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0824境界相所缘所依所演概述
2014-11-16 18:24:00.0
我们从讲境界相开始啊。讲《楞严经》里边的一句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讲了一个知见的问题。如果你把知见当真了,就是一个无明,显示的就是轮回。如果你把知见看空了,那就见到涅槃,“无漏真净”见“斯即涅槃”。那么我们用非常生动的案例告诉大家。
好,那么我们今天再系统地清理一下我们的知见。其实我们思惟观察烦恼的根源,思惟观察烦恼、纠结、欢喜、忧愁、恐惧,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啊?其实“我”,“我”在哪里啊?“我”在身体里吗?其实“我”就是我见,就是我的知见。实际上都是你的知见,你认为“我行了”,“我不行了”,“我受不了了”,“我简直受不了”,“这简直不是人干的了”,“这绝对受不了了”,“这就不适合我了”,所有一切都是我知我见。那么我们一定要把我知我见看清楚,从理上看清楚。
这个“我见”的标准是如何形成的?你们想想看。简单地来说,是你在五欲六尘的生活当中,费尽千辛万苦把它强化、固化下来的一套价值体系,是不是?这个好那个坏,这个长那个短,这个是那个非,这个轻那个重,那个大那个小,这个要那个不要,都是从五欲六尘的娑婆世界的生活当中,从你所谓的学习当中,尤其是末法的时候啊,多闻第一,大家学东西的地方非常多,讲法的法师也比较多,这个都似是而非的,尤其是我们自己看书看了一大堆自己的知见,靠这个知见能不能解脱呀?那你有没有靠这个知见啊?靠的都是这个知见。噢,你们想想看经常说的那些词儿,“我受不了了”,“我简直受不了了”,“这太苦了”,“这不适合我了”,“这什么呀乱八七糟的”,“这个人怎么这样?”,“这个坏人怎么这样?”,“这个事怎么这样?”,都是我知我见。
那么,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矛盾有斗争呢?你为什么会因为别人而有情绪呢?其根源都在于我的知见的系统。如果你不肯打破你的知见系统,你就有是非、就有长短、就有远近、就有大小、就有强弱、就有分别、就有妄想、就有执著,那么你在这个般舟行当中,你就有分别、妄想、执著、取舍,那么这所有的知见呢都是自己千辛万苦攒来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把这些话说给演空师听,演空师觉悟了,拿出九个本子,九大本,自己学佛的时候写的笔记,抄的笔记,全部在香炉里面焚化,说以后没有自己的知见了。那本儿是焚了,本儿里的东西可不一定随着火烧掉就烧掉了。所以我们呢要看清楚,我们的知见是怎么来的?怎么强化的?怎样顽固不化的?我们已经完全形成习惯了,依托那个东西来进行。那个东西要我比喻,我这有个法则,有个经常讲的比喻,是不是个哈哈镜啊?是个正常的镜子吗?是个哈哈镜。你拿着这个哈哈镜去照人,你拿着哈哈镜照别人、照自己、照环境、照过去、照未来、照现在,怎么样?照错了那就是错上加错,照对了也是错的,是不是?没有对错,那个都是知见做主。我们想想,你们知道只有一件事是心上做主的,是哪一件事?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只念阿弥陀佛,是不是做主了?你般舟行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就是不管一切念佛,是不是啊?(众:是)
