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51624《贤护经》学讲记-第12讲
2013-12-25 02:24:00.0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譬如明镜与油器。女人庄饰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处处驰骋为求欲。
彼于无中颠倒想。不知是法虚妄生。』
就打一个比方,就是明镜与油器。明镜是一个喻,前边不是讲一个镜子照人,还有就是用水放上什么水晶之类的,用水照映人影,就是做一个当镜子来用的东西。“女人庄饰曜其形”,就用这个庄饰来照耀。“愚夫于是生染心”,那么“处处驰骋为求欲”,我们遇五欲六尘,生了染著之心,然后处处去追求。追求的本质是什么?内在有一种欲望,这种欲望实际上是什么?是你身体的欲望。所谓你的身体,是不是你的身体呢?实际上不是你的身体,是共住的一个身体,这个身体很多时候并不显示你的欲望。“彼于无中颠倒想”,实际上来讲的话,比如说你这个欲望到底是有还是无、是真的还是假的?实际上常常是“彼于无中颠倒想”。比如说,演恒法师,前边讲过了,演恒法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病得不行、老得不行,不敢断食也不敢断水,那么到底是能断食还是不能断食呢?能断水还是不能断水呢?这里其实有很多颠倒想。“彼于无中颠倒想”,因为你有一个爱惜自己身体的心,所以你觉得我不能断食,我这么老可不能断食,可不能断水。但是,因为对师父、对法有信心,是以,自己就断了食断了水。结果断了食,三天四夜断完了还没觉得饿,断了水还没觉得渴。所以平常所有我们的想法都是颠倒想。“彼于无中颠倒想”,就好比刚才你心里想这个案例,他想出那么多的境界,编出那么多的故事出来,实际上都是无中颠倒想。“不知是法虚妄生”,全是你那个虚妄心之所造化、之所演绎、之所产生。
『彼欲炽火之所烧。斯妇起欲还自发。』
“彼欲炽火之所烧”,那个欲望,就像熊熊燃烧的大火一样不能控制、不能自拔,它会自我演绎。“斯妇起欲还自发”,起的这个欲望,都是自心性的一种演绎,自己习气的一种演绎。
『若有菩萨作是念。是名无智著我心。』
若有菩萨能看清这个欲望、这个五欲六尘的本质,看清五欲六尘之本质,看清自己的心念之本质,不生染著。
『菩提甘露在当来。』
菩提甘露就在当来、就在当下。
『我拔众生出重苦。』
我把众生救出重苦。众生,众生,就是以为五欲六尘都是真,生出种种的想法,我给他解释是名是众生。如果你有这样一个众生之心,对应的就是一个众生的世界。“我拔众生出重苦”,我们看清这个欲望、五欲六尘的本质是这样,然后,你不再被这个五欲之火所炽燃,亦不为六尘之心所染污,你就从五欲六尘当中出离出来,“出重苦”。
『第一义中无众生。』
第一义中没有众生,为什么没有众生呢?这个对五欲和六尘没有分别之心、没有染著之心、没有观察之心,只有一个平等之心、无分别之心,就是无生,没有众生。
『世间独有生老死。』
世间才有生有老有死,对于修行人来讲、出世间来讲,有什么老和死的分别呢?老了是身体老了,死了是身体死了,换一个身体而已,换一种形式而已。而且,你的心性如果得以广大、得以深远、得以提升,你的身体也会提升。这个身体“独有生老死”。
『诸法无形如水月。』
诸法无形,就像水和月亮,其实来讲,水无形,月也无形,诸法无形。
『岂有菩提而可求。』
哪里有菩提可以去追求呢?
『众色形貌若镜像。』
一切的色世界、形世界、众色形貌,一切的种种的境界,就像镜子里边的影像一样,若镜像。
『如幻如炎如虚空。』
如梦如幻如炎如虚空。这个境界,如果你被这个相所染著,你就随这个相而走,随这个境界而走。就像刚才这个圆境所经历的种种境界,如幻如炎如虚空。如果你看不到这个背后的境界一切是你心性——恐惧心、疑惑心的一种流露的一种呈现,那么你就跟这个境界,整天在恐惧当中不能自拔。
『凡夫著想而受羁。彼辈虽缚空无实。』
“凡夫著想而受羁”,因为她有恐惧之想,刚才她讲的,有恐惧心之想,当时就怕她朋友给她用药、毒她,就怕前边那个丈夫来杀她。“凡夫著想”,著各种想而受各种各样的羁绊。我们之所以有各种各样的羁绊,是因为我们有欲、有想、有求、有怕。如果不著想,就不受羁绊。如果你能看到这个羁绊背后的东西,你看到你背后羁绊你的东西,那就好了,那就看到问题的本质了。你不著想就不受羁绊。
“彼辈虽缚空无实”,有一个东西紧紧的把你捆住了,其实有没有实的呀?不是实的,是你自己的心、自己的见地把自己捆住了。就像包新艳给我讲的:师父,你这个太恐怖了,叫人不吃饭不睡觉,太恐怖了!这个见解把自己捆住了,我特意让包新艳上来分享,走了三天四夜,走的精神得不得了,非常精神!开始的时候她说:说实在话,我实在是不相信,这个不睡觉身体能好,那太不相信了。后来她相信了。就是说你都是被自己的见地所束缚,空无实啊,真是这样。
