轮比丘,“于佛灭后”,在这个佛灭度之后,“称扬广说”这个《般舟三昧经》。
『我于尔时。为大国王。一心专求是妙三昧。即于梦中。闻有告言是三昧处。既觉寤已。遂便躬诣比丘师所。求是三昧。因请法师剃发出家。为求听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轮法师。备经三万有六千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
“我于尔时”,释迦牟尼佛讲啊,我在那个时候,这是讲释迦牟尼佛的往事,就是释迦牟尼佛和般舟三昧的关系。第一个,他讲和燃灯佛,在燃灯佛所得到的般舟三昧。又说我于往世之时,是一个大国王,这个大国王“一心专求是妙三昧”。我是个国王,我就一心专求,专精、专门、专心来求这个般舟三昧。“即于梦中”,在做梦的时候,“闻有告言。是三昧处。”梦里边就有人告诉他,哪个地方有般舟三昧。“既觉寤已”,他在梦中觉悟了,就来“遂便躬诣比丘师所。”就来到这位和轮比丘的处所,来求这个般舟三昧。求到什么程度呢?“因请法师剃发出家。”就剃了头出了家了。“为求听受是三昧故。躬用承事和轮法师。”又来躬用承事。不是说一般的求啊,他是躬、用、承、事,在这里鞠躬尽瘁,恭恭敬敬来做一切事,承担一切责任,“躬用承事和轮法师”。“备经三万有六千岁。天魔障蔽。竟不得闻。”就是说,恭敬师父恭敬了多长时间呢?三万六千年。“天魔障蔽。竟不得闻。”你们仔细体会一下啊,是哪个天魔,怎样的魔障蔽了他,不能得闻般舟三昧,“竟不得闻”?
『时佛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我今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无得赊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失所。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
“时佛。”就这个时候,“复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言。”说我告诉你们四众弟子。“我今语汝。汝等当应急疾听受是三昧王。无得赊迟。亦无忘失。善承事师。无令失所。求是三昧。以得为期。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其实这句话点到要害了。“我今语汝。”说你们啊,应该“急疾听受是三昧王。”何谓急疾听受呢?听还要受呢?你要听了去做了,叫听了受了。听了你不着急,听了你还生退心,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下边讲了,“无得赊迟。亦无忘失。”你们检讨一下自己,听了没有?受了没有?有没有疾?有没有急疾?有没有赊迟?有没有忘失?“善承事师。无令失所。”有没有善承事师啊?有没有把师父的慈悲当回事呢?还是不当回事?“无令失所。求是三昧。以得为期。”不退转哪。不是说今天求一下,明天就生退心,我再出去转一圈儿吧。你们仔细体会啊,这非言语可以表达,急疾听受,不得赊迟,不得忘失。你们自己检点自己:有没有赊迟?有没有忘失?什么时候忘了?什么时候失了?什么时候疑了?什么时候惑了?什么时候生了动摇之心?什么时候在停滞不前的状态?什么时候你还往后退一点?有没有善承事师?如果你有赊迟,你有忘失,你不善承事师,你不积极听受,你就是天魔障蔽,天魔就是这样障蔽你。你就是经过三万六千岁,你也不能真正的听闻般舟三昧。
何种精进呢?“若经一劫。乃至百千。不生懈心。无不得也。”你要有精进之心啊,精进到什么程度呢?一劫时间的精进,乃至百千劫的精进,不生懈怠之心。如果你生懈怠之心了,那就是天魔障蔽的一种,你不生懈怠之心了,天魔就不能障蔽你。如果你有懈怠之心,你就往后晃吧,晃个三万六千年,还是不能得三昧,所以懈怠之心的危害极其的严重。如果你能“急疾听受是三昧王”,不赊迟,不忘失,善承事师,然后你有一劫、百千劫不生懈心的金刚之心和勇猛精进,“则无不得也”,般舟三昧不可能得不到。“无不得也”,所有三昧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得到,无不得也。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常随逐师。不得远离。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及以一切金银珍宝。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无所爱惜。如其自无。乞求而与。趣得三昧。勿生厌心。』
“贤护。若人一心求是三昧。”如果有人一心来求这个般舟三昧。“常随逐师”,常常随师学,常随师学,“不得远离”,又讲师徒关系了。“常随逐师。不得远离。”怎么样不得远离呢?“当设供养。所谓汤药饮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可以理解为一切物质的供养,一切师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供养。“及以一切金银珍宝”,这是讲的货币财富。“凡是资用。尽奉于师。”没有我,尽奉于师啊。“无所爱惜”,没有任何爱惜的成分。“如其自无”,如果他自己没有,供养师父,自己没有,“乞求而与”,要去乞,要去求,乞来了以后,再去“尽奉于师。无所爱惜。”“趣得三昧。勿生厌心。”不要生任何的厌离之心、犹豫之心、疑惑之心,勿生任何的厌离之心。
『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又承事师。如奴随主。如臣事君。事师亦尔。斯人如是。疾得三昧。』
