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51928《贤护经》学讲记-第13讲
2013-12-25 05:28:00.0
戒行具足品第七
前边我们讲了观察品,讲观察品,思惟、观察、觉照、观照。如果能观照得到这个当下的傻人傻念具足一切、圆满一切、成就一切、超越一切、消融一切,这样的话,我们树立对傻人傻念的正信。从思惟的角度来讲,把这件事情想清楚,想明白,把世间的事情也想清楚想明白:世间这个五欲六尘等等没有什么好想的,一切境界没有什么好想的,一切分别没有什么好想的,一切执著没有什么好想的。包括我们讲的一切的情绪状态、身体状态、环境状态、他人状态,还有一切的知见,都没有什么好想的。所以“有想即为愚痴,无想是为涅槃”。思惟一切,观察一切,到最后发现: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是我心所选,我心所造,一切都是我心的显现。一切是不是阿弥陀佛的显现呢?你如果受用是阿弥陀佛的显现,就是阿弥陀佛的显现;你受用是你的显现,就是你的显现;你受用是不知不觉的、不知道的显现,就是不知道的显现。看你自己的受用。
你们都认为外界都是真实的存在,都执著于真和不真,然后执著、取舍、分别、妄想,然后就有娑婆世界。如果你看到诸行无常,无常是常,然后你能不再执著于无常的东西,都像过眼烟云一样,看它们都像烟、都像云一样,你自巍然不动,那么你就可以得到真实,得真实处。所以归纳为几句话:
第一句话,“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既然唯心所现、唯心所变、唯心所造,是以我应该是心是佛、即心即佛、忆佛、想佛、念佛、成佛、作佛,不作其他。这是第一句的总观察。
第二句总观察,般舟是什么?一切的一切都是什么啊?“意所作耳”,都是你意识的造作而已呀!你说哪一样不是你的意识所造作的呀?你看刚才我们这位圆境,圆境最后就意识到了:哦,我为什么这么害怕?是因为自己过去有这个根源。为什么认为别人都会施毒害你,原来有这个根源,都是你心性的显现。知道吧?绝对是你心性的显现。
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认识一位大德,这位大德,这个太真实了。一是,一切意所作耳,都是我们意念的造作。我在认识他第一次行法的时候,出现一个境界相。他是个出家人,但是我印象当中他在游泳,要淹死了,我去救他,把他拖上来,结果拖上来发现穿着在家人的衣服,长着长头发,这个境界相很有意思。我告诉你,他有一个很大的教训,开始行般舟的时候就有一念偷心。喜欢干什么呢?他偷偷跑出去喝杯咖啡,搞点什么能量冲剂,去弄一下。他会唱,喜欢唱,这样对付下来。我出家之前,我给他做了一个预言,我说这个春节的七天八夜,可能是我带你最后一个七天八夜。如果这次你不解脱,你不做,可能这辈子你就没有机会了。他说不会吧,天长日久,这么长怎么会呢?结果真让我言中了。七天八夜之后我就出去打七,我就出了家,出了家以后从此就没有机会了。而且,他就是有偷心,一念偷心度不掉,很遗憾很遗憾,本来是非常优秀的一个般舟行人。你看看,他为什么境界里边长头发,穿花衣服?确实他有一个世俗之心,确实显现的是他世俗之心。这个具体内容就不讲了。一切都是你意识所现,意识所造,都是你的意识,意识的显现,一切意所做耳。
还有一句是什么啊,“设使念为空耳”。就是把你的念头空掉,不再想了,知道吧。一种是你主动不去想,主动不想,自然不想。主动不去想,还不是第一义谛,因为你还想去想,你主动不去想,还有想在里边。“设使念为空耳”,什么叫设使念为空耳?比方说,你们现在吃了素还有没有吃荤的念头啊?我估计大部分人就没有了,像你们出了家,还有没有穿花衣服的念头啊?这就是无生,就“念为空耳”。将来有一天,真的,你都可以空掉的。你看,我对上海熟悉的不得了,最后我能把上海全部忘掉,哪个路哪个地方全部忘掉,真的忘掉,真实的忘掉,就“设使念为空耳”,到最后你发现,你的念头全空掉了,没思没想了。
你像我们现在就只有般舟,只有成就大家,只有般舟海会,没有别的任何东西。任何东西在我这儿来讲,都不染著、都无恐惧、都无颠倒,全部都没有。无论遇到什么,不会慌;无论碰到什么,不会急;无论遭受多少委屈,不会往心里去;无论遭遇多少困难,都能淡然处之,一笑了之。这就是某种无生的这样一种境界。“设使念为空耳”啊!那么你说,你现在又是传法,又是解答问题,然后又是开法会,是不是念头很多呢?其实是一个念,知道了吧。所有的念集中在一起,是一个心,是一个念,是这样。最终一句话,“有想即为愚痴,无想是为涅槃。”不去想、不去念、不去思惟、不去取舍、不去染著、不去执著。
好,我们现在来看《戒行具足品第七》。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有如斯最胜三昧。』
世尊啊,这个般舟三昧,三昧之王太好啦!“如斯最胜三昧”啊!
『世尊。若诸菩萨。舍家出家。深心乐欲说此三昧。亦当思惟此三昧者。彼等应当安住何法。而能宣说及思惟耶。』
贤护菩萨问佛一个问题,说如果有菩萨,不管是“舍家出家”,在家的菩萨或者出家的菩萨,想要宣说这个三昧,给别人讲解这个三昧,“深心乐欲说此三昧”,或者想要“思惟此三昧者”,想思惟忆念,“应当安住何法”?他应当安住在什么法则上,安住在哪个法上,才能宣说及如法思惟呢?这是讲这样一个问题。
『佛告贤护言。』
佛说,贤护啊。
『若有菩萨。舍家出家。深乐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
“深乐广宣”,就是说你这个特别想给别人讲,讲的深度,讲的广度,而且讲的情绪的程度,叫“深乐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他的思惟意趣。
『彼出家菩萨。』
这个出家菩萨应该怎么办呢?
『当先护持清净戒行。』
戒要清净,这讲禁戒的清净。
『不缺戒行。』
讲戒的完整,不缺。
『不染戒行。不污戒行。』
“不染”,讲戒的性质。染是染著,污是这个污浊、污染。污就是毁坏的意思,染著是执著,程度不一样。
『不浊戒行。不著戒行。』
不染著戒行。
『不动戒行。』
就是如如不动。
『不被诃戒行。』
“不被诃”就是人人能称赞你,没有人批评你,不被诃。
『智者所赞戒行。』
还不是不动,这是讲程度,你所做的程度,能如如不动,此处不动,彼处不动,此时不动,彼时不动,如如不动。“不被诃”,所有人都称赞你,连智者都称赞你,圣人都爱敬你。
『圣所爱敬戒行。应当念知如是诸戒也。』
这是讲的戒,戒律的清净。
『贤护。彼出家菩萨。云何当得清净戒行。乃至云何当得圣所爱敬戒行也。』
这个上边讲了那么多的戒行。戒,就是讲以戒为师,要约束自己。戒行是指,你各种各样持戒、护戒、守戒、依戒而行的行为,一系列的行为。行,这个戒要能达到行的程度。行为,一系列的行为的准则,一系列的行为的习惯、行为的标准,自然而然。“云何当得清净戒行。乃至云何当得圣所爱敬戒行”等等这样一个戒律的标准呢?
