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61911《贤护经》学讲记-第4讲
2013-10-16 06:11:00.0
我们讲到:
『(八七)云何当得无艰难。行无住著故。』
怎样叫“无艰难”呢?“行无住”。心不仅要无住,行也要无住,无住则无难则无艰。有住,心有住著,都住在五欲六尘上,然后为五欲六尘所染,则不入正法,入不到正法,是为真正的艰和难,是为艰难。心无住行无住,行亦无住,心亦无住,那么此世界别,彼世界达,则入正法,入正法则无艰无难无诸留难。
『(八八)云何当得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故。』
“云何当得”,有什么方法能够得到明了生命的真相,宇宙法界虚空的真相实际,然后知道一切诸法背后的实相,从而不分别诸法。一法可演万法,以万法可以归于任意法,是为“知于实际”,知道真相。那么对我们而言,种种法、种种方便、种种关口、种种境界,无非是一个消除分别相,落实傻人傻念之相,安于傻人傻念,当下傻人傻念,当下只有傻人傻念这样一个过程,这叫知于实际,这叫不分别诸法。我们说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念佛来得到解决。你记住这句话:如教说行,依教奉行。碰到任何难题的时候,你就用这个方法来解决,常常可以解决问题。
今天我们这位曾菩萨,我觉得非常的典型,在我房间心确实是惶恐不安,心不安故。她好在什么呢?心不安是因为在道场里听到佛号,没有精进、有懈怠。她所以不安,所以忏悔,因为染著于忏悔故,是以痛苦失声,哭的死去活来,让人担心。在这种情况下,我给她开解说,你念忏悔不如念佛。她就马上明白,她说,对呀!我干嘛念忏悔不念佛呢?念佛才是真忏悔。所以她就马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就念上了。一念阿弥陀佛的那种专注、那种安心确实让人感叹、让人赞叹!一个在几秒钟之前那样不安、那样神经质、那样……的一个人,突然之间,就变得这样的安定、这样的安住。
以前我们有一位大德有一个习惯,吃零食。零食吃起来那厉害,是风卷残云,一顿零食顶好几顿主食,那确实是零食害死人。后来他说,师父讲了佛号的光明可以解决一切的困难,所以他在要吃的时候,他就拼命念佛,结果念了一阵以后,发现不那么想吃了,战胜了自己从来战胜不了的恶习。所以感到非常的法喜充满,再其后遇到困难就能克服。
其实任何困难你都可以通过念佛来解决。不分别诸法,只有傻人傻念一法。关键你要有一个硬相续、强相续。念不进也念,死念活念,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念着念着就念进去了。很多时候是开始难,其实念佛有何难呢?所以我提出傻人傻念,傻人傻念既无任何难,没有任何困难。有了这个傻人傻念的相,就没有任何困难相。傻子都可以念,你当然也可以念。关键在于念与不念,你不要去找念的感觉,也不要去找念的状态,更不要去管念的前提。我们老是聪明,老是希望能想一个什么别法出来,其实想的法越多越不管用。好比写钢笔字,写字的人其实只有一途,横平竖直、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上中下,你就一个字一笔一划地去练,一笔一划地描,这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管用的方法。你下的功夫越到位、越持久、越认真,最后的结果越好。可是我们人呢,往往想飞招,想草招,结果越草越飞越没定,最后写的字越难看,越没有骨气,越没有正气,写字也是一样。其实我们老在分别诸法,老以为有一个更好的法,老以为可以有一个更妙的法、更捷径的法,都是一个偷心,所谓多快好省心。大家都喜欢多快好省,就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偷心,名符其实的贪心,名符其实的痴心,三毒具足啊!所以不分别诸法是一个修行的方法。
“知于实际”,看似傻人傻念,你觉得知道了,其实你真的不知道。上次有个叶明提出了傻人傻念的几个层次、几个阶段,非常好。那么“知于实际,不分别诸法”,没有法的障碍,少了法的分别,少了法的知见,少了法的选择,能够安于实际、知于实际、行于实际。般舟就讲,你不管这事那事,你过来般一般,来看一看。在行般舟的过程当中,凡有分别都有曲折、都有插曲,不分别最后就没有插曲。安于实际、知于实际、行于实际,所以这是无上的妙法,不愧是三昧之王。
『(八九)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故。』
有一种什么样的修行方法能够说一切语言,一切语言智其实就是一音能演万法。一音演万法,众生各得其解,一切众生语言一切众生都能听得懂。这一切众生包括十方六道一切众生。这个一切语言,不是讲我们中国语各种方言,也不是讲世界语、英语、法语、菲律宾语,这讲的一切语言,是指十方六道一切众生之语言。其实好多时候我们不是用语言相来交流,非语言相来交流,你用心去感知可以得到很多的东西。“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因为你是令诸众生住于大乘的佛法,令诸众生得到般舟三昧的法水,令诸众生都有大心量、大菩提心、大智慧、大定力、大行持。因为你和众生在这个层面发生共振,是以你能得一切语言智,能说一切语言智,能令一切众生得他们应有的这个解答。“云何当得说一切语言智,令诸众生住于大乘。”那么这就是讲般舟的定位。你看它的语言方位、语言的深度、语言的广度和众生的关系等等。再往下:
『(九〇)云何当得至无畏处。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竖等事故。』
就是有什么样的修行的方法能够让众生达到不仅是无畏处,是“至无畏处”,至高无上的,这个至极的极致的那个无所恐惧、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到什么程度呢?“远离恐怖”。远离恐怖到什么地步呢?“永无一切毛竖”,汗毛直竖恐惧之事。这个无畏非常的关键。
其实我们修行当中会有种种的畏惧,担心这个担心那个。有一位女众二十九岁非常不错,原来学传统文化的,从来没接触佛法,从来也不念佛。结果来参加了一次念佛,心生欢喜、法喜充满,变得特别爱念佛,就留下来了,准备住更长一点的时间,我们对她表示欢迎!(大众:掌声)但是她在行快板的时候,会出现自发动作,会发生非常极致的情况,所以不敢行,有恐惧,有害怕。你看,你恐惧自己发生什么不知道。那么我们要豁得出去,不管发生什么、不论发生什么都无畏、都不怕。这个要“至无畏处”。
修般舟的时候啊,因为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当中我们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等等器官,都会处在一种特定的、特异的状态。这种特定、特异的状态,让我们所看世界、所见世界、所闻世界都会不一样。在这个不一样当中,我们常常会担心、会害怕。般舟行法首要的、首先的一点,要破除人们的恐惧心。诸佛菩萨会有一个承诺,什么承诺呢?说一切毒兽不能害你,不能坏你禅——坏你的禅定,不能夺你的念头,不能痛你目——不能痛你的眼睛。若耳鼻口身体,你的耳朵鼻子口腔和身体任何地方都不会疼痛一丁点儿,这是诸佛菩萨般舟圣众给你的承诺,除非宿命所做。这句话非常重要!就是说你行般舟连眼睛痛一下的果报都不会有,除非你宿命所做。那么你宿命所做的痛,到般舟里是占便宜,不是受伤害,这个信心要有。如果你具有这种信心的时候,在般舟当中你不会有任何的恐惧心、恐怖心,你的心是开放的,是能接受一切、容纳一切、承当一切,这就没有畏惧“至无畏处。”只有“至无畏处”,你的心才能够没有分别,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取舍,才能如如不动,真实的安定,才是一个从容不迫的心,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的心。这个心才堪修行、才堪积功累德、才堪起无上的妙用。如果你有畏惧之心,任何的畏惧之心,你的心都不会有定,都不能出离,都是有漏。所以云何当得至无畏处。
其实很多人都有恐惧心,修行都有恐惧心。我们有名的一位法师原来打算闭关五年,结果两年多就跑出来了。为什么?据说是因为生了病,病得很厉害,没有办法,出来了,这都是有畏惧之心。你们下定了决心,为什么做不到呢?因为有畏惧之心。怎样才能消掉畏惧之心,要消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提出来要舍身忘我。要把身舍得,要把知见、我执统统忘掉、统统破掉,要舍身忘我。舍身忘我到什么程度呢?难行能行。任何难行、都可以舍、都可以忘、都能行。行什么呢?傻人傻念之行。这个行已经足够了,这个行已经是一百分。所以“云何当得至无畏处。远离恐怖永无一切毛竖等事故。”这个要破我们的恐惧心,恐惧心破掉了,这个般舟不会有任何的偏差。凡有偏差皆是恐惧心所致。
『(九一)云何当得知佛方便说。善达一切修多罗等故。』
为什么特别提出“知佛方便说”呢?其实,除了修多罗了义经典之外,其他的很多经典都是方便说,都不是究竟说。就像现在,我们这一脉,可以说是讲法讲得最多的一脉,没有哪个地方讲经典上午讲、下午讲、晚上还讲,一口气就讲九个小时、十小时这样的,没有。所以我们这里讲得最多,好多地方都是方便说。说的过程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是一个思惟的过程,是一个意念的过程,是一个深入的过程,是一个思惟、意念、修行、修正深入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大家要集中精神、集中心力、用心来虚心地接纳。那么这个接纳的过程要知方便,知方便才能了究竟。要看到方便背后的东西,要知佛方便说。不识佛的方便说,不识佛的大慈悲心,把方便当究竟,把表象当根本,就会犯根本性错误!只有知佛方便说,才能善达一切修多罗。
