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50850基本功的若干细节

2014-06-14 19:50:00.0

就像这个般舟步法一样的,你们要知道啊,自己要去琢磨。你们现在就是什么呢?有的人学得马虎,“嗨,差不多就行了。”学得马虎,得不到要领。有的呢,就不动脑筋,机械地去学,学完了以后呢,把自己搞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心里边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心、侥幸心、不严肃、不认真之心、不一丝不苟之心、不老实用功之心、不坚决拿下来之心,是导致你步法不能过关的原因。一定要坚决地把这个步法学会,一定不要过分地作意,过分地认真,把自己搞得无所适从。是这样一个心态,导致你们基本功不能用足功夫,用实功夫,用细功夫,用妙功夫,用全功夫。所以这个步法啊,一定要认真地、细致地、一丝不苟地、非常严肃地、非常严谨地、非常严密地完成。一定要下足功夫,下实功夫,下满功夫,下全功夫,下狠功夫,下绝功夫,下定功夫,才能把这个事情完成。否则的话呢,你就是一个半瓶醋,就是一锅夹生饭,永远都不是。我们仔细观察,所有闭关活动当中的问题,全部都由基本功所导致的。
  那么现在有一个新的提法,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大多数人都跟不上节奏。第一,你的嘴巴和你的脚跟不上,你的嘴巴永远是超前的。我告诉你啊,发出声音的开关在哪里?你们说说看。(众:在脚)真的在脚吗?你看,不定啊。我说真的在脚吗,就把你问没了。在脚上,心也体现在这脚上,真的开关在脚上。“阿-”,开关在脚上,开关打开,你再喊声音。开关没打开,你不要着急喊,“阿~”,这个就不一致,你知道吧。“阿-”,开关在脚上,脚踏下去,开关开了,“阿-”。声音又不累,又不大,又不小,“阿,阿,阿……”,它这个就有力量的源泉。开关在脚上,声音一喊出来,有亮度,有力度,又不铺张,又不浪费,又不过度,这是最佳的一合相的状态——身心共融,身心共振,自己的身心就能共融,就能共振,“阿-”。你真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喊,你喊三下,你的睡意至少能去掉一半,你的困意就能去掉一半,昏沉就能去掉一半。要共振巧妙,“阿-”,你的整个身心都会动,都会颤。你,“阿~,阿~”,这是个病态。“阿-”,这是个活力状态,健康的状态。你要学会这个心跟着脚,我叫“心跟脚”。现在再给你提一个,“开关在脚上”。“阿-”,声音出来。声音不要过分地大,不要过分地喧染,但不要过分地羞羞答答、潦潦草草。你们都是羞羞答答、潦潦草草,“阿~,阿~,阿~,阿~(示范各种不正确发音)”,想要大声又不敢,那个声音不是一个定的心,不是一个无所挂碍的心。“阿弥陀佛”,这个心没有挂碍,也可以说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什么都没有,有什么关系呀?就是大家念佛嘛。“阿弥陀佛”,你看看,活力吧,是不是?一定要全身共振啊,你还有没有妄想啊?没有,是个活力状态。“阿弥陀佛”,你看,怎么就不困啦?状态、活力就来了。所以这是第一个,共振,节点共振,要踩上点。踩不上点,“阿~,阿~”。那点,把那个点要找对。共振共振是在点上共振懂不懂啊?你看,一连的士兵过桥,排着队,一、二、三、四,都按着同一个节点动,桥“啪”倒了。你要是你走我走,你走我走没事。点,节点共振法则,要在点上把握住。点,谁把握呀?脚。脚怎么把握啊?脚是个开关哪,你光打开关不冒火,没用,这用不上劲。开关把火打出来,“阿”,嘿,管用了,全身就调动起来了,身体就活了。开关法则。心跟脚。这样心跟脚,开关打开,“阿-”,自己要把这个基本功弄对了。这个弄对了,身体就有活力了;弄不对,“阿~弥~陀~佛~”,就是个死样,就是个熊样,是个对付的样子啊。所以,开始的时候要把这个搞对。
  还有最重要一条,你们跟得都不对。要跟这个佛号的节奏,别你搞一套,佛号是一套,你就和法界共振不上。佛号,要学会跟,学会听。先要学会听,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这儿,那就听不见你那儿跟那儿是另搞一套。那你想想,能得劲吗?心有没有挂碍啊?你心还是有挂碍。你只有和这个佛号的节奏完全共振了,跟上了,你这个时候那就节奏共振啊,法界共振啊,都体现在这个里边了。佛号就是法界的代表,法界能量的代表。你跟上那个,就入法界流,汇法界海,契入法界之心,就在那个佛号上,所以要去跟,要去听,要一丝不苟,要把这个点和那个点,“阿”,弄到一起,共振了。那你想想,什么叫依止啊?什么叫信心啊?你跟法界的点踩在一起,有没有信心啊?那个共振的力量,“阿”,你当然就有信心了,当然能量就进来了,所以一定要跟那个佛号,也就跟法界的那个节奏。一定要学会,踩上。“阿”,这个耳朵很机灵,听得分毫不差。“阿弥陀佛”,你看了吧,这就完全是三位一体,跟上那个节奏,但你们缺这个。这个跟上了以后,人不会困,不会累,而且是一种受用,一种享受。
