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90812《贤护经》学讲记-第1讲

2013-10-08 19:12:00.0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及笈多等译』
  阿弥陀佛!惭愧僧释常善今受诸位大德菩萨之祈请,非常惭愧!僧常善才疏学浅,今天跟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部般舟三昧最重要的教典。这部经已经酝酿了很长的时间,要讲这部经,为什么没讲呢?因为佛法是实践的,是用来修证的。五百阿罗汉之首摩诃迦叶尊者是头陀行、苦行第一,我们现在称是苦行妙行第一,是出家菩萨最典型的代表。贤护菩萨,又称跋陀和菩萨,是在家菩萨的一个代表,最突出的成就者。佛法讲信、解、行、证,信和解都要落到行和证上去。因为以前绝大多数人没有行和证的基础,用意识来解这部经典,没有任何意义,都是增加一些知见而已。我们如果依据的是传统的思维、五欲六尘习惯当中所积聚的知见,用人类的语言、用自己的知见和传统的思维,来去解释这部经典,实际上是进入歧途,意义并不太大。所以,我们一直就没有开讲这部经典,而是把实践、修行放在第一位。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几万人、十几万人次的实践的活动,今天我们面临一个深入学习挖掘这样一个过程,所以今天就开讲这部《贤护经》。
  这个《般舟三昧经》主要有几个译本,一个是你们开始看到的简单的《佛说般舟三昧经》,《佛说般舟三昧经》是比较简单的一个译本。还有一本《拨陂菩萨经》,这个经是最简单的一个译本,特别简单。这个《佛说般舟三昧经》,有五六千字,他(注:三藏法师支娄迦谶译)这个译本可以说是意译,按照意思来翻译的。他又翻译了一个详细的叫《般舟三昧经》,那个书有几万字。最详细的译本,就是我们现在拿的这个《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又叫《大方等大集贤护菩萨所问经》(注:乾隆大藏经名),又称为《大方等大集经贤护菩萨分》(注:大正藏名),叫法不同,我们简称是《贤护经》。本来开始想讲《佛说般舟三昧经》,这部经典比较短,(比长的译本内容)差了好几倍。我昨天翻了一下,你比如说,贤护菩萨启问这部经典的时候,在《佛说般舟三昧经》里面讲了几十个“云何”,“云何……,云何……,云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等等,它是写得太简单了一点儿。《贤护经》这部经典讲了一百二十二问,它比较契合我们实践的基础。因为大家实践已经非常深入、非常细致了,那个简略本没法足以揭示我们深刻的内涵,所以我们选择这部《贤护经》来共同学习提高。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就老老实实,自己明白的地方给大家多交流交流。跟我们修行比较直接相关的部分,我们多交流交流。比较间接相关的、离我们修行主题稍微远一点的,我们就少讲一点,是这样一个方向。大家第一要有一个渴望的心、强烈的心来学习这部经典,但同时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柔和的心、老实的心、实践的心来学习这部教典。有一个热情、激情如火的心、充满渴望的心才能得法。然后,有一个平常的、柔和的、实践的、老实的心,才能真正得到实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来印证和学习,要拿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学习这部教典。总体的这样一个安排,一边实践,一边学习,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简单说,“大方等”是指大乘教典,大方等就是讲大乘佛法的一些教典。
  “大集”就是大集结、大集合,是对一些大菩萨所讲的这样一些教典。大菩萨当中有一个代表叫贤护菩萨,《贤护菩萨所问经》或者《贤护经》、《贤护菩萨分》(分,就是分段的意思),就是贤护菩萨所问的这部经典,简单来讲就是这样。
  “贤护”,即贤护菩萨。那么,贤护菩萨是何许人呢?他是在家菩萨的一个代表,也是《般舟三昧经》的启问人、守护人和主要的传播者。“贤护”有两种说法,一种叫八大菩萨,一种叫十六正士。《无量寿经》里面讲十六正士,在《般舟三昧经》讲贤护等八大菩萨,提法不同。《楞严经》里面也有提法。贤护菩萨等八大菩萨,早在无量劫以前已经深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佛位,不取佛名,取菩萨位,为的是守护和传播这部《般舟三昧经》,在诸佛世尊面前都作为一个代表人物,来启问、来守护、来传播这部《般舟三昧经》教典。此八大菩萨在佛教里面的地位非常高,尤其是贤护菩萨。世尊讲贤护菩萨的时候讲了几句:第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什么呢?说此八大菩萨早就得了佛位,不取佛果,甘居菩萨位,来守卫传播这部教典,这是第一个印象非常深的地方。第二个印象非常深的地方是,世尊说此菩萨的定位是什么呢?说此菩萨“诃责诸菩萨,教示诸菩萨,成就诸菩萨”,这三句给我印象特别的深刻。这个菩萨干啥的啊?教示就是来教授、教育众菩萨的,来教授的,不是来干别的。第二是什么呢?诃(hē,“言”字旁右边加一个“可”字)责,诃责就是来督导、教导、培训、引导众位菩萨的,第二个定位“诃责诸菩萨”。诃责到什么程度呢?教授到什么程度呢?第三句,成就诸菩萨,是来成就众菩萨的。这是讲的此菩萨的定位,世尊讲这样一个定位。这个菩萨有怎样的功德呢?世尊说我们只要随喜这位菩萨的功德,众生就直至成佛无有余。说句白话,你只要随喜贤护菩萨的功德,就能成佛。你们有没有听说过随喜一个菩萨的功德能成佛的?可见这个菩萨功德力的不可思议,随喜这个菩萨的功德,就直至成佛无有余。这是讲这个菩萨的功德。
  再其次一点,贤护菩萨并八大菩萨发过一个愿,什么愿呢?说众生啊,如果遇到急事、危险的事、紧急的事,这种情况下疾呼贤护等八大菩萨的名字,呼贤护菩萨或者其他菩萨的名字,叫“疾呼”,这里你注意啊,这个形式是疾呼。呼这个菩萨的名字,他说我(贤护菩萨)就率这八个菩萨过来,飞到其人面前,飞到你跟前来,帮助你解决问题,并在临终的时候,送你前往极乐世界。所以这个菩萨的愿力太不可思议!
  我们来一起念一句:南无难行能行贤护菩萨!南无难行难行贤护菩萨!南无难行难行贤护菩萨!好,请放掌!
  所以这个贤护菩萨是很了不起!贤护菩萨并八大菩萨及五百名成就阿罗汉的大比丘,这些都发愿在末法的时候来守护、来传播、推广、弘扬“般舟三昧”。这是他们自己的愿力。这是《大方等大集贤护菩萨所问经》,这样一个简单的一个说法。
  “经”,佛教里面讲“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是为“三藏”。
  这部经典的翻译者,“隋”,是隋朝,“天竺”,天竺是印度,“三藏”,是指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及笈多”,这是人名,就是这个人翻译的。“阇那崛多”这个人的名字,如果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德志”,德是道德的德,志是同志的志。德志这个人,出身比较高贵,家中有兄弟五人,他是最小的,小的时候就出家。他比较善于游化,他来中国的时候有十个人跟他一起来,历尽艰辛,六个人都死掉了,仅余四人。最初到了长安,住在草堂寺,这个草堂寺也是罗什大师最早译经的地方。隋文帝对德志非常的优待,让他在这儿翻译经典。他一生翻译了三十多部经典,总共一百七十六卷。我们学的这个《大集贤护经》,就是他翻译的。他在隋朝开皇二十年入寂,活了78岁。简单了解一下啊。
  好,我们先来学第一品。
思维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咸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调伏一切。犹如大龙。所作已办。众行具备。弃舍重担。不受后生。行于平等。获真己利。安住正教。得到彼岸。唯除长老阿难一人。』
  “如是我闻”,很多讲经的时候,这四个字有讲半天的,有讲一天的。这个“如是我闻”,是我们学习经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或者依据。当时阿难尊者,在五百阿罗汉集结的时候,升座,坐在中间,升座宣话。现光明相,光明相好犹如世尊,和释迦牟尼佛一样,美妙音声犹如世尊,他的这个音声,说话的声音非常像当年释迦牟尼佛说的一样,言辞内容犹如世尊。就有人生疑,是不是阿难成佛啦?释迦牟尼佛在涅槃的时候,就给阿难交代了一句:以后集结经典的时候,前面都要加上一句“如是我闻”。“如是我闻”是什么?就是说,“如是”,就讲的是事实,讲的是本来的东西。“我闻”,就是我听说的、我见到的,是我的理解,是“我闻”。这个“闻”字,不是讲我听到的、我想到的,是指闻性。“闻”是闻性,是内在的本质的那个东西。“如是”就是释迦牟尼佛原本所讲的,“我闻”就是讲我用闻性所得到的,我谨小慎微,我尊重原意,不敢造作。“如是我闻”,就是把释迦牟尼佛的教义放在第一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最根本的位置。“如是”,不敢有丝毫的偏差,叫“如是”。“我闻”就是讲的用我的闻性所闻。因为“如是”是第一的,“我闻”,我来学习,我来用闻性来受用,“如是我闻”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学习经典,或者为什么要讲依教奉行,也是这个意思。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见抛开,然后用闻性来受用、来实践,并在实践和受用的过程当中,在亲证的过程当中,得到更细微的、更加真实的、更加全面系统的受用。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把我的知见逐渐地同于如来的知见,和如来达到一合相,叫“如是我闻”。这也是我们学习的和修行的正确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讲,你在讲经的时候,宣说经典的时候,要说这是你所闻到的。然后五百阿罗汉大集结,然后五百阿罗汉再印证这句话确实是佛讲过的,五百个证明,都证明这是佛讲的经典。佛有一个规矩,就是说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典一个字都不能改,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允许对这个经典有丝毫的增加或减少。佛经之所以能流传二千五百多年,其原因,也在于这一个法则。如果对佛经今天你增加一个字,明天他减少一个字,这二千多年传下来就全乱套了。你比如说,我就说咱们三皈依的版本吧,“离欲真净甚深法宝,谨运一心皈命顶礼”。“离欲真净”,结果印刷就印成了“离欲清净”。每次我念的时候,我念的是“离欲真净”,大家都看着本上念“离欲清净”。这个印刷过程当中、流传的过程当中,都会有字上的差距。所以如果不尊重佛的原典,一字都不能更改,那么这个问题就非常大!