昨天晚上碰到一个境界,碰到一个情况,我们有位大德昏沉当中躺地下就睡着,睡得不省人事了。这人困得不行了,然后就有人来叫醒他,怎么叫都叫不醒。最后我就发现,我们这位护法大德很有智慧,就挠痒痒,别人都来挠痒痒,谁挠都不管用,就他挠的管用。挠痒痒也有智慧,结果一挠他,两个手在背后不知道怎么挠,挠的他很烦,结果我就忽然发现奇迹出现了,我们这个昏沉的大德那手啊,比探照灯都灵,“嘚儿”,就把他抓住了,“嘚儿”,就把那个护法摁倒那儿,就歪倒在地上。那你说,我说你这个人到底昏沉还是不昏沉啊?那昏沉的人怎么这么能干哪,比那个散打队员还厉害,那时候“嗵”给他摁地下去了。紧接着好了,你一不抓他了,他马上躺在那儿“呼……”(睡)。你看,你说他没有能量,他能不看你眼睛“噌”把你抓住,摁在地上,像那个散打队员擒拿手一样的,那水平绝了!当时你看他整个身形神态一合相,“噌”就把你抓住了。所以“彼辈虽缚空无实”,其实真的绑住你了没有啊?你以为绑住你了。
我修行的时候有时候很伤感啊!老人家有自己的智慧,我是一个非常急于求成的人,他磨我的心性,从来不管我。哎呀,我就想,可能师父不管我的恩德造就了我老来管你们的福报,鼓个掌,好不好?所以我现在特别爱管徒弟的闲事。师父是不管徒弟的闲事,所以我就觉得那时候太辛苦了啊!当时感觉非常辛苦,好像没爹没娘的孩子一样,自己公司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开着车子,拎着这东西那东西,跑过来投奔师父,结果师父往那一扔,一年时间见面的时间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完了以后,经常会听到批评,经常就是没给过一个好脸色,没给过一句鼓励的话,我们这儿可不一样,整天的哄着你们,捧着你们。没有搞过一句好听的话,那时候也没有指示过任何一件事情,就是说几乎也不指示,就是骂。好不容易师父来了,赶紧表现一下子,“阿弥陀佛!”,唱了。“唱的什么?鬼哭狼嚎。”哎呀,真是没脾气呀。可能师父老人家知道我的心性,不服气,不服输,你批评我,我就改,反正不管你有形的无形的,我就改,不断地改进自我。但是,有一天在阿弥陀佛像前就感到委屈啊!感到无奈啊!感到无助啊!你说自己在那儿闭关,闭的稀里糊涂的,也没人管,也没人问,可怜巴巴的,也不知道该咋办了,看着阿弥陀佛像看着看着就掉眼泪。当时昏沉又来了,什么也都来了,什么招都用完了,都用光了,没招了,你知道吧?孤独无助啊!看着阿弥陀佛像就哭啊、哭啊,哭的稀里哗啦的,一哭哭了四个小时。吃完午饭以后,看着佛像就哭,看着看着就掉眼泪了,掉着掉着眼泪,最后看天就黑了,那不是一个下午过去了吗?就哭了一个下午,哭完了神清气爽。其实就是“彼辈虽缚空无实”,你说那个时候,当你孤独无奈的时候,束缚你的东西、捆你的东西多不多啊?把你捆得死死的,你已经无可奈何了,是不是啊?身陷绝境啊!你们很多都有这种体会,是不是啊?这叫绝境。其实“彼辈虽缚空无实”,你哭一场全都没有了,难道那眼泪能解绳子吗?是不是啊?不是。“彼辈虽缚空无实”,“凡夫著想而受羁”,都是你自己的心把自己限制了。
『若斯智者诸菩萨。知世颠倒故见真。』
何谓能见到真呢?知道世间的颠倒,知道你念头的颠倒,知道你五欲六尘的颠倒,这个就见到真的了。你不被这种颠倒之心、颠倒之念、虚妄之心、虚妄之念、不被五欲六尘所染著,然后你就见到真实的东西。
就像我给你们讲的,那个舍利弗得到一个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那么舍利弗觉悟到什么了?“诸行无常”啊!原来这个世界本来是什么?是无常的,无常背后才有常,是不是?“是生灭法”,这个生了,那个灭了,那个灭了这个生,生生灭灭、灭灭生生而已。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寂灭才是真乐,才是寂静涅槃,无常是常啊!那么就像我们讲的,你不要讨厌别人,为什么?任何人的关口你都得过,无常是常;你不要讨厌你的情绪,任何情绪的关口都得度过,是不是啊,无常是常;你不要讨厌环境,环境有这样的变化,有那样的变化,有这样的处境,那样的处境,样样你都得过。经历的越多对你怎么样?越好,越难得;越感到委屈对你怎么样?意味着越大的受用,是不是啊?越搞到无奈,对你越意味着你可以有更大的突破。所以你要知道,一切都是颠倒的,不颠倒是奇怪的,颠倒才是不奇怪的。所以这样能不能破环境相啊?破他人相啊?知道吧,都是一样的。这里边你就不管别人只管自个儿,不管遗憾只管受用,不搞插曲只管主题,那么你就能抓住傻人傻念的本质了,就见到真的东西了。“知世颠倒故见真”啊!
