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60809《贤护经》学讲记-第2讲

2013-10-15 19:09:00.0

『(二五)云何当得无所住著。心如虚空故。』
  “无所住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一个真心。“应无所住”,在哪儿无所住呢?五欲六尘,此世间一切“无所住著”。那么怎样无所住呢?其实,我们所有的境界相,或者叫所有的阴境,就是说在我们世俗的生活当中,五欲六尘我们无一不住、无一不著,是都在住、都在著,所以我们纠缠于轮回之中,不能自拔。我们人其实都不是自己的,我们的感受不是自己的,但是我们有所住著。这个身体感到寒冷、酸麻,舒服不舒服,好看不好看,这些都是我们有所住。于六亲眷属亲朋好友当中我们有所住。于这个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等等我们有所住著。然后呢,还有这个名气、名声、名义,“别人怎么这样看我呢”,对这些东西有所住著,所以我们不得自由,所以我们被限制在此世界,被限制在五欲六尘的世界,被限制在你所接触的这个范围之内,不能“心如虚空”。
  所有的境界相,其实都是我们心有想、心有住、心有求、心有欲。有欲、有求、有想、有取有舍、有住有著。那么,一切的源头来自于有所住著,就是说,我们“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等等这些境界都是有所住著。
  那怎样无所住著呢?贤护菩萨就问了,有什么样的法门,有什么样的修行方法,能让我们“无所住著?”“无所住著”到什么程度呢?“心如虚空”,心像虚空一样广大无穷,心不受这个色身的限制,与虚空法界等同。虚空法界所在之处,也就是我们的心所达之处,无住无著,无染无著,“心如虚空”。这个在我们般舟行法过程当中,如果你行到一定的程度可以证得“心如虚空”,可以证得这种层次——“心如虚空”。只有心如虚空一样广大、一样无穷,你才能够看淡当下的这些五欲六尘,才能“无所住著”。你看,他(贤护菩萨)这个境界呢,是要“无所住著”,“无所住著”到什么程度呢?“心如虚空”。那么如果“心如虚空”了,你心要证得虚空法界身,心要证得等同如虚空、融法界,入于虚空,融于法界。你要心能证得这样的层面,你才能“无所住著”。有这样的高度,有这样的心地,才能“无所住著”。应无所住,他这个境界非常的高。
  再接着往下看,这个一百二十二问,其实也是一百二十二种得到般舟三昧的方法。要光解释这一百二十二问哪,解释三个月也解释不完,我这儿可以讲很多的案例。我们第一遍讲粗的,大家先大概了解一下情况,跟我们当下修行有关的,我们重点解释一下,不能讲的太细,讲的太细了以后,就只见树木,见不到森林。我们先看森林概观,然后再看具体树木的情况。
  『(二六)云何当得如金刚。穿彻通达一切法故。』
  我们讲金刚之心,讲金刚。“金刚”就是坚固,就是不退转,就是不动摇,就是坚信,等等的意思。“云何当得如金刚”,何种“金刚”呢?这里讲“穿彻通达一切法”。我们的目标是要能够“穿彻通达一切法”,不是一个法。但是怎样“穿彻通达一切法”呢?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当然,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解脱,门门都有适合人的对象。对我们而言,我们适合于般舟三昧,所以我们要深入这一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一定要讲“深入”,智慧才能如海。一门通,门门通。一定要深入经藏!深入经藏,入一法而知万法,归万法于一法。
  而般舟呢,怎样“穿彻通达一切法”呢?要“穿彻通达一切法”,必须深入一法。要深入一法,必须深入体证。没有体证做基础,那个“深入”都是文字深入、语言深入、感受深入、感觉深入,根本就没有意义,都是文字智慧。末法的时候之所以比较混乱,其中一个根源在于:末法的时候,讲法的法师非常多,但亲历、亲证、亲得的法师却非常少。因为没有亲历、亲证、亲得,所以讲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东西。虽然有的法师非常的谦卑,说我讲的都是别人的东西,那你为什么讲这个东西不讲别的东西呢?还是以你的知见、以你的思想、以你的选择讲的所谓别人的东西,其实还是你的东西——你所认识的别人的东西。所以这个不深入、没有亲历亲证、没有实际的体证,差别太大了。我以前也看过一些法师讲的东西,当时感觉非常的奥妙,非常的好。等到我们亲历亲证一些事情之后,再回过来看,你就非常明白:哪个地方是他讲的,哪个地方是他证的,哪个地方是他缺陷的。你会非常清晰、非常明白。
  这个事情呢只有亲历亲证。为什么叫“不二法门”呢?“不二”者,就没有第二个。为什么不讲“一个法门”呢?因为有一个就有第二个,有第二个就有第三个,那么讲不二法门,没有第二个,只有这一个。有的人讲佛法要创新,佛法为什么要创新啊!这个柱子红色的就一定是红色的,不可能变成白色的,也不可能变成黑色的。佛是亲历亲证的,见到的是不二的世界、不二的法门。对吧?一千年、一万年,这个石头就是石头,泥土就是泥土。石头变不成泥土,泥土也变不成石头。这是方便讲啊。所以说佛法它讲的是真理,真理就一个,不会随着日月的推移而变化,这叫真理,所以说不二法门。
  但是,“不二”的法门要亲历亲证,这个才有意义。不亲历亲证,都是言语,都是言辞,都是概念。还有的人把这个概念玩得很团团转,也口若悬河,但说句实在话,这些东西实际的意义并不巨大。我记得当年在师父跟前,可以说非常用功。我有一样本事,特别能消化吸收别人的东西。我记得考研究生的时候,当时是最讨厌这个背东西,不喜欢死记硬背。可是我考人民大学,人民大学这个科目呢,它就是要靠死记硬背,又不愿意背,怎么办呢?我就弄个录音机,自己硬背,背完了以后再检查一下自己哪儿错了。错了以后,再把错的地方再背。然后再把录音机放,最后就融会贯通,就把它记得非常地牢。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刚二十岁出头,二十一岁不到。我是六二年出生,八三年大学毕业。我生日小,七月份毕业,八月份的生日,也就是说还有一个多月,我才过这个二十一岁的生日。我年龄很小,大学一毕业就做大学老师。你说二十一岁的毛头小伙子给人家讲课,吓不吓人哪?太吓人了。我教的第一个班是处长班,就是大庆油田的所有的处长在这里集合听课,听管理课,都赶时髦。那你想想看,二十一岁的毛头小伙子给人讲管理课,谁乐意听啊?吓人哪,人家都是处长呢,县级干部,是不是?所以我也很恐慌。我就为这第一课,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当中我最起码试讲了十次。录音录了十次。录完听一遍,这几句话有用,其它话都丢掉,反复再录再听,这几句话有用,其它话都丢掉,就是这样准备了一堂课,非常深入。讲课的时候我就看到,个个的眼睛刷刷刷都看过来,没有一个眼睛往别的地方看的。最后讲完课了,我就想说“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的话,请大家课下跟我谈”,我说“如果大家对我有意见的话”的时候,那些人异口同声地讲:“没意见!”
  为什么呢?我们前边有个老师是采油厂的总经济师,他是实践来的,但是他照本宣科,他不讲实践,只讲理论。理论干巴巴的,他也没有故事性,也没有趣味性,也没有逻辑性,语言也没有感染性。而我准备了一个月,每天对着录音机讲,每天对着录音机听,每天对着录音机改,改得非常充分,所以最后就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后来在八三年的时候,那时候我起码就是万元户级别的,因为很多人他们要我到现场去讲课,这个地方给几千,那个地方给几千,有的地方还给上万块钱,那时候就收入很丰厚了。因为八三年的时候,一般的工资水平也就是一百多块钱、二百块钱,一百几十块钱,所以我那个时候还是不错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就养成了一个深入的一个功夫。
  所以我在师父那儿呢,就非常地深入。师父讲什么东西我就把它全部变为己有,然后我比师父还会说。所以那些徒弟们,好多徒弟来是冲着我来的,知道吧?他找我开示就行了。我当时还挺得意,其实很可怜!因为虽然有所修证,那和实际的亲证那还是两回事。有一次,师父来客人了,因为我看师父特别辛苦。师父老人家特别的慈悲,来一个人,他讲得特别起劲,也给人讲一个小时、讲两个小时。来一个人皈依,他也弄个铃铛:铛、铛、铛,搞个十分钟、二十分钟,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非常认真。我看师父太辛苦了,这次又来了一拨人,我说:师父啊,你老人家歇一下啊,我说两句。师父一看,嗯?你想说说?我看师父很诧异的,我心想,我学的差不多了啦,你看你的东西我都会讲啊。很惭愧!当时还不理解师父的心。那真是照猫画虎,根本就不着边。像个老虎,但毕竟是照猫画出来的老虎,根本不是老虎,知道吧?
