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12026沉淀

2014-02-21 06:26:00.0

讲一个主题,沉淀。般舟三昧是现生见佛,当生成就之法。那么给人的印象非常快速,所以人们的心里就比较着急。说句实在话,我们行持般舟三昧,最大的心理问题之一是急躁问题。那么一切般舟三昧出现问题的根源,很多程度上都来源于急躁的情绪。
  急躁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大家在娑婆世界当中,已经习惯了多快好省。多是贪心的表现,又要多,又要快,还要好,还要省。你看四维空间都贪,当然这是从修行角度来讲的。从世间思想来看,应该追求多快好省。从修行的层面来看,不能追求多快好省,多快好省的心都是一个急躁的心。方便说,在行持过程当中,大家的佛号比较急比较躁。为什么音声和步法配合不起来呢?是因为急躁的问题。为什么踩节奏踩不上踩不准呢?是因为急躁的问题。为什么前边还好后边就不行了呢?还是因为急躁的问题。你看不急不躁,就能保证简单地有效地相续。那么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要看这么多负面的因素和吸取这么多的负面能量呢?急不得躁不得,急不来躁不来,所以就看的是负面的,如果不急不躁就知道有问题是正常的。不有这问题就有那问题,所以就会抓住主题。为什么自己不能安住呢?也是急躁。为什么不能安住当下这声佛号呢?也是急躁。都是急躁!修行人为什么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种种的难题?其根源都在心的急和心的躁上边,所以应对急躁问题最重要的我们要采取一个对策,我今天突出一个主题叫“沉淀”。
  这次你们做了很好的一个铺垫,差不多有两周多的时间来练步。通过步法的训练,你们就知道,这个步法训练里边的每一个细节何等的重要。前几天我给一位大德教授步法,我说你一觉醒,醒来以后你就来找我,我教你般舟步法。结果这位大德还真激动,睡到3:58就一觉醒,醒了以后就跑到我这儿来4:10分,然后我带他到7:30,大概有3个多小时的时间。这天恰好是他的生日,他说有史以来我第一次起这么早,然后呢,结果就教基础的基本的步法训练,训练了3个多小时,一看表都7:30了。那么这个步法当中,我给他讲,我说我也是有史以来教一位大德。我是从来没有这么细地教授过步法,我只是笼统地讲一讲,从来没有去细致地教授将近三个半小时的步法,讲每一个细节。那么你有没有去训练每一个细节,情况完全不一样,完完全全不一样,所以这个沉淀的过程非常的重要,非常非常的重要。
  心沉淀下来,心才有定力,心不沉淀下来是一个浮躁的甚至是一个狂妄的贡高我慢的情绪啊。说句实在话,般舟三昧的功德力比较大,师父的拓展能力也比较强,给你们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舞台。现在把你放出去,人家都把你当人物来看,你自己再飘飘然,对你的成长和修行非常不利,非常非常不利。那么我们这个僧团还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断档!应该说客观讲,师父弘法两三年时间是比较成功的,能够推广得这么快,影响这么大,这么多人来接受这个法,而且这么多人富于热情地来接受这个法。再者说搞过这么多次法会,应该说都平安平稳地度过。那么这种种方面说明我们整个弘法的过程是基本成功的、整个法则是比较成熟的、组织法会的做法是基本正确的,当然还有很多需待完善的地方。那么这个过程我们的第一个阶段是靠师父来打拼,打拼到今天,发展到这样的规模已经到头了,不能再往下打了。再打就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来完成我们自己本身的脱胎换骨。第一步呢,靠师父来打拼,第二步我们全国这么多人来行般舟,这么多人的共业要师父来承担,这个共业是非常沉重的,也可以说是非常非常沉重的。那面对这样非常非常沉重的压力和这样一个炙手的局面,我们必须要沉淀下来。师父也需要沉淀下来,来消化这部分压力消化这部分业力——共业。只有这个业力能够消除之后,我们的般舟三昧才能更好地利益广大有情的众生。