修多罗者是指过去用来穿《贝叶经》的线,就是那个线把树叶一片一片接起来连起来,连成一本书叫修多罗,修多罗也指一切佛经的纲要。佛所说整个经教的总纲、要列,这样一个十二部经之列叫修多罗。通俗的我们不用这样去细分它,就讲一切经典,善达一切佛的经典。你只有知方便才能了知根本,了知根本才能明了其中的方便。而要知方便了根本,必须亲身的体证。只有亲得、证得、深得、永得、不二得,你才能够真正的知方便、了究竟、善达一切。
『(九二)云何当得不空生世间。恒入一切众中获利故。』
“云何当得不空生世间”,不枉来此世间一遭,恒入一切众生中来获得大利益、根本利益,不空生世间。我们现在可以说呢,真的是空生世间,抓来抓去、求来求去、荡来荡去、翻来覆去、反反复复。以为有所得、以为了不得,其实无所得。所以怎样有一个方法不空生世间呢?我们以前修行若一小时、若两小时以为有所修、有所证,其实是了无所得,也是空生世间。怎么样不空生世间呢?般舟三昧。若一日、若二日、若四十九日、若九十日弹指一挥间,有修有证是为不空生世间。
『(九三)云何当得为一切智首。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大名闻故。』
不是讲一切智,也不是讲一切种智,是讲“当得为一切智首”,讲这个“智首”。所以,你看它这个微细处、究竟处、了义处、深入处,都写得非常清楚,“云何当得为一切智首”,智首者“于一切世间应受供养大名闻故”,这是讲一切智首。
『(九四)云何当得无边赞叹功德。为一切众生福田故。』
“当得无边赞叹功德。”不仅要赞叹,还要得到无边的赞叹,无边的赞叹功德聚集起来。何种修行方法能得到无边的赞叹功德聚呢?能成为一切众生的福田呢?就是般舟三昧。般舟三昧者,一切般舟行人皆是众生福田,一切般舟圣众更是一切众生的福田之海。一切众生的福田这种赞叹才有味道,而且这种赞叹还要无边赞叹,这就是般舟三昧的功德。
『(九五)云何当得大欢喜踊跃无量。常在诸佛如来师子(狮子)座下故。』
所谓“欢喜”是指大欢喜,大欢喜到什么程度呢?能够踊出来,能够跃起来。“踊跃”,踊跃到什么程度呢?无量的程度,踊跃大欢喜到无量的程度。法喜充满到这种程度,不是一般的感觉殊胜、感觉舒服,可不是这样,而且是大欢喜踊跃无量、踊跃持久。那么何以有如此踊跃无量之大欢喜呢?“常在诸佛如来狮子座下。”
“常在诸佛如来狮子座下”,这个时候是深深的、内在的、真实的大欢喜,踊跃欢喜,无量欢喜。那么何为常在诸佛如来狮子座下呢?“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般舟三昧是一切诸如来之父,当然常在般舟三昧,常行般舟三昧即在诸佛如来狮子座下。一切诸佛如来因般舟三昧而成就,一切诸佛如来常修般舟三昧,常说常持般舟三昧,所以,我们般舟三昧是最能接近于“常在诸佛如来狮子座下”。因常在诸佛如来座下故,就像你们看到师父就心生欢喜,欢喜踊跃、踊跃无量,也是一样。那么你们常在如来狮子座下当然是踊跃欢喜。我们不要满足小小的法喜、小小的鸡毛定,要有大心大量大欢喜,踊跃大欢喜,无量踊跃大欢喜。
『(九六)云何当得胜上辩才。能问一切佛法故。』
我们很多人呢,自己会说几句话就很贡高我慢,然后有些人拜了师父,还喜欢跟师父辩。还想通过跟师父辩来证明自己什么,来看师父什么。其实辩已经不入第一义谛,辩已经落到下流。因为你有一个争辩的心,因为你在争辩,你的心已经不平,你的心已经不在第一义谛,所以已经没有意义。那么要怎么样的辩呢?要“胜上辩才”。不是这种世智聪辩,不是这种学佛经看得多了想得多了这种想象之辩,是胜上之辩。何等胜上之辩呢?能问一切佛法,只有明了的人才能问出一切的佛法,只有贤护菩萨才能问出这一百二十二问殊胜功德。
『(九七)云何当得意不怯弱辩才。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故。』
“云何当得意不怯弱辩才,”这个辩才呢?意念意识当中不会生出任何怯。“怯”,是畏惧的意思,“弱”,是指没有信心的意思。“意不怯弱辩才”,辩才无碍,连一念之间都不会没有信心,连一念之间都不会没有把握,都在掌握之中,都胸有成竹。于一切大众中不管问任何的问题,不管出现任何的状况都没有怖畏。一般来讲,般舟行法最忌讳人家说负面的东西、负面的影响。昨天演端讲,有一个人行般舟疯掉了,她老公非常害怕,带着她来,您一定要见一下他们,帮他们处理一下。你想想看他报告的语言是一个人行般舟疯掉了,她老公非常害怕,带着来啦。我也没见什么情况,也不知道什么情况,我们直接让这个所谓的疯子现场给大家表演,现场来调理、现场来安抚她的心。这叫什么呢,这叫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意不怯弱,我们这样来安她的心。包括最后今天她确实是一根筋,好在福报还比较具足,一根筋没根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最后我给他开了药方,这个药方大家听了,也鼓了掌。那么这就是说“意不怯弱”,“于一切大众当中无怖畏”。我们有信心来解决一切的问题,我们有信心令一切众生得益,有信心能超度和引渡一切的相关求度的众生,这就是一个近似的这样一个解答。我这是方便说啊,并不是说我们达到了“意不怯弱辩才于一切大众中无怖畏”这样一个水平,只是讲要有这样的层次。
『(九八)云何当得一切论议辩如师子(狮子)王。降伏一切外道。摄受诸异论师故。』
你看,要能在一切的议论,一切的辩论当中像狮子王一样,降伏一切,毫无疑惑、毫无疑问。降伏什么呢?降伏一切的外道、摄受一切的异端论师,达到这样的境地。这个要靠德要靠证,有德有证才能服人,没德没证只靠管、只靠吓唬,这服不了人,也服不了众。那么这个一定要能慑服一切诸异论师、一切外道。要慑服,要靠真实的水平。那么这是讲的论辩的境界、水平和功德力,般舟的功德力是全方位的、是全面的、是微细的、是至高无上的。论辩要论辩到这种程度。
『(九九)云何当得不坏本誓庄严。欲摧一切邪异朋党故。』
那么前面讲“云何当得庄严大誓”,这个庄严大誓不仅庄严,而且不坏。“欲摧一切邪异朋党”,这个庄严大誓要想成就,就会受到一切邪魔外道的困扰。一切邪魔外道通过一些邪异朋党来实现,通过人们内心的有染有著来实现,这就是讲誓愿的水平要不坏、要庄严、要能经受任何的考验。
『(一ΟΟ)云何当得善巧说法。常处师子(狮子)座。一切诸佛印可故。』
说法要达到什么水平呢?达到善巧、达到方便。没有善巧方便就没有究竟了义,真正的究竟了义体现在方便说法、善巧说法当中。方便善巧说法之所以方便善巧,体现的是究竟了义的根本之法。方便善巧说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呢?“常处狮子座。”就是说善巧说法达到了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环视群雄的、非常高级的一个境界。高级到什么程度呢?一切诸佛都来印可。“印”,给你一个授记、给你发一个证件、给你盖一个印。“可”,认可、准可、承认,然后一切诸佛之所印可,这是讲的说法的水准。不仅善巧说法到常处狮子座,恒乐说法这样一个水准,而且能得一切诸佛之所印可。
『(一Ο一)云何当得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以通达一切正教故。』
就是说修行,我们怎么样修得到自然而然地远离一切世间无义的语言。不去讲、不去思惟、不去听、不去传播、不去议论,远离一切世间无义的语言。怎么样能达到这样呢?“通达一切正教故。”通达一切正教,明了世间的实相,是以懒得说这些无义的语言。那么远离到什么水准呢?远离到只有一切正教,只在通达一切正教过程当中,只在实践实行一切正教、修正一切正教过程当中,这叫“远离一切世间无义语言。”修语业非常重要。我们不要乐意说,乐说、常说、无义说、听说,这些东西都不是修行,都是障碍我们修行。我们要远离一切世间无义的语言,要通达一切正教。
『(一Ο二)云何当得深爱一切诸佛法。于诸如来生处行故。』
深爱一切佛法,深爱一切诸佛之法,深爱一切诸佛之共法,于诸如来生处行故。在如来生处来行持、来行证。如来生处在何处呢?“般舟三昧父,大悲无生母,一切诸如来,从是二法生。”般舟三昧就是如来的生处。般舟三昧就是一切诸佛之法,就是一切诸佛之共法,就是我们应该深爱之法。那么一切诸如来生处在哪里呢?如来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如来普度众生,如来无我、无私、无畏、无住、无执,这就是如来之生处。那么我们依诸如来生处行,我们也强调自己无执、无欲、无求、无染、无著、无分别、无取舍。这样就是于诸如来生处行,就是般舟行,就是深爱一切诸佛之法。
『(一Ο三)云何当得乐欲真法。知诸如来不生故。』
“乐欲真法”,对法要乐,要恒乐,恒乐真法。“知诸如来不生故”,知诸如来无生法忍故,知诸如来不生不灭处,知诸如来无生处。这就是“乐欲真法”。
『(一Ο四)云何当得不懈慢。善承事知识故。』
不懈怠、不散漫。“善承事知识故”,何为承事善知识呢?依善知识之教而行,无疑无惑,只管受用叫善承事,善承事善知识,所以你呢当得不懈不慢,懈慢是我们功德的贼。
『(一Ο五)云何当得不染著。游行一切世界故。』
