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21407《贤护经》学讲记-第19讲
2014-03-22 01:07:00.0
《般舟三昧经》是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也是唯一讲24小时经行念佛的一部教典。这部教典非常重要,我们的学习过程也将会变得非常的长。实际上来讲,我也是借讲这部经典的机会,与大家一起来学习、来讨论这部经典。我所讲的是我在实践当中对这部经典的一些理解,仅供大家参考,和正规的讲经说法应该说有很大的差距。这是第一步,我们大家都来草草地过一遍。按照我们的安排,因为大家有很多的实践,实践完了之后,以实践作基础,就好像梨子到底什么味道,我们尝了尝,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来讲这个梨子的味道,否则的话都是纸上谈兵。大家有这么一个深入的实践,故我们来第一步,首先我来给大家交流我对这部经典的一些理解和看法。下一步,我们需要反复诵读这部经典,深入实践这部经典。再下一步,我们才开始学习前人的注解,学习祖师大德的注解,来共同深入地学习这部经典。再其后,我们都进行过九十天的般舟前期的训练或者中期的训练,甚至参加过九十天之后,有了深入的体证之后,我们再开始系统地讲述这部经典。这样有一个不断完善和修学的过程。我还是主要跟大家交流我的一些看法。
好,请打开经典。
现前三昧中十法品第十三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三昧者。』
如果有比丘,就是说这个修行人要达到相当的资格、相当的程度,“若有比丘”,修行有相当的年限,受持三坛大戒,我们理解为就是修行要达到一定深度的人。“乐欲修习”。“乐欲”,就是修习这个三昧要有乐,要心能安住,要心生喜悦。“乐欲修习此三昧者”,要想乐欲修习此三昧者,先当干什么呢?
『先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贤护。除慢高已。心意泰然。远离众相。尔时。即应为他宣说如是三昧。』
要为他人宣说般舟三昧,应该怎样呢?首先一个基础是“乐欲修习”,你要乐,就是说要心甘情愿的、决定信心的,甚至是不随于法的,甚至是乐在其中的这样一些坚定的修行人。这样一些坚定的修行人“先当思惟”,“先当思惟”这是强调思惟修。
“彼无相想”,先要破相,破相的人才能够真正进入般舟三昧的轨道,如果没有破相,那就还不能进入轨道。何为破相呢?我们说首先要能破除我相。破除我相者,我们讲具体的,对般舟三昧的修行而言,首先要能破除苦相。苦相,你一见很苦,苦都超越不了,身相啊。苦只是身相的一个基本的方面。苦痛关就是你的一个身相的表现,先要破除这个东西,不是说你不怕痛就破除啦,也不是说你能忍就破除啦,也不是说你能走个三天四夜就破除啦。这个苦痛关,是一个基础的关口,这是“彼无相想”里一个首要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要破苦痛的相,还有我们讲的要破环境的相,要破他人的相,要破清静的相,要破各种知见的相,要破各种情绪的相,要破各种境界相。一切相都是一种外在的表现,一切相都是内心真实的一种影现,所谓“自见其影耳”。首先要破相。般舟三昧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超级的模拟的修炼的课程。每周或者经常的三天四夜的修行,甚至七天八夜或者更长的时间,通过这样一个模拟的训练过程,人生所经历的种种的境界、种种的片段、种种的处境,都会在般舟行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果你能破相,你就没有插曲。如果你一个相不破,那你就充满插曲。
今天中午我收到一个短信,我们的演幻法师,在关房里给我发了一个短信。你看看,一切由心想生。前两天我跟他们讲,这腿肿得不行,粗得不行。然后跟我通了一个话,这个腿马上不肿了,马上消了,完全消了,完全不肿了。你看,心完全接受了它,准备48天肿它48天,结果它一天也不肿了。一切相由心想生啊。他今天又跟我讲了,说现在也不昏沉啦,也不痛啦,脚也好了,身上也没毛病了,身轻如燕了。但是,经常会各种境界出现,经常各种生意找上门来,工人该开工资了,然后该开饭了,该招聘工人了,生意找上门来了。他说老是有这种境界相,怎么办呢?怎么破除这个境界相?他说好烦哪。这是过去在生活过程当中一直欢喜开企业、一直欢喜做生意的习气,那个习性所导致的种种的境界,这个很难避免。
今天中午又收到一个短信说,有一位大德在保险公司做得非常不错,就跟我说,欢喜师父告诉他说让他停止工作,让他到寺庙里来。他自己不来,说让师父叫他来,然后又再想,我最好也能接一个五个亿、六个亿的单子,然后挣出钱来帮师父在广东造一座庙等等等等。这全是自己心想,一切相由心想生。
这种种的境界,其实都是你过去的习气,和你内心深处心想的一个产物。就象昨天观自师讲她在关中,她喜欢山水画,经常就会现山水画。般舟真的是一面清晰的镜子,能够照出你内心深处所蕴藏的种种的念头,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些念头都在般舟行法过程当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你善于思惟观照,你就会有非常大的长进,非常大的长进,否则的话,你就永远在境界当中不能出来,永远在境界当中不能出来。任何细微的习性,都会在境界当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有一个人喜欢易经八卦,有一天在念佛的时候,突然袖中起了一卦,这一卦说,几点几分将有一场暴风雨,这场暴风雨能救他的命,否则的话他就会完蛋。所以就告诉我说几点几分,开始就给我讲,我有重要的事情跟大家分享。我说不管它,只管念。他说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对促进大家修行非常有用,要讲一讲。我看他这么一本正经的,我说就你给大家上一课吧,他就讲一讲吧,他就讲了,几点几分将有一场暴风雨,暴风雨过后我就开悟了,就获得新生,否则的话我就会气绝身亡。哎呦,做了个预告员。完了!这是境界相。然后我就告诉别人,我因为在那念佛,当时人不多,也就二十来个人,我就跟一个人说,你快出去,你就里边拿个伞过来,伞往边上一摆,你就说暴风雨来啦,要不然他要出事儿。那个人说,师父,我干嘛说谎?明明没下雨嘛。结果给他听见了,他就知道没下雨,他一个劲儿往上看没有下雨,然后开始身上发抖,心狂跳,然后就突然断了气儿了,断了气儿了一会儿好了。那是自己把自己吓的。这个喜欢易经、喜欢算卦,就会这样。
这讲境界相里的故事那太多了,各种各样好玩的事情太多了。昨天有一位大德,给我写了很长的一封信,落款写上:你往世的亲姐某某某。所以我就讲,任何细微的心思都会在境界当中得到完满的体现。而且,如果你善于思惟觉照的话,你会彻底地打扫自己的心地,让自己的心地变得非常的清净。
比方说,以前我思惟观照,这个腿的痛和不痛。我就思惟它没有分别,怎样没有分别呢?你看,它痛了,我作意在意它痛,如果我管它痛,我会加倍地受用这个痛,对痛的解决根本没有帮助。以前讲过很细啊,现在不再讲,只笼统讲一下痛与不痛的分别相。我就想了,最多我就痛20天,20天以后这个痛没有分别,所以我想通这一点的时候,我再也不去处理这个脚痛和不痛的问题。
说句实在话,大众共修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共业非常沉重。共业沉重,主法法师首当其冲,必得担当。担当过程当中,确实会非常劳累,劳累到什么程度?劳累到要断气的程度,要断了气了,还得领众,这个时候确实非常危险。我在修行过程当中,把这个断气当成是加速奔向阿弥陀佛。我说,你不是讲安住当下吗?那你要断了气了,你还能安住当下吗?你都要断气没气了,你还能用气来念佛吗?我在这个过程当中,着重想到一件事情,也不是想到一件事,对我来讲,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念着去死,因为知道不行了,没气了,要死了,那就准备念着去死吧。只要还有一口气,只要还有半口气,只要还有那么X分之一气,那就用这点气念吧!结果没想到,当你如是舍命忘我去念佛的时候,常常就把自己念活了,念不死。开始有过二次这样的经历,挺高兴。
最后一次,在内江圣水寺,在圣水寺没气的时候,没气的时候就这么念呗,只要能念出来,已经感觉很满足了,顾不上去想念得好或不好,有气没气,饱满不饱满,充分不充分,什么界限都没有了,只要能念出这一声音,还能连上,就觉得已经阿弥陀佛了。结果呢?我就这样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突然到了夜晚,就这样坚持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入了定,在入定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放出了声音,比以往的声音都更加的洪亮、更加的饱满,那就是绝处逢生的经历之一。
这个经过之后,我又到广西康宁寺,同样经历这样的经历。也就是说,一场法会只有一次这样的考验机会而已。结果再到了东莞的芙蓉寺,在芙蓉寺就不是这样了,一会儿念断气,一会儿念出了气,念出了气一高兴,哎呀,真气发动啦,这个时候真气源源不断啊,就开始拼命唱拼命喊。一唱一喊,其实是喜极而泣,太高兴了,喜极而泣,这个真气有点儿用得过头,结果就又念得没气,没气之后就没有办法,再如是去做,如是去做的结果呢,还不错,又来了真气,又来了真气之后,这样反反复复,几次来回,最后把这个有气没气的分别相,也放下了。也就是换句话说,把这个生相和死相真正放下来,对我而言,死了也好,没有气也好,没有分别相。我就是念着佛往生了,我也给大家表了一个好法;就是我念着佛没往生,我只要念着佛,那也不太丢人,还算及格,我的目标只要及格就好。这就是讲的破生死之相。
然后,再讲种种的境界相。比方说,在境界当中,你会去提开水瓶,会去喝水等等,这些反应你内心深处还不太清净。到现在为止,除非有特殊特定的因缘,我基本上来讲不会喝水,基本上来讲也不会生出要喝水的念头。这逐渐修证修证,这喝水方面就有了进步。一个人不需要再喝水,不需要再吃零食,不需要吃很多东西,他的身心就会清净到相当的程度。要破饮食的分别相,要破喝水的分别相,要破环境的分别相,要破身体种种感受的分别相。这个所有的相你破完之后,这个慢高就除了。因为你会看得很清楚自己,也会看得很清楚别人,对自己充分理解,对别人充分明白,你明明白白的时候,你就没有贡高我慢了。所以说“先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到最后,什么环境的分别相没有了,情绪的分别相没有了,昏沉的分别相没有了,苦痛的分别相没有了,一切身相、知见相都没有啦,人非常平和,自然无诤,于世无诤,于人无诤,于己无诤。
