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30811《贤护经》学讲记-第8讲
2013-10-22 19:11:00.0
『彼于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善觉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三人既得忍已。还复忆念往昔诸事。了了分明也。贤护。彼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欲成就菩萨摩诃萨思惟一切诸佛现前三昧。亦复如是。其身常住此世界中。』
从这儿开始。前边讲了一个故事,我们把前边简单复习一下啊。三个丈夫闻有三个女人的名字,然后呢:
『系意勤求无时暂废。然彼三人实未曾睹如是诸女。直以遥闻即兴欲心专念不息。后因梦已在王舍城。与彼女人共行欲事。欲事既成求心亦息。希望既满遂便觉寤。寤已追念梦中所行。如所闻见如所证知。如是忆念来诣汝所。具为汝说者。』
这是为了方便教化。这个例子我们讲过很多遍很多次,这个例子给我们有非常大的启示。这个例子如果你能解释得清楚啊,就可以说明了其中最基础的东西。
『其身常住此世界中。』
这讲身。
『暂得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而能系心。相续思惟。次第不乱。分明睹彼阿弥陀佛。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这是讲心。“其身常住此世界中”,身不在彼世界,也不在此世界之外,在此世界之中,“暂得闻彼阿弥陀如来应供等正觉名号”。闻名号“而能系心。相续思惟”。“而能系心”,第一是“能系心”,前提是“闻名号”。那么“能系心”,系心到什么程度呢?“相续思惟”。相续思惟到什么层次呢?“次第不乱”。次第不乱到哪个层面呢?“分明睹彼”,了了分明,看得见阿弥陀佛。“是为菩萨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身常住此世界”,现此世界之相。此世界的五欲六尘,五浊恶世,各种东西都有。常住此世界之中,就如莲花常住于污泥浊水之中。“常住”,“住”是安住之意。常住此世界而非常安心,非常安定。安何之心?定何之心?从彼世界之心,莲花之心,闻阿弥陀如来、系心阿弥陀如来之心。所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我们现在老念不染,而不安住于泥土当中。常住此世界当中,那么你现在既然在此道场修行,就要常住此世界当中,心系莲花。此世界五欲也好,六尘也好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生长你莲花的营养素,都是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基础的原料,所以常住此世界当中,安住此世界。但是安住此世界,无此世界任何一心,系心于阿弥陀如来,“相续思惟。次第不乱”。身常安住此世界,但是呢,虽在此世界,念彼世界阿弥陀佛,不念别的地方。为什么要念彼世界阿弥陀佛呢?得闻彼阿弥陀如来名号故。“得闻”是闻性,不是听见,不是想到,得闻彼阿弥陀如来。要想闻到阿弥陀如来,这可是一件大功课。用闻性,用内在的闻性,来超越一切的五欲六尘,超越一切的表面的相的层次,闻知阿弥陀佛如来的内在和根本,确立阿弥陀佛这一念。那么确立之后,首先心要念这一声佛号。如果不能安住此世界当中,就被此世界所染,就染著于此世界。染著于此世界的时候,你是这个身体的奴隶,你是这个感受的奴隶。你的心,你的念,始终为此世界所染,所染著。
一定是出淤泥而不染,于泥土中而不染。身常安住此世界中,只有对此世界不生烦恼,不生染著,不生希求,你的心才能安住,然后你才能系心于阿弥陀佛。而在你系心之后,不说一念不生,种种干扰都无生,然后你才能把这个心系住,系心于阿弥陀佛。系心不是一个点的问题,点和点连成线,相续不断。此一时彼一时,此一段彼一段,次第不乱。念到一定程度,就会念到真佛现前,这是讲的这个啊。
“是为菩萨思惟具足”,首先是“思惟具足”。何为“思惟具足”呢?思惟就是想念,忆念,实际上核心的是一个“念”,系念。玄奘法师翻译成是系念不乱,鸠摩罗什翻译成是一心不乱。这个系念是专注于,专系于一念,不是指没有其他的念,是专注于,专系于一念,专系于一心,不是没有其他的心。因为如果只有这一心就不用系了,所以系心不乱,或者是系念不乱。这个思惟,也就是这个念,思惟要具足,这念要具足,何为具足呢?
那我们现在来看,思惟具足到何种程度呢?前边给我们讲例子了,叫“系意勤求。无时暂废。”“系”,一个字一个要素,“系”,要把它拴住,钉住。很多人系不住,一系就自然而然的被五欲六尘所染,就给染到那边去了,系不住。系意,系到什么程度呢?勤,勤奋的,勤求,勤恳,勤勉,相续不断。勤到什么程度呢?“无时暂废”,这叫“思惟具足”。“系意勤求。无时暂废。”系的是个什么意呢?闻之欲心即起。就像男女的这个欲心一样,男女的这个欲心没有好坏啊。欲心即起,它是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的、不能自拨的、自然而然的一种色彩,产生的是那个意。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需要随时去抓的这样一个意,这叫思惟具足到这种程度。
那么思惟具足到什么广度呢?就是说刚才讲的“系意勤求。无时暂废。”欲心即起系意勤求。这是讲的质,讲的正面。那么反面讲,就是说你得经历此世界各种难题的考验,于各种考验当中如如不动,于此世界五欲六尘一切无生,自然不生,安住法性如如不动,自然不生。这叫思惟具足到什么广度。不是说整天守着阿弥陀佛,那你一来情况你就不能应对,这是思惟具足的广度。
那么思惟具足到什么深度呢?这个深度啊,就是说没有我,没有我执,没有我见,不是以我的眼为眼,是以此世界的,或者所有虚空法界的色世界,以色是我眼,与法界同体。“一切须弥山。大铁围山。以及诸余黑山等。不能障碍于我。不能覆蔽我心。”有穿透力,思惟具足的深度是这样。
那么,思惟具足到什么样的厚度呢?我们前边讲了叫“积念熏修。久观明利。”积何念呢?积阿弥陀佛一念,熏修,长时间的熏修。这个熏修,昨天晚上我们有一位教《弟子规》的居士大德讲的很有意思,这道场不可思议,来到这儿就像进了个咸菜缸里边,被腌成咸菜味儿了。他这个比喻很俗,这个地方确实,气场呢,能量场非常充足。熏修,如染香人身有余香。染香的这个人呢,身体一定有香味儿,熏修的缘故。“积念熏修”,熏修到什么程度呢?“久观明利”。久观,观是观照,观照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内在,观照也是修行的方法,止观。“久观明利”这样一个,思惟具足成就诸佛现前三昧。
这个思惟具足其实最重要的,一是正思惟具足,就是说你要念到一天一夜,三天四夜,七天八夜,就一声佛号,没有其他。念到就是无世间思想如毫发许。“哒,哒。”哎?怎么过去了?很多人现在有这种认识。至少有的人认为,哎?怎么半天就过去了?这就是说,这半天之内是一心不乱。如果有一天,你能思惟到怎么两天三天就过去了,我们会有很多人实践的功夫非常好。有的人进去就念,念的胡里胡涂的,念念念念念,突然师父来了,说还有五小时六小时,就结束啦,大家冲关啦!他才知道已经过去三天零多少时间了,一弹指间。这叫正思惟具足,因为你只念这声佛号,只安住这声佛号,叫正思惟具足。
那么我们反过来,反思惟具足是什么呢?当你面对任何对境的时候,比如说你情绪上来了,你能自然而然地把情绪压下去,不理它,只管念。比如其他的等等。我刚才讲的情绪的问题,体力的问题,昏沉的问题,环境的问题,他人对你的看法,他人气场的问题,苦痛的问题等等。你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在这长住,长住以后家里来人把他捉回去,这个时候能不能思惟具足,念力具足。反过来,能够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其实佛藏讲得好,这个世界六道轮回,就是一个大境界相。这个六道轮回它所显现的是轮回之相,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那么就讲六道轮回,在六道里边的轮回,今天你好,明天不好,那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样,有高的有低的,有低的有高的。整个六道就是一个境界相。不管在哪一道,你都能安住,我们讲的那个六道讲的太大了点,太远了点,没法思惟。就是说我们作为人,当你苦痛现前的时候,烦燥情绪现前的时候,能不能思惟念力具足?你都能具足了,都能消除分别相了,这叫“思惟具足”。再比方说,你老念某种境界。比如说,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你会出现各种境界,老进入同一种境界,尤其是在甚深的念佛状态或者思惟状态当中会出现这种境界。这种思惟境界,如果你染著了它,你会现恐惧心、恐惧相。这个时候,你也有过经历,你念佛就能念过去,但有的时候会把念佛给忘记。那么,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你不明所以。不明所以的话呢,就是某种不安的心,或者恐惧的心。这个时候呢,你就失去了佛号,这就不叫思惟具足。
这个里边特别强调,我们把关键词提出来,“系意勤求。无时暂废。”“而能系心。相续思惟。次第不乱。”“思惟具足”,等等就是这样一些名词。
『因此三昧得见佛故。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耶。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也。既得生已。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亦即念彼。彼方得见佛世尊耳。』