一定要无染无著,来而无粘去而无留。我们众生就会染著,染著就滞留在染著处,就不能游行一切世界。无染无著就能游行一切世界,就能看到整个圆,就能圆成就,就能圆满成就,就能圆成佛道,即能游行一切世界。因为游行一切世界故,见的世面多了,是以不染著眼前的境地。因为经历一切境界相故,是以破除一切境界相。因为不断的三天四夜般舟行故,是以消除一切业力。因为消除一切业力故,一切业障消除身心清净,是以得以不染不著,游行一切世界。
『(一Ο六)云何当得愿行具足。为教化一切众生故。』
“云何当得愿行具足。”修行要发愿,更要有大行。南无大行普贤菩萨,“行”,是行为之意,行动之意。有力量的,有大势至菩萨的大势至、大势力的这种行持。这种行持以愿为基础,以愿为先导。愿行具足,还不是一般的足,是具足。有愿就有动力,就能有心地的高度,有行就能实修实证、就能证得、就能实现。只有愿行具足的人,只有亲历亲证的人,才能教化一切众生。因教化一切众生故,让自己的愿行更加的圆满,更加的具足,这就是般舟三昧。
『(一Ο七)云何当得如珊瑚。得诸相故。』
“云何当得如珊瑚”这个珊瑚是比较美妙、比较向上、比较具足的一种东西。“得诸相故”,怎么样得诸相的实相呢?得一切相呢?是因为知道相背后的东西,知道相背后的真实,才能得诸相。那么我们不仅要得真实处、得一真法界、得到圆满究竟,而且这个圆满究竟要体现在得诸相,知一切相,知一切相之珊瑚相,知一切相之丰满相、圆满相、多样相,知一切相之分别相,知一切分别相之真实相。
『(一零八)云何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
有相就有障碍,有相就有限制,突破一切的相,一切法无得相,就能如虚空。如虚空者必破一切相,必具一切相,必穿越一切相。“云何当得如虚空。一切法无得相故。”要我们有虚空观。突破现在的三维时空,突破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这个相的限制,见以实际,见以真实。
『(一Ο九)云何当得如菩萨。不断佛种故。』
菩萨行,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都是大乘菩萨,不断佛种,利益众生。
『(一一Ο)云何当得不休息行。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故。』
这就是讲不休息行。不休息到什么程度呢?若一日一夜、若七日七夜、若九十日夜、若各种般舟三昧之连续不断的不休息行。只有不休息行,我们的功德才不会中断,只有功德不中断,功德才可能真实的圆满、有效的圆满、直接的圆满,所以不休息行非常重要!其实真正佛法当中讲不休息行的,可能没有超过般舟三昧的,般舟三昧是真实的不休息,常精进行。“诸菩萨道未曾远离大乘”,没有远离过大乘之发心,大乘之佛法。
『(一一一)云何当得著大铠甲。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故。』
你看这个里面的境界可高了,功德力可大了,著了一个大铠甲,这铠甲能够抵御一切、消除一切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能在“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那么何种铠甲呢?戒,是无上的铠甲。何种戒呢?诸佛广大戒。广大戒行当中每一戒、每一相都能决定的安住。心上持戒、相上持戒,心上圆满、相上圆满、一切圆满是为著大铠甲。这个戒是心戒,是无上之戒,是诸佛对我们提供的最慈悲的、最无上的、最周到的、最及时的一种保护。那么这个戒有好多好多条,数以百计。数以百计之戒,每一个戒都是堵我们一个漏洞。你在一个戒里面决定住,就一个地方不漏,你在广大戒中决定住,就在所有的戒中都不漏,所有的漏洞都不漏是为无漏,是为漏尽。这样,这个铠甲是非常内在、非常广大、非常实质,直接和诸佛相应。一般经是给你讲道理的,戒是给你讲规矩的。经讲道理,你应该这样那样,为什么这样那样。戒告诉你诸菩萨如是戒、如是行、如是持,你亦如是戒、如是行、如是持,为什么不要问,只管如是戒、如是行、如是持。你持的圆满了、行的究竟了,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就明白诸佛之心、诸佛之心戒、诸佛之心地。“诸佛广大戒中决定住。”这就是得了大铠甲,所以你看这戒完具啊,般舟三昧的戒是非常完具的,是非常内在的,非常广大的,非常深入的,非常本质的。
『(一一二)云何当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住于诸如来十力地中故。』
如来十力非常圆满。我们专门有一个讲十力的地方,这里就不详说了。“一切诸佛所赞灌顶”,一切诸佛之所称赞,称赞到灌顶慰安的程度。不是得一佛灌顶,也不是得未来灌顶,是当下得一切诸佛所赞灌顶。灌顶到什么程度呢?能够常住如来十力,如来的十种不可思议的、别人都没有的功德力当中。
『(一一三)云何当得一切所想。通达一切诸法行故。』
“云何当得一切所想”,我们一方面讲不管想只管念,念到究竟处,就能通达一切所想。像我们讲课,有的时候局部就有这种功德。我讲课,那么好多人就讲:师父,你好像真的明白我的心事,全讲到我心里去了。那个人也讲:师父,你明白我的心事,全讲到我心里去了。这就是说“当得一切所想”。其实,我给你讲啊,我们个别分享交流的机会非常重要,只要你有想,只要你在交流,师父就会通达、洞达你之所想,你之问题所在。每次上台分享交流,是个非常难得的个别辅导的机会。有的大德讲,师父你对别人讲就是对弟子所讲,这个确实奥妙。每一个案例都是为你所讲、为你开示,你能深入体证,就能做无上妙解、就能受无上妙用。直到后来你不用想,你看着这个人,你去讲你的话,保证讲到他心里去,这叫通达一切所想。因为“通达一切诸法行故”,所以才能知一切众生、知每一众生之所想,这也是般舟三昧功德力故。你不用去琢磨怎么样他心通、怎么样知道他人之想,行着行着自然而然就能当得一切所想。
『(一一四)云何当得一切算数。巧方便知故。』
这个真是这样。有一天,有一位大德跟我说,师父,给我看个日子。我说看什么日子呀?我们般舟行人时时都是好日、处处都是好时。那什么时间好呢?这一天我法会开张了,一定是好日子。为什么?般舟三昧功德力故。我说你要搬家就这天搬吧,其实他这天搬真的搬得非常好。佛教我们不要管算数,但是不等于你不懂得算数,不等于你不能通达一切算数,般舟三昧能让我们当得一切算数,巧知一切方便。
其实所有这一切“云何当得”有几个字可以概括,哪几个字啊?“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还有没有得不到的?没有了。圆成佛道,决定往生,绝对往生,绝顶往生,概括的就是“云何当得”。但是呢,细化成这么多东西,这些东西你听听就可以知道般舟三昧功德最为殊胜、最为殊异无比就可以了。不用扣其中的字节,去了知其中一切的含义。将来你是不知而知,你现在是知而不知。为什么呢?你现在没有修证到这种境界。你好像知道了,其实知不知道啊?其实是知而不知。你不管他、不理他,修到一定程度不知而知。
『(一一五)云何当得善知一切成坏。远离一切障碍行故。』
我就是老是羡慕你们现在,我行法的时候,是一切成、一切坏都跟着我,一切障、一切碍都跟着我,然后我一个人独立地面对、独立地去关照、独立地去总结、独立地去行持,最后知其中一切成坏,知其中一切障碍,知如何远离一切障碍行,所以现在才能给你们提供这么多的方便善巧。当然般舟三昧所能提供的善知一切成坏,远离一切障碍行,那就更加的圆满、更加的究竟、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深入。
『(一一六)云何当得一切不住行。不取不舍故。』
不仅是应无所住,而且一切不住。于一切行为当中、一切行持当中都无染、无著、无住。一切无住,还不是一个无住,是一切无住,能够做到不取不舍。就像你们现在,在道场当中、在行法过程当中,所碰到的各种护法的状态,一切不取、一切不舍、一切不计较、一切至诚接受、一切无住,只管念佛,就是这种境界。
『(一一七)云何当得一切大施主。能施无悔故。』
无怨无悔。般舟的一个护法就是商主。过去商业代表了这个国家最多的财富。商主代表是这个企业最大的企业家,这些大企业家无一不护持般舟三昧故,这叫“当得一切大施主,能施无悔故。”
『(一一八)云何当得入诸法海。能施胜上法宝藏故。』
入到法海里边去,入到诸法之海,一切法之海里边去,“能施胜上法宝藏故。”法布施、法宝藏,能布施最胜最上的法宝,最胜最上的法宝藏故,所以入诸法海,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强调,你修行一定要福报具足,福报不具足,闭关的人中间必定中断。比如说你想行法、你想闭关,闭了一半,人家不愿意护你的法啦,你就是福报不具足。自己的心地要圆满究竟,心地圆满究竟了,则一圆一切皆圆。
南京我有个徒弟,在那里守戒非常的精严。别人给钱真的不要,这不要钱的功德利益可大了。他不要钱,人家就盯着给钱,盯着给钱他也不要。他不要钱最后人家就给别的了,给啥?这和尚好啊,这天底下有不要钱的和尚,那就给啥?给庙,这个庙给你吧。庙给了还不算,还得护法,把一切都给你,所以这是布施。就是说因为你与法相应,所以得法的圆满功德。比方说我们讲观自师,观自师虽然说在护法,这三天四夜只行了一天一夜,行的法喜充满。之后进入了自性念佛,睡不着觉的状态。何以故?因为守护法则故,因为模范护法故,因为把护法做得圆满究竟故,所以呢,入诸法海。入哪个法海呢?入到般舟三昧之海,三昧之王之海。这个般舟三昧啊,确实是功德利益太大了。
『(一一九)云何当得一切世间行。能舍世间诸相故。』