  以后,随着学习法的深入,尤其是般舟行法之后,才知道那个东西根本就差得太远太远,但是很能忽悠人,真的很能忽悠人哪。说句实在话,因为我师父老人家出家二十八年,老人家二十多年出家,他对居士的心思肯定没有我了解得多,对居士的语言没有我熟悉,是不是?我编的东西很有感染力、很骗人,居士以为我很会讲,其实跟师父相比,差远了!因为我那时讲的是外在的、表面的东西,不是内在的、实质的东西。
  只有一门深入,一门深入之后,你就会发现,比如说,由这部《般舟三昧经》,我可以给你讲出《地藏经》,可以讲出《法华经》,可以讲出《金刚经》,可以讲出《圆觉经》,一经演万法,它都是相通的,你看了以后你就会融会贯通。这就能“穿彻通达一切法”。只有“穿彻通达一切法”,你才能如金刚,才能得金刚之心、金刚之身、金刚之见,这是一个决定的东西。“穿彻通达”:“穿”,穿过去;“彻”,彻彻底底;“通”,四通八达。这样“穿彻通达一切法”,这个才有意义。
  作为我们来讲,修行人要经过一系列功课的考验,你才能够清理自己的一切的知见。这个三天四夜行法功课非常奥妙。一天一夜,说句实在话,你提前睡个懒觉,事后睡个懒觉,提前睡个懒觉储备一下,中间透支一下,后边再补偿一下,所以这一天一夜,虽然说可以有非常好的体验,但一天一夜的功课并不能见到这个真实的东西。只有三天四夜这个功课不错,既不太长,尤其又不太短,这个人生的全部的经历、全部的考验都凝缩在这三天四夜当中。而且一周时间,真精进的人行上三天四夜,再调整上四天三夜,这样的话也比较合适,也能有足够的缓冲的余地。这三天四夜可以说你经历人生的一切事、一切的考验,都在这三天四夜当中得到充分地体现。你犯错呢,也错不到哪儿去。你疯颠呢,也疯不到哪儿去。这个三天四夜有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
  实际上来讲,你只要有想,你的昏沉关就过不了。因为昏沉也是业,有想就有业。有业,这业就会积聚,积聚到一定程度,你就昏沉得受不了,所以昏沉也是业。苦痛呢,开始的时候是有,要过关的。要想培养金刚般的心地,首先要过苦痛关。苦痛关过了以后,你才能破身相、破我相,佛法才能入门。苦痛关不过的人,佛法真的没有入门,一点儿都没入门,全是文字游戏。那么,这个苦痛关是一个初级的考验,这昏沉关是一个严肃的考验,境界关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微细的考验。
  你不断地去完成这个三天四夜,不断地经历各种境界的考验,不断地清理自己的心地,把三天四夜走好了,你的心地就清理干净了。你的心地清理干净没有,要看你三天四夜走的程度。如果说你能一句佛号念到底,念上个三天四夜,甚至可以断食断水,你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人家怎么走你不管,人家怎么唱你不管,现场环境怎么乱你不管,你能自己独立地完成这三天四夜,你的心地就清理干净了。
  其实共修是最锻炼人的。个修的东西并不可靠,很容易生变数。只有共修容易这样(锻炼人)。如果你能达到这个境地:三天四夜如弹指间,然后三天四夜不仅如弹指间,而且你随时随地可以行三天四夜。你情绪最糟糕的时候,走个三天四夜也能达到这个境界。环境特别嘈杂、特别混乱的时候,你就入进去,行个三天四夜。你情绪状态极其恶劣的时候,丢进去,行个三天四夜。这就是经历,这就是百炼成钢。
  这个三天四夜过去了,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境界过去了,各种各样的有欲、有求、有取、有舍、有分别、有执着、有妄想的心打扫干净了。这个时候你去看任何的佛经,你没有看都像看过一样,看前边好像就能知道后边一样。然后一切意思就能皆了知、皆通达,而且你会感到心心相应。这就是“穿彻通达一切法”。理上是这样,然后你们再开始进一步的考验,七天八夜,一步一步一步这样去弄,就是“穿彻通达一切法”。以这个实修实证为基础,然后你不仅能够超越、消融自己的苦痛,也能超越、消融自己的情绪,也能超越、消融任何的环境相,也能超越任何的昏沉的状态,也能超越任何的体能的状态,也能超越任何的妄想的状态。这个时候,你已经可以说无我相、无我见、无人相、无时间相、无环境相。都没有这些相的时候,你的心是解脱的、是自在的、是大自在。心是可以做主的,不被意识、不被知见、不被感受所欺骗。这个时候一切法自然就圆融。这是讲的“云何当得如金刚,穿彻通达一切法故”。
  『(二七)云何当得如须弥山。不可动摇故。』
  我们都是可动摇的。行法之前,“我发心豁出去了,不吃不喝!”第一天,情况有变,“哎呀,我最近身体状况不太好,还是喝点水吧。”这个不可动摇要如须弥山。须弥山是一个象征性的意义,是说像喜马拉雅山,最高的、最大的,没有比这高,没有比这大了,叫须弥山。这个叫不可动摇、不可更改,要修到这个层次。
  有的人就问:师父,我有没有出家因缘,我很想出家。我说,这就是不是很想出家。很想出家,自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要出,不用问别人,是不是啊?这是都可动摇。实际上来讲,一个人培养自己不可动摇非常关键。这个心地非常重要。就像演端讲,他决定不吃不喝,最后人都虚脱了。这个不可动摇,体现在你最危难的时候。所谓最危难的时候就是超越你任何以前的危难,要高几倍叫最危难,否则不叫最危难。那个时候要体现出不可动摇。这个不可动摇的心非常非常的重要,也是一个前提。我们很多人,心都是动的、都是摇的。有动摇,有动有摇就是有漏之心,有漏之心就没有圆满功德。只有不可动摇之心,才能有圆满的功德。
  最后我反观我的心,之所以能推进般舟的事业,我觉得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不可动摇的心。当时我们在明心禅寺,出现第一个境界相的人,那个人像疯掉了一样,确确实实来讲就是疯掉了,跑出去报公安局110,说我们强迫她卖淫等等等等,我讲过这个故事。这个人,任何人看着都觉得她疯掉了,实际上她确实有这个因缘——要疯的因缘,因为她跟两个精神病人特别要好,而且那个精神病人是住院的,她经常去看她,经常给她报不平,而且还觉得她没有病,多可怜哪。她是这样一个因缘。因为持有这个业,结果当时很凄惨的,她跑出去。这个人制心一处真的是不可思议,我们从明心禅寺的这个走廊到路上至少有一百五十米。那个人就像草上飞一样,我看最多就三秒钟、五秒钟,“嗖嗖…呼”就到路上去了。我那时候穿着个拖鞋在后面追,“嚓…”,也追过去了。追到路上以后,那是一个国道。正这时候,两个喝醉酒的人,光着膀子过来了。她往那儿跑,我就追,一个和尚追一个女人。这两个人当下就把我拦住,劈头盖脸就一顿,他说就打你这种人,还追女人?我那时候没有任何辩解,我说那个人有状况,先救人要紧,打我不要紧。这个醉汉有的时候也有理智啊,你不理他,你随便他打,他也就不打了。就是讲这个事,确实中间非常严重啊。就在那么严重的时候,我当时怎么想?我说其实走般舟最忌讳的就是这种事,这种事情出现后,意味着你传法生命的终结。我当时就想什么呢?终结就终结,反正心里头没有动。如果说我传的法是正法,如果说我还有使命,那么我就继续。如果说我处理不了这些事情,就说明我这个法经不住考验,那也该休息。所以我是两手准备,要休息就休息,要传就传,随缘。结果还好,把这个问题当场解决掉、解决好了。那时候心就没有动摇,不可动摇,确实就没有动摇。我事后还想,我事业不是做的不好,家庭更不是不好,而是非常好。那为什么自己出家呢?为法故。那么我们当然有一个心地,世间来讲很想做番事业,从出世间来讲很想弘法利生。出来刚传法就碰到这个事,可能意味着自己传法生命的终结。因为我之所以出来传法是为大家,有为大家的因缘,我就无条件地做好成就大家的事。如果不具足这个因缘,那我就正好修自己了。因为我乐生爱法。我非常爱护这个法则,非常喜悦这个法则,能把这个法则看成高于一切,去实践它、去体证它,而且乐在其中,绝对乐在其中。如果说有机会,能把大家都放下来,自己去修行,我是非常高兴的。知道吧?非常非常高兴的。当然说有机会成就大家,我觉得成就大家是第一位的。我不是强迫、强制自己要成就大家。所以讲那个时候,本来说实在的,作为我们世间人来讲,那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一定要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突然,刚出来就碰到这个事,应该是很受挫折,很有挫折感。我审视自己的心,为什么没有挫折感、没有惊慌感呢?反过来想啊,这个是事在前,心在后。从我的心来讲,我觉得我没这个水平。从事上来讲,具足了这个水平。所以我感觉到这叫“不可动摇”。