  当时我给我师父整法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创新,喜欢归纳,应该说是非常善于创新,非常善于归纳。给我师父整理一些东西时候,我就喜欢归纳一下。因为真正讲经说法要讲深讲透,可以说浩如烟海,不容易抓住要点,所以喜欢归纳一下子。为什么说我比较善于归纳呢?有一次,我一个徒弟去拜我的师父,师父非常高兴。我当时的法名叫善玉。我的徒弟说,“我代表善玉,善玉叫我一定要给师父拜三拜。”师父非常高兴,师父说什么呢?说,“善玉是谁啊?你给他三句话,他可以给你编一本书,这一本书都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他的意思。”可见师父非常首肯、认可这种归纳性,这是后来的事。但是,我告诉你实际说,当时因为老人家非常会讲经,他讲经说法的时候,都是自性的流露,从来没有教本,也没有提纲,讲起话来呢,我数了一下,一分钟之内,不知道他咋说的,起码是一百八十到两百个字,这一秒钟之内要说三个多字,你说说他说话说得快不快?非常快!我深有体会,他讲一个来小时,我估计我得打一万多两万字,内容非常丰富。当时不像现在,我们编辑部群里边至少要接近三百人,虽然说干活的没有三百人,但是毕竟人数够多了,三百人。我那时候就我一个人给师父整法,后来好不容易动员,动员了两个人搞这个东西。所以为了省劲儿,也没那个时间啊。你想打字,听再加上打,至少要听两遍、三遍。打字呢,他讲一个小时,就算你一分钟我打上两百字,你想想,一个小时才打一万多字。每天他要讲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两个小时我听三遍就要六个小时。然后至少一天要打两万多字,打字加上校对又得三四个小时,一天就得十几个小时干这个活都干不完。整个打完了还得校对一遍,校对、编排又得一个多小时,真的每天都要十来个小时。还要听课,还要做劳务,所以每天都非常紧张。那么自己图省劲,就归纳总结一下子,就被师父骂,“我讲的经典你一个字都不能改,你要整就整,不整就不要整,要整就得按照原意,一句不落地整下来。”开始的时候,说句很惭愧的话,这世间人都是非常贡高我慢,因为自己发展事业和经营企业也算比较的及格,所以说对自己很有点儿信心,再加上很喜欢按照自己的思惟方式、逻辑和布局来解决问题,结果就很愿意自己做主。虽然师父一再批评,但确实拿不了那么多的时间,所以还是有很多我执,可以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我执我见的成份。虽然心理上非常非常的谦卑,形式上也非常非常的谦卑,但实际上内心深处有一种贡高我慢。结果就按照自己的意思整,被师父骂了多少次。有的时候我就明白这个脾气是怎么来的,再慈悲的人也有脾气。直至有一天,师父开始骂我,一堂课两个小时不干别的事,开始骂人,就专门骂我,骂了我两个多小时,把我真骂急眼了。不过急眼了有个好事,我就问自己:你不是一直希望别人来栽培你、来教训你、来骂你、引导你吗?现在真骂了,你能受得了吧?真坐不住啊!后来急了,我就问自己:你不是吹牛,能接受批评吗?现在批评了看看怎么样?能受吧?我就逼着自己不受也得受,既然人家骂,那我就好好听听人家怎么骂的,我就发愿把他骂我的这个文字一字不落地给他整出来。结果一晚上不睡,整了差不多一两万字。整出来一看,知道师父骂得对、骂得好啊!所以,从此以后,给师父整法就一字不敢落,一字不敢改。我最近看了一下,他们原来整理的一些文字,我就知道了跟我自己原来犯的错误一样。为什么呢?着急啊,听了一下就用自己的意思去叙述这个事,味道全变了,知道吧?
  我曾经简单、简略地讲过一次《佛说般舟三昧经》,那是个试讲,说句实在话,有一些地方讲得相当不错的。比如说“三字诀”,我大概讲了八个多小时,这个“三字诀”当时讲了非常多生动的案例。最后给我们的人整理去了,整理完了以后把案例全部去掉了,然后根据他的理解,解释一下,最后“三字诀”就变成不知道是三百个字还是五百个字,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就是说什么呢,叙述这件事,不按照师父的语言来叙述,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来叙述,差距非常大。因为最近我看那个《法语精华录》,他们总结的这个东西,我一看,不能说全是,相当一部分地方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组织的文字。没办法,我就在那儿改,改了几天。有的地方我都不知道写的啥意思,我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他编的那个意思啊!所以说为什么要“如是我闻”,一定要有一个老实心,一个特别谦卑的态度。尤其是我们这些来行般舟的人,都是心性特别高的人,说好听的,都是心性特别高的人,在社会上来讲,都是特别有独立见解、特别有个性、特别有思想的人,也是特别有模式的人,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模式、行事准则的人。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不是“如是我闻”哪,很难学会,很难学习,最后增加的都是自己的知见,增加的都是自己的知见!修行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放下自己的东西,你放下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否则的话,你永远都在画自己的饼充饥,自己感觉还挺好,其实根本就是你把圣者、贤者、德者的心血变成装饰自己的可怜的花朵。我们都是这样干的,我那个时候就是这样干的,很惭愧!这样的话我们就离事实、离真理很远很远,再加上我们不实践,真的是自我欺骗、自我陶醉。所以“如是我闻”,这是一个重要的修行的方法。
  唐山有个老菩萨跟我讲了一句话,她说我这辈子得益于两句话,其中一句就是“依教奉行”,佛陀说的话我不敢有任何的怀疑,我就照着去做,我反复做,做完了。哦!我才明白其中的意思。比如讲,这个不坐不卧,我开始的时候一直就不理解。我特别喜欢打坐,也特别能打坐。比如说最近,有时候在这听你们讲,你们唠闲嗑唠得太远了,我怎么办呢?我就坐在这儿,坐在这儿我就坐一下,深入地坐一下。这一坐下我就可以感受得到大家的场能以及每一个人的场能。嗯!我可以说夸张一点,方便说,可以用场能来对话。每一个人的场能情况不一样,你可以去体会这个人的场能的性质、变化、深度、密度等等因素。然后进而你可以体会我们整个这个场能的变化,整个这个场能。你可以再体会把它扩大到虚空法界,这场般舟法会的场能的状态和变化。当你真正深入交换其中的时候,那身体是端心正念笔直的,然后也是没有任何妄想的,也是历历在目了了分明的,也是特别有感受、特别在状态的。可是,大家喜欢我眼睛盯着你们看着,我这样一闭眼睛深入体证你的时候,你们就不讲了,心想师父怎么不看我了,我就赶紧睁开眼睛看。大家就喜欢用这个色身的器官来交流来体会。不知道《阴符经》上讲的,这叫“绝其一源,其利百倍”,就是说这聋子,他眼睛特别好使,比常人的眼睛不知道好使多少倍。这瞎子呢,他耳朵好使,耳根很利,他就靠耳根啊。“绝其一源”,我们讲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绝其一源”,眼根绝了,耳根绝了,“绝其一源,其利百倍”。这个眼睛瞎了,耳朵不知道比平常的人耳朵好使多少倍。“绝其一源,其利百倍”。那么“塞其根门”,我们把这个六根全部堵上不漏,“其利无穷”啊!“其利无穷”是这么个意思。那么我们也是一样,不管受,不要去受这种色身器官的影响。看到内在,见到本质,只有这样的话才能够真正的受用。我们要破语言相、文字相,你以为你的语言有多么的精妙,你以为你的文字有多么的优美,你就错了,因为你是语言解、文字解,不是实相解。实相解才有真实的意义。好,简单说这么多。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精舍。”
  “王舍城"是地点。“迦兰陀”是一个大长者,他赞助供养佛竹园精舍,这是佛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这是佛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精舍,“与大比丘”,这个比丘不是小比丘,是大比丘,是有成就的大比丘。“五百人俱”,这是人数。这五百人是什么呢?五百人皆是阿罗汉。就是说佛给谁讲的这部经典呢?其中包括这些成就者、大成就者、大阿罗汉。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咸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调伏一切。犹如大龙。所作已办。众行具备。弃舍重担。不受后生。行于平等。获真己利。安住正教。得到彼岸。”
  何为阿罗汉呢?下面解释了:“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或者“不受后有”。我们经常讲最有名的四句话,叫什么呢?“诸漏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为后有”或者是“不受后生”,都是一个意思。阿罗汉成就的时候,都会说这个偈子。我们还是按照这个顺序来讲:
  “诸漏已尽”,所有的漏都堵住了。我们以前解释过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里就不详细讲了。“无复烦恼”,任何烦恼,贪嗔痴慢,思惑、见惑等等,这些烦恼全部都没有啦。“咸得自在”,全部是自自在在的。
  “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调伏一切。犹如大龙”,能够“调伏一切”。