“因此三昧得见佛故。遂请问彼阿弥陀佛言。”就问阿弥陀佛了,“世尊。诸菩萨等成就何法。而得生此佛刹中耶。”见佛的时候呢,这里提供一个问佛的模式,问什么呢?就问佛,诸菩萨等,所有的菩萨,成就何种方法,而能得生这个极乐世界中呢?“而得生此佛刹中耶。”那么这句话很重要,这是阿弥陀佛的直接的语言,这是阿弥陀佛的话,把这句话记住!其实你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是这样想,你明了这句话,记住这句话,与见佛和得佛受用无异。“而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阿弥陀佛语是菩萨,就讲了,“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如果有人发心求生此极乐世界,“若人发心”,这是指心地的功夫。发心,发自内在,发自真诚,发自深处。发自内在,发自深处,发自真诚,发自重心,就是说他的心地,是重心在这个地方,不在别的地方。“若人发心”,是指这个。我们很多人,你说发心没有?有发心,但重心不在这儿,重心在哪里啊?还在五欲六尘上。“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发心,求,一求,一生的追求。六道轮回,站在轮回高度的,超越轮回层次的求,求往生。“常当系心正念”,“常”,是指时间,“当”,是指当下、当然、承当。“常当系心”,要把心系在阿弥陀佛身上。“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也。”阿弥陀佛就说这句话,要发心,要求生。
“常当系心”。所以我们般舟就训练你各种难题,让你在各种难题当中能把心系住。其实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境界,这个境界其实很重要。我们很多人最后身体迷糊了,抓人家衣服,或者是拿人家水杯,这是生活当中的种种场景。这是我衣服,怎么到这来?怎么到那儿了?还是有环境相,不能不管它,只管念,不能系心。这也叫系心。
“常当系心”。系心这个体会啊,真的一点点贪心都不能有。你比如说啊,对我们来讲要系心,修行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饮食问题。昨天很惭愧,本来,我中午就喝一小碗粥就行了,结果给我弄了一大碗面条,这面条我又特别喜欢吃,好久没吃面条了。后来我想不能吃,吃了昏沉啊,少吃点吧,我还挑了差不多有一半给我们的演舟师。我想想,少欲知足,现在半欲,还没到少欲,半欲。把面条挑出来了,挑出来以后,喝粥,这粥也很好喝。其实我告诉你,喝一小碗,事儿是没有,不会昏沉,这一多了就昏沉,真是不能吃。所以要想少食,最好是不吃。要吃了饭就昏沉,不吃饭就不昏沉。其实不吃也没有关系,所以以后我就发一个心,以后给你们讲经的时候我就不吃,真是这样。早晨他们给我端来一杯什么东西我不知道,干脆不要看,最好也不要吃,他们谁爱吃谁吃。你想想,其实,真正修行人,口中的甘露水不会断,甘露水不会断有几个妙处,你甘露水不断,你相续的状态就不会断,念佛的状态也基本上不会断。你喝点东西,马上引起世间想,这世间想马上就顺杆爬,缘起就来了。你这个频道不打开不要紧,一打开信号就进来了。不要打开它,轻易不要打开它。早晨起来不喝水,口水不断,它是一种非常有内涵的状态。水呢,清净无染,但是也没有内容。你喝进去,表面是舒服的,其实口里是空荡荡的。你咽自己的唾液,它是有内涵的,所以也不会觉得饿,也不会觉得渴,你想喝水纯粹是习气而已。这习气有种种缘起,不讲了。所以早晨起来不喝水,不是让你们不喝水啊,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讲我的事儿。那么不喝水,就能“相续思惟,系心不乱”,也不会有产生别的想法。晚上也一样,晚上你日夜劳作一天,会不会有一点困乏的感觉呢?有。如果你产生一个知见,我喝点水,或者喝点什么,那么这个也会产生世间想。所以呢,也是一样,不要去想,只要“常当系心”,这个地方就要系心。这个吃的东西、喝的东西真是这样。我昨天喝了一碗粥,后来人家又给我来倒,还是倒了一小勺,然后吃了半碗面条,胀得我不行。我就想啊,我看到旁边人家吃,吃了面条再吃,吃了又吃菜、又吃馒头,吃了一大顿,我觉得好像意犹未尽。想想我以前比这还能吃,现在为什么吃了一点饱得不行呢,真的饱得不行,不是假的饱,这心地很重要。因为心贪婪,想多吃东西。少吃点东西,“常当系心”,就能系心了,真是这样。你说分享的时候,讲课的时候你不吃饭,饿不到哪去,但是心地非常清明,非常清净。可是你一有想法,你说我少吃点,嘴巴不做主,少吃不了。你说喝水我喝两口,保证喝半杯,半杯下去,肯定一杯就落肚,所以它这个地方要系心。
正念,这个正念很重要。那么我们看,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哪些念头是不正的。第一个不正的地方,我们老找念佛的感觉,我们以前念佛的时候强调,念的清楚,听的明白。这个念的清楚,听的明白呢,当然它也可以是六根互摄的一个果,但就操作要点来看,常常摄的不是六根,是少根。那么这个念佛的方法会让我们去找这种感受。你比如说,昨天圆光师分享的时候讲到,他在特别困境的时候,观照、想象自己和阿弥陀佛在一起,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我问你,诸上善人是一相还是多相啊?是一相、一个模样?一定是多相,多到什么程度啊?什么相都有。哪个相不是善人的相,你跟我说说,诸上善人,说这个相肯定是恶人?没有。所以善人和这个相是没有关系的,那你就抹掉相的分别。男也阿弥陀佛,女也阿弥陀佛,老也阿弥陀佛,少也阿弥陀佛,大也阿弥陀佛,小也阿弥陀佛,哭也阿弥陀佛,笑也阿弥陀佛,对不对?全是阿弥陀佛。那么,你观想都是跟阿弥陀佛在一起,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想想看我们这很多人很典型啊。昨天,我们有位菩萨在这呆了两个多月,安心做义工,连一日一夜都没捞着行,好不容易有行法机会了,还去当外护,说我内护当不了,我当外护。就是我真的体会到我是一块砖,随便道场搬,爱咋搬就咋搬,心里非常安住。你看这些人是不是善人,诸上善人呢?你别小瞧啊,你看她的品质就认得她是善人。你看她的相,你听她的话,你被表象所迷惑,不知道她是诸上善人,但是你看她的行为,就确实是诸上善人。
你看我们的演恒师,叫“不管痛菩萨”。糖尿病患者十八年,一天吃十八粒药,身上没一块好地方,都是严重的晚期,孩子都不待见,身体糟到这个程度,行法期间作何想啊?我的苦痛得超越普通人的两三倍,我才跟众人打个平手,所以我不能怕痛,我要忍受所有的痛,我要忍受比常人多两倍多三倍的痛。结果痛遍寻不见,行法状态非常好,能够把所有的疾病全部恢复正常,这是不管痛。你说天底下有几个人能做到不管痛呢?是不是菩萨的那种品性呢?所以你看,一个老人、老太太,我们有些执事就讲,这老太太天天粘着我要出家,跟在我后边屁颠屁颠的,把他粘得烦得够呛。你觉得她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太太,一心就惦着出家,是吧?但是你不知道她的内心和内在。如果你把这些相全部抽掉,你能不能受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妙啊?能不能受用?所以大家呢都要受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诸上善人聚会一处的时候,也有打,也有闹,也有说,也有笑,也有不同的相,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毕竟还是诸上善人。那么,你只管受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之妙,不要被诸上善人在一起的打打闹闹,不同意见所困扰,这是你得诸上善人之妙用的一个根本的方法。那么我们就讲,这叫正念。你不去念别人的相上的分别,你不去念任何所谓的不好,你只念好。你想想看,你跟阿弥陀佛在一起,你跟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想想多美啊?想着这个美、这个妙,痛也忘了,苦也忘了,境界也忘了,啥都忘了,糊里糊涂就把时间就过过去了,这是观,正观啊。
但是呢,这还是一种感觉。你呢,今天这样想可以,明天这样想也可以,事不过三,三次想完之后,你就没得想了,再想就没这种感觉了,那就还在感受的层次。应该是什么呢?昨天几位比丘尼找我,说各种境界。我就讲,我给你解释各种境界,解释一个境界能引发出N多个境界,这个以想、以解来出境界,这个不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你应该知道,我念佛,佛力加持,我没有任何恐惧,我当遭遇各种境界,我不回避任何境界。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境界出现不出现,在于境界出现了能不能动摇我念佛的心,如果动摇不了我念佛的心,那个境界出现等于没出现,没有关系。如果动摇了我念佛的心,那就麻烦了,那跟着境界跑了,为境所转,心随境转。所以关键的一条,是心不要随境界转。心不随境界转,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傻人傻念。因为如果你不是傻人傻念,你就有一个我要这样念、要那样念,你要这样念、那样念,就在分别心状态当中。你要找你的绝活,你要观,你要想等等。如是,就不是正念,因为你有观,你有想,你有作意,就不是正念。包括现在很多念佛数数,你有数数的念在里边,这也是夹杂。虽然是个很好的方便,包括“三、三、四”十念法,这也是很好的方便,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就根本上来讲,还在数数,还有数数的心,它还不是一心,还不是系心,完全的系心。所以,这个念呢,老找感觉的这一念,能够转换成不找感觉,我只要念,这一念非常好。
念佛的时候都有怀疑,都有疑惑,都有未来的预期,都不能安住当下,安住当下才是正念。不安住当下,我这样念下去会怎样,未来会怎样,我下一步会怎样?这不是正念。你们好好想想,我讲课的时候讲的很多正念的内容,应该转变我们的知见。所以系心正念,这个正念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就是从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角度来讲,就要讲很多很多。刚才我讲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只讲了两三个,那其实还可以讲很多很多,可以开设一门专门的课程,但是这个也比较劳累。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你就确立傻人傻念,安住当下,舍身忘我,就是这一念,就是正念,没有别的念。但是呢,“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关键在于相续,相续关键在于自相续。那么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自相续是果,缺的是硬相续,生硬的硬。人得有点二百五劲儿,我念的没有味道我也念,念的没有意思我也念,就是硬相续,心要做主让自己硬相续,缺的是这个功夫。包括我们现在硬相续的方法,我们特别改进了一下提出来,怎样硬相续啊?踏下去,喊出来,一合相,硬相续。