  第二件事,当时在这个妙高寺带大家行法,带法会。当时心力衰竭,接不上气,可以说真的即将面临死亡。我那时就想了:哎呀,完蛋了。这法传了一半,人要死了。我说可能该死了吧,也讲得差不多了,正好这回往生算了。发往生意啊,那时真准备往生了。豁出去了,怎么死得快怎么来,就没有畏惧,知道吧?结果过了关,提高了很高的水平。这也就是讲,人在面临生死考验的时候,能够豁得出去,不可动摇。所以这个不可动摇的心啊,非常非常的重要。但是大家呢,我就发现,你们和我相比,你们所有的徒弟和我相比,都有个共同的特点,我是不可动摇,你们是很快动摇。
  你想想当时,我以前行法的时候,既不得支持,也不得赞叹,到处是反对之声,我一个人就是恭立先行,自己勤勤恳恳地行,认认真真地行,老老实实地行,非常珍贵地去行,一门心思地去行,不可动摇地去行这个法,而且一行起来停不住。所以那个时候自己提出来“难行能行,苦行妙行”,一碰到难题,自己就一身的劲儿,找到难题来劲儿了。碰到难题就归纳,这是什么难题,找到难题就来劲儿了。所以这个是不可动摇的心的成就。可是呢,那个时候,我说就在门卫给我一间房,让我自己轻声念佛就行,师父都不允许。在这种情况下,我还坚持恭敬师父、爱师父,坚持行法、坚持实践、坚持不退,坚持自己的这个弘法利生的这个初衷不变。这叫“不可动摇”。这个不可动摇的心才能排除万难,才能铸就真正的金刚之心。
  『(二八)云何当得如门阃。一切正住故。』
  就像门中间的这个东西,门不管怎么转,都围着它转,“一切正住”。拿我们的境界相当中来讲,一定要消除所有的分别相。不管哪种分别,此分别、彼分别,无非分别而已,无非不管它。怎样不管它?接受一切,就叫不管它。“一切正住”,这个“一切正住”,你们记住啊,就是说我们要过所有的关口。我们要知道这个事情“是什么”,更要知道“不是什么”。知道“不是什么”,你知道这个“是什么”才是真的。你只知道“是什么”,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知道“是”,也知道“不是”,这才是圆的。知道“是”,不明了“不是”,还不是圆的。
  那么“一切正住”,就是我们要通过般舟的修行,通过经历各种各样的境界,刚才讲的各种各样的考验,都能回归到傻人傻念的主题,都能回归到安住当下、无思无想、无欲无求、无染无著、无取无舍的这样一个净心的层次、如如不动的层次。“一切正住”,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所以般舟是心法,心法是一个长期的熏修的过程。熏修完了,最后一切正住,才是真正的正住。
  『(二九)云何当得如猫狗兽等。心业成就故。』
  猫狗这类的东西都是家畜。家畜的特点是什么?和野兽相比怎么样?性格都比较温顺。比喻我们修道之人,心业要调伏。我们修行是心法,改的是心地,成就的是心业。这个心,举心动念,无不都是依心。这个心业成就如猫狗兽,如这个猫狗兽,是讲它的温顺,它的柔顺。一定要有柔顺之心、慈悲之心、慈爱之心。柔、顺,要懂得顺应、随顺。只有懂得随顺的人,才是无诤的人。只有无诤的人才是柔顺的人,才是柔和的人、柔软的人,才是心业成就的人。
  我们之所以烦恼,烦恼的根源是我们不柔顺,是我们有斗诤心。这个斗诤心很麻烦,很麻烦。看别人不惯是斗诤心,瞧别人不对是斗诤心。以为自己很强,贡高我慢,也是斗诤心。所以《金刚经》上讲,须菩提是什么?无诤阿罗汉。佛说我无诤。他是无诤。那为什么要诤呢?是因为你有自己的一套知见。别人不符合你的知见,所以你就诤。你认为别人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别人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所以你会诤。为什么有诤呢?因为你不知道事实的真相。
  有一个偈子,“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偈子舍利弗听了以后就开悟了。因为他们一直在找事物变化的本源,发现这个人这样,那个人那样,这个环境这样,那个环境那样,所有的都是分别相。在你看来都和你想像的不一样。是不是诸行无常啊?你们周围是不是都是无常啊?好多人就问,为什么这样?这是自然的一个心理。当然你懂得“诸行无常,无常是常”,你就不问了,你就见怪不怪,然后你就不去分别了。你就懂得,我重要的不是去分别它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我重要的是不受其影响,或者说只抓住我受用的地方,不管我不受用的地方。这个就是柔顺,就能得利益。
  我们人喜欢太多的插曲,管太多的闲事。你自己想想,我告诉你,你管的百分之八十的事,你思维的百分之九十的事,都是无关紧要的。但在你看来都是很重要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并不影响你的修行,也不影响你的主题。所以要懂得放下、懂得柔顺、懂得无诤。这样的话呢,心不往那个地方用劲,不往那个地方用分别,这样你才能够心业成就。
  『(三〇)云何当得无为。一切诸法中故。』
  这个“无为”啊,昨天我就讲,演端应该是这次的行法状态比以前的状态好了很多很多。因为他也难得来一趟,所以让他讲一讲。讲一讲是为了给他提高,并不说他提高的少,也不是讲他这次行法行的不好,而是要他下次行法行得最好。要无作无求,一定要“无为”。无为而治,才是真的大治。要“无为”。你们之所以行般舟行的这么辛苦,是因为你们那个作意的心太强。
  我有的时候也有这种体会。有一天,我就念这个爆破音。我告诉大家,要端心正念,我就整天在那踩呀,“阿—弥—陀—佛—”,特别注意这个爆发的音。因为爆发音能够引起共振,爆发音能够让脚和声音完整地融为一体,所以我特别强调这个爆发音。爆发音,这个音是个牛鼻子,通过腿来带动全身,可以真正地做到都摄六根,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所以这个爆破音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不同于所有唱法的关键所在。今天早晨演源师唱的佛号,她就是爆破音和柔软心不能有机的统一,做作的成份比较多一些,所以听着给人感觉有点咋呼,这个佛号有点咋呼,不那么柔软,不那么慈悲。其根源在哪儿啊?是这个爆破音和这个柔软心不统一。柔软心发出来的爆破音,这个爆破音体现的是一个柔软的心。这个爆破音是节奏念佛的关键,也是大声念佛的关键,也是身心共融的一个关键。因为这个缘故,我当时就特别强调这个爆破音,所以我就用爆破音念,几乎念了一个晚上,八九个小时。念完了觉得特别累,为什么?爆破音作意重,“阿—弥—陀—佛—”,因为它每一个爆破音,它的作意都偏重。所以整个晚上这样去作意的话,身心特别疲惫。当然念爆破音的时候,浑身充满正能量,有劲儿。大家念得也有劲,不昏沉,大众跟得也特别起劲。因为确实引导引导,你怎么引,他就怎么导,真是这样。“阿—弥—陀—佛—……”,这样念。但是这个身体发爆破音的时候爆发的一个局部的状态和那个柔软的状态有差异。为什么我们这个念法能够破昏沉呢?能够杜绝散乱和掉举呢?是因为这个爆破音的缘故。就是说,柔中带一个刚。这个刚是什么东西呢?是这个爆破音。但是念着念着以后,你作意重了,重了一个晚上,八个小时了,再后来也没那么大劲儿了,也累了,然后就偷懒了,就开始“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声音轻了一点)。然后再接着偷懒,“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声音更轻了一点),再接着柔软一点,“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柔软一点,“阿-弥-陀-佛-……”你看,它这个里面,是不是柔中里边还有点刚啊?柔中里边还带一点刚,但刚是用柔的方式来体现的。所以刚柔并济,属于定字诀。因为没有那么累啊,节奏感又强,这样一念一念一念,十个小时二十个小时就过去了,很容易得定。
  有的时候我们发现,三天四夜前边三天三夜都很好过,第四夜反而不好过。为什么呢?因为第四夜你开始计时间了。前三天三夜你都不计算时间,“勿岁计”,你后边计时间。这个计时间,你不用去看表,只要你想想几点钟了,这个日子就难熬了,因为有时间相了。有时间相,就有未来之心,就有未来相,所以这个就难过了。
  只有这个柔软的心才能够长久,柔顺的心才能够长久。但是柔软的心、柔顺的心,我们讲外圆内方,内在的有一种原则性,有一个根本。这是讲的心业柔顺、无为而治。那就讲无为,因为你有作、有求,作意的心太强。还有,为什么我行法的时候几乎站在中间不动?我用脉络的内动来替代你们的踏下去喊出来。但你们别学我啊,你们学不来的。凡是学我这个动作的人,都是一定现昏沉相的人。为什么?你没有内功,你又模仿人家的形象,你内部又用不上劲。你像那个演K师还有演J师啊,他们学我在那儿,中间必然就昏沉。以前演C师喜欢学我,一天抱个香板,站在中间,就是这样子(昏沉)。你没到这个阶段,你必须要靠身体的外动来带动你的内动,你这是一合相。你外不动、内又不动必然现昏沉相,是这个道理。