『贤护。彼出家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
你看,“成就威仪”。依这个戒律,首先你要真成就,你要以戒为师,威仪要做到。威仪处才能显到你的真实处、微细处、究竟处。比如说,今天通知大家听法的时候要搭衣。衣和钵是如来送给我们的信物。恭敬法,搭上衣就不一样。像我们讲法,搭衣不搭衣加持力是不一样的。其实来讲的话,修行的时候,搭衣不搭衣也不一样的。这件衣服,它是如来给我们的信物,有无上的功德力在上边。内在一定要表现为细致的外在,才叫圆满,而这个威仪就是细致的外在。这个威仪的地方,外在显示的是你内在的、深刻的、全面的本源。这个外在,就像一根头发,能够显示你人体全部的信息,信息全息律一样,所以要成就威仪。
你看我们出家人,裤子一定要绑腿,裤子不绑腿,人家就说你不是和尚,是野和尚。走在外边,两个人走就要成行,不要嘀嘀咕咕、耳语,人家就觉得出家人威仪。走路的样子等等,一定要有威仪,威仪就能度众生。前一段时间妙江师,扛着个香板走一走,你看看,就威仪四方啊。现在我们的小不点儿朋友,你看看,扛着个戒身到时候跟着你们去巡游,这个威仪能够度众生。你要想成为人天师表,必须讲威仪。
“成就威仪”就告诉你,要成就到威仪这个细枝末节上去,这个细小的方面去。要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微妙的来体现。“成就众行”,成就上述种种戒行的行为。不是一个啊,我就持一个、几个戒,这样子。成就众行,受过比丘大戒的就知道了,这几百条、那几百条,“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就是要这样。
『见已惊怖。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应信甚深不得著忍。于空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清净戒行。不见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敬戒行也。』
就是成就戒行的标准、种类、数量、方面、程度、广度等等。“于诸戒中。当念成就”,一戒能成就。其实真正守戒,守了一个戒,都能成就。“当念成就”。大家一想,哎呀,师父我们也没学戒,这个沙门律仪也都没学全,这怎么办呢?其实目前来讲,你重要的是什么啊?我们讲,重要的是你念般舟、念佛。般舟念佛就是这种种戒行都成就了,全部在里边,直截了当。但是,戒,戒从本质上是约束自己,按照如来的标准来约束我们自己。以戒为师,按照如来的方法来约束我们自己,说白了是这样子。
有戒行的人,有清净戒行的人,才可以来表法。没有戒的人表法没有用,人家根本不生信心。神通也一样。过去有一条恶龙,在一个水潭里边不肯出来,搞了几大禅宗高手、禅定大师来请,用尽种种神通方便善巧,这个恶龙就是不走,不服你啊。最后请来一个沙弥,一个戒行特别高的、特别清净的沙弥。沙弥来了以后,没有做任何法,没有用任何功夫,就说了四个字:尊者请去。尊者请去,他称恶龙为尊者,尊者请去,请你去吧,就说了这四个字,这恶龙就走了。为什么啊?这恶龙佩服他,佩服他的戒行,不需要他说任何的言语,知道吧?
以前,我做生意的时候,我对人够好的,说句实在话,我做这么长时间生意,我几乎没让别人买过单。只要同学聚会,朋友聚会,我都会提前把单买了,就不让别人吃亏。我的原则就是宁可亏自己,不能亏别人。不能让别人吃亏,所以我的人缘倒是挺好的。人缘好归好,但是真正信我的人也不见得有多少。表面说是信,骨子里其实不信,还说是个傻帽儿,我请他吃饭,他买什么单呢?是不是啊?或者说哪有这样子的,不会这样子的。我现在出了家了,持了戒了,我没说多少话,很多人很相信。你看,在境界里都相信就师父慈悲,就信师父的。他这是戒行,因为有戒啊。戒行,什么叫戒呢?以戒为师。我们就讲了德行,什么德行呢?一个人真正成就大家,真正成就众生,度众生,真正成就大家。出家人干啥的?要你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利生,是不是啊?所以弘法利生是最大的戒行。好,这是讲的这个。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萨。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毁戒行。圣所不爱戒行也。』
前边讲的是正的,这是反着讲的。说为什么有这么多反向的戒行?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等等?
『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出家菩萨。取著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如是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识。受持禁戒。修行梵行。』
那个时候戒行就不清净,就有刚才讲的种种的不好的戒了。打比方讲,我们不能取著色,不能取著受,不能取著想,不能取著色、受、想、行、识,这里边只要有一项染著,戒就不能清净。戒行不清净,心地就很难清净,所以这个就不好。自己不清净不说,让不让别人起心动念啊?别人也跟着起心动念看不惯,是这个意思。所以说,你只要染著一样东西,你的戒行就不清净。这个里边受持禁戒修行梵行。
『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梵行。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是谓为求有故。为有生故。为受欲果故。为生处所故。』
这一点非常重要,对般舟三昧太重要了。如果你修了苦行了,“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梵行。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你们有没有啊?哎哟,我赶紧好好修行,你让我家那口子赶紧如何如何,让我家的孩子赶紧如何如何,这个都是不清净戒行。尤其是我们出家人、般舟行人不应该贪著供养,尤其是现在不能染著供养。将来我看有什么办法,给我们的般舟行人能不能搞一个不捉金钱的方便持戒的办法。比方说,一人搞一个一卡通?这一卡通是不是钱呢?很麻烦,是不是。他染著钱,只要有一点点染著钱的心,心都不清净,真是这样。如果能不捉金钱那是最好的。不数钱、不看钱、不捉钱、不想钱,那才叫自在。你对钱没有概念的时候,才叫真实自在。你就不会对任何人有求、有染著、有求之心,非常自在。但是我们未来的形势,般舟的形势给大家很多染著金钱的机会,这一点来讲非常的可怕。所以很多人都有“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有人赶紧啊,保佑我把生意做好,我好出来出家;有的人,保佑我赶紧把这个事、那个事……,哎呀,只要跟世间事有染,就越来越糟糕。
“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是谓为求有故。”求这个有。
“为有生故。”有生。
“为受欲果故。为生处所故。”我刚才讲老是想我念佛念成啥样,念成啥感应,这是受欲果故,为生处所故。