『了达无人谁受苦。』
“了达”没有那个人、没有那个我,谁会受苦呢?是不是啊?然后你就想刚才青霞,就想到没有那个恐惧之心,你的那个我在哪儿呢?“我”看不见摸不着,对不对?心在哪呢?心也看不见摸不着。那么你那个恐惧之心、你那个疑惑之心就是你,知道了吧?当然你可以无恐惧之心、无疑惑之心,可以决定信心。你所有的知见、所有的心地就是你自己,知道了吧?你抓不到我,可以抓得到自己的心地,改造了自己的心地就改造了真正的我。你的心地处于利益大众、成就般舟的心地,这是金色的心地。那个心,就我们说的那个心,才是真正你的体现。你的心无作无求无欲、无畏无惧、无喜无忧,那么你就能够度一切的苦厄。“了达无人谁受苦”。
『彼则当成无上觉。』
你就能成为无上正等正觉。
『无意分别佛菩提。其心本来自明净。』
讲没有作意,没有分别心,就是佛菩提,就是“其心本来自明净”。我们的分别心太多啊!其实分别来分别去有意义没有意义啊?没有意义,知道吧。比如说,我们有的人身上发冷,拼命披衣服,拼命披衣服,披了衣服是不是不发冷啊?照样冷。是这个身体在冷,所以你不要去分别,不分别它,只管念。就像青霞,你现在就要明白,有智慧,当你陷入境界的时候……实在说,今后你们要习惯,我们今后的闭关,我现在已经安排几个有音乐天赋的人在编我们一天一夜的佛号,然后就固定程序,你们谁也别动脑筋选这个选那个了,就这个程序。这个佛号解放了,好了,那么我下来就解决问题,就有时间来解决你们的问题。只有从这个佛号当中,你们都能解放了,护法才能进入角色。
比如说,像青霞这种,我昨天就采取糊弄的办法,她不是讲人家把她丢到洞里吗?她说:你找个人帮我,师父,我不去,不去,给我换一个人。我就将计就计,我说:好,你信我吗?她说:信。我说:真信吗?真信。绝对信吗?她说:绝对信。我说:那好,那听着,不让你去了,换个人。她说:那你得给他们说一说。好,我马上把他们几个招过来:你们听着,不让她去了,换别人去,听好了没有?他们“哦,哦,听好了,听好了”,呵呵!她就真信了,不让她去了,就过来念佛了。不过虽然来念佛了,那个疑惑心、恐惧心还没有消除,就又想别的事了,不想那个洞了,不想黑洞又想别的,因为恐惧心……。其实那个时候,应该这样讲,那是个临时转化的方法。碰到这种情况,护法、特护就有人要跟上,跟上以后应该再来问她,问她什么呢?她念完佛以后再告诉她:你说你恐惧的时候,我们念恐惧、怕的时候怎么办?越怕越念,只管念佛,傻念,不要管怕,只管念佛才能解决问题。可是,叫念佛不念,我怕我怕我怕!她不念佛,她就怕。你们以后引导人,只要能引导人念佛就好办,就好办,她一念佛她就恢复清净。这是你不分别怕和不怕、痛和不痛。你看看,如果你能在怕和不怕、痛和不痛、喜和不喜上能够产生智慧,没有分别心,你说这个智慧大不大?就是无上菩提。怕和不怕,这是一个普遍的情况。你如果不怕,一个没有恐惧心的人,他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危险。一个充满恐惧心的人,始终都会有危险。你想想看,恐惧抓你抓得牢不牢啊?恐惧抓你抓得最牢。恐惧,你就被恐惧抓住了,抓得牢牢的、死死的。
我们要推广般舟,今后我们全国统一步调,全国各地就搞两夜一天,这个地方每个月搞两次三天四夜,常年的。个别时候,特别考试及格的人、特别有提升价值的人,我们再来搞七天八夜,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来安排。如果两夜一天走得好,也是可以脱胎换骨。走得精、走得好,而且多经历几次考验,就提升非常快。
你像李青霞本来她没有这个提升的机会,她现在有这样一个境界相,然后做了这样一个反面的示现,佛菩萨也很慈悲啊,你想想看多鲜明生动的案例,你叫我自己编还编不了这么生动的故事,你们谁会编出来?编不出来。人家一合相编出来的东西才像真的,我们这个假的,冒牌不行,编不出来,是不是啊?就是这样子,她正好来一个示现,把其中的故事情节声情并茂地表现给大家。而且,最主要她经过一个晚上,她已经觉悟了,已经不再害怕了。你怕和不怕不分别了,苦和不苦不分别了,喜和不喜不分别了,剩下就老实了,是不是老实了,有没有比这更老实的啊?没有。这才叫真的老实心,叫老实念佛。所以“无意分别佛菩提。其心本来自明净”。
『不见生死诸滓浊。彼证真实最胜尊。』
生和死也一样。很多人怕死,我说对死最好的态度是什么?不死?是死了更好啊!是不是死了更好啊?你们相不相信你死的时候,念佛一定超生啊?(众:相信)那你怕死干啥?你怕的是不念佛,不要怕死,对不对?死的时候念佛,就像我刚才说的,昨天广东那个女孩子,那个残疾人,哎呀,我不想苦啊!我说你痛一百年会怎么样呢?痛一百年,在轮回的长河当中,一百年长不长啊?弹指间而已,是不是啊?痛一百年和舒服一百年,有什么分别啊?如果你能够在痛的时候念佛,一百年也好,一千年也好,你绝对成就,简单不简单,划不划算呢?划算哪!你想想看,你这个苦菜花这么可怜,要痛一百年,你能痛一百年而解脱,那是最大的解脱,是不是啊?如果你这一百年,你这一百年痛着念佛,消多少业啊?你们想想看,这个业消得多不多啊?这个业如果不消掉,让你一个一个去承受,活灵活现地去承受,那才真的叫苦菜花,苦不苦啊?那真苦的……你想想看,那没法表述的苦,是不是?就像青霞这个,她如果不是经过这个境界相把这个业消掉,你看后边的苦日子,恐惧的日子,多不多啊?担心的日子多不多啊?你看她这个恐惧之心、疑惑之心打开了,你们说值不值啊?这就是般舟的殊胜之处。有的人一辈子那个心都打不开,经过几百千万劫的轮回,心都打不开。