“贤护。且置如斯寻常供具。”说不单单是这种寻常的供具,供养的器具物质,就刚才讲的汤药饮食衣服床敷种种众具,不是这些寻常的供具。“夫求法者”,说求法的人呢,“师若有须”,师父如果有需要的,“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奉于师。”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如果师父需要,“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就是割下自己的肉来供养师父。以前历史上有这样种种的案例,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师父如果需要自己的命,尚无有任何的丝毫的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何况外边的一些物质,一些此世界的东西呢?“贤护。其求法者。承事法师。将护随顺。其事若此。”就是承事法师啊,这样一种心理的状态,这样一种随顺的关系,这样一种供养的心态供养的关系,其事大概若此。“又承事师”,承事师,怎样承事呢?“如奴随主”,如奴才随顺自己的主人。“如臣事君”,就像大臣来承事自己的君王。“事师亦尔”,就是事师要这样去恭敬、供养和承事自己的师父。“斯人如是”,如果这个人能如此去做,如此的心地,如此的心态,如此的心境,“疾得三昧”。
因为师父是什么呢?师父是般舟三昧之师,师父传播的是般舟三昧,师父的行住坐卧无不体现这一特征。如果你有对师父有这样的心地,这样的心态,然后你做别的做不来,那么你做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做得到。你通过这样来做,这样来调适自己的身心。这样的一种身心状态,可以“疾得三昧”,你可以和师父的法相应,可以“疾”——最快速的、最迅速的、最圆满的疾得是般舟三昧。
『得三昧已。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
“得三昧已”,得到这个般舟三昧以后,“当念忆持”。忆,回忆,思惟。持,持守,坚持。“当念忆持”。“常念师恩。恒思报答。”你有常念师恩恒思报答之心,才有和师父相通,感应道交相通之意。这样相通感应道交,才能够真正的体会法味,才能真正的得到法。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其福虽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书写一偈。所获功德。无可校量。』
“贤护。是三昧宝不易可闻。”不容易听闻到啊。你看看这儿,释迦牟尼佛讲,我三万六千年天魔障蔽都没有听闻到啊。“不易可闻”啊,闻到般舟三昧以后要非常的珍重,非常的珍重。“正使有人过百千劫。但求闻名。尚不得闻。”你看这个三万有六千年没有听到般舟三昧,还有的人百千劫都听不到般舟三昧,连般舟三昧的名字都听不到啊。“但求闻名。尚不得闻。何况闻已。书写诵持。转复为他分别说也。贤护。假使恒河沙数诸佛世界。盛满珍宝。持以行檀。”就是恒河沙数诸佛世界装满七宝去布施供养,它的福报虽然巨多,“犹亦不如闻此经名。”你都不如听说过《般舟三昧经》的名字。有一部《般舟三昧经》,你听闻这个经的名字,或者书写一偈,书写其中的一个偈子,“所获功德。无可校量”。
最后讲的觉寤品,就是告诉你,他是这样一种觉悟。什么觉悟啊?就是告诉你:师徒关系,要视师如佛。怎么样视师如佛?怎么承事师父,善承事师呢?事师的法则是这样。如果你视师的法则做不到做不透,就是天魔障蔽。然后天魔障蔽,你就闻不到般舟三昧。你闻不到,当然也就没有书写,没有读诵,没有忆持,没有修习,也没有为他宣说,后边的就全部都没有,就这么个意思。这是真正的真实的觉悟。修行般舟三昧,重在调适自己的心态,调整自己的心地,把自己的心态和心地调整到如斯程度。何种程度啊?一切物质供养,时间上、空间上、态度上,“常随逐师,不得远离。”不能远远的离开师父。你是师父的徒弟,结果师父的开示你不听,你不闻,问“听了多少”,不吭声,好像自己都已经知道了,不是这样。“当设供养”。怎样供养?物质供养的法则,有了要供养,凡是资用尽奉于师,不得有任何保留,无所爱惜。“如其自无”,自己没有,“乞求而与。”你求来要来供养,求不来怎么办?“夫求法者。师若有须。乃至应当自割其身肌肤肢体。供奉于师。师若须命。尚无爱惜。况余外物而不奉师。”随顺师父,“如奴随主。如臣事君。”如果你能调适自己的心态达到这样的境地,那么“疾得三昧”,没有不得的道理,没有不疾得的道理。等等。这个自己反复去读,反复去体会。
这个修行,就是说我们修别的很难说,但是修自己,修自己和师父,承事师的,善承事师,这个要做得到。做得到,就算师父不是……你要修得到这样的心态,才能和佛感应道交,你要修得到这样的心地才能得佛受用,才能疾得三昧。这个心地本身就能疾得三昧,这个心地本身就是依法而住,如法而行。当你具足这样的心地的时候,师父和你之间就有一个能量的流动。你要是这样去承事,事师,师父是不是欠你欠得最多啊?是不是啊?这是你最好向师父“讨债”的方法,师父就“怕”这一招,知道了没有?那这个时候,师父就只能教你佛的东西,不能教你任何世间的东西。因为什么呢?不敢教别的东西,因为这个帐太重了,知道吧?太重了。这是方便说啊。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又重新说一个偈子。
『我念过去无量时。具足数满六千岁。』
就是我在无量劫以前,我承事于师具足六千岁。
『常随法师不暂舍。初不闻是三昧名。
有佛厥号为至诚。时彼比丘名和轮。
其于世尊灭度后。比丘广说是三昧。
我时为彼天下王。梦中闻告三昧处。
和轮比丘常宣转。王当听受是妙经。
从梦寤已即推求。躬诣比丘请三昧。』
他有一个梦的比喻啊,说做了梦,梦中人家告诉他讲般舟三昧的地方,他在梦中觉悟了。就像我们世间的做了一个梦,从梦中真正启发我们自己的觉悟。然后觉悟之后,那就讲觉悟之后的事了,要“躬诣比丘请三昧。”要鞠躬尽瘁,要有一个谦恭的态度来请这个般舟三昧。请这个三昧要请到什么程度啊?