在一切世间自由自在潇洒而行,“能舍世间诸相故”。一切相不染不著,无有障碍,能破一切相,能融化一切相,能于一切相当中见到圆满究竟的实相。在一切世间行无有障碍,那么般舟行不仅是出世之行,也可以达到入世之行的这种境界。在一切世间行,舍弃一切世间诸相,不受一切世间之相的染著,得大自在。
『(一二Ο)云何当得广大神通。随顺诸佛神通满足欢喜故。』
神通也是不得而得,如果你想得神通非常危险。般舟里有一个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求神通。我有一位徒弟,非常惭愧!这位徒弟在第一个九十天的时候,我让他统领大众,可以说给的身份非常之高,很看中他。结果因贪图神通故,跟着一个“疯子”跑了。不过这个“疯子”呢,他不疯别的地方,他疯在法上。一会儿说自己是迦叶尊者再来,一会儿又说自己是济公再来,然后动不动还神神叨叨的,特别像个高人的模样。后来我一问他家属,我问他爸爸,他爸爸说:什么呀,他是个神经病,什么事也没有。他爸爸的言辞,就没什么说的了。后来就把这个人迁单,一迁单我们这位法师就不干,说师父这么不慈悲,怎么给人迁单。我说迁单才是慈悲啊,在这里他祸害众生,无量无边的过失,是不是?他想行般舟可以,等他冷静了、改悔了可以再回来行,不冷静、不改悔这人不可救药,所造祸患、所造过失无量,所以必须迁单。
他过去是佛学院的教务长,出了家以后还俗。还俗之后,二〇一一年春节,在我这行了七天八夜,七天八夜进入甚深境界,突然发现师父的这个般舟太了不起了!说师父你这是个颠覆性的事件,将引起佛教界的一场革命!这是他的原话,是以我准备再次落发出家,跟随师父弘扬般舟三昧,但是,我得问我妈妈同不同意。这头一天行完七天八夜之后动了心了,第二天分享交流,我讲了讲法,第二天下午,那是正月二十四那一天,他说,师父,我决定二月初八落发出家,再次剃发出家,弘扬般舟三昧。挺好的!但是那次七天八夜就进入甚深的境界相当中,结果就染著神通了。你看这个人原来是一个直辖市的居士林的总干事,又是某个著名佛学院的教务长,他说我学佛行法二十多年,二十多年不如这七天八夜的受用大,所以决定再次剃度出家。可是因为染著神通、着急速成,很可怜哪!
释迦牟尼佛特别反对用神通来度人,神通救不了人,神通确实救不了人,也度不了人。因为他信的是神通不是佛,而且神通都给他带来侥幸之心、马虎之心、速成之心、依赖之心,都不是能成就的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不讲神通,但是不讲神通不等于没有神通,那是不求自得,自然而得,得而无得,会而无用。得了也不讲得了,会了也不去用,这叫神通广大。这个地方非常关键,所以给大家讲一下。
『(一二一)云何当得一刹那时间行。即能遍至一切诸佛前故。』
一刹那时间就可以遍至一切诸佛前,这只有心地才能够达到。以心之光明见一切诸佛,以心之光明遍至一切诸佛之前。这是般舟里特有的一种境界,没有到彼佛刹而能与其佛交流、交融、交汇。
『(一二二)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惟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悉闻诸佛所宣正法。一切听受如说修行。』
“云何当得住此佛刹”,住在这个地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能够遍见十方一切诸佛,能够听闻一切诸佛正法,供养众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他没有得到出世的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这两个通都没得到,六通没得,五通也没得,也没有舍弃此世界的色身,还是这个色身,也没有生彼诸佛国土,也没有到那个佛的国土上去出生,也没有飞至彼国土,“惟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住在此土既能见其余佛刹十方诸佛、一切诸佛,一切佛刹之诸佛世尊。“悉闻诸佛所宣正法。一切听受如说修行。”
你看这个般舟的殊胜啊!我们把这个原文念一遍:“复云何当得住此佛刹。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听闻正法。供养众僧。非但未得出世六通。而实未得世间五通。而亦未舍此世界身。亦无生彼诸佛国土。惟住此土见余世界诸佛世尊。悉闻诸佛所宣正法。一切听受如说修行。”这个是内在的见到了本质,没靠六通、也不靠五通,也没有舍此色身,也没前往诸佛国土,只住此刹,即能遍见一切十方诸佛,即能闻一切诸佛所宣正法,即能闻一切诸佛所宣所有正法。闻正法故,闻一切诸佛正法故,闻所宣根本正法核心之法故,一切听受如说修行,这就是修行的方法。一切听一切受、一切如说修行、依教奉行。不是一切听一切疑、一切问一切惑、一切辩一切测度。这是我们众生干的活,怀疑、疑问、疑惑、辩解、测度,辨别是真是假,是对是错。要一切听受,听而受用,如说修行,受用之后付诸行动,在实践当中证得,如说修行。这是最后一问,那么这一百二十二问就概略的讲完了。
一百二十二项功德利益。殊胜不殊胜啊?(大众:殊胜!鼓掌)那么,究竟、圆满、殊胜、方便、善巧、根本、内在、具足一切,圆满一切,这就有详细的解释。对于我们讲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这样一个圆满的、系统的、微细的、周到的、深刻的解释。通过这样一百二十二问你就能广阔自己的心胸,深入挖掘自己的心胸,让自己具有崭新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时空观。让自己的心地处于非常的高度,以此高度发无量菩提心,发庄严大誓,立坚固之信不退之信,得种种不可思议功德,自得广大神通妙用。那么戒是佛法之根本,戒是生命之根本。这是讲一百二十二问,一百二十二项的功德利益。我们主要是通过此一个圆满的功德利益的一个初步的解释,生坚固信,生不退信,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则可得也。好我们来看:
『世尊。譬如今时圣者阿难。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诸佛世尊。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从是已后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咸若斯也。』
“世尊。譬如今时圣者阿难。于世尊前亲闻法已。皆悉受持。如说奉行。”
“于世尊前亲闻法已”,所以于世尊前才能亲闻法,不在世尊前就不能亲闻法。世尊走了,怎样于世尊前呢?佛法的文字就是世尊的法身。你遇此法身恭敬,没有我见、没有我执,只有清净心也可以亲闻法已。何为亲闻法呢?要恭敬,要谦卑,要如饥似渴,要郑重万分,这样才叫亲闻法。
“闻法已,皆悉受持”,没有任何的保留,佛如是说,我如是行、我如是守、我如是持、我如是相续,叫“皆悉受持。如说奉行。”没有我执我见、只有如佛的信心。这是佛说的,这是佛讲的,“皆悉受持。如说奉行”,这才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式、修行的心态、修行的线路。
“彼诸菩萨。身居此土不至彼界。而能遍睹诸佛世尊。”
“彼诸菩萨”,就是所有的般舟行人。“身居此土”,身在此娑婆世界。“不至彼界”,不至一切佛刹。“而能遍睹诸佛世尊”,而能看到一切诸佛世尊,一切诸佛世尊本来悉在前立,你心清净自得亲见。
“听闻法已。悉能受持。如说修行。亦复如是。从是已后一切生处。常不远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咸若斯也。”
这是讲的修行方法,后面就不用解释了啊。这个时候,贤护菩萨问完了,我们释迦牟尼佛出场了该讲了啊。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贤护。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妙义。汝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亦为安乐诸众生故。复为怜悯诸天人故。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
世尊对贤护菩萨说,你今天能够问如来如是一百二十二项诸多妙义,你问得好啊!“汝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并不是贤护菩萨有此这么多的疑问,是代众生所问,众生愚痴迷惑不能发问。贤护菩萨是过来人,是守护般舟三昧的总教头,所以他代众生(问)。知众生心、识众生想、问众生之所问。所以释迦牟尼表扬他说,你能请问如来如是妙义,你“为利益一切世间诸众生故。亦为安乐诸众生故。复为怜悯诸天人故。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四个故,你问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么多的如来的妙义。你是为了利益一切世间众生,也为安乐诸众生,让诸众生不仅得到法益,能安乐其中、安住其中。安是安定,安定到乐,乐的层次、乐的程度。也为怜悯诸天人故,诸天人者安于天乐、不思进取、不思精进。所以他们也不能问,也不能去实行,亦为怜悯诸天人故,让天人知道这么好的法,有这么殊胜的法,有这么微妙的修行让他们得到利益。“复为摄受未来世中诸菩萨故”,未来世中的小菩萨、各种菩萨要成就圆觉,要成就圆满的佛道,也要来修持般舟三昧,你为这四种情况来发问如此妙义,简直太棒了!