『贤护。是故彼出家菩萨。念欲说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当先具清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戒。亦念常行檀波罗蜜。所谓最胜施。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无上施。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要想成就戒行,要学会布施。布施,是把自己的东西舍出去。布施是成就大众的极好的方法。布施,把自己的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等等布施。“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不忘正念。常行一心。”“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你们常检讨自己,是不是常勇猛,精进不休?有没有舍重担?你们要始终把如来的担子扛起来,把般舟的担子扛起来,把自己身上的使命扛起来,才能不忘正念常行一心。如果你有这种使命感,有这种责任感,有没有动力呀?(众:有)这种动力能不能粉碎和冲破一切障碍呀?(众:能)这个非常重要。“不忘正念。常行一心。”
『正信清净。无有嫉妒。不著世间利养名闻。如法索求。以济形命。恒行乞食。不受别请。』
吃饭,“恒行乞食。不受别请”。这个“不受别请”很重要,这个吃饭,你越是能够不分别食,跟大家一起,那障碍越小,功德越大。可是你如果不和大家一起吃饭,你出来吃,东西一多,你心必乱。然后,诱惑也多。现在好多时候是我们吃东西吃多啦,不是吃少啦,要控制。这个“不受别请”很重要,你受别请以后,这个麻烦事很多,杂事很多,这些东西特别容易污染自己的清净心。
『厌离人间。乐阿兰若。』
“厌离人间”,不要住在闹市区,要住在寂静处。
『尊崇圣种。敬事头陀。』
“尊崇圣种。敬事头陀。”经常赞叹头陀行,赞叹摩诃迦叶尊者,赞叹苦行,以戒为师,以苦为师。
『息世语言。但论出世。』
这个“息世语言”是修行,尤其是女众,尤其是爱说话的女众,要能“息世语言。但论出世”。
『处众静默。假言不多。』
处众,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能安静,能默默不语。很多人“请放掌,请坐下”,这点功夫都要说话,“嗡”声音就出来了。“处众静默。假言不多”,这是真实的修行啊。清净语业,语业守住,成功至少一半,你要是能止语,至少成就一半。“处众静默。假言不多”,我们很多人话太多了。
『常敬于他。不敢轻慢。』
常恭敬于他人,不敢轻慢。你看这都是,“常敬于他。不敢轻慢”,你恨一个人,就念这八个字,“常敬于他。不敢轻慢”。你看不起一个人,你就念这八个字,你能念到法喜充满,就好啦。
『于一切时。常行惭愧。』
这也是修行啊!“于一切时。常行惭愧。”有惭愧心的人会不会堕落啊?有惭愧心的人会不会被负面能量完全笼罩啊?(众:不会)所以“常行惭愧”是修行的方法呀!很多人放纵自己,放纵自己的人有没有惭愧心啊?常行惭愧就能对治自己的放逸、懈怠、懒惰。我刚才为什么都弄成红字呢(投影仪弄成红字)?你们想想看,这些字都是修学的要诀、要点。
『有恩必知。知恩必报。』
是不是修行啊?“有恩必知。知恩必报。”那能够约束自己啊,你自己想想看,你说你们在这儿修行,你念恩吧。多少人对你有恩啊,那个守大门的对你有恩没有啊?扫地的对你有恩没有啊?做饭的,是不是啊?哪怕那个坐轮椅的过来,给你有恩没有恩啊?也有恩哪。他来成就你的道场,成就你们的坛场,成就你们的信众,都对你有恩哪,是不是啊?连那个小草,外边的小草对你有没有恩哪?每天给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对你只有贡献没有索取,有没有说哪天你来摸摸我的头?没有。你只有回报它的份儿,没有向它索取的份儿,因为它从来没有向你索取,是不是?所以“有恩必知。知恩必报。”你说你们出家了,在寺庙里修行,不好好修行,行吗?如果有这个感恩的心,你还会放逸吗?还会闹情绪吗?还敢闹情绪吗?
『于善知识。常念亲近。』
很多人前边挂着师父的相片,“常念亲近”,这个有师父很好啊!为什么我们讲三皈依,一定要皈依上常下善法师呢?这个是真实的,如果你没有皈依感,在行般舟出事了以后,你没有皈依的心,没有人能救得了你。你像这个青霞,她出了事以后,因为知道有师父,所以最终师父可以有机会能让她出来,能平衡她的心啊,要不她这个人就疯掉了。我们最近有些居士大德,老有一套自己的法则。据说什么时候放什么佛号,什么时候主持交流,什么时候什么时候什么行为都有自己一套标准规范,都不把出家师放在眼里。你们说行不行啊?就乱了套了,就乱了套了,真乱套了。你这样带出来的人,没有皈依的心。而且动不动就搞三天四夜,很危险的,很危险,这个非常危险!所以学法非常重要,这皈依非常重要。“常念亲近”非常重要。否则的话,到时候没有人能救得了你。
『诸师尊所。谨事无违。』
在师尊所,小心谨慎地从事,没有任何违背的地方。
『若闻如是甚深经典。专心听受。终无疲厌。』
“专心听受。终无疲厌。”那天有一个居士上来喊得对呀,“你看师父讲了几百遍了!”说实在的,几百遍几乎都没有重复,我不会去重复说一件事。基本核心的地方会简单做一些重复,但是每次的角度,每次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如果你能“专心听受”,做到“终无疲厌”,那才能真正得到利益,得到真实利益、深刻的利益、微妙的利益、精细的利益,得甚深法要,所以听经闻法非常重要,非常非常重要。要能做到“专心听受。终无疲厌。”你入进去了,才能“终无疲厌”。如果入不进去,老觉得自己都知道了。
外来的出家人,本来没有这个区别,我们没有外来的和自己的这个之分。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还更偏重于外来的。为什么呢?外来的人修行的时间长,见多识广,约束自己也比较多,心态也比较平稳,反而能做成事。你像我们现在男众的总护圆明比丘,就是外来的,这个我们的僧值演深大比丘、圆举大比丘,都是外来的。我们女众的圣杰法师、远广法师,也都是外来的。这个不在于哪里来的,关键在于你依止于法吗?信心决定吗?能勇猛精进吗?乐于为大众服务吗?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偏重于外来的,不是轻视外来的。
当然,实际执行过程当中有些人,我们女众原来的当家师父演源法师也是外来的,跟你们一样,也不是我原来剃度的徒弟。我们本身剃度的徒弟有一个特点,经历都比较短,资历都比较浅,心性偏浮躁一点。法上,可能有一点勇猛精进,比外来的这些出家人会多一点,差异就在这里。差异只在法上,不在你是内来还是外来。外来的人,就很难专心听受。专心听受很重要,你如果不能专心听受,听不到微妙处、微细处,你不能得甚深法益。
刚才给大家讲完课之后,我去关房看他们几位,我就发现他们还是基本功的问题。行个般舟,你看,我又说外来的,这里边行得最好的一个福光师,也是外来的。我们见到行法行得好的人,求法欲特别重的人,都心生欢喜,是不是?这个不分外来还是内来。
『于法师所。起慈父心。善知识心。乃至生于诸如来想。』
这个非常赞叹。我们没有宣说这部分内容,但是很多人生慈父想,生善知识想,生诸如来想。生这个想的人他容易成就,因为他就有慈父的受用,有善知识的受用,有诸如来的受用。这是般舟经里要求你,“于法师所。起慈父心。善知识心。乃至生于诸如来想。”
『以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转增爱敬尊重心故。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时至于声闻人所。』
来到了声闻人所。
『闻说如是甚深经法。彼法师所。无爱敬心。无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不生诸佛想。不生教师想。不能亲近承事供养。随于何所。闻是经典。当知是人。不能听受书写解说。令法久住。』