『遂舍王位而出家。恭敬供养不暂休。』
“遂舍王位而出家。”连王位都要舍,那么家庭、一切物质财富、一切六亲眷属,一切之一切都应舍离。“恭敬供养不暂休。”连暂时的休息、暂时的间断都没有。
『经历三万六千年。但愿得逢彼宣流。常为天魔来固扰。终竟未果一听闻。』
你们自己来好好体会,“常为天魔来固扰。”什么东西能够干扰我们,让我们得不到般舟三昧呢?连听闻都不能听闻呢?而且能够干扰我们三万六千年呢?我刚才给你们解释是我的解释,你自己体会一下,那天魔是什么魔呢?怎样就魔了呢?怎么就能阻碍我们去听闻般舟三昧呢?
『是故比丘比丘尼。诸优婆塞优婆夷。吾故诫汝此诚言。』
我郑重告诫你们四众弟子。
『汝当趣持是三昧。其欲敬承彼法师。』
这讲了,我总结我三万六千年没有得闻般舟三昧,我得到一个结论,什么呀?就是我没有视师如佛,就是我承奉法师不够。怎么样不够呢?什么东西没修好呢?就讲了,“敬承彼法师”做得不好。做的怎样不好呢?
『若经一劫及多劫。备奉药汤诸妙膳。求闻如是三昧经。』
告诉你们,无论如何啊,要把这个衣服汤药,这个好吃好穿的、好用的,一切物质世界的诸众具,要好好的供养师父供养法师。
『又办亿数众衣服。床敷灯烛及诸珍。
精勤如是不觉疲。为听如是妙三昧。
比丘自无当乞奉。乃至身命无吝惜。
何况余物有惜心。如是求者得三昧。』
“求闻如是三昧经,又办亿数众衣服。”刚才讲吃的,这里讲衣服。“床敷灯烛及诸珍。”这里讲各种各样的珍宝。“精勤如是不觉疲。为听如是妙三昧。比丘自无当乞奉。”如果你自己没有,讨也要讨东西来供养来奉献。“乃至身命无吝惜。”乃至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性命都没有丝毫的吝惜。“何况余物有惜心”,生命都在所不惜,何况物质呢?“如是求者得三昧。”你有此供养之心、恭敬之心、奋不顾身之心、毫无保留之心、剔除一切物质世界之心,“如是求者得三昧”。
『受恩常念思报恩。智人闻已应广说。亿那由劫专精求。斯妙三昧尔乃闻。』
你要有刚才的承事之心、供奉之心、供养之心,还要有“受恩常念思报恩”,感恩之心、报恩之心、思恩之心,这样一个心态。还要一个“亿那由劫专精求”,专门的、一心的、专业的、专诚的、勤恳的、精勤的去追求,有这样的心态,“斯妙三昧尔乃闻”哪,这个时候你才能听到般舟三昧,否则你听到了也闻不到,有天魔障蔽。
『假使恒沙诸世界。盛满珍宝用行檀。
能于是中说一偈。此人功德过于彼。
正言宣说一偈者。过于诸劫那由他。
何况闻已能广传。斯人功德不可说。
若人乐行于菩提。当为一切求是法。
必能正觉无上道。闻已安住斯定中。』
“假使恒沙诸世界”,假使有恒河沙数的世界,“盛满珍宝用行檀”,就是把这里边装满七宝去布施供养诸佛。“能于是中说一偈”,能在我的记忆当中你说一句话一个偈子,或者闻到般舟三昧的名字,听闻般舟三昧的经名。“此人功德过于彼”,就超过刚才佛所说的功德。“正言宣说一偈者。过于诸劫那由他。何况闻已能广传。斯人功德不可说。若人乐行于菩提。当为一切求是法。必能正觉无上道。闻已安住斯定中。”
这就是觉寤品,告诉你,真正的觉悟;告诉你,承事法师的准则;告诉你,你别的东西修得不究竟、不圆满可能真的没有办法,但是善承事师视师如佛,要修圆满。修行最主要的修行自己的心地,修行心地最好的方法是善承事师。善承事师要培养承奉师的一个心态、心地和要做的事情如何,都讲了。
嘱累品第十七
最后一品,《嘱累品第十七》。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三昧。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广为世间分别演说。宜善书写。安置藏中。』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三昧。”首先讲信,要有净信者,信是前提,信为道元功德母。“净信者”,净,清净之信。
“常当精勤听此三昧。”就是听此三昧,要精、要勤、要常,“常当精勤听此三昧”。你们应该经常去诵读这部《般舟三昧经》,经常去听这部三昧经的相关的开示,要做到常,要做到精,要做到勤。
“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闻到三昧以后还要受。受还要没有懈怠心,没有散乱心。要闻受。受持这个般舟三昧,不懈怠、不懒惰、不散乱。那么你们去总结,看看自己受没受。既要听闻,也要受。受了以后还要读,还要诵。读,是指用心把它读出来,用心去读。诵,能够达到诵的程度,不看书也能诵,叫诵。“读诵”,读是一个层面,诵是一个方面。“总持”,不单只是诵,诵到自己的心里边去,诵到自己的血液里面去,诵到自己的骨髓里边去,行住坐卧当中,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空间,每一个事件当中,每一个情绪状态当中,每一个环境状态当中,每一个业力状态当中,都能总持般舟三昧的法则。“思惟其义”,能够思维,能够觉照,能够观照,能够从理上修得圆满。“思惟其义”,理圆融。
“广为世间分别演说”,不仅自己思惟得清晰明白,还能为世间分别演说。今天有一位大德跟我反省自己,以前认为自己步法不错,这次跟着出去,结果发现教人家教不来,怎么教也教不会,才知道自己步法不够好。要能分别演说,一说都能说到点子上。