这次带你们三天四夜,我有瘾了,有什么瘾啊?这个把这个精进区分出来,带着一帮人硬相续,软相续。硬相续,软相续,自相续,不续而续,自然相续,这个很有瘾啊。那么马上真的可以脱胎换骨改造人。所以我们接下来一个重点的方向,是维护精进区的严格的、严肃的标准,不行就拉下去,不行就弄下去,保证精进区的人有一个非常好的精进的环境。这个场能在这儿,就必须精进,不好意思不精进。昨天就有人讲了,这个地方我不好意思不精进。精进能产生无上的菩提。这个精进、正念相续啊很有意思,唱到后来,真的就是,不是有想,确实没有想。不是没有想,确实不愿意想。什么想法来了,都想把它推出去。什么问题来了,都想把它推出去。天塌下来都不管它,那就是不去想,不要想,不愿意想,还不是有想没有想的问题,就想念佛,这叫相续。
“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焉”。那么这里,作为我们来讲,正念相续这也是果报。怎样正念相续呢,系心正念呢?发心,要发心啊!发什么心呢?当然发往生心是一个方面,但是对大家来讲,你们特别注意,发一个什么心啊?其实,我刚才讲,我说我念佛是供养心,我愿意把自己完全融入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与阿弥陀佛的光明同在,那你们说往生了没有啊?(大众:往生了。)已经都往生好了,没有往生不往生的问题了,是不是啊?所以最后儿,因为,我已经把这个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当做是至高无上,唯一独尊,光中至尊。到什么程度呢?到愿自己完全的融入其中,不要有我,有我干啥,是不是?这叫完全和阿弥陀佛光明一合相,那当然其他的都在里边。那么我们想向法界供养这一声佛号,因为它太好了,你生出供养的心,生出不得不供养的心,生出愿意尽未来际,尽一切形式,尽一切时间,尽一切方便,来供养这声佛号。因为你供养它以后,你已经完全的知足了,当下这一声,当下这个供养已经完全的满足,完全的知足了。
接下来就讲,这个太抽象,一般人深入不到这个层次。那么就讲什么了?昨天我们的居士菩萨就很好,反正我这人,我这身体,我这心就属于般舟僧团了,这是真实的一个心地,无论如何都是这样子。
我们很多人有这种心地,非常非常的赞叹!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样奋力前行不顾其他,也是受你们这些人心地的感染、感动和触动。那么,你要发心弘扬般舟,般舟真的能够让一切冤亲债主,历代父母师长,一切六亲眷属,一切野鬼孤魂,十方堕胎流产婴灵,一切附体众生,陆海空一切受难众生,一切过往六道群灵,一切有缘求度众生,他们都能在般舟里得到圆满的解脱。你说,我们在这儿讲个经,就这么说一说,念一念。那么现在给你们提供证明了,马悦菩萨那些附体都走了。从三十岁开始附体来侵扰,到今年五十二岁。二十二年以来,可以说是痛不欲生。昨天讲了,我这次就这么地了,最后一个寺庙我来了,来了以后我哪儿也不去了,爱咋地咋地吧,找都找烦了,求也求烦了,治也治烦了,再不抱任何希望了。结果来这儿听了这么一个晚上,一个上午的经,解脱了。那么你们看得见的这些众生解脱了,看不见的众生有没有解脱啊?那真的是无量无边。
人,贵为人,你能坐在这安心的听经,安心的修行,这是我们人的可贵之处。那还有很多非人。那么,这个般舟法会是法界的,是般舟海会,不是你们几个人。你成就这个般舟海会,这个是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一切诸佛首先护持什么?一切诸佛菩萨,天龙八部,一切天王,首先护持三昧之王,般若之父,般舟三昧。当然,我们在法界能够成就般舟海会,这个心地你要发出来,非常重要。发出这个心地了以后,你会生大无畏心,所以要发这个心。你把往生的心,成就众生、普度众生的心,一切一切的心,都落实到成就般舟三昧这个心地上来,成就般舟僧团这个心地上来,就能达到有机的统一。那么这是发这个大心,不要发自己的小心,发这个大心。你发这个大心以后啊,这个般舟三昧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你心发到这个位置了。还有一个,要发改造自己习气的心、懒散的心,这个境地非常重要,一定要改掉习气。我告诉你啊,你要是不改习气,或者有一样习气不改,能不能把你的功德漏光啊?就是有漏之体,就不是无漏之身,为什么叫漏尽通啊?没有漏了,漏都尽了,漏尽通。所以一定要改习气。
我昨天看到圆光师,我就特别感叹,圆光师发心也挺大,实践能力也很强,文字智慧,语言智慧也挺强,表达能力也很好,就是缺一个什么?要把自己的习气改掉。要真正积功累德,真正做出来,做明白。这是别人替不了你的,你越做不出来,心越浮躁,越浮躁越不安,越没有实践精神。所以要有一个老实的心地,老老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毫不偷懒的把这个般舟行好。我们一定要提倡这种老实的、实践的精神,我们自己不要怕犯错,我们有错,但是我们在实践,我们在改进。这个老实的心地非常重要,老实的心地就能断除一切的烦恼,老实的心地就能克服任何的急躁心、浮躁的心。老实的心地就能安住道场,老实的心地就能不断的积功累德,不断的进步。这个老实的心地非常重要,这是讲发心。
“若人发心求生此者。常当系心正念相续阿弥陀佛。便得生也。即得生已。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亦即念彼。”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知道你这样一个发心,知道你这样一种供养心,这样一种往生的心,这样一种成就般舟三昧的心,这样一个一心求生极乐世界的心。为什么一心求生啊?净土法门是一个遮法。遮法,遮盖,它用一心求生来遮盖你的一心贪恋,贪恋此世界。那个禅宗,告诉你,这个东西不能贪,不能恋,你要离开它,它是硬碰硬,它是直线,直径,这人呢都做不到。净土就讲呢,你一心系念西方阿弥陀佛,一心往生极乐世界,它不让你念那个做不到的事,它让你念这件事。以后我们教大家唱那个往生偈,那个往生偈能够培养对极乐世界的无限的憧憬和向往,以后会专门安排时间教这个往生偈。那么叫你一心求生极乐世界,用这个求生极乐世界的心逐渐来淡化那些心,实际上有这种效果。你们用一心般舟的心,一行般舟就自然发出菩提心,就自然生出出离心,就自然淡化五欲六尘,好多人行了般舟把家也忘了,把孩子也忘了。这叫遮法。那么,阿弥陀佛讲,因为你发心,一心求生极乐世界,你念我,所以我也念你,不是说我不念你,是我念你的心和你念我的心发生共振,它就相续不断。我念你,你不念我,这个之间就会断掉,它就不会有个正相续。
我们有一位大德非常不错,就是在这儿不能安住,跑到终南山去修行。后来我又打电话,我说我已经打三次电话给你了,他说师父你怎么晚了五分钟,五分钟之前我做了一个决定,他说你要早五分钟告诉我,我就不回了。他说师父,开始给我讲,师父你给我三年吧,三年之后我一定来找你。后来我说了一些话,他说那你给我三个月吧,我三个月之后一定会来找你。我说,三年也不给你,三个月也不给你,我说我已经说完了,求法要自己求,是吧?你自己不求,谁拿你也没有办法,真的很荒唐。
我们还有一位菩萨,九十天行法行得非常好,结果就问了一句,说师父,我能留在你身边吗?每天看到你。我说不能吭声,这个念头不对。然后我没有回答,(她)就走了。走了以后,现在又在干啥呢?做工。我说,为什么做工啊?说做工供养师父,供养道场,我没钱了。我说,念佛是最好的供养,是不是啊?师父需要你钱吗?需要你赞叹吗?不需要,真的不需要。只需要你念佛,念佛是最好的供养,你会念佛、能念佛多好啊!有比这更幸福的事没有啊?没有。可是你又去挣钱,挣钱的发心是要供养师父,这不是本末倒置嘛?是不是?都是我知我见。后来我就跟她说了,我又给你打了几次电话了啊,我说以后再不打电话给你。因为你要来就来,不来,把你劝来了也没有用,是不是?没有用。
因为你念佛故佛念你,这样正念相续,相续不断,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真是这样。现在有些居士,要说精进,我给你讲真的精进的人是在家人。这个出家人啊总会疲沓。有些在家人呢,他那个精进的程度真的你不敢想象。你说,我们在冲关,他也冲关,他白天还上班,晚上困了还不睡,而且对法的理解,对法的恭敬,非常让人感动。有的时候,给我发短信来看,我想说的话还没说,他短信已经写好了。就是说,他那个思惟诸佛,思惟具足,真的是具足了。一心思惟,相续不断,那么所得甚深境地,那个确实让人赞叹。但是呢这是个相互的,你念彼,彼念你,相续不断,这个就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打比方说,其实在佛号当中融入了我的生命,融入了我所有的法,你只要念这声佛号,听这声佛号,会有所有的答案,或者说你只要陶醉于这声佛号,接受这声佛号的接引,你都可以一定能成就。就在这个佛号当中,节奏当中。不在面前,不在人,不在色身上,不在声音里,就在那个里边,那里边是接引你的。如果说以前,方便说,你们所得到的名号,是一个枯燥的、文字的、名字的一个佛号,因为那个佛号没有血没有肉,你念起来不会有感觉,你也念不下去。那么我们这儿现在就有一个特点,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具足正能量的、活灵活现的、能够让你流连忘返的、活生生的这个般舟的号子---佛号。如果你能得到这个号子,这个佛号的受用,你必能成就,圆满成就。这个佛号是活灵活现的,有血有肉的,有声音有节奏有感觉,能够让你流连忘返的,所以你从这个佛号当中,得到加持,得到力量。那么,师父对所有徒弟的关心、对所有徒弟的加持,都融化在这声佛号那个节奏当中,这也是实相。愿大家都撇开表象,得到实相,回归真实,得大受用。阿弥陀佛!