  经过先前这样一个粗放式的发展阶段,组织管理领导等等都非常粗放,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将这个法具体地修订完善。这个修订完善的过程,原来我期望我们的编辑部或者我们的这些人员发挥作用,现在看来不行。因为这些东西呀,需要证量,大家的证量不够,所以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也不奇怪。当然也可以去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那这样一个过程需要积淀下来。大家需要一个,就像你们学步法一样,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最近外围他们听《贤护经》,听得很起劲,非常起劲。虽然《贤护经》我们还没有讲完,但是也算讲完了。为什么说也算讲完了呢?其实我们讲的时间不短,它的信息的量已经具足了,那么我们总共讲了14讲,14讲每一讲几乎有3个小时,三四十二,一三得三,40来个小时,还真不多。14讲3个小时有的时候4个小时,那么这个讲的深度和涉及的范围需要大家好好消化好好吸收,静静地消化静静地吸收。
  我以前讲过,我们有位年轻的法师把步法钻研得很透很到位,但事实上来讲呢,他并没有行多长的时间,是他反复体悟反复体证工作做得好,这个沉淀、消化、吸收的过程非常重要,不能赶热闹。现在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大家是一个急躁的心、狂躁的心、急于求成的心和非常有求的心,那么这个心再去这样狂热地去继续下去,会有问题而且会有比较大的问题,所以说一定要把心沉淀下来,再沉淀下来,再沉淀下来。沉淀下来,心能生定,心能生实,心能生细——微细。一切唯心造,这个心的调服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深入的过程,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点要沉淀下来。
  怎样沉淀下来呢?
  其实就像一个步法可以做得这么细,可以说够细了。一个步法差不多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来训练,以往我们开一次法会讲法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天,讲全部的般舟行法、般舟心法包括般舟的案例的讨论。我们基本上都是两天,最多一次在太原讲了三天半四天时间,差不多讲了48小时。那么现在这个里边儿的步法实施训练和讲法,讲了十五六天,那么这个就是看出来,我们要把它积淀下来,要深、要细、要微、要全、要实、要巩固、要真正体会其中的法味。因为在第一阶段,很多人没有入门,没有入进来。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才知道;要想知道般舟三昧必须修行修进来了才知道其中的法味。才能谈别的,才能听经,才能闻法,否则的话呢,都是语言解,都是意解。
  那么我们讲的《贤护经》,讲太原的开示,尤其是我们可能有几百个案例,这些案例是非常好的修行的题材。如果你能吃透这些案例,反复去揣摩它,现代科学有一个特点叫案例讨论,国外有很多案例讨论,比较注重实修实证,实际操作。那么我们这儿呢?可以说非常生动,现场在座的典型的案例你随便抓,都可以抓五六十个出来,每一个人都是精彩的案例。前天,我收到一封微信,我不认识这个人,他说我教了一位79岁的老太太学般舟,教她步法,这老太太特别热情认真。她是满头白发,踏了一个多月,每天保证踏3小时,结果就给长出黑头发,她非常激动。这种案例已经好多好多,就是说一定要做细、一定要做实、一定要做到、一定要积累、一定要巩固甚至不退转。你看这个老太太79岁满头白发,因为每天做到了3个小时,一个月的时间而已,能长出黑头发出来。不是说长出黑头发有多么了不起而是说她功夫做得细、做得实、做得到、做得有积累、做得坚固、做得不退。