“宜善书写。安置藏中。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就告诉你们啊,我灭度之后……最后嘱累品,在经的最后告诉你们:“常当精勤听此三昧。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广为世间分别演说。宜善书写。安置藏中。”就讲了这个修持般舟三昧的办法、方面、程度,就告诉你在这方面做努力。
『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当来之世。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听受正法。』
“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当来之世。”我灭度之后,“当来之世”,那个时间呢,“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者。”讲的净信。首先是净信,是净信般舟三昧,般舟念佛之信。净信,净信的信心,能够成就的信心,能够专注的信心。那么以此专注之信、清净之信,以此至诚之心,“为众生故,当求多闻”。“为众生故。”就刚才讲的那个广为世界分别演说,能够成就众生。成就众生什么呢?成就众生的般舟三昧,成就众生闻般舟三昧、忆持般舟三昧、修习般舟三昧、赞叹随喜般舟三昧,能够听闻正受般舟三昧。是为这个众生故,“当求多闻”,能让一切众生得闻般舟三昧。“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听受正法。”因为要求得多闻,“当诣诸方”,“当诣”,当去朝拜,去到各方任何有讲述般舟三昧的地方听受正法,当在各种各样的情形下来听受正法。就是说能够指导任何人,能够在任何情形下来指导人得此般舟三昧,“听受正法”。
『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有欲乐者。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故。以如来力加持故。书写如是大乘经典。以如来印。印封之已。然后安置于匣藏中。』
“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有欲乐者。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故。”刚才讲,“有欲乐者”,有欲成就般舟三昧者,“具足信心者”,具足成就般舟三昧(信心)者,“摄受正法者”,摄受般舟三昧正法者,爱乐般舟三昧正法者,总持般舟三昧。“为如是等广宣说故。”能够给所有众生广宣此法,能够给各类众生应机宣说,能够非常对症非常应机,一下就说到法,说到根本处。“以如来力加持故。”以如来力加持的缘故。“书写如是大乘经典。”来书写这部大乘的经典,这部典型的大乘经典。“以如来印。印封之已。”这讲如来印了。“然后安置于匣藏中。”把它藏起来,以利后人。
『贤护。是中何等为如来印。』
何等为如来之印,这是最后讲核心的东西了。
『所谓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无造作者。未曾有。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苦因尽。有尽。一切烦恼尽。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者能受。』
“所谓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没有造,没有作,无有造作。“无造作者”,也没造作之人。“未曾有。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苦因尽。有尽。一切烦恼尽。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者能受。”这就讲的如来印。
如来印第一句就讲“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无造作者。”现在世间有种传言,说我们的步法不对,说我们的步法震后脑勺,就说我们这个步法造作,作意太强。人家批评其实很好,就是说他这个批评,人家没有错。如果你造作了,你特别造作,就和法不相应,他批评倒没有错。但是,他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为什么呢?他看到了世间所谓流传的般舟的步法,那么我们有一个策略,在开始的学步法的时候,我们针对大众不能喊不能踏的现实,我们特别为了矫正大家,我们说“哪壶不开提哪壶”,因为大家平时没有大声念佛过,所以要想达到比较好的深入的体验,我们提出“大力踏,用力喊”,这是这样一个方便善巧。因为大家无始劫以来这个身体都不肯提起来,现在很多人提都是这样提的,用脚来提的,他身体还是提不起来。针对这样一个情况,所以我们特别提出来要把身体提起来。用方便说,我们就打了个比方,这个比方打的不好,所以有些坏词不能用,用了以后容易导致人的误解。我说“僵尸跳”,僵尸是身体全部提起来的,是为了说明把身体提起来这个说法。结果有的人就攻击我们都是“僵尸跳”,当然人家攻击我们也是好事,告诫大家,别像僵尸一样去跳,所以我特别强调膝盖的部位“直而不僵”,僵了就成僵尸了,造作了就成僵尸了。不造作,无造无作,那这就是自然的。