过去有一个王妃,非常得国王的喜欢。王妃论才气、论姿色、论啥都没得说,就一样儿:不生孩子。很苦闷,很可怜。后来突然生了个孩子,还生了个皇子,皇子还非常懂事,开心不开心啊?太开心了!结果,三、四岁,小孩子不大点儿死了,夭折了,伤不伤心啊?伤心至极呀!在那个树林里就不回去了,陪着孩子,我陪孩子了,不回去了,绝望至极。释迦佛来看她,说,你知道吗?你同样的故事发生了多少次啊?八万四千次。心地没有解脱,知道吧?你这辈子是这个故事,那辈子还是这个故事,真是这样,真是这样!
轮回总重复,我告诉你啊,我在越王勾践那个时代,那个时代我就有两个老婆,前边第一个,后边第二个,完了这辈子还是俩老婆,第一个,第二个,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其实她的品性,那个啥是一样的,一样的故事,一样的重复。我的第二个老婆,在那一世就很有福报,可以说是挺风光的,只能这样讲了。然后这一世,一样。但是,一世不如一世,差别很大。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倾国倾城,这个时候可是和倾国倾城差的就太远太远了。我就看到轮回的真相就感叹,可不能再轮回,不能老重复昨天的故事,再不能重复人间的故事了,这个太没意思,重复八万四千次,老调重弹,有意思吗?没有意思,要解脱,好不好?
这是讲不见生死,要超越死,死不可怕呀,只要你念佛,死了就是真实的解脱,死才是解脱的开始,死是一个新生的开始,死是摆脱一切负担的开始啊!《道德经》上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不是呀?你没有这个身体你会少多少烦恼呢?少不少?你还有烦恼吗?真是这样啊。所以,“不见生死诸滓浊,彼证真实最胜尊”。要超越生死,脱离对死亡的恐惧。比如说李青霞,你现在死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呀?(众:好事)你看看,你那么迷糊的时候都念佛,你死的时候一定是念佛的。念了佛你说你到哪儿了?至少到极乐世界,对不对?像你现在去,至少是中品中生,弄不好是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修一劫就证阿罗汉,中品上生到那儿就证阿罗汉,一往生就证阿罗汉,是不是呀?九品往生,上品往生给出家人的,中品往生给在家人里边的好人,下品往生给在家人里边的恶人。犯五逆十恶重罪的人,他那个往生是下品往生。你们别担心,像你们这些好人,都不会下品往生。不过有些人很可怜的,管他上品还是下品,只要往生就好,往那莲花里一待多舒服啊。可不舒服,我告诉你,下品下生十二大劫,一百六十一亿年花不开。给你在一个房子里呆上一百六十一亿年,你开心吗?肯定不开心,是不是?你说你那个房子里跟那个莲花里,我这个庙里边跟莲花里有什么不同啊?你那个房子里,有吃的,有喝的,吃也不愁,喝也不愁,也冻不着你,也饿不着你,也渴不着你,也热不着你,啥都不着,那不跟莲花一样的?是不是呀?你说那个莲花香,我天天让你吃,你看你吃的腻不腻?吃不了一个月你就不想吃了。那儿房子好,那个山上风景好,我让你待上一个月,两个月,你看你还愿不愿意待?是吧,就待够了。莲花里待一百六十一亿年还有待不够?那可苦了,真的,这是下品往生。中品往生是好人、善人,善人不受皈依的下品往生;受皈依的,严格意义上来讲中品往生。受皈依又受戒的就有资格中品上生。你们又受皈依又受戒还行般舟三昧,还不能中品上生?是不是小意思啊?所以你们说般舟能不红火吗?出去一个就是阿罗汉,再出一个又一个阿罗汉。这个上边不知道有多少个阿罗汉在护法,你们信吧?给他们鼓个掌好不好?(掌声)这么多阿罗汉来护持你们,你们还能不成就?是不是呀?一定成就,好不好?一定圆满成就!(掌声)
『一切色法诸无漏。不可分别妄与空。』
讲不分别心。
『灭除诸欲解脱心。如是知者证三昧。』
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意思啊。
『初念诸佛无相身。后闻诸法本清净。』
“初念诸佛”,前面观察品嘛,观察诸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后闻诸法本清净”,法本清净,然后你有一个清净之心,有一个无欲、无作、无求、无为之心,有一个无相之心,本来清净。
『如是思惟无余念。证此三昧诚非难。』
如是思惟,最后就像我教给你们的观察环境相,观察他人相,观察法相,观察知见的相,观察情绪的相,观察身体的相,观察苦痛的相,观察自己的习气的相。一切诸表象,一切都没有分别,最后只剩一个傻人傻念的相。“如是思惟无余念”,是心是佛,即心即佛。