『贤护。而汝往昔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种诸善根。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爱乐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少欲知足。恒乐闲静阿兰若处。或居冢间。或在树下。亦露地坐。常坐不卧一敷不移。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唯一抟。唯畜三衣及粪扫衣。赞叹头陀。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能为利益行大慈悲。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随意得见一切诸佛。发广大愿行深妙行。乐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随顺如来种性。发菩提心犹如金刚。通达世间众生所念。广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称量。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贤护。于汝功德中未说少分也。』
“贤护。而汝往昔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种诸善根。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爱乐正法。敬重正法。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
贤护,你啊往昔的时候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种诸善根,你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尊,广种善根,听闻正法,受持正法,爱乐正法,敬重正法。如来的原意说,你不仅供养了无量诸佛世尊、广种诸种善根,你听到闻到正法,听闻已,受用。受用已,坚持坚守。受用、坚持、坚守正法到什么程度呢?“爱乐正法”。爱乐到什么程度呢?“敬重正法”,这是释迦牟尼佛对贤护菩萨的一种评价。
“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特别表扬、特别赞叹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头陀行、苦行妙行、教化行故。因摩诃迦叶尊者严持戒律、头陀苦行,是以让释迦牟尼佛的法多延续五百年。迦叶尊者很少言语。阿难尊者多闻第一,迦叶尊者第一成就阿罗汉,是阿罗汉之首,持钵恭候弥勒佛的诞生,是释迦牟尼佛的第一传人,释迦牟尼佛的左手,即是摩诃迦叶尊者,右手是阿难尊者。说“汝今但以摩诃迦叶教化行故”强调摩诃迦叶的头陀行、苦行妙行。
“少欲知足。恒乐闲静阿兰若处。或居塚间。或在树下。亦露地坐。常坐不卧。一敷不移。”
说你“少欲知足。”我以前讲过少欲才能知足。足者是知而足,不是满而足,满永远足不了,世间老讲满足、满足,不知道少欲知足才是无上的法宝,以前解释过少欲知足,这里就不啰嗦了。
“恒乐闲静阿兰若处”寂静处、山林处、清净处。在这个闲静清净处恒乐,不仅是乐居而且是恒乐居。“或居塚间”就是那个坟头的里面,住在坟头上。“或在树下”,住在树下。“亦露地坐”,露地一坐。“常坐不卧”,就是说每天不倒单、常坐不卧,不躺下来。“一敷不移”,坐在一个地方并不移开,我讲的叫“一坐觉”。坐在这儿,一坐觉过来了就休息好了,开始经行念佛,开始修行,叫“一敷不移”。
“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惟一抟。惟畜三衣及粪扫衣。”
“受乞食法。”就是搭衣、持钵、乞食。乞食者,一、为众生结缘,让众生种福田;二、让众生能听闻佛法;三、让自己不再挂碍任何的饮食,不再去分辨任何的饮食,乞来什么吃什么,乞来多少吃多少。“一食不再”,日中一食,就是为疗形枯,为了治疗我们这个(色身),要靠这个色身(修行)。为疗形枯,这样来吃这么一点东西维持它不受影响。“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惟一抟。惟畜三衣及粪扫衣。”坐在这儿吃,只要一起来就不能再吃了叫一坐食,惟一抟。“惟畜三衣及粪扫衣”,就是说衣服就那么几件衣服,不多,没有选择,着粪扫衣就是穿那个补丁的衣服,最脏最烂的衣服。
“赞叹头陀”
就是头陀行,头陀苦行,就是说特别表扬了苦行——头陀行。
这个头陀行的内容表现在:第一、少欲知足,就是说头陀行行的是什么?行的是你的欲望,行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少产生点欲望,你的心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这是首先讲的是心行。那么住在哪个地方?住在阿兰若、住在僻静处,不乐城邑聚落。那么何等清净处,什么地方呢?坟头,树下。坟头树下是大家都不去的地方,那个地方才安静,那个地方才容易办道,让你心情寂灭。以露地坐,甚至没有树,就就地一坐。就地一坐的标准是什么呢?常坐不卧。只管坐,不能躺下来。坐还是“一敷不移”,不能够这里坐一下、再坐一次、再坐一次,坐个没完没了,这是贪心。“常坐不卧,一敷不移。”那么吃是什么标准呢?“受乞食法。一食不再。或一坐食。或惟一抟。”穿是什么标准呢?“惟畜三衣及粪扫衣。”这是头陀行,如此之苦行。那么就像我们也一样,平时有条件的有可能的练不倒单,一定要节制我们的饮食,过饮食关。衣服我们也要过关口,不要整天换这换那有好多衣服,这都是影响你的心地。尤其重点是少欲知足,这是头陀行苦行思想的内在的内容。
那么说贤护菩萨是干什么呢?贤护菩萨的定位是什么呢?释迦牟尼佛怎么定位呢?你们听:
“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能为利益。行大慈悲。”
贤护菩萨干啥呢?“劝请诸菩萨”。相信般舟三昧、相信正法,行持般舟三昧。“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贤护菩萨和其他菩萨的关系搞清楚了没有?劝请,第一关系;第二关系,教菩萨行法;第三关系,令诸菩萨喜,教到他心里去,心生法喜、法喜充满,令诸菩萨喜;第四诃责诸菩萨,不是光温情脉脉,还要诃责,诃责、管理、护持诸菩萨;第五教示诸菩萨,不仅教导而且示范,示现诸菩萨,教示诸菩萨;第六成就诸菩萨。这个是为贤护菩萨摩诃萨。
来,我们合掌:
一心顶礼难行能行贤护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难行能行贤护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难行能行贤护菩萨摩诃萨!
随喜赞叹贤护菩萨摩诃萨!劝请诸菩萨。
随喜赞叹贤护菩萨摩诃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
随喜赞叹贤护菩萨摩诃萨!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
随喜赞叹贤护菩萨摩诃萨!成就诸菩萨!