般舟行就是找难题,难行能行,难念能念来念佛,就是不顾一切不管一切,把一切当作一个考试题,把一切当作一个助缘,一切都是考题,一切都是助缘,一切都是帮助自己成就的,一切都是来成就自己念这声阿弥陀佛的,简单不简单?这是不是心做主啊?这一切你不用管环境乱和不乱、对和不对、他人对和不对、乱和不乱,什么都不要管了,就是远离一切分别相,远离一切妄想,远离一切执著,远离一切取舍,都做到了没有?“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做到了没有?啊?你只要按照这个,这就是心做主。因为呢,你要是心不做主,那你就要做主了,那就要判断啊,这环境对还是不对?我在这儿待还是不待?这个闭关适合我还是不适合我?我是撤退还是不撤退?是不是啊?别人说我说得凶,我听还是不听?等我判断过了以后才能做决定,是不是啊?你是相上的决定,因为什么呢?你依赖这个相,依靠这个相,判断这个相,对这个相做出反应,然后你再做决定,是不是相上决定啊?是不是啊?(众:是)这个方式是错误的。
佛陀路过一个村庄,这个村庄呢很多人在骂他,他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就问大家说“对不起,下一个村庄在哪里?”这些人感到奇怪啊,我骂他半天,怎么一点反应也没有啊?就问他“我们这么多人在骂你,难道你没听到吗?”佛陀说:“第一,我不会对别人的嘴巴做出反应,不会把自己放在别人的嘴巴上去,别人嘴巴说什么是别人的事,我不管的,我只考虑自己的事。”(佛陀)说:“我从来不会对别人的情绪做出反应,不会对别人的情绪做出反应,我是情绪的主人不是情绪的奴隶。”
你们要记住啊,只有一件事儿是可以绝对地做主,绝对的没有错,就是“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念念都是佛。不管一切只管念,傻人傻念。”这件事情做主了,这件事情超越一切相,超越一切分别,超越一切妄想,超越一切环境,超越一切取舍,就是不管如何,就是死念活念这句佛号,念死了,也是念这句佛号,就是这样。如果你是这样,好,那你不成也成,当下已经圆满了。如果你还在分别相上做文章,还在自己的知见上做文章……好在什么呢?你真投入实践,真改造自己。就像有人说的,哎呀,这年头我看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换衣服、不洗脸、不刷牙也挺好的,也能适应了。就是说,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念佛就是最真实的。大家要知道,不要对自己的知见做出一个判断。
我给大家讲一个笑话。有一位大德喜欢我们这里的一位年轻人,回去以后,给我打电话,师父啊,我想他想得不行,受不了了。高个子女孩子,说他多好啊,多温柔呢,多体贴呢,多好呢,白马王子啊!我说你想他,他想不想你啊?(她答)他不想我!我说真的不想你?(她答)真的不想我!我说他不想你,为啥你要想他啊?她说我控制不住就要想他。我说你想他,他都不想你,可见你想的那个他和实际上那个他不是一回事。我说你啊,你有一个我见,认为他善良,认为他温柔,认为他体贴,认为他大方,认为他有前途,认为他……有很多美丽的词语,是不是啊?都是你认为他这个他那个,实际上他是不是这样呢?不是!我说你看到吗?作茧自缚,那个蚕喜欢丝,就把它做成一个茧把自己束缚住,是不是啊?最后自己被煮死、被烫死,你看蚕多可怜啊,这个蚕真是可怜。那么作茧自缚,我想你跟蚕有什么两样呢?你创造了一个他,爱他爱得不行,实际上又不是他,对不对?她说那样师父我也受不了,我还是想他。我说那你就接着玩吧,等到哪天你玩累了,你就不想了。过了几天给我打电话,“师父我想通了、想明白了,我把他放下来了。我自己编了一个东西把自己套住了,多不值啊!不想了!”