“既思惟已。我慢不生”。我慢一生,对外就有斗争;我慢一生,对外就不平和;我慢一生,就看别人不是,就看环境不是,它就不是一个平衡的、平和的状态,这样一个状态要得三昧就极其困难。所以先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就没有我慢。
还要思惟什么无相想呢?就是说我们讲的一日一夜之相,和平常修行之相。当你意识到一日一夜的修行虽然重要,但平时的修行也非常的重要,而且真正长力气,真正积功德,真正不退转,真正能够在原始点处、基本处得到改进的东西,是常精进,甚至说功夫在室外,那么修证的功夫也在室外。你每天,尤其是没人管你的时候,你的心性的状态决定了你在般舟行当中的表现。那么把这个相也破除了,能够把日常修行和集中修行结合起来,能够把每日的修行、每月的修行连结起来,这就不会生我慢。而且,一个人当破了这些相之后,当我慢不生的时候,破了这些相之后,或者在破这些相的过程当中,他会看自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他会安住在法相当中,安住于法、依法而住、如法而行,他没有慢,也没有高,自然如是。“既思惟已,我慢不生”。
“除慢高已”,除了慢高之后,“心意泰然”。心意泰然,它是一种心理的状态。“心”、“意”,心在哪里啊?你的意念反映的就是你的心,你种种的意念都是你心性的一个反映。心、意,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同。这个心、意识的状态,处于泰然,像泰山一样稳固、安定。心意泰然,这样一个心意祥和、心意平和、心意安住、心意安祥、心意柔软、心意纯和的一个状态,那么他对事、对人、对环境、对任何的地方,都处于一个和合的状态,就像佛陀,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界,十法界,都处于一个和合的状态,都没有不和的状态,叫“心意泰然,远离众相”。心意泰然以后,自然远离诸相,远离众相。
今天有一个菩萨给我发了个短信说,师父啊,我心里都明白,就是不想说话,一句话都不想说,说任何话都是多余的,一句阿弥陀佛多好啊,为什么要说话呢?我就笨得现在话也不会说了。你看,心意泰然,当你心意认识到阿弥陀佛这声名号不可思议功德的时候,你就连话都不想讲了,自然远离语言相。语言相也是众相里边的一种。
心意泰然,自然能远离众相,在各方面来讲都是泰然。何为心意泰然呢?最近还有一位菩萨来,家里条件很好,复式楼,经济条件非常好。但是心意不泰然,说我过去造业太多了,用奢侈品用了多少,可是我在庙里,我感到很安然、很放心、很自在。心意泰然,自然远离那个物质的相、那个色相。当我们修行者,“若有比丘,乐欲修习此三昧者,先当思惟彼无相想,既思惟已,我慢不生,除慢高已,心意泰然,远离众相”,这个时候,你离相了,才可以说法。没有离相,不可以说法。“尔时,即应为他宣说如是三昧”。
『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
但是你宣说如是三昧的时候,还“不应起诤,是中云何名为诤也”。“不应起诤”,不应起任何的争斗之心,不应起任何的鞭挞之意,没有诤。须菩提是什么阿罗汉啊?无诤阿罗汉。这个心里边无诤非常重要。心里无有诤才能生定,才能心意泰然,才能入于法,才能依法而住,如法而行。我们大家在一起,尤其是要无诤,大家都要无诤行。可能我们内心深处争斗的意识会很强,但是你可以从事相上来修。
这么多人在一起,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想法,执事非常难当,尤其是我们这个僧团的执事最为难当,因为来这个僧团的人都是心性非常坚强之人,都是宁愿吃苦耐劳之人,都是心比天高之人。这么多人聚到一处,你这个执事啊,我跟你讲,当执事的人是把自己往火上烤啊,尤其是女众的执事更是如此,把自己放在火上烤,这个滋味可是不好受。大家如果有诤的心,就特别容易不服气,你不服气不要紧,你心里生烦恼,心里生烦恼,你就不安住。你们经常会说,师父是好师父,底下的人可太不怎么的了。有的就说,我回家依师父的法修行就行,绝不在寺院里呆着等等等等。都是有诤之心,这个地方特别容易起诤。其实不管谁当执事,不管谁去管理这个团队,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意志,哪怕他这个统一的意志是错的,这个团队也是有效率的。如果这个团队没有统一的意志,那就全部乱套。所以你们要认识到,不管谁当执事,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满意,起诤心。起诤心是你的修行不够。今天用张三做执事,会有A团队对这个执事不满意,就算用李四做执事,会有B团队对他不满意,用王五做执事,也有C团队对他不满意,众口难调。有的喜欢吃咸的,有的喜欢吃辣的,有的喜欢吃淡的,口味轻的,口味重的,各种各样的情形都有,所谓众口难调。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大家生烦恼,要注意修无诤心,那是你自己的心有问题。这个执事,我们的团队关键在于有管理还是没有管理,如果有管理,团队就有基本的效率。
其实我们这儿有什么难的呢?不就是大家一块吃饭,一块修行,然后一块上殿吗?有什么难的?就这点儿事嘛,再不就是今天你先闭关,明天我后闭关,先闭关又怎么样?后闭关又怎么样?然后你就讲了,他为什么就先闭关?我为什么就后闭关?又生诤心。他为什么对这个人亲,为什么对那个人近?其实对人亲,对人近又怎么样呢?你们想清楚,如果你们能够无诤,那你就能心生大定,就能常处法中,就能真正把这声佛号念到实处。尤其是女众,嫉妒心嗔恨心特别强,今天对这个好了,明天对那个近了,后天对那个远离了,如何如何,都是你的分别心,都是你的分别相而已。
我们有一位女众菩萨,一天给我发微信起码没有二十条起码也有十五条,我看都顾不上看。当然,依止于师父这个是对的,这个发短信呢,你当然跟师父说话也没有错,我经常还顾不上看,等我看的时候她这里边已经有三个来回了,一会儿对,一会儿不对,一会儿忏悔,一会儿又改,改完了又如何如何如何。要说句难听的话,这话太伤人了,但是我不是想伤害你,叫自作多情,不是那个情啊。就是说,你以为这里边有事,师父一会儿理你了,一会儿不理你了,一会儿重视你了,一会儿不重视你了,一会儿鼓励你了,一会儿又不鼓励你了,在这里边转来转去。这个呢,你是自我编辑,自我演绎。
其实来讲,任何人身上都演绎的是自己的故事啊。你认为这个人不好,是你认为不好的知见在演绎故事;你认为那个人好,是你认为那个人好的知见在演绎故事;你看那个人对你笑,跟你亲近,那你是演绎那个亲近或者好的眼神的故事,都是你自己在自编自导自演,都是过眼烟云。所以我就讲啊,这个无诤的心非常重要。你在我们这样一个团队当中,修无诤行是最好的一个处所。因为一定有你不满的地方,一定有你不满意的人,一定有你不满意的执事,一定有你不满意的管理。也许你是对的,但是,现在不是你当执事,你就不对,因为执事一定按照他的一合相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僧团。要把自己管理僧团或者处事的规则,给它破掉这个相,应作无诤想。如果你有了争斗的心,有了这个诤心,要能反省自己,作无诤行。须菩提阿罗汉解空第一,是无诤阿罗汉,《金刚经》里边讲的,应该无诤。所以无诤啊,非常重要。你有诤,你这个心习惯于诤,就是习惯于分别。何以故有诤呢?就是因为有一个东西,你执著于一个东西,外边的东西和你执著的东西不一样,或者是你的知见,或者是其它。总而言之,在这里有诤就是有分别,有诤你的心就不能心意泰然。心意不泰然,要想得三昧定、入三摩地是不可能的。
在行法的境界的深处,常常是你内心真心的一种体现。大家记得在金禅寺,有一位境界相非常严重者,在境界当中认为有人一定要把他丢到地狱里边去,认为所有的人都要下毒毒死他,何以故啊?事后醒来之后,告诉我们大家说,她前面的丈夫,可以说是一个“暴君”,经常把她用摩托车拉到树林里边去,威吓她说,你要不听我话,我就把你丢到野地里喂狼,给你扔在这个地方,不带你回去。那女的经常会受到威吓,所以她会有这种把她丢到地狱里,丢到一个旷野的漫无人烟的地方,让她自己一个人担惊、恐惧、害怕,是因为这个内心深处的投射。她后来又找了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是贩毒的,这个毒贩子经常威吓她说,你要听我话,你要按照我的意思办,否则的话我就下毒毒死你。她整天担惊害怕他会不会下毒毒死她,所以在境界当中就发现所有的人都是下毒的。这个就是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心、那个恐惧之心,在境界里边的投射。
还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家里附近都有很多黑社会,经常会有打打杀杀的现象发生,这种心理他就比较严重,在境界当中就认为黑社会的来了,要杀他,要追他,吓得他够呛,吓得他在现实生活当中都还有恐惧。很多人是这样,在境界里边认为有人追他,回家以后还一直认为有人追他,真会这样。
有一位大德,吓得不行,不敢在家里住,自己搬到宾馆住。我不讲了嘛,行了一次法,突然想出家,自己家里条件非常好,怎么会想出家?自己怎么想想不通,就问师父是不是给他施了邪法。我说师父施什么邪法,叫你出家干什么?没有的事。他还是奇怪,为什么我自己老有这么强烈的想法,想出家呢?是不是我着魔了?然后就想,我着魔了,我一定是着魔了!魔在哪里?就开始找目标,魔在哪里,看所有的邻居都像魔王派来的使者,都要对他不利,所以就跑到宾馆里,在宾馆里藏起来,睡在宾馆里。然后到宾馆里住着,又感觉到这个服务员像魔的使者。那个服务员像贼,这个客人像魔,那个客人像贼,整天惶惶恐恐,不可终日。其实来讲这是心魔。后来我就告诉他,我说没有关系啊,师父叫你剃头了吗?他说没有。师父没叫你剃头,师父会给你剃头吗?也不一定,对不对?我说,你不要著于被剃头,也不要害怕剃头。然后,你觉得到庙里感觉怎么样?(他说)我感觉很好啊。我说感觉很好,你就到庙里来住一住,住够了你就回家住一住,回家住够了再到庙里住一住,不是挺好吗?他说那好吧。
实际上来讲的话,都是一个斗争的心所导致的种种的境界,所以应当无诤。无诤心是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是在和大众相处的过程当中,在一个修行的环境当中,如果你有无诤的心,才是降伏自己心地的、降伏自己烦恼的根本的办法。如果你有无诤的心,还有烦恼吗?就没有烦恼了。如果你有无诤的心,还有挂碍吗?就没有挂碍了。如果你有无诤的心,你有恐怖吗?恐怖也没有了。恐怖、挂碍、颠倒梦想都没有了,这就是一个安心之法,所以叫“不应起诤”。
“是中云何名为诤也”,问哪,什么叫诤呢?