只要你于法师所没有爱敬心,没有尊重的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不生诸佛想。不生教师想。”不能亲近承事供养者,你就“不能听受书写解说。令法久住。”
『如是之人。若能听受。若能书写。若能解说。令法久住。无有是处。』
不可能,一点儿也不可能。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增上妙法。不生爱敬心。不生尊重心。及至不生诸佛想。不能尽心亲近供养者。若能读诵。若能受持。若能解说。令是经典不速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经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灭。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生爱敬心。生尊重心。乃起教师想。诸如来想。亲承供养。即能听受。亦能书写。复能解说。能令是经久住利益。斯有是处。』
这是正着讲完了反着讲,前边讲完了后边再讲,反复强调一件事。其实这一件事,最终就是四个字或者八个字:视师如佛,依教奉行。这我就讲里边的内容啊。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复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即于彼所。生尊重心。如诸佛想。亲近承事。恭敬供养者。如是之人。虽未修学如是经典。即为修习。虽未解释。即为解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不毁不灭。斯有是处。何以故。以能爱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经久住世间。』
这是爱敬尊重法故,敬法、爱法就得法。护法,你们护法的时候,念念成就大众,念念成就般舟海会,得不得法呀?不得也不可能,这是“爱敬尊重法故”。
『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
以这种因缘,我告诉你啊。
『是人于是说法师所。生爱乐心。生敬重心。生尊贵心。起善知识想。起教师想。起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贤护。若能如是。是则名为行我所行。受我教诫也。』
你看,写的这个心写得细不细呀?你看又是爱乐心,又是敬重心,又是尊贵心,又起善知识想,又起教师想。就是你生什么心,作什么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起什么行都有标准,生什么心,起什么想,做什么事,都有标准。如果这样做是怎样,如果不这样做是怎样,都写得很清楚。说如果你这样做,“是则名为行我所行”,你做的就是我做的。“受我教诫也”,我告诫你的,就是做这件事。这件事做好了,其他事都有基础。这件事做不好,其它一切事都没有根基。
『复次贤护。彼出家菩萨。必欲解说如此三昧。复欲思惟此三昧者。常当乐行阿兰若事。』
这就是讲标准了,怎样能够解说此三昧,思惟此三昧,修行此三昧呢?常当乐行阿兰若事,在寂静处、寂灭处,做这些修行的事。
『不得居处聚落城邑。』
老喜欢在城市里住,老喜欢在宾馆里住,老喜欢在居士家里住。出家人不能到居士家里住,在居士家里住,收到的几乎都是负能量。不是说居士不好,居士是恭敬心清净供养,是我们自己太容易放逸、懈怠,来生出别的心。我就讲啊,你们行法的时候,千万不要踩这个垫子,明白了吧。舒服了以后拿来踩两下,你只要踩上这个垫子,在这个地方你一定不能安住。没有好的,坏的就能安住,一有好的,坏的就安住不了。你上居士家里痛痛快快洗个澡、喝点汤、吃点菜。哎哟!你享受得不行,在庙里就安住不了啦,知道吧?所以不得居处聚落城邑,常当乐行阿兰若事。
『舍离朋党多求之处。』
世间的朋友越多修行越难,“朋党多求之处”,少用电话,最好你们不用电话、不上网是最好的。这一有电话,你就挂不住,待不住,真是这样。因为无论怎样,它都会有一个事让你着急,是不是啊?拿着电话,不打电话的可能性怎么样?可能性几乎为零,是不是啊?你不打电话找别人,别人打电话找你呀,所以电话这个东西是修行的一个障碍。“舍离朋党多求之处”。
『不贪衣食。』
不能贪衣服,衣服多了,是个负累,食品多了也是一个负累。我记得我师父有一天,碰到他一个表妹,来送他最喜欢吃的东西。师父拿到这个东西以后,你猜怎么样?我没看见我师父发过火,这次发火了。把东西一丢,“你给我拿回去,不要拿着个东西来诱惑我。”他不爱跟别人发火嘛,对不对。这个是很痛苦的一件事,“你拿这个东西诱惑我,拿回去!”这个不贪衣食啊!这个不吃东西很清净,真的非常地好。如果不能把零食和好吃的东西修掉,我们的心就不能安住。要不贪衣食。
『不得贮聚谷米食具。』
你说你弄了一套好茶具,会不会去泡茶喝啊?一定去泡茶,对不对?人家给你送了好吃的,你会不会动念想吃呀?你不动念想吃,你也动念想送别人吃,是不是?东西放在那儿都是祸害。这个“贮聚谷米食具”呀!放个床你想不想坐呀?不想躺也想坐,是不是啊?不放床就好啦。“不得贮聚谷米食具”。
『不得受畜财物生资。』(编者注:畜,同“蓄”。)
真的,你有钱了,生祸害了。有东西也生祸害,东西多了更生祸害。
『不得贪求名闻利养。』
一有贪求,就受影响。不贪不求,那才洒脱自在啊。
『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不惋惜、不看重自己的命,舍命忘我,“常念舍身”。
『远离贪著。恒修死想。常行惭愧。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常念远离。不取众相。当修慈心。勿怀嫌怨。』
这每一句都是修行的妙法,都可以帮助你度过很多的难关。“远离贪著。恒修死想。”你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有没有、能不能“恒修死想”啊?“恒修死想”能不能过关啊?就过了关了。
“常行惭愧。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你们听师父的法,念这个《贤护经》要没有任何的疑惑心,没有疑惑如毛发许,你就不会受影响。如果你受了影响,那是非常可怜及可悲,可怜、可悲至极啊,那疑惑心呀。
我们有一位比丘师父非常不错,当年写了一篇文章叫《亿劫寻师》,可找到师父了,我花了一亿劫的功夫,才找到师父。刚开始来找我的时候,我在云岩寺,有八公里是山路,我说我派车接你。不要!我步行朝拜,来请师父。背着个背包,很重,行李背着,步行上山,何等真诚啊!后来我们这里有一位很伟大的怀疑家,怀疑我们的西方三圣那个像是假的,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想证明它是假的,罗列证据,最后把我们这位大德的心影响了。最后像编境界相一样,编的故事圆哪,编到是谁造的,为什么造的。说有一个人跟我们不对路,是我们的一种对手,说他编了一个东西,给我们造了一个假象,偷偷放到我的手机上,让我发现。你说有没有这种好事呀,你说我一个对手,说我坏话的一个人,编了一个西方三圣的图像,偷偷塞在我的手机上,终于有一天让我发现了,我们能照出了西方三圣,就这么一件事。哎哟,这个念头都能想出来。告诉我说,师父啊,你得赶紧辟谣,说这个东西是假的,不是我们搞的,是某某搞的,他别有用心,跟我们没有关系。然后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我没有去采纳这个意见。我说本来就是真的,这个事情怎么是假的呢,都是疑心惹的祸呀!