这个是一样的道理啊,知道吗?你们反过头来想想看,在般舟行当中,你们给自己编了多少知见啊?哎呀,这个太痛了,这个太累了,这个太受不了了,这个太乱了,这个太猛了,这个太可怕了,是不是都是自己编的知见啊?是不是自己的见解啊?如果你把自己的见解解放了,比如说,不再懈怠了,不再懒惰了,只剩勇猛精进了,不怕任何困难了,不挑任何环境了,不管别人了,不管他人如何看自己,不管他人如何如何,只管自己念佛了,如果你树立这样的知见,般舟还有关口没有啊?就没有关口了,是不是啊?这个身体承受的极限到底在哪里?身体承受的极限都是你自己啊作茧自缚了,是不是啊?有人就说了“师父啊,这不吃饭行,这不喝水也行,吃苦也行,不睡觉是万万不行,我从来没有一天晚上不睡觉,从来没有一天晚上熬夜,从来没有一天晚上不准时睡觉”,都是自己的知见,知道吗?你看啊,都以这里边儿为真啊,演平讲啊,他这几天里边儿的感受相当于几千年的感受,是不是啊?你拿着几千年的感受你做判断吧,做分别吧,做取舍吧,做追逐吧,累不累啊?精神分裂!不分裂才怪呢,是不是啊?不分裂才怪呢。
我这是讲的这个知见,我们的知见是不可靠的。我们的知见是我们自己作茧自缚,很多地方是这样。我们的知见很多时候都是在照顾我们的身体,都是贪图身体的感受,“这个挺舒服的”,“这个不可思议”,都是照顾身体的。如果今天你听得懂这句话,你把你的知见就空掉了。这个知见对娑婆世界的生活来讲是重要的,对我们出世间要成就般舟三昧就成为障碍了。你把这个知见看空了,其实这个长了怎样,短了怎样,善了怎样,恶了怎样,好了怎样,坏了怎样,轻了怎样,重了怎样,远了怎样,近了怎样,就是般舟三昧三字诀“勿念远,勿念近,勿念大,勿念小,勿念长,勿念短,勿念轻,勿念重……”等等这些,就是勿念这个,其实都是分别相。如果说共修的环境乱,共修的环境问题比较多,正好成就你的般舟三昧。因为你的般舟三昧是在难行能行当中得,难念能念当中得,是做完了所有的难题而得,不是回避了所有的难题,回避了所有的难题什么也不得。大家现在的修行都是回避难题,累了睡觉,饿了吃饭,乱了休息,从来不难为自己,从来不克制自己,从来不约束自己,这是一个,就是我们的知见看清楚,见是哈哈镜,依这个知见而立的思惟、判断、自编自导自演,各种电视剧、各种故事情节就由此而产生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啊,我们境界相的缘起是什么?我们境界相的缘起是因为我们有所感受,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想,是不是?那么,其实我们般舟行都是第一次,整个般舟行都是第一次,你今天是第一次,明天还是第一次,后天还是第一次,怎么解释呢?今天你是第一次,第一天“一天一夜”的般舟行,这是第一次;明天你是两个“一天一夜”的第一次;后天你是三个“一天一夜”的第一次;再后来你是“七天八夜”的第一次;再后来你是九天的第一次;再后来你是N多一天加上一个90天的第一次,都是第一次,是不是?直到你成就般舟三昧,成就般舟海会。那么好,我们第一次,你们要确信自己是刘姥姥,知道吗?不是玉皇大帝,不是阎王天子,是不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怎么样啊?老实点,谦虚一点,谦卑一点,买账认账,不要发表言论,不要之乎者也,对不对?因为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所看所知所见全是农村的见识,跟这个大观园有关系没关系啊?有关系,实际上没关系,因为它源于这个大观园,而实质上来讲的话呢,都是自己的知见,都是自己的感受。所以我们要确认自己是刘姥姥,不要盲目地下结论,不要盲目地去感受,不要盲目地去逃避,不要盲目地去选取,你要确认了你是刘姥姥,你就老实了。好,那么一切这个缘起是什么?我刚才讲了,你的感受。你有没有感受啊?有没有啊?确实有嘛,你有感受。你有了感受,你把这个感受当回事儿,你把这个感受进行演绎,这是第一。第二,你看见环境了,你有所想、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取——取舍、有所舍、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想。
我们来看这个“见闻取舍”,我们这里有个摸象,老讲摸象的法则,盲人摸象,盲人摸到了大象没有啊?(大众:摸到了。)好比再讲盲人摸象,盲人摸到了大象,但是盲人依据自己所摸到的象所演绎出来的大象和事实上的大象是完全的两回事,是不是?那么,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感受、我们所见、我们所想、我们所知、我们所闻、我们所取、所舍、所染、所著等等,以及我们根据这些缘起,加上我们的知见,加上我们的有求的心、有欲的心、有怕的心、有欢喜的心,在这里边取舍、回避、欢喜、执著,就演绎了整个境界相的故事,般舟人的故事由此产生的,是不是?“受不了了”,这想法怎么样改进一下,是不是啊?然后看别人不对了,就跟别人发生种种的争执和种种故事,都要承担因果的等等。那么大家要看,缘起是不可靠的,所依照的参照系是不可靠的,然后我们那个有欲有求的心可靠不可靠啊?(众:不可靠)更加不可靠,是不是啊?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可靠不可靠啊?(众:不可靠)不可靠!这就是一切境界相的根源,知道了吧?