前两天有一个女众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师父,我告诉你,我终于超越情执了,不再想师父的相和人了,完全想师父的法。你们呢,就是对师父不要做世间想,一定不要做任何的世间想,师父也没有任何世间想,这个非常重要。前一段有个女众,给师父写了一个短信,说把师父视师如佛,然后又加了一句,视师父如知己,说佛和知己都要。我说你想知己可麻烦了,因为知己是世间想,你有世间想就麻烦了,是不是?然后就发一个那好了。这个后来她发现,师父是师父,好像都她自编自演,师父没有任何世间想,觉得不对劲,也觉得难以超越,就决定回家。我告诉她,你的根源问题在于做知己想,有知己想,你就会想要知己的回音,有知己的要求是吧?结果你知道吧,我说,师父连看短信的时间也没有,不用说回短信的时间,经常打了多少电话过来都顾不上看。现在里边有三千多个电话,三千多个联系人,百分之一就三十多个一天,是不是?我们很多人很能够写短信啊,一写都是短篇小说。他就写感应啊、写感慨、写感悟,那真的,能看一遍的时间都不错了。所以回去就讲了,说有一天没有听到师父的声音了,感到非常的落寞惆怅。你看看,就做知己想,就是烦恼根源啊。
当然师父跟你们也一样,真的很平凡很平常,大家讲了很多,这个那个,那是大家的受用,我知道。其实,我越讲这部《贤护经》,越觉得非常惭愧,又不得不讲,真的自己了解明白的很少很少。为了引导大家来学习这部经典,还得强着讲。讲这个话呢就是说,你们怎么看,你们怎么受用是你的事,我怎么看我怎么受用是我的事,我是感到非常惭愧,太多不足。但是作为你来讲,我说你把想师父和想佛当作一件事,想师父就是想佛,不是想别的。其实也冤枉,冤枉在哪儿呢?你想师父是你的习性,是你的那个世间解的习性,其实你并没有任何世间想,你想让师父干啥,你也不会想,也不会有这种可能,所以说冤吧。你把想师父和想知己混为一谈,那就麻烦了,那就非常麻烦,自己就烦恼。
其实,你想师父能想到这种程度,你包括昨天那个小男孩也是,昨天不讲了?我决定不回去了,我不想回去了。那孩子一见到师父亲得不行。他想师父,想师父是正常的。某种程度上来讲,你可以做受用,师父所讲,师父所说,师父所做,都为什么?成就众生,成就般舟三昧。那么我们来问,佛在世,佛如果做这件事怎么做?也是一样,是吧?也是一样。所以你不要把想师父和想佛,当作截然不同的两件事。那你统一了,想师父就念佛,念佛就是想师父,完全合为一体,不做任何世间想,不做任何世间解。如果说你感觉到不对劲了,你就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做世间想了?师父是大家的师父,不是你一个人的师父,不是你的知己,是吧?那么,你就不会有这种苦恼,不会有烦恼,只做光明想,做佛想,这个就能提供你无穷的动力。别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得到,你肯定可以,“系意勤求。无时暂废。”如果你没有任何世间想,没有任何心理的阴影,那这个很容易成就。可是如果你作一点,说句老实话,有好几个女众是这个情况。真的说句实在话,因为她们修行达到相当的境界相当的层次,比如讲禅宗的八触现前,她们很快都能达到。昨天有一个女众讲,那个脚就像踩在石头上,就是那种我们叫河卵蛋子,就是那个鹅卵石,就是河道里边的石头,凸凹不平,随时都有滑下去的危险,非常生涩、干涩的那种感觉。它其实是八触现前,但是呢我不给大家讲这些名相,很多人要修行多少年才能有这个层次,你们踩般舟几天就踩出来了,真的非常好。但是踩进去以后好了以后,感觉对师父好,这一感觉对师父好就麻烦了。但这个呢其实也不丢人,因为你也不是说想跟师父如何如何,或者想要怎样怎样,但是这也是自己这个色身的一种想法,一种习气,要克服这种习气,克制这种习气,转换这种习气。如果能转换的好,你会得到无量的、深刻的、内在的、微妙的受用,如果转换不好,你就变得非常的惆怅,非常的寂寞,心绪非常的烦躁,这是因为你作世间解,作世间想,这个是这样子。如果不做这些想,确实很多人念佛能把师父念到跟前儿,真真实实念到跟前。念到跟前儿不稀奇,真的不稀奇,因为师父有广大愿力。那么,你不在色身上见,就在非色身的层面见,你不在语言上、文字相上见,就会在内在的本质的相上见,突破这个色身的境界,你就能尽虚空遍法界都能见到。用内在的心见到这个本来的师父,然后这种加持力就无所不在了。想师父、忆师父,这是修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就静静的念佛,坐在那儿静静地想,想师父,念师父。想师父的法,不要想师父的人,想师父的法则,想师父的心地,然后你就爱屋及乌,只想师父的心地,只想师父的法。然后以师父的法和心地,来指导自己,导引自己,你会得出所有的答案,你会得到一切的加持,一切的加持。这个是个微细处啊,在这儿讲清楚这一点。
所以,阿弥陀佛讲“既得生已,世尊于是知彼心故,亦即念彼。”再看经文:
『彼方得见佛世尊耳。』
就是必然要见,那个见,见的是实相。你们现在很多见佛见的是想象,是自己想象当中的那个佛。想的久了就会现形象,那个形象显示的是你的心地,不是真实的那个佛。但是真的念到一定程度以后,得见佛世尊,这个不讲,讲多了到时候又要分别相。
『贤护。时彼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告彼人言。诸善男子。汝当正念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必生此也。贤护。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世尊。是中云何念佛世尊。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得生此刹耶。』
又说一句话啊。“诸善男子。汝当正念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必生此也。”
就把刚才的话,给他换一类方式来说。“汝当正念”,其实你们总结自己很重要的一条,你们就老老实实地想:我自己正念不?你可以把师父的法,师父所有的法,讲来讲去都是为了让你正念正信。你要不断的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汝正念否?然后你看到这句话以后,你不要去做任何别的想法,马上找自己的不足,然后你能矫正自己不正念的地方,马上就得受用。打个比方说,我们有的人,行般舟的时候这个苦痛,可以说超越此生苦痛的百千万倍,像踩在刀尖上一样。这个时候跪下来忏悔,这一忏悔正念了,苦痛一分钟之内消失得无影无踪啊。汝正念否?是正念。演H师说睡觉、昏沉就是境界相。既然是境界相,不是必须要睡的。哦,他马上觉悟了、正念了。所以汝当正念,正念的力量,是根本的、内在的力量。