我就说你们一帮傻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啊!自古至今,有哪个师父爱护你们能到这个程度?爱敬你们能到这个程度?有几个师父亲自带着你们行法?关心你们、爱护你们?有几个师父创造这么好的修行条件给你们?(鼓掌)有几个师父有这么好的发展势头,有这么好的普及率呀?这个时候还怀疑,还在有想,你说可怜不可怜呀?可怜可悲啊?你不伤心,要师父伤透了心,是不是啊?哎呀,你们都做过父母,孩子不争气,伤心的是谁啊?那父母真的伤透了心,还不能不把你当孩子看,还着急,着急还没办法,是不是啊?所以“无有疑心”很重要啊!
在这个年代,你想想看,我就想,这个般舟法门流传到世间,流传上来给大家,真的很不容易。遭受多少考验你们不知道啊?没有哪样考验不来的,没有哪样考验不严峻的呀,非常非常严峻啊!就是这些严峻只能成为我们这个法的增上缘,如果成不了增上缘,这个法就没有价值。如果都成为增上缘,这个法就有无量的价值,对不对啊?(鼓掌)般舟的法师你敢谤,你随喜你能得多少功德,毁谤会有多大的罪过,一样的,知道吧?所以别人谁弘扬般舟,我就赞叹。哪怕是我不争气的徒弟,他弘扬歪了,只要弘扬般舟,我也得说赞叹,是不是啊?可不能闹着玩儿。所以如果你被各种各样的说法所障碍,那就是你自己的业障啊,自己的业障,障碍的是自己。
“当修慈心。勿怀嫌怨。”慈悲心生出来以后,度的是别人还是度的自己呀?你有多大慈悲,你就有多大心量,是不是呀?不要以为你觉得我有钱了我才能慈悲,我有名了我才能慈悲,不是这样,所以“当修慈心,勿怀嫌怨”。当你烦恼的时候,拿着这条来对照一下,就解脱啦。
这个《贤护经》的语言非常精辟,也非常实在,非常管用。你们看这法儿管不管用啊?多不多呀?其实还是一条,归纳到最后,讲的方法、表达的方法很多,最终一条,还是归结到你怎么样?傻人傻念、舍命忘我,就是我给你归纳的那些字,就是这些东西。
『常起慈悲。无行嗔恚。安心喜舍。莫想爱憎。常当经行。破除睡盖。』
“常当经行。破除睡盖。”最后这句话非常重要。“常当经行。破除睡盖。”睡盖不除,这个功夫难以深入。好在我发现,我们这儿实践的结果,有一个破除睡盖的脉络。
去年九十天给我们示现的,今年就不一样。去年九十天,有一个演悦师和演诚师两位金刚护法。尤其是我们的演悦法师,湖南人,那个人我看他一个人可以打死两只豹子,身手矫捷,那个家伙,比豹子跑得还欢。有一次我上一个山上去,我们到山上去看一个山洞,看了山洞之后,我就从一个侧面下来。这个演悦法师人很忠诚,他在山上像玩蹦极一样,飞一样就跑,当然不是飞啦,那个家伙,噌噌噌……就跑过来了,我看这身手太矫健了。你想想看,去年演林要瞌睡,昏沉的不得了。硬相续很重要,只要能硬相续得下去,绝对能成就。当然了,这个硬相续要配合软相续就圆满了。演林去年九十天的时候,困到什么程度啊,一分钟要倒地上六趟,十秒钟差不多一趟。一倒地上,那个演悦师就像拎小鸡一样,噔……就把他给拎起来了。现在我们有大德昏沉,四个人抬都抬不起来,一堆烂泥,他没有力气把他拎起来。那演悦师、演诚师个也大,噔……就拎起来了。我就问这演林,我说你当时什么心啊?他说当时什么心啊,有个地缝我都想钻进去睡几天,就是想睡觉的一个心。人困到极处当然想睡觉了,不奇怪了,是不是?但是没办法,得念佛啊。我说你为什么不躺在地下,还起来呢?他说没办法啊,我掉到地上他两秒钟都不给我,“噌”就拎起来了。我只有再念,念得昏掉了,又掉地上了,“噌”又拎起来,就这样强相续。结果念着念着,突然有股力推着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这样四米远的位置,“咣”就撞在柱子上了,弹回来三米,“噔……”回来了。结果头脑一阵清凉,睡盖破啦!(鼓掌)你这个行般舟的,不要怕撞,不要怕跌,不要怕摔,就是这样。这是一个昏沉到极致,被人强迫着硬相续,最后成就的一个例子。但是他没有乐受,他是苦受啊!结果后来,今年就没来,为什么没来呢?有后遗症,什么后遗症呢?哎呀,这般舟太苦啦!然后据说我们有另外一位伟大的导师,教他干什么呢?说不用这么苦,念一会儿歇一会儿,再搞点药补。据说在搞药补,就补充营养。你说说,这样能成就吗?搞插曲去了,很遗憾,这是一种情形。
现在还有一种情形,什么情形呢?就是念佛念出来的。我们这儿有一位大德,很可惜,她是见佛最快,最具清净心、真诚心、善良心和认真心。清净心、真诚心、认认真真,一点儿都不马虎那个心地。她是心地成就,她天生就是这个心地,就用这个心地去念佛。结果念了八个月的时间不到,就念到十方诸佛悉在前立,而且不是一次,每一念都能把十方诸佛念到跟前来,都能有问有答。再念到后来,就晚上根本睡不着觉。她是个农民,她想这人不睡觉怎能行呢?发现一念佛就睡不着,那我就别念了吧。就使劲儿别念佛,还告诉人家“别念了、别念了”,她自性要念佛啊。这才勉强能睡几十分钟,最多睡俩小时。经常加班,一上,上三个班、四个班,几天几夜不累。破除睡盖啊!还有一帮人,就是善春为代表的这些编辑部的一帮人。编辑部我知道有好几个人,念到后来都不困,都不累,不用睡,那样功夫才能得力呀!
“常当经行。破除睡盖。”你只有睡盖破除以后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了,那个时候佛光摄照,你来受用,好不好啊?(鼓掌)那你才堪受用,才能受用,才能受无上微妙之用,所以要破除睡盖。饮食要管起来,我们作为寺院,寮房要管起来,不能让大家随便睡、随便放逸,不能随便吃零食。零食害死人,不能破身见。你看看,要是真长期闭关,全部身见都出来了,爱命啊,怕死啊,全来了,最后不能坚持的全是身见。所以一定平时把身见破掉,进去就好办了,平时不破身见,进去以后可出大事。
『贤护。出家菩萨。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则能修学解说思惟如是念佛现前三昧也。』
告诉你,上边就是修学的法则、安住的法则。
好,来,我们一起念一下,请合掌!
“常当乐行阿兰若事。不得居处聚落城邑。舍离朋党多求之处。不贪衣食。不得贮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财物生资。不得贪求名闻利养。不惜重命。常念舍身。远离贪著。恒修死想。常行惭愧。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常念远离。不取众相。当修慈心。勿怀嫌怨。常起慈悲。无行嗔恚。安心喜舍。莫想爱憎。常当经行。破除睡盖。”
好,请放掌!