  怎么样调伏?怎么样达到调伏一切的程度呢?就是说我们的般舟行,般舟行是人生最大的一个模拟的训练场。任何的难题,任何程度的难题,任何广泛的难题,都会在我们的般舟之行当中出现,包括临终时的境界,都会在般舟之行当中出现。
  去年九十天的时候,在宝峰寺,有两位自认为已经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的居士大德来搞般舟。行到后来,就是用你们的话来讲,这个人懵了,晕了,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个人晕了以后,明明门在那儿,他看那门就不是门,明明墙上没门,他看到就是有门。到处摸,到处撞,到处找门找不见。摸的是门,撞也进不去啊!是门的地方,他看不见呢,她不去。然后就像那个中阴身一样,到处找亲人,看看这个不是,看看那个也不是,找亲人找不见,找熟悉的人也找不见。这个脚痛的啊,死去活来的。一分钟都不愿意走了,都不敢走了,等等这些情况。后来就到处找、到处跑,逃跑。后来就跟他说,你看看你自认为已经功夫成片了,一心不乱了,现在佛号在哪里啊?现在脚痛点儿,你就受不了了,要跑,将来怎么有把握啊?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像中阴身的状态一样,实际上自己丝毫把握都没有,所以说,既然自己都没有把握,还怕吃苦吗?还怕痛吗?如果怕苦怕痛,跑掉了,什么时候会有把握?什么时候有机会啊?一想没有机会、没有把握,老实啦。本来行了二十二个小时,找到我们这儿说:“算了,我都行了二十二个小时了,就给我算二十四个小时算了,我不要走了,我已经体会到了。”就这样,后来一给她说这些话以后,她想,是啊,太严重啦!赶紧老老实实,一下行了七天八夜。所以你看这个心地不老实的时候,她是对抗情绪的时候,一天一夜都行不下来,二十二小时要当二十四小时,还要走后门。这心一老实下来,走个七天八夜都没有问题。
  这个般舟是超级的模拟的训练场,你要想调伏一切,就要来般舟之行。那么你调伏了一切,将来才有把握,而要调伏一切,我们必须找题目来做,不能等题目来做,等题目来做就麻烦了。因为等到我们等到题目的时候,我们已经年老了,体衰了,精力不够了,心力也不够了。人家说初发心的人怎么样啊?成佛有余啊!初发心的心劲儿大不大?(大众:大。)一般来讲那个新般舟行人都比老般舟行人勇猛,是不是?我们就发现这个老般舟行人,一看到新来的人太猛了,都不敢上场。为什么?太猛了!心劲儿远远比不上。比如说断食这件事,那老般舟行人很难断,都是下定决心(要断),最后又都是马上逃跑。新来的人就不一样,新来的人他比较单纯,说断三天他就真断三天,说断七天他真断。你说那个吴芳丽,就是断食九十二天的那个人,她说以前从来没有断过食,一口气就断了九十二天。你们想想看啊,只有初发心的人能做到,后面的人绝对做不到。她就是执着,她一来就给我讲,师父我决定断(食)九十天。我说可别介,九十天死了可麻烦了。她说我一定要断九十天,我一定能断九十天!就这样固执。我说,你不要有负担,断一天算一天慢慢增加,心里没有负担,平常心。她说,那不行,我就要断九十天!我肯定能断九十天!初发心的人简直是势不可挡!可是你到后来,越到后来越皮啊!真的越到后来越皮。你看我说的那个老比丘,第一次发心要断食七天七夜,端了一瓶水,说你看我就准备喝这个水这七天,就断食!他说我以前断过几十天没事儿,七天更没事儿。结果到了晚上十二点他就跑了,十二点的时候找人找不见了,再以后天天当逃兵。我苦口婆心说了多少回,最后还是没办法。前面人往前跑,我后边追,等到我追到人家房间,衣服已经脱光了,睡被窝里去了,就这么快速。我就说,怎么能睡觉呢?不能睡啊!他说,那好,我起来。二话不说就起来,不用宣传,不用解释,不用做工作,到后来那个心劲儿真的很可惜!
  还有一个出家人,当时给他起个名字叫演如,五台山出家的。这次九十天又来了,都没敢见我,听说他来了,来呆了几天就又跑了。有一次就说,我这次发大心,七天七夜不吃饭不喝水。然后还拿了个大棒子交给那个老比丘,我俩当监督啊,我要是偷懒了,你就给我打,往死里打。这个老比丘也拿了个棍子给他,咱俩相互监督,我也给你一个棍子,我要偷懒你就往死里打。结果还没两天,他也不打招呼,也不解释,卷着铺盖卷就跑了,就走了。人到后来呢,越到后来越没有劲儿。
  你要等到后来,等到问题来了你再解决,等到考题来了你再做,已经晚了。所以我们调伏一切,要事先来调伏它。而般舟呢,提供这样一个完整的一个训练的场所,提供全部的题目,又有般舟圣众来加持,又有我们这么多的贤护菩萨来护持,大家护法不是说都是贤护菩萨吗,是吧?那你想想看多占便宜的事啊?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心,把每一次的般舟行都当做最难得稀有的训练的机会。你们都参加过高考,分分学生的命根!中国人最会考试,所以说大家都有这个体会,一定要把题目做多了,做充分了,反复做,做熟练了,将来才能有把握。“调伏一切。犹如大龙”,调到什么程度呢?如这种天上的龙一样,那样自在,那样有把握。
  “所作已办。众行具备。弃舍重担。不受后生。”
  这个“所作已办”非常重要啊!你们都办完了没有啊?(大众:没有)大家不是“所作已办”,大家都在“所作”当中。这里边我们只有一个人现在接近“所作已办”了,就是谁啊?善界。把家里的事情都扔了,所有的事情都了了,就剩一句阿弥陀佛了。但是呢,善界,如果说你把这个阿弥陀佛执起来,(就更好了,)不要不执不著!我看你修行的时候,有的时候去靠这个柱子,有的时候坐地上,就有点偏空,偏了空了。不要空,你的空是顽空。有人讲,不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吗?站着念也是,坐着念也是。那完蛋了,是吧?那完蛋了。所以就是说“所作已办”,真的是把家里的事、六亲眷属的事都给他了(liǎo)啦,手机也不用了,电脑也不用了,什么事也不想了,什么话也不问了,就开始只是念佛了。行、住、坐、卧,我们这儿有这样的人,我不讲是谁,影响他们的状态。什么也不问了,什么也不想了,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整天念,死里念,活里念,行、住、坐、卧无时无刻不在念,只要有空儿自然而然就在念。但是也有公众服务的意识,服务完了他就念,念完了需要服务的时候,就把服务当作念。这就是说“所作已办”。
  我们现在的障碍都是什么呢?这次长治来的两口子,都六十六七岁了。两个人修行,身体状态非常好,修行状态也非常好,非常有感觉。我说你们都没有负担了,孩子也大了。他说不行,我还得做点生意。我说做生意干啥啊?他说我还有个小女儿,还没给小女儿买房子。我说,你给她买房子是增加她福报还是减少她福报啊?我说她命里有房子有钱,你不给她呢,她也会有。你来行般舟用功德力陪伴她,她会得到的更实在、更多。一般来讲呢,人这一辈子的财富是有因果、有定数的。比如说,你上辈子修行布施积累了财富,这一辈子能拿一个亿回来。可是如果你做那些不好的行业,比如说你杀生,你养鸭、养鹅、做火腿肠公司,或者你开按摩院,这些不正当的行业、杀生的行业,你最多拿回来两三千万,你拿不到(一个亿)的,都给祸祸(注:破坏,损坏)掉了。或者似乎到手了,过眼烟云就没有了。你本来拿了一个亿回来,你一高兴一赌博,一个晚上出去五千万、八千万没有了。最后到手到不了多少钱,是这样一个情况。但是有的就能实实在在地能拿到。那么,刚才讲的这个人,你说你给你女儿挣了钱给她,对她来讲没有任何的意义,她这人就废掉了。
  我们有一位大德,她的儿子本来是很能干很能干、很出息很出息的,上学的时候能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搞发明可以说也搞得非常好。但是呢,最后给了儿子一笔钱,或者一笔财产,算算一千万都不止,你说这儿子这一辈子还能赚钱吗?他就整天开始讲,我得穿东西得穿点儿样子,我得照顾我身体,我得休息好,我得吃好,我得穿好,我得有气度。全变成这个东西了,是不是?你说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孩子拿到这些东西,还有奋斗的心吗?(大众:没有。)奋斗的心没有了,他还有用没有用啊?(大众:没有用。)那你说你是害了孩子还是帮了孩子啊?(大众:害了。)反过来你如果不给他这一千多万,他能不能得到这一千多万呢?(大众:能。)他不仅得到了一千多万,还得到了什么啊?能够创造得到一千多万财富的能力和心力,是不是?我说你去给她盖房子,你给她买房子,我说本来你应该去学般舟做功德利益众生的,你现在变成利益你女儿买房子,这个太亏了啊!是不是?太亏了。她说那也不行,她说给儿子买了,没给女儿买不合适。你看看,给儿子买了你害了儿子,现在给女儿买,接着再害女儿。你看这怎么整?现在的老人都比年轻人能耐,这老人的退休工资都比年轻人打工挣得多,所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老人很难出离。这些儿女都是债。你看这年老的养年轻的,你说这事儿……养年少的还算合适是吧,这养年轻的,身强力壮的被老子养着,都是这样。
  “所作已办”,这个娑婆世界的一切都要办好,都不再留恋,不再想,“所作已办”。“众行具备”,比如说你们现在,已经摸到般舟的门儿了,也进入般舟的殿堂了,也实践了,也尝到甜头了,尤其是你们无论身体上,还是感受上,还是心理上,都得到甜头,叫“梵行已立,众行具备”。这个“梵行已立,众行具备”了,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把它积功累德,把习气磨掉等等等等。“众行具备”,梵行确立了,已经确立了。
  “弃舍重担。不受后生。”
  “弃舍重担”,就是说把娑婆世界的一切一切都放下来了。“弃舍重担。不受后生。”或者说“不生后有”。再后边的东西都不给它结缘了,都给它了啦。“不受后生,不生后有”,这是阿罗汉的标志。
  “行于平等。获真己利。”