  再其次,声音要出来。声音不出来,没有灵魂。声音一定要出来,声音是吼出来的。声音法则,我专门讲了声音的法则,这个声音作佛事啊。什么叫观世音?你们知道吗?这就是观音法门,你声音要出来。不过,我们这个音和世间那个观世音,不是说观音菩萨本身,不一样的。因为世间那个观音是怎么弄呢?它是要念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个是我们不提倡的,我们不是跟他修行的一路。人家那个呢,当他做的时候,他用这种方式是可以达到他们摄心的效果,确实可以达到摄心的效果。但是,我们不用这种方法。不是说人家方法不好啊,人家方法也很好,但是我们不采取这种方法。我们采取什么方法?念出来。我们强调:念出来,就是100分,不需要念得清楚,也不需要听得明白,但是也不需要故意念不清楚。你应该念清楚,念不清楚呢,也不要挂碍。不要故意念不清楚,也不要刻意念清楚,这是中道。我们认为呢,刻意念清楚,作意太重。那么刻意念清楚,会集中在嗓子作意,集中在这个地方(嗓子),这会头重脚轻,身心融合的力量发挥不出来。如果你坐在这儿,你念“阿弥陀佛”,这可以,念清楚、听明白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摄心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经行,这就不行。尤其是大众经行,你还要念清楚,还要听明白,你听不着,你不着急呀?听着别人乱啊,心乱啊,这就不行,但坐是可以的。或者一个人静修,一边走,一边“阿弥陀佛”,要念清楚,听明白,一个人可以,共修的时候就不行。所以说,我们讲啊,这个念得清楚,听得明白,这个就是相对他们来讲的。我们强调什么呢?不需要念清楚才受用,不需要听明白才受用。但是,我这句话意思是说:并不需要故意念不清楚,并不需要故意听不明白,该清楚就清楚,该明白就明白,不清楚也没有关系,不明白也没有关系。但是,还是应该求个清楚,应该求个明白,求不到也没关系。这个心法要清楚。
  那么好,我们就讲呢,开关在脚上,气息来作音声的文章。“阿,阿,阿”,看到了吗,气息,“阿,阿,阿”。就是说,开关在脚上。动力的源泉在哪儿呢?不在这儿(嗓子),“阿~”,不在这个地方。在哪儿?你看,身体,呼吸。呼吸把身体带起来,这个细节非常重要啊。看到了吧?头往上一引,呼吸一吸,身体是不是就起来啦?不是这样啊,你看到了吧,肩膀耸着,上提,“阿弥陀佛”,头振晕了。就是说,你是靠这个提脚,靠耸肩,把身体提起来,“阿弥陀”,这是个蛮劲。不要用蛮劲,用细劲,你看,呼吸,是不是。怎么用劲?你看,“阿”,好不好啊?很简单,是不是啊?呼吸,把身体一顶顶起来,身体就轻了吧?身体带起来,就是呼吸形成身体的势能。不是靠胳膊、腿硬提,把这势能提起来。是内势能,不是外势能。靠腿,这叫外势能。动能、势能懂吧?这往前跑叫动能,提起来叫势能。内势能和外势能。内势能是指呼吸,呼吸把身体带起来就叫势能。外势能是活生生地把身体抬起来,这叫势能,是个外势能。我们强调的是内势能,不是外势能。你看,“阿”,看到了吧?你就腿不提,“阿,阿”。你看我肚子动了。我肚子不动,就是“阿,阿,阿,阿,阿”,这也是势能。“阿,阿,阿,阿”。为了让你们看得清楚点,我这样(注:肚子和身体的动作夸张了一点),“阿,阿”,你看配合身体呀。这个就是势力,大势力,是这儿的势,这儿的力。然后,何为大呢?你一心一意在这方面,没有妄想,是为大;有妄想,是为小。叫大势力,大势至。“阿”,这大势至出来了,把声音冲出来,风过铃响法则。你不用管它清楚不清楚,也不用管它明白不明白,但是也尽量清楚,尽量明白,但是又不求清楚,不求明白。你就“阿弥陀佛”,这是观世音,出来的声音是观世音。但这个声音,“阿”,这个气出来,它有多大声音就有多大声音,你不用刻意大,也不用刻意小,更不用羞羞答答不好意思。“阿弥陀佛”,这个声音就……累不累啊?这个声音一点都不累。享受不享受啊?非常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享受,受用。“阿弥陀佛”,他就是这样。这个声音要出来,声音要没有挂碍,声音要自自然然,声音要全神贯注。你看,“阿弥陀佛”,那个全神贯注态和散乱态完全不一样。你把这个细节掌握好,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基本功具足了,你去行般舟去,闭关去,什么关都好过。你只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做,什么关都挡不住你。苦痛关挡不住,昏沉关挡不住,境界关、情绪关、环境关、他人关、疲惫关等等关口都挡不住你。阿弥陀佛!