你们每天这么念上一遍,找不找到自己的差距呀?就一定能找得到,是不是?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自己,逐渐逐渐在这个里边找到差距,不断做加法必能成就,是不是?修行就永远在路上,好不好啊?不要整天念烦恼,没方向,好不好?祝愿大家安住如是法行,究竟圆满般舟三昧!阿弥陀佛!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经典。甚深甚深。最胜微妙。不可思议。』
说这个法太好啦,太甚深微妙,太不可思议,太不可言说,太难值难遇啦。
『然彼未来诸菩萨等。懈怠懒惰。』
但是未来的菩萨,他们都那么懒惰,那么懈怠,那么放逸,那么管不住自己,说的是不是你们啊?
『虽闻如是深妙经典。生大恐怖。惊疑退没。不发欢喜爱乐之心。』
“生大恐怖。惊疑退没。”哎呀,这玩意儿要吃这么多苦,要受这么多累,要改这么多习气,这哪儿行啊,我哪是这个根器之人哪!是不是?
『彼等当复作如是念。我今当应余诸佛所。乃可修习如是经典。』
等于什么呢?哎呀,我今天肯定不行,我这辈子肯定没戏啦,只能等下辈子,这个佛肯定没戏了,应当到别的佛所,或者别的时候才能修习这个般舟三昧,我选个别的法吧。
『所以者何。』
为什么这样子呢?
『我今自知多诸障难。』
我自己知道我业障太重了。
『身遇病苦。气力甚微。宁堪修行如是经典。』
我这么多的业障,身体这么差,气力这么微弱,怎么能修行如是宝典呢?如是甚深微妙法宝呢?
『世尊。彼辈如是。』
末法众生就是这样想的呀。
『于甚深法。更生放舍远离之心。不能发勤勇猛精进。乐欲成就如是经典。』
是不是这样啊?不仅不亲、不近,反而怎么样?“放舍远离”呀!以前我就带了两个人,我们上海的,那家伙也没事干,整天又爱学佛,到处去打七。我说你正好跟我打般舟。哎呀,这太苦啦,这太苦啦,我也能往生,谁谁说啦,管它上品下品,只要往生就好。往生极乐世界哪有不好?哎呀,是真的生了“放舍远离”之心啊。
『世尊。尔时亦当有诸菩萨。』
也有其他的菩萨。
『精进勤求专念之者。爱乐是法。劝持是法。摄受是法。』
你看现在就有一些人,为法拼命,是不是啊?我们很多人,学着学着法,头发就没啦,就自己一激动就出家啦。我们这次也是这样,我觉得很多人不会出家的,最后一翻名单,都准备出家。我说都想好啦?想好了。说好啦?说好了。你看,这有的人真的太快啦,这些人都是精英分子,都是另外一类菩萨。
『若诸法师说是法者。于是法中。如法行故。能舍身命。不著名闻。不求利养。不自宣说己身功能。』
一定不要去宣说、表扬自个儿,“不自宣说己身功能”。
『不染衣钵。不乐城邑。常趣空闲山林静处。其或闻是微妙法故。生大欢喜。更当具足发勤精进。听受如是微妙法门。常读诵故。常念持故。思惟义故。如说行故。』
你看,这几句话写得好。先看这里,“如法行故”,第一“能舍身命。”你要能舍身、舍命。“不著名闻。不求利养。不自宣说己身功能。”你一说自己的功能就完蛋了,必生染著,必然给自己设套。
我们有些法师,喜欢讲神通,来这儿,“嗯,你前几年怎么样,现在怎么样,今后怎么样。”完蛋了,就算你说的是真的,有没有给自己上套啊?来的全是问事、问命的人。像我们现在要避免一种倾向,不要来的全是病人,求病好,就完蛋了,是不是啊?我们要求解脱,求无上甚深微妙法宝,求三昧之王,好不好啊?(众:好)
我们就一个劲儿宣传“傻人傻念,舍命忘我,难行能行,勇猛精进”。你想想,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念一句“难行能行,勇猛精进”,加力不加力呀?加力啊!任何时候念都加力,是不是啊!你要念别的可就麻烦了,“慢点儿来吧,干嘛吃这么多苦啊,我神经啊!”完蛋了。
“不染衣钵”,告诉你呀,衣和钵都不要染著,外在的东西全部都不要。
“不乐城邑”,外在的环境越简单越好,外在的交际越简单越好。
“常趣空闲山林静处。其或闻是微妙法故。生大欢喜。”这是生大欢喜。
“更当具足发勤精进”,还是一句勇猛精进啊。更当具足什么勇猛精进呢?“发勤”,你们注意这个精进的表述方法:发勤。发,发挥、发动、发展的意思;勤,勤恳、勤奋,不断地相续叫勤。“发勤精进”,不是一次精进,不是一会儿精进,不是一时精进,不是一天的精进。
“发勤精进。听受如是微妙法门。”怎么办呢?
“常读诵故。常念持故。思惟义故。如说行故。”常常读诵,所以我们每周要读诵一次《般舟三昧经》。
“常念持故”,不仅要读诵,念念相持。
“思惟义故如说行故”,思惟它的要义。“如说行故”,要按照这个说法去行持啊。
『彼等于未来世诸如来所。非徒直欲求彼多闻。亦无但求在于有处。唯为成就诸功德故。』
那么不要求一个自己会说会讲、心里明白,这个太浅啦。“亦无但求在于有处”,也不要再求有这感应、有那境界、有这有那。“唯为成就诸功德故”,唯有成就诸佛如来的大功德。
『常念勤求。精进勇猛。』
这又是精进的一种表达方法。精进,不仅要勤,还有一个勤奋精进的问题。做勤精进,勤求精进,还要“精进勇猛”,不是一般的精进,是“精进勇猛”。还不光是“精进勇猛”,是勤奋的追求,勤恳的追求,不断地去追求这个精进的勇猛程度,叫“勤求精进勇猛”。勤到什么程度呢?常念去勤求勇猛精进,精进勇猛。
『世尊。然复应有往昔己曾供养诸佛。宿种善根。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发大精进。为闻如是微妙法故。更发如是大誓庄严。』
你看看,就告诉你要想成就此般舟三昧,要想发大精进,要想精进勇猛,要想“常念勤求精进勇猛”,成就无上微妙法故,都应该发“如是大誓庄严”。什么庄严呢?
『愿我当得干渴肌肤。散骨消髓。炽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而不听闻微妙胜法。亦无不思甚深义理。复无舍他不为宣说。而常勇猛行大精进。』
你看,这个愿发得好啊!“愿我当得干渴肌肤。散骨消髓。炽然身心。苦行不息。”这是讲的舍命忘我的标准、深度,要干渴肌肤,散骨消髓,还要炽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要想成就如是妙典,怎样苦行不息呢?怎样舍命忘我呢?要做到无有一时一刻的懈怠懒惰。懈怠懒惰可以说是成就的天敌,是你最终成就的死敌,你不克服你的懈怠懒惰,就永远不能成就,就离道甚远,就有无穷无尽的插曲,弯弯绕,绕弯弯,绕来绕去不知所终。“而不听闻微妙胜法”,闻法、思法、说法、行法是一体的。所以闻、思、说,这个“思惟义理”非常重要。般舟修是思惟修,修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心的思惟,自己的心的知见。要把自己的心地都打扫干净,然后再常勇猛行大精进就必获成就。
好,我们再一起说一下啊,请合掌!