昨天有一个温州来的菩萨,一个企业家,很搞笑的。我方便说,真有菩萨应世。那他真是个菩萨之心,在太原这个地方听了这个般舟三昧,见了一点点东西,就回去跟人讲,“阿-弥-陀-佛-”,给人讲,教了一大溜儿,带了二千人就开始教般舟了。昨天我去了以后,跑了两个多小时的路程来见我。我说要自然,要无作无求,要没有那么多作意。你看,这样“阿-弥-陀-佛-”。“咦,对啊,这样脚就不痛了嘛,我的脚痛得够呛。”他就讲这样脚就不痛了嘛,这样就自然了嘛,这样就不累了嘛,这样就可以更持久了嘛。我说这个“无作无求,无造作者”,非常重要。
我讲这个脚步要提起来,提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只要把它提起来就可以了。那么又讲到不造作,你要刻意提,脚提的就不自然,脚要把身体提起来累不累呀?就造作了。要头领肩,用头来领,就自然了。头把脚带起来,不要脚把头顶起来。脚把头顶起来就造作,头把脚引起来就自然,这是第一啊。
第二,要呼吸,吸气,吸气把身体提起来,身轻如燕,对不对?呼吸提起来,就自然了,就不造作了。那你要声音造作,“阿~弥~陀~佛~(注:偏重于嗓子发音)”,这个声音就造作啊。你脚踏出来声音,“阿-弥-陀-佛-”,就不造作了,是不是?脚踏出这个声音出来,脚把这个气带出来,气把声音带出来,又雄又厚。你不是带出来,是喊出来,“阿~弥~陀~佛~(注:嗓子发音)”,这个累,不是带出来的,它不自然,就造作。那这就是无造无作,这是声音。那声音你不要使劲“阿—弥—陀—佛—(注:大声猛喊)”,这个声音造作太厉害了。你发这个声音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声音出来,这就无造无作。声音大小的力量。声音呢,你不要作意这个声音清楚不清楚。“阿弥陀佛(示范:刻意喊得清楚)”,喊得清楚,听得明白,作意在声音上了,就造作了。你现在只管把气冲出来,风过铃响。你不要喊得“阿弥陀佛(示范:刻意喊得清楚)”,喊得那么清楚,随便它,风过铃响,还懒得去响呢,响一点儿就算了,就行了,那就不造作了。那么声音怎么出来呢?声音的力度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就可以了。
声音的方式,不作意声音的相。今天那个狐仙,我就问它,那你念佛啊。它说,我不念,我咋念哪,我没有身体咋念呢?他说,这个菩萨有身体啊,她有声音,我得借助于她这个身体我才能念佛。我说你看看,你借助于她身体念佛,我说阿弥陀佛会不会介意你是心念的,还是身体念的啊?你有没有心啊?他说,我有心啊。那有心可不可以念佛啊?可以念佛呀!阿弥陀佛欢喜你那个心念的那个佛呀,还是欢喜你把人控制住用人的声音念的那个佛呀?好,一下就明白了,心就可以念了。他说,我念了一个咒给这个居士,把她的心锁住,她就不能做主了,然后我就可以做主啦。我说,你赶紧解放她呀。他说,我舍不得,实在舍不得,我还是舍不得,我说了我善于说谎,说完了以后还舍不得。我说,你还舍不得啊?我说,你以为你是便宜别人了,其实你便宜的是你自己,知道吧?你把她舍了,你用的是你一颗真心在念佛。现在你用的是什么呢?你把人家的心偷了,犯盗法。你过去是比丘,是不是偷盗啊?都不得戒体,都没有戒。现在你把别人放掉,是救你自己,赎你的罪业。然后你看看你这多麻烦,你心念就可以了,对不对?你现在还要把别人的心控制住,完了还用别人的身体来念佛。你说这本身就是个假的东西,你又控制她,你又迷在那个音声上,你要用此来念佛,多复杂、多累、多烦哪,也是不真诚的,是不是?你啊,放下她,是救你自己,是解你的套,不是去原谅别人。这叫无造无作。
还有一个,你要知道啊,声音不是喊出来的,声音不是唱出来的,是怎么出来的?是吼出来的,是这个气吼。怎样吼呢?大声喊悄悄话。大声喊悄悄话,“阿-弥-陀-佛-”,这样累不累啊?这叫无造无作,无所造作,无造作者。“一切诸行无造无作”。这是讲我们念佛的方法。
当然还有其它的无造无作。比如说有的人整天就喜欢念忏悔,动不动就,“哎呀,我小时候踩死了一条蛇”,“我看见了蛇,我把它杀了”,“我弄了多少个青蛙,弄了多少条鱼”,整天在念忏悔。造作!要无造无作。
昨天我又去了一个地方,很好,很多老人,老人家讲我们要不要上香,要不要请这个菩萨呀?我说无造无作。你以为菩萨你请了他才来呀?你不请他就不来,那是菩萨吗?那是最大的“贪官污吏”,一招呼他就来,不招呼他就不来,是不是?那贪官污吏还得给点钱才来,你都不用给钱,只要听个好听的,“哦,我请你来”,这个不是这样。
我说是因为你们没有正信,为了培养你的信,让你在那讲“香花迎,香花请”,“哎哟,我把他请来了”,是为了安你的心啊,做这个仪轨是安你的心,让你知道诸佛菩萨悉在前立来保护你啦,四大天王、大梵天王、忉利天王、天龙八部都来了。是安你的心啊,你记不住啊,记不住你就来个“香花迎,香花请”,就记住。那你记住了就不用请了,你一心至诚祈请,你只要心念处就来了,就相应。这是讲的这个,要无造无作。