  “行于平等。”“行”是指行、住、坐、卧的行,是指所有之行。所有之行都是一个平等心。那么我们行法的时候,最终是要行出一个平等心出来。我讲了任何的业障的状态、任何的苦痛的状态、任何的情绪的状态、任何的昏沉的状态、任何的环境的状态、任何的他人对我的状态、任何的我的知见的状态,都不去管它,不去想它。我身体的、我思想的、我心理的任何状态,都不去管它,都是平等的。“行于平等”,怎样的平等呢?一概不管,是为平等。一概不管它还不说,只管念佛,是为平等。“行于平等。”
  “获真己利”就是获得真实的利益,真实的那个真我的利益。“获真己利”。“行于平等”才是真实的利益。如果行为不平等,你就没有真实的利益。很多人出境界相,其实就是像这个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你看什么东西都新鲜,什么东西都没见过。什么东西都没有见过,看什么东西都是一个不平等心,最后你得不到任何的利益。但是如果“行于平等”,就获真实的利益。这个境界相产生就产生了,这此境界彼境界,其实无非境界而已,就像做了个梦一样。梦中恐惧的也好,欢喜的也好,不过梦一场而已,醒来了没有任何东西。所以要“行于平等,获真己利”。
  “安住正教。”,现在对我们来讲,就是安住在“傻人傻念”上,然后“不复随余法”,不作它想,不打闲岔,叫“安住正教”。“安”,是指安心。“住”,是一种时间状态,持续的、相续不断的、绝对的一种状态。“安住正教”。
  “得到彼岸。”,就是说得到最终的一个果报。
  “唯除长老阿难一人。”就是这五百大比丘里边,因为当时阿难尊者是初果,还不是四果。这五百大比丘里边,当时阿难尊者也是比丘的一个身份啊!“唯除长老阿难一人”当时还没有证得这个四果阿罗汉。
  『尔时。复有五百诸比丘。于晨朝时。各从住处。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连。在舍卫城夏安居已。亦与五百诸比丘俱。次第游行城邑聚落。至王舍城。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到已。恭敬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放大威光。令彼诸国城邑聚落。一切所有诸比丘众。咸各来诣王舍大城。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迦兰陀竹园精舍。有百千数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五百诸比丘。”
  另外,还有五百诸比丘。
  “于晨朝时。各从住处。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另外有五百个比丘,来朝拜世尊的处所。来的时候呢,“恭敬合掌,顶礼佛足。”“恭敬合掌”,是调适自己的心地。“顶礼佛足”,是降伏我慢,也是一项修行。
  “退坐一面”,也是修行。何谓“退坐一面”呢?所谓“退坐一面”,有六个方法:第一、就是离的不要太远;第二、离的不要太近;第三、不在上风头;第四、不在高处;第五、不挡眼前;第六、不在后边。这就是“退坐一面”,就“应避六法”。要考虑这么多的东西。那么,我们跟师父的时候,事师法,《沙弥律仪》里边讲的。比如说:给师父背包,要求不能踩着师父的影子;不能遮师父的上风;不能站在或者走在比师父好的位置上。这些都属于“退坐一面”。就是讲,一是修自己的恭敬心,修自己的谦卑心,调适自己心理的状态,叫“退坐一面”。用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接受教育,才能得利益。
  “尔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连。”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目连是神通第一。
  “在舍卫城夏安居已。”
  结夏安居完了。结夏安居你们都知道了,这个就不解释了。
  “亦与五百诸比丘俱。次第游行城邑聚落。至王舍城。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到已。恭敬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这讲的舍利弗、大目犍连他们也都过来了,也都来参加了。
  “尔时世尊。以神通力。放大威光。”
  这个神通力,就是说世尊行使教法,他这个神通力是暗力,他不是明力。世尊明确地讲不能用神通来度化人。神通也度化不了人,也救不了人。所以世尊是不主张用神通力来干啥的。这个地方为什么以神通力呢?他不讲而做,“以神通力,放大威光”。
  “令彼诸国城邑聚落。一切诸有诸比丘众。咸各来诣王舍大城。”
  释迦牟尼佛暗自用功。他用的什么功啊?不是语言功,也不是文字功,也不是目光呼唤你的功夫,他“以神通力,放大威光”,然后“令彼诸国城邑聚落”,周围的国家和各个城市、各个聚落的人,“一切诸有”,一切有情众生,“诸比丘众,咸各来诣王舍大城”,就是说我这边要讲经说法了,你们都来。大家就这样都感应道交,都来到王舍大城。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迦兰陀竹园精舍。有百千数诸比丘等。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
  “承佛威光”的摄受,和佛威光的感应道交。不是语言相,也不是文字相,不是思惟相,更不是疑惑测度的相。我们呢,都是(执着)表相。都看师父的色相——色身的相,听师父的声音——声音相、文字相。自己内在呢,是一个思惟相、疑惑相、测度的相,是这样一个相,不是“承佛威光”的这个相、用心感应道交的这个相,不是视师如佛、依教奉行的相等等,这就很难得法。
  “承佛威光。皆已云集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彼摩诃波阇(shě)波提比丘尼。亦承世尊威神力故。亦与二万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彼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生前是释迦牟尼佛的姨母,咱们叫做奶妈,是她把释迦牟尼佛带大的。
  “亦承世尊威神力故。”
  也是受世尊的大威光、神通力、威神力的感召、感应。
  “亦与二万比丘尼俱。悉皆大集。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当时你看看,讲比丘的时候几百几百,数千众。讲比丘尼的时候多少啊?两万比丘尼众。可见这女众本来就人多,所以现在女众学的多也不奇怪。因为女众的时间、女众的心相,都比男众有条件,男众要承担很多重担,也是一个正常现象。“悉皆大集”,来到这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亦与五百优婆塞俱。受持五戒。具足威仪。是大菩萨。久已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本愿力故。常随世尊。乐闻正法。恒勤精进。为满一切助道法故。于朝(zhāo)旦时。承佛威神。从本住处。入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王舍大城有优婆塞。”
  我们讲的男居士,在家学佛的男众。
  “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就是贤护菩萨当时是一个在家人的身份出现的。
  “亦与五百优婆塞俱。”
  就是居士,整个这些居士大德。
  “受持五戒。具足威仪。”
  “受持五戒”,这里居士要求的是五戒。“具足威仪”,这个威仪里边才能显现出方便、显现出究竟。如果威仪不足的话,那么就不能摄受众生,不能度化众生。语言也属于(威仪),语言要柔软、要慈悲。比如我们的护法要具足威仪。具足威仪不单是你的样子、你的语言,关键还在于你的心、心态,能设身处地替大家着想。我们这儿呢,固然护法还有一定的问题,但总体上来讲,我们护法人员的心地都非常的好,设身处地的都替我们这些行法者着想。
  我们去年90天,流行一句话,是哪句话呢?“阿弥陀佛!”(带着喜悦的升调佛号)。就是这句话,为什么呢?你想想去年90天,昏沉的人有多少?你要叫人,你不能说“阿—弥—陀—佛—”(中板佛号),她听的是佛号,起不到唤醒的作用,因为已经听疲了。你比如说“阿—弥—陀—佛—”(常规板佛号)也不行,是不是?然后你不能这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快速念),这个话也太白了,没有这种亲切的、关心的意思在里面,好像吵人一样。只有这个“阿弥陀佛!”(带着喜悦的升调佛号),又是问候,又是唤醒,又体现一种慈悲。它这个是一个完整的一个心力的体现。所以去年我们流行一句话“阿弥陀佛!”(带着喜悦的升调佛号),护法去唤人,到昏沉的人跟前一喊“阿弥陀佛!”(带着喜悦的升调佛号),你就不好意思继续昏沉不喊佛号了。那样护法就“具足威仪”了。这说话的威仪也一样。
  “是大菩萨。久已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
  “久已住于”,就是很久以来,已经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怎样安住呢?行、住、坐、卧,一切行为都安住,是这样一个境界。
  “本愿力故。”
  就是他自己的本愿。
  “常随世尊。”
  随各世各劫的如来、世尊,“常随世尊”。
  “乐闻正法。”
  正法的一个代表之一就是般舟三昧。“乐闻正法”,就是说对于正法呢,特别欢喜的听受,用闻性来听受。听受到什么程度呢?听受到乐、欢喜、自觉、自愿、自动、自行。乐闻正法到什么程度呢?