『所谓妄想诽毁。即谤于空。名为诤也。』
其实,一切诤,诤的是什么?是你的心,是你的见,是你的知见。你的心所产生的知见,你的知见体现的是你的妄心,是你的妄想。你这些妄想,依你的知见而产生,这是为诤也。
『贤护,是故彼比丘。以无诤故。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
你要给别人宣讲般舟三昧,你要达到无诤的境地。你只有无诤,你才跟任何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和合故,你才能应众生之机,而宣无上妙法,这是“当能修学为他宣说此三昧也”。这是讲为他宣说三昧,讲的规则,要无诤。前面讲要破相,要我慢不生,要心意泰然,这里讲要无诤。
『贤护。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学为他解释此三昧者。应当具足成就十法。然后为他解斯三昧。何等为十。』
“贤护,有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学为他解释此三昧者。”最后又讲了,要想为他解释此三昧,或者若想修学此般舟三昧,“应当具足十法”,就是你要具足十法,然后才能为别人去解释这般舟三昧。那么“何等为十”,这十种方法是哪十种呢?
『所谓一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先摧我慢。起恭敬心。』
第一个,就讲先摧我慢,起恭敬心。我慢不生,我就没有棱角;我没有棱角,就不会对环境对他人形成伤害,就不会和他人起诤。然后,我慢不生,起了恭敬心,对所学般舟三昧、所学之法有恭敬,恭敬能生万法,恭敬能得万法,恭敬能承受万法。没有恭敬心,万法不生,万法不能起妙用,都是我知我见我慢在起作用。先摧我慢,起恭敬心。那天晚上,我在处理一个附体。我们有位大德看到之后,给我发了一封短信。说看到师父在处理附体,给附体在对话,感到非常心痛心酸。为什么心痛心酸呢,他觉得很多徒弟并不具足恭敬心啊,不具足恭敬心,他觉得非常的遗憾。其实真是这样。我给大家讲的、教的东西,都是经过实践验证的东西,那么大家为什么得不到呢?说句实在话,缺乏恭敬心的缘故。
我给大家讲一个典型,有一位大德,在别的寺院呆了很长时间,然后要剃度的时候,说让他回家,回家以后,这个事情就不讲了,种种原因,那个寺院不给他剃度。又换到别的寺院,在别的寺院又呆了七八个月,然后剃度了。在剃度之前就告诉我说,我于几月几日将剃度,剃度之后希望师父收留我,我马上就过来,到我们这儿重新剃度。说句实在话,这个人内心深处确实有很大的毛病,很大的毛病,也可以说,某种程度上不适合修般舟三昧。尽管如此,这个人也奇怪,天生对师父充满无上的恭敬心,奇怪的是什么呢?师父每说一样,他就能做到一样,恭敬心具足故。
比方说,他原来日中一食,可以说,那一食的量可以说用斗来量。我和他一次一起出去吃饭,要油条,他说把一筐油条要过来,我吓得够呛,我说怎么要一筐油条?后来实际发现一筐油条都没够吃,吃了三筐!这一顿饭可真是海量。我告诉他,日中一食是降伏我们的贪心,不是日中一到把几天的饭给吃了。你想想看,他这个胃这么大,这么能吃的一个人,就真的后来改了,每天日中一食吃的量和我们一餐吃的饭并不相差太多,就做到了。
后来我告诉他,我说开车要念佛号,佛号起来,你才能不困才能不累。他开始的时候不以为然。我记得最早,我们在郑州的清凉寺办法事,然后就说这里人不够,你回家拉几个人,郑州到宝峰寺最多就是四个小时、五个小时的路程,说你今天下午回去,明天早晨之前来就可以了。好家伙,下午二三点钟他回去,然后他把人晚上拉上,十点钟拉上人可能,拉上人结果就开始往路上跑,他跑一会儿睡一会儿,跑一会儿睡一会儿,昏沉啊,昏沉,他胆小就在旁边趴一会儿。结果到了第二天十点钟,我们这个法会都要开完了,他把人拉来了。你看,我在的时候,我坐在车上,他不昏沉,把车开得可好,我不在车上,他昏沉没法克服,变成这样子。我说你要有佛号,没有佛号你破不掉昏沉。后来,这家伙整天就是一个复读机,一上车他分分秒秒都不落,不管你打不打电话,不管你睡不睡觉,不管你如何如何,他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边开车一边念。后来还不错,一边开车一边念,基本上开车能开到不困。
后来我就告诉他,我说你这不算本事,你得继续训练,训练什么呢?你这大声吵大声喊,你这是用蛮力,要用内劲,用内力,你这样往里边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用内力来唱。不仅内力,你还不用力,就是说内力在里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别人听不到,我说这个才算本事。这很难啊。结果这个家伙我真服了他了,就学会这个道了。我在那坐着,就听到“阿-弥-陀-佛-”。声音你说不响吧,他内在那种内劲啊,“阿-弥-陀-佛-”,你不注意听啊,听不见,仔细听啊,很响,节奏感很强,就给他练成了。这个真练成了,练成到什么程度?后来我故意考了一下,那天考了一下,我说,开!这下一口气开了十五个小时没有歇没有停,一般人哪能开十五个小时啊,开两小时眼睛就累得不行了。后来我发现,我们在外面跑几天他都能开几天,都没有问题。
那是没有烦恼。拉一个人,我们那个朋友讲,你那个某某师啊,简直就是一个宣传机、一个播种机啊,恨不得把全世界的人给你拉来行般舟。特别能拉人,特别能讲,讲起来奋不顾身,死人也要给你说活了,不厌其烦,不知疲倦,就做到这个程度等等等等。后来逐渐逐渐,你看做到不倒单,日中一食等等等等,做得非常好。而且,从来就不跟任何人有诤,不跟任何人有怨言,做多少活都无怨言,都高兴得不得了。不做活也没有事,做活也没有事,只要一回来有空儿,就进念佛堂来念佛,开车开得累、辛苦得不行也过来念佛。
有一天,我们在一起休息,我在床上打坐,我正坐得起劲,就听到“阿-弥-陀-佛-”,我看他在那念呢,闭着眼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夜里做梦念佛,还有快板有慢板。只有佛号。他就是内在的恭敬心具足故,没有我慢。所以先除我慢,这是第一点,先摧我慢,起恭敬心。你于师父的法起恭敬心,就能起到作用,相当的作用。
我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我觉得太难了,因为我为了出家,说句老实话,我在庙里已经呆了五年的时间啦。可是,发现家里不仅不同意出家,反而越来越有不愿意让出家的倾向。这个时候,我一直发愁怎么出家,后来见到了我的剃度恩师,上果下孝老和尚,见到他以后,我们就感应特别明显,就特别想剃度出家。那么剃度出家,我也发愁,怎么跟家里说呢?恩师跟我说了一句话,说你不能出家是你的业力,愿力大于任何的业力。后来我有位大师兄也讲他的例子,告诉我说愿力大于任何的业力。好,看样子是我愿力不够,我就发愿一定要出家。结果我在三月七号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我决定要出家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就发了一个短信,我说:迟说早说终有一说,此说彼说毕竟一说,我要出家。不讲别的,就讲这一句话。这一说,把我家那位气得啊,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我们结婚的纪念日,她以为收到一个什么好消息,结果收到这个消息。不过很奇怪,从那个短信开始,大概不到两个礼拜,我就把家里所有的手续全办利索了,全部字签好,大概两周之内,我就把头剃光了,就到了道场。到了道场,我师父就履行诺言。师父以为我肯定来不了,说二月初八剃度出家,心想这个家伙二月初八剃度出家,二月初八就在家,肯定来不了,结果没想到还真来了,来了就得剃啊,结果师父就后悔,说晚点儿给你剃就好了,我也这样想。愿力大于任何的业力,那个时候就充满了恭敬心,所以最后导致这样的结果。
所以恭敬心啊,你有恭敬心的时候,真的得法。人家有人随便给你说一句话,你都能得法,真是这样。我看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师父回一句“阿弥陀佛”,高兴得不得了,得到甚深受用,这完全是人家自己恭敬心具足的缘故。我给你们讲课讲一会儿功夫,你回去看,短信起码四五十条,未接电话起码八到十个。哎呀,真是受不了。你想想,中间就休息这么一会儿,还有好多人来,经常我连看短信都看不完,能回一个“阿弥陀佛”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但是,你具足恭敬心,有时候我回答五个字六个字,你往往能得到受用。不具足恭敬心的人,他就会起其他的想法。这是第一,先摧我慢,起恭敬心。
『二者。知恩不忘。心常念报。』
知恩不忘,心常念报,报恩哪。我在做居士的时候,我写了一个《感恩的心》,我就感恩庙里的小草,感恩我们这个拜垫,感恩这个大殿的土地,这个土地上有多少人的真诚磕在上面,是不是?当你感恩庙里的小草,这个小草整天给你放出氧气,吸进二氧化碳,对你有没有要求啊?没有任何的要求,对你有没有恩啊?你想没想过报恩啊?没有。所以知恩不忘,当你真的能感受国土恩,感受父母恩,感受党的恩、国家的恩、政府的恩、他人的恩,当你真正有这种感恩心的时候……其实我们老希望向这个世界索取,我问你:我们欠这个世界的多,还是这个世界欠我们的多啊?你好好思惟好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欠大家的、欠这个世界的太多了。你的衣服哪来的?你不要以为就是十块钱、二十块钱买的啊,你得有感恩的心。你的粮食,你不要以为几块钱买过来的啊,那些所有相关的众生对你都有恩啊,真实的恩啊。你说,你在这儿,这个砖对你有没有恩?那根梁对你有没有恩?太阳光对你有没有恩?这个布条对你有没有恩?哪个东西、哪一寸土地、哪一样物质对你没有恩哪,是不是?都是有恩的。
知恩不忘,心常念报。用这个感恩心来度一切苦厄。如果你的感恩心具足了,有没有烦恼啊?就没有烦恼了。如果你的感恩心具足了,还有没有分别心啊?就没有分别心了。如果你的感恩心具足了,还会不会执著贪恋啊?就不会执著贪恋了。知恩不忘,心常念报。人和人之间相处,师徒之间相处,如果你有感恩的心,你有多大的受用啊!你没有感恩的心,反过来带着一个狼子野心,那可就麻烦了,那造的业就大了。知恩不忘,心常念报啊。你看,我们这儿,就是很多人缺乏感恩的心,有感恩心的人往往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受用。