他说回向啊,师父,我们要想这想那吗?我说不需要想,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有这个心,有回向心,就是不回而回,不向而向;你没有这个回向心,你回而不回,向而不向。你开始的时候心量没打开,叫你回向累劫冤亲债主,历代父母师长,一切六亲眷属,一切野鬼孤魂,十方堕胎流产婴灵,“哒哒哒”一大串,拓展你的心量啊,这还是少的呀。我们在正规的回向文里边首先回向谁呀?回向一切诸佛,回向一切菩萨,回向一切大梵天王,回向一切忉利天王,回向一切四大天王,回向一切天龙八部,回向一切念佛行人,回向一切有缘求度众生……这个回向就是拓展你的心量啊,打开你的心量。你有这个心量了,就不用打开了,不用再讲了,知道吧?所以我最愿意念的一个偈子是什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虽然你的“一切”和我的“一切”不一样,但是我有我的一切,你有你的一切,你想到一切就念到一切。你的一切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是周遍虚空尽遍法界的,不仅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是遍覆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的,那就是你的心胸,那就是你的心怀,不回向也回向了,不到也到了。你要是没有这一切呢,你的一切就是这个念佛堂,就是宿舍,就是你的六亲眷属,那就是你的一切。所以这个“一切”,你的心量打开了,这个“一切”就很有意思。“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最简短的回向,也是最具足的回向,不回向了也是回向,是这样啊,“无造无作。无造作者。”
“未曾有。无为。无相。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未曾有”,你只要有曾有,下次就找不见了。我有一个徒弟,整天昏沉的不行。就问我,师父啊,我老昏沉怎么办呢?我就说了一句话,我说,你知道吗?昏沉处,清凉地。我说你只有过了昏沉关,才能找到真正的清凉。一昏沉你就烦恼,一昏沉你就无记,一昏沉你就睡觉,你清凉不清凉,自在不自在?没有清凉,没有自在,不是真清凉,不是真自在啊,真正的清凉是在昏沉处找见的。他说这个有意思,昏沉处,清凉地。他就一个晚上念,昏沉处,清凉地。哎呀,昏沉的地方有清凉地,清凉地在哪儿呢?昏沉处,清凉地,昏沉处,清凉地,一个晚上没找见昏沉,高兴得不得了。告诉我,哎呀,师父我成功了,终于我不昏沉了。因为我以前讨厌昏沉,现在我不讨厌昏沉了,我知道昏沉处有真正的清凉地,我在昏沉中就认真念佛,细致地念佛,仔细念佛,所以我就不昏沉了。一跟我讲,高兴了。第二天,他就找了。哎呀,昨天晚上一个晚上没困,挺好,昏沉处有清凉地。哎呀,越想越昏沉,比以往都昏沉,又找回昏沉来了。他说,师父啊,清凉地找不见了,找见昏沉了。这就是说,这叫未曾有啊,你以为有了,有了你就麻烦了。
“无为”,你只要有所作为,就会有所住,就会有插曲,就会有故事。“无为。无相。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以后你们想修行般舟三昧,想思惟般舟三昧,这给你提供一个准则,你自己总结一下你自己。这里讲“未曾有”,你总结一下你自己,以为哪些“有”啦,后来失去啦。“无为”,你哪些“为”的心?你比如有的人喜欢忏悔业障,听到后边“噌”的一下,是不是众生来找我了。哎哟,今天是不是写牌位写多啦,是不是众生都来找我了?是不是我功德力不够?我这身子骨太单薄了……这都是念众生啊,也是有为。念忏悔也是有为。有的人念恐惧啊,吓得够呛,这都是属于有为。
“无相”,反过来就是有相,你想想你的相是什么相?苦痛相、情绪相、环境相、他人相、业力相、疲惫相……是什么相啊?你有没有相?那个相你怎样破的?有没有破?你去思惟,有没有相?“无相”。
“无想”,那你想想,你想了多少?你都想什么了?当然以前我们讲过种种的例子,因为这个《般舟三昧经》我们讲的时间也不短,这是第十六次了吧?第17讲了。每一次至少讲两个半小时到三个小时,有的还多一些,讲的真够多的,也算不少了。我第一次宣讲这部经典的时候是在上海,在上海讲这部经典的时候每天讲六个小时,讲了三个月,90天,每次5小时吧,讲了450个小时。这次讲了17讲,三小时,讲了51个小时。不管讲多少小时,讲50个小时也不少啊。我们的例子,加上平时(讲的),大家都是常随众,讲的例子太多了。回头我给你们拿一个笔记本参考一下,一个上海的70多岁的老菩萨,记笔记记得认真细致。演开师记得回头给大家传阅一下,看看人家学得多认真、多细致、多仔细,而且讲起来头头是道,她非常熟悉。
你如果能做这样一个归纳:何为无相,何为有相;何为无想,何为有想;何为无依,何为有依;何为无摄,何为有摄;何为无取,何为有取;何为无住,何为有住。这些东西我们都在不同的场合讲过。以后专门搞个专题来讲这个如来印。大家先自己归纳总结,然后我们再给大家归纳总结讲如来印,今天我们先做一个抛砖引玉,来这样去弄。
“一切诸行尽。苦因尽。”何为一切诸行尽?你的行有哪些?尽了没有?苦因尽,你的苦有哪些?苦因尽了没有?你的“有”有哪些?“有”尽了没有?“一切烦恼尽”,你的烦恼有哪些?烦恼尽了没有?