“精勤修习”,“精”,是指专精、一心,精益求精在一个地方。“精”是指时间上的精,你不能一天修行两小时,二十二小时不修行,不叫“精”,时间上也要精。“勤”,是指频率,勤恳、勤奋、勤修,正念勤修。“精勤修习”,就是说,这是一个“精勤修习”的活,不是一个搞脑子的活。首先搞脑子,“汝当正念”脑子搞好了,行没搞好。念出来、证出来、走出来,般舟行法行出来。千万要有这样一个心地,不要光想着我已经想通了,我已经明白了,我已经开悟了。好多人开悟的心,明心见性的心,是一个偷懒的心。他以为我明心见性了,哎,一了百了全好了。不知道啊,你就明心见性起修,悟后起修也要很长的时间。惠能大师开悟了,大家公认是开悟派的祖宗。结果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十五年熏修才出来讲经说法,还是修了十五年。那么,悟则顿悟,《楞严经》上讲悟可以是顿悟,修还要渐修,要一步一个脚印把他修出来。你看你能耐吗?你给我走五小时不打妄想看看。你说你能耐吗?走一天一夜看看。你能耐吗?你走三天四夜看看。你能耐吗?你三天四夜断食断水给我看看。我们不是说必须断食断水,但走到后来你清净故,自然断食、自然断水。这个是标志,“精勤修习”啊。那么我们这一脉,般舟行法就是也有一个贡献,给大家提供一个“精勤修习”的标准,给大家有一个精勤修习的功课。说句实在话,我们的功课安排得非常漂亮,真的漂亮。你在法界里边找不着第二个地方,真的找不到。你说这么大的场地,我看真是享受啊!晚上一念佛,而且这么多人你看看发心断食断水,嘴巴就不停啊!我看得非常感动。你看我们演当师,断食在那里走,嘴巴一直不停,就是一个姿势。说句老实话,大家的姿势作意,是有作有求的心重了一些。这有作有求的心那么重还能坚持那么长的时间,我都感动、都赞叹哪!因为无作无求很容易啊,我站在中间一晃一晃很容易。他不难,因为在定中嘛,他没有什么困难啊!可你们实打实地一步一步走,作意又那么重,插曲又那么多,很不容易,给你们鼓个掌啊!这不容易,真的不容易。那么,大家在道上会,这样去求法,那怎么能不得法呢?每周三天四夜,也就是说一半的时间都在行法,行般舟,这已经精进得不行啦。那么还有三天四夜,给大家有个缓冲的一个整理的时间。有张有弛,啊有张有弛,非常好的功课。每一个月还有一次七天八夜,这个非常好。你想精进,你按这个课程来做。关键你的心老实下来,不要飞出去,也不要期望一口吃个胖子,这个心地妨碍你,如果你有个老实的心,在这里好好行个三天四夜、七天八夜。老实人有老实果报啊!你想我坐在这儿,我早上不喝水,我一天不喝水,我坐在这老老实实,根本就不会想上厕所,也不会想出去。念头都不会生起来,是不是?你是又是喝、又是吃、又是跑、又是转。所以老实人有老实的果报。
那么这“精勤修习”,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精勤修习的功课,而且有这么多的护法。修行靠自己很难成就的,要靠氛围、靠气氛、靠大家的加持。你走在这儿一看,人家在那儿一本正经,一看这个人,你看着他不吃、看着他不喝、看着他不动地方,你说你好意思啊!自然就给你一种加持。你在这里边修行非常容易成就,而且还有护法看着你、管着你,随时随地地提醒你,都给你正能量加持。任何护法提醒你,你不要着相。他提醒你对和不对,你不要去管。他提醒你就是给你加持,你只管接受加持就对了。他叫踩下去,那你就踩呗,你没有一个踩得这好不好的标准。喊出来,你就喊呗,他叫你喊,你跟着喊,你得不得加持啊!就得加持,是不是?这加持的事为什么不干呢?如果你能转换对护法的念,让护法来管你,你就好的不得了:哎哟,太感恩了,又来给我加持来了。否则护法的心地和你的心地一定是不完全一样的。只有你转了这个念,你就和他的心同了,就有一个同频共振的好处。如果你不转变自己的心地,你就老有被管的感觉,老有被误解的感觉。“你看看我都说不出话了,我还在鼻子哼哪,我做的多了不起,你还说我,你来试试看?”就生烦恼,是吧?是这样啊!我们这个修习,说句老实话,你们找找第二个道场有没有这么多的讲经说法,有没有这么多的互动的方法。这个修行要互动的呀!第一,现场互动。师父亲自带你们,不是师父说着玩自己睡觉去,让你们练,亲自带你们。第二,现场给你指导、给你示范。第三,二十四小时盯着你,是不是?分享的时候还盯着你,然后手把手的教你,然后给你提供这么多的案例。案例教学,是现代教学里边最典型的方法。但是他所有的案例,没有我们的案例精彩,没有我们的案例深刻,没有我们的案例入微。这都是现代的不能再现代了,是不是?
组织管理体系表面上我们和别人不一样。说句实在话,你看所有的寺庙都收这钱收那钱,他未必收钱收得多。我们不收这个不收那个,未必我们就没有钱收入。要不然大家吃什么、喝什么?对不对?这个道场确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场。大家应该安住道场,发广大心,成就道场,成就僧团,成就般舟三昧,成就法界有情众生啊!你看这个法界里边的野鬼孤魂、堕胎婴灵、陆海空受难众生、一切附体众生、一切过往六道群灵、一切冤亲债主,这些多可怜哪!是不是啊!为什么大慈大悲怜悯众生啊?这么可怜的一些众生,你们这么踩两句喊两嗓子,你们这么齐心协力转几圈,人家都解脱了,值不值啊?(大众:掌声)这个真的不需要投资,也不需要银行贷款,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我们都具足啊!只要发心、只要勇猛、只要精进、只要勤念这声佛号,你想想看,众生就解脱啊!你想想看,我们受点苦受点累算什么呢?太值了,是不是?我为什么大力推行这个般舟三昧,舍身忘我这样去做呢?就觉得这里边太值了!你们老认为苦得不行,是因为你对苦的价值不理解,这个苦太值了,是不是?你不讲别的,你就看马悦,二十多年那么痛苦,那么多附体的众生,他现在这么短短的时间内解脱了。你们有没有功德啊?真的有啊!因为这个道场是大家的成就,不是某一个人的成就。大家都在里边,是大家场能的一个共振,这是这个能量场的关键。
千人念佛之所以殊胜,在于千人的共振。这共振的力量非常强大,真的非常强大。我非常陶醉的一件事,就是听大家念佛的声音。你不要以为我喜欢听我念佛的声音,我喜欢听你们念佛的声音。因为大众念佛的声音是我学习的真正的对象。我因为给大众念佛的声音共振、共融、一心,所以才能引导大家。并不是说我有自己独门暗器,不是这样。大众念佛的声音既不快也不慢,然后所有共振的东西都能显现出来,所有不共振的东西、分别的东西全部消失的无隐无踪。你念得再不好,你那不好的东西没用,到不了大众的音声海里边去。所以我特别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静着听大家,整个万众一心共振的声音,阿-弥-陀-佛。哎呦,这共振的声音很优美、很优美。真的很美!所以,这个大家在一起,这个是很幸运、很幸福、很有意思、很有价值、很得加持的一件事。所以说“精勤修习”这是一个好地方,“发广大心。必生此也。”祝愿大家同生极乐国、必生极乐国。好不好!(大众:好!掌声)阿弥陀佛!