大家记得崔恩萍,唐山的一个居士大德,哭行般舟啊。她是严重的月子病,她也是业障鬼子,业障非常深重。家里至少有四个人,有被枪毙的,有跳水的,有跳楼的,有被人掐死的。你看,一个家里他有四个非正常死亡的人,说明业障非常深重。她说我这两个脚啊,坐月子病,还有种种毛病,毛病我就不去讲了,因为你们讲的毛病,每个人的毛病都太多了,实在是我不想去分别也不想去记忆,但是种种毛病非常多。她最严重的毛病是月子妇科病,导致她两个脚像铁板一样,抬都抬不起来,走路都走不动。她说我上楼梯,保证中间得歇两歇,上一层楼梯,中间得歇两歇,然后进了屋以后不用你劝我,我先坐下啊,因为我站不住,就这么一个主儿啊。听了般舟佛号以后,至心信乐,唉呀,这个佛号好,我就找的这个佛号。她不知道般舟是干啥的,不知道般舟要走要用腿,都不知道,跑过来念佛来了,一看傻眼了,不让坐、不让卧、不让扶、不让靠、不让跪、不让拜、不让蹲、不让爬,这怎么整啊?那对付呗,死熬活熬对付。然后看着师父在中间领着大家念,不吃不喝不出去,感动得不行啊,这一感动,掉眼泪啊,这一掉眼泪,“唰”,经络通了。这一通,高兴了,高兴了又哭,最后现场看着自己的四位亲戚从身上走掉,一个一个超度掉,然后等等奇妙,这就是具足感恩心啊。这一感恩出来,好了,解脱啦。
知恩不忘,心常念报啊。我们大家如果真正具足感恩,知恩不忘,心常念报的话,就可以降伏己身,所以修行一定要有感恩的心,要知恩不忘,心常念报。
『三者。心无倚著。亦无嫉妒。』
这是讲心,这是讲心法,讲用心,心无倚著,亦无嫉妒。女众的嫉妒心特别特别的强烈,尤其是对同类的嫉妒心,尤其强烈。“心无倚著”。你倚著于别人对你好、对你坏、对你长、对你短,这个团队好还是坏,管理得对还是不对。“亦无嫉妒”,你的心性要调柔,心性不调柔,那就不能得三昧,不能真正的心态平和、心意泰然。
『四者。除断疑惑。及诸障碍。』
疑惑,除断疑惑,断疑去惑解真空。除断疑惑,断疑去惑。
第一种方法,要靠理上去修,理上修的圆了,自然疑惑就少了。
第二种情况,需要什么呢?需要观照,观照得清楚明白,疑惑就全部消除了。需要观照。
第三种情况,需要放置,把疑惑放下来。其实疑惑对你并无障碍,或者只要并无太大的障碍就可以。要学会放置疑惑,所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好多时候,我们疑惑越找越多,这个疑惑心害死人。疑惑是个障碍。除断疑惑,对大家而言,一要理学得透,理学得透以后,自然疑惑断除。
修总行完30天之后,当时感觉,这闭关太累了,这修行太辛苦,太劳累了。这闭关可不好玩,可不是闹着玩的。原来一门心思要走90天,走了30天之后,可不想再修行了。后来,听了这个《贤护经》之后,突然生出信心来。理上通达疑惑顿除,决意行90天。
第二个例子演舟法师。演舟法师原来肾亏肾虚,肾甚至坏死,非常厉害,几乎都到不敢走路的程度,勉强行了一天一夜,再勉强行了两夜一天,然后还是对对付付搞了六十分下来。后来我交他一个任务。因为这个人很善于归纳总结,我就交他一个任务,我说你把所有的开示听一遍,然后做一个摘要,这是我调教他的一个方法。他就去把所有的开示,用了二个月的时间,早晨听,晚上听,中午听,一直在听,把所有的东西都听个遍,听个够,然后搞了一个摘要。摘要搞完之后,他这个摘要没把别人度了,把他自己给度了。听完了以后,自己完全明白了,完全清晰了,从二夜一天的水平,后来去闭关,一口气闭了个七天八夜,七天八夜都没闭够,还想连着再来个七天八夜。你看看,理上透达,疑惑顿除,恐惧心断掉,结果,导致这样的结果。这是理上去明了,所以一定要听法。
我们这些人,从历史渊源上,从我们的渊源上来讲,师父讲的法是很多,大家得的并不多,为什么?因为有一个背景,我们每次不得已,都在行法三天四夜之后的分享过程当中讲了很多法,而这个三天四夜结束之后,是大家身心最疲惫、最劳累、最想睡觉的时候,好多时候是在睡觉,并没有听,说没有听又听了,说听了又在睡觉,结果这个法就落不到心里去。再者说,你在讲法的时候睡觉,所得的果报就是稀里糊涂,就是不得法。再加上客观讲,检讨我们自己,安排课程任务太紧,一周一个三天四夜,讲法一天,分享一天,就是五天四夜,每周五天四夜之后,还要诵戒,还要诵经,还要专门发愿,还要专门忏悔,几乎放香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大家感到非常紧张,没有自学的时间,也没有听开示的时间,整天在疲劳战当中拉锯,就像在沼泽地里艰难地修行一样,所以大家对法的了解并不多。好像听了好多次,好像听了好多回,其实哪回都没入到心里去,是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和环境,所以大家对法并不太理解。所以我们提出来,大家要有一个深入学法的过程。这个法上的通达非常重要,好多居士通过整法、听打,听师父讲法和打这个其中的东西,这是一个训练的过程,通过听打的过程,把自己给度啦,很多人可以练到某种不倒单的程度。这是理上透达可以断除疑惑。
还有观照,通过理性的观照,可以断除这一批一批的疑惑。打比方说,我们在芙蓉寺,面对非常大的考验,那么我就想,我们十个护法,怎么护这1200人呢?而且这1200人还不是一个场地啊,这一个场地拉开遛遛,十个人也还对付,三个场地,平均一个场地三个半人还不到,然后就算你招募点儿散兵游勇,也就是说,一个地方起码也得有三个头儿、四个头儿啊,头儿都不够,怎么办?你观照一下,那怎么办呢?交给阿弥陀佛呗,交给般舟圣众去管呗,那怎么办呢?集中精力,抓住重点,十个人重点把这个勇猛精进队——不吃不喝的人管起来。然后,休闲的,只要不出事,就阿弥陀佛啦。然后就派几个人去管吧。结果,没想到啊,这阿弥陀佛管得真好啊,那是有史以来走得最好的一场法会,是护法最少,管理最好的一次法会。这七百人,二个念佛堂,不用管,自己管自己,只要有人管,都听,只要一管,都管得住。没人管,都很自觉,为啥?那里人家断食断水啊,我们已经很羞愧了,有吃有喝,还能不好好行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这个就是讲,通过观照可以断除自己的疑惑。
以前也一样,最早行般舟的时候,因为我确实也比较勇猛精进,一来行般舟就搞七天八夜,以前我打般舟,不打别的,专门打七天八夜,专业户,就打七天八夜。一打七呀,种种境界相,种种附体都来了,然后,领众是我,护法是我,还不能说话,还不能调理,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死命念佛呗!交给阿弥陀佛,爱咋地咋地了!就这么念佛,结果往往获得奇效。这是观照的方法。
那么又讲了,人家说,怎么能没有畏惧没有担心呢?你说这么多人出事了咋办哪?唉呀!我就想好了,出事就出事呗,出事说明我不行啊,我不行趁早歇会儿。我想的明白吧,想得清楚吧。所以交给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要不让它出事呢,我就多弄两天,它要出了事呢,我就少弄两天。我想明白了吧,想明白了就没有恐惧,没有担心了。我为什么感般舟圣众之恩呢?要论我们的组织管理,要论我们的分兵部署,确实有太多的漏洞,但全国这么多场法会搞下来,为什么没有出大的纰漏呢?为什么出了这些问题都能解决呢?何以故?般舟圣众加持力故。这里边我用的是观照的力量,否则的话,吓也把我吓趴下了。
净老一直就讲,念佛要二十个人为最好,超过二十个人的事不能干。其他的法师也讲,念佛以十人为要。超过十人这个共业无人能够承担,要出大事等等等等。这些东西给我心里有负担吗?也有负担哪。但是,我通过观照,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有一个为大众奋不顾身、舍命忘我的心,真的是舍了命都可以。如果实在不行就把命舍了呗。如果实在不行,丢人,那么咱最大的丢人咱念着佛,走了走不了不知道,起码我能保证我念佛,做到这一点就行了,无所畏惧。我怕的是自己不念佛,没有怕其他的东西,这是靠观照的力量。
最最重要的,大家要学会第三种方法,什么方法能断除疑惑呢?就是放置。不要认为这个疑惑能奈你何,放下又如何呢?是不是?其实《无量寿经》里讲,阎浮提众生共营不急之务,这个疑惑就是不急之务。不急,并不需要那么急着去处理的一项作务。共营不急之务,你们这句话听懂了,就可以得大受用。共营不急之务。那个疑惑急不急啊?其实不急,但偏偏把你抓的猴急,共营不急之务。那个疑惑其实可以放置来解决。那你说我就放不下怎么办呢?其实很好办,你念佛就是放下,念佛的时候不放也放下,念佛可以解决问题。
我们有位大德就喜欢吃零食,因为心情烦躁故,有一个对付的办法,拼命吃零食,吃各种各样好吃的零食。把自己吃的撑得够呛,过了瘾了,好像烦恼降除了一样。后来我告诉他,你靠念佛可以解决任何的难题。结果那次,这个吃性大发,就去念佛去了,死命念,念死,念过去了,非常法喜充满。
其实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放下之法,“阿-弥-陀-佛-”。放下了没有?全部都放下了,不放下也放下了。只要你跟随节奏,只要你来到这个共修的道场,不放下也放下了,不都摄六根也都摄了六根了。这是说的最重要的要放置疑惑。不放置疑惑,以惑解惑,这个惑乱丛生啊,越解越多。我不太主张去学很多概念、很多知见。很多概念,很多知见,越学越糊涂,越学越麻烦。我主张大家只管受用,不管其它。我主张大家依教奉行,是做完了才知道,不是知道了再去做。这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我们在实践当中,这样放置疑惑,放置各种知见,只管受用,只管去做,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效果。“除断疑惑。及诸障碍”。
『五者。深信不坏。系念思惟。』
“深信不坏。系念思惟”。“深信”讲的是这个信,怎样深信呢?深信要体现在深度上。哪个深度呢?我们讲的深度包括,这个不用解释了。按道理应该可以互动一下,看看你的信深到什么程度?我们以前做过一个讨论,叫信行般舟,就是用信心来行般舟。你各自讲你的信,讲你的行,讲下来的结果,我们往往可以对症下药,加固你的信,坚定你的信,深化你的信。“深信不坏”,不仅信是深的,是全面的,是深刻的,是微细的,是系统的,是周详的,而且还不坏,碰到任何复杂的情形都不毁坏,都不退,深信不坏,系念思惟,系心不乱。般舟经里讲,信不坏,这个信心非常的重要。你要经常问自己,你的信心深吗?你的信心坚固吗?你的信心不退吗?你的信心决定吗?你自己的事自己知道。如果你问得清楚,想得明白,不断地能坚固自己的信。