在家人,一个79岁的老太太,一天行3个小时而已,有这么大的受用和这么大心理的变化。我们在座的人为什么很多人还有烦恼,还有很重的烦恼,还有充分的负能量呢?只能说明一点,你在僧团但是你的心散乱没有定性。她这3个小时是定心在行这3个小时,她是珍惜之心、有难得之心、欢喜万分之心、充满无上信心、只嫌少不嫌多恨不得无限延长之心。而你的心呢,是勉强之心、对付之心、侥幸之心、不在意之心,所以你虽然行的比她时间长却没有她那样的受用。其次,说明你本身非常懈怠懒惰,你连一个在家居士都不如,这是用功的心态、用功的量,这个是骗不了人的。这是讲的功夫要做实,要做细,要做微,微妙的微,微细的微。要做微、做细、做实、做坚固,做得不退转。其实说句实在话,关于般舟如何行法,师父讲得很细也很透,案例也很丰富,问题在于你的心积淀不下来,所以你体会不到其中的奥妙,体会不到其中的微细,体会不到其中的深入,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体会不到其相续不断相续到不同层面的奥妙,所以需要一个积淀,需要一个沉淀的心。
  我现在越来越体会到: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的时候说,我为什么要涅槃啊?因为我该讲的经,该讲的法,我都讲完了。该度的人,都度完了。我继续留在世间呢,你们每天围着我转,其实我讲的还是原来的东西。我留在世间,你们重视的是人不是法,我走了,你们见不到人了,就知道思念法了,就知道跟法在一起的重要性。那个法是可以和你永远相随,永远陪伴你的,而我的人哪,不可能永远的陪伴你,也做不到。法是你永远的永恒的真实的究竟的伴侣,这样你才能离相,才能得法。当然这是我的翻译啊,也是我的理解,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原话,是我的理解。那么作为我们般舟一法,应该说有这么广泛的传播,有这么长时间的宣讲,应该说各方面讲得非常细致,问题在于我们的心都比较粗,一个粗糙的心、一个急躁的心、一个急于求成的心、一个不定的心,这些心让你得不到法,只有把心积淀下来,你才能真正体会般舟一法的奥妙,般舟一法的微细,般舟一法的深入,以及般舟一法的圆满和究竟。你没有一个沉稳的心,如如不动的定心,扎扎实实的老老实实的一个实在的心是得不到法,得不到妙。那么现在迫切需要的是这样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当中,人员众多局面繁杂,对大家的修行并不利。然后频繁的聚会也不好,再加上狂躁地去行持也非常不好,所以这个时候迫切需要给大家降温,给我们的修行人在这儿的常随众要降温,在家的修行众也要降温。修行是一个精工细活,不是赶场子,不是快餐方便餐,那就大错而特错,而且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我以前讲过般舟的种种的害处,般舟有种种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产品,如果处理不当,尤其是长时间的般舟行更是这样。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讲了这么多的般舟的副产品般舟的危害是想给大家降温,是想让大家把心情积淀下来。积淀下来有一个沉稳的心、老实的心、平静的心、细致的心、深入的心,那么这样一个心态才能得这一法的奥妙,才能将功夫深入进去,所以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那么积淀下来对于大家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积淀下来你才能仔细地去体会我们所讲的般舟之法的每一处的奥妙。精工做细活,精工细活就像这个念佛堂。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圆满漂亮坚固,整个大殿才坚固才究竟。如果每一个细节不圆满不究竟不坚固,整个大殿会非常危险。那么我们目前的阶段,就需要大家把心积淀下来,把每一个细节体会够了、做深了、做透了、做通了、做微细了、找到奥妙了、不断相续了、坚固不退了。