  “恒勤精进。”
  “恒”是永恒。“勤”是勤奋、勤恳。它不单是勇猛,勇猛精进,表的是一个精进的、勇猛的程度,叫勇猛精进。这个“恒”是指它是一个相续不断的精进。相续不断,还不是半死不活的相续、普普通通的相续,是一个勤相续,“系意勤求,无时暂废”,勤奋、勤恳、勤勤恳恳。“恒”是一种时间的状态,“勤”是一种程度的状态,“勇猛”也是一个程度的状态,“精进”是它的性质,“恒勤精进”。
  “为满一切助道法故。”
  就是说一切的助道,都是来最终要成就般舟三昧。那么一切的助道,也都有利于成就般舟三昧。这个贤护菩萨简单说了这么几条。
  “于朝(zhāo)旦时。承佛威神。”
  前面讲的是“承佛威光”,现在这里讲“承佛威神”。“威”是指它的程度,“神”是指它的内在,不是承佛的言辞,也不是承佛的样子,也不是承佛的微笑,是承佛的威神。
  “从本住处。”
  就是说去掉五欲六尘自己本来的那个面目,本来的那个本性,“从本住处”。
  “入迦兰陀竹园精舍。”
  来到这个精舍。
  “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毗耶离大城有一离车子。名曰宝生。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诸离车俱。于晨朝时。承佛神力。皆自彼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如来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毗(pí)耶离大城。”
  就是另外一个地方。
  “有一离车子。名曰宝生。”
  “离车子”就是刹利种,是比较高贵的一个种族(注:古印度的种族之一)。种族的代表,“名曰宝生”,叫宝生。
  “为众上首。”
  是刹利种的一个代表人物。
  “亦与二万八千诸离车俱。”
  带着二万八千诸离车俱。
  “于晨朝(zhāo)时。承佛神力。”
  这就讲神力。这些种族讲人的时候呢,人都比较喜欢神力,所以用了一个名字叫“神力”。而贤护菩萨呢,他重视的是内在,所以是“承佛威神”。
  “承佛神力。皆自彼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如来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瞻婆城有一长者子。名曰星藏。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俱。于晨朝时。承佛神力。自瞻婆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瞻婆城有一长者子。”
  另外一个地方,有一长者子。“长者子”就是非常有身份、非常有地位、非常有德行的人的儿子。
  “名曰星藏。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长者子俱。”
  就好比中国讲的太子党,那些将军、革命功臣的后代,特别这样一些有身份的人的代表,也都来了。有两万八千长者子俱。
  “于晨朝(zhāo)时。承佛神力。自瞻婆城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至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一摩那婆。名那罗达多。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于晨朝时。自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一摩那婆。”
  就是学佛的少年。
  “名那罗达多。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于晨朝时。自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舍卫国复有长者。名大善商主。并彼给(jǐ)孤独长者。为众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
  “大善商主”就是说我们讲的那个商主,因为过去这个商业积累的财富非常的多。“大善商主”,这个商主呢,是“大善”,心眼儿好,信奉佛教,然后有正知正见,爱护百姓,取财有道,是为“大善”。“大善商主”并“给孤独长者”,这样一些长者大德,都来听法。你看看啊,般舟的功德多,知道吧?
  行般舟,你们都感觉到功德多了,是不是啊?连这个吃大米都不吃干净了,很多人不知道惜福啊!你想想看,我们这儿的给养确实比较丰富,这都是般舟行人的福报,也因为般舟的护法当中有“大善商主”等众多长者大德前来护法。我讲这话什么意思呢?叫大家要安心办道,不要发愁,放下一切。你不要愁吃、不要愁喝、不要愁穿、不要愁用,一切放下,只管安心办道,才能对得起我们这些大德菩萨们,好不好?(大众:好!大众鼓掌)
  『尔时。王舍大城复有长者。名曰水天。为最上首。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从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王舍大城复有长者。名曰水天。”
  这个水天长者,另外一种长者。
  “为最上首。”
  这是大德里面的大德。
  “亦与二万八千人俱。从本住处发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恭敬合掌。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你看这个出场,来听法的这个排场,人数之多,种类之多,品味之高,确实非常独到。
  『尔时。摩伽陀国主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亦与百千诸眷属俱。於晨朝时。亦来入此迦兰陀园。诣世尊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你们都知道阿阇世,这就是国王都参与了,大臣都参与了。这是讲我们看得见的,下面讲看不见的来了。
  『尔时。复有四大天王。及天帝释。乃至欲界一切天众。各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亦於晨朝。悉来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这数量是多少啊?它就不是几百几千几亿了。一“那由他”就是后边有三十个零,以前讲过,还记得吗?一万后边四个零,一亿后边八个零,一亿亿后边十六个零,一亿亿的一亿亿是三十二个零。“那由他”就这么多。多少“那由他”呢?无量百千亿那由他。你看看,是人对这般舟三昧热啊,还是这天对般舟三昧热啊?那你说你们一个人有多少护法?你们要真的买账,别乱来啊!别以为没人知道看不见,这么多天子、这么多天神都看着呢!你说这一个般舟海会就来了“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天子、各种天王和天的眷属,那么你们一个人后面有多少啊?你想想,合计合计。那你一个人跳般舟、踏般舟,他们受不受用啊?你们有没有劲儿啊?(大众:有劲)有劲儿,这踏起来来劲儿了,是不是?这世间还有没有比这还便宜的买卖了?(大众:没有)你说你弄一块钱,赚一块钱利息多难啊,是不是?可是你这一脚踏下去,就是百千亿那由他的天子眷属就都得利益,好不好?(大众:好!鼓掌)
  『尔时复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亦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眷属天众俱。
  于晨朝时。悉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你看看,大梵天王多重视啊。这一来不来一个,来“无量百千亿那由他。”怎么样来啊?“悉”,全部,都来了。“悉入迦兰陀园。至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大自在天王。亦与无量百千净居诸天众俱。于晨朝时。悉入迦兰陀园。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四阿修罗王。各与无量百千眷属阿修罗众俱。亦於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复有难陀龙王。及跋难陀龙王。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亦於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你想想看,你们一个人背后有多少天子、有多少阿修罗王、有多少龙王在后边?知道了吧!可别懈怠懒惰,你这一懈怠一懒惰,让那么多天子、那么多龙王、那么多阿修罗王看笑话,值不值啊?太不值了!
  『尔时。复有娑伽罗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及摩那斯龙王。伊跋罗龙王等。各与无量百千眷属诸龙众俱。亦于晨朝。入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各种各样的龙王,东南西北都来了。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以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乃至人非人。及诸王等信如来者。为听法故。一切皆集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各坐一面。
  尔时。迦兰陀园。其地弘广。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众充满。无空缺处。若杖头许而不遍者。如是上至有顶下逮梵宫。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乃至一切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尔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诸比丘,是一切,没有遗漏的。
  “及以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乃至人非人。”
  天龙八部。
  “及诸王等信如来者。为听法故。一切皆集迦兰陀园。诣如来所。顶礼佛足。各坐一面。”
  “尔时。迦兰陀园。其地弘广。如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众充满。无空缺处。若杖头许而不遍者。”
  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方“大众充满,无空缺处,若杖头许而不遍者”。若杖头许无不周遍,就连插根拐杖的地方都没有。这个般舟海会啊,是不是海会啊?来的人多不多?(大众:多)那你们看不见的来的多不多?(大众:多)多的不得了,插根拐杖的地方都没有。你们看你们在这儿听法,一出门那些虫子他们都在听法,一开门有多少虫子“呼”地全来了。所以这个叫“若杖头许无不周遍”。这是讲的这个盛况空前哪!
  “如是上至有顶。下逮梵宫。所有一切大威德神通诸天大众。乃至一切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皆来集会。”
  不仅是人,而且梵宫、天上一切一切都来了。这就是讲的“皆来集会”,这些都和般舟有缘,都来赞叹般舟,都随喜般舟,都得般舟的功德利益,都来护持般舟。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欲得咨问如来应供等正觉。心中所疑。不审世尊。见垂听不。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来世尊随汝所疑。恣汝所问。为汝宣释。令汝欢喜。』
  “尔时。贤护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
  “贤护菩萨”,为什么加个“摩诃萨”呢?摩诃萨就是大菩萨,菩萨里边的这个一生补处级别的,叫摩诃萨。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白佛言。”
  是祈请的方式。
  “世尊。我于今者。”
  我今天来了。
  “欲得咨问如来应供等正觉。”
  我要请问一些问题。前来请法。
  “心中所疑。不审世尊。见垂听不(fǒu)。”
  我心中有很多疑惑,能不能请世尊给以解答?世尊能不能有时间方便来给我们开示呢?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如来世尊随汝所疑。恣汝所问。为汝宣释。令汝欢喜。”
  你就放马过来问吧,想问什么就问什么,由我为你来宣讲无上的妙义,宣讲到令你法喜充满、欢天喜地的程度。
  『时彼贤护菩萨。既蒙听许。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时彼贤护菩萨。既蒙听许。复白复言。”
  这个时候呢,贤护菩萨就听到了,就讲了。
  “世尊。”
  说释迦牟尼佛世尊啊!
  “菩萨摩诃萨。具足成就何等三昧。而能得彼大功德聚。”
  这讲的是大菩萨。这大菩萨要修行什么样的法则和法门,能够得到最大的功德的“聚”?不是得大功德,是得大功德藏、大功德宝、大功德海、大功德聚。它的立意就非常高远、非常深厚,绝不是说得一个什么样的功德,也不是说得一个什么样的大功德,而是讲“得彼大功德聚”。有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成就这样的大功德聚呢?