信得到,才能做得到。“深信”,你比如说你能信你可以坚持三天四夜吗?你能信你可以超越或者消融所有各种类型的苦痛吗?你能信在极端恶劣的、极端复杂的、极端疲惫的身心状态当中,极端恶劣的环境当中,还能保持一念正信吗?正信正行吗?“深信”,你比如,我们说不吃不喝,我们讲系念思惟,我们讲相续不断等等,你能信吗?很多人是不能信的。当然,大家作为大浪淘沙留下来的这些分子,你们可以深信不坏,系念思惟。
『六者。精进勤求。经行无倦。』
“精进”是讲的修行的质的状态,是要非常的精进。“勤求”是讲精进的时间的时段的状态,是勤奋的追求。今天勤,明天勤,此时勤,彼时勤,勤奋地勤恳地去追求。何谓勤求啊?是以经行的方式,经行念佛无疲倦、无劳累、无懈怠的状态。“精进勤求。经行无倦”,要达到精进勤求经行无倦的状态。
『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
那么这里讲的若有比丘,讲的是比丘,比丘要求“常行乞食。不受别请”。当然你这比丘不要理解为你必须得剃头当比丘或者当比丘尼,不是这样。你可以理解为,要像比丘僧一样,专心地、专业地、一心一意地、毕生追求地、放置一切地去修行。这里“常行乞食。不受别请”,是指饮食上降伏自我。饮食上怎样降伏自我呢?佛制要求我们日中一食,要常行乞食,就是说要一天只吃一顿饭。要“常行乞食”,这个饭要去讨,讨来的饭要没有分别心,要次第吃,有什么吃什么,辣的就辣的,咸的就咸的,冷的就冷的,酸的就酸的,馊的就馊的,要次第吃,要无分别吃。常行乞食,不受别请。“不受别请”,不要被人请客吃饭。不受别请,这样的话,你对饮食就没有分别心,就没有分别想,就会少欲知足,那么降伏其食,才能降伏其心。
“常行乞食。不受别请。”这个乞食,我刚才讲的是指这种状态。当然,不是说你要去讨饭吃。那么我们这儿呢,你去就餐,不要挑这个菜好吃,不要挑那个菜不好吃。其实我是感恩我们的典座师父、我们的厨房师傅们,做得好不好啊?做得太好了!也是大家般舟行人的福报啊,真的太好了。我以前在寺庙里吃饭,吃了好多饭。哎呦!我觉得这个太享受了,太享受了。不要去挑饭,不要去拣菜,不要吃得过饱。不要吃那么多的零食,你把零食断掉等等,这是讲的饮食的标准。不受别请,也就是说你不要吃零食,你不要存东西吃,也不要看那些东西,那些东西老看着你会有想法,不要受那个东西,不要摆那些东西。有些人就非常苦恼,苦恼什么呢?我们有些大德,经济力量比较充分,一出去就买好多好吃的回来,好吃的自己吃就算了,还给每个人发,发这些东西。发了这些东西就算了,不要当着大家的面吃。还当着大家面吃,吃得还香喷喷的,就坏别人的道行。常行乞食,不受别请,这真的非常的重要,否则的话,心性就不清净,也会有很多不清净的缘起。
我们之所以修行能够精进,修行能够相续,是因为我们降伏了我们的食品,降伏了我们的食,降伏了我们的身,日中一食,不分别,少欲知足。允许自己有一点点饿、有一点点渴,没有关系,这一点点饿、一点点渴,你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如果不允许有一点点饿、一点点渴,你会编很多故事,你会有很多插曲,你会准备很多零食,你会有很多坏斋戒的机会。所以,“七者。常行乞食。不受别请”,这是讲的饮食这一关。
『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
“调伏诸根”的总的法则是少欲知足。“少欲知足”,这四个字太好了。我们老讲你满足了没有?经常用一个词“满足”。满是什么意思?满就是贪嗔痴。满足了没有?满了,足了,经常是这样。
吃饭的时候你看这个菜的总量,以菜的总量来满足。不要以吃进去,然后你再找找感觉还能吃不,还能吃就再吃,那可麻烦了。你要以这一碗菜,你看这菜的总量,你很容易满足。你要不看这菜的总量,你要以吃到感到满足为止,那基本上你要多两倍、三倍的量还不止。这是讲的这个。还有就是,你们吃饭的时候,经常吃的时候不知道饱,起来的时候撑得不得了,是不是?这都不是少欲知足,都被嘴巴掌握。三寸喉咙,就这三寸喉咙,我们选择的时候依据这三寸喉咙来选择有这味道,有那味道,有这好吃的,有那好吃的,有这么多,有那么多,其实到了肚皮里边一样不一样?全是罗汉菜。是不是全是罗汉菜?一样的。我说罗汉菜非常好,我主张做罗汉菜。我主张没有用,大家不吃。罗汉菜,一菜具百味,百味系一菜。如果你有一个少欲知足的心,每天就是一个菜,没想头,是不是?没有想头。然后,你会仔细体会其中,是不是百味系一菜啊?一百种味道都在这个菜里边,这一菜具百味,百味系一菜。其实每天菜的味道都不一样,因为每天菜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如果你说是一样,这不就是一个菜嘛,说明你这个心啊,粗的,那是个粗心,不是个细心。如果你是个细心,你就会品到其中的味道。你不仅能品到那个菜的味道,还会品到空气当中的各种味道,而且还能得到各种味道的精妙受用,六根可以通用,可以互摄,可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所以我说罗汉菜其实每天的味道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味道都是具足的。吃罗汉菜可以消除你的分别心,吃罗汉菜可以平和你的身心,你没有他想,当然这是一种说法。
少欲知足,这个足,不是满足,是知足。知足是你的心,是你的理性,是你的理智,是你的心性来知足,你知道足了。其实来讲,饿与不饿是这个心和这个身的一个关系,心和身的关系。你认为它饿了,你认为它饿得不行了,那是你的心地。
我经常会打一个比方,在唐山有一个女众,“师父,我就怕饿,我早晨吃饭吃的饱饱的,我故意多吃一碗,可是没过一个小时我还是饿的不行,心慌气短,都要昏过去,我必须再吃一点,到了中午又得吃。为什么这样?”我说很简单,你呀,准备自己饿死。你不是饿的心慌气短吗,我说那个心慌气短的时候,最容易见到阿弥陀佛,只要你念着佛走了,一了百了,以后也不用饿了,也不用心慌气短了,多好。你就豁出去死了算了。她就豁出去死了算了,结果也不饿了。真是这样。所以这就是你心和身的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而已。
心和身的不平衡的状态,如果不调整自己的心,要靠调整物质,那就很难很难。因为你的心是贪婪的,是贪得无厌的,所以这个物质的增长,远远赶不上你贪欲的增长,那只有少欲知足才能调伏你的心。只有调伏了你的心,才能调伏诸根。如果你诸根当中有一根调伏不了,你说你少欲知足,那是骗人。能调伏诸根者,才叫少欲知足。“八者。少欲知足。调伏诸根。”
『九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
这里讲的正信和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当然这“法”和“忍”层次都很高。今天,我们就暂时先解释点儿初步的,我们讲无生,甚深无生,就是说,你不产生很多很多的念头,这个念头生而不生,生了你也能控制住它,不受这种念头的影响,生而不生,无生。不生出这些念头来,或者说生而无生。“九者。正信甚深无生法忍”,要达到正信的程度。这是第九法。
『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
就是说,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就是所谓讲的“视师如佛”。视师如佛,我讲是一个修行,是一种觉照——觉悟的观照。那么,与这个相反的、最障碍“生诸佛想”的是什么?是视师长短。以自己的知见来测度师父的是非,以自己的知见来测度师父的行为,以自己的知见来衡量师父的知见等等,这些东西是最障碍视师如佛的。
也就是说,视师如佛,需要你营建这样视师如佛的氛围、视师如佛的气氛,需要你来营建这种东西。你营建的越好,你将来视师如佛,才能无我地修行。你想想看,你视师如佛,还有没有“我”啊?就没有“我”。视师如佛,还有没有想啊?就很少有想法了。师父是佛啊,师父讲的那就是佛讲的,师父说的就是佛说的,然后,我依教奉行,师父叫我这样做我就这样做,师父叫我那样做我就那样做,从不作他想,从不作他求,也没有他疑,然后只管去受用。这个时候,自然就能断除诸想,自然就能断除我见,自然能够一心去执行,就有执行力。所以视师如佛,这里边有重大的修行的禅机。做不到真的就做假的,假的做久了就变成真的;做不了真的就做假的,做假的也有受用,也是你最大的受用。因为你已经不当真的了,假的你也当真的去做,这时候就是你最大的程度,也是你最大程度的受用。所以于善知识所,常生佛想,这是第十法。
当你具足这十法的时候,然后才能为他解释此三昧。你看,“十者。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修习如是三昧”,说这十种法你都具足了,尤其是我们讲的第十法,或者讲第十法你具足了这种状况,才能“然后修习如是三昧”。然后,因为你认为是佛,你得的才是佛的受用。你都不认为是佛,得的就不是佛的受用,你的心性的深处,就不得佛的受用,那么你的受用就是特别有限度的、特别有漏的受用。这个有限度的、有漏的受用,绝对不能成就,所以你即于彼师生诸佛想,然后才可以修习如是三昧。如果找不到一个如佛一样的师父,你修这个三昧就不行。这是第一。第二,你就想,我就作如佛想视师,万一这师父不是佛呢?师父不是佛,你作佛想也是得佛的受用。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个人都有佛性,你受用的是他的佛性,不是他的魔性,也不是他其他的性。如果你视师如佛,受用的就是佛性佛想。其实来讲,这一辈子你认他,你给他磕头,你认他作师父,不是无缘无故的,你绝对不是傻瓜,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你见了就想拜,就有冲动想剃度,你就有冲动想依止,绝对不是这样。这有甚深因缘。有的人见了师父就想落泪,不是一次,是N多次;不是N多次,是很多时候;不是很多时候,甚至每每想起就会落泪。