阿弥陀佛!请放掌。
这是释迦牟尼佛给贤护菩萨的评语:“劝请诸菩萨,教菩萨行法,令诸菩萨喜,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
“能为利益,行大慈悲。”就是说贤护菩萨你能够给这些菩萨以广大的利益。“行大慈悲”你不仅是能为,而且是亲为、亲力去做,就是勤恳地去做。“能为利益,行大慈悲”,行的是大慈大悲。因为世间一切利益,应该说般舟三昧之功德利益为上、为最,一切诸佛都承认这是一切诸佛最上功德。教诸菩萨,诃责诸菩萨,指导诸菩萨,成就诸菩萨,当然是行大慈大悲。说你呢,第一个职责跟菩萨是这个关系,这个关系当中,你能为利益于诸大菩萨,行大慈悲于诸大菩萨。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随意得见一切诸佛。”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平等施教。对众生也一视平等,对菩萨也一视平等,不舍一人,于诸众生,生平等心,平等施教。“咸得自在。到于彼岸。”以般舟三昧之功德力,以你之愿心,让他们得到根本利益,到达彼岸。
这个贤护菩萨呢,释迦牟尼佛在《观虚空藏菩萨经》(注:引用经文“跋陀和[贤护]菩萨、罗邻那竭菩萨、憍目[自/兒]菩萨、那罗达菩萨、须深弥菩萨、摩诃须萨和菩萨、因坻达菩萨、和伦调菩萨是八菩萨从般舟中出。是八人求道以来无央数劫。于今未取佛。愿言。彼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有急疾皆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寿命终时。我八人便当飞往迎逆之。诵礼八菩萨者得现世福。命终八人迎接将往极乐国土。化生莲华中作无生菩萨。”)里讲说贤护菩萨等八大菩萨从哪里来啊?从般舟中出,从般舟里面出来的。是八人,这八个菩萨求道以来,无央数劫就已经取得成就了,取得怎样的成就呢?佛的成就。于今未取佛,就是到今天为止,无央数劫他就成就了,达到佛的果位,但是他没有取佛的果位,取菩萨位,来守护般舟三昧。这是以菩萨名义达到佛位的八个菩萨。这八个菩萨发一个什么愿呢?“彼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就是天下十方的所有的人民,愿这些人民都得佛道。说有“急疾”,就说你有急疾,疾是疾病,就是疑难的问题,“急疾”就是说非常急迫的疑难问题。有急疾的时候,急呼我八人名字,既得解脱。发了一个愿,你有碰到难题的时候啊,你就赶紧呼贤护菩萨!赶紧呼,急呼啊,呼的慢了不管用,听到了没有?贤护菩萨!这样,急呼啊,就是急疾的时候急呼我八人名字,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八大菩萨你就记得贤护就可以了。贤护菩萨!急呼,你看这个招高不高啊?没让你一心不乱,没让你深信切愿,急呼名字就可以,急呼完了以后既得解脱。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碰到难题的时候,我就喊贤护菩萨,快来帮忙!急呼了以后什么果报呢,你呼一下名字,然后既得解脱。就是你寿命终时,我八人,我八个菩萨,这八个佛啊,不是八个菩萨啊,“便当”,就是当然的意思,“飞往迎(逆)之”,我这八个人飞着就飞过来,飞到你跟前。飞到你跟前干啥呢,“迎接将往极乐国土”,就是接你,没说你愿意不愿意啊,不愿意也把你拉走好不好啊?(大众:好!鼓掌)临终的时候八人迎接,将往极乐国土,就把你送到极乐世界,好不好啊?(大众:好!鼓掌)化身莲花,做无生菩萨,就无生法忍,不退转的菩萨。你看,给你送到极乐世界,让你化身莲花做无生菩萨,无生法忍这样的一种菩萨。这个八位菩萨是不得了的,不可思议的,你看释迦牟尼佛这么赞叹他,这哪是赞叹菩萨,是不是?那真的是大菩萨摩诃萨,这个菩萨不得了。
“于诸众生,生平等心”。说贤护菩萨是什么成就呢?第一是少欲知足成就;第二是苦行、头陀行成就;第三是劝菩萨,教菩萨,诃责菩萨,成就菩萨的成就。其次是平等心成就,就是贤护菩萨于诸众生,生平等心成就。“咸得自在。到于彼岸。随意得见一切诸佛。”这个成就是什么成就啊,“咸得自在。到于彼岸”还不说,还可以随意得见一切诸佛,能见一切诸佛。
“发广大愿。行深妙行。乐一切智菩提梁柱。善能随顺如来种性。发菩提心。犹如金刚。通达世间众生所念。广大妙行。不可校算。不可称量。常在一切诸佛目前。贤护。于汝功德中未说少分也。”
“发广大愿。行深妙行”,发愿发的非常大,这个愿可真够大的,够广的。你只要急呼人家的名字,人家就帮你解决困难,解决困难不算,还一托一,托了个啥一啊?临终的时候,八个人飞到你跟前,将你送往极乐世界,化身莲花做无生菩萨。
前面我说你的功德,你的功德力,你的行持,我都简单说了一下,但是我只是说了一丁点儿、一丁点儿而已,这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大不大多不多啊?这是把贤护菩萨的位置立起来了。好,接着再讲啊,这个我们不详细解释了。
『贤护。今有菩萨三昧。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贤护当知。更有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
说啊,今天你不是问了这么多问题,怎么得这个法呢?怎么得这么多的功德利益呢?我今天告诉你一个方法,叫“菩萨三昧”,这菩萨持的三昧。这三昧叫什么呢?“名曰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叫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又名“思惟诸佛现前三昧”,就是思惟诸佛,“思”,思想,意念诸佛,意念到诸佛悉在前立,现在前面,这样一个三昧。三昧是指三摩地的甚深禅定,甚深的一种修行的状态。“若有菩萨。具足修习如是三昧。当得成就如上所问诸功德等。贤护当知。更有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贤护菩萨呀,我现在告诉你这个般舟三昧,如果众生来修习就能成就如上种种功德,不仅能成就如上所问种种功德,还能成就无量无边胜上功德,说不可尽,说都也说不完。这就点明了《佛说般舟三昧经》,讲般舟三昧开始讲了。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说此菩萨念一切佛现前三昧。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多获利益多受安乐故。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多受安乐故。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普得闻此念一切佛现前三昧。彼既闻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当如实修学。如教奉行。既学行已。当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善哉世尊。惟愿说此菩萨念一切佛现前三昧。”
贤护菩萨又说一句说:“善哉世尊”。世尊啊,你太好了,太伟大了!惟愿世尊啊,你赶紧给我说这个般舟三昧吧,说这个念一切佛今悉现前三昧吧。
“令此世间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多获利益。多受安乐故。”
天龙八部,天、人、梵、魔、沙门、婆罗门等等这一切相关众生等。“多获利益。”多受安乐,获得你上面说的一百二十二功德以外,还有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说不可尽的殊胜功德,获得这么多的利益。而且能够于此利益上安住,能安能乐。
“亦令当来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多受安乐故。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普得闻此念一切佛现前三昧。”
“亦令当来无量众生”,亦令当来以后无量众生,我们现在这些人就是当来的,当时就叫当来,后来来的无量众生“多得利益。多受安乐故。又为未来诸菩萨辈。作大光明。承受威力故。”就是未来的诸菩萨要想获得大成就、要想获得更大的进步,承受大光明威力。“又愿现在未来诸菩萨等。普得闻此念一切佛现前三昧。彼既闻已。皆悉受持。”愿这些菩萨都能听闻,用闻性听到这个三昧,不是用耳朵来听。
“彼既闻已。皆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当如实修学。如教奉行。”
“既闻已”,能够闻到还不说。“皆悉受持”,所有的人都能悉受持,不是单一受持,不是一时的受持,是悉受持。“既受持已。一切皆当如实修学。如教奉行。”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受持完了以后一切皆当,以后一切,当下一切都能够“如实修学。如教奉行。”“如实修学”按照佛所讲的东西,实实在在地,实打实地,不折不扣地,深入地去修学,反复地去修学,扎扎实实地去体证,如教奉行,依教奉行。
“既学行已。当令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