  底下接着问了,一百二十二问开始了。
  『(一)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慧藏。问无疑惑故。』
  第一个就讲,有什么样的方法,我们修了它之后,就能入到这个“多闻大海”?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这个“多闻”,是讲“闻”,“闻”是指闻性,是内在、是本质。现在诸位可以讲叫闻到般舟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真正识得了般舟三昧的定位,真正识得了般舟圣众的慈悲,真正懂得了三力成就的可贵,真正地把“我”放下了,真正地懂得了“傻人傻念”具足圆满成就一切,完全可以安住在这声佛号上,是为闻到“般舟三昧”。那么“多闻”呢?就是说刚才讲的这么多的方面,表述的是一个东西——“多闻”,“入多闻大海”。回头给你们讲我们的发愿文,讲修行里边的一些细节问题,就是说都要闻到,那才叫闻。比如我们般舟讲的,你要闻到怎么过昏沉关、苦痛关、情绪关、环境关、各种业力状态的关口等等,这叫“多闻”。“多闻”之大海不是一个东西,就是我前边讲的,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不是什么”,这样,你所确定地知道这个“是什么”才有意义,否则的话没有意义。“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慧藏。问无疑惑故。”就是说人家任何人来问,你都没有任何的疑惑。“云何得入多闻大海。获智慧藏。问无疑惑故。”
  『(二)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退减故。』
  (上面)第一个讲,要讲闻到,讲信,信根。闻到般舟三昧,闻到一个修行的实质,闻到三昧的本质。“云何复得无意戒聚。”讲的是得戒。得什么戒呢?得“戒聚”,就是说这不是一个戒,不是两个戒,不是戒相,是得“戒聚”。就是说把所有的戒都能聚集起来,得所有的戒、所有的戒聚。“无意戒聚”,不是有意的去作意,是自然而然地暗合道妙、自合道妙、必合道妙、暗合戒妙、必合戒妙、自合戒妙、微合戒妙,很微妙地就合以戒行(hèng)、合以戒德、合以戒行(xíng)。“云何复得无意戒聚。不失成就。”任何细小的、微妙的、方便的这些成就都不失去,是一个圆满的成就,能够得到这个东西以后,还没有退转,没有退减。这是第二个问。那么这些方法,修行般舟三昧都可以得到,自然得到。比如说吧,“不杀生”是一戒,行了般舟的人自然而然就不杀生,就吃素。比如说,我们讲应该“少欲知足”,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告诫我们的心戒,“少欲知足”,行了般舟的人自然而然就不吃晚饭。比如说有的人自然而然就愿意站,不乐意坐。这都属于什么呢?就是讲自然就都得了戒,“得无意戒聚。”
  『(三)复云何得不生愚痴。邪见空处故。』
  能够有什么方法修行能让我们不生愚痴,不住邪见空处,不生邪见,不生空见、顽空,不落在顽空邪见里边呢?不生各种愚痴的情况呢?实际上来讲的话,你行着行着般舟,自然而然不生愚痴。比如说很多人,行了般舟就把家忘了,把孩子给忘了。这个你们都看到很多体会,很荒唐的,是不是?一个女人把家忘了、孩子忘了,是最难的。她行了般舟以后就不想家了,不念老公了。好多女众回来讲,师父我回去就跟老公吵架,怎么回事?因为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境界提高了,回家怎么看都不顺眼了,真是这样,自然而然就不生愚痴啊,就很容易从里边出离。有人在这儿呆习惯了,回家呆着不习惯了,一回家就想往庙里跑,是不是?可是到了庙里又害怕,想到般舟又害怕,既想师父又怕师父,既爱般舟又恨般舟,爱恨交加。“复云何得不生愚痴。邪见空处故。”不生邪见,不住顽空,这些自然而然就这样子了。
  『(四)云何当得宿命智。遍知去来故。』
  真的是这样啊!我们不鼓励大家去了解这些东西,但是行般舟的人往往可以对自己的过去世和未来世,都会有很清晰的印象和了解。这是“宿命智,遍知去来”。这是这个方法的功德力,能得到宿命通。
  『(五)云何当得不离奉见诸佛世尊。听闻正法。乃至梦中故。』
  就是说有一个什么样的修行方法,能够让我们经常不离开诸佛世尊,跟诸佛世尊在一起,经常能够“听闻正法”,受持正教,“乃至梦中”也是一样呢。好多人都梦行般舟啊!你看我们的蔡老菩萨,坐火车坐了一路十多个小时,就在(火车)上面梦行般舟,世界各国的人都来了,整天在那儿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有,蔡老菩萨就讲了,每到两点多钟,师父的佛号就在耳边响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睡不了了,赶紧得起来。“乃至梦中故。”我说的那个农民啊,开始一行般舟以后,就天天晚上做梦,每天梦到跟佛菩萨在一起。她不懂,就过来问我,“师父啊,我是不是出了偏差了,天天晚上做梦,这佛菩萨嫌我不精进啊?或者是做了什么不对的地方啊?他们怎么老来看我啊?”她不知道,不懂,她这是梦中见佛,般舟确实可以达到这个效果。我们见佛世尊,听闻正法,不离奉见,就是和佛世尊不离不弃,经常能够见到,不仅相上见到,最主要的是心上见到、法上见到、每一举动都见到。你踏着这声佛号,见没见如来啊?见了如来了。因为如来在你这个状态的时候,也是如此修行。一切诸佛皆是“般舟三昧”成就。什么是三昧之王啊?“般舟三昧”,是不是?那你说怎么能不修“般舟三昧”呢?一切修行都是三昧成就。三昧之王是“般舟三昧”,怎么能不修“般舟三昧”呢?那么,这样能达到什么程度呢?梦中有、经常有、时时有、不离不弃都有,好不好?
  这个见佛呢,我们特别讲,见佛有很多种,但是我们特别强调“心上见佛,当下见佛”。你见一而知万。你说你当下这一声佛号,实践如来世尊的教诲,见不见得到啊?见这个东西是不是如来的真身啊?是不是如来的全身?是的,都是的。这见一而知万,就像现在科技讲的,一根头发丝也拥有这一个人的全部的基因,全部的信息都在里边。所谓“于微尘里转大法轮”,一个微尘就是一个世界,拥有一个世界的全部。其实宇宙星体的形状,和一个原子结构形状是一样的。大宇宙、小宇宙一样的,都是相通的,都是感应道交的。所以见一要知万,见一而知全身。你实践如来的法则,就是见佛,就是跟佛在一起。你对此充满无上的、绝对的、绝顶的、唯一的信心,就是见佛。你见了佛,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必得成佛。我们主要强调这个,这个不会出任何的偏差。你如此行持下去,自然现生见佛,当生成就,自得心开,自致成佛。我们不再追求神通,不再追求色相,不再分别任何表相,好不好?(大众:好!)
  『(六)云何当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仪。众生乐见故。』
  这个功德力非常的强大。“云何当得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仪众生乐见故。”很多女众修这个美容效果特别的明显,一日一夜就能变换容貌。所以为什么(前面讲)两万比丘尼,却只有几百比丘来参加这个法会,可能有这个缘故。确实啊,一行般舟,就变化非常快,那么你天天随喜赞叹般舟,也是这样。昨天晚上开会,我见到演同了,我说演同脸怎么又小了?皮肤怎么又嫩了?真的是这样。你看那个脸色啊,变化非常大。越是用功的人,越是内心对般舟三昧充满喜悦的人,他变化越是非常的多。最为典型的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北京有两位大德,一听说般舟三昧,好啊!我们去行般舟。于是坐着飞机就去了,就两三天,飞机来飞机去。来了以后,我就看着让她们行,一定让人家行出个名堂出来,是不是?结果呢,这个人官大了,钱多了,吃苦的精神就少了。这俩人真不好伺候,太能逃跑了,这一个晚上能跑二十多趟。开始还讲点客气,师父啊,你给我休息半个小时吧。再跟我讲,你给我休息十五分钟吧,休息十分钟。再之后,给我休息五分钟吧,你给我休息二十秒吧。我说都不行,坚决不让休息。到后来,开始跟我捉迷藏了,就哪怕跑到哪儿坐下来能坐五秒钟,都耍赖,跑进去“噌”就坐下了。我得追过去,请她起来。“阿弥陀佛!”,人家还好,听话,就起来。再到后面没有办法,我得带个人,才能把她拽起来。就这样赖,弄了一个晚上,好不容易熬到天亮了。结果,天一亮,阳光一出来,两个女人就说了,哎,你怎么这么漂亮?哎,你怎么这么漂亮?脸色马上变了,这才高兴了,要不然就跟般舟没缘了。这个“殊特端正上妙色身”,真是这样。第二件事,你看修总,来之前是什么样子,你们很多人看到了。修完了十天十夜以后,什么样?太漂亮了。我跟修总说我都不敢抬眼看你,变化这么大。不是说让人产生什么想法,只是我想表明她这个鲜亮夺人啊,是“殊特端正上妙色身”。世间人看到美色呢,很高兴要看。修行人见了美色呢,赶紧得回避,要端心正念,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殊特端正上妙色身。具足威仪众生乐见故。”确实是这样。
  『(七)云何当得常生大姓之家。尊贵之位。见者恭敬故。』
  就是说累世累劫都能生在大姓之家,处尊贵之位,令见者恭敬。行般舟三昧就有这样的果报。
  『(八)云何复得父母兄弟宗亲眷属。及以知识。左右围绕。恒无别离故。』
  这是讲眷属啊。你想想看,我们这么多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然后大家建立一种亲切的关系,将来都作为六亲眷属“左右围绕。恒无别离”,好不好?(大众:好!鼓掌)这就是果报啊,将来都是果报。为什么你们这一世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呢?过去世就是这样子啊。那么你想想看,有些人可就不一样,这社会上恶人太多了。
  『(九)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
  “广达”,“广”是指广度,“达”是指程度,“博通”是指深度。“广达博通”。“所为殊异”,所有作为都非常的不可思议,非常的殊胜。它这个定位不是简单的“我病好啦、我运气好啦、我往生啦”等等简单的这样子。“云何当得广达博通。所为殊异。亦终无缺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每一个所作所为、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深处、每一个程度、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方位、每一个方向,都没有缺减,都有体现你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这样一个思惟的模式!