我给我的恩师打电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每打电话的时候我都会掉眼泪。师徒之情可不是一般之情,这种情谊,我说你摊上了,也许是你的福报,也许是你的业障。那么,即便是你的业障,你当佛想,在业障当中受佛的用;你不当佛想,那你也得业障,也得障,那你就被障,全面的被障住。如果你有视师如佛的心,我师父讲了,视师如佛,就算你没找到一个佛,你只要有一个视师如佛的心,一定能感应道交,一定能感应道交,将来一定会碰到一个好师父。如果你没有视师如佛的心,只有视师长短的心,就是佛来教你也没有用。这是讲因果,我们必须种下视师如佛的因,才会得般舟三昧,才会找到好师父。这是讲“常念谁所有是三昧。即于彼师生诸佛想。”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具足如上十种法已。应当修习如是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读诵。』
就是说你这十种法具足了,修到了,具足了,圆满了,火候纯青了,炉火纯青了,这个时候应当修习如是三昧。也就是说,这十种全体你具足了,你才可以修习如是三昧。我们讲,要调柔你的身心,调柔你的心性。你的心性调柔了,才可以来修习三昧。心性不调柔,修习三昧过程当中就会有种种插曲。比方说,先摧我慢,起恭敬心,你这个做不到,那在行般舟过程当中,就会具足有种种我慢的境界,或者种种插曲。知恩不忘,心常念报,心无倚著,亦无嫉妒等等这十法,其实这十法当中,如果你不具足,都会引出很多很多的插曲。如果你具足了,修行的过程非常殊胜。
我给大家举一个比方,大家都知道演好师。昨天我看到演好师非常感动。演好师不要介意啊。我以前看你,我这是方便说啊,就是一个十足的家庭妇女,不说泼妇也差不多。这个不是骂人的话啊,就那种品性啊,就是一说话就咋咋呼呼的劲头儿很足。突然一看,我说这么多天没见,怎么变得这么庄严,这么稳重?哎呀,我真的感叹啊,这个佛号太不可思议啊,僧团不可思议啊,真的坚定我的信心。别看你们在这儿还烦烦恼恼的,其实每一天你们的功德力都在增长,对不对?真实的增长。我刚才讲这话,是为了衬托我们演好师现在的进步,并不是讲演好师以前有多坏啊。我道个歉啊。你看演好师,蒸馒头蒸了一百天,她的发心非常值得赞叹,就是为了大家好,去蒸馒头,为了让更多的般舟行人吃上好馒头、好面食,真的是非常的用心啊。我们这儿呢,我就发现,我们这个饭都有菩提味啊。因为大家发的是菩提心,真的不一样。青菜,稀饭都不一样,真是不一样,确实不一样,的确不一样啊。那么,演好师呢,修行的少,但是演好师修行的质量特别高,真的特别高。第一个,蒸了一百天馒头,然后走了个七天八夜,七天八夜走下来非常殊胜。然后这一次又走了个三十天。我特意点了演好师,为什么?这人太不容易了,所以让她去行三十天。结果演好师行下来,行的非常殊胜,到最后都没行够,还想再走。然后,我讲的东西,什么一合相念佛啦,什么视师如佛啦等等等等,她都现量证得,得到了很多东西。当然我们讲的证得,不是说得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啊,什么什么无生法忍。我们都是小小的一点儿得啊,我们鼓励一下自己叫有所得,实无所得。好不好?演好师在修行过程当中证得了一些东西。证得了一些东西以后,然后就看到别人修行的时候不用功、不恭敬、不慎重、不郑重,非常地揪心,非常地纠结。那么,我就从演好师身上得到,其实调柔心性非常关键。调柔好你的心性以后,修行起来快速,非常快,非常上路。我们大家要把心性调柔,不要着急。那个演好师,还有很多人,都具有这个特点。
不着急闭关的人,我后来就发现,每次我到一个地方,我实话告诉你们讲,念佛最好的人,不是不干活的人。说句老实话,不干活的人往往不是念佛最好的人。最后我发现,这个念佛好的人,我问问他是哪儿的?他食堂干活的,干大寮的。我第一次在南昌的明兴禅寺,带着念般舟的时候,我就觉得那几个菩萨特别好、特别整齐、特别有力度、特别有气势、特别有内涵、特别有质量,何许人也?一问,几个全是在食堂帮干活儿的。经常到了深夜,没人的时候,他就跑过来念来了。那时候确实比较震撼。
这就讲调柔身心。调柔身心这方面,要我们起恭敬心,要我们有感恩心,要我们没有执著的心,没有嫉妒的心,要我们去除疑惑心,要我们生出正信,生出深信,系念不乱,深信不坏,要我们生出精进勤求的心、经行无倦的心,要我们生出降伏其食、不吃零食、少欲知足的心,要我们生出念无生、生而无生的心,要我们生出视师如佛的心。那这十个方面的心性如果调柔了,你可以宣说般舟三昧,然后可以修习般舟三昧。然后,你如果具足了这些心性的时候,应当修习如是三昧,亦令他人受持读诵。
『如是行者。当得八事。何等为八。』
“如是行者。当得八事。”哎呀,这个八事可好啦!你应该修习如是三昧,应当宣说如是三昧,宣说以后“亦令他人受持读诵”。教别人:一定要读啊,一定要受用啊,一定要坚持啊,一定要去读啊、去拜啊、去诵啊,去给别人宣说。“如是行者。当得八事。”十法,八事,何等为八事呢?
『一者。毕竟清净。于诸禁戒。无毁犯故。』
你看这个清净啊,你别以为你清净了啊。你用这八个标准来检查一下看看自己清净不清净啊?“一者。毕竟清净。于诸禁戒。无毁犯故。”“于诸禁戒”,所有的禁戒,所有的戒条,所有的戒令,所有的禁条。你们可以去想:师父给你们列的禁条有多少?你做到了多少?毁了多少?犯了多少?毁犯了多少?有没有无毁犯?如果你出了家了,有几百条,那么这样几百条禁戒,你们觉得好吓。其实戒条越多,告诉你的准则越明确、越细致、越全面、越微妙、越深刻,越是好事。然后,你照猫画虎,一定能画出只老虎出来。这叫毕竟清净,这是一个标准。自己检查一下自己。
『二者。知见清净。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故。』
“知见清净”,我们的知见是不清净的。第一,我们到处乱看,到处乱听,到处乱学,我们所有的知见,自己跟自己是打架的。然后,我们顺应自己这种惰性的时候,就拿出这种知见来:“你看看吧,这样这样”,然后我们顺应另外一种惰性的时候,拿出另外一种知见来:“唉呀,这样这样,那样这样”,我们总给自己找种种借口。我们的知见不是一合相,我们的知见没有高度,我们知见往往是迎合我们的心性所产生的片面的错误的知见。知见要清净。
“智慧和合。不与余相应故。”我们的知见要一合相,要是一法之中生出的万法,要能统领,这叫知见清净。知见不清净者,在般舟里边的境界相会特别特别的多,插曲会特别特别的多。知见不清净者往往疑惑心也比较多。都属于知见清净。
『三者。智慧清净。更不复受诸后有故。』
“三者。智慧清净”,智慧清净,这个讲的智慧。“更不复受诸后有故。”讲的你这个清净啊。刚才讲的是“知见”,现在讲的是“智慧”。
比方说,我们的演如师,我刚才讲过,她从我们九十天的法会现场拿了一个标牌,她没有和我打过招呼,我不知道给别人打过招呼没有啊。什么牌子呢?就是咱们那个牌子有一个“越困越喊!越痛越踏!”她就整天放在她包里拿着。那天给我拿出来看,因为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车上讲:唉呀,这行般舟好是好啊,就是太苦太痛啊。她说,你不要怕苦,不要怕痛,不要怕困。她说,我给你看一样宝贝。她就拿出来啦,你看这宝贝:“越困越喊!越痛越踏!”她说这九十天我就是靠这个来的,靠这个走过来的。
你看,这也是一种知见清净,也是一种智慧。不受后有,后边的任何东西都不求,都不在乎,都不需要,都不去思想,都不去分别,都完全接受,叫不受后有。智慧清净,就是产生智慧了。
『四者。施与清净。不愿一切诸行果报故。』
“施”,布施。“施与清净”。我们前面讲过:怎样行施,布施怎样没有求、怎样清净,何为大施。这都讲了。“施与清净”,讲的是布施。
『五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
“多闻清净”,这个多闻,我们注意一下。“多闻清净”就是说,你能从一法演出万法,你能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也能知道为什么(不能那样做),知道一个标准这样做是对的,也知道九十九个标准那样做是不对的,这叫多闻,这叫一法当中演出万法,一个对当中知道九十九个不对,这叫多闻清净。
“既闻法已。毕竟不忘故。”多闻清净,既闻法已,毕竟不忘。这个闻呢,是由一生万,而且相互统一,而且毕竟不忘,坚定不移。这是多闻清净。
『六者。精进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故。』
“六者。精进清净”,精进还要清净。“于一切时。求佛菩提故。”这个精进,不是讲一天一夜精进、三天四夜精进,不是讲这个精进,不是讲今天我豁出去了那叫精进,是于一切时,于一切处,于一切事,一切时间的状态,一切时间的阶段——白天、黑夜、夏天、春天、年轻的时候、年老的时候,于一切时间的状态、一切空间的状态、一切事件的状态等等,你都能够精进,这叫精进清净。
『七者。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著故。』
“远离清净。于一切名利不染著”,一切名,一切利,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五欲六尘皆不染著。不仅不染著,而且自然地远离。不仅自然地远离,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见了都当没见着,见了都就像没见着一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叫远离清净。远离世间的五欲六尘,自然地远离,远离到相当的境界,这叫远离清净。远到什么程度?远到能把你最熟悉的东西完全忘掉。
我以前讲过,我对上海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有一天,我真的把其中的很多东西完全完全忘掉了。我对我的家也非常有感情,那是我一手创办的那个温馨的、温暖的家,但是我告诉你,我真的远离了,我现在从来没生出一个念头到家里去看看,一丝的念头都没有。这叫远离清净。
『八者。不退清净。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
“八者。不退清净。”这个清净刚才讲的那七个方面,深度、广度、微妙的程度、各种多维度,那叫清净,那叫真实的清净。真实的清净还不算,还要不退,这个清净的程度不会退转,我说佛号能解决你的所有问题,你解决了一个问题,后边你就退转了。那叫退转,不是不退。清净是不退。有些人讲,“我如何如何超越了”,完了接着下来你就又复辟了,那不叫不退。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不动摇故”,初发心啊,不动摇。不退清净,这个初始的状态,往往是最好的状态。我开始抓人的时候,来一个人我就把他搞上七天八夜。其实任何人行七天八夜,第一次都是最好的机会,真是这样,不过看你因缘具不具足。初发心非常重要,初发心非常可贵!