“贤护。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世尊。是中云何念佛世尊。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得生此刹耶。”
“贤护。时彼菩萨。”这个时候阿弥陀佛讲了这句话了,“汝当正念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必生此也。贤护。时彼菩萨复白阿弥陀佛言”。菩萨就又问啦,“世尊。是中云何念佛世尊。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得生此刹耶。”什么叫正念?什么叫精勤修行?什么叫发广大心呢?就又深入的问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就讲了。
『贤护。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诸善男子。若汝今欲正念佛者。当如是念。今者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色声光明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轝(niǎn yú)。放大光明。坐师子座。』
“贤护。时彼阿弥陀佛复告彼言。”就说了,说诸善男子啊,
“若汝今欲正念佛者。”就讲正念了。何为正念呢?“当如是念。”如何念呢?“今者阿弥陀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今者,就是现下。阿弥陀佛,“具有如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示现,是让你断除对五欲六尘的知见,对五欲六尘的好。因为你老念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老觉得这个五欲六尘,自己这个色身没有什么,就能断这个东西。所以,观佛相好确实有能量的加持。你看任何一项都有能量的加持,都有足够的加持。那么“身色光明如融金聚”,你念到、观到一定程度以后,能够见、真正见阿弥陀佛的身,真身、光明之身。光明之身的形象是什么呢?“如融金聚。具足成就众宝辇轝。”
不仅能看到阿弥陀佛的这个“身色光明如融金聚”,也能看到“众宝辇轝。放大光明。坐师子座。”
『沙门众中。说如斯法。其所说者。谓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诸阴故。又如不坏地。乃至不坏风等诸大故。又不坏色。乃至不坏触等诸入故。又不坏梵。乃至不坏一切世主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
“沙门众中。说如斯法。”你们看到阿弥陀佛的说法之相和伴随的众宝辇轝之相,师子座之相等等。这是让你以此念来替代一切之念,融化一切之念,然后把此世界之念都放置一边,都遮掉,这叫正念,这是讲的相上的正念。“其所说者”,说什么呢?说“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这是讲为什么先讲其所说的一切法。先讲法,“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
我们已经离乡邻、远亲族,世间隔的很远啊,在这个地方专业修行、专精修行、专勤修习,这是我们的外在。内在,我们法上的知见会非常的多,我们学的东西非常的杂,想的事情非常的多,知见非常的纵横交错。这些法上的知见,他会损坏我们的能量,会扰乱我们的心地,会增加我们的分别心,其实(这是)我们这些般舟行人修行的时候所遭遇的真正的障碍。所以“一切法本来不坏。亦无坏者。”然后,你懂得一切法最终结果都是要我们来念佛,来行持念佛。来念佛,来行持念佛,来行持傻人傻念的这种方式的,就不计较任何前提、不讲究任何条件、不寻求任何感受,只管念、只是念、只有念、当下念,无限的一种安住,安住念。就是这样一个法,一切法最终都归到我们所说的这样一个法。
“如不坏色。乃至不坏识等诸阴故。”色受想行识五蕴。一切法不坏色,乃至不坏色受想行识。
“又如不坏地。乃至不坏风等诸大故。”地水火风四大。“又不坏色。乃至不坏触等诸入故。又不坏梵。乃至不坏一切世主等。如是乃至不念彼如来。”就是说到后来“乃至不念彼如来”,就没有念佛,你不得彼如来也没有得佛。“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念如来已,到最后无思无想无欲无求,只知道念、只是念、只有念,念得清清净净,念得无思无想无欲无求。也没有一个得,也没有一个要念,不念而念,念而无念,“如是次第得空三昧”。你不要想好的吗?那么好,你就想好的,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想“身色光明如融金聚”,想“众宝辇轝。放大光明”,我们想这好的。然后法,一切法,你想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内在。超越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诸六入、诸五阴、诸天界、诸欲界、诸色界、无色界等。然后呢,“不念彼如来。亦不得彼如来。彼作如是念如来已。如是次第得空三昧。”念到后来,自然此世界全部空掉了,无思无想五欲无求,真可以这样。再熟悉的世界都可以忘掉,真是这样。
以前,我在上海工作,我对上海非常熟悉。我骑着自行车跑过几遍,骑着摩托车跑过几遍,打着出租跑过几遍,坐着桑塔纳跑过几遍,奥迪跑过几遍,宝马跑过几遍,自己开车跑过几遍,司机带着我跑过几遍。天天都跑,大街小巷可以说,不说很熟悉,尤其是那些主要的地段,可以说非常熟悉。我好几年一直都没开车出去,开车去一个地方。说到人民广场去,东大名路到人民广场就一条路很近。结果,我说到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在哪?脑子就空了,路也空了,全部都不知道,没有概念。这是哪儿?到哪儿?经过哪儿?就是一片空白。当然,两分钟之内这个地图就回来了。但是我突然想,我这么熟悉的地方,怎么都空掉了呢?完全空掉了,所以这个此世界是完全可以空的。什么叫空呢?相上来讲他是空掉的,没了。从内容上来讲,你说它没了,上海滩不存在吗?东大名路不存在吗?人民广场不存在吗?都存在!但是他就是空的,为什么呢?他对我们修行而言没有任何的作用,没有任何的益处。我们如果染著于这个地方好,这个路好,染著于种种。如果我们有染著,就没有意义,就被转了。如果不染著,那就对了,空三昧。如此次地得空三昧,最后此世界空掉,然后把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彼佛名号、得彼如来形象也都空掉,然后得空三昧。这是正念,最后得的是这个东西。
『善男子。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
但从修这个念,修这个正念,修到这种境界,修到这种层次,诸佛必然现前。你就实得一切诸佛之心地,见得一切诸佛之性海,这就“是名正念诸佛现前三昧也”。这告诉我们一定要正念现前,要安住正念,要不断地正我们的念头,其实我们很多念头都是不正的。
『贤护。尔时彼菩萨从三昧起已。来诣汝所。说此三昧相者。汝时即应为彼说法。随顺教化。令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世尊)贤护:有人来问,你就应该为彼说法随顺教化。那三个找女人的人跑过来问,那么世尊就为彼说法随顺教化,令彼得佛授记,号善觉如来,令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你真的把这个事情想透了,想清楚了,正念现前具足,这就可以得诸三昧。
在《般舟经》里边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教诲,“汝当正念。精勤修习。发广大心。必生此也。”。我们也给了一个标准,正念是念阿弥陀佛的这一念。念阿弥陀佛的这一念,我们也给了一个标准,特别提倡傻人傻念。提倡傻人傻念,是因我们众生找感觉、找前提、找殊胜这样一个心地提出来傻人傻念。是因这个心地,有这样一个提法。傻人傻念,表的是当下安住、当下念佛、当下具足的这样一个法。汝当正念,那么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正念的水平。
如果你有烦恼你就问四个字:“汝正念否?”。你从念上去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就能得法。如果说你具足正念了,你还有烦恼就特别要问一句:“汝精勤修习否?”精勤修习否?你会发现自己既不精也不勤也不定,没有安定的心,精勤修习否?你找自己的差距,一个人老看别人的长处,老有感恩的心,老找自己的差距,就能实现四弘誓愿,断一切烦恼,度一切众生,成就一切佛道等等。“汝精勤修习否?”,要知道,任何人替不了你啊!尤其是讲得漂亮、说的精彩的人更要精勤修习,因为你很容易以说得为证得。说得和证得是两回事,要证得才重要,所以要修,要精勤修习。如果你又正念又精勤修习了,可是还是云里雾里,你觉得不明白,不明了,还是有困惑,怎么办呢?你就问:“汝发广大心否?”,检查自己的心广大不广大。如果你的心地不够广大,就发发心,真的要发发心。这发心非常重要!那么我们现在很多人发心代众生受苦受业受难受报,非常赞叹!但是为什么所得利益甚微呢?是因为心发的不是内在的心。那么,我为什么能发这个心呢?因为我深知其中的苦恼,其中的不易,深知众生之苦。而如果我能代他们受一丁点儿苦,就像我们现在吧,我们每一个周三天四夜,每一个月七天八夜。你像你们还好,今天早晨好不容易有点时间,我说我备备课看看贤护经吧。结果外边人挡住了,就电话进来。电话我也没接,我电话可能经常会护法帮忙。反正我不听电话的时候他就不响,所以经常我会听电话听不到。打开电话声音了,回头一看声音还是关着的,我糊里糊涂的。结果呢,人家打我不知道,然后打电话给演敬师,说有事找我,派他们到五台山去考察道场的事。我今天早晨好不容易有点时间看看经吧,他又要安排那个事,又得打电话。要发广大心,你不发大心就会生烦恼。你看我就想,我自己做这么一丁点,我觉得很欣慰啊!两年多时间三年时间不到,传出去,不知道传多少人。大家都兴高采烈乐在其中,很感动啊!新乡我们那儿有个人,上个周末带了六十个人。就你们在这搞的时候,他们带了六十个人行了两夜一天。你看,他能带这么多人行法,又乐在其中,你说他们的乐是不是我们的乐啊?真的感觉非常的好。你看临汾有一个老太太,驼背的,她走了四十天把背走直了,那你说我们辛苦值不值啊?(大众:值!)所以为什么说我们发代众生受苦不是一句空话。我们自己精勤修习,好好传法、好好整法,让大家都得到法益。好好的组织管理好我们的信众服务部门,让这些信众都问题有的问,有正确的知见;我们把我们这些寺庙的点建设好,让大家有一个安心修行的地方;我们把我们的法宝组织好、流通好,让大家最快的速度能得到法益;我们把我们的网络建设好,让大家第一时间得到方便。这些都是代众生苦,都是替众生受报。当我们把这些东西供养给众生的时候,众生能不能减少苦、减少难、减少业、减少报啊?(大众:能!)这是真实的一个东西啊,所以做好我们眼下的事这个就很好。我非常感动我们这儿有一拨人真的很好,你看电脑房的几位大德,年轻人,说句老实话自己没烦恼吗?也有。安心在道场做事,做任何事。你看我们的演Y师,演Y师是最精彩的一位。原来自己开网吧的,后来接触般舟三昧之后念佛,念的就停不住,就想来修行,后来就给家里说这个网吧不赚钱关了算了。卖给别人,贴本就贴本,给了别人。跟别人说我出去打工去,说打工借机会就溜回来了,就跑了,跑了电话就不接了,也没有电话。后来他家里费劲千周万折,可能也历经千山万水,终于找到了。找的也气的不行,“我跟你离婚。”他说离婚正好。然后在这里,那是无怨无悔,什么苦活脏话都干在前面,毫无任何怨言,没有自己,完全没有自己,就是一心一意为大家。那个网络的事情可烦人了,没有底儿,没完没了的事儿。但是他们真的没有怨言,没有任何的怨言。你看网络不通,自己弄几个镐头就去刨地、就去布线,给他们鼓鼓掌喝个彩好不好?(大众:好!掌声)真的,有一帮这样的年轻人,无怨无悔的,在给我们寺庙里做事情,这些真是诸上善人,对他们非常赞叹啊!非常赞叹!这个我们叫发广大心啊。