今天又给你们讲了,你看我们的圆境居士进入了一个境界相当中,那个境界里边够不够执著啊?够执著!如果执著在一个“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上,哪怕百分之八十、百分之六十执著上边,你们说好不好啊?那样三天四夜太殊胜了,你们说是不是呀?可是这三天四夜就去境界,就去害怕,就去疑惑,就是看人,就是不相信人,就是把自己吓得半死。你们相信杞人忧天了吧?可别做杞人,好不好?我记着挺好玩的,有一天,有一个人给我写了个条子,说“师父,我渴”。我很滑稽,就拿起笔来给他写了个“望梅”,他看到就笑了,他也不讲渴的事了。望梅可以止渴嘛,这不是笑话。真的你应该想到梅子、想到极乐世界,对不对?想到能超越困难,想到能够完善自我,你可以去想很多东西,高兴不高兴啊?你想想我灭了多少业障啊?高兴不高兴啊?想想口水就出来了,望梅止渴,我已经出来了。“如是思惟无余念”,“证此三昧”难不难?“诚非难”!
『常作空相而思惟。即能灭彼微尘聚。』
你如果著于相,著于刚才讲的各种变化、各种分别,各种分别各种相像微尘一样聚集起来,那是非常巨大的、没完没了的。可是如果“常做空相而思惟,即能灭彼微尘聚”,那些东西统统就全部灭掉了。比如说,不见是非、不传是非、不思惟是非。不见,不看不见;不传,不给别人讲;不思惟,自己都不想。那你们说好不好?这是一个甚大修行,不是一个道德标准,知道吧。你能不看,你能不传,你能不思惟,你还有没有是非了?没有是非,你就不受干扰,就不受他人的影响,就在定中,是不是呀?如果你看,你传了,你说了,你思惟了,你受不受影响啊?你已经深受影响了,你已经不是修行,你已经在造作,在造罪了。
你想想看,我们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这样一个颠覆性的历史上的一个事件,如果按照你的是非标准去评判,事多不多啊?因为你的标准是不可靠的,你的标准第一不可靠,第二多不多变啊?今天你这样想,明天又怎么样?你换那样想了,情绪好的时候这样想,情绪不好的时候那样想。所以你那个标准,根本一点都不可靠,又多变,然后你又依照这个东西来演绎、来编辑,可笑不可笑?荒唐可笑,是不是?要“常作空相而思惟,即能灭彼微尘聚。”
『不分别成及与坏。一切外道失于中。』
不分别成和坏,把成和坏也破掉,把中间的风景全部破掉,你能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只要傻人傻念,你们现在有把握没有啊?(众:有)有成就的把握了吧?(众:有)那还想什么别的呢?别想了,别去观察了,别去看,别去分别了,有和没有没关系,是不是呀?只要安住在这个傻人傻念,当下安住,当下做最棒的,就好了。“不分别成及与坏。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无分别。』
就是色受想行识、一切色世界好啦坏啦,美啦丑啦,长啦短啦,多啦少啦,都没有分别。
『其眼虽睹不累心。』
身心分离,眼睛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就看见了,没有分别心,心不受染著,“其眼虽睹不累心”。是非也一样,看见没有?看见了,但是“其眼虽睹不累心”,也是一样啊。
『彼见诸佛如日轮。法界世间挺超出。』
当你把这些五欲六尘、一切的分别之相、分别之心、成、坏、善、恶、美、丑、生、死,统统放下的时候,“其眼虽睹不累心”,你眼看到的这一切成坏、这一切善恶、这一切长短、这一切生死、这一切美丑、这一切生和死,都不累你的心,你的心都是超然的,都是解脱的。“彼见诸佛如日轮”,这个时候,就见到实相了,见到一真法界背后的真实的东西了。这个真实的东西就如皓日当空,一轮红日映在当空,光射大地,大地无不受其妙用。一切诸佛如日轮,法界世间挺超出。
『其心清净眼亦明。虽勤精进常在定。』
他的心地这才叫真实的清净,这才叫眼明,清净明眼,不再被一切的五欲六尘所遮蔽、所障碍、所限制。都是自己把自己捆住,这个意思啊。“其心清净眼亦明,虽勤精进常在定。”虽勤精进常在定,“勤”,勤奋,精进,常在定中。有大德常来问我,这个是不是个定?那个是不是禅?这个是不是妙境?我说,什么定,什么禅!对于我们现在来讲,一天、一个月、一年都是一样的,都是弹指间而已,常在定中做佛事啊。随缘,随因果而受,随因缘而行。众生有求,我们有应,随缘度人,不急不躁,如是如是而已,“虽勤精进常在定”。
『彼得多闻不可说。证此三昧真思惟。』
“彼得多闻不可说”,我们末法的时候,往往是多闻第一呀!十大阿罗汉里面谁最风光?阿难最风光,对不对?阿难风光无限!整天跟着佛陀转来转去的,你想阿难多风光呀!最后佛陀走了,阿难坐在法座上,宣说“如是我闻”,身上都放光!人人都以为释迦牟尼佛又活了,那风光无限!多闻第一。但是阿难尊者在左边还是右边呀?在上手还是在下手?在下手啊。上手是谁呀?苦行、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迦叶尊者给释迦牟尼佛增加了五百年的法运,又真身不灭,在鸡足山“守衣入定”,等着把这个衣服传给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呀!迦叶尊者表的是实实在在的修行啊,实实在在的修行。所以“彼得多闻不可说”。但是我们现在人不是少欲知足,少得即足呀!娓娓而谈。讲起佛法来头头都是道,经常说,给这个说,给那个说,度众生,慈悲无限,所以“彼得多闻不可说”。