  到最后都是一个无为的境界。想想我们也荒唐,你说讲课这个东西一般要备备课干啥的,而我们主要是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一个交流的机会、谈心的机会。以前讲课要备多少课?哪个地方感叹号、哪个地方鼓掌、哪个地方是重点、哪个地方什么语气都备课,备这些东西,全是在这样一个“术”的层次。要无为而治、无为而行,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无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境。
  我们为什么昏沉,为什么烦恼,为什么呆不下去呢?因为我们想的事太多了,我们担心的事情太多了,外边的信息对我们冲击太多了。法界当中什么样的信息、什么样的念头都有。我们心有挂碍、心有障碍,就和外界的这个信息的能量共振,导致我们种种的插曲。所以“云何当得无为,一切诸法中故。”
  『(三一)云何当得如飞鸟。随意而去故。』
  就是说这个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地呢?“如飞鸟”,说去就去,“随意而去”。你们想想看,鸟飞过去是什么感觉啊?随不随意啊?嗖!那比人轻松多了。你到哪个地方怎么去啊?一步、二步、三步,它不是那样子。真到后来的境界可以随意而去,真是这样。极乐世界的景象其实是一个意成就。极乐世界有一个概念叫宫殿随身,应法妙服自然随身。哎呀,要是我们到极乐世界就好了,想我们念佛堂大点儿就大点儿,想长点儿就长点儿,想高点儿就高点儿,那是意识成就。你想庄严它什么样子?想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住房是这样,衣服也是一样。你有这个果报,那就真是这样。你想穿什么衣服,就来什么衣服。极乐世界比这儿美多了。你也不用去叠衣服,也不用去洗衣服,是想穿什么衣服,这衣服就来了,那个衣服就没了。你都不用库存,都不用存储,也不用管理。想大就大,想小就小,想什么样就什么样,应法妙服自然随身。
  民以食为天,我们行法的时候,有的时候想吃饭,你要说咱们行法的过程中没有想吃饭的时候,那是不对的,肯定有想吃饭的时候。可是有时候行法行到妙境的时候,一想吃饭,饭就来了,真有这感觉。想吃饭饭就来了。想什么饭什么饭来,想什么菜什么菜来,色香味俱全,闻闻还饱呢。真是有这种状态。还有包括想上厕所,厕所也到跟前。这也是境界相。你现在的意识是没有影像的意识,行到一定程度,它这个意识和影像是完全统一的。为什么?因为你(现在)心太不净。心不净、心不安定、心太浮躁,所以这个影像显现不出来。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这个本能就显现了,你想到什么就来什么境界,完全是立体式的三维世界,想什么来什么。其实以后修行可以修到这种境界,也可以修到类似的境界。你比如说像我们,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不买衣服,也不买帽子,什么都不买,但是你想什么东西基本上会来什么东西。不过不是我想出来的,是你们送上来的,因为这个心业会共振嘛,意业会共振。它也是这样一种成就,所以“随意而去故”。但是这个“随意而去”,必须这个意念你要能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的那个程度。
  何谓“一心”啊?有的时候会一心的。昨天你们看到曾凤玲,你别看她说这说那,她其实就有个一心的境界。你们人多的时候,她突然想行法了,她就在那儿摇头晃脑的(念),她是陶醉其中啊,她不管你们怎么看,她想不到。这里是干啥的,她也不知道。她就想我要念佛了。她就一心,她就是一心的那个境地。这种状态,在外界人看来,(认为)这个人神经了,就知道念佛,啥也不知道,还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其实,她是一种特定的修行状态。这种状态当中如果她没有世间想,只有佛想,她就这样神经一阵子,很快就能得到相当大的加持和成就。因为她每念一声阿弥陀佛就加持一声,每念一次阿弥陀佛就加持一次,般舟圣众就加持一次。般舟圣众怎么加持你的、怎么成就你的,你根本不用管。你管是多余的,你也管不了。你管,反而影响他们来成就你。你所得都是不知不觉得到的,有知有觉有计划得到的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众生都看果位,老看得到什么,老从这个地方去思维。我们要干什么呢?(要看)我在做什么,我做此因即彼果,即因即果。我这个傻人傻念之因,就具足了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决定往生、绝对往生、绝顶往生、圆成佛道的果报。然后,我就把这个傻人傻念当成那个东西,不去找另外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往往都离开傻人傻念,去找另外的东西。因为你只有一心安住当下,念这声佛号,这叫一心。你去关注果报,你如果在这个因和果之间不能短路,你的烦恼永远断不了。你因果短路了,此因即彼果,即因即果,你确实认为、无条件地认为、没有其它认为,你就认为这个当下决定信心、傻人傻念、舍身忘我、难行能行、苦行妙行、勇猛精进、誓死不退、死活不退、永不退转,就是个傻人傻念。如果你认定这个东西,就认定这个因地,就抓这个,别的都不管,能不能具足一切、圆满一切啊?那就具足一切、圆满一切!那么这个具足的一切、圆满的一切,实际上早点儿、晚点儿有没有关系啊?其实没有关系。就是说此因,你把时间相抽掉,即彼果。你抓住这个以后,那就是一心。然后你这样尽未来际相续,又能放得下,放不下才影响你的一心,放下了就一心了,知道吧?所以要真的练你的一心,就要练放下,什么事情都丢下、丢下、丢下,丢下来。你老觉得丢不下来,那是因为你觉得丢不下来,你不肯放下来。丢不下来就硬丢,不管它。然后你就硬抓,抓不住就硬抓。硬抓的东西最后抓得住,硬丢的东西最后能丢下来。所以她这个情况,如果她的心性已经决定了,她很快就可以成就。如果她的心性不决定,一会儿在这儿激动、一会儿在那儿激动,就真的变成神经病了。如果她再不能够柔软自己的心,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她很可能就被环境牵着就走了。精神病人如果引导得法,她可以很快的成就,但是引导不得法,她很快出事,这是双刃剑。
  所以“随意而去”,这个意念要想随意而去,要训练到这样一个一心不乱。要想一心不乱,即要能放下世间的一切,在佛力的加持下,念这声佛号,才能最快地训练达到一心不乱的境地。
  『(三二)云何当得摧折憍慢,如旃陀罗子故。』
  旃陀罗,是印度四种种姓里边最低下的那种人,最低贱的一种种姓。这种孩子一出生的时候,他们出生下来都非常自卑。那个旃陀罗子意味是屠狗人,屠夫啊,杀狗、杀猫,是这种人,地位非常下贱。“云何当得摧折骄慢,如旃陀罗子故。”(降服)我慢非常的重要。要不摧除这个我慢心啊,这个修行绝难成就,绝难断除烦恼。“摧”,摧毁的意思。“折”,折服的意思。“骄”是骄傲,“慢”是我慢。骄傲我慢、骄横跋扈这个“骄”。不是说我不傲慢,你应该是摧折傲慢。摧折到什么程度呢?“摧折骄慢,如旃陀罗子”,就是说自己非常谦卑低下。
  我们很多人修般舟之后,哪怕修得不好的人,都会意识到什么呢?众生确实都是佛菩萨,我是罪业凡夫,就和这个词(如旃陀罗子)是一样的。把别人捧起来,你才能没有我慢。怎样把别人捧起来呢?要意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佛性,显现的都是佛性的光辉。你捧起来的是他的佛性,不是他这个人的相,也不是他这个人的心。你看的是他身上的内在的东西,不是他这个人的相貌、语言相、色相、文字相、知见相,不是这些相。如果你把这些相等同于他这个人,那你就不容易把他捧起来。你只看别人的优点,你就能够摧折我慢、摧折骄慢。一定要把别人捧起来,把别人恭敬了,你才叫降伏我慢。你光说降伏我慢、降伏我慢,你看别人都不顺眼,你觉得我很谦卑啊,其实不是。你不要认为我不“我慢”。任何人不认为自己“我慢”。但其实来讲,我慢害死人,只是你不知道。
  记得我在人大上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个团中央书记,跟我们坐着聊天。我是天不怕、地不怕,任何人不看在眼里,很我慢。我跟他聊天时是这样,往那一靠,这样讲话。后来人家告诉我说,我可没看到这么我慢的人哪,跟团中央书记谈话这样谈的。不懂事,那时候真的不懂事,非常惭愧!所以,从你心理角度来讲,你都不认为自己是我慢的,还认为自己很谦卑、我很谦虚。其实,那个谦卑不是体现在心理上,是体现在行为上,体现在你看别人上,不是体现在感觉自己上。你把别人恭敬起来、供养起来,这个时候才能摧折骄慢。僧人最难克服的是我慢心。一个是我慢心,一个是放逸懈怠心。因为有我慢,所以你跟师父之间得不到法益,得不到法益。你把师父的相立不起来,你的我慢就消不掉、摧不掉。你把我慢摧不掉,你的修行就不能上路。这是我相的一种典型的东西。我慢不消除,修行不能老实;我慢不消除,心态不能谦卑;我慢不消除,你就不能勤勤恳恳地去用功。