“愿我当得干渴肌肤。散骨消髓。炽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而不听闻微妙胜法。亦无不思甚深义理。复无舍他不为宣说。而常勇猛行大精进。”
请放掌!
『但为摄受诸菩萨故。听闻如来如是妙典。闻已。即便生欢喜心。尔时。世尊赞彼贤护菩萨言。善哉善哉。贤护。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我今随喜。』
这讲随喜功德,你说得太好啦,我随喜你的功德。
『贤护。我随喜故。』
我随喜你的缘故。
『一切三世恒河沙等诸佛世尊。皆亦随喜。』
皆亦随喜你的功德。
『时彼贤护菩萨复白佛言。若有在家菩萨。』
前面讲出家菩萨,这里讲在家菩萨。
『处于世间。闻是三昧。欲自思惟。即为他说。乃至一日。或经一夜。是人安住几种行法。当得成就思惟三昧。为他说也。』
你看这也讲:“一日或经一夜”就是,不能说一日一夜就不是般舟行法,非得九十日才是,这个不对的,片面的。“是人安住几种行法。当得成就思惟三昧。为他说也。”
『佛言。贤护。彼在家菩萨。处于世间。若欲修习思惟三昧。』
你看,若欲修习,修行般舟三昧。
『或一日一夜。乃至一构牛乳时者。』
就挤牛奶的这一段功夫。
『吾今语汝。』
我告诉你啊。
『彼在家菩萨。既居世间。』
在家菩萨既然居在世间生活。
『当应正信。不起悭贪。常念行施。随多少施。』
就是告诉在家菩萨修行的法要。“应当正信”,第一句话是正信,信心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巨大的,是一切的根源。很多人行法为什么行不下去?不具足正信。具足正信的人会不会坚持到底呀?(众:会)所以应正信。“不起悭贪。常念行施。随多少施。”就是说首先要修掉一个贪心,对治贪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所以“常念行施。随多少施。”
『当一切施。不求果报。』
就一定不能求果报。我布施一下,这个多少钱,然后给我孙子保佑一下,给我这个官司搞好一下,让那人别害我啦。这都是有求之心,不行。
『应归依佛。又归依法。亦归依僧。』
什么叫归依啊?依止、依靠、归命、归顺,是这个意思在里边。你们在家菩萨好好检讨一下,究竟有多少归依的成分呢?有多少求福报的成分呢?是不是啊?所以你就知道这里的真假了。我们不是责怪在家的菩萨,而是说他的发心当中,求果报的成分多一些,归依的成分少一些。你要想修行三昧,你必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真实皈依,不求果报。
『不事天神。亦无礼拜。』
“不事天神”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多人事不事天神呀?哎呀,老天爷呀,等等……
『不生嫉妒。常念随喜。当须清净。如法活命。』
当你看别人不是的时候,跟大家生烦恼的时候,你就念这八个字,一定能解决问题。“不生嫉妒。常念随喜。”管用不管用啊。其实有的人有烦恼了,很简单,你今天写这个字,“不生嫉妒。常念随喜。”写两百遍,然后你给我讲八个故事:你最嫉妒的人是谁,最嗔恨的人是谁,最看不惯的人是谁,然后你对他随喜,随喜完了就改了。知道吧。“不生嫉妒。常念随喜。当须清净。如法活命。”
『不爱儿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家。不耽财宝。常乐出家。念除须发。修八关斋。恒住伽蓝。常怀惭愧。发菩提心。不念余乘。见有持戒清净比丘修梵行者。终无调戏。常行恭敬。从谁闻学如此三昧。当于师所。生爱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识想。生教师想。起诸佛想。一切众具。悉以奉之。常当识恩。恒思报德。以能教我微妙法故。』
这在家菩萨修法累不累呀?在家太累啦。在家呆着还得常修八关、常住伽蓝、常思出家,见到一个出家人就赶紧随喜赞叹、礼拜供养。
来,我们一起念一下:
“当应正信。不起悭贪。常念行施。随多少施。当一切施。不求果报。应归依佛。又归依法。亦归依僧。不事天神。亦无礼拜。不生嫉妒。常念随喜。当须清净。如法活命。不爱儿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家。不耽财宝。常乐出家。念除须发。修八关斋。恒住伽蓝。常怀惭愧。发菩提心。不念余乘。见有持戒清净比丘修梵行者。终无调戏。常行恭敬。从谁闻学如此三昧。当于师所。生爱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识想。生教师想。起诸佛想。一切众具。悉以奉之。常当识恩。恒思报德。”
你想想这个在家菩萨累不累呀?还不能在家住着,有钱都得拿出来,有东西一切都应该施出来,是不是啊?见人都低三分,比出家还累,是不是啊?所以昨天我们有位法师讲:这干啥,还不如出家算了,所以他就出家了。其实,在家菩萨如果以这种心态来修行,也确实就能成就。但是你们看,在家菩萨要“不爱儿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家。不耽财宝。”难不难啊?还“常乐出家。念除须发。”“修八关斋”还不说,还得“恒住”,还不是常住,“恒住伽蓝”,还得“常怀惭愧。发菩提心。不念余乘。”整个就是这个受气包一样。“常怀惭愧。发菩提心。不念余乘。”这个“常当识恩。恒思报德。”
『贤护。彼在家菩萨。处俗之时。应住如是诸法行已。然后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惟。如是修习。』
就是告诉在家菩萨修行般舟三昧的方法。
你想想看,在家菩萨如果不想“恒住伽蓝”,就刚才咱们讲的这些东西,这个里边的都是必须做到的,如果做不到,确实会有很多的障碍。我刚才讲了,“不生嫉妒。常念随喜。当须清净。如法活命。不爱儿女。不著妻妾。”这太难了。在那个里边又不让爱,在那里边又不让著,难不难啊?太难了。
“不染居家”,哎呀,你“不染居家”,它染啊。“不耽财宝”,还得“常乐出家”,出不了家还得常乐出家;剃不了头,还得“念除须发”;斋不了戒,还得“修八关斋”;住不了庙,还得“恒住伽蓝”。是不是啊!整个就是个受气包,还得“常怀惭愧”,还得“发菩提心”,“不念余乘”,还不能有别的想法,是不是啊?然后见了别人来了,赶紧常行恭敬,赶紧供养,赶紧帮助别人,是不是?然后在法师所……这都是视师如佛,这都是一样的。
“常当识恩。恒思报德。”你要是吃了庙里的一个馒头,用了庙里的一张纸,哎呀,可不能随便用啊。你看这个心态累不累呀?很累呀。但是必须有这样的心,才能成就三昧。你看,你不起那个最好的,要起这个次好的,难不难?更加难,是不是?