“证此三昧”要“真思惟”,行完般舟,要用心去好好想一想,去思惟一下,一定要听法,一定要听法!你看昨天我们有一位年青人,他那个姥爷待在他身上表法,然后他就跟我讲,他说我把师父的法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境界相我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我就知道不要管一切的境界,不要管它编什么故事,我只管念佛。他就有这个觉悟,有这个认知,所以他没有恐惧心,他这次行法行得非常好,好得后来出现那个自发地动。出现自发动的时候,因为他刚来,不了解他的情况,知道他没什么事,但是我们法会不允许有任何的失误、任何不安全的因素,所以把他自发功给他终止了。其实他自发动的时候,如果那个心是无作无求的话,人的那个超越的层次、身体突破的层次非常快,非常非常地快。他人不错,告诉他不要动,不要染著,他就没动没染著,但好多时候他自己就在定中。
我们的护法,今后特别注意,队形是相对的,不要老去整队形,尤其不要把入定的人给我扯来去排队,这个非常遗憾啊,非常遗憾!尤其是他站在中间直直的,他就定在那儿,明显地定在那儿,他头又不歪,身体又不斜,怎么会是……你给我站在中间不动给我看看,还站不住呢,是不是?还有,就是傻乎乎的知道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谁也不看,他“得(děi)”得很!你拉他干啥?你就让他转,拉他干啥,可世界都给他转就行了,完全是傻人傻念的状态,我们把人家拉回来排队,这个就不合适了。
所以不要多说,一定要反思,而且现在要深入经藏。你们一定要深入师父所讲的法要!师父给你们苦口婆心,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剁碎了给你们,就是大家看得太少,用心太少了。因为什么呢?师父给你们讲的都是真话,都是白话,没有任何包装的成份啊!你们不习惯啊,你们希望引经据典。师父没有时间给你们搞这些名堂,绕这么多弯儿,知道吧?所以你们往往轻视师父的法,所以看得不多,想得不多。你真看得多、想得多的人,受益特别巨大,进入角色非常之快。所以“彼得多闻不可说,证此三昧真思惟”。你要思惟,思惟品啊!要去观察,要觉照,这个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们每堂课讲得都还是相当有深度,你能听得懂,你能入得进去,都会对你有非常大的帮助。
『若以不见证三味。一切盲者应证知。
亦不以见非不见。是中外道皆迷没。』
“若以不见证三味”,说:不去知、不去见,能不能证三昧呢?“一切盲者应证知”,说:一切盲人都应该成佛,先成佛啊。“亦不以见非不见,是中外道皆迷没”。这都不对的。
很多人偏于空。我昨天讲过不执不著的问题,真是这样。我过去跟着师父,我是一个忠实的实践者,我可以保证说师父说到哪个位置,我一定会证到哪个位置。师父跟前有一位徒弟,这个徒弟就发现我跟师父得到利益了,我在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在师父后边屁颠屁颠的。听的东西多了,他以为自己了不起了,已经可以讲经说法了,然后可以超越师父了。结果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啥都懂,啥都知道,啥都可以表述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有两件事,第一件事,我当时在行法,晚上不睡觉,白天给师父做事,其他时间都念佛。后来他觉得这样挺好的,他就来了。他来了以后,没行一天,晚上困得不行,找机会就跑了。跑了以后跟我说什么呢?说我看那谁呀,我们那有一个叫演空师的,不是你们这演空师啊,说:“那演空他特别想行法,我就牺牲我成就他吧。”他说牺牲自己成就他,他说让演空来陪着我行般舟。其实这位法师应该说是我般舟的引路人之一,我第一次是通过他听说了般舟三昧,他给了我一本《般舟三昧经》,然后他带我行的第一场般舟。他过去是一个饭店的老板,打般舟以后把身体的病打好了,然后就出了家,出了家以后就以般舟为业,对般舟特别好乐,后来给我讲,我自己行。第一次行般舟行到晚上三点钟的时候,他就开始跑厕所,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跑厕所,总而言之,他出去了就基本上没有回来。六点钟回来告诉我:咱们结束吧?我说:不是要十一点钟才结束吗?还剩五个多小时,坚持到底吧!好,到七点钟又回来劝我结束吧,到八点钟又来劝我结束吧,最后一直到十点半我才结束。第一次,找借口就是说我肚子痛了,又哪哪受不了了等等。我不是讲他的长短,就讲这个事。到后来,我就天天行般舟,他是天天看般舟。