“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生,灭,你有没有超越生灭?你有没有超越生死?你有没有超越苦乐?“无道”,“无道果”,你有没有超越去追求这个果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者能受。”
『如来世尊说此经时。无量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彼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无量阿僧祇诸菩萨摩诃萨众。皆从本国发来至此。咸为听受是三昧者。彼辈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来世尊说此经时。”如来讲完这部经典之后,“无量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你想想看,听闻这部经典生欢喜心,就能得那样无量的功德,所以无量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彼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就有恒河沙数的诸佛世界,“有无量阿僧祇诸菩萨摩诃萨众。”这个菩萨摩诃萨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有无量阿僧祇的一生补处的大菩萨众,“皆从本国发来至此。”皆从他们的佛国、他们的国度来到释迦牟尼佛的座前。“咸为听受是三昧者。”都为了来听受这部般舟三昧经。来了多少人呢?整个舍卫大城,若杖头许者无不周遍,连插根拐杖的地方都没有,任何空间虚空当中连插根拐杖的地方都没有。“彼辈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来听闻般舟三昧的人,都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得到不退转地。
『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种震动。所谓动大动等遍动。涌大涌等遍涌。起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觉大觉等遍觉。乃至边涌中没中涌边没。时此世界。如是大动。』
“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种震动。”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因为诸菩萨都得不退转地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量众生都种诸善根,这个时候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有六种震动。有哪六种呢?“所谓动大动等遍动。涌大涌等遍涌。起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觉大觉等遍觉。乃至边涌中没中涌边没。时此世界。如是大动。”世界的动静是这样子。我们不赞成大家去搞种种的知见、种种的概念,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愿意去了解这个震动的,你可以去查查有关的资料,这里不做过多的解释,不打过多的妄想,否则的话,到时候你会找这个东西。顺道说一句吧,如果你开悟了,会感受到这六种震动,如果你没有感受过这六种震动,千万别说开悟的事,骗人。
以前有一个大德,来找我跟我印证,说他开悟了。我就问他,你有种种什么感受?他说我有这感受那感受,他说我和元音老人的感觉一样。他说元音老人开悟了,我也开悟了。我说可惜你就没有说你这个任何六种震动的感受,一丝一毫,连影子都没有,所以我断定你没有开悟,一定是假的,不是真的。当然这个我们不要去计较,不要去管这个东西,还是讲自得自致,自致成佛,自得成就,自得圆满,不要去管这个东西。这些东西,我们不赞成大家去搞这些概念,搞这些知见。这些概念和知见,只能揪我们的心。尤其你去用世间的语言,用世间的思惟去理解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有极大的偏差,所以我们不做过多的概念的解释,也不主张大家(去搞)。我们主张大家放下疑惑、放下遗憾、放下知见,只作受用想,只想那些自己想明白的东西,只作受用。
我觉得人有的时候最大的愚痴是什么?不管受用,只管疑惑,只管其它的东西。你比如说到了我们这个道场,你说可受用的地方多不多啊?比任何地方都多。可受用的机会多不多啊?比任何地方都多。不说我们没有问题,可是我们偏偏不看受用的地方,不管受用,管其他的东西。你说别人好不好影响你的受用吗?一定能影响你的受用吗?不会的,其实跟你没多少关系。就愿意管别人的是非,管别人的闲事,你管这个管那个,其实你只管受用就是对僧团最大的爱护,你只管受用就能得到最大的积功累德最大的进步。那些疑惑那些是非放在边上,可是我们大家就不懂得放下,偏偏要把这个东西抓住。抓住这个把受用给忘记了,吃死亏啊,吃死亏。你看看尤其是那些发心出家的人,结果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后反而后悔就把前边的初发心给忘了。
最近我们有位大德,据传言……我们不讲是非长短,就这个事表的一个法。说给师父供养了五万块钱。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这五万块钱,有也好没有也好。然后,供养了五万块钱,说师父就给了这个,说师父给了他一串念珠,说五万块钱换了一串念珠,说师父是强盗,说这个僧团的人都是强盗。你看,你供养钱是你的功德,你把你供养钱和别的混为一谈,你还把这个供养和念珠等同起来。我不讲别的,就说你供养五万块钱,你为什么要供养五万块钱?你有多少个五万块钱呢?那是因为你有受用才供养,对不对?没有受用会供养吗?不会供养。那么你有这样的受用,为什么不去管受用,要管别的,把那个受用给忘了呢?我想你一定不是傻瓜,你肯供养五万块钱,一定不是傻瓜。尤其像我们这些常随众也好,出家众也好,那应该说五万块钱不是小数目,为什么把自己受用忘了,把那个烦烦恼恼抓在手上呢?这不是吃死亏了吗?说明你一定有大受用,没有受用不可能你供养五万块钱。为什么不抓你那个可能的大受用,净抓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呢?难道你供养五万块钱的机会很多吗?肯定不多嘛,对不对?肯定不多嘛。尤其是出家人,肯定不多。如果多了,那你可真是富婆富翁富豪了,肯定不多。多了,你是富婆富豪,你不会把这五万块钱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我就觉得这非常典型,既然你有那么大的受用,为什么不去延续它,为什么不去抓住它,要抓这么多的烦恼呢?到最后还说师父是强盗。师父是强盗,也是你拜了个强盗师父啊,也不是师父把你拖来的,要你当强盗的呀,是不是?你看看,从那么大的受用,变成这么不受用,可悲呀,可怜哪,可悲可怜!你供养师父后悔了,没关系,你来找啊,你甭说五万,五十万、五百万我也给你啊,这没有关系呀,犯不着自己造业啊,是不是?师父从来没有要任何人的钱,也不会要任何人的钱,没有这个必要。你以为要你的钱是好事情啊?就像一位138岁的老和尚给师父讲的,我叫你洗脚,你以为我占你便宜?我得给你念3年的佛,才不损我的福报啊。师父要你的钱干什么?