以前,我关于般舟行法的每一个关口每一个细节包括吃饭、喝水、睡觉、打闲岔、吃零食等等,都做过详细的表达。这些录像资料和录音资料非常完全,作为你们的法伴侣是充分的是丰富的也是直白的,但是大家体会不够,就像对这个步法的体会一样,所以接下来需要的是我们大家的一个消化吸收和成长的过程。消化、吸收、成长主要在于大家的自律,自我的组织和完善。这个过程完成之后,我们才能将你们的修行引向深入,当你们的修行都引向深入,并得到一定的证量的时候,那个时候才是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益广大有情众生的时候,现在确实有点匆忙、有点拔苗助长。很惭愧,这个局面来得太突然、来得太快了,也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就要更好地采取降温的措施,这样对大家的修行有利,对社会的稳定有利,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利,对更好地更稳定地更持久地有利于众生有利。所以这样一个基调,说到这儿。
  那么这个积淀里边,还有一部分内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把我们的知见一个一个给它改了,通过我们的实证,让我们的知见得到彻底地转换,而这个转换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15岁的女生是一个大企业家的长女,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可以讲是毛病众多,后来行了般舟三昧之后能够两天两夜断食断水,还没有走够,心情沉稳。以前拼尽全力也考不到第一,现在随便怎么考考都是第一,那么这个给她带来的变化是非常深刻非常巨大的。那么我们的心里很多的知见是错误的。比如说,关于吃饭、关于喝水、关于睡觉、关于精进、关于这个次第等等,我们的传统知见都是非常有问题的。也不奇怪,因为以前我们是在一个不修行的层次来看修行的问题,就是说是我们站的角度不一样。因为原来我们的角度就是讲信、讲解、不讲行、不讲证或者很少讲行更少讲证是这样一个角度。所以俗语怎么说呢?看热闹,站着说话不腰疼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我们修行完了才知道,我们很多知见面临重大的改变。
  我特别强调一点:修行是勇猛精进成就。你客观地评估一下,你勇猛精进的层次,你在哪个层次上,就是哪个层次的水平,就限制了你。你修行,勇猛精进的层次不提高,修行不会有太大的长进。只有勇猛精进的层次不断地提高,你的修行才可能不断地长进。好比讲,你天天是两个小时的念佛水平,我们用这个两个小时来反映你的勇猛精进的某种程度。今天是两个小时,明天是两个小时,后天还是两个小时,其实一直以来你不过是两个小时的熟练的工匠而己,你的层面就是两个小时的修行,如果你能提高到五个小时六个小时,那就五六个小时的层面,五六个小时的程度。我认识一位大德每天修行15个小时16个小时,应该说够多啦,写的文章谈的体会确实很丰富、很生动、很具体、很有感而发,但是这是15、16个小时的层次而己,没有达到24小时,也没有达到48小时96小时108小时甚至更多,真是这样。我不讲别人,就讲演幻师,现在在里边闭关闭得很好,至少20天以内可以达到没有丝毫昏沉的境界。20天多少小时啊?480小时,是不是!10个48,20天480小时。他是480小时没有丝毫昏沉,这就是480小时的水平。那90天呢,那就是多少啊?两个960再加一个240,这么多的小时可以没有疑惑如毛发许呀。修行啊,要看你修行单个修行的长度,单个修行的长度你长不上去,你甭骄傲甭自豪,还是谦虚点比较好。这个东西呢,没有证得就是没有证得,没有证得差距很大呀。当时我看那位大德每天修15个小时16个小时,修了几个月,我看人家写的文章写得好啊。等到我修完了我才知道,哪些是好,哪些还没有写出来,哪些写得确实比较好。1小时是1小时的功夫啊,功不唐捐哪,修行是扎扎实实的。你们现在和刚开始修行相比,你就发现刚开始修行太粗糙了,太粗糙太粗糙了。