“即学行已”,既学了,也行了,也修了,也证了。修学证得到什么程度呢?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是一般的不退转。“现前即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就是说他现前、当下既能具足成就如是功德及余胜上功德等。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汝言者。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为汝分别解说。贤护复言。善哉世尊。我深乐闻如来所说。』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这个时候世尊又讲了,贤护啊,“如汝言者。汝当谛听。善思念之。”你再次祈请,那我就开始说了啊,但是我说的时候“汝当谛听”,不是用你这个耳朵若有若无,散乱心来听。“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善思善念。那何为善思念呢?你当下清净心只管受用,只管受持,日后再来反复关照善思念之。“吾今为汝”,我今天为汝等“分别解说”,分别来解说这个里边的意思。“贤护复言”,贤护第三次说了啊,“善哉世尊”,大慈大悲的世尊啊,太好啦,“我深乐闻如来所说”,我们大家都特别乐意。“深”,不是一般的乐意,是“深乐闻”。“我深乐闻如来所说”,你快说吧。三请三祈。
『佛复告言。贤护。云何名为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若有菩萨具足成就此三昧者。即获如前诸功德事。亦得其余殊异功德。』
佛就说啦,贤护啊,“云何名为”,什么叫做“菩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呢?如果有菩萨具足成就这个般舟三昧,“即获如前诸功德事。亦得其余殊异功德。”就能得到前面的一百二十二项功德,以及我所说的其他的无量无边的、殊异的、说不可尽的功德。
『所谓心念诸佛。皆现在前。其心不乱。不舍作业。求胜上智。勇猛精勤。荷负重担。度脱众生。承事供给诸善知识。常修空寂广大思惟。亲善知识。灭除诸盖。远离恶友。息世语言。塞诸根门。初中后夜。减损睡眠。不贪衣服、食饮、汤药、堂房、屋宇、床座众具。恒乐空闲。住阿兰若。不爱己身。不重我命。不著形色。不纵其心。修以慈心。薰以悲行。一切时喜。常行舍心。破坏烦恼。成就诸禅。于中思惟。不著滋味。观察色想。唯得空心。不乱正念。不取诸阴。不著诸入。不思诸界。不贪生处。调伏慢高。不妒他财。为诸世间。多作饶益。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又于众生。生父母想。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一切法中。无有诤想。虽念持戒。而不执著。常在禅定。亦无耽染。好乐多闻。不起分别。戒聚不缺。定聚不动。智聚不妄。诸法无疑。不背诸佛。不谤正法。不坏众僧。不好乖离。亲近众圣。远离愚痴。不志求出世。虽闻语言。意不乐听。亦不耽著世间六味。习近熏修五解脱法。除灭十恶。念修十善。断灭众生九种恼处。心常不离九想观门。常思弃捐八种懈怠。一心修习八大人觉。不著禅味。不恃多闻。摧伏我慢。一心听受。求法殷重。修道证知。怜愍众生。离我分别。求寿命想。毕竟难得。观察诸阴。无有物想。不住涅槃。不著生死。诸行烦恼轮。发大恐怖想。诸阴怨家想。诸入空宅想。诸界毒蛇想。三界衰恼想。涅槃利安想。观诸欲恶。犹如唾涕。深乐出家。不违佛教。于众生所。劝行功德。于诸世界。无复染心。见一切佛。皆悉现前。受一切身。皆若幻梦。一切诸相。观察灭除。思惟往来。不见三世。于信清净深信真妙。念一切佛三世平等无有动转。而能持诸善根。一切诸佛三昧自在。终不染着诸佛相身。于一切法皆悉平等不与一切世间共诤。所可应作不相违背。通达甚深十二因缘。穷尽一切如来道地。得胜上忍入真法界。见众生界性无生灭。见涅槃界本来现前。慧眼清净观法无二。彼菩提心无中无边。一切诸佛体无差异。入于无碍清净智门。明见菩提自然觉知。于善知识起诸佛想。于菩萨所不念乖离。已于生死破坏魔军。一切众事皆悉如化。见诸如来如镜中像。应当求彼菩提之心。诸波罗蜜莫不平等。实际无尽集佛功德。贤护。是为菩萨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这段话非常核心,我一念就停不住,写的太好了,往下再念就把大家给念晕掉了(注:‘于信清净深信真妙’之后师父没有念)。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
“所谓心念诸佛皆现在前”,心念诸佛,用心念诸佛,诸佛的代表是阿弥陀佛。
“其心不乱。”念到一心不乱的程度,自得心开,自心不乱,这个心到后来不是求这个心不乱,是念到这个心不乱。
“不舍作业”,就是说昼夜行法。
“求胜上智。”不是一般的智,中间的风景都不要,只要胜上智。
“勇猛精勤”,勇猛,这个讲勇猛精进,他这里讲勇猛精勤,这个“勤”,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勤奋不已,相续不断,叫“勇猛精勤”。
“荷负重担。度脱众生。”为众生故,为广利众生故,荷负重担度脱众生,以此大行大愿勇猛精勤。
“承事供给诸善知识”,这个不用解释。
“常修空寂。广大思惟。”常修空寂,就是说我们讲“有想即为愚痴,无想是为涅槃”。要修空寂思惟,空寂才能尽虚空,才能遍法界,才为广大。你把所有的现实生活、现实的这些东西统统丢掉,统统放下,不放也放,不管他,只管放下,一切东西丢下来。然后你就体会这种一切不管,一切放下,空空荡荡,寂灭为乐的广大思惟。
“亲善知识”,般舟里面特别讲究亲善知识,不亲善知识,得不到善知识之所摄护,不是善知识不摄护,是你不受用,你不亲当然不受用啦,受用不了。
“灭除诸盖”,尤其是包括睡盖。
“远离恶友”,一定要远离恶友。恶友当中还包括,一定要远离电话,远离电脑。电脑害死人,真的害死人。还好,我上电脑干活儿都来不及,顾不上去溜达,也顾不上玩儿。以前呐,上电脑下载很多的电影,包括佛教的电影,找这找那。哎呦,其实都是在绕弯子,现在根本顾不上。但是,就怕有些人没事干,就害死人。
我们最近的小孩子的教育受到很多困扰,什么困扰,困扰的根源在哪里?困扰的根源在于,有一个孩子有一台电脑可以上网。结果这些孩子们就上网乱看,乱看就受一些不好的影响,就形成散乱心,就形成恶劣的心,这样带来管理上非常大的难度。所以这个电脑真的是个恶友,尤其是不能安住正法的这些人,如果有电脑有网络,害死人呐。所以要“远离恶友”。
“息世语言”,我们常常不肯远离那些世俗的朋友,常常给我们修行带来很大的障碍,还有就是我们还没所修还没所得,即想广布,即想流传,即想广说,结果也常常把自己搅的迷迷糊糊,所以要“息世语言”,一定要少说话。我们再次强调,般舟行法规则一定要不言不语,我们感恩这一次这个“十.一”的法会。因为以前我们要教授大家做不到不言不语,我们就来了一个方便叫禁语,禁止无意义的语言。但是禁止无意义的语言,这个想说话的心禁止不住,所以大众还是喜欢说话。那么这次“十.一”的时候,我们来了一位边地的菩萨,是一位教师,他别出心裁,给学生考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儿,考考教师的法宝”,他就拿着这个法宝来考他们,最后有很多人都得了满分儿,他自己本来得不到满分,也得到满分。其中他就特别提出来要不言不语,这个提法提得好,我们给他鼓个掌好不好?(大众:掌声)那么这次“十.一”的行法,我们充分的体证了不言不语之奥妙,所以我们要息世语言。三个女人一台戏,尤其是女众在一起,一定不要传此传彼,传说是非,一定要息世语言,你不息世语言哪,你行法不得要害,不得要领,要息世语言。这个语言不息啊,你想得定,门儿也没有,你想破除境界相是门儿也没有,你想不入境界相,你想入少境界相,那门儿也没有。所以要“息世语言”。
这个世间的语言是怎么产生的?是因五欲六尘之需要而产生的,这些语言表达五欲六尘之意是充分的,是完整的,对不对?要表达佛法之奥义,怎么样?就不行啦。就好比用蚂蚁的语言能解释人的事情吗?解释不了。用农村的语言解释不了城市里的事情,何况用蚂蚁的语言解决人的问题。那么用人的语言能解决天人的世界吗?解决不了。那能解决超越天人世界之上的佛菩萨的世界,般舟三昧的境界吗?更加不能。所以要破语言相,要破文字相,要“息世语言”。
“塞诸根门”,我们六根、六识、六尘,要塞诸根门。可是我们每一天,我们都被这六根所缠绕,都不能做主,染著于五欲六尘。今天我困啦,今天我累啦,今天我太烦啦,今天我特别的烦恼等等等等,这些都没有塞诸根门。真正的修行要塞诸根门,不以看为看,不以想为想,不以知为知,不以会为会,只是傻傻的念,傻人傻念,也不怕摔倒,不怕跌倒。只有一信,只有一个决定之信,绝对之信,绝顶之信,一个傻人傻念之信,就知道念。念就是一切,念就具足一切,念就成就一切,念就圆满一切。任何东西都无所谓,任何分别相都随他去,叫“塞诸根门”。
“初中后夜。减损睡眠。”这是释迦牟尼佛讲的啊。那么怎样减损睡眠呢?我跟你提出来两个“一”:第一个一叫什么?一觉醒;第二个一叫什么?一坐觉。一觉醒非常重要,如果你养成一觉醒的习惯,就是少欲知足。既能满足你睡眠的基本的需要,也能满足你行法的更多的需要。有的打坐的要一坐觉,再坐就迷糊了。一坐觉是清醒的,因为你觉的时候是非常清醒的,可是你再反复坐,越坐越迷糊,坐着坐着就想躺,躺着躺着自然就睡着,睡着了就自然而然不想起,不想起来还想睡几觉,这样懈怠之心就升起,所以说“初中后夜。减损睡眠。”。睡眠要减损,要减少睡眠,只有少睡,只有过昏沉关,才能够让我们的功夫真正的相续。功夫的中断,最大的中断是睡眠,最顽固的中断是妄想。你破了睡盖,那么这个功夫才能连成线。你破了妄想,这个功夫才能连成片。
“不贪衣服食饮汤药堂房屋宇床座众具。”
我们这次河南的一位菩萨,净菩萨,来了这儿,行了一次三天四夜,说以前从来没有过,可以不洗脸、不打香水儿,可以不换新衣服,可以不洗澡,可以不刷牙,一样都没有过。现在发现不刷牙、不洗脸、不换衣服、不洒香水儿,说这个过的很真实,很自在,很没有烦恼,很法喜,所以决定出家。上次来给我们送来好多东西,什么电子产品啊,我不记得,拉了一车,专门带着两个人送过来,没待两分钟就走,就回去啦。回去之前我给灌了个顶,给她受了个皈依,掉眼泪哭的呀,回去给我发了个短信,“哎呀,师父啊,太难得了,这个皈依的感受太殊胜了,我都不舍得洗头发了。”头发都不想洗了。这就讲不贪衣服,不贪衣服才能见到生命的实际,尤其是女众。为什么我们规定一定要穿般舟服,一穿般舟服统一,是对道场的一种供养,有功德。你穿花花绿绿,让人产生妄想,让人产生思想。你自己也会产生好看,不好看,这样一种思想。所以要不贪衣服,统一衣服。为什么著粪扫衣呢,为什么要剔除须发呢?头发一剃就没想法了,是不是?头发不剃有想法,是吧?所以不要贪衣服。