  『(一〇)云何当得正念正行。节度不移。心知足故。』
  那么你们现在呢,得了正念。傻人傻念,般舟三昧,三昧之王,一句佛号念到底,一心不乱念到底,是为正念,是为正行。但要“节度不移”,“节度不移”你每一次能不能做到?你每一分钟能不能做到?你行般舟之外,行、住、坐、卧能不能做到“节度不移。心知足故”?心知足,你的心要能安住在这个“正念正行,节度不移”上,这也是真正的知足。
  『(一一)云何当得常生惭愧。远离耻辱故。』
  “常生惭愧”,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方法。常生惭愧,才能远离耻辱,才能安住正念,才能安心。我们呢?不是常生惭愧。我们经常是什么?常生分别,常生是非,常生不满。然后,看这儿不对、看那儿不对,对这儿没信心,对那儿没信心。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常生烦恼。要解决这个“常生烦恼、常生是非、常生斗争之心,常看别人缺点、常常不受用”这样一些问题,最好一个办法就是常生惭愧,常常忏悔。常生惭愧,常常忏悔,这样就能远离一切烦恼,远离一切耻辱。
  『(一二)云何当得正智谦恭。降伏我慢故。』
  这个谦卑和恭敬绝不只是一个心理的态度,要用来修行。修行要修得圆满、要细微、要系统、要深入、要全面。以后我们会讲这方面的内容。“正智谦恭。降伏我慢。”这个方法呢,行了般舟以后自然能降伏我慢,真的是这样。你看我们这比丘有出家二十多年的,一行般舟突然就把我慢都降住了。“哎呀!我这二十多年白修了,我这几天几夜相当于超越我二十多年,我这二十多年的疑惑全部有了答案。”这就对般舟升起了无上的恭敬,降伏了以前所有的知见。我们有一位比丘尼来到这里,也是修了二十多年,最终说我这次就把知见放下来吧,放下来以后,我好好实践一下这个法则。她原来是眼皮抬不起来,二十多年经常困倦、经常难受、经常疾病缠身、经常精力不济,连眼皮也抬不起来,结果到这儿一个月时间,眼皮合不上,只想念佛,不困不累。她这个就是降伏了我见、我慢,得到了利益。“云何当得正智谦恭。降伏我慢。”大家都知道,我们这儿原来有个香灯师,非常的懒散,不上殿、不念佛,整天是非,整天吃零食,后来给她关起来搞了个三天四夜,结果人变了,变得特别精进,而且特别有正见,特别珍惜,降伏了自己很多东西。我们的演T师,四川的,最爱吃辣椒,最爱讲吃的,最多闲话,最多是非,最多见解,原来在当居士的时候是居士头儿,整天搞三时系念、主法等等,结果行了三天四夜行下来,年轻了二十多岁,而且变得精进了,语言也少了,把自己彻底给改了。所以我们现在有一个办法,要想栽培干部,要想改变人性,就把他关到闭关房里边看起来,把他炼出来。这个真的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办法,而且我们大家都要发心,严格地按照规矩如理如法的来闭关,来熔炼自己,彻头彻尾地改造自己。好不好?(大众:好!鼓掌)
  『(一三)云何当得策勤精进。远离懈怠故。』
  “云何当得策勤精进”,“策”是指策划,是指事先的计划,是指系统的计划,是指有思维的、主动的、反省式的“策”,叫“策”。“勤”,刚才讲了勤奋,指程度。这个精进啊,不是没头没脑的精进,“策勤精进”。昨天分享的时候,云南的叶明把这个傻人傻念分成几个层次,那就属于“策”。“策勤”,傻人傻念。“策勤精进,远离懈怠”。普贤菩萨的警示偈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慎勿放逸。我们大家一定不要把放逸、懈怠当作是小事情,小中要见大,要把任何的修行落实到根治自己的放逸和懈怠这个地方,要把“策勤精进”落实到你放逸懈怠的地方。只有这个地方堵住了,别的地方才能真的堵住。你把放逸懈怠堵住了,能不能成就啊?想不成就也难哪。你放逸懈怠堵不住,你得到什么法有用呢?什么法也没有用,因为都给漏掉了,都没有执行力。所以大家一定要避免放逸懈怠。我们唐山的几位大德非常好,找我说,“师父,你把我们关起来吧!”一心想求法,一心想实践法,痛下决心,远离一切懈怠懒惰。让我们大家都来共勉,好不好?(大众:好!)
  『(一四)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故。』
  你看,这个“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好不好啊?(大众:好!)难不难啊?(大众:不难!)好!这是我们般舟行人,不难。确实,行般舟,行着行着自然大慈心、大悲心全部发出来了。可是你在现实生活中要生出这个心来,难不难?(大众:难!)太难太难了!你们还记得吧?有一个男的是瘸的,他两口子在上面讲,他有好多毛病好了。最后我们有一位居士起来说,这位女的是不是明心见性了,记得吧?那个女的,按说家属是一个病人做开颅手术,把那个语言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全损坏掉了,那男的说话也不利索、行动也不利索,她伺候了他十几年,整天转来转去打地藏七、拜忏、放生、修行,就想消点业障,是不是?结果修了十几年也没得什么看得见的根本的利益。后来就这么混般舟,修般舟,修了那么点儿时间,最后这女的大慈大悲心也出来啦,大喜大舍心也出来啦,利益众生心也出来啦,虚空法界身也体证啦!所以,后来有一位大德讲她是不是明心见性了。真的!我告诉你吧,你们别求明心见性,别求开悟,别求明悟,也别求证悟,一切都会自得自致,好不好啊?(大众:好!掌声)因为什么呢?因为般舟行法是彻底地面对困难,彻底地改造自我,彻底地见得自己的本性,好不好啊?(大众:好!)它自然而然来个直截了当,就是不得也得,无为而得。所以我们行般舟,放下一切知见,放下一切的期待。什么明不明心、见不见性、开不开悟,这些东西统统放下来。然后只管念佛,傻人傻念,只管积功累德,一切自得,好不好?(大众:好!)得了也不以为然,知而不知,慧而不用。我们要受用金顶的辉煌,不受用中间的美丽和梦幻般的美丽,好不好?(大众:好!)这个中间的风景都是梦幻般的美丽,并无真实,如梦如幻,如诗如画,如痴如醉,其实都非实有,只有金顶的辉煌和美丽才是真实的,我们对此充满无上的信心。既然能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决定往生、绝对往生、绝顶往生、圆成佛道,夫复何求?复有何欲?这个般舟确实是非常奇妙。你觉得是不可能的事情,它都可能发生。你觉得得不到的事情,它瞬间就得到。所以“云何当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平等与乐”。不要盯着那个东西,不要去求那个东西,求来求去求不到。
  『(一五)云何当得闻说甚深真空无相无愿法时。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故。』
  “甚深”,你们现在修了般舟,就知道什么叫“甚深”?尤其是严格地按照行法规则来行持的人,已经没有时间相、没有疲惫相、没有法相、只有念佛相的这些般舟行人们,你们就懂得什么叫“甚深”,不是世间人理解的“甚深”。
  “真空”,何谓“真空”啊?行了般舟,孩子也忘啦,家里边儿也忘了,什么都忘了,那叫“真空”。自然而然的,不是在那儿想的:“这个没用啊,这个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啊,《金刚经》上讲的。”吃的东西会饱人啊,怎么会是空的呢?是不是啊?见到风景会高兴,怎么会是空的呢?心里就嘀咕。因为心性和想的是不一致的。行了般舟,心想和心性是一致的,这叫真空。最后认得了,哎呦!连想法都不能有啊。你看想吃饭啦,结果肚子里叽里咕噜叫,满世界都是吃的,都是好吃的。想喝水了,满世界都是开水瓶。那个时候我走渴了,想喝水,走着“阿弥陀佛”,这里有水龙头,就开始拧,一拧不对,这儿没拧到东西。再走“阿弥陀佛”,杯子接东西,接不着东西。都是境界,真的是这样。那个时候喜欢美嘛!结果境界当中各种天女都来啦!哎呦!全部都是美得不行啊!我说奇怪啊!都没有欲没有求了,怎么还有天女现前啊?喜欢看美色,它就给你看。不应该喜欢看,把这个心度掉,以后就不见了。没度掉,全部都来。哦!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哦!我心只要有所想,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境界,原来都是我心所想。哦!所谓色、声、香、味、触、法、财、色、名、食、睡,都是我心所想、我心所造、我心所依境界。最后,啊!统统空掉吧。是心是佛、即心即佛才有意义,那它有什么意义啊?没有意义!“叭”,全放下来了,真空妙有就出现啦!“无相无愿”,“无相”,哪还有什么相分别啊!很多人讲啦,我现在发现几天几夜不刷牙、不洗脸也挺好玩的。以前,女同志想想看,不换衣服、不梳头、不洗脸、不刷牙、不洒香水,那能行吗?那日子能过吗?那是人过的日子吗?不行!现在发现,嗯!这个不错。这个时候已经没有相,这个时候彻底改变他的相,“无相无愿”。“一切无有惊怖退没”,没有恐惧,没有挂碍,没有祈求,没有想,没有分别。这就是般舟三昧,你能直接能证得这种境界,直接能体证这种法味。我们愿所有的般舟行人、所有的念佛行人都来体证、都来受用这种境界,好不好?(大众:好!鼓掌)