现在修行呢,好像微细了一点,其实微细的程度还很不够,方面还很不全等等,这个一定要知道。勇猛精进,你在哪个层面说哪个层面的事儿。你没达到那个层面,不要轻易去评价,不要轻易去述说。要如是我闻,告诉人家,我只达到这个层面,我只知道这件事情,别的事情我不懂。我不知道,这个不犯毛病。如果你不懂装懂,不知说知,还故弄玄虚,那个罪过就大了,而且那个主要是害自己。那么这也需要把我们的心性提高到更高的层次、更高的级别,这也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积淀的过程,我们要仔细地认真地去体会师父讲的法,真正和师父讲的法在一起,不要整天关心师父到哪了?师父在哪儿?师父什么时候回来?当你的心和师父传给你的法在一起的时候,你就永远和师父在一起。当你的心和师父讲的法在一起的时候,你的法身慧命就有了保障就真正有了生命力。这个每个人要仔细体会其中的法味,鉴于共修的业力非常的沉重,鉴于需要大家有一个认真的细致的积淀的过程,鉴于全国般舟发展局面需要冷静、需要积淀、需要调试每一个人急躁的心的缘故等等,可能师父需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闭关的过程,来消化这个沉重的业力,来为大家修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可能就需要有一个闭关的过程。师父也需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跟大家一样,把法完善,把法微细化,把法圆满,把法提炼出来这样一个过程,也需要一个更加细致圆满和丰富的体证的过程,也需要给大家一个更好的降温的过程。那么师父闭关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体会、得到师父所讲的法。
  我们正式对外宣布:所有般舟闭关要非常谨慎,没有经得师父的同意,不要乱来,否则后果自负!这个话说起来有点难听,但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般舟一法发展到今天,尤其是般舟共修这一法发展到今天,至少共修这一法或者说千人百人共修这一法是历史上罕见的。那么这个法则也需要有个积淀和完善的过程,大家小心谨慎,不要盲目从事,更不要盲修瞎练。盲修瞎练固执己见会带来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非常危险的。在此奉劝大家,为了促进今后这些问题的解决,避免所潜在的各种问题,师父呢也需要通过一个闭关的过程来完成这件事情。那么也就是说奉劝各位,尤其是奉劝社会的各位般舟行人要有一个谦虚、谦卑、谨慎的态度,不要有一个盲目闭关的态度,先实行休闲般舟、短期的训练。稳定第一、安全第一,不要轻易闭关尤其不要有过份执著的心理,尤其不要有急于求成的心理,更为重要的不要有求新、求奇、求感应这样一种心理,这个心理非常可怕。再次强调:不要求新、求奇、求感应、求神通、求宿命、求这求那非常危险。有的人会认为自己成就了,可以飞了,可以如何如何了,就很麻烦啊。有的人,他会幻听,听到很多声音,这就会为魔所乘哪。然后给你讲各种各样的事儿,给你讲各种各样的声音,把你搞得神经错乱,因为你一旦听这个幻听的话或者找这种感应的话,一定会被魔力所利用,这是般舟发展所面临的巨大的危险。如果这么多人都这样执著地盲修瞎练,执著地找感应,执著地追求种种新奇,然后呢有求之心的话,那说不定要出现多少神经错乱的人。有的神经错乱就可能从楼上跳下去,更有甚者,还有种种其他过激的行为,如果全国出现不用多,出现一个两个三个这样的案例,那般舟就面临灭顶之灾啊,这个一定会被魔力所利用,所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所以大家确实需要沉淀和冷静,那么全国各地的般舟行人也需要沉淀和冷静。当然我讲这个话并不是说我传的般舟之法有问题,也不是说大家念佛会有问题,只是告诫大家要把心降伏下来,要把心沉淀下来,要把心老实下来,要把心微细下来,要把心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起来做起功德来,积功累德、相续不断、扎实用功、老实念佛、傻人傻念,要有一个无求之心、无执之心,你这样就会得到大利益、得到持久不断的源源不断的真实的不退转的巨大的利益,不知不觉就得到了,就好似水滴石穿。