“食饮汤药”,尤其是吃药,不要吃补药,越补人的心越完蛋,人家给我送的那个虫草,几十万一斤的虫草,我妹妹给我打成粉儿要给我吃,我说,“要吃你吃,我不吃!”真的不要吃,因为我心里都不愿意吃,心不思这些东西。虽然说虫草好似没有生命,说它是菌类,骗人,反正我吃了这个东西我心揪揪,我也不想吃。后来人家说,“师父啊,我给你送了那么贵重的东西,就是要你保重身体,一定要吃,一定要吃!”我不得已吃上两次我就不吃了,没啥意思。不吃他那个东西啊,心清净,心正念,心强力,心强有力。不贪食饮、汤药。
“堂房屋宇”就是说房子呀,房子不要住高大的房子,不要住宽广的房子,你看住在这个房子里就生想法。
“床座众具”,不坐高广大床。这些东西,都讲究,只要能用就行,你就没有想法,不想改进,不思进取,这些东西有啥就算啥,这样的话呢,你就能够不染著,然后呢,只能安心办道。但是另外一种情况,也不要染著。我们派了一位大德去通化,通化修正药业的总部,去那带领大家行般舟,整天不安,我说,“为什么?”。他说,“师父啊,人家给我住别墅,下馆子,哎呀,我这太受不了了,我这何德何能能住别墅啊,我何德何能下馆子老吃饭呐。”我就问他,“你心住了没有?”这叫住而无住,对不对?人家给你提供的就这个条件,你不能人家有别墅让你住,你说,“你别给我住别墅,你搭个铁皮房子让我住吧!”你说这怎么行呢,对不对?人家说给你饭馆儿里去吃,你说,“你别给我饭馆给我吃啦,你来给我做饭吧!”那能行吗?这都不行。所以这叫“住而无住”,关键你心住了没有。你在这里生好喜,哎呀,这好美,这好舒服,这个床躺躺,那个床躺躺,这个菜点点,那个菜点点,这叫住。你心不生欢喜,这叫无住。这就是讲啊,要想行般舟,不能求衣服好坏,要过饮食关,要过补药的关,要过住房的关,要过床的关。
“恒乐空闲。住阿兰若。”住这个阿兰若处,寂静处,山林处,常住伽蓝,要恒乐住,恒住,乐住,安住。不要动不动就想回家,不要动不动就想跑到外边儿去,动不动就想到宾馆洗个澡,去饭店下个馆子,这些都不行。
“不爱己身。不重我命。”要舍身忘我,破除一切身见,破除一切感受,超越一切生死,叫“不爱己身。不重我命。”。
“不著形色。不纵其心。”别动不动去照照镜子,按摩按摩脸部,然后戴个什么围巾。一定要“不著形色。不纵其心。”心要始终少欲知足,要警醒自己返观内照,约束自己,调整自己,不敢放逸,不敢懈怠。
“修以慈心。薰以悲行。”对外是现慈悲相,以慈悲心现慈悲相,宽容一切,包容一切,不分别一切,接受一切,成就一切众生。知道众生不可度也去度。这个慈悲为怀,只要有机会,哪怕一丝的机会都去实行。
“一切时喜。常行舍心。”要舍得舍得,这个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把娑婆世界的一切减掉,头发减掉,好衣服减掉,好吃的减掉,好床减掉,多睡会儿减掉,多说几句话减掉,多看别人几眼减掉,看别人不是减掉,全部减掉,就是做减法。减之又减,实无可减,最后见到真的。减者,舍也,“常行舍心”。
“破坏烦恼。成就诸禅。”只有破坏烦恼,把一切烦恼断除了,不烦不恼、不思不想,无思惟、无想、无住、无取、无舍、无染著,自然就能一心不乱,外不染万缘,内一心不乱,成就一切禅定,“破坏烦恼。成就诸禅。”
“于中思惟。不著滋味。”“于中思惟”,于种种烦恼当中,于种种法当中,反复思惟。“不著滋味”,其实什么也没有,空无所有。
“观察色想”。色受想行识,“色”,观测色相,观测所有的有形的世界都为色,有形世界好看的东西也为色,都属于色的问题。
“唯得空心。不乱正念。”观测一切色,一切色让我们产生种种欲,想占有,想拥有,想持久,想深入,这都是诸色相。那么一切物质的世界,色欲的世界,最后观察完了之后,发现这些东西除了引诱我们,把我们的精神引到外边去,让我们产生很多的妄想,让我们产生很多的求取的心,让我们不得自在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原来于我修行有百害而无一利,最后“唯得空心”。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知,慧而不用。什么境界真的假的,真的不管,假的也不管,不去辨别,不去思惟,不去意念,不去染著,“唯得空心”。“不乱正念”,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傻人傻念的阿弥陀佛,这是正念。“不乱正念”,这个念头当下安住,不会被妄想冲断,就是有妄想我也坚持,也不乱。这个念头一直为上首,为之最,为坚守,然后不断相续,是为不乱。那么只有心空了,这个正念才能不乱,只有观察一切物质世界,一切色都想透了,才能得真正的空心。心空了,念就不乱,念就为正,所以“唯得空心。不乱正念。”那么物质世界是空的,法是空的,所以种种方便之法是空的。因为我讲了,你不是究竟之法,究竟之法好比讲苦痛关,一切方便之法都是空的,为什么呢?你说跺脚能管用,跺脚这会儿管用,过两小时它又来了,又痛了。再跺,再跺它还痛,是不是?所以这个方便呢,它毕竟还没有空,只有你至诚接受这一道,至诚接受了,一切痛空掉了,什么痛都通牌照收,一切照收,而且不仅收,还神经质,让这个痛来的更猛烈些吧,更多些吧,让以后的地狱的苦全拿到今天来受吧,我自己的受还不算,把别人的苦也给我吧,是不是?这叫至诚接受。接受完了,得空心了。找痛找不见了,唯得空心,得到空心了,得到空心以后就不乱正念。
“不取诸阴。不著诸入。”色受想行识我都不取。“不著诸入”,六入那么我也不著,不染著,不以色为色,不以财为财。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都不取,都不著。因为一旦取、一旦著,我们就没有自由,就被绑架,就不能做主,就会生出种种烦恼。
“不思诸界。不贪生处。”“不思诸界。”什么天界、六法界、十法界、六道轮回,所有的这些我们都不思考、不在意、不计较。“不贪生处”。所有生着五欲六尘的地方,我们都不贪婪、都不染著。在这个刚生出来的时候,就去用功,就去做文章,这个叫不隔念。这个念头生出来以后,觉得不对,马上忏悔,马上解决。不隔时,这个时间上不要隔开。不隔日,不要隔开日子再去解决问题,不要等它慢慢儿长大,这叫“不贪生处。”在生处里做文章。
“调伏慢高。不妒他财。”,调伏贡高我慢,其实出家人最大的毛病是贡高我慢,女众最大的毛病是嫉妒心。“不妒他财”,他财,他的货币的财和他非货币的财。人家有优点就专门说人家坏话,嫉妒心,这些心不处理,我慢心不除,协调不了他人的关系,不能真正吸收他人的长处、和谐他人的关系。嫉妒心不除,也不能和谐人我关系,只能是一个斗争的因素。而且呢,这种嫉妒心自己的情绪还做不了主。如果有我慢贡高,在修行的时候就一定会挑外面的不是,自己就没有定,在共修的时候。如果嫉妒他人就会纷争不断,纷争不断在修行的时候,就会妄想纷飞。妄想纷飞就不会有定,就不能见三昧,就会入种种境界,就会染著种种境界,然后虚耗时光,虚耗能量。
“为诸世间多作饶益。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又于众生生父母想。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
“为诸世间多作饶益。”就是说,广利,广泛的利益、多多的利益诸世间。“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又于众生生父母想。亦于众生所作一子心。”做一个赤子。其实众生和我们的关系是不是一体的?怎么样一体的?你们想想看,无始劫以来,你们过了多少辈子啊?每一辈子你有多少亲人?我们想想看啊,少说一亿辈子,每一辈子有爹有娘吧?有爹有娘不讲别的了,就俩。有兄弟姐妹吧?有老婆孩子吧?有外公外婆吧?你一算就五、六个,七、八个,是不是啊?那你一亿辈子你的眷属有多少啊?五六亿还是七八亿啊?数以亿计的眷属,是不是?不说数以亿计的眷属,就算有重复的,去掉重复的,你有五千万的眷属,多不多啊?五千万都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亲不亲啊?你们这一辈子见不见面啊?你见的都是谁啊?都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今天我是你父亲,明天我当你儿子,是不是啊?真这样。
其实我有一世,我就是我老爹的老爹,我这辈子是我老爹的儿子。为什么?不放心他,这辈子不放心他,来当他儿子,真是这样子。我这爹老子真是,当然爹老子有养育之恩这不用讲了,我就说他有的时候不像老子。我读书的时候,我老爹给我撕书,我在家里念书,老爹说:“你煤油灯耗多了,整天就看书!”,把我气的呀,把我老爹推出门去,把门反锁上,自己哭。但是我老爹真的非常的善良,非常的慈悲。我这是告诉大家,互为六亲。如来为什么慈悲众生啊,看你们打呀、争呀、骂呀,来劲儿。不知道啊,你俩原来前世是姐妹,你俩原来前世是夫妻,不过是打架的夫妻,这辈子还打!实际上是最亲的人在一起打架,看你们可怜可悲啊!自己还不知道,是不是啊?自己家的一只鸡宰了,吃的香得很,不知道那个鸡是你奶奶转世的。一只狗要吃骨头,你舍不得扔给他,踢他一脚,不知道那只狗是你爷爷走了,舍不得走,还恋你们家,转身投胎在你们家做了一只狗,做人做不成了,真的是这样。所以大家本来是同体啊!所以“于众生生父母想。于众生所作一子心。”这样就没有分别,就甘愿承担,就能承担一切,就能和谐相处,就能无有诤心,就能不嫉妒,就能没有慢高,就能得大禅定,就能愿意成就众生。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