  那么摧折我慢、骄慢到什么程度呢?“如旃陀罗子”——这社会当中地位最低下的,这就属于不败之地。我已经是最低下的了,你不要指望别人把你看高了,就不会受他人的见解的影响。你知道你是最低的,所以你要做出最大的努力,你要付出全部的心力。《易经》上有八个字对人生是最有用的,哪八个字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你要是以如履薄冰之心、如临深渊之心去做事,会不会犯错啊?绝对不会犯大错,更不会犯致命的错误。所以《易经》上讲“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好多时候我们不是履薄冰,不是临深渊,是恰恰相反。
  『(三三)云何当得住阿兰若。如诸兽猕猴等。不乐城邑聚落。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
  “阿兰若”,就是闲静处,就是空闲的、安静的地方,远离城市,独处山林,叫阿兰若。“当得住阿兰若”,就像那猴子、野兽,不会喜欢在城市里居住,它们喜欢在山林里边居住。实际上来讲,常住伽蓝,要常住。就现在来讲,你说山林僻静处,现在真正僻静的、真正寂静的地方是寺庙里——主要是修行的寺庙,做法事、搞经忏的寺庙,没有意义。旅游的寺庙没有意义,那比社会上还乱。《佛说般舟三昧经》三字诀里边讲:“避乡里,远亲族”。最近我们有个法师回家了,走的时候,我不让回家,不准回。后来,自己还是回家了,说这地方离家近。回去一趟后告诉我:师父,我再也不回家了。你看你没事回家干啥?回家都是负能量加持,他走的时候给我讲:师父,您放心,我意志坚决,我绝对不会留到家里边去,我想家了,回家看看。我说:没事你回家看啥?他就回家去看了。这一看,这个劝他留下吧,那个劝他留下吧,这个关心他怎样了,全是世间的事,全是世间的语言,全是世间的情。他就讲:回家看太没意思,绝对没意思,真没意思,以后我再不回家了。
  有的时候,距离是一种美。我出家以后,几乎就没有给我故二(出家前的妻子)打过电话。她有的时候打了电话过来,我也顾不上接,也没顾上回。我想人家肯定会生气,生气我也顾不上。最后发现,人家还不生气,人家反而还多一重关心,多一重理解,多一重尊敬。这就是说,你不求这个东西,它自得。你打电话,那完了,她就给你唠叨了,这孩子怎么了,那孩子怎么了,这事怎么样了,那事怎么样了,全来了,全是负能量的加持。你已经没有在家的心,你偏偏要参与在家的事,痛苦不痛苦啊?很痛苦的。所以讲“不乐城邑聚落”,这是修行的一个……。千万:第一,不要着急出去回家;第二,不要着急会朋友;第三,不要乐于打电话、回信息;第四,不要乐于上网、处理各种事务。这些东西都属于“城邑聚落”的一种,要寂静自己的心。最好不用电话,这是最好。我这电话只要开着基本上就不会断,里边有三千个电话,百分之一就是三十个人打电话,经常接电话接到耳朵抽筋、大脑抽筋,就想再也不愿接电话了。这个发短信也一样,我的手就够快了,手再快也比不上短信快,赶不上它快。我这些徒弟们都很会写,一写写这么一摞。哎呀,现在的微信更不得了,写一摞,我“嗖嗖”过去,看得还比较快,他微信一留言一分钟、一分钟、一分钟、一分钟、五分钟,你想想看,一个人留言五分钟,你说,我不听吧,不恭敬,一听的话,你还得听完。这个东西非常麻烦,所以这些东西都属于“城邑聚落”的部分,心寂灭才好。这次“十·一”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真的不乐意说话,不乐意管事,不想,不思维,谁给我来讲,我都没有思维,就想念佛,就想念佛而已,没有想念成什么样,也没有想到要怎样怎样,就是念佛,就安住在念佛当中,这个感觉太好了。可惜我们现在这个念佛堂还不太理想,回头我们造一个念佛堂,搞上几千人在里边,一帮“疯子”就念佛,好不好?
  “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故”,这个出家人和在家人搞在一起,特别容易乱,影响人的心。刚才讲,为什么不要回家。昨天,我们这原来一个念佛念得非常好的人,非常决定的一个人,这个决定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无以复加的程度。后来回家要办一个银行卡,必须回去办。他说:我就得回去一趟,你放心师父,我心已在寺院里,永远在寺院里,绝对没有问题。这一回家,全来了,最后,给我回了一个短信,他说:师父,你还要我吗?我是一只披着人皮的魔。他是“一只披着人皮的魔”,哎呀,这真的可怜。他说,一回家,什么事都来了,有的人劝他离开师父,有的人觉得太辛苦了,有的说他太瘦了,有的如何如何,什么事情都来了。这个事情一来,他发现腿也不对劲了,胳膊也不对劲了了,脸也不对劲了,全部都不对劲了,然后就发现自己真的变成魔了。然后,他问我:您还要我吗?我说:赶紧回来,爬着回来,不要想别的。我说什么毛病也不要管,知道吧?你一管毛病,就被留在世间了。赶快爬着回来。真是这样的!一回去以后,这么坚定的人,在这儿什么都不想,回去都遍体鳞伤啊。世间这个纠缠太厉害了。
  我们有一个出家师,也可以叫境界相出家,反正一来就热血沸腾,本来没准备剃头的,头就剃了,衣服就穿上了。她都跟老公离婚了,她这老公粘着她,讲:你不走我就不走,你不走我就在这儿捣乱。最后,她说:为了不捣乱寺院里,就偷偷地跟着她前老公回去了。自己不坚决,知道吧?自己不坚决才导致别人这样去跟随。一回去,才知道在寺院里好。
  出家和在家真的是相互参乱,因为出家人相对意志比较坚强,道心比较坚固,在家人有的确实……。而且,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很多出家人不怎么修行,在家居士来了以后,看到这种情况也非常寒心。所以出家、在家,从佛事上来讲最好是不相参乱,但是现在我们要弘扬般舟也没有办法,必须接引在家众。可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中间的影响,要消除不良的影响。像你们出家人,不要有事没事跟居士攀缘,跟居士攀缘特别影响你们的修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家不要热衷于出去弘法。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呢,我就在这儿,不乐意出去;另外一种倾向呢,就愿意在外边待着,不愿意回来,这个非常麻烦。因为说句实在话,现在我们这个僧团开拓的局面太好了,外边人抢师父抢不到就抢徒弟。因为知道抢师父可能抢不到啊,就开始抢徒弟。把这个徒弟都抢得迷迷糊糊的,都像喝醉酒似的,这一迷糊可就麻烦了!说:你讲法讲得好,身上放光,头上有莲花。其实是他境界相,知道吧?如果你这个时候又热衷于说法,热衷于去带众,就很麻烦,非常麻烦。然后,如果再热衷于收供养,就更麻烦了,这个问题是最难解决的。一般来讲,这个行般舟的人一定要把供养的事情处理好,供养的事情处理得不好非常坏一个人的心智,而我们的般舟弟子们都非常的虔诚,供养起来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所以我从来不担心供养的问题,从来我也不劝别人供养。因为我深信因果,我要是心思用在因果上,可能得不到,很可能得不到。再者说了,供养对我们来讲,没有关系,安住在道上才重要。如果用心思用一分在供养上都没有意义,因为说句实在话,因果里你有这个供养,有这个钱来建寺、建庙弘法利生的,它绝对跑不掉,也少不了,真是这样。有的时候,我发现,越专注于法的时候,账上越有人打钱。然后,越不专注于法的时候,你专注于和居士打交道的时候,账上反而没钱。这是真实的啊,这是我跟大家开玩笑讲。
  其实供养对我们法师来讲是一个累赘,我特别赞叹大家供养常住,供养寺庙,供养般舟团队,别供养法师。我觉得这次不错,我宣传了一下以后,这次法会,功德箱里边钱大家投得比较多一些。不要给师父,给师父呢,第一个,你动了心思去见师父;第二个,大家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福报。你路不懂了,网上去查、问别人都可以,很多人打电话给师父问路,然后很多人打电话问师父什么时候开法会,都浪费自己的福报。你占用师父的时间,浪费自己的福报。你这一辈子,你跟师父能有多长时间的沟通和联络,也是你的福报,福报要用来作正事,知道吧,不要用来搞别的。