没有这个必要啊。你以为钱放到师父这,师父占多大好处?师父无非欠你的债而已。你给师父的是钱,师父欠你的债可不是钱啊,是不是?是这样的。所以说,要管受用,不要管不受用,是这个意思。我们抓住受用,放弃一切,那么我们就能得大受用,得大受用聚,得大解脱。其实,好多东西是自己不肯放下来,放下来就受用了。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尊者阿难。及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商主长者。星德长者子。伟德摩纳。水天长者等。五百人众。并余诸天世人四部众等言。迦叶。我今以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汝等。如是等义。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如来所说修多罗。最胜微妙。第一甚深。于当来世。能与一切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殷勤嘱汝。汝当听受。汝当读诵。汝当忆持。汝当思惟。汝当修行。汝当开发。汝当广宣。汝当解释。汝当尽善。汝当流布。勿令断绝。』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揵连。尊者阿难。及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商主长者。星德长者子。伟德摩纳。水天长者等。五百人众。并余诸天世人四部众等言。迦叶。我今以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汝等。”说我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啦,成佛的一个核心之法就是般舟三昧之法。我把般舟三昧之法,“付嘱汝等。”告诉你们几个,我反复的最后嘱托你们这般舟三昧的五百人众,“付嘱汝等。如是等义。一切世间所不能信。”说这个般舟三昧的要义啊,“一切世间所不能相信”,我讲的这个要义一切世间都不能相信啊。“何以故。如来所说修多罗。最胜微妙。第一甚深。”我跟你讲的般舟三昧修多罗法,这个微妙之法是最胜的,是第一,是甚深的。“于当来世。”说将来啊,“能与一切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般舟三昧之法能令一切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我今殷勤嘱汝。”我今天特别殷勤,特别勤恳,特别提示,特别重要,嘱咐汝等。告诉你们,怎样修般舟三昧呢?“汝当听受。汝当读诵。汝当忆持。汝当思惟。汝当修行。汝当开发。汝当广宣。汝当解释。汝当尽善。汝当流布。勿令断绝。”就告诉你们要:应听受,应读诵,应忆持,应思惟,应修行,应开发,应广宣,应解释,还要尽善尽美,“汝当流布。”要把它宣传出去,“勿令断绝。”这是几个方面。
“汝当听受。”听,听闻。受,受持。听闻受持的过程当中,要反复的读,读到能够熟练地背诵,熟练地诵读的程度。读诵还不说,就算你读得熟练,能够背诵下来。“汝当忆持。”还要不断的回味它,不断的坚持操守,坚持它,依法而住,如法而持。“持”,是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状态,相当深入的一种空间的状态。“汝当忆持”。忆持还不说,应该思惟其中的要义,思惟其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细节的每一种奥妙,每一个奥妙里边的无量的方便。
“汝当思惟。”觉照、观察、观照。“汝当修行。”思惟和修行要结合起来。修,修正自己;修,克服自己的毛病;修,按照如来所说要则,坚决地依法而住如法而行,绝不偷懒懈怠懒惰和散乱。“汝当修行。”反复的去练习,反复的去行持,在行住坐卧一切诸行当中,都能得到尽善,都能得到开发。“汝当修行”。修行还不说,不是修完了,不是自己得到就拉倒,“汝当开发。”开显其中无量的智慧,开显其中无量的奥妙,开显其中无量的善行,开发其中无量的智慧,“汝当开发”。开发还不说,不是自己明了就拉倒,自己乐,“应当广宣。”广为众人宣说,宣说解释其中的奥妙。
所有以上听受、读诵、忆持、思惟、修行、开发、广宣、解释,都应该做到尽善,做到善还要尽,“汝当尽善。”善要到尽头,要尽美于善,做到善的程度。“汝当流布。”尽善还不说,要流布,广为流布,广为宣说,让此无上微妙之法,能够利益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情众生,能与一切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勿令断绝。”不要让它断了,不要让它绝了。
『复次阿难。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念欲修习此三昧经者。欲读诵者。欲受持者。欲思惟者。欲开示者。欲广说者。当应令他生正信故。令他读诵故。令他受持故。令他思惟故。令他开示故。令他广说故。我今为彼安住大乘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广开发已。当如是学。常当念我如斯教敕。』
“复次阿难。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念欲修习此三昧经者。欲读诵者。欲受持者。欲思惟者。欲开示者。欲广说者。当应令他生正信故。”就说你们这五百众,碰到想修习般舟三昧的人,想读诵的人,想受持的人,想思惟的人,想给别人开示的人,想为别人广为宣说和各种解释和广为流布的人,你们“当应令他生正信”,你要想尽一切办法让他们生正信,让他们读诵,让他们受持,让他们思惟,让他们开发开示,让他们广说。“我今为彼。”我今天已经为你们这些众人,“安住大乘。”安住在大乘经典、大乘的般舟三昧的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广开发已。”我今天已经把这个东西给你们讲透了,讲通了,全部讲完了。“当如是学。常当念我如斯教敕。”你们应该这样去学,应该像我一样来如是教授你们,你们要广为教授,广为宣传,广为宣发,广为流传,勿令断绝。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自余一切诸大声闻。及彼贤护。宝德。善商主。星德。伟德。水天长者等。五百优婆塞众。及彼从十方他佛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众。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闻如来说。皆大欢喜。奉教修行。』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尔时,世尊说完这个经典以后,“尊者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自余一切诸大声闻。及彼贤护。宝德。善商主。星德。伟德。水天长者等。五百优婆塞众。及彼从十方他佛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众。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闻如来说。皆大欢喜。奉教修行。”依教奉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