太原有一个菩萨,今天下午可能会过来了,他一辈子睡不着觉,那个觉很难睡着,失眠啊。结果一行般舟,就拉出来一些黑面面,吐出了一些黑面面,然后就能睡觉了。今年春节有了空了,去行法,一行法就行了十天十夜没停下来。结果因为寺院的原因,被迫停下来。结果现在就决定放下一切来行持般舟、来弘扬般舟、来实践体证般舟。
这个初发心,你看多猛啊。我们现在很多人就缺了这个猛劲儿啊,真的。这个初发心非常重要。缺这个猛劲啊。哎呀……为什么我刚才“哎呀”一声啊?外边的很多居士啊,我非常赞叹啊。他们那个劲儿头,别看他们没有我们这么多的时间,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修行,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来听师父的开示、解答问题,但是他们真的猛啊!他自己不觉得地就会初发心,真的很勇猛。有的菩萨就跟我讲:师父啊,我怎么就一心想念佛,就想念佛,不想干别的,干别的都没有味道,每天念的都停不下来,都念得不困。他说,我这是不是执著呀?你们说是不是执著啊?他认为“我是不是太迷了?”别人都说他太迷了。其实,人家是初发心就到了这个程度啊。你想想看,他比谈恋爱的劲头是不是还要猛啊?为什么我刚才“唉……”,我说你们现在很多人都皮了,那个劲头啊,真的,我说不好听的,你们连当时追男人追女人的劲头都没有拿出来,没有达到那个程度。但是我感叹,我们很多居士自然而然达到这个程度啊,就猛到这个程度,自发地猛到这个程度。所以这个初发心不动摇非常重要啊。
今天,我们上万下一大和尚给我提了一个问题:这个精进啊,可别闹成了像高中生,高中的时候拼命精进,到了大学到了人生的时候拼命不精进,大学生太成问题啦。这个精进啊,不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危险啊。我经常被我同学笑话:嘿嘿,史玉庆,你这精进,看你能精进到什么程度?哎呀,这哪能这么精进呢?从大学就看我,我79年上的大学,到现在多少年了?快三十五年了,是不是?是不是三十四五年了吧?三十几年了看下来,我的精进没有减,不仅没有减,还有很大的提升。我告诉大家,精进是可以不退的,精进是可以不断增长的,确实是这样。但到后来,人家就变成这样了:诶,你跟我们不一样。我跟你们不一样,变成不一样了,不看我了。人家就说,你好,你好,你是你,我们是我们。就变成这个样子了。所以这个不动摇啊,非常关键,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感叹呢?感叹大家虽然精进,但是没有不退呀,而且退得很多啊,太疲惫了。是不是太疲惫了?都不敢吭声。我们确实要注意:这个精进的清净,要于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上、一切时间段上、一切环境当中、行住坐卧当中来保持这种精进,才不被人笑话,才能为人师表,才能成就三昧。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好不好?阿弥陀佛!
『贤护。是为彼善男子善女人所获八法也。』
这就是说十法、八法,就是具足十法当得八事清净,当得真实清净,当得不退清净。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说偈曰。』
这个时候,世尊也同样就用偈子来表述这个意思。
『智人不起有相想。』
这是讲的破相,我们刚才已经解释了。“智人不起有相想”,不仅是破相,连有相的想法都没有,不去看这种东西。所以舍利弗最享受的一个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无常是常啊。你们要常作无常想,常作诸行无常想,常作诸相无常想。尤其是我最近特别有收获,我说对呀,这个甭说五百人聚,就现在咱们三百人、两百多人聚,就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了,就各种各样的心都有了,就各种各样的情景都有了,不都得度吗?不都得照顾吗?有什么分别呢?没有分别啊,没有相啊。所以此相彼相,无非都是相而已啊,也不去想。不起有相想啊,不看相,看背后的实质,看内容。
『亦当除慢及我心。』
除慢心,除贡高我慢。
『于深忍中无取著。』
不仅无想,不仅无相,不仅除贡高我慢,而且达到了甚深法忍、甚深的境地。甚深的境地当中,达到了忍的程度,达到了法忍的程度,甚深的固定的、甚深的不退的境地。于生深忍中达到了那个。虽然达到那种境界,但是还无取无著,没有染著,没有一个我所得,没有一个我慢,没有一个贡高,没有一个有所倚著。
『彼能速宣此三昧。』
这个时候,他这个人就能来宣讲般舟三昧。
『空中本来灭诤根。』
“空中本来灭诤根”,诤啊,就是讲的无诤啊。其实一切你们所有的知见、你们所有的想法、所有的相当中、所有的分别当中,本来都是空啊。有分别又怎样?没分别又怎样?好又怎样?坏又怎样?无非五欲六尘五浊恶世,无非六道轮回而已,就修行而言皆是空啊!“空中本来”,你都看空了,就灭了你的那个诤的根啦,就无诤了。诤的心,就是一个分别的心。诤的心,就是一个不平衡的心。诤的心,就是一个不能得定的心,就是一个不能得三昧的心。“空中本来灭诤根”啊,要去除诤,要修无诤之心。无诤之心怎样确立呢?认识到此世界的五浊恶世、此世界的本来之空、彼世界的本来妙有,这样“空中本来灭诤根”。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就像我们有些菩萨讲的,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说什么呀!所以现在都不会说话了,不想说话了,也没有话可讲。这就是说,灭了一切言语之根、意念斗争之根。
『涅槃无相大寂定。』
涅槃、无相、大寂定,大寂灭之定,寂灭为乐,寂静之定。
『于佛无嫌不谤法。彼能速宣此三昧。』
于佛知见没有任何的疑惑,没有任何的这个不同的看法。于佛无嫌不谤法。彼能速宣此三昧。
『智者不兴嫉妒意。』
这是讲嫉妒。智者不兴嫉妒的意念,从意念上、从心地上来清除嫉妒。
『念佛知恩及法僧。』
这是讲的知恩感恩,感恩心。
『所生降伏无迁移。』
这是讲无生法忍,生而不生。所生的种种念头,所生的意想,都能降伏,都能没有退转,无迁移。
『如是寂静持三昧。』
如是,所生的降伏了,有感恩心,不生嫉妒心。如是寂静,心地的寂静,心意泰然,就能持此般舟三昧。
『无有嫉妒亦无疑。』
无有嫉妒,亦无疑惑。没有嫉妒心,也没有疑惑心,无复疑网。
『思惟深法真实信。』
思惟,修行思惟、观照、觉照甚深法要,得真实之信。
『精进不懈离诸欲。彼能如是得三昧。』
精进心,不懈怠心,远离五欲六尘,远离等等啊。这个时候,是精进不懈离诸欲。离开诸欲,才能精进不懈。精进不懈到远离五欲六尘的程度,“彼能如是”就“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舍诸别请况求财。
断除垢染证真如。彼能如是得三昧。』
“常行比丘乞食法”,就是说这个比丘乞食,常行乞食,不受别行,这是一个法则,是讲这个法则背后的内容:要降伏其食,降伏其心,要少欲知足,降伏诸根,常行比丘乞食法。
“舍诸别请”,连一顿饭都不要别人来请自己,都不去另外去吃,不求这个。
“况求财”,何况那些金银财宝呢?对一顿饭都能得到这么圆满究竟去行持,那当然对一切物质、一切此世界、一切财宝金银都能降伏。这就是人和物质世界的关系得以调伏。
“断除垢染”,当你人和物质世界,和你的身体的物质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得到如此调伏状态,如此断除垢染之后,证得真如本性。彼能如是,就能得到此般舟三昧。
『谁能有此三摩提,我应听受广流布。』
谁能有此般舟三昧呢?谁能为我宣说此般舟三昧呢?我应该认真地、至诚地、虚心地去听,去受持,并且广为流传,广为宣说,广为流布,让大众来修行此法。
『于教师所起佛想。彼能如是得三昧。』
就是在教师的处所,就是说“谁有此三昧”这个教师所,我要起视师如佛想。然后,视师如佛,我以佛的受用,才能如是得三昧,“彼能如是得三昧。”
『若人修行此三昧。当具功德超世间。』
这讲此三昧的功德,超越世间的一切的功德。“当具功德超世间”,他的功德力具足了,不超世间也超了世间。“当具功德超世间”,他具有了超越世间的一切的功德,具有了往生极乐世界的种种的功德资粮。
『彼应速受八种法。』
他们应当速受八种法,八法。
『称诸佛心净无垢。持戒清净无有边。三昧菩提及胜见。
彼能清净诸有中。住以最妙功德聚。』
这是讲的八种清净,持戒清净等。
『智慧清净不受有。布施离垢入无为。』
智慧清净,布施清净,施与清净。“布施离垢入无为”,布施的时候最能入无为之道,得无为之想,无为而治。
『得彼多闻未曾忘。』
多闻清净。
『其为智人功德藏。』
智慧清净。
『勇猛精进得菩提。』
精进清净。
『于世名利不贪染。』
远离清净。
『若诸智者善行此。彼入无上深妙禅。』
当你达到这八法等等的时候,“彼入无上深妙禅”。禅和净是一体的。“彼入无上深妙禅”,也就是说,禅者,甚深深入,甚深深入得微妙之义。
这是讲的第十三品现前三昧中的具足十法可以宣说般舟三昧,宣说般舟三昧者、般舟行持者,“当得八事”,当得八种清净。我们可以依这十法,来调柔自己的身心,然后可以修习如是三昧,然后可以宣说如是三昧,然后我们当得八事,达到八种清净的境地。我们可以以这八种清净来检讨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不共功德品第十四
这是讲如来的不共功德,第十四不共功德品。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摩诃萨言。贤护。彼诸菩萨摩诃萨。复当成就十八不共法。』
就是说修行般舟要成就十八种不共法。“不共”者,就是说其他的都没有,只有这个地方有,叫十八不共法。这个十八不共法是般舟三昧所特有的。
『何等名为不共法也。所谓如来初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般涅槃。于其中间。如来所有三业。智慧为首。』
所有三业当中,智慧为首。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一切身业,你身体的业,你去检讨自己的一切身业,有没有随智慧行,毫无遗漏,这个不难理解。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身、口、意,这个不是一个概念,是可以修行达到的状态。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一切身业,一切口业,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一切身、口、意业随智慧行。
『又诸如来。知见过去无有障碍。知见未来无有障碍。知见现在无有障碍。』
就说如来的知见,看过去无有障碍,看未来没有障碍,看现在也无有障碍,这叫如来的知见。你去检查这个东西,如果你能够做到知见过去、知见未来、知见现在都无有障碍,这是其中就算。
『又诸如来所为。无有错误。』
所有的作为,无有错误。
『言无漏失。意无忘念。无别异想。常在三昧。无不知已舍。』
这就讲,又诸如来所为无有错误,言无漏失,意无忘念,无别异想,常在三昧,无不知已舍。
『又诸如来。意欲无减。精进无减。禅定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
我们前面讲了初发心不退,意欲无减,精进无减。现在大家修行就进入了一个特定的状态,身心疲惫。然后,容易生退心,容易生减心。这个时候,你能像开始初发心一样,意欲无减,精进无减,禅定无减,智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就是说,你达到某种状态之后,要没有减法,不退。
『贤护。是为如来十八不共法。彼菩萨摩诃萨。当应修习。具足成满。』
前面讲的就是十八种不共法,这个讲起来很短,实际上做起来真的很难很难。“应当修习。具足成满”,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具足甚深难见摄受正法。即欲宣说是三昧者。应当更受十种胜法。何等为十。所谓如来十力。云何十力。』
要想宣说此三昧者,还得受十种胜法才能宣说。要想成就具足甚深难见摄受正法者,应当更受十种胜法。何等为十?所谓如来十力。这十种如来的力量,是哪种力量,你们老讲功德力,讲这力那力,你们体会一下如来的十力。
『贤护。是中如来是处非处力者。如来于诸处非处事。能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处非处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处非处力。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间。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一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第一,“贤护。是中如来是处非处力者。如来于诸处非处事。能以正智如实知故。”是中如来是处非处的力,哪个是“是”,哪个是“非”,“是”的那个地方、“非”的那个地方的力量。“是中如来是处非处力者。如来于诸处非处事。”这个地方好像很拗口,其实这个地方是最受用的地方。这个地方最难讲,大家用心来解,用心来解啊。是处非处力,在是处和非处的那种智慧之力,如来之力。“如来于诸处非处事”,于是处、非处,这样能以正智如实知故,知道这其中微妙的力量的变化,知道其中是处、非处,每一个是处、每一个非处、每一个是非之处、每一个是非之心所能产生的各种力量。
“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故”。我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讲来讲去都是心的变化,都是心性的显现,都是“自见其影耳”,都是“意所作耳”,一切所修所证无非“设使念为空耳”。“贤护。如是处非处事”。如是处非处事,(上面)讲的是处非处力,这是讲的是处非处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处非处力。”这是讲的如来的一种力,叫处非处力。如来得此力,如来得到是处和非处的力量,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间。终无有能如是转者。”以此是处非处之力,知道每一个是非,每一个是非之念所能产生的力量,所能产生的果报,然后以此是处非处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一切。世间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这是讲的第一智力。
“贤护。是为如来第一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般舟行,尤其是般舟的境界相之行,让你深深地明白所谓是处、所谓非处、所谓是处非处力将怎样种种演绎,从中你能得到如来第一智力——是处非处力者。“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你们应当去修,应当去学,应该去习,修、学、习,具足成满,要具足,还要成就,还要圆满,“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一切至处道力者。』
“是中如来一切至处”,一切极限处,一切绝处,叫一切至处道力,一切至处有道力。