  那么这个供养呢,大家供养的心,说句实在话,般舟人都是好人,供养心不差、不缺。居士们很热心很热情,但是如果你们将来出去传法的时候,热衷于供养的话,心就坏掉了,这心将来非常危险,得不到法。你说得点儿钱得不到法,不亏死了?是不是啊?所以不能热衷于在外边。比如有的人,热衷于在外边讲一讲,一讲话筒拿着就不肯放下来,这个非常的危险,而且我发现我们这儿都有这种倾向。上次我在妙高寺,我生病了不能讲,咳得不行。三分之二的时间咳嗽,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咳嗽,这法能讲吗?讲不了了。我讲不了,我就说我打个坐,安排几个人,我最主要是想安排演一师,还有他们几个教步法的人,讲行法注意事项。结果,我这儿不讲法了可来劲了,我们“伟大的”演C师话筒接过去,讲个没完。我们更为“伟大的”演X师也话筒拿过去,也讲个没完。最后,他们讲步法都没有时间讲,讲注意事项都没有时间讲,都有这个倾向性。演C师讲得好,他说:师父啊,我不想讲,一讲以后,别人这么恭敬我,我自己就飘飘然,我不知道东南西北,我怕把自己惯坏了。实际上来讲,还是把自己惯坏了。我说:你为什么在中间晃啊?他说:我忏悔,在中间晃感觉多好啊,万众瞩目。就喜欢扛着个香板在中间晃,他也忏悔。演C师人很诚恳的,很不错的,很老实,持戒精严,一直希望他有机会能回来,但是这些事情都很遗憾!因为最后就是扎实不下来。一定要深入下去,扎实下去,如果不扎实下去的话非常麻烦,非常麻烦,非常麻烦!这个老实心非常的重要,所以我们出家众,一定要心地老实,不要跟居士攀缘,不要热衷于讲课、讲法、带法名利方面的事情,这都害你的道心,是这样子。
  “一切出家在家不相参乱”,你自己不要参乱。在家众呢,你不要去看师父这个那个,你根本不理解他们。你只管受用,不要参乱。
  『(三四)云何当得统领大众。教诏导示故。』
  就是说,还要统领大众。统领大众,不单纯是统领我们四众弟子。实际上,我们每一场般舟法会,也可以叫般舟海会,是影响虚空,影响法界,影响广大众生,那些无形的众生非常的多。这次我们的靳大德来了。我说:大德,我们这么多虫子,怎么这么多飞虫,以前是不是这样?他说:好,他们都来听法来了,法讲得好。《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里边讲了一句话,讲什么话呢,说佩带佛舍利之人,此人若近猫、若近狗、若近虫蚁,此等众生,临死的时候,因为接触持佛舍利人之缘故,因为亲近持舍利人之故,因为亲近舍利故,此等众生,临死的时候,必入菩萨初位。何况我们这还有上万颗舍利子!在这儿死,就弄个欢喜地菩萨当当,值不值啊?所以,为什么这么多虫子都来,这里虫子特别多,特别特别多,不管什么虫,哎呀,你出去看,飞的那个虫子多呀!这两天是不是好些?我给它写了一个牌位,让它们离得远一点,不要往前凑热闹,(免得)把它们踩死了。这个法音宣流,周遍法界,让他们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发往生意当得往生”,至少也弄个欢喜地菩萨当当,好不好?这也是“统领大众”。很多人就给我发短信说:师父,我安住于做一块船板,安住于当一颗螺丝钉,一定好好配合僧团。那么,你有一个虚空法界观,统领大众观,有一个般舟僧团观,如果是这样一个一合相的话,我们就可以真正称得上名副其实的统领大众,名副其实的广度众生。
  『(三五)云何当得不乐生一切众生中。不动于一切众生故。』
  这句话非常好,不乐生一切众生中。何为众生啊?你看的是众生的相,知道吧?这个相背后是什么?你这个念头。何为众生?你生出好多念头,生出很多众念,不是一念,就是众生。然后呢,在你的很多念头当中,就体现不同的组合形式,这是你,那是他,这是他、他他……,知道了吧,这就是众生。
  “不乐生”一切众生当中。我们讲无生法忍,这是另外一种表达的方式。五欲六尘、六亲眷属、电话、信息、网络、微信,全部不乐生这些当中。“不动一切众生故”,生而不生。生而不生,生了以后,你不受其影响。第一种境界,是不生,就是不生这个念头,不会生这个念头出来。你比如说,我见你们任何人,我都不会作世间想,我只会作出世间想,我不会有世间想,也没有世间想的时间和机会,也不会作世间想,这就是无生。但是呢,有的时候,会产生这种念头,但这种念头,当念生,当念死,不隔念,不隔天,不隔事,这件事情来了,就把它死掉,这个念头来了,来了,就把它死掉。今天产生了,不隔日,把它死掉。生而不生,生出来这个念头了,但是,不去管它,让它死掉,叫生而不生。“不动于一切众生故”,一切众生对你讲这讲那,想这想那,你都不动,如如不动,你只有经受这样一个考验,最后,你才是真的。
  就像我们说,很多人热衷于单独闭关,单独闭关是一个急躁心。单独闭关,你急急忙忙想成就。执着,非常的执着,坚固的执着,最后修出来也没有用。而且,你老修老修,最后你能修疯掉,般舟这一法就是这样。其实,你也未必是疯掉,但世间人就给你一个概念,说你是疯子。这就叫不能太过执着,不能太过执着。我们现在好在我们有一个共修的线路、共修的规则,还有一套共修的程序,有这样一个共修的团队。真的太难得了,非常的难得!在这个团队当中,按照这样一个系统的安排,真的很多人,如果你没有“我”的话,非常容易积累福报,非常容易积功累德,非常容易不知不觉就自得心开,就自致成佛,是这样子。
  这里的关键在于,大家要放下我执我见,放下我执,放下我见。怎样叫放下我执、放下我见呢?一定要把成就僧团、成就大众、成就般舟海会放在最重要的、唯一的位置。我能为大会做些什么,这个非常的重要。你看观自比丘尼做得就不错,就这一点上讲,做得不错。她在普寿寺的时候,一天到晚就是念佛,什么事都不用管,念得也是整天法喜充满。后来,偶然的原因,被别人拽来当伴,结果修了我们这个般舟三昧,痛了四天五夜,她也坚持下来了。跳着般舟,她不是踏般舟,她也不是踩般舟,她是跳般舟。她昨天给你们表演了,她这边跳过来,那边跳过去,她觉得这样可以少点痛。她跳过来,身体的重量不下来,就是最小的力。跳过去,身体的重量不下来,最小的力。她以为这样可以减少痛苦,她是这样痛了四天五夜,法喜充满。你看,这样一个要念佛的人,最后,分配她去做护法,她又没做过护法。说句实在话,外边总有五大念佛堂吧,她那个念佛堂是做得最好的。她一个,演普师一个,还有几个人,非常负责任。分享的时候就知道,很多人走出来了,这个不能做假的。她就非常安心,而且非常尽责。她就已经从一个完全照顾自我的人,变成一个照顾大众的人,而且非常的认真负责,没有任何烦恼的人。我们这里,安排了大家一个非常好的成就之道。
  其实说句实话,现在大家有三百多人,就这点事儿,无非就是打扫个卫生,就是大殿值个班。我们又不出坡,又不劳动,又不需要化缘。昨天我们大德讲了,十月二十号就给送暖气,你们现在有这么冷吗?这个大德关心我们呀,说二十号给你们送暖气,这是大家的福报。我们什么事情都不需要操心,但是你服务僧团,比如说,你无非就是行个堂,帮助厨房做点事,然后扫扫卫生,清理清理这儿,清理清理那儿,擦擦佛像,就这点事儿。这点事儿,能积累多少福报啊!你在寺院要积累福报,不积累福报不行啊。比方说,楼上大殿需要安排人值班,其实你值班,成就多少功德啊!然后,你再看外面的卫生,你想,你把地扫干净,就扫扫地而已,就在上边念佛,一边念佛,一边做功德。念佛就是行、住、坐、卧当中都去念。最近代的九华山的肉身菩萨是谁,什么出身啊?撞钟的。也就是说,这个庙里的大和尚、二和尚、三和尚、四和尚、五和尚、六和尚都没成就,一个撞钟的和尚成就了肉身菩萨,是不是啊?虚云老和尚最得意的弟子是谁?具行上师。具行上师干啥的?种菜、做饭的。虚云老和尚教他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最后他念到什么程度啊?念到自己走的时候,站着走的,站着走的还不说,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肉身烧掉,烧成灰,烧成灰还站着,衣服还是衣服的样子,人还是人的样子。最后,他们找不到这个具行上师,虚云老和尚在一个山坡上找到他,大家要去碰,虚云老和尚说,不要碰。后来招来民国的记者去采访,去拍照。照拍完了,采访完了,老和尚见到具行上师以后,痛哭失声啊,说:你比我修得好啊,现生证得大阿罗汉。好不好?(大众:掌声)他是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大阿罗汉,那是大乘。最后,虚云老和尚手指头一碰,唰,全部落为灰烬。就是念佛的。所以这个念佛,尤其是般舟念佛是念出来的,是修出来的,要在各种环境当中修。(大殿)那上边有游人,又比较乱,那上面就等于咱们的般舟殿一样的,在这里修供养,扫好地就是广修供养。然后就是跟众生结缘,就是和谐自他关系,和谐自己和众生的关系,这多大的便宜啊!你在那里,一边扫卫生,一边听法,可以静心地把这个法去消化去吸收。你们现在缺乏一个静心的消化、吸收法要的过程,缺乏自己一个独立用功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缺。光有共修的过程是不完备的,这个时候,需要到那个上边去,那是用功的好地方,又同时做功德,又同时用功,是很好的,就这么点事儿。共修,每次的功德非常的不可思议,非常的不可思议!