  好,大家起来念一下,实践一下。“阿弥陀佛”,喊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意啊,刚才看了大家的动作,第一个,注意一下,注重內势能。昨天我看了演续师的动作最内涵,“阿弥陀佛”,用的是内劲。声音一定要保持足够的量,这个量的掌握:开关在脚上,势能呢,是把呼吸提起,身体升起来,身体再放下来,放下来的时候,带动腹式呼吸,气流冲过嗓子,冲过声带,冲过声带的过程当中,风过铃响,铃不得不响。作意不在嗓子上,这个特别重要,就是注重内在的。内在的地方呢,你这个胳膊摆得太凶,很多人胳膊摆得太凶,“阿弥陀佛,阿弥”。这个胳膊摆得太凶了,就变成外在了,不是内在了,作意就被这个胳膊的力量分散了。这个作意,首先整个身体的重心,你看,“阿弥陀佛”。你们注意啊,所有的地方都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手没有多余,肩膀也没有多余,脚也没有多余,声音也没有多余,全部都不多余,都是一个经济的状态,就好像开车子经济时速,经济的状态,“阿弥陀佛”。这个手啊,你说不摆吧,它在摆;你说摆吧,它还懒得摆;你说懒得摆吧,它还在摆。不需要很作意“阿弥陀”,或者“阿弥陀”,这都是手作意重了。这个手就是随着身体自然地摆动,有一搭没一搭地摆动,甚至可摆可不摆。说不摆吧,它有的时候动一下,说它动一下吧,它经常好像不动一样,就是说掌握这个度。手不乱动,肩膀不乱耸,脚不乱抬,脚不能用力——“阿弥陀佛”,这脚上用劲,拿劲了,脚上不需要拿劲。你看,只要把这个势能转换下来,用上劲就行了,“阿弥陀佛”,就足够了。不需要脚上再拿劲,“阿弥陀佛”,脚上再用劲就多余了。这是讲要注重内在的感受,内在的平衡,内在的重心。就是身心一合相,你看到了吧,“阿弥陀佛”,很轻松,不费力,一点都不费力。脚抬起来的高度,不超过你能抬起来高度的三分之一,不需要“阿”抬那么高,脚不需要抬那么高。力量也一样,力量也不是有多大力用多大力。“阿弥陀佛”,你看我这脚好像没用力,但是我用力的方式完全正确。这个脚在接触地面的瞬间的时候,发生爆发力。爆发多大呢?自己的体重把势能转换成动能就可以了,不需要另外再去用力,也不需要把这个势能转换得多么地充分。只要转换,按照爆发力的方向转换,“阿弥陀佛”。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特别注意,蓄势法则。“蓄”,储蓄的“蓄”。势能的“势”。储蓄能量,蓄势,蓄势法则。何为蓄势法则呢?拳头收回来,是不是要停顿一下,再打出去才有力量?叫蓄势。不是这样打(示范:不蓄势的打)。身体也要蓄势,你看,“阿弥陀佛”。用蓄势法则以后,你身体就变得游刃有余,就悠悠的,不慌不忙了。“阿弥陀(示范:没有蓄势)”,你看,你没有蓄势,最后就变成个急躁心了,就赶了。“阿弥陀佛”,你看这身体啊,操控自如,有慢有快,不是急急忙忙,不平衡的状态。要有一个蓄势,蓄势的法则,快慢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呢,就游刃有余,逍遥自在。那念佛就成了受用,就不作意,不刻意。然后,非常自然,非常自在的一个状态。那么这样的话,念佛就不累,就不辛苦,越念越有味道,越念越集中精神。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