最后有一天,因为他自我感觉良好,脾气大,以师父的侍者自居,安排这个事,安排那个事,想一手遮天那样,还动手打人,还把人打出血,后来师父无奈就把他给迁单了。迁单之后,因为在这之前,开始的时候师父对我好,他就整天忽悠我,因为那时我是大居士,开着个宝马车,728的,整天围着师父转,几乎没有时间不跟师父在一起的,所以他对我是另眼相看。后来师父调理我,把我打入十八层地狱,任何人面前都把我骂得狗血喷头,栽培我吧。这个时候他也来栽培我,我在早晨做早课,在那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背“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我在那儿背得起劲儿,他就跑到我跟前来,“嘟……”这样跑到我跟前吓唬我,就这样一个人。要说,也不能说关系不好,也不能说关系好吧。后来师父把他迁单了,我就去送他,没有人去送他,我就开车亲自去送他,他挺感动的,就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史居士呀,我给你一个建议啊。”我说:“你说吧”。他说:“你太执著了。”我说:“怎么执著了?”他说:“哪有天天行般舟的,不是太执著吗?”我说:“我也给你一个建议,我是太执著了,你是太不执著了”。因为我们大概认识半年多点时间,我几乎天天在行般舟,行了一百多天般舟,他天天不行般舟,一天一夜般舟也没行,所以说太“不执”了,叫“不执不著,光玩嘴皮子功夫”,是不是?最后人的心性降服不住,很可惜的!这是借个事情讲证此三昧要真思惟,不能讲见还是不见等等。
『常离相想而思惟。见彼诸佛清净心。
如是见已一切观。其人速成此三昧。』
这个般舟就是一个思惟成就,心成就。等你有一天说:“师父!太对了,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然后你能给我说出至少五条“你的业是怎样由你什么样的心,显现怎样的业”。演离师,以后组织这个讲说班,讲我们这个般舟的时候,以后我们就专门讲这个: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每个人都讲一讲,给你们布置题目啊。你的心,什么样的心造了你什么样的业,造了你什么样的事?“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造了你什么样的境界?能把这“应观法界性”这十个字讲清楚,这般舟就入门了。应观法界性,应观我自己心啊!一切我心所现,一切我心所造,我看别人都是我心所显,我心所造。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最后那你就好了,你就能入门,就入进来了,就能速成此三昧了。“如是见已一切观”。
『彼无地水及火风。』
没有地水火风之分。
『亦非空界现前住。』
没有什么空与不空。
『若欲观察一切佛。当想处座演妙音。』
你要想观察一切佛,你就观想这个一切诸佛如来,“处座”,坐在狮子座上,演无上妙音。
『如我今日宣妙法。心乐法者睹我身。』
就像我今天一样。
『彼应无复余思惟。唯当想佛说法事。
如是专念莫他观。为求若斯多闻故。
一心观我说此定。总持诸佛之所宣。』
你就观这个佛,观这个佛在宣说妙法。然后,你要观想成了,就会听到佛跟你说法。其实这个观不是观,我们这有很多人不自觉的成了观了。有好几个人,他能听这个音声,就听我念佛的声音,他能把我听到跟前来。他每次都会这样,他听得入迷。过去有一个,不讲名字了,去年90天的时候在这里,他哪儿都不去,他就喜欢站在很大的音箱前面,就听着音箱的音波“阿弥陀佛”,就听那个音波“阿弥陀佛”听那个音波,他也不动,也不动地方,或者就轻轻的动一动,搞四五个小时,累了他就去吃饭,吃完饭他又来,他就迷在这个上面去,就迷在这音波上。这倒好,随时随地弄个音箱就可以入到境界里面去。其实是这样子,当你观成这个佛的时候,你比如说,甚至到后来你看本经典都可以看到佛,还可以听到佛来说法。那个观成就,得反复思惟、反复想一件事就会这样。
我们不要你去做各种各样的观想,只做傻人傻念,就做这一件事。因为什么呢?你不用去想,不用去念,诸佛如来自会加持于你,自会给你用非语言的形式,比如说光波的形式宣说经典,令你“得闻忆持不失”,你也不用担心不懂经典、不闻妙法,全部都懂的。我们行般的人都会有一个体会,你行般舟之前看《般舟三昧经》像看天书一样,讲的什么不懂,但是你行完般舟再看《般舟三昧经》,说句不太恰当的话,就觉得像读白话文一样,你都能明白,没有那么多困难,没有那么多障碍,至少知道佛在说什么。能不能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深,是另外一回事,至少你没有语言障碍,会有这种明显的想法。
『无有一佛在过去。亦无现世及当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
我于三界无上尊。为利世间故特出。
念证诸佛菩提故。宣此三昧无等伦。』