  所以这个地方提供了一个最好的修行的环境,各种各样都是宝,你们不体会,现在不体会,其实都是宝。所以,祝愿大家能够安住伽蓝,安住道场,安住当下,“不动于一切众生”,不作任何众生想,服务大众,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大众,一心念佛,只管念佛,积功累德,自得心开,自致成佛!阿弥陀佛!这就是讲,修行是一个非常扎实的事情。
  『(三六)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降伏天魔惑乱故。』
  “云何当得不为一切外道”就是不为一切外道所动,不为一切外道所坏,不为一切外道所破、所干扰。“降伏天魔惑乱故”,其实来讲,有多少佛,就有多少魔,佛力有多大,魔力也有多深,这个魔是无时无刻不伴随我们。那么一切外道也是无时无刻不在伴随我们。正道只有一个,歪道、外道有好多好多。只有不为一切外道所坏,经得起一切外道的考验,我们的修行才算得到真实的修行。这个“惑乱”,我们人生就有很多很多的疑惑,这些疑惑往往是为天魔所用,为外道所用。放下疑惑是重要的修行的方法,很多疑惑其实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我们的天性就好奇,就喜欢解除疑惑。其实,疑惑和我们的修行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放下疑惑,我们就得到自在。很多烦恼是因为疑惑所致,疑惑障是我们修行最重要的障碍,我们很多事情需要不了了之,很多疑惑就需要不了了之,不了才是了的最根本的方法。很多东西,包括这个疑惑、惑乱,你只要放下来,它自然就解决了。不为一切外道所坏,不为一切外道所破,不为一切外道所摧,不受一切外道的影响,这都是修行的功课。
  『(三七)云何当得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知故。』
  这个辩才有四种,《华严经》里边讲得比较多,哪四种呢?叫法无碍辩——辩法无碍,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就是说你:法没有障碍;这个法里边的义没有障碍,内在的意义没有障碍;词,你的言词没有障碍;乐说无碍,你怎么说都没有障碍。这四重不同的境界,是为大辩才。“云何当得大辩才”?大辩才是什么呢?“于一切法决了知”,这个“决”,决定,毅然决然,决断,决定,这个“决”字非常好。“一切法决了知故”,这个法要“决了知”,还是一个深入实践的过程,深入实践了,你证得了,还要得“大辩才”,得怎样的“大辩才”呢?法无碍,义无碍,辩无碍,乐说无碍,这样叫“大辩才”。这是讲何等辩才呢?“于一切法决了知”的这样一个大辩才。这个般舟三昧就有这样的功德力。我们很多人,本来不善于说话的,结果一说就很会说。
  你们都记得,晏金娥,一个农民,第一次到我这儿来找我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正在谈事,她在那儿猛叩头,我说:你干什么?她说:我想说话。我说:你回头再说。她说:不行,我鼓足勇气,我再回头儿,我就不敢说了。我说:你什么事?她说:我在这儿混般舟混了两个月,结果回去一查,病都好了,乳腺癌好了,这个子宫肌瘤好了。我觉得偷偷摸摸不给师父报个到,觉得对不起师父,但是我又不敢说,我鼓了好几天的勇气,在这晃了好几天,我才敢说这么一句话。以前一上来都怕得不行,现在你让她上来说,拿着话筒都不肯放,她要弘法利生,真的是变化非常巨大。我们的老菩萨,蔡老菩萨更不得了,以前上来开始也不讲话,现在上来是老明星,不是小明星,那说起来呢,一说起来……。我说,“你讲主要的。”“哦,哦。”照样按照自己的思路讲,打好腹稿了,绝对不更改,不可动摇故。这是“云何当得大辩才,于一切法决了知故。”
  『(三八)云何当得于一切佛法。不随他行故。』
  这个非常重要,《般舟经》里有一句话,这地方翻成叫“不随他行”,“于一切佛法不随他行”。在《般舟三昧经》里翻译成“不得复随余法”,就是不要去跟随任何其它的方法。你选择般舟三昧之后,就学般舟三昧的东西。你选择这个师父的时候,就学这个师父的东西,你只管受用,不管疑惑。这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然后,现在你们还缺一个过程,这个多媒体播放机领到之后,你们随机地学习,就是每一个法都要在自己心安定的时候,反复地参悟,反复地听,反复地受用,反复地思维,反复地去记忆、去忆念。你开始的时候是一个有选择的分专题的学习过程,还有一个随机的深入学习的过程,这个随机的深入学习的过程非常的重要。你把这个法反复学透了,受用了,实践了,这也是正确的修行的方法。如果你学其他法师的法,然后学其他的法,那么第一个,你不是一个决定心来学习这个东西,得不到决定的果报、圆满的果报。第二个,你心本身不坚,深入不进去,你又和其他的法师其他的方法打架、比较,最后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这种比较没有任何的实义。我的一个徒弟,在我们这学了,学完了以后,跑到别的法师那里去问,别的法师也比较乐于批评,就对我们批评,说了一、二、三、四、五点,他就认为我们的法有问题。后来给我看到了,我就说:人家的批评没有问题,问题是在于他批评的前提都是错误的。因为报告的人就没有报告事实的真相,他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就是盲人摸象,他摸到了象没有啊?他来我们这儿实践了,好像是知道了,但实际上来讲,他认知的象是错的。他把认知的象描绘给别人,别人依据他所认知的象,作了一通评论,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知道吧?所以,你学他法,然后加以比较,只能说是你自己的不幸,真的是自己的不幸!
  这个“不得复随余法”,不学习其他的法,不是说别的法不对。我们随顺因缘,你们既然有机会跟师父学法,一定要看势,看大局,不要看具体的东西,具体的东西你看不明白,知道吧?就像股票,你看大势,容易看得懂,但是你要看每天的波动,一定看得是迷迷糊糊的,一样的道理。所以,“不得复随余法”,非常的重要。因为不是去比你学法学的多,不是去比你知道的广,是比你受用了多少,受用得是不是够深入,实践了多少,是比这个东西。而你要深入地实践,必须对师父、对法有深入的信心,才可能有深入地实践。实践完了才知道,不实践不知道。我们不是说别人不好,别人都好,别人批评的意见,我说都对,没有错。但是,你批评的对象批评错了,你假定了一个对象,那个对象不是我们,是不是啊?我觉得人家批评都没有错。所以,“不得复随余法,不随他行”,这个非常重要。接下来,我就讲,般舟首先是一个信心成就。这里边怎么讲信的,它不是说“你信了没有?你信吗?你真信吗?”不是这么简单的。
  『(三九)云何当得大坚固信。无可毁坏故。』
  第一个信心的层次是什么呢?“大坚固信”,还不只是坚固,是大坚固。大到什么程度呢?生死考验来了,坚固吗?那么名利的考验呢?
  就像昨天曾菩萨,曾凤玲说:他们都说我疯了。他说你疯了,你要知道,诸行无常,大家本来都看你不正常,他看你不正常,也正常啊,你只要认为自己正常就行了,是不是啊?你这个时候还信吗?坚固信,你不管它。对吧?老公说你,关心你,他担心。你知道他是对你一种关心,你是坚固信,你把自己管好,不要发火,不要着急,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不要证明自己没有疯,不要证明自己清白。你是一个坚固的、不受影响的、如如不动的、不可毁坏的,这叫坚固信。
  比方说断食断水。你要意识到,饮食关是般舟必须过的一个关口,这个关口你平常就要(注意)。不是说,好,今天我来了,我豁出去了,不吃不喝,事后都忘记了,事前也没有想起来,这都是一个临时的对付的态度。所以,你要是坚固信,你信这个断食断水是修行的一个必经之路,根本的方法之一。你们不能以断食断水为目标,以断食断水为目标就不对了,那就要出问题了。但是你不断食、不断水的人,想降伏其身是不可能的,想降伏昏沉、消融昏沉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坚固就体现在你平时。你看我就很坚固,除非有特殊情况,他摆多少水,我也不会喝。你平时就少喝水。我以前喝水很厉害,我是矿泉水的那个桶一桶一桶喝的,不是你们一杯一杯喝的。那时我一个礼拜要换两三桶水。每天我不抽烟,不喝酒,不外出,我整天就是把茶沏上,一杯水喝一杯,一杯水喝一杯,一杯水喝一杯,就像男人抽烟作一种调剂的方式一样,喝水成为一种调剂,我非常能喝水。喝水还讲究,泡冬虫夏草,泡西洋参,泡这泡那,那泡的东西多了。我现在可以整天不喝水,几天不喝水。今天早上起来,我妹妹又给我搞来了水。我说:你想好啊,什么东西都不要搞,搞了你自己吃,搞了自己喝。她说:喝水。我说:水也不要喝。晚上也一样,不要喝,养成喝东西习惯以后,都是零食的习惯。你平时就要坚固信,平时都有一个断食断水的心、少欲知足的心,你行法的时候,就是一个坚固信。
  何为坚固呢?任何情况下都不退转,死了都不退转,那个心叫坚固。坚固是大坚固,大坚固到什么程度?“无可毁坏”。有的人就给我讲:师父,我下定决心,我不是不下定决心,我就下死决心了,但是我身体不行了。下死了没有啊?“无可毁坏”,那你现在就是有可毁坏,有可毁坏就不是大坚固信,知道吧?很遗憾,我们很多人不坚固这个信心,太吃亏了。你看看现在,我们的般舟的局面多么的好,我们的修行的方式何等系统,虽然辛苦一点儿,不辛苦怎么能得真的呢?就怕没的辛苦啊,有辛苦一分,就有一分的受用啊,这是第一个信,叫“大坚固信”。