  以前你们住民房,那个瓦不断地滴水,底下是块石头,过几年以后,那个石头都给滴一个坑,水滴石穿哪。水至柔,但是柔能克刚啊,这是一个相续不断的功夫。你呢也一样,不断地念佛,不断地念佛,不知不觉当中就把业障消除了。说实在的,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业障都非常沉重、非常非常沉重啊。实践体会到般舟念佛,消业障确实比较殊胜,何以故?你以前只念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佛,现在一下念36小时、48小时、96小时、108小时。当然谁骗你阿弥陀佛也不会骗你呀,你如是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当然加持你,加持是真实不虚的,所以你得的利益也就真实不虚的,是这样,这是讲的一定要心积淀下来。滴水穿石相续不断,真正的功德在相续不断的过程当中。
  一定要注意到:真实的功德是在相续不断的过程当中。阿弥陀佛给我们一个真正的往生的模式,成长的模式是什么?就是一个相续不断的模式。首先是一个安住当下的模式,其次是一个相续不断,尽未来际的模式。安住当下,你不安住当下,必然为过去所粘,为未来所绊。只有安住,当下才有质,只有相续不断才有量。有质有量才能改变一切,才能往生啊。安住当下今天我不讲,因为安住当下这个理解没有问题,问题在于要相续不断。虽然相续起来很难,但是强相续硬相续必然带来真相续。我们要做的是要强迫自己,硬让自己相续。当然你能自相续、活相续、永相续,那是更好,但是很少有人能进入到这种相续不断的状态,更多的人你只要有强相续、硬相续的心理准备,你就能做到将来的自相续和永相续,那么这是讲的相续的心法。要注意相续不断才是法,相续断了就不是法。大家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得不到利益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相续老是断的、不是连的,所以相续不断才是法,相续断了就不是法。我们以前呢,种种理由想这想那,不会想相续,都是中断。强相续硬相续那就是真相续,就是相续不断,所以这个相续的时间、相续的频率、相续的定心都非常重要。那么一是我们相续的时间不要局限在一个短暂的局部的水平,要能响应《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的号召,若一日一夜、若二日二夜、三日三夜、四日四夜、五日五夜、六日六夜、七日七夜相续不断,要按照这种方式来用功。当然了,要像这种方式来用功,首先我们要学会般舟步法的基本功,要学会般舟各种关口,各种修行的要点,要学得滚瓜烂熟,学得非常的熟练,非常的烂熟于心非常的通透。要在实践当中仔细体会、仔细比较。
  就好比讲我说念这个阿弥陀佛然后你就在这儿,你要有一个单元的时间来念,一个功课训练。你想念阿(ou)就念阿(ou),想念阿(a)就念阿(a),想念弥就念弥,想念陀(tuo)就念陀(tuo),想念陀(duo)就念陀(duo),想念佛(fo)就念佛(fo),想念佛就念佛,想念佛(huo)就念佛(huo),没有关系。阿(ou)弥(mei)陀(duo)佛(huo),阿(ou)弥(mi)陀(tuo)佛(fo)和阿(a)弥(mi)陀(tuo)佛(fo)是一个人,是一回事。那么你就体会其中念阿(ou)和念阿(a)有什么不同,你念会儿阿(a)念上半小时,再念阿(ou)念上半小时,仔细体会你在实践当中体会透了,你自然就知道阿(ou)弥陀(duo)佛(huo)…你就习惯了阿(ou)弥陀(duo)佛(huo),你张口就是阿(ou)弥陀(duo)佛(huo)就不会念阿(a)弥(mi)陀(tuo)佛(fo)或者念其他的东西。当然都是一样,只不过就是说,你念透了哪一个地方就得到哪一个地方。