“唯此清净微妙禅”,你们说傻人傻念是不是清净微妙禅呢?如果你真能一心傻人傻念上,不做任何条件的要求,不做任何环境的要求,不做任何念想的要求,就是傻人傻念。而且,这傻人傻念这一念你具足百分之百的清净、百分之百的信心、百分之百的圆满、百分之百的坚定,那你想想看这一念定在这儿,好不好?这是清净微妙禅哪!就一念,就一声,别的都不需要,最好操作。
“彼不可言证能说”,如果你没有这个亲身的体证,说了人家也不相信,是不是?“你讲的东西我早就知道,我早就懂”,可是你懂——没有做明白不叫懂,做不到不叫懂,做得到才叫懂。所以释迦摩尼佛说:“唯此清净微妙禅。彼不可言证能说。我于三界无上尊。为利世间故特出。”我已经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为无上的法王,但是为了利益世间,特意以此来示现,“宣此三昧无等伦”,告诉你们这样一个现身见佛、当生成就的法门。
『若欲身乐及心乐。求佛功德不思议。
乃至证彼妙菩提。要当修此胜三昧。』
“若欲身乐及心乐”,身心愉悦,身心法喜充满。“求佛功德不思议。乃至证彼妙菩提。要当修此胜三昧”,就要首先,“要当”,当然、当下、当机、承当,必须要修此胜三昧,这句话一定要记住。我还是讲的那句话,我方便说,你上品中生顷刻之间飞行十方,历事诸佛,修诸三昧,具足一劫,证无生法忍。你还要修诸三昧,当然包括般舟三昧。“要当修此胜三昧”,一定要证得般舟三昧,发此彻心彻愿,此心此愿,好不好啊?千万别绕弯。
“师父啊,苦啊!”我给大家讲个笑话,有一位大德来到我们这修行,行完了以后身体好了,好是好了,就是太苦了,好了赶紧跑,就跑了。跑了以后回家难过,难过了又给我发了个短信过来,我给他回了短信,挺搞笑的。我说,“好了疮疤忘了疼,忘疼自然有感应,想绕好道偏遇雨,屋漏天冷穿堂风。”来这修行好了,“好了疮疤忘了疼”,跑了,这太苦了,不在这待了。“忘疼自然有感应”,回家这儿疼、那儿不舒服了,忘疼自然有感应。想绕好道偏遇上雨了,哎呀,这太苦了,我弄一个不苦的吧。“屋漏”,你身体本来这么坏了,天也冷啊,结果又来了个穿堂风,叫他赶紧回来。还不错,要回来,咱们给他鼓个掌,欢迎他回来!所以一定要发此胜心,下此决心,跟自己的习气挑战,跟自己的懒散过不去,一定要勇猛精进,彻证三昧,现身成就。好不好?(众:好!鼓掌)
『欲净深广多闻海。为众生故常勤求。
彼应速去诸欲尘。要当修此胜三昧。
若欲一生见多佛。见已恭敬复咨询。
彼应速离勿生著。要当观此妙三昧。
是处无欲复无嗔。亦无愚痴与嫉妒。
又无无明及疑网。要当住此深寂禅。』
“是处无欲复无嗔”,一个人嗔恨心,你恨别人、埋怨别人的心不度掉,不能成就三昧。一个人嫉妒别人,说别人坏话,不希望别人好的心度不掉,也成就不了妙三昧。这个地方假就一切皆假。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难的,不发脾气,不说别人坏话,不看别人短处,愿意别人成就,这是甚大修行。可是甚大修行,修行的是别人还是你啊?是你自己啊!你别以为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成就的是别人,成就的其实是你自己。这个嗔恨心、不平的心、埋怨的心,最有妨碍你的成就。
我们的演立法师是个典型,演立法师,我们不讲客观的理由,如果你这个心不度掉,你很难啊。你看,现在身体好点没?(弟子:好点)好点啊,其实你完全可以成为一个极其的典型,经常尿血出来,身体简直是可怜至极啊!在海岛金山寺房子都买好了,来到这是无依无靠,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极坏的身体、极重的业力,颤颤悠悠地跑过来。那么差的情况,你最后起死回生,起死回生,身体是起死回生了,可惜你的心还没有转换成功。如果心能有一颗感恩之心……你想想看,你刚开始来这的时候,多可怜,上殿也不能上,吃饭又吃不好,那时候我们管理又严格。演戒师收所有的零食,自己一个人躲在仓库里偷偷吃方便面。演戒师过来一看,这怎么有个披风立在这?一拉起披风背后是个人。这个够可怜。就这样在大殿里,真是抱有必死之心行法,最后行过来了。可惜呢,心地老有埋怨之心、嗔恨之心、不平之心。跟宿舍所有的人都讲不到一处,几乎嗔恨所有的人,怨恨所有的人。结果呢,大家都不给你好脸色,都瞧不起你,这个反映的都是自己的业报。当然了你心情不好,逮着个人,就想训人两句,说人两句,埋怨别人两句,唠叨两句,最后都变成大家的负担。还有强烈的嫉妒之心。当时她宿舍有个演兰师,那演兰师退休工资有三千多块。然后有钱呐,就给这个买吃的,给那个买好的。她自己又没钱,结果就说,人家都对演兰师好,都关心她,没人关心我,就恨呐,就埋怨呐。那个恨呐,比海都深呐,比喜马拉雅山都高啊,那真是这样子。有一天,我经常看到你现在行法的时候,行的状态都很不错的,其实来讲的话呢,嗔心、嫉妒心最害一个人的功德力,最害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如果你能把嗔恨心和嫉妒心能度掉的话,对修行无上微妙啊!
好,祝愿大家都消灭嫉妒,消灭贪嗔痴!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