  『(四〇)云何当得大慈力信。不可动故。』
  第二个,“大慈力信。不可动故。”这个信啊,信到什么程度?你不仅自己坚固,也希望别人坚固,看到别人坚而不固、不坚不固,自己生慈悲心。生慈悲心还不说,形成慈力,愿意代众生受苦,愿意回向众生:有“大坚固信”,有“金刚信”,有“深入信”,有“润泽信”,有种种信。这是生出一种慈力,这种慈力到什么程度呢?“不可动故”。不要认为众生反复,不要认为众生无常,不要认为众生有变动,你就也变动。“不可动”,这是“大慈力信”。
  『(四一)云何当得深入信。无所行故。』
  这个信啊,不是自己嘴巴上说说的,是很深入的。深入到什么程度啊?深入到任何情况下、任何程度里、任何状况下、任何情绪中、任何环境相当中,都能体现你的信。在你心力衰竭的时候,你还是如是信。在别人都不理解你的时候,你还是如是信。就像曾凤玲,全中国人民都说你疯了,你也不认为自己是疯了。而且也不表白自己,不需要不辩白自己,这叫“深入信”、“坚固信”,叫“慈力信”。为什么不受别人的影响啊?因为有内在的慈悲啊,因为慈悲形成功德力啊,所以不埋怨别人,体谅别人等等等等,这叫什么信啊?这叫“深入信”,深入到什么程度?“无所行”,就是任何的状态下,都能深入的行持,任何的状态下,行而无行,这叫“无所行”。就是说,只信这个东西,深入地信这个东西,只行这个东西,别的都无所行等等,都可以作种种的解释。“云何当得深入信”,就是我们的信要有深度,要有力度,要有强度,要“大势至”。
  『(四二)云何当得润泽信。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故。』
  “润”,润物细无声、滋润的润。这个“润”,润到什么程度呢?“润泽”,“泽”是一潭深水,“润泽”,润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这个“信”呢,有一个润泽的程度。别人不管信还是不信,信到什么程度。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能够欢喜念佛,坦然处之,“于一切法中多欢喜”,有一个非常润泽的、柔润的程度。
  『(四三)云何当得最胜信。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厌足故。』
  “云何当得最胜信”,这个信是最胜的。不是一个,还应该有其他,是最胜、最妙、最上首,“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厌足”。
  “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厌足”,傻人傻念无厌足,就是最胜信,就是这样一个品味,这样一个高度,这样一个绝对性、绝顶性、唯一性。
  『(四四)云何当得种种入信。种诸善根故。』
  “种种入信”,六尘入六根,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入六根。这个时候,种种入,种种地方,都能生出信心出来,远离贪嗔痴,息诸恶缘,“种诸善根”。于这个六尘、六根处,这个原始处,能够生出深刻的信心,能够广种诸善根因缘,这是讲“种种入信”。
  『(四五)云何当得真妙信。增长无虚伪行故。』
  这个信要真,要妙,要无虚伪,远离各种烦恼,远离疑惑等等。“无虚伪”,没有任何的虚伪,“真妙信”。
  『(四六)云何当得净喜信。除灭一切嫉妒故。』
  这个信呢。“净”,清净。“喜”,欢喜、喜悦、法喜、禅悦。“净喜”,这个“净”毕竟清净无染,不受外界的污染,而且能够信到欢喜、信到喜悦、信到这种悦的程度。而且,悦到何种程度呢?清净到何种程度呢?对一切人,对一切事没有嫉妒,没有争论,没有不随顺的地方,没有不柔软的地方,“除灭一切嫉妒”。“净喜信”。
  『(四七)云何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故。』
  何种“清净”啊?得一切光明,“得一切种智光明”。那么这个智慧呢,也分得比较多,有总相智、别相智,有一切种智、无分别智、差别智、根本智、后得智,如是等智,是为一切智。我们不强调去区分这么多的概念,就“得一切种智”,得一切智净光明,是为真正的清净。这个光明相现了以后,才是真正的清净。我们很多人在行法的过程当中,能够得到大光明藏,见到大光明,光明相一现,五欲六尘相不去也去,就得真正的清净。
  『(四八)云何当得喜乐行信。除灭诸盖障恶故。』
  喜乐行,这个信不仅信到“喜”的层面,这个喜的层面积蓄到一定的程度,到“乐”的层面。乐到什么层面呢?“乐行”,愿意行,不得不行,不行也要行。净土之法,唯一是难信之法。好多人讲,我信了,其实没有信。信到“乐行”,而且是唯一之行,重中之重之行,最上行,最妙行,这才叫真的信。就是信到行里边去,信到乐行里边去,信到喜乐行里边去。喜乐行到什么程度呢?“除灭诸盖障恶故”。“诸盖”,五欲、五盖、十不善业,就是把这些五盖、五欲、十不善,诸盖障恶,也不管是这个、那个,就是所有的盖,睡盖也好等等,所有的业障,所有的恶业统统地都能除灭。因为你喜乐行嘛,喜乐行,你只信这个东西,你只行这个东西。行到什么程度呢?把诸盖障恶全部去除了,这叫“喜乐行信”。
  『(四九)云何当得智喜信。摄受诸佛境界故。』
  “云何当得智喜信”,这个“智”,智慧的智,信到智慧的程度,以智慧来信,无信无不信。智慧到什么程度呢?智慧到也是喜的层次。那么,何种欢喜呢?何种智慧呢?“摄受诸佛境界”。那你想,诸佛境界是什么呢?诸佛境界,大慈大悲,大喜大舍。诸佛境界,普度众生。诸佛境界,等等等等。你把这些内容,去理解为诸佛的境界,傻人傻念、一心念佛都是诸佛的境界。“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这就是“摄受诸佛境界”。而且呢,其实,当你的心地和佛的心地完全一致的时候,那何为完全一致呢?“是心是佛,即心即佛”,你没有别的心,就是佛心。当你的心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候,自然理解诸佛怎么想的,诸佛会怎样做,就是诸佛的境界,也可以体会到甚深境界,则不去言说。因为摄受诸佛的境界,所以才可以超越现实生活当中的种种境界。因为超越了现实当中的种种的境界,所以这个信心是喜信,是“智喜信”。我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女人生孩子的时候非常痛苦,但是因为喜欢孩子,摄受爱子境界故,因为对宝宝充满期望故,所以她生孩子再苦、再累,都不觉得苦,都不觉得累。这里边也有一种智喜信,就是用更高的境界来超越消融现实的境界。那么,其实般舟还有一个节目,唱《往生偈》,《往生偈》里边,显示极乐世界的种种境相:世尊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等等。唱那个《往生偈》,唱极乐世界的种种境相,就能摄受我们有一个更高的境界,然后就能消融我们现实的境界。如果说,你不能过境界关,不能过种种关口,是你的心地不够高,是你的境界不够远,不够广大。你能摄受诸佛境界,就能“当得智喜信”。你能智喜信,这个信根就能超越一切的烦恼。
  『(五〇)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佛国清净成就故。』
  “云何当得庄严行信”,这个信呢,它不单落实到信的层面,而且落实到“庄严行”。庄严到什么程度呢?“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佛国清净成就。”一切世间的璎珞庄严是什么概念呢?这个璎珞大家都知道,是宝贝,是最庄严的。那么一切世间的璎珞庄严,当然就是最最庄严的,这叫“庄严行信”。庄严到什么程度呢?菩萨有四璎珞庄严:第一,是“戒璎珞庄严”,或者说戒庄严。戒庄严到什么程度呢?璎珞庄严。戒是无上的摩尼宝珠,戒是成佛的一个基本,也是一个根本,所以戒庄严;二者,三昧庄严,就是“三昧璎珞庄严”,般舟是三昧之王,行持般舟三昧,是为三昧璎珞庄严;三者,“智慧璎珞庄严”,智慧达到非常高妙的程度;四者,“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就是各种咒语,这个里边也是方便,也是这样一种庄严。这是讲“庄严行信”,形容我们的行要庄严。
  昨天演端讲,看到我们这些出家众讲威仪、讲服装、讲步法都非常庄严,我们出门在外,言谈举止都非常庄严。讲话,一个语气、一个眼神、一个神态都让人感到非常庄严,都能生信心,叫“庄严行信”。
  这个信就讲完了,这个信就有这么多的层次。所以般舟是一个信心的成就,我们要把这个信心深入到行的层次,深入到庄严的层次,深入到喜的层次,深入到乐的层次,深入到智的层次,深入到灭除诸盖障恶的层次,深入到清净和光明的层次,深入到真妙的层次,深入到种种六尘入六根这个入的层次,深入到润泽的层次,深入到坚固和慈力的层次。这是讲的信成就,我们要发这些信。
  来,大家请合掌,我们把这个信说一下:
  愿我当得大坚固信,无可毁坏;
  愿我当得大慈力信,不可动;
  愿我当得深入信,无所行;
  愿我当得润泽信,于一切法中多欢喜;
  愿我当得最胜信,供养承事一切诸佛,无厌足;
  愿我当得种种入信,种诸善根;
  愿我当得真妙信,增长无虚伪行;
  愿我当得净喜信,除灭一切嫉妒;
  愿我当得清净信,得一切种智光明;
  愿我当得喜乐行信,除灭诸盖障恶;
  愿我当得智喜信,摄受诸佛境界;
  愿我当得庄严行信,胜一切世间璎珞庄严,佛国清净成就。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