『时彼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今乃为彼出家在家诸菩萨辈。正信成就。乐深法者。』
为哪些人呢?出家人或者在家人。哪些出家、在家人呢?“正信成就。乐深法者”,他要具足正信,要乐甚深法要,这样一些人。
『宣说如是无上妙法。令住如是无量法行。然后当得思惟解说如是三昧。』
讲了这样无上微妙的、具体的、全面的、深入的一切形式的妙法。
“令住如是无量法行”。什么叫“无量法行”啊?每次的行法重不重要啊?非常重要啊。每次的听法重不重要啊?非常重要。要“住如是无量法行”,积功累德,“然后当得思惟解说如是三昧”。
『世尊。如来灭后。如是三昧。于阎浮提能广行不。』
这是最重要的预言来了。贤护就问了,说已经讲完修行的法则了,这些人也能安住法要了,这个法这么微妙,如来灭度之后,在阎浮提世界能不能广泛流行这个般舟三昧呢?
『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灭度后。此三昧经。于阎浮提四千年中。广行于世。而后五百年。末一百岁中。』
在这个时间广行于世。一般的说法,我们现在佛历是多少年啊?二千五百多年。禅宗的说法呢,三千多年。还有一种说法,记法不一样,说现在是四千年。只有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不太多,说有几个五百年。这个时间咱们不去讲它。就是你能受用,在阎浮提末法的时候,必将大兴于世就行了,广行于世。
那么当时是一个什么处境呢?
『正法灭时。比丘行恶时。』
正法要灭亡了,很多比丘都不守规矩,不守戒行,在行恶的时候,正法都受到诽谤,受到破坏。
『诽谤正法时。正法破坏时。持戒损减时。破戒炽盛时。诸国相伐时。当斯之际。颇有众生。炽然善根。』
就在这个时候,是末法乱七八糟,乱得不能再乱了,这个时候般舟就大兴于世了,“当斯之际颇有众生炽然善根”。
『往昔已曾亲近诸佛。供养修行。植善种子。为彼诸丈夫辈得是经故。此三昧典。复当流行于阎浮提。』
“往昔已曾亲近诸佛。供养修行。植善种子。为彼诸丈夫辈得是经故。”就是说往昔就颇有一些众生非常有善根。你看我们很多人,这次有一个60多岁的老菩萨,在家闻到般舟就欢欣雀跃,兴奋不已,就来出家来了。那么这样一些“炽然善根”的众生,就会在这个时候,“此三昧典。复当流行于阎浮提。”就这个时候,什么时候?刚才讲了,这个时候。第一,我们受用般舟将大兴于世,般舟是正法,我们为这个般舟行法大兴于世出把力、用把劲,好不好?(众:好)阿弥陀佛!
『所谓佛威神故。故令彼等。于我灭后。闻此经已。欢喜书写。读诵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释。如说修行。』
告诉大家。
『尔时。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
这第一个反应的是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
『闻如来说正法灭时。悲泣雨泪。』
听说正法要灭了,这眼泪止不住就掉下来了。
『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当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末百年中。沙门颠倒时。正法欲灭时。诽谤正法时。破坏正法时。持戒损减时。破戒增长时。正法护减时。非法护增时。众生浊乱时。诸国相伐时。能于如来所说经典妙三昧中。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何以故。我心无厌。终不知足。是故我于如来所说修多罗中。能听闻故。能书写故。能读诵故。能受持故。能思惟故。能修行故。能广说故。』
这是贤护菩萨,他们听到这个法要灭了,就宣誓在这个末法的时候,来做这件事。最后这句话,“能听闻故。能书写故。”,这是贤护菩萨修持般舟三昧的方法,听闻是一个修行的方法,书写是一个修行的方法。读诵,你看,这是不是在理上修啊。听、写、读、诵,四个工作都要做,都是修行的内容。然后听、写、读、诵、思惟义理,才能得甚深法要。
“能受持故”,听、写、读、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是听到心里边,写到心里边,读到心里边,诵到心里边,受持在心里边。
“能思惟故”,能把它反复思惟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庖丁解牛一样,把这个脉络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仅能思惟清楚明白,还“能修行故”,能够亲自体证、深入体证、模范体证、彻底体证、究竟体证。
“能广说故”,不仅修到了位、证到了位,也能说到位。这都是般舟修行的方法,这也是贤护菩萨给世尊立的军令状。其实,贤护菩萨和八大菩萨,他们早在无量劫以前就曾证得般舟三昧,已至佛位不取佛果,专心守护此般舟三昧,在所有佛所,来宣说、推广、教授此般舟三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说贤护菩萨,方便说就是般舟的教主,就是执行如来所说般舟三昧的这个教主。方便说是这样,这就是贤护菩萨表的态。
『尔时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居士之子。那罗达多摩纳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哀泣泪。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于如来所说妙修多罗。及能受持修多罗者。我皆摄护。令得增长。』
“尔时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居士之子。那罗达多摩纳等。”“商主”,当时的商主就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国家最富有的人,最有财富的执掌者。因为有商主优婆塞来护法,“商主优婆塞”,就是这些商主都来护法,所以般舟护法过程啊,他福报具足。经常会看到这样,各种供养都很多,当然这供养的果报也非常的丰厚。“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居士之子。那罗达多摩纳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哀泣泪。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能于如来所说妙修多罗。及能受持修多罗者。我皆摄护。令得增长。”“我皆摄护。令得增长。”只要你来受持,只要你来修,哪怕你是一个半修的人,只要你来修,“我皆摄护。令得增长。”是他们的誓言啊。
『世尊。我今复为如来所说微妙经典。作其加护。令得广宣。久住于世。何以故。以是经典。能于无量阿僧祇劫。多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世尊。我等得闻未曾有法。至心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说。广行流布。世尊。我今闻此甚深经法。一切世间无有信者。我先为其造善根器。然后为解。』
你看这商主优婆塞等,他发了愿,这个甚深经法,如果一切世间无有信者,他怎么办啊?“我先为其造善根器。然后为解。”
『尔时。众中有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众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泣雨泪。从座而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受持如来正法。然诸大士善丈夫辈。尔时于我。当作正依。当作覆护。』
这五百名成就者当时就发愿:在末法的时候,我等“当作正依。当作覆护。”
『为我经理。能令我等。于如来所说如是甚深修多罗中。取真实义。如法修行。唯愿世尊。付嘱我等诸善丈夫。分明立记。』
请世尊来嘱咐“我等”,我们这五百人,还有前边的那些人,为这些人“我等诸善丈夫分明立记”,来给我们授记。
『何以故。世尊。我及彼等。皆能护持摄受正法。及摄受者故。』
我们皆能护持摄受正法及摄受者。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放金色光。』
这个世尊的微笑和放金色光就是一个立记,分明立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付嘱的过程,付嘱于汝,就是付托嘱咐的意思。
『其明遍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已。还至佛所。』
其光明啊,遍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绕了一圈又绕回到这个佛所。
『右绕三匝。从顶上没。』
围着如来右绕三匝,从如来顶上又投到如来的身上。
『尔时。尊者阿难作如是念。世尊昔来已多微笑。然于笑时。必为异事。我今应问微笑因缘。如是念已。即从座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就问佛,怎么问佛的呢?佛又有如何新的解释呢?且听下回分解!