  『(一六)云何当得不乐懒惰。摄受正法故。』
  刚才讲放逸、懈怠、懒惰。这里讲呢,“不乐懒惰”,你修证到不愿意懒、不愿意惰的程度,不仅是不愿意,而且不愿意到什么程度呢?“不乐”,不乐的程度。然后“摄受正法”,只想着正念正行,端心正念。你比如说,坐在这儿,你要经常想这样一下子、这样一下子(注:师父模仿一些懒惰的动作,比如左扶右靠、低头弯腰等),它叫什么?乐懒惰,是不是?然后你经常“不乐懒惰”,头提起来一下子,腰提起来一下子,腹收一下子,胸展一下子,脊椎正一下子,呼吸匀一下子、升一下子,这就是“不乐懒惰”。但是你老是这样子(注:师父模仿打瞌睡,最后变成呼呼大睡打呼噜),这就是说你一乐懒惰,它就自然而然就发展下去啦!“不乐懒惰”就是“摄受正法”。要“摄受正法”,就得“不乐懒惰”,就得改你自己的懒惰和习气。不要动不动就说“我好困,我好累,我好辛苦,干嘛这样为难我自己啊?”完啦,就摄受不到正法,就是乐懒惰。所以“云何当得不乐懒惰”?你看我们很多人,你看看,很多人跪着,很多人站着,很多人挺着,这样(坚持着),这就是“不乐懒惰”。愿大家都“不乐懒惰,摄受正法”,好不好?(大众:好!鼓掌)
  『(一七)云何当得智慧通达。明了一切。无与等者故。』
  你们不要求小的,求个大的好不好?“智慧通达。明了一切。无与等者。”好不好?你看他每一问,“云何”嘛,就是问怎么才能得到这功德利益呢?“智慧通达”,(你说)“师父,我要开智慧。”开智慧算个什么事?要“智慧通达”。“智慧通达”算什么事?要“明了一切”。“明了一切”算什么事?“无与等者”!好不好?(大众:好!)这是第十七项的功德利益。
  『(一八)云何当得於一切佛刹。随意得生故。』
  这个十方诸佛不仅能够悉在前立,还可以你想到哪个佛刹去出生就到哪个佛刹去出生,想上哪个佛刹去就上哪个佛刹去。心一等念,十方诸佛悉现在前。诸佛刹土,随意可去,随意可生,好不好?
  『(一九)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所摧坏故。』
  这个意思是,一切外道不能摧坏。魔王为什么恨得咬牙切齿,先灭《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原由于此,没法坏。昨天鲍玲君讲,终于明白师父为什么不结坛、不净场、不念大悲咒、不洒净,明白了。其实说句实在话,我们这次千人法会,你们凭良心讲,有多少漏洞,有多少败笔,有多少危险,是不是?太可怕了,这个真的是这样。一场千人法会,安然度过,是多么的不容易啊!你想想魔王要来攻击,到处都是漏洞,都可以攻得破,是不是啊?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是善之善者也。”你要是善守者,不可以攻,攻不到他的地方,这叫善守者。那么你想想看,这一千个人,而且很多是想来治病的人、业障深重的人,还有很多不学佛法的人,给搞到一起,让他们不眠不休,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想想看,这个团队,你说漏洞多不多?漏绽百出啊。但是般舟三昧功德力故,一切外道不能摧坏,真是这样子。你要是防魔治魔,是防不胜防啊?
  就好比讲,我们这儿财务上的事,基本上我是不看,也不给我看,因为我不需要看,我信因果,大家都信因果,大家都对因果负责,都不会乱来。我相信大家不会乱来,反正你乱来你承担你的因果,是不是?那么,你乱来也是我的因果,我也得受,是不是啊?所以,我也就不管,基本上来讲我是不签字的,除非大的五万、十万、几十万这样的事我会知道一点儿,下面的事我都不知道。你们买过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怎么买的,花了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也不需要知道。这叫不治而治,不管而管。但是,如果你要去审计,你花了什么钱?怎么花的?为什么这么花?你去管吧,管死你,累死你也管不过来。最终来讲,他该犯的照犯,该干的照干,没有用。是不是这个道理啊?你以为可以如何如何,最后你还很辛苦,很累,你还管不住。这因果来管人,好不好?就妙了,是这个道理。同样的道理,好比讲,你说你念佛念佛念佛,你叫别人念了半天佛,你自己不念,完蛋了,是不是?没有用。就像我带你们念佛,我只管自己念,不管想。谁来问我,不知道!谁来找我,停止!谁来拜,停止!我就念佛,一门心思,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思惟。首先我自己做到傻人傻念,做到不管想只管念、只有念只是念,就是个念,那就一定能带动大家都来念。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然后就魔不可摧、势不可挡,好不好?(大众:好!掌声)确实,我们不洒净,不结坛,不念楞严咒,就让一切的众生,包括一切的魔、一切的鬼、一切怪、一切的东西都让他们来。不是怕他们来,是怕他们不来。来了以后都能得闻般舟三昧,就算我们痛苦一点,有机会度他,好不好?(大众:好)
  『(二〇)云何当得如海。能受纳众问疑释难。无减无尽故。』
  就是你随便问,随便解,“无减无尽”,无穷无尽。这个智慧、这个程度,都用海来比喻。
  『(二一)云何当得如月满。白净法具足故。』
  净法具足,具足到什么程度啊?如月满。
  『(二二)云何当得如日初出。破诸闇冥故。』
  太阳一出来,所有的痴暗,所有的幽冥,全部破尽。就像“一灯能破万年暗”,这个房间里一万年都没见过光明,这一个光明就能破掉它,是不是?日出,这样一种境界,这样一种层次。
  『(二三)云何当得如灯炬。光明照了故。』
  就像一盏明灯能够照亮虚空法界,日出、月满、灯炬。就好比说我们现在的般舟三昧,这个般舟海会,般舟功德藏、功德宝、功德海,能够让那么多的众生得到利益,得到解脱!你们想想看,现在的野鬼孤魂有多少?冤亲债主,杀生的有多少?你们杀生造成的冤亲债主有多少?你想想你这一辈子杀了多少生啊?每一个人背后有多少冤亲债主呢?然后你们再想想看,你们不说杀生啦,不说杀了多少鱼、多少虾、多少猪、多少牛?你想想看,就像你们堕了多少胎啊?堕胎婴灵的数量比我们现有的人多不多啊?不敢吭声,不认帐。多多了!是不是啊?那你想想看,破坏这个世界的力量——冤亲债主、堕胎婴灵、野鬼孤魂、各种魔王,你说有多大的力量,多少的数量呢?是不是?(大众:是!)可是,般舟三昧的光明能让他们悉得解脱,好不好啊?是不是光明之灯?比不比太阳的光明还要大?这是法界之光、般舟之光,愿我们把它们真实地点亮,永远地点亮!好不好啊?(大众:好!掌声)
  『(二四)云何当得如虚空性。无有挂碍故。』
  如虚如空,没有任何的挂碍。这个挂碍呢,要如虚空,不是说还有一点点的挂碍,是一点点挂碍都没有。现在没有,回去就有啦,当下没有,一回头就有啦,那不对!要如虚空,没有挂碍。
  『(二五)云何当得无所住著。心如虚空故。』
  无所住,无所著。以前,这个无所住、无所著,你们都无所体证,光想着:应无所住,应该无住。都是话上的,都是讲来听的,用来辩的,实际上并没有证得。那么现在,你们想想看,不想家里的事,不想五欲六尘的事,不想烦恼的事,不想身体的事,不想业障的事,不想情绪的事,不想环境的事,不想他人的事,不想自己的一切处境、一切待遇的事,是不是无所住著啊?好不好啊?(大众:好!)你在这个修行的时候,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无所住著,心如虚空”,好不好啊?那以前这个是用来讲课的,现在你都证得了,一项一项证得,好不好啊?(大众:好!)一项一项地清净,一项一项地证得。就好比你是个镜子,把上面尘垢这一层去掉,无欲无求。哦,原来我求孩子,去掉!原来我求家属、求婆婆奶奶,去掉!求老婆孩子,去掉!求财色名食,去掉!求舒服,去掉!求好看的衣服,去掉!然后,求不疲惫、不疲劳,去掉!担心害怕冤亲债主来找,去掉!不怕他来找,欢喜他来找。是不是?担心魔王来报复?不怕,要度他!对不对?等等等等,都去掉了,心无所住著,这些都是假的。所以,你想想看,一个苦痛关,一个昏沉关,一个境界关,一个简单的几日几夜的般舟行,能够让你无所住著,心如虚空,好不好?(大众: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