『如来于一切处道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一切至处道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至处道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二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一切至处道事”,刚才讲了是处非处,现在讲的一切至处,一切的极致,一切的绝处,一切的极限。“一切至处道事,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能以一切正智如实知一切至处道事、一切极限里的妙用、一切绝处里的生处,是为如来第二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应当学,应当习,应当具足,应当成就,应当圆满,是为“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是为如来第二智力,叫一切至处道力,一切至处道事。我们不在一切极限处、一切至处去修行,怎么能得到如来的一切至处道力呢?这是第二。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世间种种界力者。如来于世间种种诸界无量差别。能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世间种种界事。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世间界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三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世间种种界力者,如来于世间种种诸界无量差别。能以正智如实知故。”如是世间种种界事,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界”,各种界。色界、欲界、无色界,各种界。种种界力,种种诸界无量差别。各种界,各种情绪之界,各种业力之界,各种感受之界,各种苦痛之界,各种环境之界,各种他人相之界,种种是非之界,种种界力,种种界力者,无量差别,能以正智如实知故。“种种界事”,每一个界里边的各种事情。“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如来在种种界力、种种诸界,能正智如实知,能明了其中一切,能明了其中一切的力量,所有界所产生的种种力,亦于其证知,亦于其证得,亦于其明了。明了了还不算,“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得此力”,种种界的力量都明了,都明晰,都清晰,都明白,也知道它这种力量的转换。“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不仅得此力,而且知道此力会怎样去转换,怎样去演绎,怎样会现出相,下一步。“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于大众中,以此力量,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三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这是第三力,讲各种界。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心行力者。如来于诸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知心行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四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心行力者。”是中如来心行力者,这是第四种力。“如来于诸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各种心所产生的各种行,各种心行所产生的种种的力量、无量的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种种心行无量差别。如来能以正智如实知者。此则如来知心行力也。”知心行力也,这是第四智力。
“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四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讲各种心性,各种心行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能达到什么程度呢?达到“知真实处”的程度,达到可以在大众中作狮子吼的程度,达到转大梵轮的程度,达到不仅是转大梵轮,“昔所未转”,前面都没有转过。怎样没转过呢?不管是沙门,还是婆罗门,是天,是梵,是魔,是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从来没有人这样去转,这叫第四智力——心行力。
『复次贤护。如来知众生诸根差别力者。如来于众生诸根种种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诸根种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如来诸根差别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五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知众生诸根差别力者。”知道众生诸根的差别力,众生都有各种各样的根器,每一种根器,他的差别何在,差别如何演化,差别的根源等等,如来都知。
“如来于众生诸根种种差别。皆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众生诸根种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如来诸根差别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诸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五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知众生诸根的差距,知众生诸根的差别所产生的力量,以及力量的种种的转换,这是第五智力。
『复次贤护。是中如来禅定力者。如来于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生起烦恼。及以灭除。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一切禅定解脱三摩跋提。生起烦恼。乃至清净。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是则如来禅定力也。如来得此力已。知真正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六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讲的是禅定力,讲的是禅定的解脱三昧,讲的是一切烦恼如何产生以及如何灭除,以禅定之力、以禅定之思惟、以禅定之觉照灭除种种烦恼等等,这叫禅定力。如来种种禅定力,知真实处,转大梵轮,这是第六智力。
『复次贤护。如来业力者。如来于彼一切诸业种种差别。及彼未来和合得报。亦无量差别。如来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诸业种种差别。未来得果。亦复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斯则如来知业力也。如来得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七业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第七,“复次贤护。如来业力者。如来于彼一切诸业种种差别。及彼未来和合得报。亦无量差别。”各种各样的业报,各种各样的业力,各种各样的业障,“一切诸业种种差别”,“及彼未来和合得报”,及未来如何演化,未来的相互之间的和合,相互之间的演化,它的无量的差别,“如来斯以正智如实知故”。“贤护。如是诸业种种差别。未来得果。亦复差别。”诸业差别,未来果报差别、演绎差别。“如来皆以正智如实知者。斯则如来知业力也。”如来知道各种各样业力的转换。“如来得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先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如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七业力。”知种种业力差别,“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这是第七种力,如来智力。
『复次贤护。如来天眼力者。如来常以清净天眼。过于人眼。见彼未来诸众生辈。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所得诸色。或好或恶。或妙或粗。或生善道。或生恶趣。又见众生所作诸业。或善或恶。有诸众生。具身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业。诃骂圣人。诽谤正法。坏和合僧。具足如是诸恶业故。身坏命终。生于恶道。又诸众生。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恭敬圣人。尊重正法。供养众僧。具行如是诸善业故。命终得生人天善趣。如是等事。皆如实知。贤护。如来以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终。生于天上。是则如来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第八种力,“复次贤护。如来天眼力者。”讲的天眼。“如来常以清净天眼。过于人眼。见彼未来诸众生辈。死此生彼。其所受身。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所得诸色。或好或恶。或妙或粗。或生善道。或生恶趣。又见众生所作诸业。或善或恶。有诸众生。具身恶业。具口恶业。具意恶业。诃骂圣人。诽谤正法。坏和合僧。具足如是诸恶业故。身坏命终。生于恶道。又诸众生。具身善业。具口善业。具意善业。恭敬圣人。尊重正法。供养众僧。具行如是诸善业故。命终得生人天善趣。如是等事。皆如实知。”这是讲的天眼力,讲众生的种种善恶美丑,种种生死转换,这讲天眼力。
“贤护。如来以净天眼。见诸众生。死此生彼。乃至命终。生于天上。是则如来生死智力。得是力已。知真实处。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讲用天眼通,以净天眼,见生死之事,见种种善恶之事,见种种真实,“是为如来第八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宿命智力者。如来能以诸宿命智。知于过去诸宿命事。所谓众生生此死彼。或于一处。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至或受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如是乃至无量转劫。无量定劫。无量转不转劫等。皆如实知。又于彼所生趣。如是处。如是家。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如是善恶。如是忧喜。如是苦乐。乃至若干寿命等。亦如实知。又于某处。舍彼身已。复生某处。如是身相。如是所说。如是所经。乃至寿命。诸过去事。皆悉知故。贤护。如来能以种种无量诸宿命智。知彼众生宿命所经。始自一生。及无量生。乃至寿命。诸过去事。如实知者。是则如来宿命智力也。得是力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九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宿命智力者。”讲宿命通。“宿命智力者,如来能以诸宿命智。知于过去诸宿命事。所谓众生生此死彼。或于一处。初受一生。或二或三。或五或十。或百或千。乃至或受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如是乃至无量转劫。无量定劫。无量转不转劫等。”就讲的宿命智。知道宿命,而且不是一生,也不是二生,也不是无量百千生,“乃至无量转劫”,这叫宿命智的程度。“皆如实知。又于彼所生趣。如是处。如是家。如是种姓。如是名字。如是相貌。如是生中。”知道他每一劫、每一世、每一生,宿命通,还知道他生哪一个道、生哪一个地方、生哪一个家、姓什么、叫什么、相貌什么。“如是相貌。如是生中。如是服食。如是所作。”喜欢吃什么,穿什么衣服,作为什么。“如是善恶。如是忧喜。”他的善恶,他的忧喜,他的苦乐,他的寿命等等,“亦如实知”。“又于某处。舍彼身已。复生某处。”某处舍身又复生在哪一个地方。“如是身相。如是所说。如是所经。乃至寿命。诸过去事。皆悉知故”。“贤护。如来能以种种无量诸宿命智。”不是一个宿命智,是无量诸宿命智;不是一个人,是所有人;不是一劫,是无量劫。能够知道何种程度啊?生在哪一趣,生在哪一处,生在哪个家,生在哪个姓,哪个名字,哪个相貌,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喜欢做什么,哪些善恶,哪些忧喜,哪些苦乐,哪些寿命,这种种皆悉所知。“知彼众生宿命所经。始自一生。及无量生。乃至寿命。诸过去事。如实知者。是则如来宿命智力也。”这叫宿命智。“得是力已。处大众中。作狮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九智力。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具足成满。”
『复次贤护。如来漏尽力者。如来能尽一切诸有。无复诸漏。心慧解脱。自觉法已。是故唱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贤护。如来如是能尽诸漏。心慧明脱。自证知故。故言我生已尽。乃至不受后有。如实知者。是则如来漏尽智力也。如来得已。处大众中。作师子吼。转大梵轮。昔所未转。若彼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梵。若魔。若人。终无有能若斯转者。贤护。是为如来第十智力。菩萨摩诃萨。当应修学。具足成满。
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读诵受持思惟修习是三昧者。则能摄受如来十力也。』
就这三昧修到最后,能具足如来的十种智力,就前面讲的这种智力,智力的内容、程度、深度、广度等等。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十八不共等觉法。十力明智诸佛同。
菩萨修习此妙禅。自然成就斯二种。』
“十八不共等觉法”,这是等觉的妙法。“十八不共等觉法,十力明智诸佛同。菩萨修习此妙禅,自然成就斯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