阿弥陀佛告诉你的修行方法。你想行好般舟吗?“汝当正念否”?“汝精勤修习否”?“汝发广大心否”?三个问,你就自己跪在阿弥陀佛像前,观想阿弥陀佛在问你:“汝当正念否”?然后你马上心里面想自己哪不正念、哪不正念?“汝精勤修习否”?然后你就赶紧检讨自己。“汝发广大心否”?你想自己心不够,赶紧改啊。如果你发了广大心,又精勤修习,又安住正念相续不断,信心不乱必得成就。阿弥陀佛!好,那么这是讲思惟诸佛现前三昧。
我们接着再来看:思惟品第一之二就是第二卷。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卷第二
思惟品第一之二
『贤护。我时则亦授彼佛记。是人当来必得成佛。号曰德光明如来应供等正觉。乃至佛世尊。』
如果说正念思惟诸佛现前,这个时候“我时则亦授彼佛记”,号曰“德光明”。“德”是德行,德是内在,德是功德聚,功德聚在一起。物化或者共化,让大家所共同承受,所共能接纳叫德,所以德是实践意,是光明意,是汇聚意,这是德。德光明,德到什么程度呢?德到光明,大放光明之德,这个德能放出无限光明之德,德光明如来。那么般舟三昧要精勤修习,般舟行法要行。要行到什么程度呢?要行到德光明如来。
『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余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云何证。所谓空三昧也。』
“贤护。是中三昧谁当证知。”那么说了这么半天,这个法这么好,谁证得了这个般舟三昧呢?“今我弟子摩诃迦叶。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及余无量诸菩萨辈。咸已修得此三昧者。是为证。”迦叶尊者、帝释德菩萨、善德天子等他们已经证得了。“云何证”呢?“所谓空三昧也”。证,证得。他说一个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呢?是空三昧。空之三昧,得真空之三昧。所谓空,就是我们生活在此世界,就像莲花濯于污泥浊水当中。此世界有种种染著种种纠结,它这种染著和纠结的性质,就像你们看一个形象的说法,就像厕所里的蛆,你拱我一下我拱你一下,拱来拱去,以为有分别,其实都是一个茅坑里的蛆,其实它是空的。拱过来拱过去拱过来拱过去,认为不空啊才拱过来拱过去,其实拱过来拱过去并无分别,实无分别,本无分别。我们此世界也一样,所有的五欲六尘,你以为有,所以染著、所以取舍、所以矛盾、所以斗争、所以奋斗,其实到了来一看,什么都没有,是空的,唯有业随身哪,这叫所谓空。空,是要体现在行为上,不再计较、不再分别、不再去管此世界的一切叫空,若管了就不叫空。空之三昧,云何证是这个啊。底下世尊直接解释了:
『贤护。我念往昔有佛世尊。号叫须波日。时有一人。行值旷野。饥渴困苦。遂即睡眠。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从是寤已。还复饥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贤护,我念往昔,往昔时,有一个佛,他的名号叫须波日。在须波日佛这一劫里边,“时有一人。行值旷野。”有一个人走在旷野里边,“饥渴困苦”,困苦难当啊。又饥又渴,身心交瘁,“遂即睡眠”,睡着了。“梦中具得诸种上妙美食。”做梦的时候,梦到有丰盛的各种各样的上妙美食现在面前。“食之既饱。无复饥虚。”他把这个美味给吃了,美美的吃了一顿,感觉到非常的满足。“无复饥虚”,也不饥饿,也不虚脱了,也不空虚了,非常满足。“从是寤已。还复饥渴。”从这里边醒来了,他的肚子还是空空的,还是饥渴难忍。
“是人因此即自思惟”,这个人这个时候就在想了,就思惟这件事啊,说我到底是饱了还是没饱呢?饱和饥都是不同的感受,你说我饥,为什么又有饱的感受呢?你说我饱了,为什么还是这样如是饥渴呢?可见这种感受是空性的,不应该为这种感受所欺骗。那么从受这样思惟,再进一步思惟色受想行识都是如是。“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都在梦里边所见,本自非真,他可以对我们产生种种的受用或者知见,但实际上来讲,它不是真实的。“如是诸法。皆空无实。犹梦所见。本自非真。”那么到底是饥渴还是满足呢?这个饥渴或者是饱腹只是一种感受。人不要安住于这种感受分别相里面去,应该看到就像我们讲的“有觉觉痛,无痛痛觉。”这里边是有一个感受,能感受到饥渴或者是饱腹,但是饥渴和饱腹是一个相,我们为这种相所染著,我们感到满足、感到纠结、感到不满,我们感受到这个饥渴或者这个饱的感受,这是我们的觉性。这个觉性呢,无痛痛觉,痛,痛不到这个觉性,这个觉性无所谓痛、无所谓不痛,这个觉性无所谓饱、无所谓不饱,觉性是真的。那么我们应该守着那个真的,不要被这个种种非真的东西所误导、所误解。
“如是观时。悟无生忍。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能把这个受,这里边饥渴,上妙美食,饱和饥渴就是一种感受,不受感受的欺骗,就是这个感受,色受想行识都一样。从这个受来讲,饥或者饱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受用。这个受用不是本质,我们被这个受用所骗,你看睡了个觉做了个梦饱了,醒了又不饱,到底是饱了还是没饱呢?要说你没饱吧,你有饱的感受、饱的感觉,关键是你心所显、心所造。守住你那个真的地方,然后你不生种种感受,种种感受当中都能生一个安定的心,不生不安的心。安住法性,安住无生无灭的法性,如如不动,是为无生法忍,生而无生。这个时候,“如是观时。悟无生忍。”,然后不再被色受想行识种种这些表相所动,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菩提,见到实相的本质。
『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闻有诸佛。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心中渴仰。欲见彼佛。故作如是专精思惟。复应当观如是色相。』
“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就是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
“闻有诸佛”闻有西方阿弥陀佛。“随何方所”破除空间相,“即向彼方至心顶礼”这是一心。“心中渴仰。欲见彼佛。故作如是专精思惟。”思惟这一念,一心只念佛,念名号这一念。“心中渴仰。欲见彼佛。”,如是“专精”,除了精之外又特别强调一个专,专业性、专门化,这个深入为专,“专精思惟”。那么“复应当观”。先是“专精思惟”,然后“应当观如是色相”,观阿弥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观如是色相”。再观种种色受想行识五蕴,看到后来,我们以为有区别、有分别,所以我们争来争去、想来想去、求来求去,结果无非最后到老都是一场空。
『亦即作彼虚空之想。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见如来。亦复如是。』
“亦即作彼虚空之想。而彼成就虚空想已。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他一般就是训练一个念头,念头啊,“得住如是正思惟中”。“住思惟已。得见彼佛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如是念者。彼见如来亦复如是。”专精思惟,只一念阿弥陀佛。最多念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念到把此世界全部都念空了。空无所有了,念到一切念自然无生、自然不生,只有正念阿弥陀佛一念,念到得见佛的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光明清彻如净琉璃。其形端正如真金柱。”。这是念到这个程度,专精思惟。这是补充说明一下,要突破色受想行识的表层的这个限制,表层的这个染著,深入进去,见到内在的本性、内在的自性。那么这就是念到这个程度,诸佛就现前了,“思惟具足诸佛现前三昧”。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忽从本国至于他方。虽在他方。而常追忆本所生处。』
“复次贤护。譬如有人。”有个人哪。“忽从本国至于他方。”就我们讲有人出差了,云游了。“虽在他方。而常追忆本所生处。”想念自己的家啊!“而常追忆”,就像我们游子思归一样的道理,就像你们在这老想家里。
『曾如是见。亦如是闻。如是忆念。如是了知。久追忆故。於睡梦中。明见自身在本生处。』
久思得梦,梦见自己的家乡。梦见,梦中明见,见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爸爸妈妈还跟你说话呢,等等。
『游从见闻。如前所更。是人后时。向诸眷属。具论梦中所见之事。我如是见。我如是闻。我如是营为。如是获得。如是贤护。有诸菩萨。若在家。若出家。若从他闻有佛世尊。随何方所。即向彼方至心顶礼。欲见彼佛。正念不乱。应念即见彼佛形像。或如琉璃。或纯金色。亦复如是。』
这是讲的至心顶礼,欲见彼佛,正念不乱。
『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见新死尸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或时胮胀。或已烂坏。脓血俱流。虫兽食啖。肉尽骨白,其色如珂。如是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唯心所作。还见自心。』
“复次贤护。譬如比丘修不净观。”比丘呢,修很多观。一种观叫不净观,一种观叫慈悲观,一种观叫因缘观,一种观叫戒分别观,一种观叫数息观。不净观是其中修行的一种方法。
“见新死尸形色始变。”就是我们前边讲过了,修“见新死尸”。见一个新的死尸,形色始变。看他的形色始变。“或青或黄或黑或赤。”想想这个尸体,变成青的颜色、变成黄的颜色、变成黑的颜色,或是变成赤的颜色。“或时胮胀或已烂坏。”想想这个尸体,被水泡着,变成很膨胀。“或已烂坏。脓血俱流。”尸体膨胀了,烂坏了,脓血俱流了,虫兽食啖了。肉尽骨白了,其色如珂。就剩下一堆白骨了,白骨也烧成灰烬了。“如是乃至观骨离散。而彼骨散。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比丘做了这样一个观。
“唯心所作。还见自心。”其实还是一个尸体而已,做了这样不净观。观了之后,所见种种境界,无非都是心所显,心所做。“唯心所作。还见自心。”那么我们行般舟,行到后来你发现种种境界,种种不念佛的时候,都是你自己的心所做,你的心所现。“唯心所作。还见自心。”一切境界,都应我心想所现,我心想所做。“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进一步你看六道轮回,看人世间生活种种,一切都是我心所显,我心所造。你所眼见其他之人,也是你心目中所见其他之人,还是你的心所选,你的心所造,不是那个人,本来是这样。最后你发现,“唯心所作。还见自心。”这个心只有念佛忆佛才是真实的啊!