一切境界相都是你自心的一个真实的流露而已,流露而已。所以你这个如果能够上升到这个理上来认知境界相的话,噢,境界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无所谓的。不要对境界产生分别,不要对境界产生执著,不管境界,不思惟境界,不选择境界,只管念。不辨别境界的真假,只管念。这个时候啊,一切境界相都可以破除,就没有危险。境界相里边现在我们遇到的最怕的是什么?有恐惧心,幻听。有些人喜欢神通、喜欢感应,喜欢神通感应的人啊,常常会遭遇魔的困扰和产生可怕的事情。般舟之所以得不到推广,般舟之所以让人望而生畏,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般舟的这种所谓的风险性。如果你明了今天讲的这些理,就会破除一切的恐惧心,然后就会让自己的心做主,就会视师如佛,就会依教奉行,就不会让感受做主,不会让缘起做主,不会让知见做主,这样就破除一切境界相。
那么境界相,我们再推而广之,推而广之,人生是不是境界相啊?(众:是)般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人生现象的一个缩影,经历般舟的考验可以比拟、比喻为经历了人生的考验。人生就是一个境界相,我们自编自导自演,只不过这个境界相长了一点。它有缩影版,一是般舟,第二是做梦。做梦都是境界相,做梦的时候这个梦境是立体的,其实醒了什么也没有,梦里的一切和现实生活无二无别。般舟就是睁着眼睛白日做梦,就像做了一个梦一样。其实呢,“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什么也没有。大家呢要对般舟产生一个强烈的心理,这个般舟的模拟考试太棒了,这个般舟的魔鬼训练太棒了,这个般舟太难遇太难求了,太值得去尝试了,不要有任何恐惧心,千年等一回,临死也要搏一回。说句实在话,任何人行般舟是自己的福报,这个福报是有限的,要珍惜每一次机会,不要错过,坚决不要错过。既然是有限的,就要豁出去,豁出全力,坚决不要给自己留后手,尤其是我们那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娇生惯养的、懈怠懒惰的、不严格要求自己的,更要抓住般舟行法这个机会,不养尊处优,不娇生惯养,不懈怠懒惰,对自己下狠功夫,怎么着也把自己搞死一回,就像上海一个企业家说的“要么把自己搞死,要么把自己搞定”。般舟行就是想办法把自己往死里整,绝处逢生,极限妙用。经历了生死的考验,你才是英雄好汉,才能经得住风雨,才必然见彩虹。这是我给你讲境界相,讲一个概述。
所以告诫大家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知,慧而不用,傻人傻念。傻人傻念的前提是什么?舍命忘我。舍命忘我的前提是什么?决定信心。决定对般舟的信心,决定对往生的信心,决定要坚决出离六道轮回的信心。决定了这个信心之后,得把命舍掉,得把我忘掉,甘愿自觉主动系统地去接受任何的考验。记住把任何的考验、任何的逆缘都当成是增上缘,把任何的处境都当成是成佛的环境,把任何一次的危难都当成是一次往生的机会、往生训练。我特别建议,我们那些顽强的、有决定信心的般舟人,有病求往生,不要有病求病好。有病求病好的人是可怜的,是可怜的,求往生才是智慧。这个境界相的种种主题啊,它的纲领就讲这么多,就讲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