再好比说这个踏步,因为这次我教这位大德,我教的过程才发现人这么容易出毛病,容易出这么多的毛病。比方说抬腿,那么你踏步的时候,阿弥陀佛。我认为这个很简单,就这么踏就是了。他会踏成这样,阿弥陀佛(示范:前仰后合)。他一会儿是这样子阿弥陀佛,我说这个人肚子一直挺着踏。再后来他会这样踏阿弥陀佛,他会撅着屁股一直踏。哎,实际上来讲你要体会:正动作你要体会,负动作也要体会。他一会还这样阿弥陀佛(示范:身体僵直,抬腿),哎呀,好像来给我示现似的。我说,你这个腿咋这么多毛病,因为企业家他这个事儿就多,司机学得快。为啥?他司机没那么多花样,他不理解的,师父教我这么踏就这么踏吧,看别人踏就这样踏吧。他没有一个理解的过程,他只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企业家他要理解啊,是这样,是这样,这样这样,他有反复理解反复思维,然后他表现欲望又强成就欲望又强,所以种种来讲呢,心不平衡,身体就种种不平衡的现象全部出现。结果我教这个大德教了三个多小时,演敬师教那个司机教了一个来小时,我最后发现那个司机教一个小时的比这教三个小时走得还好,为啥?那司机没想法,结果他一个早晨出了三身的汗。这个企业家想法多,表现欲望强,结果犯的错误就多等等等等。所以这有深入的一个体证的一个过程就是这样,都需要有一个积淀的过程。
  那么再者说,确实这多少小时最长的用功的时间的量就是你的高度,那么天天相续不断的量,就是你的深度。方便讲啊,你的高度你的深度你的相续不断的程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你的功德影响你的思想等等,是这样一个情况。如果大家都有一个积淀的心,都能够将心定在法上,将心定在让佛号相续不断上,将心定在不断地提高勇猛精进的程度上,将心定在当下老老实实地、不浮不躁地、毫无侥幸地、毫不偷懒地、毫无偷心地杜绝自己放逸、懈怠、懒惰,这样一个正确的心态上,我们的修行才算对。对了再相续那就一定能够成就,只要对了只要相续了就一定能成就。你不对又不相续,那绝难成就。我们现在很多人念佛的心,不是一个安住当下的心,所以是错的。要不想啊以前我怎么念的,念得如何殊胜,找那种感受,这叫过去之心不可得。要不就想什么呢?我应该这样认真,那样认真,应该这样搞应该那样搞,这叫未来之心不可得。不管过去,也不管未来,只管当下。当下念佛,哪怕妄想纷飞,念的只有百分之五、百分之六的功德。你也确信百分之五六的功德远远超过百分之百的妄想,能够安住当下,只管念,那么这叫安住当下。安住当下傻人傻念,没有更多的追求。实际上傻人傻念就是一种无欲无求,一种无执、无分别、无妄想的念佛的状态呀。安住当下还要相续不断,这两个才圆满、才究竟、才完整。
  今天我首先围绕着今后修行的心法让大家把心降伏下来、积淀下来、沉稳下来、定下来,把心定在法上,定在微细的微妙的深入的法上,把心定在不急不躁上,没有侥幸准备一步一个脚印绝不有超越之心,把这样一个正确的心态树立起来。特别强调全国的般舟行人,不要盲修瞎练,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执著,不要求感应,不要找感觉,不要执著,不要求神通,不要着急闭关,更不要长时间的闭关。长时间的闭关,包括两夜一天或者两夜一天以上的闭关一定要有师父来指导才行,没有师父来指导自己不要盲修瞎练。要知道般舟有风险,自己不要盲修瞎练,不要执著,自己出问题是小事,害般舟是大事,损害大家的信心是大事。打比方说,你般舟要温养啊,你不温养,你开车子出了个事儿。最后人家说,你看啊,这个人行般舟行出毛病了,出了车祸啦,把人撞死了或者自己给撞死了。那这个你死了不要紧,最后人家把罪怪到般舟上,那你的罪过就真大了等等。再比方说,我们说般舟修行要封闭,你不封闭到阳台上去行般舟,行得迷迷糊糊的,你感觉很好,结果一不小心掉下来。那你说这是般舟不好吗?但是外界人就不这样看啦等等,所以这个呢,要知道般舟有风险,有危险,大家要冷静、要沉淀、要细致、要老实、要一步一个脚印,这样对社会的稳定有利,对般舟的稳定发展有利,尤其是对自己的修行有利,特别强调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