『如是贤护。若诸菩萨欲得成就彼念诸佛现前三昧。随何方所。先念欲见彼佛世尊。随所念处即见如来。何以故。因缘三昧得见如来。
得见彼佛有三因缘。』
那要见佛得有三个因缘。哪三个因缘呢?
『一者缘此三昧。』
就是般舟三昧,不遇般舟三昧见佛比较困难。
『二者彼佛加持。』
这个缘此三昧,三昧你们接触了,没有问题了。“彼佛加持”,佛菩萨没有分别心,彼佛加持也没有问题。
『三者自善根熟。』
关键是你自己这个善根要熟,要成熟。“自善根熟”,怎样叫“自善根熟”呢?关键是要能做到系心不乱,系念专精思惟,相续不断,思绪不乱,安住正念。“自善根熟”,一心,这叫善根成熟。你善根何以不成熟呢?因为你的心老想别的,不是是心即佛、即心即佛,你就是喜欢想别的,所以自善根不成熟。
『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这就见佛啦!自善根要成熟,你的修行的功德力要到位,为大众服务的行为和功德要具足、要到位,你的法理要通达、要到位。
那么,“一者缘此三昧。二者彼佛加持。三者自善根熟。具足如是三因缘故。即得明见彼诸如来应供等正觉。亦复如是。”
『复次贤护。如人盛装。容貌端严。欲观己形。美恶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用是四物观己面像。善恶好丑,显现分明。』
“复次贤护。”这又讲了个例子。
“如人盛装。容貌端严。”就有一个人呢,穿的很干净、很漂亮、很庄严、很盛大。容貌非常端正,非常严肃,非常威仪。“欲观己形。美恶好丑。”他想看看自己到底什么模样,是美还是恶,是好还是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就取了一个容器。古代没有电灯,即便取了一个容器盛彼清油,就是装了一些清油进来。“或持净水。或取水精。或执明镜。”水清澈可以做镜子。就是用这个水或者执这个明镜。就是用个容器,把水灌在这儿,然后就是这么一坛静静的水。此人盛装,容貌端严。过来一看水,照见自己美恶好丑。再往下看啊!
『贤护。於意云何。彼所见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答言。不也。曰。是为在内耶。答言。不也。曰。是岂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水精明镜。睹物清明。无浊无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而彼现像。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非自然有。非人造作。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
“贤护。於意云何。彼所见像。於此油水水精明镜四处现时。是为先有耶。”这个所见的形象啊,原先就有吗?没有。“贤护答言。不也。曰。是岂本无耶。”说他本来就没有吗?“答言。不也。”也不是。“曰。是为在内耶。”说既然他这个水晶光明四射,不是他本来无,也不是现在就有。“曰。是为在内耶。”是在里边吗?说是他在里边有的吗?不是。说是在外边有的吗?答言,也不是。
“世尊。唯彼油水水精明镜。睹物清明。无浊无滓。”就是他所碰到的这些物品啊,清明无浊无滓。清明的时候啊,没有浊没有滓。“其形在前。彼像随现。”就是他形状在前边,随即在镜子里显示他这个像,“彼像随现”。“而彼现像”,就这个像啊,“不从四物出。亦非余处来。”也不是从外边来的,也不是自然有的,也不是人造作的。“当知彼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无有住所。”说这个像啊,是无生无灭的,没有住所的。无所从来。亦无所去。非自然有,非人造作。
『时彼贤护如是答已。佛言。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诸物清净。彼色明朗。影像自现。不用多功。』
有了这个镜子,有了这个影像,往前一照就照见了,不用很多的功夫,很多的功德。
『菩萨亦尔。一心善思。见诸如来。见已即住。住已问义。解释欢喜。即复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
“菩萨亦尔。”菩萨也是这样。“一心善思。见诸如来。”一心善思见诸如来,就是所有的佛都想见。“见已即住。住已问义。解释欢喜。”见了就问,问了就得到意思,非常欢喜,然后就如是思惟。“今此佛者从何所来。而我是身复从何出。”释迦摩尼佛就讲,佛者从哪来呢?从我身体里复出(我身又从哪里出呢)?
『观彼如来。竟无来处及以去处。我身亦尔。本无出趣,岂有转还。彼复应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惟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我最大的般舟三昧的一个受用,就是观各种境界相,就是发现只要心里有一丁点想法,就会现各种境界。我境界相见得多了,所有你们的热闹我都经过。那么我就反观,为什么有这个境界?我心里有这种垃圾,我心里有这种念相,所以有这种境界。为什么有这种事?因为我在乎这件事,所以他会有这种事。为什么有这种境界?因为我回避这件事,不愿意要它,我有染著心,它就会来,也是境界。哦,搞了半天我心有想,真的就是愚痴。有想就有境界,有境界就会立即在行法过程当中显现。哦,因为这个时候我体会到了心和境的关系。你的心就像一个导航仪,你的心往哪儿想,他的这个境界就往哪儿转,他的相就往哪儿现。不来自于外,不来自于内,影像自现,不用多功,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所以最后我发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都是我们心里所显,心里所造,那么我们的心地何等的珍贵。因为后来发现我们的心地,一直在想六法界的事情,或者说我们经常想的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身香味触法,老想这些东西。我心想这些东西,那么现实当中现这种境界,没有意思。不如一心念佛,念佛忆佛,将来必得作佛啊!我心念佛、我心忆佛就给佛的境界有关,然后得种种诸佛菩萨加持灌顶,这是我最好的选择。这就是说,你真能体会到心和境界、心和现实的关系,然后你的心就寂灭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然后就不想这些境界了,也不思这些境界,也不怕这些境界了,也不染著这些境界等等。
『今此三界。惟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
随你的心念见的是什么呢?随你的心念的种种境界,念的种种景象,念的种种事件,还自见心,见到你原来你内心的本源,是有所求、有所想、有所念。
『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
“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今我从心见佛”,从我内在的心地,我这样乱七八糟想这想那,搞这搞那,想到见到什么呢?我应该见的是佛,不应该见这些乱七八糟的这些东西。“我心是佛。我心是如来。我心是我身。”我一切的身,都是我心所显所造。
『我心见佛。心不知心。心不见心。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诸法不真。思想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贤护当知。诸菩萨等。因此三昧。证大菩提。』
这个《贤护经》翻译成:“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那么《佛说般舟三昧经》翻译成:“有想即是愚痴。无想是为涅槃。”那么“心有想念则成生死”,确实是这样。你有想、有念、有欲、有求,就有各种故事,各种连续剧,各种场景,各种事端,就成生生死死,轮换不清、纠结不清。“心无想念即是涅槃。”心没有思、没有想,“诸法不真。思想缘起。”“诸法”,最后一切法,我讲了就是这样一个法则,种种争论、种种见解都应思想而产生各种缘起。“所思既灭。能想亦空。”你想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六法界全都灭了。想什么来?因为我们依照的是传统的思惟,传统的知见。“所思既灭。能想亦空。”这些东西种种都不思不想,当然最后就剩下一颗真心,一个实相,就是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是心忆佛,是心没有不佛,全部是即心即佛,是心是佛,汝当作佛,必至成佛,最后就是这样。这是心和想的关系。念,念的是佛,最后念来念去。然后,“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最后,“所思即灭。能想已空。”要想的东西灭掉了,能想的这个东西已经空掉了,也没有必要再去想,只有傻人傻念,足矣!安住了!那么这样的话呢,“因此三昧,证大菩提。”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必当作佛。
祝愿大家所思即灭,能想已空,心无想念,即证涅槃。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